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例6篇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1

二、经营情况:综合门诊6—11月共计挂号10708人,初诊为3484人,复诊为7224人。其中内科初诊934人,复诊2598人;外科初诊581人,复诊923人;五官科初诊547人,复诊510人;中康科初诊553人,复诊840人;失眠科初诊193人,复诊495人;中医科初诊229人,复诊492人;儿科初诊198人,复诊588人;肝病科初诊259人,复诊778人。

三、加强经营报表的规范管理,按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完善经营工作。

四、坚持每周门诊周会制度,加强综合门诊各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的监管,注重医生业务的学习和经营意识、运作的培训,做到常抓不懈。

五、重新策划包装各专科的广告宣传。对耳鼻喉、失眠、肝病等的疗法宣传重新定义、策划包装,把原来较为简单及不适应的广告宣传进行补充整改、变换概念,使之更趋生动祥实与合理性,达到了更佳的广告效果。如把失眠科原来的“三步安神疗法”,经过设备、药品的调整以及医生的培训,充实了内容,重新整理出“睡眠多靶位平衡疗法”,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成效。

六、7、8两月,组织开展“署期耳鼻喉专家会诊”活动,使耳鼻喉门诊量明显上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协调配合全院开展“第四届兰州健康节”活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并取。

七、从9月份开始,联系、组织、协调Xx县和Xx县妇科体检活动,共计体检妇女1375人次。在体检的过程中做好宣教与服务工作,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形象及一定的效益。

八、10月份配合全院开展“健康陇原.感恩中华”国庆促销活动,综合门诊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总体取得了半年度最好的成绩。

九、加强与企划部的配合,广告宣传从经营实际出发,做好各媒体的广告投放与宣传工作,确保广告的质量和效果。

十、加强与导医客服的配合,做好门诊分诊、挂号、统计及客服咨询预约等工作,协调门诊医生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十一、加强与网络部、市场部的配合,跟踪网络宣传推广情况,完善网页的相关内容,以及做好《元素》杂志的投放工作。

十二、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科室的协调配合,保证了综合门诊各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

十三、积极参与全院的经营管理,配合领导搞好各项工作。

在经营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纠正完善。主要是:

一、与员工的沟通尚不够。

二、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经营意识淡薄。

三、个别员工的劳动纪律性尚差。

四、院内科室间专科病人的转诊不到位。

五、门诊分诊、挂号、统计未完全规范。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2

一、县情概况

位于省中部,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县直场,人口45万。县城面积达1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5万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去年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为96.47%,财政资助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抚对象15582人全部参加新农合,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5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60%,统筹基金使用率78%。农民可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一次报帐率达到95%以上。从近年全县医疗服务情况来看,群众健康需求呈现高增长的态势。

二、医院概况

县中医院位于县城大园北路,占地面积25亩,现有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近900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约3000万元。全院共有职工312人,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93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共18人),40岁以下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52%。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急诊科、内科、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康复科(针灸、推拿、理疗、疼痛科)等临床一级科室,设置有检验科、放射科、功能科等医疗辅助科室。拥有西门子螺旋CT、CR、西门子四维彩超、体外震波碎石机、德国弹道碎石机、汽化电切机、德国狼牌腹腔镜等先进设备。多年来,业务收入在全省县级中医院名列前矛,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10年1—12月份诊疗总人次176519人次,同比增长18076人次,其中门急诊量167341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为9442人次,住院手术病人2210人次;全院业务总收入达4377万元,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今年1-10月份全年业务收入达5110万元,预计全年业务收入可达6000万元。

三、特色中医院建设情况

根据省卫生厅的布署和安排,结合医院实际,我们开展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并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以“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更新服务观念、完善规章制度”为主题,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工作的发展,多次专题研究中医院的发展工作,拿出黄金地段(原汽车站)用于我院建设医疗综合大楼,并通过立项规划,要求把我院的医疗综合大楼建成全县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和标志工程。医院高度重视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由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分成十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组长和责任人,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创建工作层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院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抓,医务科组织协调,各工作小组、各科室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领导,集中精力,稳步推进特色中医医院建设工作,营造了全院“人人参与,事事关心”的氛围。

2、明确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医院以中医为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年度创建计划,并将规划和计划具体为院、科、个人三级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严格实行奖惩考核。形成了全院上下做中医人、说中医话、干中医事的良好氛围。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中医药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

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复兴,中医药人才是关键,中医药队伍是前提。我们从配备和充实中医药人员入手,通过人才选拔、引进和培养三驾马车并举的办法,不断优化医院的卫技人员结构。5位院班子成员中有4位班子成员懂中医、讲中医、用中医。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等主要临床职能科室干部和急诊科、内科、骨科、五官科、针灸康复科科主任均选拔中医药专业人员担任。全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临床科室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均达到60%以上。医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达100%,为实施医院中医医、教、研强院兴院战略,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医院按照中医基本技能的要求,把辨证施治作为临床诊疗技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制定了临床科室常见病治疗的一系列常规和工作路径,各临床科室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目前,医院配置了中药煎药机、中药熏蒸床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20余台,开展了肝病、脾胃病、骨伤等中医诊疗技术30余项,采用针刺、艾灸、敷贴等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62种。全院辨证论治优良率达96%,住院病人中医治疗率达51%,门诊病人中医治疗率达65%,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数比达10.1%,门诊中药处方占总处方比达30%,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达30.5%,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2%,急诊中医证候诊断准确率达98%。

5、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品牌重点专科。

我们按照医院的发展战略和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大力实施了名院、名科、名医创建工程,不断提升医院的专科品牌。制定了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了重点专科常见病、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大力开展重点专科医、教、研活动,定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不断优化重点病种的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开展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有3人被省卫生厅选拨为省中青年名中医培养人。五官科被省卫生厅授牌为“省中医五官医疗中心”,骨伤科为“省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科室,针灸康复科正在申报省级重点专科,肛肠科为我院重点专科。

6、健全中药药事制度,规范中药药事管理。

认真进行了中药房达标创建工作,设置了120m2的中药饮片库房、130m2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20m2的中成药库房、20m2的周转库和与医院业务相适应的中药煎药室。实行了中药剂科主任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主管中药师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中药师任职资格。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了中药饮片验收制度、中药处方规范、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中药煎药操作规范、中药煎药质控程序、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等管理规范,中药处方审核和调剂复核率达100%,每剂重量误差在±5%以内。

7、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实施辨证施护。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文件精神,以《中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有计划组织实施、督查、整改,积极开展辩证施护工作。从管理体系与职责、人员管理、临床护理实施、中医护理质量评价、中医特色护理及持续改正等六个方面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辩证施护工作中,病区实有床位与在岗护士人数已达1:0.41,各科护士能熟练掌握本科室开展的3个病种以上常见病的中医护理技术常规,2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

8、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彰显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院注重把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贯穿到整个医疗活动中,形成医院中医人誓词,凝炼院训,明确宗旨,树立理念,标志院徽,制作院歌,确立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融入医院环境形象。在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中,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在医院庭院显著位置,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体现医院中医药特色的文化亭。在医院种植了银杏、杜仲等名贵中药材,每颗树都建立了名片,在各病区和门诊部设置了中医知识篇、名医传记篇、医德仁术篇、中药知识篇、养身知识篇等不同专题的中医药文化走廊。

9、应用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防病治病。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就其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着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

四、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着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五、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 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

(一)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二)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三)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四)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五)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4

理工大学校务部门诊部,江苏南京 21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伤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诊和巡诊发现的训练伤病患者200例,观察其受伤的类型、部位,分析其伤病原因,并就其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军事训练伤病的类型主要是软组织损伤(54.5%)和骨关节部位的扭伤(36%),而受伤部位中四肢受伤比例最高,达64.5%;引起训练伤病的主要训练项目是单双杠(40.5%),以及四百米障碍(38.5%)。结论 通过研究学员的受伤类型和致病因素,调查分析出受伤原因是部分干部和学员不重视军事训练伤病,军校缺乏健康教育的宣传,以及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等。由此学校需要合理调整训练科目,重视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实训,才能真正减少训练伤病的发生。

[

关键词 ] 军事训练伤病;情况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82-02

[作者简介] 马艳立(1973-),女,河北人,本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资格),公共卫生、临床全科和管理。

为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做好训练受伤的预防工作以及伤后处理,细致了解军校学员军事训练中伤病类型、部位与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为训练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化的作训计划、出台更加合理的军事训练管理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1]。该研究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1年内某军校发生的军事训练致伤病人员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受伤原因与思想重视不够、训练计划制定考虑欠全面、健康教育计划落实不到位、健康心理疏导不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才能寻找到科学合理的、有效减少训练伤病发生的处置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部医务人员接诊和巡诊中发现的因军事训练受伤的各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2例。调查患者的受伤类型、部位以及导致伤病的训练项目,分析造成该种军事训练伤病的原因,寻找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1.2方法

按照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按伤病情况分类,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分为骨与关节的损伤(包括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等)、脏器损伤(包括脑组织受伤、肝肾脾损伤等)、软组织受损(包括韧带损伤等)、患者心理疾病。观察并统计患者的受伤部位,主要有四肢、头面部、腰背部等。调查患者受伤时的训练项目,包括单双杠、四百米障碍、五公里长跑等。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受伤类型分布见表1所示,可以看出软组织损伤所占的比例最高,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受伤部位主要包括四肢、头面部、腰背部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患者四肢的受伤比重较大,与其他部位损伤相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患者致伤的训练项目统计见表3所示,其中单双杠和四百米障碍中出现受伤情况的比例较高。

3 讨论

3.1军事训练伤病的发生原因

第一,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军事训练中,部分官兵在训练伤病的防控思想上重视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以至于在训练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某些保护器材的使用意识缺乏;有的官兵在训练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动作缺乏规范性,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甚至有些人员为了降低训练强度和难度,擅自改变动作或自创一些不规范动作。训练结束后,放松活动落实的不扎实,机体某些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对于一些小伤小病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这些都是导致学员在训练中出现训练伤病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组训人员在训练的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计划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只重视训练数量、不注意训练质量的现象,甚至只在乎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率[2]。同时,部分带训官兵为了出成绩,擅自延长训练时间、难度和强度。在一些单双杠训练中,没有充分做好参训学员的上肢预备活动,因而造成学员脱手摔伤或关节扭伤等情况;过度的下肢训练容易导致疲劳性骨折,在该研究中,患者的受伤部位主要是四肢,共有129例(64.5%),此结果和李冬严等人[9]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军事训练伤病的主要类型是软组织损伤,以及骨和关节损伤,受伤人数分别为109例(54.5%)、72例(36%);最容易导致军事训练伤病的训练项目是单双杠以及四百米障碍,分别有81例(40.5%)、77例(38.5%)患者在这两个项目中受伤。作训部门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很难全面考虑参训学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因过度训练导致部分基础体质相对薄弱的学员出现伤病的情况。训练后,一些官兵的身体伤痛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累积成疾。

第三,健康教育计划落实不到位、防护措施不落实都是导致训练伤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有的参训单位,缺乏完善防护措施的制定或执行,卫生防护的重要性普及不充分[3]。有些组训干部对训练内容能导致的损伤情况知之甚少,导致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实行;也有些组训官兵,因缺乏实际带训经验,只知理论不懂实操,或相反,最终导致官兵在实际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环节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使得部分违规操作成为官兵不良训练习惯,这种情况在士官学员中存在较普遍。

第四,缺乏对官兵参训前必要的健康心理引导,也是导致训练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员心理素质是一切训练的前提,官兵们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成绩[4]。一些官兵,尤其是新入伍战士和长假过后归队的官兵,短期内无法迅速集中精力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心理上难免会出现消极、暴躁的状况,面对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他们无法做到较好的配合,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当今军营中以90后官兵为主,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训练质量,在出现差错受到批评后,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训练中就很容易发生伤病情况。

3.2预控措施

首先,提高组训官兵对训练伤病的重视程度。这不仅是提高训练质量和官兵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也能体现上级对下属的关心爱护,有利于整体队伍中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5]。设立以训练部门、卫生部门、军务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军事训练伤病专门防护机构,严格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共同监督检查官兵实际训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把训练伤病的防护效果工作纳入年度考评机制,从源头上提高广大官兵对训练伤病防控的重视和认识。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各项计划的落实。在训练前,充分落实好各项预备活动,对一些不标准的动作及时纠正和指导,大力推广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循序渐进式训练;对于不同体质、不同耐力的官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开展个性化辅导;对一些具有可预见性的容易导致训练伤病发生的项目,要尤为重视,组织好训练前准备工作的落实,包括常见伤病的基本救治措施,并在广大官兵中充分讲解和告知此项训练,如果不严格按规定操练可能造成的后果,由此提高广大官兵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一些战术训练、越野训练中,组训员要确保防护措施的扎实落实,严禁官兵私自进行器械训练[6]。

开展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宣传,是减少训练伤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开训前,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训练伤病防治手册、制作训练伤病防治板报和宣传单等途径,对组训员及参训官兵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其对训练防护的重视程度以及防护技能、心理承受能力、调适能力,提高其组训参训水平;训练中,干部坚持到场,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如正式训练前的热身运动、训练场地的规范程度、训练器材的正规程度等[7];组训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组织训练,实行科学的训练计划,在一些较难课题的训练前,要确保参训官兵清楚了解训练方法、具体要求、动作要领以及防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正确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也是有效减少训练伤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基层主官只有真正了解官兵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因势利导,重视手下官兵心理素质的提高,推行科学带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才能使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常规军事训练中,才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训练伤病的发生。

执行现场保障任务的人员,要深入军事训练的场地,及时发现训练受伤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并指导官兵正确就医[8]。后勤保障人员,要根据实际训练任务和参训官兵的体能消耗情况,适时调整饮食搭配,保证参训官兵充足的体能供应。

该研究通过对军事训练中受伤患者的观察和对受伤项目的调查,得出易发生训练伤病的原因,并分析得出实际训练中应当注意的预防处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军事训练质量和效能,并为管理层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有效参考。

[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方,刘辉,杨同峰.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2012,10(7):623-624

[2] 赵召辉,刘秋明.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6):455-456

[3] 刘忠华,万宇,姚瑶.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3,26(5):68

[4] 李冬严,张冬玲,沈显威.军事训练伤2000例回顾性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3,22(3):216-217.

[5] 王大宁,彭朋,梁子明,等.武警某部新兵集训期间训练伤调查情况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8):738-739.

[6] 史玉兰,董宏彬,杨会锁,等.军事训练伤住院2014 例病例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 29(13):1615-1611.

[7] 蒋正杰,张晓辉,黄光亮.某部新兵军事训练伤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0):1046-1048.

[8] 张伟,叶明翔.对驻陕某部新兵体能训练伤的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J].西南军医,2010,12(2):269.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5

一、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一)着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和监测工作。按照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在抓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基础上,加强日常补免,尽力做到免疫全覆盖。按照2011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严格疫情报告和核查制度,充分发挥中央、省、市、县和乡五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和45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的作用,保证疫情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研判疫情形势。完善应急防控机制,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等相关业务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动物疫情处置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点联系制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作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决策咨询机制。

(二)着力强化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的防范。坚持内防与外堵相结合,加大边境地区防控力度,配合有关部门,防止境外疫情传入。防范周边国家和地区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外疫,加强防控技术储备。做好非洲猪瘟风险分析评估。加强边境地区监测、疫情排查等防控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做好边境地区联防联控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疯牛病、牛肺疫无疫认证工作。做好控制消灭马鼻疽的工作总结,为宣布消灭马鼻疽做好准备工作。

(三)着力强化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按照摸清情况、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的要求,加大防控力度,有效遏制人畜共患病上升态势。对布病,在继续推进布病区域化防控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启动“布病防控三年攻坚计划”。按照《全国布病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分区防治,分类指导。对包虫病,组织实施好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组织重点省份开展疫情调查,加强免疫、检疫、驱虫等各项防控措施。对血吸虫病,进一步加大家畜查治、家畜圈养、封洲禁牧、安全牧场建设等综合防治措施力度,巩固防治成果,严防疫情反弹。同时,做好狂犬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沟通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做好相关政策调研,积极推进出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与国家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相一致的财政支持政策,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着手启动畜禽健康促进计划,从种源正向系统抓好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种畜禽关键动物疫病的监测净化工作,严格种畜禽养殖的市场准入标准。

二、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进一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体制机制。按照分类管理,分级指导的原则,强化动物卫生全程监管和风险控制。开展全国动物卫生监督能力提升年活动。逐步建立官方兽医派驻和包片制度,以规范规模饲养场监管为重点,全面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工作。全面加强检疫申报点建设,严格检疫申报制度。着重抓好规模饲养场、屠宰加工厂和畜禽交易市场的监管,加大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力度,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加快推进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其在流通环节的监管作用。强化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联防联动,开展证章标志专项整治行动,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探索检疫监督信息资源共享,适时推进跨省调运动物检疫电子出证。

(六)深入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组织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强化畜禽等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加强兽药使用监管,抓紧建立兽药处方药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全国抗菌药联合整治工作方案》,强化抗生素经营使用监管和残留监测。

(七)加强兽医实验室和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深入推进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组织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创新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方式,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和实验活动审批,严格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着力培育动物诊疗机构发展,规范兽医职业道德,逐步推进诊疗机构标准化建设。

(八)积极稳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提高已采购识读器使用率,逐步建立计算机终端与移动智能识读器并行的信息采集和传输模式。在部分省份开展电子耳标试点工作。推进省级数据库建设,将追溯体系平台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机结合。

(九)加强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进一步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与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与评估工作。着手研究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规划,组织起草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政策、标准和规范,指导各地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农医发[2010]39号)精神,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加快无疫区建设进程。修订《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规范》,强化对海南岛和广州从化两片无疫区的监督指导,确保维持无疫状态。争取2011年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和评估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三、切实做好兽药监管工作,全力保障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

(十)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紧紧围绕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继续做好疫苗生产、供应以及质量监管工作,满足防控工作需要。继续健全完善驻厂监督、飞行检查、批签发等监管措施,积极探索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抽检模式,加大对低价招标疫苗产品监督抽检力度,确保兽用生物制品安全有效。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强制免疫生物制品,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疫苗质量。继续做好兽用诊断制品比对验证工作,加强监管,促进诊断制品生产使用规范化。

(十一)强化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兽药良好经营规范(GSP)实施工作,规范兽药经营活动。实施兽药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围绕重点,结合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兽药监督抽检通报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利用,进一步加大假劣兽药、非法企业处罚力度以及不予确认产品批次较多企业的跟踪检查力度,做到兽药一地查处,系统通报,全国清缴。推进兽药监督执法纳入基层综合执法,强化基层兽药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兽药违法案件查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市场经营秩序持续好转。开展兽药安全评价工作,对部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兽药品种进行安全评价。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用药安全。继续严格做好兽药行政审批工作,保证按时办结率100%。积极推进兽药监管子系统运行工作,提升兽药监管信息化水平。

(十二)健全完善兽药法规和标准。完成《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和《兽用处方药管理办法》等法规制订工作;启动修订《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兽药注册办法》和农业部第442号公告;开展《兽药管理条例》、《兽用诊断制品管理办法》和《兽药标准管理办法》执法及立法调研工作;积极推进兽医器械、兽用诊断制品、新兽药注册现场核查、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兽药非临床研究和兽药临床试验等法规、规章制度制订工作;做好2010年版《兽药典》实施工作,启动2010年版《兽药典》未收载品种兽药标准清理工作以及制定兽药标准编号原则研究工作,加强兽药标准管理。

四、加快推进新型兽医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

(十三)加快新型兽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研究完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强化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做好全国官方兽医师资培训工作,督促指导地方加快官方兽医培训进程,努力提升官方兽医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兽医站,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继续落实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强化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推动地方加快建立兽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各自资源优势,形成推动兽医事业发展合力。

五、加强兽医科技工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十四)加快兽医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兽医科技管理,组织做好“十二五”期间兽医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立足于行业特点和国情特色,不断创新兽医科技体制机制,加强科研联合攻关,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和储备,力争在重大动物疫病和外来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为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

(十五)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部兽医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加强对国际动物卫生法规标准的系统研究。深化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切实履行我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继续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做好我实验室申请OIE参考实验室工作,开展与协作中心结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或区域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充分发挥我在国际兽医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有效维护我国权益。继续加强双边交流合作,积极宣传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提升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

七、做好规划和政策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兽医事业科学发展

(十六)强化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积极协调,争取尽快出台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积极做好2011年动物防疫体系投资计划申请、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协调推进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四个动物防疫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部门预算财政项目管理,确保预算执行进度和重点业务工作开展。组织开展兽医行业财政支持重大政策调研,及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五官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6

答:①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③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

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2.我市职工医疗保险的范围和对象有哪些?

答:我市职工医疗保险的范围为本市境内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国有单位及其职工。

3.实行新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好处?

答:①建立了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的基本医疗有了可靠的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②建立了对个人和医疗单位的相应制约机制,可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医疗经费和卫生资源更好地为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服务。

③扩大了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提高了社会化管理的程度,发挥了社会保险的互济性作用,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4.我市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有卿些?是怎样分工的?

答:①市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医管办),负责医疗保险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②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简称医疗保险机构)是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营运和管理。

5.我市开展了哪几个层次的职工医疗保险?如何缴费?

答: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其缴费比例为本单位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9%.其中用人单位7%,个人2%,并建立个人医疗帐户。

二是住院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每人每月25元的标准缴纳住院医疗保险费,职工不建立个人医疗帐户。三是补充医疗保险,缴费率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4%,由用人单位缴纳.所缴基金的30%划入个人帐户,其余划入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6.参保职工基本医疗待遇有哪些?

答: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用由个人帐户支付,个人帐户使用完后由本人自付。住院医治属于职工医疗保险住院病种目录所列疾病的基本医疗费,按下列办法支付:

①设立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费的起付线,起付线标准以下费用全额由个人自付。起付线标准为,当年第一次住院,在职职工400元,退休人员300元,当年第二次及以后住院,在职职工200元,退休人员100元。在二级及以下医院住院起付线标准降低50元;

②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超过起付线以上的部分.采取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计算:医疗费超过起付线以上不足5000元的,在职职工个人自付20%,统筹基金支付80%,退休人员个人自付10%.统筹基金支付90%;5000元至10000元的,在职职工个人自付10%,统筹基金支付90%.退休人员个人自付5%,统筹基金支

付95%;10000元以上的,在职职工个人自付5%.统筹基金支付95%,退休人员个人自付2.5%,统筹基金支付97.5%;

③统筹基金每年支付基本医疗费最高限额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2000年市区最高支付限额为2.5万元。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7.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出范围是什么?

答:①提高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封顶限额,并与参保年限挂钩,连续参保年限每增加一年,限额增加1万元.最高到10万元后不再增加。②支付部门门诊基金医疗费用。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以年度计算,当年内个人帐户使用完后,在职职工自付超过400元的部分,统筹基金报销50%;退休职工自付超过300元的部分,统筹基金报销60%。③支付门诊特殊大病的基本医疗费用。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职工个人帐户用完后,发生恶性肿瘤的门诊放疗、化疗或介入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门诊透挤治疗以及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1年)治疗的基本医疗费用,由统溶基金支付80%。④支付部分因病情需要进行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及特殊用药的费用。

8.职工如何办理参保手续?

答:由用人单位统一到医保机构为职工办理参保手续。职工因工作调动、退休、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等,由用人单位在30日内到医保机构办理变更、注销手续。

9.职工个人医疗帐户划入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答: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费用(包括参保单位为退休人员个人缴费部分)划入职工个人帐户。参保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一定比例划入个人帐户,其中: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职工按参保单位为其缴纳基金的20%划人,35—45周岁(含45周岁)的职工按25%划人,45周岁以上的按30%划入,退休人员按50%划入。参保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帐户以外的部分.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

10.个人医疗帐户如何计息?所有权归谁?

答:个人医疗帐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只能用于医疗支出,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职工工作调动,个人医疗帐户随人转移。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计息办法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计息办法执行。

11.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有何照顾?

答:对退休人员的照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个人不缴费,参保单位缴费的50%划入个人帐户,高于在职职工20%—30%的水平。②退休人员住院起付线比在职职工少100元,其中当年第一次住院起付线为300元,第二次及以后住院均为100元。在二级及以下医疗住院起付线标准降低50元。

③属统筹基金支付的住院病种.起付线以上部分的费用,退休职工个人负担比例为在职职工的一半。

12.门诊、住院特殊检查有何规定?

答:特殊检查包括ct、mri、心脏及血造影x线机(含数字减影设备)、spect、彩色多普勒仪以及其他收费在200元以上的大型仪器检查。门诊进行特殊检查按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待遇执行。其中:补充医疗保险对象进行门诊特殊检查应办理相应审批手续,急诊可先行检查,三日内补办手续。费用先由职工现金垫付,后到医保机构审核报销。住院特殊检查经定点医疗机构审批后进行,其费用基本医疗

统筹基金支付70%、补充医疗统筹基金支付10%、个人负担20%o

13.统筹基金每年支付基本医疗费最高限额是如何确定的?

答:统筹基金每年支付基本医疗费最高限额为本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2000年为2.5万元。

14.参保职工就诊需带卿些证件?如何就诊?

答:参保职工就诊必须携带“三证”,即“保险证”、“医保专用卡”、“专用病历”。参保职工使用个人帐户时,可在任意一家取得医疗保险服务资格的医院、药店就医、取药,其中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仅限本单位职工就诊。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的实行定点医疗。

15.专科疾病如何就诊?

答:职工患有需到专科医院或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疾病,凭“三证”和单位证明直接办理入院手续。

16.在外就医人员医疗费如何报销?

答:①参保职工因公出差、法定假期和探亲期间患病的,可就近到附近乡镇以上公办医疗机构诊治,治疗终结后到医保机构按规定审核报销。②异地工作、退休安置居住职工应就近选择1—2所定点医疗机构并报医保机构批准,参保职工就诊仅限在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除急诊外在其他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不予报销。③转诊、转院:因本市三级及专科医院技术设备等条件所限需转市外诊治的,应先由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组织院内或院外会诊,经医务科和医保科科审批,医保机构同意后方可办理转院手续,治疗终结后到医保机构按规定审核、报销。未经医保机构审批转院的.

其费用不予报销。

17.市直现有哪些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药店7

答:现有近20家市、区属医院,单位卫生院(医务所室)被确定为市直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如中心医院、市一医、二医、三医、四医、中医院、血防一所、胸科医院、儿保中心、精神病院、卫校届院等。另有医药中心总店(位于沙市区)及古城分店(位于荆州区)被确定为医保定点药点。

18.参保职工就诊的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专科有哪些?

答:有血防一所、血防二所、胸科医院、精神病院、康复医院;二医的传染科,三医的烧伤科、口腔科,四医的肿瘤科等。

19.补充医疗保险门诊特殊大病有几种,如何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答:特殊大病有三种:①恶性肿瘤门诊的放疗、化疗或介入治疗。②肾功能衰竭门诊的透折治疗。③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1年)治疗。特殊大病患者应持三级定点医院疾病诊断证明、相关病情资料和单位证明到医保机构先行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20.参保职工患有《病种目录》外的严置疾病能否住院治疗?

答:参保职工息有《职工医疗保险住院病种目录》未列人的疾病,因病情严重确需住院治疗的,经定点医院出具证明,医保机构同意后可由统筹基金支付费用。

21.参保职工急诊不能赴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如何处理?

答:可就近在公办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并于次日报告医保机构。原则上三日内转院到定点医疗机构,三日内因病情不能转院的,应到医保机构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否则,其医疗费用不予报销。

22.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费用有哪些?

答: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项目有:

(一)服务项目类

①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等。

②出诊费、检查治疗加急费、点名手术附加费、优质优价贸、自谙特别护士等特需医疗服务。

(二)非疾病治疗项目类

①各种美容、健美项目以及非功能性整容、矫形手术等。

②各种减肥、增胖、增高项目。

③各种健康体检。

④各种预防、保健性的诊疗项目。

⑤各种医疗咨询、医疗鉴定。

(三)诊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类

①应用正电于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电于束ct、眼科准分

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

②眼镜、义齿、义眼、义肢、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

③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

④省物价部门规定不可单独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四)治疗项目类

①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

②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骨髓移植外的其仙

器官或组织移植。

③近视眼矫形术。

④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等辅治疗项目。

(五)生活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费用

①就(转)诊交通费、急救车费;

②空调费、电视费、电话费、食品保温箱费、电炉费、电冰箱费

及损坏公物赔偿费;

③陪护费、护工费、洗理费、门诊煎药费;

④膳食费;

⑤文娱活动费以及其他特需生活服务费用。

(六)其他

①各种不育(孕)症、障碍的诊疗项目。

②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23.参保职工违反职工医疗保险规定,有哪些处罚措施?

答:参保职工如将本人的医疗保险证件供他们使用、冒用他人医疗保险证件就医、利用职工医疗保险证件开药倒卖或其他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责令其退回已发生的费用,情节严重的,暂停其享受统筹基金支付医疗费的待遇1年,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