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例6篇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暴露; 难点; 原因分析; 对策

本院是四川西北部地区的一所县级综合医院,拥有病床610张,手术间11个,日均手术量大约40~50台左右,手术室护士28个(其中含麻醉护士3个),每天夜班是24 h制,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工作任务重,工作节奏快,紧张忙碌,而且还是处于高风险和高危区。每天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都是在接触缝针、手术刀、手术剪等锐利器械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化学制剂和易挥发性的麻醉剂等。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危险因素中,当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职业暴露,给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和威胁。一年来科室出现多起职业暴露,给手术室和外科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对医生和护士造成了伤害,为了总结经验,减少职业暴露,院感科和手术室进行了原因分析,找出了职业暴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策,并实施了有效防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手术室防职业暴露的难点

1.1 由于人力资源问题,本院手术室护士长期缺编,按卫生部《护士条例》最新法规要求,手术室最少配置应是33名护士(实际只有28名含3名麻醉护士),由于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本科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每天疲劳工作,夜班后不能得到正常休息,在手术台上精力不够集中,在穿针和传递刀片的过程中,容易误伤医护人员。

1.2 护士年轻化,由于目前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流动性特别大,造成了目前的手术室护士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职业暴露。

1.3 岗前培训不彻底,由于科室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岗前培训时间不够,经过简单的基础培训后,护士基本能上班就匆忙上岗,根本没有经过专门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在复杂的手术面前显得非常无助。

1.4 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随意性大,台上操作不规范,随意传递,传递手术器械不到位,外科医生在手术器械使用后的器械传递给器械护士的过程中也经常不到位,容易造成相互的职业暴露。

1.5 防护措施和设备不到位,在手术台上,有的手术明知道有传染病而医务人员不戴眼罩,患者的血液、羊水飞溅到眼睛里,血液浸湿了医护人员皮肤没有及时下手术台处理,造成职业暴露。

1.6 操作不规范,许多职业暴露是在输完液和打完针后,抽完药回套针头时手被针心刺破(严禁双手回套针头),严重违反护理操作规程。

1.7 带教不规范,实习生在手术室经过2~周的短暂实习期,为了缓解人力资源的不足就派上手术台,配合一些简单的手术,根本还没有完全达到可以独立上手术台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职业暴露。

1.8 医院重视不够,医院感控科人力资源不足,对全院培训不到位,对重点科室未进行防职业暴露的重点培训,全院医护人员认识不足,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易出现职业暴露。

1.9 心理因素 由于护士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受到了一定的伤害。

1.10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麻醉剂:手术室使用大量的麻醉剂如异氟醚等,这些麻醉剂可呈气态弥散于空气中,长期接触可导致健康的损害。臭氧:手术室普遍采用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长期接触影响身体健康。化学消毒剂:戊二醛、碘伏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X线照射:在骨科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受到X线照射,影响身体健康。

2 对策

手术室是现代医院高危区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治疗的特殊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1]。所以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是首要工作。

2.1 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与相关部门共同学习《护士条例》,合理配备护士,增加护士现有的比例,让护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来,让护士得到正常休息,体力充沛才能在手术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经过今年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护士已经达到33名。

2.2 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防职业暴露是手术室护士岗前培训重要内容之一,所有入科的医护人员都要进行专项培训。除院感科每年2次的专门培训外,科室还成立了院感小组,每月召开专门会议讨论本月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专项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严格带教,做好培训工作,岗前培训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年轻护士防护意识,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要有预先性和掌控性,掌握处理措施,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损伤的发生,如果发生意外伤害知道正确处理的方法。

2.3 做好标准预防 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防护技术[2]。

2.4 增加防护设备,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器械护士在台上传递器械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刀、剪、针误伤自己或手术医师,一旦受伤,及时下手术台处理。挤出少量血液并用碘酒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留取标本、清洁术后用物等护理操作时,均应戴上手套。

为了避免职业损伤,科室增添了一部洗眼器,一旦患者的血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眼里,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

减少消毒液的使用,除必须用高温高压的物品外,大多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柜灭菌,尽量减少消毒液的浸泡消毒,减少消毒液的挥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今年新增的手术间全是层流手术间,减少了手术间空气消毒对三氧机的依赖,使手术室的大环境大大得到改善。

根据医院院感科的要求,实施了以下重点管理措施:(1)术前医护人员做好自检,皮肤(手)破损暂不参加手术;手术患者感染情况应在手术单上注明;急诊手术患者视为特殊感染手术,对血液检测异常者,利器传递通过弯盘传递。接触感染的手术患者及配置消毒液和处理手术后的物品时,必须戴护目镜、手套。(2)医护人员在更换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消毒液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以防灼伤皮肤。

2.5 减少身心损害 避免长时间站立,连台手术可更换护理人员,以减少压力,护士要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处变不惊的能力,创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工作环境[3-4]。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一年来手术室未发生一例职业暴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防止手术室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疾病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苏海燕,洪建荣.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89-90.

[2] 易红.手术室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因素及防护[C].2012年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

[3] 康秀娥.手术室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河北医学,2007,13(3):361-363.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医疗互联网;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

手术室是外科、骨科、妇产科、眼科等手术科室的手术场所,也是急、危重患者抢救的场所。永康医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手术量不断的增加,大型设备与护理人员也不断增加,这给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永康医院从2015年开始,手术室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护理管理中,有效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更大成效。

1手术室的业务学习

1.1方法

由护士长在年初工作计划中拟定课题,每月1个课题,每个课题指定专人负责,课题包括手术室院感的管理,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新开展的手术步骤的配合等,负责课题的护士根据临床经验及教材将课题深入研究,并在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研究动态,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差错事故,保证护理安全。所以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科室要求科内每位护士积极主动参加,学习前先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每个月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由负责课题的护士主持讲解,时间掌握在半小时之内,课后10~15min由全科护士结合讲课内容,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最后由护士长总结,主动采纳护士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学习结束后把学习资料及建议整理成册。作为科室业务学习的依据,也方便低年资的护士随时取阅。并将讲课的内容备份为电子版,便于以后不断的更新和补充。并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重新学习,反复记忆,直到考试合格为止。

1.2结果

科室从2015年开始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业务学习管理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全体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护理差错事故明显降低。

2手术室的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医学及法律知识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护士条例》和举证倒置出台后,护理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手术室工作具有复杂性、连续性、综合性等特点,手术室便成为了护理事故的常发之地。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的风险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利用移动互联工具微信、微信群、QQ及QQ群,对科室护理人员经常进行风险意识的灌输和学习,强调风险存在,并经常性的对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并进行讨论总结,进而减少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

2.1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

(1)制度不健全:自从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旧的制度需要及时修订,新制度需要及时的添加。制度不健全,会使护士在工作中没有依据,无所适从,大大增加了护理差错的发生。(2)技术及操作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手术、大手术及复杂手术的不断开展,新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低年资护士不断的增加,导致护理人员在技术及操作方面的风险不断加大。(3)风险意识淡漠: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服从护士长安排,配合好手术,把日常工作干好就行,缺乏识别风险的意识,使很多容易导致风险的问题,丧失了事前控制的机会。因此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成本。(4)手术室工作的疲溃感: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手术室工作节奏快,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连续性,饮食的不规律,加上女性生理周期的影响,使工作产生严重的疲溃感。(5)患者及手术部位错误:特别是患者应用镇静剂后或术前紧张,不能正确回答问话,容易把手术患者记错。对于眼、肺、肾、上下肢及疝等对称性器官的手术,易发生手术部位错误。(6)标本保管不当:手术中取下的标本未妥善保管,导致标本的遗失,术后标本未及时粘贴标签,导致标本出现遗失或错误的风险。

2.2防范措施

(1)完善及更新各项规章制度:正确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通过医疗互联网可以知道国内外最新的护理动态,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学习,能够让全体护士对制度理解的更深刻。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操作规范,才能保障正常的护理活动,才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2)加强继续教育: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科室护士积极参加互联网上的远程教育。通过每天早会提问,每周小讲课,每月操作考试,每季理论考试,并定期邀请各专科主任讲解新开展手术配合要领,邀请各仪器厂家技术指导员介绍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这样提高了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3)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疑难手术前进行安全教育,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护理风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增强风险意识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1]。及时识别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可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护自己。(4)加强人文关怀,实行弹性排班。实行人性化管理,适当满足部分护理人员的特殊需求,善于使用激励艺术,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手术数量,实行弹性排班,排班时新老搭配,强弱结合,根据不同时间段及手术数量的变化,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避免护士疲劳工作,保证护士工作时精力充沛,也是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5)认真核对患者及手术部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利用互联网的扫描功能,通过扫描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来识别患者的身份,并认真查对病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等信息,确定无误后将患者接到手术间,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师、巡回护士、手术医师三方一起再次仔细核对患者的各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麻醉及手术。(6)防止标本遗失:术中取下的标本,不论大小均应妥善保管,避免遗失,术后应将标本及时放入有固定液的容器内,贴上电脑打印的标签,逐项填写清楚后按时送病理科检验,避免标本的错误。

2.3结果

2015年科室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以来,无一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通过对手术患者、手术医师调查问卷显示,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8%上升到95%以上。可见,把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大大降低了手术室的差错事故,减少了手术室的护理纠纷。

3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护理管理的创新,给护理管理者及护士带来更多的便利。科室从2015年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以来,全体护士的理论及业务水平明显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护理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明显降低。可见把医疗互联网运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对提高手术室的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现状分析;对策

为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现状,2008年12月对二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室职业危害知识了解不够,对存在的危害未足够重视;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调查对象

济源市6 家二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共32 人。其中主管护师15 人,护师13 人,护士4 人。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收集,调查问卷分三部分:①一般情况: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②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知识的掌握情况。③对于职业危害所采取的措施。

3 结果

调查后发现以下问题: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室职业危害认知不够,多数护士对存在的职业危害没有足够重视;②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防护措施不到位,医院配备的防护用品不齐全或未规范配备;③对锐器伤后的处理和标准预防了解相对较多,但平常工作中防护措施不到位,不能严格按照标准预防进行防护。

4 讨论

4.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4.1.1 物理性职业危害

4.1.1.1 锐器伤 手术室工作中经常使用刀、剪、针等锐利器械,在频繁护理工作中易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是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4.1.1.2 电离辐射伤 在骨科手术中经常使用X线机进行定位,由于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缺乏而易受到损伤。手术间消毒时常用紫外线,可引起眼炎、皮肤炎。

4.1.1.3 长期站立与搬运病人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长期站立,固定的工作姿势,腰腿部长期受力,易造成劳损和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易患颈椎病。再加上饮食作息没有规律,这些都能造成医护人员不同程度的隐性伤害或职业后遗症。

4.1.2 化学性职业危害

4.1.2.1 化学消毒剂 多种化学消毒剂在手术室的广泛应用,使得医护人员每日被迫接触甲醛、戊二醛、含氯制剂、臭氧等,长期接触可引起鼻炎、哮喘、接触性皮炎、记忆力障碍、头疼、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

4.1.2.2 有害气体的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在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微量麻醉废气的环境中,术中CO2、氩氟醚、异氟醚等麻醉药品的残余都可污染空气,影响身体健康。

4.1.3 生物性职业危害

随着医学的进步,各种手术的开展,护士的工作明显加重,超负荷工作致使生理、心理方面都产生不良影响。固定的工作姿势、长时间站立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频繁急走及处理重物致使腰酸背痛;工作无规律、精神紧张致使身心疲惫。其感染途径多数是经血液和呼吸道。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易感染HBV、HCV、HIV、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变异冠状病毒等。

4.2 防护措施:

4.2.1 加大职业防护宣传教育,强化职业风险意识

加强职业危害认知教育,首先从改变观念开始。医院管理者必须注重加强手术室护士的在职培训,强调职业危害对护士自身健康的影响,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可举办多种安全学习班, 发放宣传手册等结合实例进行教育,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将风险降到最低.[1]

4.2.2 完善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预防规范措施

大多数护士是在受到伤害后才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建立预防规范措施很有必要。工作中执行正规的操作流程,推行规范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职业危害。同时加强检查和监督力度,促进护理人员执行防护措施。

4.2.3 规范医疗行为,预防锐器伤

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刺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监测[2]。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用后的针头与其它锐器及时、正确放入锐器盒内;禁止徒手分离污染的针头;为不合作的病人作治疗时,有他人帮助[3]。注意正确的工作姿势,器械护士在手术台上传递器械时,应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手术中用弯盘传递锐利器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带口罩、手套,术前了解患者的病史、肝功、HIV的检查结果,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4.2.4 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被调查的6 所医院手术室中,有三所医院无X线防护屏和防护衣,2 所医院仍使用甲醛熏蒸消毒,未配备废气抽吸设备;防护镜不合格;由此可见,防护用品的配备处于严重的不足状态。切实加强防护用品的配备,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才能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4.2.5 合理安排工作,防止身体疲劳,减轻心理压力

在平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既要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缓解紧张程度,借助有效的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流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之余适当调整自我,积极做好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

4.2.6 化学危害防护

合理使用消毒剂,甲醛消毒完毕,须吸出残余废气后再取出消毒物品,戊二醛使用时容器加盖,接触时带手套、防护镜、防止溅入皮肤和眼内。定期检修麻醉机,减少空气污染,改善通风条件,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手术室职业中现存的及潜在的危害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则.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63-64.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4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209-02

由于手术室工作性质和环境的特殊性,手术室护士常进行有创操作,经常暴露于血源性物质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加上工作繁忙、紧张、劳累,工作性质和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了解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保障自身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强手术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现将工作中危害人体健康的诸因素及防范措施介绍如下。

1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

1.1锐器伤:锐器伤作为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1]。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碎玻璃等,在手术配合中由于时间紧迫和紧张情绪、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损伤他人。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及眼睛上。最可怕的是含有HBV、HCV、HIV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经破损的皮肤、黏膜直接或间接导致护理人员的血源性感染,若处理措施不当还会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

1.2手术室护士超负荷工作强度:超常规的工作姿势,超长的站立时间和处理重物。手术室抢救重危病人多、工作繁忙、节奏紧张、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连续站立每天均达6h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每分钟以240步的急速行走,工作时间每天累计在6h以上,处理重物、搬运各类器械包、搬运病人时负重,易产生腰腿疼、颈椎病、便秘等,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3]。

1.3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职业性长期接触微量浓度的挥发性麻醉气体包括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不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DNA前体生成量的改变,自发性流产以及生育比率低。

1.4化学消毒剂的污染: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这些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甲醛刺激黏膜引起胸闷、头痛,甚至职业性哮喘、肺水肿,戊二醛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同时能引起细胞突变等[3]。

1.5X线的污染:随着医学的发展,移动式X线C型臂机在骨科手术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手术在X线下进行,护士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不可避免地遇到X线照射,引起疲劳、困倦、食欲不振等。有文献报道:如果每周在C型臂机下操作两小时。则每年照射总计量超过放射人员年累计量的6倍多。

1.6燃爆因素:手术室有多种易燃气体和化学制剂,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可以导致燃爆的因素。

1.7激光手术、电离辐射的不良影响: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需采用激光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高科技的医疗仪器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保护措施不当,可因蓄积作用而致癌。从理论上看,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畸、致癌[3]。如短期接触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浑浊继发的白内障。如长期受到低剂量的辐射,发病在数年后,可能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的畸变等[4]。

1.8身心疲劳、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手术室护士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快节奏连续工作后精神高度集中,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极易导致一些不良症状。护士在清点器械遇到不明原因找不到缝针、敷料之类时,常害怕遗留在病人体内,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工作中常常出现对自己的行为不自信,偶有强迫行为倾向。

2防护对策

2.1手术室血源性感染的预防[5]

2.1.1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最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预防措施。因此要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更新护理观念,要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医护人员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1.2搞好隔离、消毒工作: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原则上不参加手术,不得不参加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在涉及心血管、大动脉、腹部手术等容易发生大量血液、体液喷溅的手术时应穿防水的隔离衣,戴防水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凡血源性传染病患者要做手术治疗,均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内进行,所有敷料都要用一次性用品。术前备齐用物,术中禁止参观,尽量避免手术间内人员进出,手术间内所有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术者和器械护士须戴双层手套。术后器械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送高压灭菌。一次性用物及垃圾用0.2%过氧乙酸浸泡30min后集中统一销毁。手术人员的手浸泡消毒后清洗。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锐气损伤;原因;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b)-196-02

锐器损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由于手术室护士与各种锐器接触较多,加之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工作压力较大,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锐器损伤的概率较大。有报道称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5%被污染的锐器所损伤[1]。锐器常见的污染物包括病毒、细菌和各类化学物质,可引起20多种疾病,治疗非常困难。其中护士被沾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液0.04 ml就可以发生乙肝感染[2]。被HIV、HCV等污染的锐器刺伤感染的概率也较高。因此针对易发生锐器损伤的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锐器损伤对医护人员的伤害至关重要。为探讨医院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及防护措施,笔者对本院手术室21名护士问卷调查,回顾21名护士在2008年1~12月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本院手术室2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8~48岁,平均(31.5±3.2)岁,其中护士8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平均护龄9.2年,调查21名护士在2008年1~12月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1名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在7 d内填写完成,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核查、整理、分析,发放调查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21份,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有效,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锐器损伤发生次数

1年间本院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48次,平均每人发生2.3次,21名手术室护士中有17名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占总人数的81.0%。

2.2损伤程度

轻度损伤(表皮损伤,未出血)有11人次,占22.9%;中度损伤(皮肤刺伤并流血)有28人次,占58.3%;重度损伤(深度刺伤,大量流血)有9人次,占18.8%。21名护士锐器损伤程度见表1。

表1 21名护士锐器损伤程度统计

2.3锐器损伤的部位

右手指35人次,占72.9%,左手指10人次,占20.8%,其他手背3人次,占6.3%。

2.4锐器损伤发生环节

发生损伤的环节主要有医护传递手术器械过程中,占32.6%;器械使用后处理器械过程中,占21.2%;掰安瓿瓶过程中,占10.5%。

2.5造成锐器损伤的锐器种类

引起锐器损伤的主要是手术缝合针(36.8%),其次是手术刀、手术剪(28.7%)。

2.6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采取的措施

48次锐器损伤中,未处理2次(4.2%);挤伤口中的血液11次(22.9%);挤伤口中的血并消毒26次(54.2%);挤伤口中的血,用肥皂水清洗并消毒9次(18.8%)。21名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采取的措施见表2。

表2 21名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采取的措施情况统计

2.7锐器损伤后疫苗注射情况

调查的21名护理人员中有19名护士接受过乙肝疫苗的接种,在17名损伤的护士中有16名受伤者接受过乙肝疫苗接种,1名护士在受伤后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种。

2.8手术室护士对锐器损伤的防护情况

除洗手护士必须带手套外,调查结果显示操作时主动带手套的为3名,占14.3%;不戴手套的为18名,占85.7%。

3讨论

3.1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原因

3.1.1频繁接触手术器具:手术室护理人员接触手术器具频繁,缝合针、手术刀、剪刀、注射器等是手术中经常使用的器具,带有一定的损伤性,操作过程中较易发生锐器损伤。巡回护士在各种穿刺的过程中,洗手护士在手术中传递器械、清洗打包等操作过程中都较易发生锐器损伤。本调查中发生损伤的环节主要有医护传递手术器械过程中,占32.6%;器械使用后处理器械过程中,占21.2%;掰安瓿瓶过程中,占10.5%。

3.1.2工作繁忙,工作压力较大:手术室工作量比较大,工作时间不固定。护士工作时精神压力也较大,是造成手术室护士较易发生锐器损伤的另一个原因。锐器损伤大多发生在手术配合中最繁忙的时候,尤其是年轻、刚刚工作的护士面对繁忙的手术、紧张的工作,配合时往往手忙脚乱,增加了损伤发生的概率。根据国内的一项调查,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发生与工作超负荷量相关[3]。

3.1.3 缺乏防护知识,违反操作规程:医院管理人员对护理管理不够重视[4]。手术室护士对预防损伤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相关的护理教育较少。根据调查21名护士中除洗手护士必须带手套外,调查结果操作时主动带手套的为3名,占14.3%;不戴手套的为18名,占85.7%。48次锐器损伤中,未处理2次(4.2%);挤伤口中的血液11次(22.9%);挤伤口中的血并消毒26次(54.2%);挤伤口中的血,用肥皂水清洗并消毒9次(18.8%)。锐器损伤后大多也不采取有效的处理。

3.2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

3.2.1合理安排手术护理人员,减轻护理工作压力:工作繁忙,工作压力较大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护士长在安排工作时应尽力保证手术室充足的人员,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劳动强度,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手术室的护士充分休息后,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时注意力集中,可以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

3.2.2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护理工作人员缺乏自我防范的相关知识,医院应加强岗前培训,纠正护士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不论患者血液是否有传播疾病,所有与患者血液或体液接触的手术器械均应视为血液疾病的传染源,要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5]。损伤后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护士本身要重视。因此要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3.2.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完善防护措施:对于手术护理工作应加强管理,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针对医护传递手术器械、器械使用后处理及掰安瓿瓶等较易发生护理损伤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规范。指导护理人员在手术中正确的传递手术器械;严禁徒手拆、装刀片;手术器械使用后应合理放置;一次性物品应消毒后在处理等。

3.3发生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

手术室护士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采取有效的处理。首先应保持镇静,正确处理伤口,然后从近心端向损伤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水反复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应去外科对伤口进行处理。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锐器损伤时,应在24 h内抽查乙肝或丙肝抗体,注射免疫球蛋白,并在损伤后1、3、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被HIV阳性的患者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应在24 h内抽查HIV抗体,按1、3、6个月复查,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通知医务处,登记、上报,随访[6]。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发生损伤后正确处理伤口,采取应对措施,可有效地降低锐器损伤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袁亚娟.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情况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8,7(3):57-58.

[2]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653.

[3]李晓霞,刘志强,孙铮.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94-95.

[4]林秋香,李莉丽.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20-121.

[5]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

[6]郭莉.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19-820.

手术室护士防护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人员; 锐器伤;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107-02

doi:10.14033/ki.cfmr.2015.31.052

手术室是一个开放性治疗和抢救的场所,护士工作接触范围广,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高,每天要接触刀、剪、针等各种锐器,极易因操作不当、防范意识不强等出现刺伤、割伤,或血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内等意外情况,使得手术室护士成为锐器伤的高发人群。2014年7月笔者对9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产生锐器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四川省南充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共98名,其中男6名,女92名,年龄22~54岁,工龄6个月~31年,护士受教育程度:中专23名,大专50名,本科35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统一由护士长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时向调查者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的方法,使其充分理解并自愿参加调查,并要求如实填写,问卷共发放98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收回后进行分析。

2 结果

98名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详见表1和表2。

3 防范对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8名护士均有发生锐器伤,说明手术室护理人员是锐器伤高发人群,而且大多数受伤后均未进行血液监测和预防接种,所以针对锐器伤的防范迫在眉睫。大多数锐器伤是由于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手术流程操作随意等造成的,是可防可控的,为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概率,减少医源性的感染,简要探讨锐器伤的防范策略。

3.1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护理人员对锐器伤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是导致锐器伤不断发生的原因之一,科室应制定职业卫生防护制度、职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锐器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并加强自我防护教育,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可以使锐器伤减少90%以上[1];加强宣传力度,争取人人参与,人人自律,让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能意识到锐器伤的严重性,人人规范操作,环环控制,从而大大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2 规范操作,加强业务培训

对新进手术室护士应做好岗前培训,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规范操作[2]。合理布局器械台面,尽量在医生和护士之间预留一处“交接区”便于传递物品,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和拿取缝针,传递锐器时可将锐器放于弯盘内,通过这一中间物进行传递器械,避免手与手直接接触,锐器尖端不面对他人,严禁徒手弯曲缝针,严禁徒手回套针帽;术中收回的器械应随时擦净血液后再用,避免血液溅入眼睛,手术完毕后处理器械时应小心谨慎,可用镊子分类;应先处理锐器,然后再处理其他器械,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直接放入锐器专用桶,尽量减少处理环节,巡回护士掰安瓶时应用砂轮,垫纱布,处理注射器时应用专用工具分解注射器等。

3.3 执行标准预防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巡回护士提前一日到达病房做好术前访视工作,并仔细查阅患者病历,明确是否有阳性血液报告,以便于提前做好防护准备;比如接送患者时用专用床单,手术过程中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手术完毕将全部用物装入黄色双层污物袋中,并贴上醒目标签,注明何类感染患者用,手术所用器械必须按规定放入特定污染器械箱。对于急诊或者抢救患者,在未知晓患者血液感染情况下,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带上手套,并认定其具有传染性,做好防护措施,穿刺时使用安全留置针,必要时带双层手套,有研究表明,一旦锐器伤,只需要0.004 ml的乙肝病毒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时,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减少50%以上[3]。

3.4 完善锐器伤后处理制度和报告制度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乙型病毒肝炎总感染率为60%左右,丙型肝炎感然率为3%,另外感染HIV在我国已进入增长期,感染人数超过84万,美国疾控中心检测报告,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每年因血液传播疾病导致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万人[4]。一旦发生锐器伤后立即脱去手套,并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伤口,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损处血液,禁止进行局部伤口挤压,然后再用肥皂水、流动水进行冲洗,待干后用3%碘伏和75%酒精浸泡消毒处理,如暴露的黏膜,如眼睛被溅血液,应立即马上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暴露后应立即查看患者血液结果,如报告不齐全,应立即采取患者血标本检测HBV、HCV、HIV、梅毒等,如患者HBV血液报告阳性时,应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梅毒报告阳性者,应注射长效青霉素,可疑感染HCV的血液,应尽快做HCV抗体检查,可疑感染HIV的血液时,应尽快检测HIV抗体,暴露后应48 h内填写锐器伤报告表到医院院感办,并同时积极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并追踪监测和观察。

3.5 加强低年资护士的操作技能

低年资护士操作时间短,岗前缺乏锐器伤危害性的认识,对手术过程不熟练,手术配合慌乱等均是导致年资越低发生锐器伤概率越大的根本原因。有资料显示:8个月的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伤的次数比例是28∶7[5]。同时手术室作为特殊科室,专业性极强,所以,在加强新入科护士专业培训的同时,尽量减少护士的流动性,培养专科护士,保持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可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6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手术室作为特殊科室,护士长应根据当日手术情况,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人员,在保证工作连续性的同时,也要缓解工作的紧张度,使护理人员保持精力充沛,注意力的完全集中,可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职业安全是多年来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时刻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建立防护体系,从我做起,为自己,为大家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袁红.手术室护士锐器伤防护方法[J].中国消毒学志,2013,30(5):449-450.

[2]周杰仪,王淑和,郑秋光,等.分析手术室护士层级培训的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9-90.

[3]吴爱丽,石红伟.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现况调查与对策[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1):75-76.

[4]刘先玢.手术室护士对锐器伤的讨论及心理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