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7 03:46:4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留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诸多教师往往在课堂中为学生布置诸多的任务,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无法精确地找准文章主题,长久以往造成学习倦怠。这类教学形式虽然投入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是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适度将书画艺术中“留白”作为一项教学方法,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运用,做好学生体验感受的把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究,进行课堂“补白”,或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下为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系统论述了在当前小学阅读课堂中应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方法。
一、强化课堂“留白”设置,强化阅读感悟
(一)巧设悬念,做好课首留白
一堂课程的精彩与否,同其课程导入的良好度有关。教师在进行课程备课时,应当从教材着手,做好与课文内容有关案例的整理收集,充分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做好把握,设置“留白”悬念,引导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诸如在《会走路的树》一文授课时,教师可在课堂的开始,向学生提出质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树会走路,树儿为什么会走路”首先以此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在学生的主观思想中树木都是静止不动的,会走路的树对于他们而言即充满了神秘感,继而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令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会走路的树是什么态度。在组织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即可打破悬念,让学生参读课文,在此形势下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即被良好调动,为新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强化课中语义“留白”,品读语文趣味
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应当专注做好教材文章的深化授课,因为在当前教材文章中有些文字存在着较深的韵味,很值得细细的品读,在课文的阅读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于简单而有深意的语句进行衍化拓展,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表达,使语句更为形象具体化。因此教师在阅读授课时,应当着重找准凝练的词句,留足空白供学生进行实践感悟,拓展想象思维。比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窗前一株紫丁香》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专注“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中的“教师”二字,向学生提出问题:“紫丁香为什么会种在教师的窗台而非种在工人伯伯的窗台”,继而留白,指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美丽的紫丁香生长在教师窗台的缘故。并可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丁香图片的展示,配合以歌曲《丁香花》播放,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从歌曲中领会到紫丁香同教师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进行阅读,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利用自身美的感受,领悟“教师”在文章中的主题性,使学生在文章阅读训练中专注于人文精神的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目的性及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三 )课末“留白”,促进学生的回顾探究
课末是教学课堂的“终曲”,在此阶段的留白,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回顾升华,激发起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是教师通过悬念留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产生解决问题的效应特征,使教学工作达到持续化推进。因此,教师在此环节进行留白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将学习感悟由课堂演化到课外,多进行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书籍阅读,填补教师留白的知识空缺,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延伸其思维表达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层次,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把握文本空白,合理引导学生“补白”
(一)组织学生开展想象,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悟白”
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中,存在着大量图文结合的文章,图画的结合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了解,一方面也预设了许多的空白供学生思考,这些文本空白的设置看似无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均可以成为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便于教师与学生开展探索学习。因此只有认真就教材中该类空白点同课内外读物做好联系,组织灵活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做到知识层面的扩散,方能最大化地使学生思维空间达到完善创新,培养其对创造性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关键词:空白;艺术;板书
空白也叫“留白”。空白是缺陷,空白也是艺术。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课堂教学也讲究空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有意留出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便能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纷繁而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一、读书留有空白
读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要尽可能留有空白,提供给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实践验证、探索创新的机会。知识与真理一样,只有愈辩才会愈明。读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精神为之振奋,思想受到启迪,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留有供学生赏析、品味、想象与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如,学生读了《特殊的葬礼》一文,被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到会主持瀑布葬礼的义举而感动,有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祭文内容,并模仿菲格雷特总统包含深情地演讲。有的学生在演讲中呼吁:“地球是人类生息的家园,爱地球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请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二、提问留有空白
课堂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质疑、存疑。课堂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坡度,创造设问空白。教学语言的停顿,能造成暂时性的空白,给学生咀嚼、回味的机会,给学生搭建思考、讨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长进。语文课堂教学不必追求有问必答的教学效果,心存疑问,方能探究不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位教师教学《春联》一课后,给学生出了一道“大度可容容一切难容之事”的上联,学生的下联千奇百怪,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Z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课文何尝不可!
课堂提问运用空白的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紧张有效地思维,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板书留有空白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知识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不少教师课前设计好板书形式,上课硬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围着既定的板书思路走。结果,弄得教师筋疲力尽,搞得学生晕头转向。其实,板书也可以留有空白。
1.标题板书空白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石头书》一文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书”字,提问:“通常,书上印有什么?”学生回答:“有文字,有图画。”然后,我在“书”的前面补上“石头”两个字,变成“石头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冒出了许多问题:“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石头书上也有文字、有图画吗?”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2.内容板书空白
空白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整体的。部分的空白适用于表格式的板书,由教师板书提示性语言,留给学生填充、归纳。如《蝙蝠与雷达》《恐龙》这类说明性课文的板书比较合适。整体的空白可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去完成。
板书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板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复习巩固,自己去提炼总结,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功效,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留有空白
作业留有空白不是要求学生不做作业,而是相对于大量的书面作业而言。对于书面作业允许学生在教师布置的题项中有选择地完成其中的部分,练习的遍数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确定。教师给学生多布置一些讨论交流的作业、动手操作的作业、演示练习的作业、实践探究的作业,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走访与调查相结合,使用工具书与上网查资料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中的空白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它以想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拓展延伸,总结升华,使课堂教学显得疏密有间,张弛有度。课堂教学中空白艺术的使用,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空白 范式 跨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QN-112
范式(Paradigm)是由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学科研究中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阶段中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或模式,现已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等领域。“空白”是艺术中的空间意识,也是审美范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范式,可与传统的美、崇高、滑稽并称,亦可与荒谬、荒诞等现代概念并列。“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并在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作品接受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范式
纵观我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空白说”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已深深植根于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之中,且已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的意义层面从而形成一种艺术范式。“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且内涵多元化,如:无、空、虚及留白等各种概念,均是这一艺术范式的明确体现。横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可适用于中国古典美学很多领域;纵向看,这一艺术范式在中国古典美学整个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
在中国古典美学之中,“空白”概念最初指纸张上下左右的留白。中国传统书法中有“计白当黑”之说,清代邓石如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凡作书,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实)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虚)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空白”概念可体现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之中,戏剧中,在舞台上面三五步行千里,五六人行千军万马,著名戏剧家梅兰芳也曾说“演少不是戏,演多不是艺”;绘画中,空白创造无限意蕴的美感,如朱耷作品中的一条鱼就能让观众看到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行的鱼儿们;谈话中“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影视中的时空的割裂亦是空白的w现方式,正如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文章的结构和小说情节等等元素中的省略和不完整表达均能传达空白的无限内涵,给读者无限的审美空间。正如刘熙载曾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道家老庄哲学的宇宙观思想为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老子在《道德经》 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不是意义上的不存在或没有,同时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它主要是无具体形式的物质或状态。万物之道不在于“有”而在于“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虚实结合,有无相依,正因为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才能构成完整的世界,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艺术中“实境”描写和意境的追求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总之,“空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个潜在的审美范畴和艺术范式,可用于绘画、诗歌、小说、戏剧、书法、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 旨在发掘抽象的、寥廓含蓄的意蕴。
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说”范式
波兰的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空白”概念,在其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中提出作品是一个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实现了作品的现实化。伊瑟尔(Iser)在其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和The Implied Reader中均分析了“召唤结构”的魅力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这一“召唤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一样是一种艺术范式,主要应用于文本阅读和读者接受过程中。这一召唤结构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的断裂与留白,也可体现为文学作品中叙事画面的不连贯而形成的断裂,这些均是文学作品对读者阅读时的情感强调或理解。这些作品中的“空白”、“断裂”和“空缺”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由文学作品内容的不确定与断裂及留白而形成的“召唤结构”,使得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对世界体验和认知与作品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作品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使具体的文学作品生成无限意义上面的解读。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面的空白能够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一般说来,一部文学作品的不确定点或断裂或空白处越多,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进而对作品进行意义上的再创造。这一召唤结构的艺术范式也就在作品阅读中不断地形成和实现。
随着“空白”概念的成熟发展,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白艺术范式重在内容和意境,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侧重于形式,均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不足,结合二者研究其现代空白艺术范式,达到跨学科地解读“空白”的具体内涵及其范式转型意义。
三、“空白说”现代范式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均有体现,如书法、绘画、诗歌、小说、电影等,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上,审美范畴的“空白说”是一种抽象的、无限的艺术韵味,正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而在西方文论中,“空白”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谈论了“空白”概念。但是,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只是简单的具体的概念,即一些不连贯的“空缺”、“未定点”等。二者的“空白说”均不全面: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过于抽象,缺乏具体阐释,西方文论中的“空白”则过于具体,缺乏蕴含的无限韵味。随着中西文化和理论的融合,对“空白说”这一艺术范式的全面系统的理解成为一种趋势,且对跨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并以抽象、无限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白说”观照具体、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从而得出既有具体含义又有无限韵味的“空白说”的现代艺术范式。在艺术作品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在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学者关注的要素不尽相同,从“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发展不难看出,学者大多是仅仅重视其中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其他两个要素,这样不免容易陷入极端理解。一位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文学活动中的四大要素: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这些要素间的平衡。本文以这一观点中的文学活动中的宇宙、创作者、作品和接受者四元素为切入点,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的抽象、无限意蕴融合于具体的、有限的西方文论中的“空白”概念,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进而研究其现代艺术范式及其转型意义。
这四大元素是一个整体,“空白”对四大元素的平衡关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统一体现了“空白”理论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这一完整活动的作用与内涵,最终达到无限的“空纳万境”之境界,并融入浩瀚的宇宙。反过来,宇宙影响创作者,开始创作者的化虚为实、作品的以实生虚和接受者的虚实结合,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开放的、无限的、永恒的“空白说”,达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形成开放的无限意义的现代艺术范式,其转型意义在文学作品创作和赏析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化虚为实的创作行为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作者告知读者所有内容,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是吸收而无参与,久而久之,便觉乏味。而“空白”能蚴沟枚琳吆妥髡咭约白髌酚懈好的互动,由此很多留有空白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如艾略特的《荒原》、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等。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作品的以实生虚使得作品中的“空白”激发读者的阅读参与性。一方面,空白使得作品内容之间更加连续并具无限遐想空间;另一方面,空白能够促进作品、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理解不同,就在于作品中空白的存在。最后,读者以自己对作品虚实结合的理解把作品内容间的空白联系起来,空白在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也逐渐消失。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空间,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这一核心理念和效果与空白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异曲同工。
总之,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艺术范式补充于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艺术范式,形成新的“空白说”现代范式,这一新的“空白说”艺术范式适用于各种艺术形式,并可实际用于解读各种艺术作品,尤其为英美文学作品研究开辟独特视角,能够给读者留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空间,在审美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拓展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加深读者与作者及作品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亦能反作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对文艺实践予以能动的启发。
四、结论
随着中西理论的相互融合,藉中国古典美学或中国文化思想观照西方文论或英美文学等尝试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以中国古典美学中“空白”对西方文论中空白概念进行补充,体现了从古到今、从中到西的范式转型,这样对“空白”观进行了全面、具体分析,又为“空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开辟了新的视角。并把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资源与西方文论、英美文学及文化结合起来,使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成为跨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领域一种可行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克和,张唯嘉.中西“空白”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J].2005(1):100-106.
[2] 王瑞.宗白华美学范式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abstract: the intentional blank spac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blank page, part of a large area of color range and repeated, and the visual integrity of the rules of a combination of graphics. it aims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intentional blank space from the pages of the availability and artistic aspects. besides, it attempts to depict the approaches on how to handle intentional blank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web and page design.
关键词: 虚实;留白;网页设计
key words: virtual and real;intentional blank space;web design
0 引言
“留白”作为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之一,随着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网页设计、版面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中多有运用。网页设计是web设计中最直接可见的部分,简洁、单纯、可用是当代web标准网页设计的主流,迅速、有效地传达信息,少用装饰,强调虚实、留白的运用成为网页设计的时尚追求。在网页设计中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法和观念,无疑是对web标准网页设计技术与艺术思维的极大丰富和拓展,也必将促使我们对这一思维方法展开更高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1 关于网页设计的“虚实”和“留白”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千锤百炼的结晶,这种艺术思想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基于阴阳辩证、虚实相生的原理。虚与实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对范畴,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很深渊源。古代的虚实相生正是哲学上的朴素辩证法在艺术领域的应用。[1]网页设计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图形、音视频、动画等元素向用户传达信息,把各种网页元素做艺术而合理的处理,让用户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享受到美感,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虚实与留白是网页设计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之一。网页设计留白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页面的空白部分。“白色是一切色彩中最完美的颜色,我们几乎找不到白色有消极意义的情境。”[2]如logo区的空白、标题区的空白、内容和图片周围的空白、网页背景空白等等。二是大面积的有色范围。如在页面设计中只放置极少的必要元素,背景则用大面积的单纯色彩渲染,利用单纯色彩的力量来突出和烘托网页上的主要元素。三是页面主要设计元素的背景是重复出现的、在视觉上呈现出整体性的规则图形的组合。这种为突出主体而留下的“白”,在网页设计中只要处理得当,依然会成为网页设计留白的典范。[3]在网页设计中,无论是页面的空白,还是大面积的有色范围,或是规则图形的组合背景,都是页面的“虚”,是为了强调主体,明晰层次,突出主要的、关键的元素这个“实”的。
2 web标准网页设计留白的功能
留白是一种艺术形式,在web标准网页设计中,留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留白来达到页面平衡,使整个页面布局松紧有度,形成虚实、浓淡、动静、轻重的效果,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4]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网页设计是以传达页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留白更多的是服务和服从于网页的可用性。无数的可用性研究证实了一个事实:在web中,用户对网页信息是进行浏览,而不是阅读。简洁明快、富于美感的页面更具有可浏览性,可使用户获得更加良好的浏览体验。
2.1 可用性体现 一是突出设计主题。人们在完整地接收平面元素信息时,视线会形成一个习惯性的流动顺序:视点先落入视觉焦点,后随个元素间的强弱变化而作有序流动,最后完成对全部分元素信息的吸收。[5]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留在空白之中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注意和想起,留白对浏览起强调和停顿的作用,有助于视觉向主体元素集中凝聚,它所创造出的空间形成一种路径进而左右用户的浏览方向。如在主题文字的周围留出恰当的空白空间,会比更改变主题文字大小和色彩更显突出,同时也使的页面在统一性上更易处理。
二是简洁页面元素。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在单纯中求丰富,在简练中求明快。
[6]网页设计可用性的研究表明,简洁的、浏览性强的网页能使用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过多的装饰性元素或重复强调往往会导致读者的抛弃性反应,使刻意设置的形象失去震撼效应。因此,无论从整体设计,还是结构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网页设计都要求简单明了,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版块都要紧扣主题,坚决去掉不必要的、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尽量做到用最简洁的元素来传递最丰富的意蕴、最准确的信息。当然,简洁不等于简单,简洁的形式更需要网页设计者具有概括浓缩的审美能力,对留白的理解有更高的要求。
三是节约网络带宽。在网页设计布局中,所有用户界面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浏览器所有的设计元件中,如果少了某个设计元件,该设计仍然能够工作,就把它删掉。简洁总是比复杂要好,特别是在web设计中,每节省3字节就会减少千分之一秒的下载时间。[7]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选择粗线或者空白区来区分两段内容的话,使用空白区的效果会更好,网页的下载速度会更快。
2.2 艺术性体现 网页设计中的艺术性是从属于可用性的,但这并不影响网页艺术性的存在和它带给用户的美感体验。恰恰相反,网页的艺术性是可用性延伸和扩展。当用户被网页上满满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淹没时,适当合理的留白空恰似一个心灵歇息的驿站,让我们的神经得到了有效的缓和,从而使用户轻松浏览。当下网站建设中,功利色彩非常浓厚,网页上堆积的信息可以“多”、“挤”、“满”、“乱”形容,从视觉的角度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运用网页留白,这种留白可以是空白,也可以是大面积的单纯色彩,或者是规则图形的组合,无一例个地,它使文字之间、图形之间形成页面节奏感、版块层次感、内容主次感,创造“透气”的感觉,以化解大量信息聚集起来造成的压迫感,寻求心理释放,给浏览者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从而更好地体会页面信息中所潜藏的深刻含意。这正是网页留白在更高层次上的艺术韵律之美。
3 web标准网页设计留白处理方法
在版面设计中,处理好大与小、主与次、疏与密、虚与实,都是美的比例基础,可谓是一种既可浏览又可休闲的两全其美的艺术享受。[8]但对留白如果不加控制的任意使用,它不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反而会造成版面混乱,影响整个页面设计。web标准网页设计留白可从两个方面把握。
3.1 网站整体设计留白 在网站设计的整体方案中,广泛利用留白的方法构建设计框架,创造统一的视觉传达意境,使整个设计理念能够准确而有效,形成网站独特的风格和广阔的系统扩展空间,使的页面中的各个元素更加具有活力和结构组织的多元性,激发出强大的视觉能量。这种留白的思维方式是把整个系统作为留白的载体,而不是单独的某一页、某一侦,这需要设计师从设计的全方位去考虑网站的架构,做到设计的全面统一,从整体气质上定义网站文化的含义,传达更容易被识别和认同的企业品质。因此,留白在这里的表现已经不在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融入整个网站系统的构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系统的视觉说服力更为直接,可用性更强。
3.2 网站页面设计留白 在网页设计中,也要注重细节的处理,寻求设计在不角度的精致表现,力求把设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审视,都展现出完美的设计魅力,从而达到局部带动整体的设计目的。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页顶部(头部)留白。保留传递网站的类型、风格的logo和提供简单明了导航链接。
二是页面背影留白。去除阻碍视线顺畅流动的底纹等装饰性元素,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好页面边空。
三是简化标题表现,去除题花等装饰性元素,特别是头条、置顶、图版等,不作围框、流动、色彩变换等特效重复强调。
四是版块分离用空白而不是表格或线条。
4 结语
留白作为一种经典的传统平面设计语言,已经延伸到当今设计的各个领域。它正在从设计的思维方法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网页设计留白是网页艺术性的需要,更是网页可用性的要求。在网页设计中以无衬有,以有衬无,适应web标准网页设计的要求,是无的可用,无的艺术。无论作为网页设计者,还是网页用户,都应当把看待“留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它一定会拥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屈一锋.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j].美术大观,2007(11).
[2]爱娃·海勒[德].色彩的文化[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韩兵.对设计中留白的再认识[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3).
[4]陈学军,郝怡.艺术形式中的留白略论[j].书画,2007(07).
[5]严荷菱.水墨画的虚实留白在黑白书刊版式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6]童铧彬.浅谈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之友,2009(06).
关键词:影视艺术;“留白”;虚与实
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留白”艺术手法以老子与庄子的“虚实论”哲学为理论源头,在当今影视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延续着古老的东方哲学魅力。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含蓄美、意境美、神韵美、虚实相生等传统审美观念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图像时代与西方的审美观念不断碰撞融合共生。好莱坞大片、美剧等西方影视作品对我国影视艺术领域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找到我国影视艺术的立足之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树立民族影视审美的本源所在。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留白”艺术手法在我国影视艺术中的运用以及独具民族影视审美的表意效果,给我国影视艺术的民族发展之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全球化潮流中,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影视艺术作品及其背后所宣扬的“文化霸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影视艺术道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影视艺术创作中“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打造独具东方话语的中国影视艺术。
一、影视画面中的“留白”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画面对于影视艺术来说不仅是基本元素,更是传达其美学内涵的核心承载对象。一个导演的美学追求和作品风格主要通过影视画面体现出来,把“留白”手法合理运用到影视画面中,让影视艺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力量,赋予画面以更高的美学价值,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中的画面“留白”,主要运用镜头、构图、光影、色彩等影视语言来实现。画面的“留白”意味着镜头中存在导演刻意为之的“空白”,可以是镜头焦点虚化的景物,也可以是在观众视觉冲击中处于次要位置的景或物,如天空、沙漠、树林、戈壁等。“主体周围的留白能够使画面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使构图更加明快简洁。空白关系的变化也能够让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起到调节影像节奏的作用。”在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中,残剑与无名在九寨沟湖面上的“意念之战”,导演选择被重山环抱的平静湖面作为他们俩人的比武场,使背景得到了尽可能的纯化处理,以达到“以实当虚”的目的。残剑和无名的比剑场景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虚化的背景更加强化了两位主角的比剑动作,而静谧的氛围则反衬出这场展开在意念中的比武的激烈。画面“留白”在影视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空镜头的形式。
什么是空镜头?电影艺术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空镜头,又叫景物镜头,即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由于电影特写所规定,它在提供银幕视觉形象信息上有重要作用。它与有演员(包括人和动物)的镜头可以互补而不能代替,是导演阐明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银幕时空的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等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在影视作品中作为情感释放的窗口,往往被安置在影片开头或是高潮过后的情绪缓释期,迎合观众心理,使得观众在高度紧张之后有一个情绪释放的过渡阶段,以便观众能够在这段“留白”中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情节以及思想内涵。当然,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空镜头还有独具东方特色的含义,那就是“含蓄”。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审美观决定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画面的“留白”具有含蓄性的表意功能。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巩俐饰演的“我奶奶”和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在高粱地里野合的场景,就用“随风摇曳的高粱”空镜头来含蓄性地表达这个情节,而这样的“留白”处理不仅不妨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而且符合东方人“含蓄”的审美观念。
二、影视音乐中的“留白”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除了画面和对白之外,音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视语言,在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音乐的运用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滥用,使得影视作品中不合时宜地充斥着配乐,不仅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由此可见,影视音乐中的“留白”显得至关重要。在影视艺术作品的音乐中合理运用“留白”手法,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音乐也可以成为重要的造型符号,甚至成为导演表现个人风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中,由于导演对于音乐的出现时间以及时机的合理把握,使得音乐成为一条配合人物情感发展的副线展开叙事。
主题音乐《Yumeji’sTheme》第一次出现是在苏丽珍和周慕云开始觉察到各自的伴侣有了外遇之后,中提琴的低沉音色伴随着两人的淡淡愁绪在影片中渲染开来。苏丽珍提着保温壶,身穿旗袍,优雅地走过狭窄的楼道,走向云吞滩。而周慕云在楼道拐角处与苏丽珍相遇,各怀心事的他们,彼此互相地点头示意,又各自转身离开,音乐随着两人的交汇而渐缓至消失。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的情感维系通过一段相同的愁绪、相同的音乐维系在一起。这段主题音乐反复地、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影片中,配合导演刻意的慢镜头语言,使得观众习惯于在这段音乐“缺失”的时候观看正常叙事线索的展开,而主题音乐一响起,就条件反射式地进入到情绪化感性叙事中。“通过音乐的‘留白’而控制的画面段落,往往在节奏上提供一种气场,而这种气场更加能够体现影片节奏的韵味,并且能够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形成影片独特的风格。”王家卫对于音乐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在强度、频率上强调“音乐渲染”的情况下,用音乐“留白”反衬出正常叙事线索的理性,并通过“留白”引导观众在心理空间中形成惯性的审美趋向。
三、叙事结构中的“留白”
叙事结构作为影视作品展开故事的主要框架,“留白”手法在其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通过重要情节线索的缺失来营造一种悬念;二是设置开放式结局,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收尾处以一种模糊性的情节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个性读解。
中国早期影视作品中较多采用传统线性叙事结构,而这种通过“留白”营造悬念的手段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运用较多。例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该部电影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的主题分别是“疯”“恋”“枪”“梦”,采用分段叙事,却又不按常理出牌,每个故事的情节呈现中都有部分情节的“留白”,观众在观影中存储着这些“留白”,也在接下去的叙事中不断找寻合理的解释来填补。直到第四段“梦”的呈现,既是影片的结尾,又是叙事的开端。当所有遗失的“拼图”被找到,导演把呈现完整故事的权利交给了观众,让观众建构完整的故事。而这种叙事结构上“留白”手法的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设置悬念与揭开悬念,四个段落衔接之间的大段“留白”,以及每个段落之间故事情节的“留白”,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读解能动性,每个人读解到的故事并不一样,因为“留白”的“虚”正是观众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姜文点到为止的“实”——故事情节的呈现,让“留白”处更显深意。叙事结构中最常用的“留白”呈现是开放式结局。美国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将开放式结局界定为“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则被称为开放式结局”。例如,在冯小刚的电影《夜宴》中,影片最后刺向章子怡饰演的皇后的那把剑到底是谁刺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最后面对一纸离婚协议书,宋建平到底会如何抉择?是签还是不签?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电视剧中,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对故事彻底的戛然而止或是情节的悬而未决,相反,开放式结局的“留白”能够承载更多的结局,因为生活本就是这样,“现实生活永远比戏剧更富有戏剧性”。开放式结局这样的“留白”方式让戏剧性保留到了最后,也让观众再一次从不同的戏剧性读解中体会到个中真谛。
参考文献:
[1]郑洞天.TOBEORNOTTO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J].电影艺术,2000(2):8.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
[3]殷婕.中国影视剧中的留白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6.
[4]许南明,等.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11.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视觉心理;应用价值;审美研究
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平面设计中,对于留白的运用无处不在。现代设计师也越来越关注“留白”的价值,并试图从“留白”与艺术审美心理中来加以运用。平面设计中的“留白”与传统艺术及现代艺术设计对“留白”表现方式的研究,从其技法的发展中来总结“留白”的价值,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展示“留白”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对于我们平面设计实践带来指导和借鉴。
一留白的缘起及传统美学意义
从艺术领域研究来看,书法中讲究“飞白”,绘画中讲究“留白”,文学创作中讲究“空白”,音乐创作中讲究“余白”,而建筑设计中讲究“空间”。这些不同的称谓在艺术表现中都有相似性。以平面设计为例,对于“留白”的应用及处理是十分常见的。如一些宣传册、书籍、杂志、报纸广告等,多以留白来凸显关键信息,形成视觉传达效果。在二维平面设计中,对于“留白”多表现为空白的空间或背景,以烘托对主体的艺术化审美心理表达。比如在某设计主题里,设计师结合要表达的设计要素,从视觉上进行搭配和组合,并从整个版面上营造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留白”的运用,从对比中来凸显主体,从“留白”中让版面散发出强烈的感染力。如图(1)所示。设计师怀特在《平面设计原理》中这样谈到,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场所,高档的商店、在楼层平面构图上相对开阔,丝毫没有拥挤感,而对于廉价低档的商店,则往往堆积如山;前者的同一商品数量最多不超过三件,表示稀缺,而对于后者,更像一个杂货铺。对于图(1)中对比中的商店,高档商店的空间布局显然是对“留白”的运用,这种“虚空间”不仅增强了场所的舒适感,还能够突出商品的特性,给人留下美好的、深刻的购物体验。“留白”在具体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凸显对观者的注意力,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从设计师的艺术情感上,将设计作为一种服务,更好地呈现在观者面前,进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可见,留白已经成为设计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留白的意境与意象,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蕴的一种表达。
二“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心理研究
平面设计中的“留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在表现上具有强化记忆、艺术审美等功用。当一个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进行重叠时,我们可以感知前后或上下的变化,从而形成视觉深度感;对于视角的远近变化,也能够从平面空间的深度感中来表现强弱,而倾斜则可以引起视觉起伏变化,形成深度错觉。人的视觉规律具有相对性,在真实空间里,人的视点不同,其视野也不同。留白作为最简单、最具个性的语言概括性符号,以其独特的视觉感染力成为平面设计明确视觉传达信息的关键。因此,平面设计对留白的恰当运用,是设计师自我设计意识的体现,也是营造审美趣味的有效载体。“留白”,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简约”,而简约不是单纯地表现,而是深富内涵。信息时代下的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每天都在视觉及心理上感受疲劳,由此带来的心理不安,迫切需要从简约中来缓解。对于设计师来说,尽可能从视觉信息里进行降低难度的呈现主题,让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舒适性,也就是说以不牺牲观者的视觉疲劳为目标来营造版面视觉空间,留白的作用就显现出来。通常情况下,在平面作品中面对强烈的反差或对比,容易营造美的视觉享受。但是,对于留白空间的运用,不能因为表现方式而歪曲对主体信息的强调。有些时候我们利用留白效果来拉大行距、字距,但对于阅读中无法衔接的现象则感到吃力,不利于有效阅读。为此,留白不能乱用,要掌握“度”,要从适合阅读中来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规律。成熟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往往注重作品本身的气质和情感,并将之提炼和升华,以表现审美直觉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巧妙地利用留白来引导观者从中感受到心灵上的互动。
三平面设计中对“留白”的应用
(1)留白并非等于空平面设计中的留白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应用中,并非等于“空”。从留白的运用实践来看,留白需要突出一定的设计原则。如对比原则、强调原则。从平面设计中利用留白来对重要元素进行突出与强调,从而形成视觉空间结构中更好地传递对主体信息的呈现。同时,在强调原则中,对于主次和顺序也需要平衡。如果在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缺乏相互稳定的关联性,则容易造成不易调和的窘迫感;同样,在平面设计中对调和的运用,特别是对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存在的凸显,要从共性中表现形式特征。如字形、图形中都有相同的弧线造型,从而衔接成柔性的和谐;或者采用直线形成刚性衔接。对于“留白”的运用,在视觉层次上,可以引导读者关注要点,对焦点进行最突出、最清晰的审视。如页面上文字太多,对于文字所造成的视觉层次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版面优化来平衡,适当留白,从精简的页面上对信息进行整合,越简洁越好,从而增强版面的生动有趣。蝶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从对比原则的妙用中,来增强平面设计的层次性与视觉冲击力,在留白的运用中,将观者与平面信息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同时,对于“留白”的补充,要注意从设计色彩、形状等方面,增强设计作品与观者内心的互动,尤其是从文化环境、价值理念及知识层次上,将设计的对象与不同观者的审美实践相联系,增强作品的设计内涵与文化态度。同时,对于留白的填补,只有从作品的了解中来挖掘。英国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曾说“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所以对视觉而言,也就会越来越节省了。”所以,当我们对某曾谋面的事物进行定性时,对于知觉而言,真实的观感性是强烈的,是一种对其用途和无法预知的物体最充分的解释与说明。(2)点、线、面中的留白应用留白不仅仅表现在空间里,从设计美感的呈现来看,点、线、面都是营造留白空间的载体。从点、线、面的训练中来提升造型能力,从其几何形态上来挖掘设计情感,从而实现不规则的点、不同类型的线、不同形状的面都是丰富的设计语言。比如,当我们在视觉经验里认识大海的宽广、花朵上的露珠、天空中的白云、沙滩上的卵石等等视觉形象时,对于点、线、面的渗透就需要进行优化选择。如画面上小岛看作一个点,则大海的空间感就突出了。再如毕加索的画《坐着的女人》,如图(2)所示,其形状是有不同的面构成,有几何形、有直线型、有不规则形、有徒手绘形等,一幅作品中当中存在大量的黑色时,往往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对于画面上少有的白点或白色的文字,则凸显出“瞩目”的效果。(3)“留白”的技巧运用对于当前平面设计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简约,这种心理诉求对应的审美风格,为平面设计的“留白”运用提供可能。在视觉氛围呈现上,摈弃对过去多重要素的堆叠与交织,更以简洁的方式来映射简约。然而,看似简约而不简单。如在版面构成上,如何从留白中营造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效果,则需要从设计师的留白运用技巧上来表现。从版面要素的简约化,“少即是多”,简单的设计要求却需要从深刻的含义中去提炼,删繁就简。在图书版面设计中,对于版面上的图文较多,显得充实,让人感觉信息量很大,比较适合年轻读者,如一些杂志报刊类书籍;而对于版面留白很多,整个版面信息量清晰,简洁大方,观者从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这些书籍往往适合注重品质的读者。对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运用,如何进行确定留白的量?则依托视觉传达的功能大小,从内容和对象上进行分类取舍。通常,一本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往往利用留白来诠释书的魅力,而这种留白,也有助于读者从阅读中感觉流畅和顺利。如果页面排版要素大小一样,没有轻重偏颇之分,则在审美上缺乏对比,容易没有焦点,忽视整体信息。而“留白”作为一种无形的视觉语言,从展现书籍的美感上,更好地凸显主题,起到大象无形的深刻意境。
四平面设计中“留白”的审美意象
现代艺术设计提出“少则多”的设计思路,从过多的装饰中探求简约的艺术魅力。平面设计中对“留白”的渗透,也在于从中传递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美。中国绘画中讲究“计白当黑”,从留白与着墨的对照中,表现独特的审美意境。如齐白石老人的虾,寥寥数笔,却能够从画作中表现出灵动。如图3所示。正所谓“实则虚之,虚者实之”,从留白中来凸显画虾之意,以水来表现虾。
五结语
现代艺术设计提出“少则多”的设计思路,从过多的装饰中探求简约的艺术魅力。平面设计中对“留白”的渗透,也在于从中传递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美。通过展现传统艺术设计中留白的意蕴魅力,将现代平面设计中留白的运用,能够从二维空间的虚实结合中凸显物象化表现,其特殊意象是在设计师反复训练及构思中获得的。留白手法融入了设计师的主观情感和对客观物象的心理感知,更是融入了传统艺术哲学思考,从而让观者能够从中体验到强烈的意境美,激发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燕.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设计.2015(16).
[2]《画论》清代华琳.一卷.1843年.凡三十则,专论南宗写山水之法,提出绘画要“形活”与“笔活”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