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8 06:41:01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一、类型指导
1.如何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记叙人物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表现,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即要能写出人物在思想品质、性格的脾气、兴趣爱好、技能专长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了写好人物特点,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这样才能把人写活,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来。
写好人物应注意一下几点:
(1)突出特征:特征是通过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具体行为等反映出来的。
(2)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就是具体描绘外貌特征(外形、音容笑貌、神态姿势、衣着服饰等)。目的在于展示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习惯等要素。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举手投足的描写。动作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白,人物的动作最容易表现其性格特征。动作描写要准确具体,因为把人的动作写好了,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文章的内容才更丰富。
(4)心理描写:把人物在一定环境下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就是心理描写。只有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才能成功表现其性格特征。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①人物的内心独白,即用第一人称“我”自言自语或内心默念直接吐露人物的思想活动。②直接交代和说明心理活动。这种方法常用“想”“觉得”“认为”等词语来引述。③借人物的幻觉、梦境等间接手法表现出人物特殊的心理活动。
(5)语言描写:语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表露。要力求准确、生动、口语化;通过语言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要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如何记事
为把一件事或几件事、一个场面或一次活动记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就要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去写。
记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中心:要通过写事表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2)要有完整的事情经过:记事,要写清楚原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才算完整。
(3)小学生记事,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平凡小事。要选择亲身经历的,熟悉的、感受深刻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作文的材料。选材必须经典,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上来表达比较深刻的道理和闪光的思想。
(4)描写要具体生动:要学会几种常见的记叙方法:順叙、倒叙和插叙。比如写活动,要安排好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动笔前就考虑好。还要写好场面,既要注意表现各种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不同神态言行,又要有对整个场面的勾勒,做到点面结合。
3.如何写景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风景中的风雷雨电、山川河流、城市村庄,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记叙文中景物描写有两种:一种是以写景为主,把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描写方法是按景物的位置,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或按相反的顺序进行记叙;另一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是为人物故事作背景的,也就是说作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仔细观察,按一定的順序写景。常用的顺序有:①“时变景异”。按早、中、晚时间的不同或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有顺序地写出景物的变化。②“移步换景”。即依据脚步的移
动或观察点的改变,有条不紊地写出景物变换的情况。
(2)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在写景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地写一些景中的人物活动,让景、人、事互为交融,使文章更加生动。
(3)以情观景、借景抒情:写景时不要忘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色描写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自己在观景时的想法与感受。
4.如何状物
状物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事物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状物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某种物体,如建筑物、工艺品等。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重点在描述事物。它可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静态物指一般静止状态的事物,如文具、玩具、家具、器具等。动态物主要是指兽、禽、鱼、虫等动物。写静态物,主要从形状、习性、质地、用途等方面描述。写动态物,主要从外形、习性、活动和变化的状态等方面来写。
(1)怎样状写动物:动物是能活动并有感觉功能的禽兽(包括昆虫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描写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生物特点、动物情态。行文时可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2)怎样状写器物: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品、文具、玩具、工艺品等。描写器物就是对物体作具体的描摹,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用途等。
(3)怎样状写植物:植物的范围极广,一般指花草树木,它是状物文章记叙的主要对象,要状物写好植物,就得观察,熟悉它的主要特征、形状、姿态、生长特性、颜色、气味、作用及用途等。描写时,首先要看其整体是什么样子,然后看局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又分别是什么形状,同时,个人的思想感情对状物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5.如何写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有单幅作文和多幅图作文两种。写单幅图作文应先仔细琢磨画面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景物等。确定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段记叙,有关细节就详细描写;写多幅图作文应注意观察画面上所表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全过程。写作时每幅图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对能突出中心思想的重点画面可详细描述。此外还应注意:①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人物的表情、行动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语言、心理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出发展、高潮和结果;②看图作文常常在图画部分外,还有文字说明或要求。这些说明或要求起着暗示、限制等作用,写作时必须看清。
二、结构指导
1.怎样开头
常用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2)介绍说明(3)下笔提问(4)描写烘托(5)倒叙引人
(6)概括中心
2.怎样过度
过渡的通用方法有:
(1)用过渡词语过渡。(2)用过渡句过渡。(3)用过渡段过渡。
3.怎样结尾
结尾的常用方法有:
(1)首尾照应式。(2)总结点题式。(3)画龙点睛式。
三、过程指导
1.怎样审题
审题的通常方法有:(1)题眼审题法;(2)结构分析法;(3)推敲词义法;(4)反向审题法;(5)比较审题法。
2.怎样立意
立意的常见方法有:
(1)据题立意法;(2)据材立意法;(3)多向立意法;(4)以小见大法。
3.怎样选材
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紧扣中心;(2)确定详略;(3)用意新颖。
4.怎样构思
构思的方法是:
(1)动笔前把要写的人、事、物在闹中过一下“电影”,以便将作文的立意、选材、 结构以及细节形成定格。
(2)运用编列提纲的方法,将作文构思的结果表达出来,然后依据提纲作文。
5.怎样修改
状物,即描述物体。“状物”类作文所描述的对象大致有三类:一是有生命的物体,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稼禾草木等等,这些物体都可以看作“动”的事物,其“动”表现在生命的律动和本身的运动上;二是变幻的风云雨雪,流动的小溪长河等等,这些虽然没有生命,但一刻也没停止过运动,也属于“动”物;三是静物,如石头砖块、纸砚笔墨等。如何将“状物”类作文写得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呢?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着力打造。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写作前要对所状之物进行细致观察,是动物的,既要弄清其外部特征——形态、面相、大小、颜色等,又要深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是植物的,不仅要了解它的根、茎、枝、叶、花、实,还要弄清它的气味、颜色、生长规律等等;是运动之物的,要弄清它的动态特征,如颜色的变幻、形体的变化、质地的改变等等;是静物的,要弄清其静态特征,如颜色、形体大小、质地、构造、用途等等。对所状之物了解得越透彻,越详细,写作起来就会越轻松。
二、多方描述,突出特征
状物时,根据事物的特点,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描述,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先描写它所生长的环境,以衬托它所处环境的非同一般和它带给人们的惊喜,这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烘托;接着描写其干、枝、叶、皮等多个方面,描写每个部分时,又着眼于形状、颜色等多个层次。这样就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特点。还有一些描述植物的文章,除描写以上内容外,还描写在四季里的不同形态、颜色、气味,表现它的变化。
描写动物时,不仅要描写其静态,还要描述其动态,要用到一些准确、传神的动词。如老舍《我们家的猫》中的一个片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作者用“蹭”“抓痒”“跳”“踩”“叫唤”等一系列动词描写猫的可爱动作和美妙声音,同时用“它一声也不出”描写它的静态,动静结合,把猫的可爱形态描写得生动传神。
描写静物时,除从形状、大小、质地、构造、用途等方面描写外,还要尽量把它写动、写活,好像它也具有生命一样。如有一个作者这样描写煤炭:“你在地底下埋葬了亿万年,黑暗给了你黑得发亮的颜色,可是你却怀揣着一颗不死的心,不,岂止是不死,简直就是一颗生命滚烫的心,在炉里燃烧成给人温暖的火苗,那火苗说明了你的一生就在等待这一刻——把光和热献给人们。”这里赋予静态的煤以生命,把它描摹得有情有意。
三、描述有序,思路清晰
描述时,需要根据事物的特点,采用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如描写植物,在主次上可按干、枝、叶、花、实的顺序,在方位上可按根、干、枝、叶、实这种从下至上的顺序,在时间上可按春、夏、秋、冬或早、中、晚的顺序。再如描写运动之物——水,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水更是变化多端的。小溪里的水,清澈剔透,活泼得像孩子,唱着歌,从山上奔下;湖泊里的水,碧绿静谧,宁静得像含蓄的少女,静静地仰望着天空;江河里的水,奔放热情,像十二三岁的少年,有那么一点青涩;海洋里的水,变化无常,像张狂的青年,有时平静温和,有时又狂暴不羁。”作者按小溪、湖泊、江河、海洋这种从小到大或从源头到终点的顺序来描写,表现水变化多端的特点。
四、适当联想,凸显神韵
状物之文常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这自然就涉及到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的联想这一思维过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后,自然生发联想,由树联想到北方的抗日农民,以及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作者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在于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及他们的精神。
同时,状物时常常要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自然需要联想的参与。如有一个同学这样描写砖的颜色:“那砖红得鲜艳,红得纯正,红得活泼,好像那砖是一簇熊熊的火焰,在我眼前哔哔剥剥的燃烧。”作者通过砖的红色与火焰的颜色的相似点展开联想,巧妙比喻,赋予静物以动态,把一块静止死寂的红砖写活了,写得神韵毕现。
五、可融情于物,可直抒胸臆
文章不是无情物,更何况托物言志的文章,更是情意浓烈。这情,可融于对事物的描述中,如冯骥才在《珍珠鸟》中有这样一段对珍珠鸟的精彩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在作者笔下,珍珠鸟调皮、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流泻于字里行间。有时,情挚意浓之时,作者的感情抑制不住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抒情方式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文章中更显得普遍。如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段:“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贵族化楠木的贬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如江河直下,奔腾澎湃。
【初作亮相】
巍巍古银杏
湖北省秭归县杨林中学 周舟
我们身边生活着形形的人:熟悉的、陌生的、漂亮的、丑陋的、善良的、可恶的、顽皮可爱的、成熟稳重的、活力充沛的、慈祥和蔼的……每个人物因其年龄、职业、性格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学生对周围人好像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作文不真实,抄袭的现象比较多。怎样才能让这些人物在我们的笔下活起来呢?
一、题目要独特
题目,即标题、文题,有人将其比喻成眼睛。题目,或表明写作对象,或交代行文线索,或具有象征意义,或者提出观点,这是它的基本作用。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因而拟一个传神动人的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
1.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要能概括所写话题的整个内容。2.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力求简洁凝练。3.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及引人入胜的效果。4.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
二、内容要典型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才能使文章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很容易跑题,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
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写作材料。要写同学,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3.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
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连接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我们说内容典型,总体来说,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不要写那种大而空,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
三、刻画要真实
除了“通过典型事件来写人”以外,要把人物写生动,还要对人物本身进行着力刻画。如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气氛描写、细节描写等。当然,运用这些描法,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抓住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东西进行描绘,才能刻画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使人物个性化、典型化。
1.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和思想感情往往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写人离不开事,做事就要有行动。所以写好人物的行动对表现人物极为重要,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这样才能使人物立起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写好人物的动作,就把人物写活了。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其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一定要掌握“话不在多,而在精”这条原则,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老人有老人的语言,小孩有小孩的语言,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也不同。另外,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符合人物的特点,有的人说话直率、干脆,有的人说话则幽默风趣,不要为写语言而写。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出自《庄子·外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小说阅读技巧及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小说阅读技巧及知识1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4、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
5、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6、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高中小说阅读技巧及知识2读懂小说
1.读标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读人物(写了那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的方法(常设题目考查,应留意):
①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②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
③与情节联系密切,④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⑤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
其次,了解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最后,了解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4)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5)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6)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读情节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情节作用
①设置悬念②引出下文
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⑤结构照应前文
⑥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⑦线索,贯穿全文
⑧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⑨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⑩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4.读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5.读意图(主题)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高中小说阅读技巧及知识3考点解析及答题模式
(一)标题的作用(以---为题的好处)
1.【常见题型】
①--标题有什么含义。
②--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③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④小说题为"--",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⑤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思考角度:
(1)标题的作用(见上)
(2)情节(结构)角度
(3)主要人物角度(思想品德)
(4)主题角度
(5)环境角度
2.答题模式
标题字面义+作用(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两个角度即可)
(二)筛选信息
第一:情节概括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思考角度: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在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在写人上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本文通过比较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从中找出二者的异同,以此来指导中学生学习心理描写,启发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一、心理描写的方法相似
1.内心独白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内心独白即让人物用独白、回忆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现出特定环境下的某种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它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道出心里话或说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这种手法在第三人称的作品里,就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客观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感受。
《孤独之旅》和《热爱生命》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客观描述,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文章中,多是在前面用“他想”“他寻思到”“他感到”“他体验到”这样的说法交代,然后像写人物对话一样,直接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如:“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孤独之旅》)这些客观描述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对前途的茫然、无奈和内心的恐惧。再如,“他端详着这些骨头,它们已经给啃得精光发亮,其中只有一部份还没有死去的细胞泛着粉红色。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感到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不甘心死呢?”和“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他也不再痛苦了。他的神经已经变得迟钝麻木,他的脑子里则充满了怪异的幻象和美妙的梦境。”(《热爱生命》)这些描述表现了西部淘金者内心对生与死的思索。
这种客观描述,是这两篇文章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所表现的最突出的地方之一。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能够很好地运用细腻的笔调将人物的内心感受客观描述出来,不带任何修饰。特别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好似一位旁观者看着主人公如何创造生命的奇迹,感情真实可信,令人叹服。
2.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
自然景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小说中,这种客观存在往往明显地打上了观看这些景物的人的感情印记,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联。简单地说,小说中的自然景物多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主观呈现出来。自然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和小说的内容服务。在《孤独之旅》中,“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几段中的景物描写,“第一缕炊烟”是唯一的,绿色的芦苇像“浪潮”“万重大山”,“芦苇成了一片黑海”,甚至“风也是黑的”。 这里把原本纯美的自然景物变成了主人公心里的内心感受,主人公那种害怕、胆怯的心情跃然纸上。
再如,《热爱生命》一文极力描写了荒野的景色,“狼嗥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他慢慢地顺着河望去,宽广的河湾婉蜒在许多光秃秃的小荒山之间,比他往日碰到的任何小山都显得更光秃,更荒凉,更低矮。”,“他一动不动地躺了好一会,温和的太阳照在他身上,使他那受苦受难的身体充满了暖意。这是一个晴天,他想道。”“太阳亮堂堂地升了起来,这一早晨,他一直在绊绊跌跌地,朝着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天气好极了。这是高纬度地方的那种短暂的晚秋。它可能连续一个星期。也许明后天就会结束。”这几段景物描写,将主人公和病狼在荒原里拖着垂死的躯壳,相互猎取着对方生命以及在与大自然搏斗时的形象烘托得高大起来。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主人公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以自己坚忍顽强的信念一步步走向胜利,主人公的这些优秀品格就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烘托出来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只有在环境中才能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然而,每个人与环境所产生的行为,又必须、也只能通过自身性格的相互搏斗和碰撞来最后确定。从以上例子当中,我们就能明白环境描写不愧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能让我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丰满。
3.传神细节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方法,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细节刻画的过程:动作如何生动、神态如何逼真。而忽略了细节描写对人物内心活动的作用。
这里《热爱生命》表现得较为突出。“他齐膝盖撕下了两截裤腿,用来裹脚。他总算还保住了那个白铁罐子。他打算先喝点热水,然后再开始向船走去,他已经料到这是一段可怕的路程。”,“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象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作品中描写了撕毯子裹脚,砸猛兽吃剩的骨头等,特别是与病狼搏斗的那段,更是细腻剔透,吸引读者。“狼牙”扣在他手上,由“轻”到“紧”,主人公也“抓住了狼的牙床”,用“手无力地掐着”,并且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嘴里已经满是狼毛”。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主人公与狼搏斗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能看出他心中那份求生的欲望,小说中的人物霎时真实、形象起来。
《孤独之旅》的细节描写也很多,如“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唯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里通过杜雍和(杜小康之父)撑船的细节,表现他不安于儿子跟着自己受磨难的痛苦;写鸭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睡觉时还时不时地看船上的主人,这一细节写出了连鸭子也感到孤独,那此时主人公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也是理所当然了。
二、心理描写的不同之处
1.心理描写表现的感情不同
《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辍学跟父亲去放鸭,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在他的旅程中,恐惧和无助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不能回家,又不能“回避”,只能习惯,这就像是被人抛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在他近乎绝望时,暴风雨找鸭的夜晚创造了奇迹――几个月来一直压抑的一种孤独、恐惧的心情在他经历了暴风雨、战胜孤独和恐惧之后,转眼间放松了。杜小康像一夜就长大了,他拢住走散的鸭子,哭了起来,但这并不是悲哀,而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热爱生命》中,作者以雄健、粗犷的笔触,细腻、逼真地叙述了一个身处绝境、濒临死亡的人,在顽强的求生意识和钢铁般的意志作用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斗,终于战胜了饥饿、伤病、寒冷和野兽的威胁而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就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
由以上可见,二者虽然都写在这样的被命运抛弃的和绝望的心情之下,主人公却战胜了困难,敢于面对现实,创造重新诞生的奇迹。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他的内心经历了一次由恐惧到孤独再到成熟、坚强的成长过程;而淘金者这一形象却是通过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出来的。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2.心理描写的篇幅不同
欧美和俄国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一般都较长,有的长篇小说人物心理分析甚至好几页或是几十页。而我国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一般较含蓄、简练、精当。
《热爱生命》中就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如:“也许,他可以想办法确定自己的方位。他痛苦地使劲偏过身子,下面是一条流得很慢的很宽的河。他觉得这条河很陌生,真使他奇怪。他慢慢地顺着河望去,宽广的河湾蜿蜒在许多光秃秃的小荒山之间,比他往日碰到的任何小山都显得更光秃,更荒凉,更低矮。他于是慢慢地,从容地,毫不激动地,或者至多也是抱着一种极偶然的兴致,顺着这条奇怪的河流的方向,向天际望去,只看到它注入一片明亮光辉的大海。他仍然不激动。太奇怪了,他想道,这是幻象吧,也许是海市蜃楼吧――多半是幻象,是他的错乱的神经搞出来的把戏。后来,他又看到光亮的大海上停泊着一只大船,就更加相信这是幻象。他眼睛闭了一会再睁开。奇怪,这种幻象竟会这样地经久不散!然而并不奇怪,他知道,在荒原中心绝不会有什么大海、大船,正像他知道他的空枪里没有子弹一样。”而《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分析非常简练:“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孤独之旅》和《热爱生命》作为新教材被选入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自然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我们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要忘记汲取文章的精华,学会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这对于指导中学生用真情实感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中考作文中适当地运用心理描写,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具体生动,而且能使人物真实可感地凸现在我们面前。当然上述几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我们运用的时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下面我们简单地谈谈如何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的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掌握心理描写的规律。在阅读大量的名家名作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心理描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人,如果运用心理描写,就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要大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置身于情节中,合理地去思考,去感受。因此,心理描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符合生活实际,要真实可信。心理描写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表现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时间、地点、事件、场合以及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人物感受是不同的,心理描写就必须写出在特殊环境下人物符合身份、年龄、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真实、特殊的感受,绝不可能用作者自己的主观想法与感受来代替其笔下人物的心理。
其次,要合理自然地描写,分寸得当,不宜过多,反对冗长。
第三,要灵活地运用。我们在进行心理描写时,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手法中,而应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把多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表现。有些心理描写,还常与比喻、映衬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表现。
第四,要加强心理描写的训练。心理描写的训练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用心理描写改写文章片断,或是平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写作。如坚持写日记,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通过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多积累生活中的见闻,可以用日记的形式来记录。
参考资料:
1.陈家生《文学写作技法入门》,海峡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