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例6篇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1

[关键词]杰克・伦敦;生命意志;强者的虚弱

……他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_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抵紧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

这是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一个著名的场面。狼在吃人,人也在吃狼。人把狼咬死了,拯救了自己。换句话说,作者的结论就是只有在人性比之狼性更强大更凶狠的时候,他才能获得生命本身,使自己见容于自然和社会,成为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外衣下的荒原秩序里的合格个体。杰克・伦敦终其一生的创作与生活,其实都是这一生命意志的狼性原则的或隐或显的体现。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于1906年写的短篇小说,全文约一万五千多字。小说描写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河的一个孤零零的淘金者。在广袤的荒野里,他的惟一的同伴抛弃了他(这种抛弃也是一种被人化了的狼性原则),他已经有两天没吃东西,并且迷了路,他的两脚早已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他的枪没了子弹,他的胃也失去了知觉,他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地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雨雪淋湿了他。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两条水塘中银白色的小鲦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只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咽喉,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杰克・伦敦在17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余篇短篇小说,3部剧作,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以及随笔、论文、特写等。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如工人、童工、拳击师、淘金者、印第安人。作品触及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主题却始终围绕着个人生存意志这个总的题目展开。据说列宁很喜欢杰克・伦敦的作品,尤其是《热爱生命》,在临终前的几天还在拿着看。列宁从中获得的启示与其革命导师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联想到杰克・伦敦的生命意志之说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其在最广泛的人类现实中的正确性,都是在相当意义上存在着的。

杰克・伦敦在作品中塑造的大都是身处逆境但最后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超人形象,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向环境或个人极限挑战时,身上常散发着一种要破坏一切,要捣碎一切的那种粗野蛮横的生命意志。在长篇小说《海狼》中,船长海狼拉森和水手们身上的这种生命意志的狼性原则被张扬到了极限。在这里,不仅生存的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极为恶劣。水手们身上个个都有种近乎疯狂的兽性。船上残忍的行为不断出现,怒火和冷酷的暴行常常逼得人们要拼个你死我活。每个人都想损伤、残害甚至毁灭他人,使自己成为其中的征服者。船长海狼拉森生命意志中的狼性原则暴露得最明显。他给人的感觉好像他就是暴力的化身。他的体力强悍,凡是船上违背他意志而行事的人都要受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海狼拉森的生活信条是:“大吃小才可以维持他们的活动,强食弱才可以保持他们的力量,越蛮横吃得越多,吃得越多活动得越长久。”他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在只能容许一个生命存活的地方,上帝却播下了数以千计的生命。所以生命就要吃生命,一个生命就要吃掉另一个生命。直到最强、最贪婪而又最野蛮的生命留下来为止。

漂浮在海上的这条船无疑就是人们普遍生存其间的现实世界,在这个疯狂争夺生存权的现实世界里,道德便显得软弱无力,惟有暴力才是惟一生存下去的手段。人人都在这种粗野的环境里磨炼着自己,尽量把自己磨炼得既野蛮又凶狠。水手们常常无缘无故地争论、吼叫,颇像丛林中的野兽。他们以牙还牙,用暴力对付暴力,谁能拥有更强大的暴力谁就能取得胜利。而一旦拥有了胜利,就心安理得地成了毋庸置疑的胜利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不安。

杰克・伦敦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疯狂向全世界扩张并且逐渐走向鼎盛的时代。美国的疆域已从东海岸通到西海岸,他们开辟农场,开发土地,野蛮地用暴力进行着以占有为目的的种种冒险。弱肉强食的超人哲学、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盛行,强悍、野蛮、兽性便成了美国边疆开发者们心中向往的品格。《亨特商人杂志》在1854年6月的社论中公然宣称:

“正如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家统治贫民的情形一样,富国将会奴役穷国,或将其摧毁,我们不应对这条法则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实施表示遗憾,宁可让一个卑下的种族因此而灭亡,也不应让优越的种族的发展受到抑制。”

爱冒险、具有侵略性的品格、惟暴力是崇的行事风格,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优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的杰克・伦敦,青少年时代曾做过违禁捕蚝的“蚝贼”,而“蚝贼帮”里不断地酗酒、械斗、枪击,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当水手期间,杰克・伦敦曾面对死亡以及难以置信的艰难,他凭着自己的拼搏精神与大海斗,与人斗,虽然受伤,但是也收到了回报。

杰克・伦敦喜欢无所畏惧地在狂风怒涛中搏斗,喜欢在狂野世界里过一种野蛮生活。他认为只要凭自己体力强悍,就能成为生存的强者,但1894年的经历却打碎了他的这种幻想。1894年6月,杰克・伦敦在尼亚加拉瀑布城以流浪罪被判处30天苦役,他得到的第一个教训就是即使有强健的体魄也只能任人宰割,在生存竞争中也只能处于劣势,必须要头脑强健,成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强者。他开始发奋读书,力图在精神领域也让自己强大起来。他读吉卜林的《光明逝去》、箫伯纳的《不合群的社会主义者》、左拉的《萌芽》。他研究亚当・斯密的《原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李嘉图的《分配原理》、巴斯蒂特的《经济和谐原理》,拨开重重迷雾,终于找到了他最钟爱的四位知识祖师――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和尼采。在他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哲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进化论阐明人类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斯宾塞的任务是完成了达尔文发起的这项伟大事业,马克思强调的阶级斗争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竞争,两个阶级 之间的生存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前提却是暴力革命,尼采虽然很不赞同达尔文主义,但他在某种意义上却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达尔文主义:“就思想概念来说,达尔文主义也是正确的:强大的概念吃掉了弱小的概念。”但尼采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超人理论。在《权力意志》一书中,尼采明确地阐述了兽性和野蛮是这种超人的真正本质。尼采还想把复活兽性作为拯救人类的手段。他说:“食肉兽和原始森林证明:恶行可能是非常健康的,而且是有益于身体的工作。所有高贵的种族骨子里就是食肉兽,就是了不起的渴望战利品和征服的金发碧眼的野兽。”杰克-伦敦对尼采的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常常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头金发碧眼的野兽,为了表示对兽性意识的崇拜,他于是用“狼”字来给他的书命名,如《狼之子》《海狼》《雪狼》。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一般也把征服者称作“狼”。这个字眼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就连他给自己盖的房屋也称“狼舍”。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2

一、爱的呼唤

白牙本是一只出生在荒野、享有无尽自由、狂野不羁的狼,但潜意识中它对人类还是有些许敬重和向往。看似野性十足的白牙骨子里信仰的是有束缚的道德――爱,相互体贴、关心、照顾和信赖是白牙内心深处的生存追求。它希冀生活中有一个它爱的对象,更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一旦爱的阳光投射到它,融化它的身体,它就会毫不吝惜地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奉献给爱它的人。

当初白牙小的时候,红胡子经常单独给它特别的优待和呵护,因此它对红胡子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也是白牙体会人类温暖的开始。在爱的沐浴下它的心渐渐被感化,正是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感情让它与红胡子之间顺理成章地在情感上相互有了寄托和依靠,情感契约默契达成。但之后的一次白牙在丛林中和母亲相遇却改变了它的命运。红胡子为了给自己换酒喝,不顾多年的情谊把白牙卖给了史密斯,成为它多舛命运的开始。当时白牙念及旧情,为了报答红胡子昔日给它的爱护,曾三次逃回红胡子那里,但每次都被红胡子送回,回去之后又得遭受史密斯的毒打。白牙还时常被史密斯带出去巡展或跟其他的狗搏斗,这让白牙对人类的认识和印象渐渐由爱变为恨、由善变为恶。随后在一次与一只斗牛犬厮打险些被咬死时,白牙幸运地被前来凑热闹的斯科特解救并带回家中。此后斯科特对它的悉心呵护使白牙很快痊愈,它又逐渐熟悉并回归到文明的人类生活中来,它内心埋藏许久的爱的种子又一次萌发,并再一次把它的爱和忠诚赋予了新主人斯科特。当斯科特一家深处险境,是白牙冒着死亡的危险让他们化险为夷。斯科特在白牙最无助、最渴望爱的时候给了白牙温暖和爱,使它内心的仇恨化解,野性被爱的雨露淹没,此时人类的友善与关爱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它受伤的心灵,召唤着它内心深处那颗一触即发的爱的种子。正是白牙坚贞不渝地对爱的追求使它能够经历百般痛苦而生存下来,最终拥有了爱,走出了孤独,成为一条温顺、忠良的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心怀感激使白牙为了红胡子三次逃回,爱的召唤又使白牙为斯科特一家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白牙本是一只狼,应该在野性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它的生命价值,完成它的动物使命,但是它非同寻常的坎坷生命历程带给了它非同一般的丰富生活体验,最终充满仁爱和关怀的环境使它敞开了爱的大门,回归了文明的人类社会,这就是爱的力量。

二、适者生存

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杰克?伦敦当时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因此《白牙》中无时无刻不传达着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白牙出生在荒蛮之地,加之与生俱来的狼的本性使它出生后就熟稔了自然界的生存信条。经历过年幼时忍饥挨饿的痛苦折磨,饱尝了夏暑冬寒的极端环境,白牙很早就懂得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生存的困难艰辛,它明白自强自立是自然界的潜规则。后来在印第安人的宿营地不断地遭到其他狗群的排挤和欺负时,身心的痛楚与屈辱使白牙更深刻地意识到在自然界中胜者为王,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要么占据统治权,要么被统治。仁慈、屈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仁慈和退缩在原始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有时仁慈还会被误解为恐惧,一旦被误解就有可能引来灭顶之灾。变强和勇敢才是拯救自己、改变凄苦命运的惟一途径。只有身心都变强大了,才能不被别的狗欺辱,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于是生存的本能给予了白牙强大的战斗力,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面对敌人,它都努力抗争。虽然它承受了多次伤害,并且总是被打败,但它没有退缩、忍让,精神更没有屈服、消沉。困难和危险反而如磨刀石一般把白牙历练得异常坚韧、强大,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被压制的境地。白牙凭借坚定执著的信念、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勇气为自己赢得了“硬汉”的美誉,这也是它广受读者喜爱和评说的重要原因。杰克?伦敦曾把白牙誉为“战狼”“魔神”,这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强者的赞美和讴歌。

正是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和其他的狗的生死搏斗让白牙体会到了一些生命的法则――强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在阶级利益分明的人类社会中与人的深入交往又让它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某些生存法则――改变不能适应的,适应不能改变的。穿梭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白牙因环境需要改变自己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动物出于生存本能所表现出的超强适应能力。

三、自然主义

杰克?伦敦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白牙》中领略到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充斥着的血腥、野性、残酷的竞争场面。杰克?伦敦在《白牙》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动、植物都是地理环境作用的产物,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生物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动作用者,而地理环境又同样严格限制了生物的活动、发展和变化。

杰克?伦敦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基于对狗的原生态描写的独特构思,使读者从白牙的生命历程中,理解并认同他所强调的“遗传决定论”。白牙的身上具有四分之三狼的血统,显然白牙身上的狼性特征大于狗性。从生物学角度上讲,“狗”和“狼”本属同类;然而从遗传学视角看,白牙的血液里还流淌着野性的基因。白牙的父亲是一只名为“老独眼”的狼,母亲是一只名为“吉喜”的狗。作为狼与狗的后代,它在成长历程中饱尝了动物界你死我活的斗争,正是它身上所具有的韧性和好斗性使它在多次搏斗中为自己赢得了“战狼”的封号。历经数次残忍拼斗的白牙,有幸得到了新主人斯科特的关爱,在斯科特温暖的庇护下,白牙努力蜕变自己的兽性,融入人类文明,变得更加人性。白牙用感恩戴德来回馈主人的体贴与爱护。在它的主人身处险境就要被人谋害时,白牙挺身而出咬死了敌人,主人一家得救了,可白牙却不幸中弹负伤。虽说白牙在人类爱的感染下渐渐消除了狼性,过上了驯良的生活,也从野性慢慢地走向文明,但它骨子里天生具有的兽性与野性却从未泯灭过。白牙因奋不顾身救主人一家身受重伤,在存活几率只有千分之一的状况下,它把在荒野中锻炼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钢铁般的体魄融汇于一身,突破死亡线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福狼”。生命遗传密码在这里给它的骁勇善战做了最好的注脚。

四、象征主义

杰克?伦敦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他自然地运用生物界中不起眼的小动物、小人物来象征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性格特征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象征主义的手法在文中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展现。

杰克?伦敦在小说中试图把猎人与狼、狗之间的关系影射为良序的社会制度与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关系,意在借白牙从狼性向人性的转变表达他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渴求,即在“猎人”所象征的“法制制度”的归顺下,“狼”所象征的“人”能够逐渐消除其身上的狼性,变得像狗一样忠诚、友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竞争的社会背景中,杰克?伦敦也强烈地渴望有一位真正富有爱心的主人来驯化带有野性的狼狗,也就是期望有一种健全、有序的社会法制制度来节制人的贪念、指导人的言行、规训人的思想,这充分表达了他对仁爱、公平、有序、健全的法治社会的迫切期待。

斯科特是在白牙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没冒任何危险,仅靠金钱和暴力救出了白牙。可以说斯科特的出现改变了白牙的生命轨迹,他的救助与关爱把白牙从一只生性好斗的狼转变为一只驯顺的狗,也慢慢赢得了白牙对他的信任。发号施令对于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的斯科特来说是家常便饭,包括被他收养并驯服的白牙。杰克?伦敦希通过斯科特对白牙的所作所为来为我们暗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隐形的阶级压迫。上层社会凭借自己的权势可以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因而让别人对他们恭维、侍从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社会中行走办事也会比普通人更顺风顺水。杰克?伦敦正是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更加彰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无形的阶级压迫。

电影中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小白牙在洞穴中如何摸索前行,寻找方向。它从小就居住的洞穴也是它最先认识世界的一片小天地。洞穴的围墙是它生命的有利保护屏障,一旦没有这道生命“防火墙”的庇护,它就要在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下经受风雨洗礼和磨炼。因此,这里作者借洞穴的围墙来象征驯养动物的主人,小动物离开洞穴投入大自然就好比受驯养的动物离开了主人的怀抱与照顾。它们一旦离开保护,投入到人类文明社会的环境中,它就要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遵循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强者生存。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3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抗争,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充分展现出了主人公人性中的闪光点,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忍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会如此之坚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不管身居何地,不管生长环境如何恶劣,都尽情地向上生长着,追逐着太阳的光芒,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也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长着、繁衍着,和植物一起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自然界。

人的生命呢?为什么有些人的生命如夏花之绚烂,而有些人的生命却卑微而空虚、消沉而黯淡?这是为什么?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为我们进行了注解:为了达到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争取胜利。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那首诗一样:“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当一把锋利无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顶,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时候,我们能坐以待毙吗?我们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抗争,我们别无选择!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4

朴赞郁

悉心栽种,方可静候绽放

“复仇三部曲”让朴赞郁在韩国以至世界获得掌声。众所周知,他是一个探索、揭露人性入微,爱讲惊世骇俗类故事的著名导演,这次他将用一个祟尚品位生活男人的视角,和杰尼亚一起栽种《孵花》。手握意大利最具风靡权力的剪裁,集合最耀眼的国际巨星,他仍一如既往地睿智、冷静,这朵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时尚之葩,悉心栽种,方能安然静候绽放。

韩国影评人朴评锡说:“朴赞郁知道得太多了,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他虽然是一位头脑清晰的导演,但有时他也是一个极其傲慢的、个性化的导演。”大部分人将朴赞郁的那叠代表作归类到“CULT”片中血腥、、暴力,毫不避讳,随着他强有力的进攻性思维,给予蒙在现实外表的梦幻玻璃罩中的年轻人记警钟。有趣的是,亦庄亦谐的杰尼亚竟然选择了这样一位脑子里装满阴暗元素的导演,来作为以“新生代、新势力”为主题的电影短片《孵花》的执导者。

细思即明。从朴赞郁往期作品中,如《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的镜头微末中不难发现:“从细节中体现价值”,是朴先生在猛烈冲击永不忽略的镜头语言,而这观念同样在杰尼亚家族的传承思想中延续了百余年之久。

一朵集合西方时尚剪裁,以及东方传承文化情感的《孵花》,从播种到绽放,必然需要精致细节的“撑起”。每段电影短片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每集里,都集合了导演与演员们的心血。

优雅、时尚、英俊、挺拔……只能构成海报上的演员偶像,而对于―个用真实躯体撑起百年传承的时尚剪裁的男人来说,热情、冲动加上少少的顽劣,才更能将“男人”这个形象构建完美。朴赞郁式镜头里的那种“冲动”,与杰尼亚时装骄傲优雅之下涌动的热血可谓归于一脉。

这个头发灰白、皮肤被岁月写满故事的男人,依旧有着跟吴彦祖、杰克休斯顿样程度的荷尔蒙,他在《孵花》里灌溉的,并不只是几个男人关于时尚的简单故事,而是在欧美式的镜头视角里,植入东方传统文化的脉络。这―切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个韩国导演,在一部关于意大利时装的电影短片中,藏匿了东方文化元素中有关阴阳五行、生死轮回的东西。“影片中,墓地草地上花洒所喷射出的水柱预示生命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中五行的主要元素,―种智慧、技能卓越、天资聪慧的表现。在中国风水学里,水意味着整体系统的平衡、和谐与繁荣。”这与杰尼亚品牌有很好的联系。因为这个传承了百余年的意大利品牌,正在将自己置于―个和谐的生产环境中,在这些环节里,杰尼亚从事了众多的环保项目(比如在内蒙古的植树项目zegna oasi,在羊毛作坊那里的水循环利用工程)。

“鸡蛋”这一元素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则预示着万物生死循环的观念。于是它的元素几乎运用在了电影中的每个地方伦敦Gherkln大厦、杰尼亚店铺里假模特的蛋型头颅,在矿井中的蛋型灯泡,以及在影片最后的展示。好似枯萎的玫瑰花放置在水晶球或鸡蛋中,象征着由死到生。

“杰尼亚对品质与信誉的要求几近苛刻。”品牌专家惠泽正曾这样赞美,“杰尼亚对品牌的建设,就像一位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充满感情,倾尽一切。”――给自己的艺术融入更多元化、更理想化的元素,是杰尼亚与朴赞郁对于艺术时尚的共同追求。

吴彦祖

东方面孔诠释西方剪裁

《孵花》黄金阵容里的三个男人里,吴彦祖应该是中国观众最热悉的一位。多国文化背景交叉构成的成长履历,决定了他掌控“新生代新势力”的权力和资格。对于“男神”一词他已经在银幕上诠释了16年,这次他将作为朴赞郁镜头里的具有生命行动力的表达方式,用东方面孔诠释西方剪裁。

出生于美国加州并成长于奥林达,却在中国香港影视圈崛起,成为著名演员、导演及制作人。吴彦祖的成长背景融汇了多国文化元素,从礼仪、思维上他先入为主地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在后天产生,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他便是一位狂热的中国功夫爱好者,并在1994年1月成立了俄勒冈大学中国武术学会,成为第―任教练。

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底蕴,驱使若吴彦祖与朴赞郁以及杰尼亚的台作几乎是一拍即台的。第―天拍摄的时候,只有他和杰克、朴赞部坐在一起彩排。彩排结束,三个男人从电影谈到时尚,一直聊了6个小时,热忱加上志趣相投,为《孵花》的绽放提供了优良的土壤。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断变迁,吴彦祖相比亚洲其他演员更加能够融入到国际化制作的大型团体中。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演员与导演―起工作对准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但很多中国演员却因文化差异,使得沟通合作隔靴搔痒。而对吴彦祖来说,对于这个过程拥有绝对享受的权力:“显而易见我们现在正往―个全球化的文化方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意大利文化、美国文化、亚洲文化……现在所有文化都融台在一起成为―个整体。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无论是时尚、电影都可以跨界合作,时代的发展让很多事情拥有可能性。”

在这之前,吴彦祖跟大多数杰尼亚的购买者一样,衣柜里当然会有一套杰尼亚的西装,但对于杰尼亚家族逾越百年的传承文化仍然了解不深。加入《孵花》阵营后,他才意识到杰尼亚在西服制作与男士风尚方面的极端细致:从面料的选取、设计、工艺以及对细节的关注,这―切都让这个从皮肤到身材要求都极其严格的男神,对该品牌由衷地喜爱。“因为它注重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品牌和设计的传承。优质男士西装该有的传统,风格简洁,却暗藏巧夺天工。”就这次合作而言,吴彦祖觉得,影片的主线概念与品牌理念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从表象里的时尚美学追逐到深层次的文化暗喻,拍摄本身就是一段极其精彩的关于追寻艺术与时尚的旖旎之旅。

“朴导演、杰克还有我,以及整个杰尼亚团队,都非常专注于从品牌的历史中理解其传承下来的细节理念。我真的希望能够把所有细节整台在一起,然后创作出一部能真正诠释出属于杰尼亚的《孵花》。”刚满四十的吴彦祖自称对男士时尚的兴趣,是很突如其来的,但他的欣赏层面正在不断升级。跟随《孵花》的拍摄,他开始尝试努力发现更多关于时尚随着时间融入到大众生活中的轨迹,他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

杰克・休斯顿

怀着不羁的心去包容世界

从《海滨帝国》的难忘扮相,到《美国骗局》里的精彩演出,杰克挣脱了好莱坞电影世家休斯顿家族的端正光芒,奔出一条不羁之路,直通世界舞台。胆敢直挑黑暗人性的演技,让他与朴赞郁不期而遇。当这个男人加入《孵花》阵容,融入杰尼亚的百年剪裁之间时,伦敦浪子的野性顿时凌立棱角。

导演朴赞郁对于《孵花》故事的初步定位,跟这个出生好莱坞电影世家(体斯顿家族)的伦敦小生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朴先生听说找了一个英国演员试镜作为主角,所以自然而然想象是在伦敦发生的故事:一个英国商人史提芬接到一个神秘指令,并开始寻找故事的另E主角陆先生(吴彦祖饰)。

伦敦是个比纽约浪漫,却比巴黎果断的城市。杰克体斯顿出生在这里,而当他睁开双眼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与电影密不可分的宿命。在这个巨星光芒投射进每一个角落的演艺世家里,祖父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是曾经9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好莱坞传奇导演,姑姑安杰丽卡体斯顿(Anleilca Huston)也是3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实力派演员。而杰克休斯顿却貌似并不愿利用俊朗的外形,成为那种英俊如雕像般庄重的巨星,他在HBO的黑帮题材剧集《海滨帝国》里以狭长刀疤的骇人扮相给观众和导演都留下深刻印象,以至在第二季时被晋升为剧集的常驻演员之一。而他在《美国骗局》中的精彩表现,也让今年被苦难、战争、抑郁堆积的宙斯卡多了一抹生动的地气。

他的出色作品还包括约翰克洛基达斯的电影《杀死汝爱》,以及由派拉蒙出品、大卫切斯执导的影片《从未消失》,也曾出现在比利奥古斯特的作品《去里斯本的夜车》里。今年早些时候,杰克与制作过《火车怪客》等经典影片的芭芭拉布罗科利一同打造了他在伦敦西区的首秀,并在英国Ecosse Films制作公司的作品《伦敦大火》中扮演了查理二世。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5

时光倒退120年

1888年的伦敦,还是一个表面上洋溢着贵族情调和绅士风度的地方。不过,那似乎终年不散的雾气总是笼罩着这座城市,雨后的街道也有些泥泞不堪。瘦弱的报童沿街叫卖着半便士就可以买到的报纸――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力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污浊的空气,还有廉价纸张和劳动力。

这一天是8月6日,星期一,爱丁堡伯爵的44岁寿辰,整个伦敦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大街小巷彩旗飘扬,皇家礼炮轰鸣,剧院、马戏团、商业街甚至杜莎夫人蜡像馆里都准备了丰富的娱乐节目。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那个人也沉浸在这一派繁华欢乐的气氛当中,只不过夜幕降临的时候,才是他预订的“表演”时间。于是,他享受过白天的喧嚣之后,闲逛到伦敦东部白教堂区找乐子。这里是贫民居住地,许多贵族也不无怜悯地称其为“垃圾帮”的家。贫穷者、流浪汉、酒鬼、难登大雅之堂的艺人,还有都汇聚于此。他可以轻易地找到一个“烟花女”打发漫漫长夜。

他很可能为自己换上了一身军服,装扮成一名二等兵的样子,在全城假日的时候,士兵也可以自由活动。我们无法知道这是否纯属巧合,但这绝不仅仅是唯一一次有人证实在案发现场发现穿军服的人。

8月7日凌晨两点多,一名大都会警察在巡视到乔治巷公寓附近时,发现了一名游荡的士兵。那名士兵对他解释说,他正在“等一个伙伴”。一个半小时之后,一名出租车司机下班回家,在他经过一楼的楼梯间时,发现地上有东西。也许是他太累了,或者是经常有人醉倒在附近,这名司机看也没看就回家睡觉了。直到清晨4点50分,一个码头工人从公寓走出时,才发现一个女人仰面躺在血泊中。匆匆赶来的警察和法医迅速处理了现场,根据推断,这名女子大约在3小时前遇害,身中39刀。

悲剧才刚刚开始

8月31日凌晨4点左右,两名马车夫在白教堂区公羊路发现了一名女子的尸体。

仅仅过了8天,9月8日凌晨6点左右,又一名女子的尸体在汉伯宁街住宅区附近被人发现。

几起案件的共同点在于受害者都是从事肉体买卖的,并且残害她们的手段非常血腥残忍,以至于受害者的身份往往要在几日后才能得到确认。

请原谅我在这里不对死者具体的状况加以描述,因为即使用再平淡的文字,也足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糟糕透顶的场景。

面对接连不断的凶杀案,不仅是普通百姓人心惶惶,连媒体也开始借机不遗余力地给政府施压。在9月22日出版的伦敦漫画杂志上,一幅被蒙上脸、伸出双手不知所措的警察漫画就被用以讽刺伦敦警方迟迟无法逮捕凶手。

看警察笑话的还有一个人,他在9月27日寄给中央新闻社一封用红墨水写的信,在信中他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自己杀害的过程,并扬言还要杀害更多的人。信的最后,他还不忘挑衅警方:“有本事就来抓我。”信末的署名是“开膛手杰克”。

直到当年11月份,开膛手杰克用骇人听闻的方法至少杀害了5名。当然,这还只是警方从极其相同的犯案手法中确认出来的数字。而更多的人相信,被这个恶魔残杀的人还远不止这些。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开膛手杰克在他犯案的后期,也开始残害幼童,并且直到1892年才将他的罪行告一段落。

在随后的几十年、几百年里,人们提起这个臭名昭著的绰号仍然不寒而栗。

在开膛手杰克神出鬼没的年月,警方对于犯罪证据的调查手段还十分原始。指纹鉴定方法被首次应用于犯罪侦查中,但是少得可怜的对比资料让这项技术仍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DNA鉴定方法还没有被发明;血液痕迹和尸体腐败程度只能依靠解剖学知识而不是与物理学和昆虫学一起发挥作用。所以,当我们今天重新回顾那段历史时,也许会产生太多对警方无能的嘲笑,但是基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我们也就理解了凶手最终为什么能逍遥法外。

当时对犯罪嫌疑人的怀疑,可以说是下到贫民百姓,上至皇室贵族,涉及社会不同阶层、多种职业。凶手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个男性,但是大侦探柯南,道尔也曾指出,开膛手杰克很可能是一名女扮男装的助产士。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列举出的重点嫌疑犯至少有30人,如果加上影响力不那么大的怀疑对象,那么这个数字将是惊人的数百人。

基于当时的英国法律,由于证据不足,这些被怀疑对象中没有一个人因开膛手杰克的罪行而被送上法庭。

于是,对于开膛手杰克的真实面目,我们永远停留在了猜测的阶段。

种族复仇?

阿伦・柯明斯基这个名字对于开膛手杰克的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他出生于波兰,犹太人,是一名理发师。1882年来到伦敦,曾有精神病记录。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官方”指认的嫌疑人。

当年负责调查“开膛手杰克”谋杀案的总探长唐纳德・斯旺森曾在一本书的空白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在很短时间内,嫌疑犯的手被绑在背后,他被送到了斯特普尼沃克豪斯,然后转往科尔尼哈奇,不久就死了。柯明斯基就是那个嫌疑犯。”

白教堂区居住着很多犹太人,而当地人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在开膛手杰克的犯案现场,曾经出现过一行用粉笔书写在墙上的标语:“犹太人不是甘于被怨恨的民族!”为了避免激起当地反犹太主义者的情绪,办案的警长下令将此句话擦去。

但是,斯旺森并没有把这句话从心里擦去,他将怀疑的重点放在了柯明斯基身上,并得到证据,有证人说曾在第三起谋杀案的现场见过柯明斯基。但是基于“……由于嫌疑犯是个犹太人,又因为证人的证据可能令嫌疑犯罪名成立,导致嫌疑犯被吊死,证人不愿意这个结果留在自己的脑海内”,由于这样的理由,柯明斯基没有被指控。

在精神病院中被称为“没有伤害能力”的阿伦・柯明斯基于1919年去世,他的精神错乱症状仅仅是幻听、拒绝梳洗和总是怀疑自己会被吃掉。

许多人认为,他之所以会被列入嫌疑犯名单,当时的种族主义偏见远大于对案件事实和本人病症的分析。

皇室阴谋?

亚伯特・维克多王子,也就是克拉仑斯公爵,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被称与皇室御医威廉・格尔爵士联手制造了开膛手杰克的罪行。

有意思的是,许多年来,这一观点一直受到文艺作品创作者的热捧。

维克多版开膛手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维克多王子温柔英俊,性格有些阴郁,身体似乎也很虚弱。他喜欢戏剧和文学,热衷于和社会名流交往,

是难得的斯文绅士。作为皇室成员,他的骑马技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那双性恋的性取向也时常遭人诟病。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看似柔弱的王子,却隐藏着凶残的本性――他可以毫不犹豫地烧死摔下他的纯种马,也可以在自己因为不检点的私生活感染上性病之后痛恨所有并杀害他们。

在这个故事里,御医威廉・格尔也难逃嫌疑,他涉嫌和这位孱弱的王子一起乘着皇室马车在深夜的伦敦贫民区游荡,以“清除”那些被他们视为垃圾的东西,并为维克多隐瞒罪行,直到办案人员发现了这一秘密。但是为了维护王室尊严,最终,维克多王子被秘密送往某地软禁。

历史上还有一个巧合至今仍被很多皇室阴谋论的支持者视为铁证:

1892年1月14日,英国皇室突然宣布年仅28岁的亚伯特・维克多王子病逝。

1892年,负责案件侦破的苏格兰场宣布停止白教堂连环凶杀案的侦破工作,开膛手杰克至此成为悬案。

这个传说――我们暂且称它为传说好了,看似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仔细推敲却有两大疑点:首先,1888年,格尔医生已经是71岁的高龄,并且饱受中风的痛苦,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老人还能热衷于在深夜去残害。而此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健康也十分堪忧,几乎无法离开这位高龄御医的照料。

至于维克多王子,虽然他的私生活混乱得可以,甚至还曾被纠缠不清的女人蓄意勒索。但是以他的身体素质,与“屠夫”式杀手的标准也相差悬殊,并且在他被宣布死亡之后的一段时间,仍然有类似开膛手杰克的凶杀案出现。而且在1888年最典型的三起凶杀案发生时,据说他都不在伦敦,甚至不在伦敦附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维克多王子面对那些低阶层女性勒索的时候,采取的解决方法是让律师去和她们谈价钱,而不是采取其他暴力手段。

天之骄子?

进入21世纪,一位名叫派翠西亚・康微尔的犯罪小说大师的调查,把开膛手杰克的真实身份定格在了华特・席格身上。

此观点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

席格1860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父亲是丹麦艺术家,母亲是英国和爱尔兰混血美女。他还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先后结过三次婚,没有子女。

虽然出生在德国,席格却长期活跃在英国伦敦,他热爱莎士比亚戏剧,曾做过演员,但是最终选择了绘画事业,并且师从美国著名画家詹姆斯・惠斯特。

席格记忆力过人,精通德、英、法、意和拉丁语五种语言。此外还懂丹麦和希腊语,并且会一点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当然还有他迷人的外形,毫不夸张地说,席格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康微尔经过对席格画作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他身世经历的探寻,最终确认席格就是那个穷凶极恶的开膛手杰克。她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席格在幼年时期便因为先天性器官畸形进行了几次手术。这很可能在他的心里埋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让他在成年之后面对女性时,产生异样的心理。这可能也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女性贬抑特征。席格曾表示“女人是不配欣赏艺术的”。

其次,席格一生热衷于读报和给报社写信,特别是化名写信,长年累月地用大量信件骚扰报社编辑,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与开膛手杰克和警方进行的恶作剧如出一辙。在开膛手杰克寄给警方的信件中,有些词语,比如“一群傻子”、“haha”,席格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一群傻子”,而“haha”这种笑声,在当时被认为是“粗俗”的美国人专用,英国的“绅士们”则以此为耻。以席格和惠斯特的关系,受到这样笑声的影响是很容易的事情。

再次,席格曾创作了一些关于谋杀案的绘画作品,其中几幅画甚至直接涉及开膛手杰克。这些画作色调阴暗,视角独特,却无不充满着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细细看来似乎又蕴含着一些蛛丝马迹。席格对死亡主题似乎有着特殊的热爱,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笔下的阴郁、绝望和威胁;同样让他热衷的还有收集军服,他曾写信给红十字会要求把死亡士兵的制服寄给他。席格尤其钟爱肥胖或过瘦的模特,并且声称“对40岁以下的女人看都不会看一眼”,开膛手杰克的犯案对象也多是身材并不普通的。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范文6

[关键词]巴克 白牙 适者生存 环境决定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1-02

引言

1903年《野性的呼唤》的发表帮助杰克・伦敦在美国文坛奠定了不朽的地位。之后他给麦克米兰出版公司的老总乔治布赖特写的信中表述了把《白牙》写成《野性的呼唤》的姊妹篇并与之对立的想法:“我将描写一条狗的进化过程,展现它如何发展成为一条拥有驯服、忠诚、爱及道义这些必备的品德及美德的狗的文明过程,而不是写它的退化、背离文明的过程。”1906年,其作品《白牙》问世,同样取得了成功。

在杰克・伦敦生活的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非常盛行。《野性的呼唤》和《白牙》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两者的思想。显而易见,这两部作品拥有同一个主题:适者生存。

本文将研究两位主人公巴克与白牙在不同时期显现出来的性格,并从达尔文主义的视角来进行对比分析。

1889年,达尔文的学说第一次被称为“达尔文主义”。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即通常所指的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随着环境的变迁,有一个由低级生命形态向高级生命形态逐渐进化的必然趋势。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政治倾向,而是一种社会基模,根据自然界“食物链”现象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现象。

一、巴克和白牙性格的变化

巴克在加利福尼亚的生活一直是惬意舒适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大法官经济权力的代表。对于大法官的家人来说,巴克是温顺的,它会保护法官的女儿,会和法官的孙子一起玩耍。而对于法官家以外的人或动物来说,它是骄傲的,因为它统治着一切动物,甚至是人。在它的意识里面,一个仆人是不能对它不敬的。所以即便是曼纽儿用绳子捆住它时,它也十分威严地接受了。显然,巴克的骄傲并不能帮它在寒冷的北方立足,于是,它体内一直掩埋着的野性逐渐地被激发出来。

巴克舒适慵懒地享受着它帝王般的生活时,白牙却在荒野上挣扎着求生。作为一只狼崽,野蛮和掠夺是它的天性,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同胞姊妹它也绝不留情。而在白牙第一次吃到活生生的食物后,嗜血的天性让它异常兴奋,它天生的野性强烈地迸发了出来。白牙在荒原上学到了自然的生命法则:要么吃掉其他动物,要么被其他动物吃掉。

故事之初,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两者的生活轨迹渐渐地交叉到了一点上。

离开了南方温暖的大地,巴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但它相当聪明,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它知道从队友身上学习。南方舒适的生活没有让巴克变成一只愚钝的狗,它的聪明机警帮助它在以后的征程中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境。

巴克在戴伊海滨第一次见识到了狗和狗之间惨烈的斗争,柯利的死让它明白它可以旁观这样的斗争,但是它却不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倒下:一旦倒下了,那就是你的末日。这样的战斗多多少少勾出了巴克长久以来埋藏在体内深处的野性。在巴克和斯佩茨的战斗中,它战胜了斯佩茨并取代它占据了队长的位置。在这场斗争中,巴克血液里流淌着的野性被成功地唤醒了。它的骄傲让它不甘于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它要付出一切代价来赢得支配权。

巴克被卖到寒冷的北方,而白牙则被母亲带进了人类的世界。白牙第一次遇到人类时就隐隐约约地知道人是凌驾于一切动物之上的。虽然它所有的行为都与自己的天性背道而驰,但在母亲的指引下,它也只能学着服从。

刚刚进入人类社会时,受束缚的生活完全压抑着白牙的天性,它骨子里的野性仍时不时地让它不断想起原始荒原的记忆,想回到属于它的地方去。但是它毕竟只是一只半大的兽仔,它只能跟随母亲的脚步。同时,因为之前跟随母亲受到的束缚使它忘记了如何独自生存。它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接受人类的控制。

几经易主,巴克最后遇到了它最后一任主人约翰桑顿。

对法官,巴克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而在桑顿这儿,巴克第一次感受到了爱,它也毫不保留地表现出自己对主人的爱。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爱,巴克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桑顿摆脱困境。

如果说巴克对桑顿的忠诚是因为对桑顿的爱,那么白牙对它的印第安主人灰狸的忠诚则是因为它忠贞的天性。白牙很聪明,然而,天性中有些品质比智慧更加强有力,其中之一就是忠贞。即便灰狸对白牙并不好,一次次地把白牙交易给史密斯,白牙还是用尽一切努力跑回灰狸的身边

史密斯在最终得到白牙之后就不停地让它参加各种各样的搏斗,并从这中间赢取大量的赌金。在最后一次与斗牛犬的搏斗中,白牙差点丢掉了性命。而也正是这一场战斗让它遇到了最终的主人威登司科特。

史密斯的凶狠残暴让白牙对人类产生了怀疑,认为人类不可能温和地对待它。司科特耐心温柔的抚摸慢慢地抹去了白牙的恐惧,也同时让白牙对他产生了爱慕的情绪。

白牙在穆杰霍尔越狱后趁夜入侵司科特屋子的时候撕裂了他的喉咙,但它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被医生诊断为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存活。但是,这位医生忽略了白牙作为一只来自荒原的狼的顽强生命力。白牙不是文明、柔弱的人类。它凭借着自己顽强的精神以及对司科特深刻的爱挽回了自己的生命。最终白牙完全抛弃了作为狼的野性,自在地与人类社会的动物友好相处,与它们一起嬉戏。最终变成了一只驯服、悠闲的狗。

白牙幸运地跟着它爱的主人生活在一起,而巴克失去了它热爱着的桑顿。桑顿的死切断了巴克和人类社会的最后一根纽带,它不再留恋人类文明的社会,听从森林深处的召唤来到了狼群的队伍中。

故事的最后,巴克完全服从于内心深处的野性。在和狼群的斗争中,它毫不畏惧地拼搏并且取得了胜利。印第安人经常讲起一条鬼狗,它比所有的狼都动人,都狡猾。巴克就是这条鬼狗,它从一只驯服骄傲的狗变成了一条纯粹的狼。

二、人性和野性的转换

巴克和白牙的经历既平行又交叉。巴克被迫从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出发,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苦和困境,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最后在寒冷的北部恢复了它野外生存的习性,变成了狼。而白牙恰恰逆转了这个过程。它作为狼崽的生活始于冰冷的北方荒野,同样在经历了一番生存的挣扎和死亡的威胁后,逐渐学会了驯服和爱,最终抛弃了它的野性,在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安身。巴克和白牙就像站在命运的两端,朝着对方的方向跑去,最后变成了对方。

在分析巴克和白牙性格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许多共性。它们都有着不凡的出生,巴克是一只巨大的圣伯纳犬和一只苏格兰牧羊犬的后代,白牙则是由印第安人的母犬与狼所生。这样的出生给了巴克和白牙强壮的体格,帮助它们在各种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两只狗都表现出了忠诚的特征,有所不同的是巴克是因为对桑顿深切的爱而不愿背弃桑顿,白牙则是因为狼忠贞的天性而几次三番地回到并非自己所爱的主人身边。

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斯宾塞也提倡强调环境决定论。杰克伦敦在《白牙》中多次提到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遗传可以比喻为粘土,具有多种可塑性,可以被塑造成各种不同的形式,而环境的作用就是模塑着粘土,赋予它一种特定的形式。如果巴克没有被曼纽儿卖到北方,它也许就将一直在法官家生活到老死,并一直骄傲地统治着属于它的那片领土。南方舒适的环境会把它塑造成一只温顺没有野性的狗,仅仅是一只狗。同样,如果白牙没有被带到人类的篝火边,它可能就不断地学习如何捕捉猎物,如何保证自己生存下去。北方荒凉的森林则会把它塑造成一只充满了野性的狼。

但它们周围的环境确确实实改变了。巴克被卖到了冰冷的北方,在那里,它不得不学会如何睡觉,如何偷食而不被发现,如何与其他的狗作战来赢得支配权。巴克从柯利的死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一旦你倒下了,那就是你的末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巴克只有不断地打败对手来确保自己生存下去。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一点点地挖掘出了巴克深埋在血液里的野性。

白牙从原始的荒原来到了人类的社会。人类的棍棒让它认识到野性的抵抗是没有用的,只有学着服从才能生存。司科特不断对白牙展露的爱也慢慢让白牙收起了利爪,学会了驯服。人类的文明社会逐渐地磨灭了白牙的野性,使白牙从一只桀骜不驯的狼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狗。

有些人认为巴克从狗变成狼是一种退化,白牙从狼变成狗则是一种进化。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狗和狼的转换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进化还是退化,这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环境来讲,环境决定了巴克必须要成为一只狼而白牙不得不做一只温顺的狗。只有适应于所处的环境才能得以生存。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不仅仅是两部动物寓言,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更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如果巴克和白牙是人而不是动物,它们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巴克的生活环境从文明舒适的地方一下子落到野蛮未开化的境地,巴克没有也不被允许消沉沮丧,因为环境迫使着它不断斗争,改变生活方式。只有成为强者才不会被消灭、被淘汰。对巴克来说,只有野性一点才能站稳脚跟,才能赢得各种斗争的胜利。白牙从野蛮落后的荒野被带到了令它不知所措的人类文明社会,在无法回去的条件下它迫使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抑制自己的野性,不断调节自己来适应人类的社会。对白牙来说,依旧把自己当成狼是行不通的,只有化解仇恨,为爱所驯服才能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许会一下子从金字塔的顶端跌到脚下。懊恼抱怨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个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会把停滞不前的人甩到无法逃脱的漩涡里。只有认清楚自己的现状,努力调节好自己才有可能迎头赶上。不管是从优越的环境到落后的环境,还是从底层的社会到文明的社会,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努力向着最适合这种环境的方向前进,才能最终生存下来。当然,如果在社会竞争中想要走上强者的位置,还是要有一点野性的。

三、结论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分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适者生存,环境决定。巴克从狗变成狼是因为恶劣的环境呼唤出了它内心深处的野性,而白牙从狼变成狗则是因为人类文明社会逐渐湮灭了它血液里流动的野性。

如果把巴克和白牙的经历放到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巴克在它所处的环境里面只有不断地激发出野性来站稳脚跟并从而成为胜利者。白牙因为来到文明社会只能不断地调适自己适应人类社会以求生存。因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人们需要更多地从白牙身上学习对文明社会的适应,也许这就是作者撰写《白牙》的初衷之一。《野性的呼唤》可以说是杰克伦敦对适者生存理论的初步探索演绎,而《白牙》则是作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说明。适者生存不仅指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只有强者能生存下来,同时也指另外一种适应,对文明的适应。

在这场人性和野性的较量中谁胜谁负没有绝对的结论,最终的答案还是要环境来给出:是要人性,还是要野性。

【参考文献】

[1]Carson Holloway.Darwinism and Classical Natural Right[J].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2006.

[2]Claudia Durst Johnson.Understan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布伊康.达尔文与达尔文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