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设计论文范例6篇

形态设计论文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1

当前,已经存在很多关于形状建模技术的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建模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因此交互式建模技术为本文主要关注对象.为了更好地辅助设计,用户(设计师)参与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CAD系统中.通过与用户合作,基于用户智能知识,建模技术能够承担大范围模型建立项目,例如交互式街道建模框架[9].新的用户输入设备也被用来提高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流.FreeDrawer[10]是一款草图系统,能够采用基于样条曲线的自由曲面的绘制.用户通过磁性笔在虚拟的环境内绘制曲线,所绘制的图像能够被系统及时接收和显示.SurfaceDrawing[11]是一款根据手的运动路径来产生有机三维形状的软件.操作手的行为能够通过磁性装置被系统感知并用来产生几何形状.ScanModeling系统采用名为“Wakucon”的输入设备通过扫描真实物体进行三维形状生成.通过高科技设备,用户?设计师们能够在虚拟真实的环境内进行交互式的绘制和建模工作.和这些研究相比,本文更关注设计信息的双向交互.也就是当设计师运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完成设计时,其设计知识能够被系统感知并保存下来,通过自动化衍生机制进行设计探索.与其他类似研究不同的是,设计知识不是由工程人员或研究人员后期分析产生,而是直接获取自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中.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自动完成设计知识获取和转化过程.形状文法能够通过语法系统将设计表示为2D?3D的可视化形状(shape)及迭代算法过程(rule)[13].基于规则的框架结构能够给用户提供设计知识和可视化之间的接口.CGA形状[14]采用过程建模方法应用于建筑领域,允许用户通过指定建模模块进行细节设计.壮族形状文法[15]采用基于网格的形式表示自由、平滑的形状.通过2D图案生成表达用户的主观感受[16].衍生设计方法结合形状文法已经应用于电话衍生设计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传统形状文法进行了改进,提出3种类别的规则并用来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信息进行表示和传递.

2动态形状表示

在设计方案产生之前,设计过程充满了变数.设计师通过其行为表达他们的设计思想,并用来建立设计概念模型.为了更加接近这一自然设计过程,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形状表示法———DSR.DSR形状通过基本设计行为对目标形状进行描述和表示.形状文法通过其定义的规则集对设计目标进行描绘.规则可以表示为:AB,即,形状A被替换为形状B或B的任意形状子集.一次规则的应用表示一次形状由A到B的替换.但是,在这一规则中,形状如何由A变为B的过程是无法体现的.换句话说,形状由A变为B的过程被其结果所表示.如果能够表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其动态的过程信息就可以被用在不同的初始形状A′中,来产生更多的新形状{B1,B2,…,Bn}.这也就是本文提出DSR形状的基本思想.本文定义了9个类别的基本形状规则———ElementalRule[3](简称ER).通过对于三维形状操作的研究[18],9类ER群体能够基本覆盖所有的形状操作需求,例如Add(添加)、Delete(删除)、Cutvertices(部分删除)和Cutedges(部分删除).通过上述4类基本形状操作,本文选用矩形和球作为基本图元,可以产生9种不同种类的ER规则[3].大多数形状都可以通过这些ER规则的结合使用进行表示.除了正交的形状,对于具有曲线表面的形状,可以通过球体作为基本图元进行生成.定义1.DSR形状.DSR形状是一种有限的形状元素集,通过以特定顺序应用ER规则进行生成.一个DSR形状可以被形式化表示为形状元素集与有序的ER规则应用序列,{S*|ER(i1),ER(i2),…,ER(in)}.S*[19]表示初始形状或其任意的子集,一般被用来表示ER规则的左半部分.传统的规则应用方法为形状替代[15],这在基于ER规则应用过程中,会对具有光滑曲面特征的形状的外观造成破坏[3].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规则应用模式———行为捕获模式(actioncapturemode,ACM).定义2.行为捕捉模式(ACM).行为捕捉模式能够在保证原有形状外观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保留规则变化意图.基于物体最小包围盒,生成物体的形状为目标形状与规则右边形状的布尔交运算(SObject_Left∩SRule_Right).通过ACM应用模式,DSR形状能够表示一个规则应用后的形状变化过程(从规则的左半部分变为右半部分).这确保规则的应用可以不受目标形状的几何复杂性约束.换句话说,当产生一个DSR形状规则后,它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初始形状,从而产生不同效果.这与设计过程的模糊性相吻合.这里通过一个案例展示应用ACM模式后的形状变化.本文邀请一位设计师设计了一个概念化的椅子模型,如图1所示.简洁和造型的流畅性是唯一对于该造型的前期要求.通过DSR规则,椅子的概念模型可以通过DSR形状进行表示.通过图1所示的DSR规则可以清楚地看到,椅子模型是由一个立方体变化产生.基于ACM应用模式,可以将图1所示的DSR规则应用到不同初始形状上,例如杯子形、圆柱体、苹果形状和平头截体,如图2所示.因为DSR形状能够以动态的形式表示,即形状的产生过程可以记录在DSR形状中.因此,基于DSR的规则能够应用到不同的初始形状从而产生更多的新设计模型.如上面案例所示,设计行为(从一个实体产生一把椅子)通过DSR形状保存了下来.在ACM模式的应用下,该设计行为能够应用到不同的初始群体,产生不同效果的椅子模型.下面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对新设计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200位侯选者被选来进行关于新模型效果的问卷调查.其中有170位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学生,以及30位具有3~5年专业设计经验的设计师.问卷调查包括4个问题:1)请比较图1与图2中的椅子模型是否相似?2)图2中的椅子能否由图1中的椅子经过推理得到?3)请根据图1中的椅子形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模型再现.请通过草图的形式对设计过程进行可视化.4)请分别从审美、新颖和舒适度3方面对上述5个椅子模型进行评价.在访问调查过程中,仅将图1和图2中规则的右半部分展现给问卷参与者.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1),136人认为相似而52人认为不相似,其余没有意见.对于问题2),超过60%的参与者认为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获得,并表示这些椅子具有某些潜在的关联.对于问题3),虽然面对相同的椅子模型,不同的参与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生成方法.换句话说,虽然最终模型相同,但是生成的过程却是多种多样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被广泛采用.对于问题4),“苹果型”的椅子被多数人认为最好看和有新意,图2中的椅子模型被认为最舒适.调查后,当参与者知道4个新椅子模型是由同一模型推理产生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惊讶.他们表示:从同一个模型推理出全部4个新模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DSR形状的提出能够反映出设计过程中的突发性特征.目前,通过ER规则库和ACM应用模式,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三维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3DSR形状文法设计语言

定义3.DSR形状文法.DSR形状文法是一个四元集{S,L,R,I},其中:1)S是DSR形状的有限集合;2)L是标签的有限集合,用于控制形状文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推进;3)R是DSR规则的有限集合;4)I是一个自由实体,作为形状文法应用的起点,称为初始形状.在DSR形状文法中,设计过程能够通过形状集和规则集进行表示,进而形成设计语言[20].由于DSR形状可以表示动态设计信息(设计行为),因此该设计语言可以表现设计师有意识的行为和思想.在工程设计中,设计过程开始自包含设计问题分析、设计解空间解析、设计表达和结果可视化在内的多个循环.因此在DSR设计文法中,本文建立了有结构的规则系统来表示设计思路。在DSR形状文法中包括3种类型的规则:DSR规则、辅助规则(auxiliaryrule)和布局规则(layoutrule).DSR规则是用来在设计过程中产生形状变化.物理方面的形状变化可以被DSR形状表示并保存.辅助规则主要是用来处理通用的三维模型操作:‘拉伸’、‘缩放’、‘旋转’、‘扭曲’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会在最终方案确定之前不停地做出决定,关于当前设计模型的评价和接下来的修改会对整体设计产生什么影响?通常来说,对于整体设计产生的影响将会起到主要作用.因此,这种决定将会一直循环,直至满意的设计方案产生.类似于真实的设计过程,布局规则主要用于指定当前形状和整体模型的关联和影响.2类特殊的功能规则被采用:“SliceRule”和“CombineRule”.通过这2个功能规则,模型可以被分解、合并为任意的子形状用来承载DSR规则和辅助规则的运用.因为设计过程不是直线型推进,而是螺旋型推进的,本文提出针对布局规则的3种关系。图5a所示的‘梯子’关系表示设计过程中的因果关系:Step2发生是由于Step1引起的,后面步骤的产生是由于其前面步骤而产生的.在设计中,前后的因果关系并不仅仅具有线性继承和相邻继承,也就是说,前面n代的步骤都会对第n+1代的产生具有影响.并且,其影响并不是随着相隔代数的增加而减少(设计突发性).图5b所示的交叉关系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选择性.在上一步的布局行为产生后,有可能会产生多种潜在的设计推进方法(Step2~Stepn).图5c所示的平行关系体现的是设计过程中的分离行为,即设计步骤A1,A2与B1,B2之间的推进是弱连通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种类型并不具有清晰的分割,而常常是多种关系交错发生在同一设计过程中的.本文将图1所示的椅子概念的设计作为案例来表现DSR形状文法的应用之一.通过上述调查问卷,作者邀请了很多职业设计师对相同的椅子模型(图1)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重现设计.因此通过DSR形状文法能够得到很多不同设计语言.其中,3种设计语言被选取作为本文案例,展示3种规则对于设计知识的保存和应用.在图6中,设计语言A共有6步.其中,Step1和Step4为布局规则.Step2将立方体分割为3部分用来产生扶手—椅子主体—扶手.Step4将椅子主体设计分为上下2部分.Step3,Step5,Step6属于DSR规则,用来对相应选取的形状进行物理外观的变化.在该设计语言中,Step2和Step4之间属于‘阶梯’关系,因为如果没有Step2,Step4就不会发生.图6中设计语言B分为7步.其中,Step2和Step4为布局规则,其余为DSR规则.Step2和Step4之间属于‘交叉’关系.在Step2后,以后的操作具有2个选择.而Step3和Step5属于‘平行’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属于弱连通.图6中设计语言C包括4步.其中Step2为布局规则,其余为DSR规则.‘平行’关系在该设计语言中得到了体现。上述3个设计语言的获取都由系统自动完成的.设计师被邀请来使用本文建立的3D交互式建模引擎,通过可视化界面和窗口控件交互操作,他们可以像在常规3D建模软件中一样进行工作.与此同时,系统能够根据其设计操作对整个设计过程通过DSR形状文法进行获取和保存,继而产生设计语言.本系统采用ACIS技术,在Windows平台下运用C++语言实现的。将3个不同的设计语言应用到衍生式设计框架中,在系统内可以快速地产生3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群体,如图8所示.图8a所示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A衍生而来的,体现了椅子主体的一体化设计和悬空椅子扶手的思想.图8b所示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B衍生而来的,体现了椅子上下部分不同的设计风格.图8c所示的模型是根据设计语言C产生的,体现了扶手和椅子主体的一体化风格.每一个新椅子都能够通过DSR形状进行表示和存储.也就是说,它们都可以做到图2中类似的衍生式变换.当作者将新的设计模型给3位设计语言的设计者观看时,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表示,其原始设计思路是在本文的3D建模系统中花费了1~2h不等的时间完成的.然而,所有的衍生设计模型都是在1min内通过基于系统自动产生的.这大大节约了设计周期.从美观和创新价值方面,新产生的模型都比较令人满意.虽然,这些新模型还不能直接作为设计方案进入产品设计流程,但它们都表现出原始设计方案的设计思想,并且在设计效果上有了较大的不同,给予设计者感官上直接的冲击和新颖的刺激,能够有助于其设计知识的扩展和设计构思的产生.

4结论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春晚的意义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凝聚和谐

春节联欢晚会问世于1983年的除夕夜,春节晚会剧组采用了现场直播的节目传输形式,并用现场开辟的4部热线电话加强这种“共时性”与临场感。这样,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就不再是简单地与己无关的“观看”,而是要“在春节晚会中过年三十”了——春节晚会把能够看到电视的中国观众都卷入到了这台晚会之中。这天晚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骤然上升,人们普遍爱上了这种通过现场直播与亿万同胞在春节晚会中高高兴兴“过节”的新样式。论文百事通春晚发展到今天,也引起了大众的一些思考,它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春晚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从春晚走过的这24年中不难看出春晚每年的节目形式都涵括了歌舞、相声、小品、戏剧、杂技等传统的文化节目,有的还增加了西方的歌剧、魔术等吸引人的新颖节目,虽然节目众多,但每一年的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如1984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统一、团结;1996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祥和、凝聚、振奋、辉煌;2002年春晚的主题是爱国颂、社会主义颂以及改革开放颂。所有的主题都深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成果,在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框架内,确立社会主义的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从而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以劳为美,尊重劳动的价值;以法为基,维护公民的权利;以公为善,保障公民当家作主;以家为安,实现安居乐业。

二、春晚的定位与主题构成

众所周知,多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基本都被定位于诸如喜庆、欢乐、团结、祥和与开拓、奋进、昂扬、向上等等。这不是电视文艺编导包括晚会创演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年节庆典的普遍意愿与共同心声的高度概括与集中体现。内容决定形式。春节联欢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这台电视晚会的形式特征。

很显然,特殊的形式构成、特殊的题材内容和特殊的风格追求,使得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展演活动融入了年节民俗的文化意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生活理想。节庆联欢的实用目的与辞旧迎新的功利追求,赋予这台晚会更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交流和宣传国家与民族在过去一年里的巨大成就,历数和展示各行各业在过去一年里的风云变幻,更是春节联欢晚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春晚的丰富内涵及寓意

事实上,春节联欢晚会在运用艺术展示的手段进行娱乐联欢的同时,或通过主持人之口,或通过节目的题材内容,或引入与当年的成就与辉煌密切相关的杰出人士如科技英才、体育明星、抗洪英雄、劳动模范包括海外学子、驻外人员乃至世界政要等等祝福拜年,已然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与清理盘点,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与普遍愿望,包括国际友人的良好祝福,集中地予以展现、宣示和传递。在营造辞旧迎新欢乐氛围的同时,也契合着电视荧屏前亿万观众的节庆心理,激发着大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在用艺术的展示渲染年节的同时,也用审美的祈愿来宣示情怀、昭告理想。在这样一种将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愿望及理想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异常热烈而又激情澎湃的节庆语境里,春节联欢晚会与其说是一台主题确定的特殊节目,毋宁说是一个使思想与情感加快传递、精神与理想高速交流的技术平台:东西南北中,广袤的国土,56个亲如一家的民族家庭,以春节的名义,在艺术与节庆的审美互动中,构成了一道传统年关的特殊风景。从而藉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年节仅限于家庭式团聚和亲情式祝福的庆典模式;借电视传媒,扩大并提升了年节团圆的节庆境界。每到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谁能说春节联欢晚会只是一台明星荟萃的文艺节目呢?实质上它是一次借助现代传媒与电视手段,宣示、交流和凝聚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手段和精神审美纽带。

而这些国家宏大叙事的传播确实是非常隐性的,它隐藏在宏大的春晚节目中,却在晚会的过程中深深进入人们的心。因为百姓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支持和信任,春晚所要传达的信息也将非常具体地深入百姓的心中,而这些信息通常是对于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例如在2006年的春晚中,专题节目《赴台大熊猫》分为四个章节穿插在其他的节目板块之间,向世界人民传达的是大陆对台湾人民的友好以及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熊猫团团、圆圆也象征了我们对于团圆的向往。这样的专题,很显然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于统一的决心和信念。别的题材如何,春晚是不容有失的,始终是作为“灵魂”的重大题材。具体到今年的春晚,以下的节目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雪灾”题材的“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奥运题材的《百年圆梦》、《火炬手》以及以市民与民工“城乡和谐”为主题的相声剧《公交谐奏曲》。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3

禅意的审美特征

1平衡

按照佛学所指,人的思维缺陷在于认识世界时所依据的是相对存在,“有”必须建立在“无”上,缺一不可,这就是所谓的分别心。而禅就是要超越这样的思维障碍,禅是一种“中道”,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有”、“无”的两边,才能使心量、认知得到无限的延伸。这种境界在美学上体现为平衡,它作为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平等共生、相互渗透与和谐匀称,突破对立以达中和之理。在生活中即是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之美,体现在“山水相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依据视觉艺术的原理,“平衡”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主要通过形、色、力和量四方面的协调来处理视觉传达的关系。

2静谧

禅,从修行体验上看是一种围绕一个中心,具备智慧与力量的境界,这种力量的表象呈现出静谧的特征。禅意主张创造安宁、祥和、静谧的美学价值,运用在视觉艺术上通过视觉情感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禅意的静谧审美特征在当代具有现实的意义,泛滥陈俗与浮华的视觉时代,更需要自然简洁和纯净的本色,并用简洁的线条、柔和简约的形式以及对“物”的省略来获得内心的宁静。

3淡然

禅在修行上的目的是达到解脱,得到“真如”,也叫“本性”,也叫“如来藏”,也叫“涅槃”,也叫“平常心”。禅在美学上则直接体现为“淡然”的审美特征,正如坡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淡然”至美的境界。在视觉艺术中,“淡然”是基于视觉材料的纯粹化,充分展现视觉材料的天然、素色之美,从朴素中见淡雅。不饰雕凿,形随意走,使视觉材料呈现纯净、淡然和雄浑的景象。

4超越

禅的本质就是超越,超越思维的局限,超越认知的极限。不断打破成见使精神获得重生,使心灵不断获得解放,最终融入圆满的境地。在禅的精神触发下,“超越”在视觉艺术中则是利用视觉材料的矛盾与冲突,推动其视觉语言往超出语言表现范畴的方向发展,使视觉语言传递出新的观念及意念。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语言传递的意境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所描写的符号。

禅的审美特征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的形态构成

实用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就是讲究表现性与形式美。“禅意”包装的形态格局有着简朴、舒适、随意的形态特点。它以简素为美,其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是摒弃琐碎、化繁为简,把包装设计的语言还原到了初始状态。在这里,简洁不是缺乏设计的简单要素,更不会以最简洁为纲领而摒弃舒适或美学的愉悦。往往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减法原则”,多则繁复杂乱,少则淡寡无趣,或者容易失去其基本的功能需求,甚至于减损整体的效果,所以这个平衡的度是需要深思熟虑去拿捏的,用物质上的精简形态去寻求精神上超越的外在表现,让包装形态浸沐于静谧、淡然、平和的氛围之中,力求让使用者与包装形态产生共鸣,虔诚地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和放松,在当今浮躁的物质化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意”所在。如同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说,“艺术世界交易的是人心”,“艺术家的目的是人心的救赎”。

2包装的色彩构成

“禅意”包装在色彩上主张以“素”为美,提倡保留自然材料的简素本色。往往采用单色调或运用柔和配色关系,这样可以让未经修饰的自然材料在柔和的色调中以一种静态的美感来构筑包装的审美内涵——静谧而淡然。“禅意”包装讲究一种内在的精神释放,采用留白、放空、迂回的艺术手法,运用大量的白、灰白或乳白色表现,一切被简化到极致,其营造出纯粹、闲静、超然的气氛。此外,在具有平衡性的柔和色调的基础上加以对比色彩来突显包装不同量体的可能性,譬如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红、黄等高彩度色彩来点缀,不但能延伸出更丰富的禅风,而且让整个低沉色系的沉静而内敛的气质空间中突显具有生命力的独特视觉表情,就像东方禅宗一直强调的“沾花微笑”,隐隐流露出一丝东方情韵。

3包装的材料构成

包装的材料具有感觉特性,即由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对材料产生综合印象。一个具有禅意的包装设计,其包装材料之间的对话,也能反映包装设计在审美层次上的深度与内涵的广度,等同于生活美学的另一种展现。在材料隐敛的语汇之间,多考虑选用具有静谧气质的天然材料,构建包装设计中隐性的意象——静谧、淡然的意境,即“静中真境,淡中本然”。不同的材料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肌理美感,呈现出不同的感觉特性。如朴素的纸张、蒿草、原木、竹子、藤蔴、石材、陶器等温润之材,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在不加雕饰的状态下使用,并接受日月的洗礼焕发出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丰富的光泽,以呈现材料的简素本色,力求营造出一个安宁清幽、不为红尘所扰的静谧、超然物外的氛围,传达出人与自然亲近的渴望,平衡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还透射出朴素、内敛的文人气息,从而反映禅意的简素美学和谦虚性格。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地形建筑;建筑形态;产生;特征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1地形建筑相关概念

1.1地形

在地理学中,地形即指地貌,在测绘工作中,主要指地表起伏的状态及位于地表的所有固定性物体。

1.2地形建筑

地形建筑是指通过发现和揭示自然地形所蕴藏的形态特征,以模拟、整合、重构等人工方式在建筑形态上对自然地表形态进行回应的建筑。其中“地形”主要指建筑的形态表现,但是并不仅仅限于对地形的模仿,也可以通过建筑整体或部分表现出地形的形态特征。

1.3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通常是指建筑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外部特征和存在状态。建筑形态作为传递建筑信息的主要因素,能够使建筑的内在本质从外在表现中凸显出来,并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地形建筑的建筑形态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外观、空间结构和材料等形式,还包含了建筑与地形的独特整合关系。

2地形建筑产生理论

地形建筑的产生多表现为对环境的回应与整合,通过建筑形态的地形化构建,时其不但能顾满足基本的建筑功能,还要包含城市公共景观等形式的存在,协调周围的环境。地形建筑需要对建筑与自然地形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涉及到了包括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材料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知识,其中场域理论、建筑体验理论、表皮轮轮以及折叠理论对地形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由斯坦·艾伦提出来的,其主要描述了建筑在目前大城市复杂的环境、人员及信息流动之间的影响所存在的一种形态,它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统一为一个整体,同时要保持了各个元素各自的特性。场域的构造是以多孔性和局部的关联性特征为基础的松散限定的集合体,其没有具体的边界限定,内部结构非常松散,但是又表现出有序连接的特征,外部的形状和范围流动性非常高。

场域理论是一种景观思想,它以极地的状态存在,景观位于建筑及城市的更上层,建筑以其为背景进行构件,但是最终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传统的图底关系中,建筑总是凌驾于背景之上,但是在场域理论中,图底关系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消除了建筑必须有边界实体这一观念。在场域理论中,个体之间的间隙关联非常重要,这种关联对场域的形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建筑物不在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外部形态。

建筑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交流媒介,地形建筑的构件形态,很大程度上源于场域理论。地形建筑在设计中,消隐了其本身人工形态的存在。地形建筑在保持与原有环境连续关系的同时,对自身与场地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原有环境的延续和发展。

2.2建筑体验理论

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想之一,从人的角度触发,建筑不再是简单的空间祝贺,而是一种注重体验行为的组织方式,建筑从单纯的人工环境逐渐演变为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场景设置。从人类的知觉感受而言,触觉比视觉根能真实地感知客观事物,建筑也以这以特点为基础,由传统的重视视觉效果逐渐为重视建筑的触觉体验。人在感受空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以及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行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方向。

当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了人的感受,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设计思想意境完全颠覆了传统以视觉表现为中心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的过程并非只是对空间和功能的设计,还应更多考虑人们的习惯,以及人们在使用建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舒适性,这样才能使人们对建筑认可,产生归属感。

2.3表皮理论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的关系媒介,首先要完成对内部空间的包裹作用,其整体结构形态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合理性及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也直接决定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实际感受;其次,应该保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提高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

地形建筑的外观形态及空间效果通常较为独特,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通过对建筑表皮进行控制所产生的特定结果。通过对建筑表皮的拓扑操作能够使建筑外观形态呈现出光滑而连续的特点,建筑的内部也能形成一种全兴的流动空间形态。其中,对建筑物表皮本质的操作包括功能、面性、方向性、平衡性等方面的控制,主要影响建筑物的空间构成;而对建筑物表皮外观的操作则包括对多样性、几何形等方面的操作,主要对建筑物造型的关系产生影响。

2.4折叠理论

折叠理论是由褶子理论发展而来的,最初由17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提出。该理论人为世界是一个褶子的世界,其中的时间和空间都会随着物质的折叠和展开行为不断产生变化。折叠理论认为,物体在物质自身层面时由内向外及由外箱内的双向折叠中形成的,其本身并没有内外之分,而空间与时间则是在这种不断的折叠行为中所产生的。

折叠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对建筑设计方面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折叠理论下,建筑物的水平分界及垂直分界依然是存在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受到空间折叠的影响而消失了,形成了一个连续流动的体系。建筑设计在折叠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建筑与大地之间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对立关系,而产生出了一种新的过渡关系,这种新的关系在地形建筑的地表操作方面表现十分明显。

3地形建筑的形态影响因素

地形建筑存在建筑形态方面存在较多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凸显感弱化、连续感和流动感以及复杂的非线性形体等几个特征。这些特征使地形建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形式,导致这些新的建筑设计特征产生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下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3.1内在因素

(1)功能要求

建筑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使用功能提供适宜的空间场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来自建筑本身的一种潜在“意志”。建筑物的形态设计应该以自身的功能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与使用功能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这也使得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2)空间构成

建筑空间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建筑的外部形态需要结合内部空间组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从而满足内部空间的设计要求,而内部空间的构成也直接反映了建筑的外部形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3)技术水平

建筑的形态无论怎样设计,都要以技术为基础,如果技术无法实现,再华丽的设计都只是空谈。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建筑形态的实现成为了可能,这也就导致很了很多创新形态的出现。反过来看,各种创新形态的设计也是推动建筑技术发展的源泉,二者相辅相承。

3.2外在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建筑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了建筑场地及周边的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在建筑形态设计上,要考虑自然因素的限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建筑与自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人文因素

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体现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复杂系统。建筑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物质形态的同时,还应该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且这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建筑形态的设计时,需要将时代因素和文化因素考虑到其中,从而与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4结论

地形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在各地均有表现,尤其是在风景区及广场等场所的应用非常广泛。地形建筑的形态通常受到自身功能要求、周边自然环境及所在区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同时,地形建筑的这种形态变现,也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对建筑的发展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根寿.现代地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平面设计;三维空间;立体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型网络与传统媒介对人们生产生活日益渗透的今天,人们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现今社会是一个立体的三为主导世界,传统的二维空间设计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品位需求。三维空间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求,不仅能够满足创新设计的需求,还能顺应时代背景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平面设计的发展空间与研究领域。

1 平面设计中三维形态应用的价值分析

(1)三维形态应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平面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瞬间引发人们的积极性,这一点是一部优秀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在平面设计的发展中,一直以二维形态为主的设计方式逐渐出现趋同化现象,众多设计作品如出一辙,没有太多亮点与特色,不仅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如何更好的带给人民视觉冲击,抓住人们注意力成为平面设计最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三维形态的不断运用及发展,不仅成功的吸引了受众注意力,而且更能获得受众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三维形态的运用,注重新材料、新科技的应用,通过科技更准确、传神的表达作品信息,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传递了视觉信息。

(2)三维形态应用更能与受众产生共鸣。一件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吸引受众注意,还需要恰当、直接、准确的传达作品信息,这也是进行平面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一件没有视觉传达信息的设计作品,就会失去自身价值。在平面设计中通过三维形态的引用,能够提高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能够精准的传递作品信息特点,更好的把握人们心理需求。不仅在感官上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并且还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这一感觉中更加明白作品的理念与信息。通过应用三维形态,在向人们传达视觉信息的同时,突破了二维形态的认知方式,将被动的接受信息成功转化为主动探求信息,更好的与受众产生情感交流与共鸣。

(3)三维形态应用能更加真切的传递作品背后的价值。平面设计作品向人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其作为一种视觉性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价值、信息等因素,会因为受众经历、感悟、文化水平等种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含义。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审美观与经验,欣赏作品风格,感悟设计理念,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不是所有的结论都是相同的,但只要是两者相通的就能够有效传播作品背后的信息价值。三维形态的运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践,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区域的人们都能在三维空间的带领下感受设计境界。通过三维形态的运用,使作品的实际意义与特殊价值更加凸显。

2 三维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三维形态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阶段的广告设计已经向着三维设计的方向转变,通过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的设计,创造出了更加符合受众心理需求、与环境更加融合、互动性更强的三维形态,使得广告设计真正满足不用角色群体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设计中三维形态的运用是广告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通过广告设计形式,将产品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消费者,通过创意性设计,抓住受众注意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广告设计中三维形态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三维形态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包装设计,侧重于产品的销售包装。立体的包装形式决定了包装设计过程中,三维形态的运用。通过三维形态的运用,更好的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三维形态,能够更好的使产品与受众之间产生联系。通过三维空间形态的应用,能够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更加方面人们的储存、运输、销售。比如说,在巧克力包装设计中,在抓住巧克力自身形态与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设计、安排内部的空间形态,更好的促进了产品信息的传达,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产品内涵,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同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3)三维形态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一直以来书籍就具备三维特性,在传统的书籍装帧中,人们习惯于二维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装帧技术逐年成熟,逐渐从片面到立体、从二维形态到三维形态。现阶段,书籍装帧设计中,三维形态的运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维形态的书籍设计,使得每部书籍都有着独立的个性与鲜明特色,真正传达了数据的意味与形式,传递给人们立体、直观的信息,吸引着不同品位的读者。

3 平面设计中如何更好的应用三维形态

(1)直接突破二维画面表达。运用三维形态实际上是对二维形态的一种超越,通过三维形态的运用,使人们突破传统设计的束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是立体形态的,因此,平面设计中有效运用三维形态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平面设计中,需要大胆运用三维形态,有效突破二维形态表达,通过真实、立体的表达,赢的人们的接受与认可。

(2)充分利用高新材料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接触平面设计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平面设计中,要想更好的发挥其应用作用与价值,必须充分利用高新材料技术,敢于突破传统的工艺方式。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3)充分发挥画面图形的知、情、意、形。能否吸引人们注意力,是决定平面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作品,才是一幅优秀作品。而画面图形是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第一要素,在三维形态运用中,必须充分发挥画面图形的吸引力,在图形、材料、色彩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画面图形的知、情、意、形,创造出完美的作品。通过画面与周围环境的相互结合,做到二维与三维形态的有机融合,更能发挥三维形态的应用优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中三维形态的运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充分运用三维形态设计,向人们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最大限度发挥平面设计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周雅琴,陈新华,刘宇.论现代平面广告中互动传播的可能性思考[J].包装工程,2012(02).

[2] 刘亚璇.平面图形延伸到立体空间的方法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1(02).

[3] 陈辉.浅谈平面设计中二维图形的三维效果[J].商业文化,2013(04).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6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一、“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

3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谈校园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