关于青春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青春的作文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1

心,在不经意间,碎了……

那份非同寻常的青春的美好就这样消失了。苍穹万里,像我的韶华般明丽,像我的心灵般清透,像我的灵魂般晶莹。

眼前,几个孩子尽情的嬉戏着,像蝶儿一样,盘旋于青草花间,起舞于青春梦幻。哦,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远。

我的花样般的年华,就这样迷失了。不,我不信!在青春部落里,我拼命的寻找着曾经的些许的痕,却只看到了她留下的飘零的影!

青春的美好从此淡却,只留下了冰蓝色的记忆。当命运的苦涩,生活的阴晦,理想的挫折潮水般涌来时,我不知所措,迷茫中,任伤痕占据我的心,却无能为力。这是真的吗?天,你为什么要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你为什么要将我扼杀在襁褓中?你为什么不让我看这多姿的世界?你为什么不让我品味这多彩的人生?你,太残忍了啊!

阴霾、泥泞、痛苦、无奈,仿佛一道道无形的墙,把我挡在了成功的门外。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站起,又一次次的倒下。

累了,我真的累了,无尽的痛苦让我低下头,无数的磨难让我弯下腰,我一点点的倒在了青春的血泊里。

本想在痛苦中搁浅,不再起航了。可蒙胧中,却有个声音在呼唤:起来啊,我是你的青春,你就这样丢下我了吗?

对,我不能丢却我冰蓝色的青春!

睁开迷惘的双眼,望着眼前模糊的一切,嘴角掠过一丝苦笑。伸出双手,撑起了沉重不堪的身体,又蹒跚、摇曳在风雨中。游离在忧伤的空气里,独自聆听青春之歌。我的一贫如洗却又富丽堂皇的青春,我的无比苦涩却又十分甘甜的青春,给了我最特殊又最平凡的感受:告诉我青春一过不再有,告诉我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也要等待明天的太阳升起,告诉我就算全世界都黑暗了也要燃起蜡烛般的青春之火。再那些抑郁苦涩的日子里,是青春给了我希望,是青春给了我些许的温暖。

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跌倒之后,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阳光与张张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我,又站起来了。因为我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我在阳光的呵护下!

现在,我终于明白:没有经过血与泪的花儿,怎能开的娇艳;没有经过拼搏与奋斗的青春,怎能壮丽;没有壮丽的青春又怎会有精彩的人生?

我感谢上苍!

如果,不是你的残忍,我将不懂得博爱!

如果,不是你的冷酷,我将不懂得温暖!

如果,不是你的扼杀,我将不懂得坚韧!

如果,不是你,我又怎会有一个这般绚丽、精彩的人生?!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2

青春,将梦想托起,将思想点燃,将热情释放。

我,把梦想的珠子串在青春的链子上,送给自己。

从来没假设过自己成为海伦后,会如何安排那三天光明,因为没必要。一切都只是假设,假设一个假设,到头来还是虚伪的,不是么?

真正有梦想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去想这些,黑暗又怎样?光明又怎样?难道有眼疾的人就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梦想吗?答案我们心知肚明。因此,不需要外在的形式。

我想要成为作家。

这个梦想,很远,亦很近。

我的青春,被学习充斥。偶尔也会写点东西,就像此时此刻,我正在用笔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很幸运的,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纷扰,只有安宁与和谐。于是,我写不出朦胧诗,写不出边塞诗,更写不出八股文。

但我相信,写作,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只要思想不息,笔尖的流畅就会不息。

突然想起一句话——青春很短,理想很长。

的确,理想可以贯穿人的一生,而青春,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青春再长,也长不过理想的城;只要活着,就有理想。理想,或近或远,或小或大,却无贵贱之分。

成为作家这个理想,可能有人认为不切实际,但至少,这是我的理想,它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炽热的青春中,它流淌在我鲜活的血液里。

只是很单纯地喜欢写作,喜欢透过自己的瞳孔,去张望世界,去感受独特的人生。不需要模仿朱自清的隽雅,海明威的艺术;也不需要羡慕韩寒的锐利,郭敬明的细腻。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想法迥异,每个人选择表达的方式也就千差万别。或许有人会对稍显稚嫩的文字表现出不屑,但必定有人会说它清新自然。

青春年华中的理想也是如此。无论你的理想是什么,只要它不违背社会伦理,不构成社会危害,那么,即使它再普通,它毕竟是你最珍贵的财富。你一个人珍惜它,一个人坚持它,反倒比百万个旁观者捧场来得更激情吧。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青春文学;饶雪漫;微博营销

青春文学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界定,或者说,针对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文学作品,都能称之为青春文学。概念的青春文学在某一阶段又被称为疼痛温暖文学,在青春文学的发展初期,它的定位概念离文学的距离还是很远的,是属于商业化的产品。这也使得青春文学在发展初期受到极大的争议,甚至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支持的人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不断追捧,也有抨击之人不屑之言频出。但是不得不说,青春文学类书籍虽然少出经典,但是畅销作品却是屡见不鲜,虽然一直争议不断,青春文学也依然凭借独特的魅力占据文学类图书的重要位置。

青春文学是由郭敬明为首的80后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创,因为青春文学的作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以全新的作品形式与不同的时代思想异军突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抢占了图书市场。青春文学的作品题材多以青春、校园生活等为主,读者定位也是青年群体。他们笔下的文字轻易就能拉近受众之间的距离,那些描写青春、校园的故事,其中穿插讲诉的叛逆与新奇,很容易让青少年读者心生向往,充分抓住消费者心理使得青学文学作品成为图书畅销榜上的常客。

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出生于1972年,青春文学职业。曾经与另外两位作家一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写青春小说的作家组合“花衣裳”,可谓是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先河。她的文笔独特,写有“青春爱情系列”“青春疗伤系列”“青春疼痛系列”等系列作品。代表作品有《小妖的金色城堡》、《校服的裙摆》、《左耳》、《沙漏》等等。

饶雪漫创办了中国青春文学市场的“青春疼痛”系列品牌,并掀起了一场“图书娱乐化”的革命。饶雪漫一直着力推动“图书娱乐化”,自打造出“内地第一本音乐小说”《校服的裙摆》之后,到后来颇具影响的书模全国海选,再到创作的“漫电影”系列。

享有“文字女巫”之称的饶雪漫,她的作品以百变的风格,优美细腻的文字著称,拥有一颗童心的饶雪漫对当今青少年的心理了如指掌,她写出的故事及笔下的文字能够直抵青春的最深处,轻易勾起青少年读者的内心深处对青春的美好向往。

她的作品多次登上全国各地(含港台地区)畅销书排行榜,是当之无愧的青春文学领跑人。并且曾在“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荣登作家富豪榜第4位,“2009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荣登作家富豪榜居第6位,“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2位。

并且她的经典畅销代表作《那些女生该懂的事》,曾荣获“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治愈励志图书奖。饶雪漫的图书一直注重故事情节与图片影像的结合,唯美、甜蜜、疼痛交杂的文字风格,常常能够直指人心,饶雪漫的图书陪伴着很多人度过了那些青葱岁月。

饶雪漫作为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她的作品一直很受青年读者追捧,而《左耳》被各界一致认为是饶雪漫的巅峰之作。

从2005年出版第一版《左耳》总计销量超过一千万册,同时期销售的很多图书在图书市场早已不见踪影,可《左耳》的销售量却还是不断地再增加。

《左耳》主要讲诉的是年轻人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其中生动地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描写了这些性格迥异的年轻人有关青春的故事,并用极富张力的文字完美展现了当下青年人成长时期的疼痛和美好。

有读者这样评价这本图书:《左耳》是看了让人引发深思的一本经典小说,也会是青春疼痛系列小说的代表。因为以不同角色的角度来阐述人物的内心会显得更为自然和真实。

《左耳》留存着饶雪漫特有的伤痛与治愈并存的描写特点、曲折并意外不断的故事情节,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尤其成功,是一部倾注着真诚的情感同时深刻表现青春少年生活、理想与爱情的优秀作品。

虽然饶雪漫已经于2012年底宣布不再撰写青春文学,可她的书籍仍不断有销售量,除却饶雪漫细腻的文笔功底受到读者喜爱之外,其书籍中多种多样新颖的卖点,恰当的营销方式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具有特色的图书营销方式,可以有效的扩大图书的信息推广面,让更多的受众知道书籍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提高销售量。青春文学作品的受众更为年轻化、动态化,这也使得青春文学图书的营销方式更加多元化、新颖化。

饶雪漫的图书在营销方式上一直很有特色,《左耳》更是将各种营销方式融合,将饶式图书营销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左耳》主要有以下五种营销方式,同时也是五大特色。

第一,微博营销。微博营销作为新晋的一种最为受欢迎的营销方式,一直以操作简单、信息便捷、互动性强、能与粉丝即时沟通、低成本、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被广为使用。

新浪微博作为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是网络营销中最方便、快捷的一种。新浪微博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使用者,青年成为其中的主力军,青春文学的受众又以青年人为主,《左耳》便掌握了受众心理,利用微博相关信息,使图书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饶雪漫除却经常在微博上摘取自图书的经典语录之外,还会及时的图书的相关消息,使得消费群体能够及时快速的接受到图书讯息。的与图书有关的话题,不仅仅可以使对图书感兴趣的粉丝将消息集中化,唯美的经典语录也能吸引受众的目光,进而打动消费者购买图书。

新浪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利于粉丝聚集的平台,饶雪漫还经常利用微博与粉丝增加互动,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轻易就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通过掌握受众的阅读喜好,进一步掌握图书市场。

第二,图书销售链。饶雪漫的多部青春文学类图书,每一本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但是故事情节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大背景下创作完成,有着些许内容上的关联性,这就形成了一个购买一本图书之后,想要再购买其他图书的销售链接。一本书的主角经常还会出现在别的图书中,若想了解透彻这样一个大故事,就会想要购买其他内容上有关联的书籍。读者无论购买了其中任何一本,都会引发好奇,产生一种购买链接,进而带动其他图书的销售。

第三,突出图书特色。用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特色吸引购买者。在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似乎能将视觉与听觉、阅读与娱乐等多方位融合的作品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引发受众的购买欲。

饶雪漫首创“图书娱乐化”及“图书影像化”概念,在自己的书中启用海选出的平凡女生作为书模,为作品打造主题歌,拍MV和电影短片等娱乐化的包装手段,并在作品中附送主题曲、影视剧光碟等,成为青春文学界声色亮丽的风景线。

《左耳》就属于一书两册,一本是纯文字的书籍,一本是同名的纸上电影。饶雪漫介绍说:“配上电视剧照一样的美图,把故事情节在纸上播放出来。”还有一系列改编的微电影《左耳听见》、《有一种幸福叫做听见》和《左耳旁边有个天使》等在网络上点击率也都很高,因为在网络上的热播,也使得图书的热度不断增加。

饶雪漫从图像、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同时来表现《左耳》这部作品,使得这本图书的热度不断,一经出版销售量就达到了“井喷”效果,这都得益于鲜明的突出特色,恰当的营销手法,成就了《左耳》的销售巅峰。

第四,书模海选。电影、电视剧的片头或片尾字幕标注“领衔主演”,观众已经司空见惯,可是如果看到一本图书的扉页也有这样的信息,是不是会觉得有些新奇?

饶雪漫乐于启用普通学生担任书模及演员,为其作品拍摄封面、插图,在多部青春系列小说中,大胆起用陌生的青春面孔,扮演文字版中提到的小说人物,并且进行了书模女主角的海选。业内人士认为,“书模”是以宣传读书和营销为目的,与其说“书模”是倡导读书,不如说是出版商营销的一种方式。因为传统的图书营销需要做大量宣传,费力且不易出效果,而引进“书模”营销方式很讨巧,更能赚人眼球,举行“书模”海选则更加赚人眼球了。

这一营销方法不仅扩大了宣传面,获得了高关注度,更使得与图书受众的互动加深,让普通的读者有更真实的互动感和参与感。

先有新奇的书模海选为图书造势,再以海选中的佼佼者为图书进行影像拍摄。清纯可爱的少女和清秀少年的图片,唯美靓丽的拍摄风格,使得《左耳》一书别具风格。真人小说人物封面配上青春小说的文字,为《左耳》增添了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第五,名人效应、偶像效应。名人效应也可以算是一种品牌效应,主要是指借以名人的影响力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如今,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邀请名人代言广告,就是期望消费群体对名人的喜爱能够刺激消费,邀请名人参加活动,也是因为名人所具备的带动性等等。

《左耳》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一方面也是依靠了这种名人效应或者说是偶像效应。饶雪漫作为青春文学的领军人物本身具具备了一定的带动力,另外《左耳》这本书中的启用的两位书模,都是娱乐圈的新晋偶像,分别是书中饰演张漾的林更新和饰演许弋的蒋劲夫,两位人气偶像的加盟,无疑为这部作品锦上添花。相关的粉丝调查也表明,因为喜欢这两位明星而购买了《左耳》这本书的不在少数。明星加盟的图书,粉丝无疑成为了潜在的购买力,无形中又为《左耳》带来了关注度及销售量。

结语青春文学的成功与崛起,除却青春文学的作家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当代青少年的阅读心里之外,独具个性的故事情节,独特的描述方式,以及新引人眼球的营销推广方式,才能够让追求新奇、浪漫的年轻人喜爱。由《左耳》一书可以看出,深知青年人心理的饶雪漫,不仅用其细腻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恰到好处的营销手法也是制胜的关键。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静静. 从韩寒的小说创作看青春文学的类型化[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59-62.

[2]刘艳玲. 《小时代》系列畅销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王梓均. 饶雪漫图书市场运作模式初探[J]. 中华文化论坛,2014,07:38-42.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4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论文关键词]青春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总体来说,和那些浪漫的青春电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一个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这些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形象。实际上,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形象,也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

第三种形象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是一批和传统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从《美国派》中四个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孩女孩,从《惊声尖叫》中的恐怖杀手,到《大逃杀》中互相残杀的学生。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们对于传统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其中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美国派》,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那对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故事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两个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情节,也包括他们所演绎的对经典电影、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的片段,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解构性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5

加以纠正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青春恋 心理 生理 教育

青春期阶段,为人父母,为人师,都很忌讳学生谈恋爱,可以说在中学阶段是"谈恋色变",大有早恋就是地震的前兆,人生的滑铁卢。其实,"早恋"这一次是中国的本土概念,而西方的研究者大多称这种现象为青春期恋爱(青春恋),早恋一词明显具有价值评价的味道,在青春期这个叛逆的时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青春恋是指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的异性迷恋现象,笔者更加倾向青春恋这一词,下面的文章也是用青春恋指代中学生青春期恋爱这一现象。

一、青春恋的现状

(一)青春恋的具有普遍性,公开化。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而且大多为周围同学朋友所知。爱神过早地闯入校园,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当代中学生生理心理提前发育的原因,也与社会,家庭学校的环境各种因素有关。青春恋在存在普遍公开性的同时,在性别方面还有一些差异,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恋爱现象表现的更加普遍,这是一种同伴诱导效应。中学生渴望交友,特别是女生,对朋友的依赖尤为明显。我们经常会看到校园内的某两个女生特别要好,吃饭、上课、活动甚至于上厕所都是成双结对。一旦其中一位恋爱了,那个恋爱的女生很有可能会劝导同伴也去找个朋友或干脆为其介绍对象并会向其传授经验。而她因为要新的伙伴,或者也有尝试的意愿,也就容易"下水"了。

(二)青春恋的动机多元化与朦胧性。青春期中学生生理心理各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这就导致了青春恋动机因素的多元化。根据笔者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对青春恋持认真态度,大多数的中学生认为青春恋只是随意而已。除此之外,中学生对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区分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发展的影响,导致期望与异性接触并能够"长时间的交往"和"男女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互相帮助"的情感混杂在一起,使得青春期中学生对于这种青春恋处于朦胧状态。

(三)青春恋的矛盾性与较差的道德责任感。大多数的青春期少年在恋爱期间还是有矛盾心理的,他们既想接触异性,又怕被人发现而被误解;既不想放弃学业也不想抛弃心中的感情;既怕恋爱中的挫折和失恋后的痛苦又想品尝那禁果的味道,层层的矛盾纠结在诸多青少年的心头。青春恋道德责任感普遍较差,青春期的孩子们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性道德,性观念也是相当开放。

二、引发青春恋的原因

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强了青春脑神经的兴奋性,激起了一些同学对异性的好奇、渴求和遐思。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上升,一些青少年主观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意志品质薄弱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这部分青少年同学很容易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容易失去对性亢奋和性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经验少,思考问题简单,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等主观原因,很多人便会身不由己的坠入爱河而难以自拔,甚至长时间地偷食禁果。他们陷入早恋的泥淖之后,便陶醉在所谓的幸福之中,就把一切理想和追求忘得一干二净。客观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为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提供了大量不良的性恋刺激。没有爱情的电视剧不叫电视剧,没有一两个男女搂着滚来滚去,喘着粗气的镜头也不算一部好电视剧。国内外影视片中大量的镜头、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流行歌曲中的爱情咏唱、现实生活中成年人的两往,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不健康的书刊录像等等,无不给中学生强烈的不良刺激,促使中学生对异性的关注、好奇心增强,加上本身模仿性强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异性间"纸条"传递、约会等早恋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父母,老师,社会各界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忽视了青少年情感、心灵上的交流,沟通。而当一个孩子缺乏关爱时,就会寻找爱,满足需求,特别是异性的爱,感觉异性更加理解自己,关爱自己这就出现了青春恋现象。

三、正确对待青春恋现象

(一)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学生自身应该学会自我控制感情;男女学生交往要有广度、适度,不只和特定异往,男女交往之间注意表情、言语、态度,保持两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多学习青春期方面的知识,了解性的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自己,学会移情于别处。

(二)父母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青春期学生学习发展的第一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能使青少年积极人生观的发展。父母应积极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时沟通、引导,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发展平台。

(三)学校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主要教育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注意青春恋这一现象。学校应该积极构建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让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家校合作,与家长积极沟通,掌握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引导孩子积极地人生价值观念,纠正不良的思想。通过各种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社会教育。针对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蚀,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文化监管力度,严格规范网络文化,减少乃至杜绝青少年学生对不良思想文化的接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关爱,社会舆论及大众媒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多开发青春励志的电视节目,给予青少年学生一个积极广阔的舞台。

从中教授曾提出一个新视角和新观念,以往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认为青春恋是可耻的,青春恋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从中教授认为,青春恋是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萌发青春恋的意识,生理使然,与道德无关。青春恋并非痼疾为何以痼疾对之,只要家长,学校与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多加关注,青少年自身积极提升自己,青春恋现象也并无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参考文献:

[1] 芦巧惠,当前中学生早恋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

关于青春的作文范文6

一是,郭敬明率“郭敬明军团”(“THE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四强作者及旗下《最小说》7位人气作者落落、七堇年、苏小懒、消失宾妮、王小立、林培源、猫某人),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读者见面签售,7小时签出15,768册的天量,创造了北京图书大厦签售的历史新纪录。

二是,郭敬明指责老东家《萌芽》杂志的“新小说大赛”抄袭自己举办的“文学之新”,《萌芽》则辩称藉此再现“新概念”的辉煌,推出几位优秀的年轻作家。

这两个事件,在青春读物的商业出版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或许,它意味着一个“转折点”的到来:假若以“十年”作为纪元,青春文学或许正面临一个旧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的终结(郭敬明军团的签售纪录意味着青春文学十年1.0的巅峰时代),而另一个新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正在酝酿中蹒跚到来(两个在赛制、奖项、流程等方面都近乎百分百类似的青春文学大奖活动,都像凤凰涅一样寻找着自我的超越和突破,这是对青春文学十年2.0新阅读趋势的萌蘖作出焦虑不安的呼应。)

这种青春文学的周期性转折是什么呢?我把它概括为青春文学从“轻小说”到“硬文学”的嬗变。它们都遵循着“日本动漫小说――台湾/韩国青春影视剧――大陆本土青春文学”的内在文化传播和影响路径。

也就是说,以上述两个事件为标志,我认为,在日本少年热血漫画读物的影响下,通过台剧或韩剧的传播影响,青春文学可能会从日本少女动漫影响下的“少女文学”或“轻小说”时代,转向在日本少年热血动漫影响下的青春“硬文学”周期(概念我没有想好)的萌芽与发展。

这种“硬”的青春文学,其作品都不再以爱情为主线,不会再是“校园恋情”的故事,而是融入了庞大的世界观,告诉年轻一代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如何追求实现梦想、成长、责任、友情、团队、冒险……

而这,有可能会开辟未来十年大陆青春文学新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并会带来新一轮青春文学的“泡沫化繁荣”。

青春文学发展的趋势轨迹

剖析十年青春文学的出版和阅读史,会明显地发现,大陆本土青春文学具有一种典型的“日本动漫原型思想与元素――台湾/韩国青春偶像剧――大陆本土青春文学”的阅读传播和商业出版模式。

在整个青春文学题材中,大面积地存在着这种一种创作循环模式:从人物的心灵渴求(而不是他们真实的情感状态)出发,去寻找日本动漫的原型思想,借用韩剧与台湾校园青春剧的讲故事模式,来编写自己的言情文学作品,以此来求解人物的情感满足(满足心灵渴求)方程式。

日本动漫提供了很多原创的思想,比如主题、人物、情节、细节等,也渗透并影响了大陆本土年轻一代的接受美学、阅读心理和兴趣口味。

台湾和韩国很多青春校园连续剧,就是根据日本动画和漫画改编而来的。

大陆本土的原创青春小说,很多都可以看到“向日本动漫”和“向韩剧致敬”的影子,比如说在郭敬明的作品中见到《娜娜》的痕迹;落落的《尘埃星球》,整个就是日本动漫的口吻与风格;晋江上面《我的老婆未成年》原型也是日本动漫,小妮子系列轻小说的理念、风格和情节,糅合了相当多的日本动漫的畅销元素……

因此,我们可以作如下两个判断:

大陆现在所谓的青春文学作者多是受到日本少女动漫的影响。现在大陆市场上大量充斥的青春文学多是以校园恋情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打着奇幻类的幌子,其实设定全然不符合严格的奇幻意义上的“龙与地下城”的规则,只是讲述着少女类爱情故事的作品。游素兰的作品应该算是这样的。而校园恋情故事的代表人物,应该还是饶雪漫,其文字的驾驭能力算是众多作者中最出色的,而且加之又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掌控故事全局的能力也游刃有余。

无论是哪种风格、哪种类型的大陆青春文学,都可以在早期的日本少女动漫中找到影子。比如所谓的穿越类,早就有台湾的十六岁少女根据日本经典少女漫画《魔幻游戏》而写的小说,还美其名曰地是原创。而随后文坛中涌现的众多穿越类作品,也或多或少都有日本动漫作品的影子,应该说是“或多”,而不是“或少”,直接拿出来照搬的大有人在。写穿越到埃及的少女遇见了王子,日本则早就有了经典漫画《天是红河岸》;写公主与王子,或者普通女学生与富家英俊少爷,日本类似的少女漫画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说,随便把哪个少女漫画的短篇改编成文字版本出来糊弄学生读者都可以……

轻小说周期

由于上述阅读传播和商业出版模式,决定了大陆青春文学的第一个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是以“轻小说”的泡沫化繁荣为特征和标志的。

从郭敬明到落落,从小妮子到郭妮,再到《最小说》所聚集的郭敬明军团都是受日本少女动漫影响的一代,因此他们的青春文学受其影响并形成“轻小说”或“少女文学”的创作类型。

直至90年代早期,日本动漫一直是少女漫画占据主流地位,也涌现了一批为我们所熟知的少女漫画家,比如《美少女战士》的武内直子;河内尤加利,CLAMP,斋藤千惠,新条真由,吉住涉,渡赖悠宇,武内昌美……

加之90年代中后期我国动漫资讯志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早期关注,热爱日本动漫的青少年的动漫风潮,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时GBA也已经盛行,所谓“ACG不分家”(amine,comic,game),于是因日本动漫游戏而在我国形成的所谓小圈子已经初具规模。

因此,伴随着日本少女动漫长大的年轻一代及其创作的青春文学,就会带有其典型的“轻小说”或“少女文学”风格;郭敬明是中国本土在日本少女动漫影响下创作本土青春文学的“最早吃螃蟹的人”(他的成名作《幻城》就改编自CLAMP的《圣传》);由于受郭敬明《幻城》的成功影响,很多人便有意识地开始按照日本动漫的方式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与故事;于是,自郭敬明开始至今,在青少年时代更多受到日本少女漫画影响的青春派作家,在创作自己的青春文学时,无论是哪种风格,哪种类型,都可以在早期的日本少女动漫中找到影子。比如说,由郭敬明一手带红的落落的《年华是无效信》、《尘埃星球》。

从小妮子到郭妮,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出版的模式系统而持续地发掘,“轻小说”的商业出版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泡沫化繁荣:小妮子系列,郭妮的《天使街23号》系列,美娜的《校园大魔咒》,朵朵的《见习丘比特》《亲亲我的野猪王子》,轻寒的《爱情甜甜圈》,胡伟红的《1年3班恶男军团》等……

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新少女文学期刊,如《火星少女》、《光年纪》、《漫Girl》……

阅读者即创造者

“轻小说”通过青春文学期刊、影视剧和互联网,培育并影响了一批受日本少女动漫影响的作者和读者,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阅读者即创作者”的互动写作模式:即,今天阅读青春文学的读者,明天可能会成为青春文学的创作者。

《漫友STORY100》是典型的以爱情与华丽的文字为典型,然而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属于一个好故事所具有的――优秀的剧情。

《新干线小说》早期虽然刊载过一些国内优秀的小说,但多是短篇,而且由于发行量问题,日后逐渐缩水,现在已经不再发行了。

《小说贩》则靠着翻译日本的小说勉强支撑……

《最小说》的卖点依然是人气作家。

可以说,这四本小说类刊物中,《STORY100》与《最小说》卖点为人气+插图;而《新干线小说》与《小说贩》的卖点则是故事性强的文章+日本小说。而显然后者不敌前者。于是“人气作家”的创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他大量青春文学期刊如《新蕾》、《南风》、《花溪》、《漂流瓶》、《美少女》、《许愿树》、《许愿草》、《太阳雨》、《风铃草》、《薰衣草》、《浪漫》……都成为“轻小说”作者和作品的阵地。

硬小说周期

“日本的动漫不是现在已经成为硬派的天下了吗?所以既然大陆现在的青春文学都是模仿日本的,那么也迟早会变的。”

日本动漫现在流行的便是“硬派”,即少年热血动漫,如《火隐忍者》、《ONE PIECE》,而且大陆受了最早日本硬派动漫影响的年轻一代已经长大了,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即所谓90后阅读者和创作者的强势崛起这种人口周期的变化,迟早会推动现在的青春文学向“硬小说”变迁。

日本的流行潮流从“少女漫画”到“少年漫画”。就在我们还以为校园文学就是校园恋爱,或者说,校园文学等于恋爱故事时,日本动漫的风格早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从9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主导,逐渐变为现在的少年漫画主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漫是细分得很精致的产品,而不像我国那样笼统而定。

这些作品都不再以爱情为主线,甚至加入了庞大的世界观,吻合当下90后青少年成长阅读的“补钙”需求。毕竟,现在这样开放的年代,对于青少年而言,与其关注爱情多些,不如关注自身,关注周遭多些。所以这类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来看他所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脱离现实,要么是完全脱离,比如《圣魔之血》,要么是作者文字颇具幽默色彩,使得主角属于“半脱离”状态,比如《凉宫春日》,但都不再是局限在某个校园的爱情故事,或者以爱情为主线的四不像的奇幻故事。可以说,这类日本的轻小说都属于所谓“硬派”。

大陆下一代青春文学作者、作品和阅读群必定会在日本少年动漫的影响下诞生。因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是我们的正常逻辑,既然受到日本9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影响的青春派作家现在写的青春文学(校园恋爱类)能广受欢迎,那么下一个风潮,自然是受到现在“硬”动漫所影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者与作者。

现在的青少年更喜欢这类动漫作品,那么那些校园恋爱故事,或者无病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会被这番浪潮所席卷,亦如当初校园恋爱故事席卷青少年文坛一样。既然都是借鉴于日本动漫,那么只有掌握了日本动漫的发展规律,大陆的青春文学才能有其发展规律――总之就是照猫画虎的发展。所以既然现在日本的动漫已经是“虎”,大陆的青春文坛“猫”风格也迟早会开始改变。

这种由轻变硬的青春文学阅读新趋势及其商业出版前景,很可能会深刻地改变当前青春文学读物、青春派期刊以及互联网原创网络文学的未来竞争格局。

谁,会是下一个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