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例6篇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1

二、各支部每月向中心学校党总支专题报告一次意识形态工作,分别在每月30日前落实。

三、遇到有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或特殊情况,各支部随时向中心学校党总支报告。

四、各支部班子成员应当把意识形态工作履职尽责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述学报告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评议。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制度一、建立分析研判机构。成立各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校长、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教导主任、支部委员担任,成员由学校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及教师代表担任。

二、分析研判时间。常规性研判每半年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进行,特殊情况及时研判。

三、各支部全年专题研判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2次。

四、分析研判内容。重点分析研判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存在的重大舆情和重大问题、今后的应对策略等,研判结果以报告形式报中心学校党办。

五、定期通报结果。各支部每年在各校通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阅评制度一、阅评领导。人员由中心学校党总支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

二、阅评内容。重点阅评各校德育工作方面、教师队伍考核与管理方面、师德师风方面、学校办学行为方面、学校网站和校园广播等方面。

三、阅评时间。每季度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每年的3月下旬、6月下旬、9月下旬、12月下旬进行,特殊情况随时组织阅评。

四、对学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错误思潮和言论,应通过学校管理信息形式,理直气壮地及时进行批驳,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

五、各支部阅评情况以信息形式报中心学校党办。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联系沟通制度一、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与各校“结对子”,明确联系方式,建立联系。

二、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同各校的交流活动。

三、开展联系活动要发扬民主作风,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四、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日常联系沟通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建立联系档案,作好记录。

五、联系沟通制度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检查考核制度一、各支部负责组织检查考核各校意识形态工作。

二、检查考核每年至少一次,纳入各校年度目标综合考评,与各校述职述廉相结合,统筹安排部署。

三、检查考核内容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四、检查考核结束后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向被检查考核对象反馈。

五、检查考核情况要在全校进行通报。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工作、研判形势、互通情报、交流经验,实现信息共享。

二、成立联席会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担任,成员由各支部书记、校(园)长、各科室负责同志组成,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教师。

三、职责分工

1.中心学校党办负责综合协调工作。

2.各学校各科室应当在中心学校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指导、组织、协调、督导和抓好落实的职责。

3.中心学校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各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四、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每年的3月中旬、6月中旬、9月中旬、12月中旬进行,特殊情况随时召开,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秩序。

五、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

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制度一、专项督查工作由中心学校党办负责。

二、专项督查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原则上在12月份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开展督查工作。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2

一季度马脊梁矿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产量指标超额完成,构建了六型化管理机制,安全工作零伤亡,构建初步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均圆满完成,钻探队按照矿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要求,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实现了意识形态安全有序平稳可控。现将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如下:

一、总体情况

1、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每季度研究一次意识形态工作,向上级党委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查找工作不足,查摆风险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形成分析研判报告,建立长效机制,完成各项整改工作。

2、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将网络舆情和信访维稳作为重点,及时发现和杜绝在网络上,有意识无意识发表不实言论的行为,做到教育在前疏导跟进的教育工作,建立组织体系明确主副责任。

3、建立体制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及时了解和发现员工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做好疏导和教育工作,并将问题隐患及时上报,达到信息上下一致,工作开展步调一致。

二、存在问题:

1、单位重视不够。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协调、人员安排、教育开导落实力度不够。

2、对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重点不突出,风险点找不准。

3、建议措施不得力出现研判报告质量下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意识形态整体建设和管理。

2、加强分析研判工作力度。

3、加强网络舆情进一步宣传管理工作。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3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分部报告对投资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很不规范,鉴于中国企业多样化经营的情况日益普遍,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强以及加入WTO的因素,客观上存在着对分部信息的需求。我们认为,财务分析人员和银行信贷官员是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本文在对有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师(指证券公司从事微观分析的研发人员)和银行信贷官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探究他们对分部报告有关问题的看法,并对中国分部报告规范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分部报告”准则的制定有所神益。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 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 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 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 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 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  

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 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 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 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 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 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 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 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 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 No.14和SFAS No.131的差异在于,SFAS 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 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  

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 No.14和SFAS 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 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分部报告一直是会计领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量研究证明分部信息对投资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分部信息的披露,引发了许多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准则所规范的问题,也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4

通 知 各村支部、驻镇单位:

为及时掌握全镇社会治安形势,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镇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根据我镇实际特制定《**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地掌握社会治安动态,预测社会治安发展趋势,分析研判各种不稳定因素,牢牢掌握控制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提高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镇、村均要建立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制度。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领导:

1、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镇综治工作中心负责召集,中心各组成部门负责同志必须参加,必要时可通知有关村负责人参加,也可根据形势需要通知各村、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

2、乡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镇综治工作中心负责召集,辖区司法所负责人参加,必要时可通知辖区机关单位或村负责人参加。

3、各村、各单位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各村负责人负责召集,相关人员参加。

第三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重点:

1、当地社会治安的总体形势、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2、研判期限内当地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形式;

辖区内各地、各行业单位社会治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

4、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区域分布和类型特征。公安机关掌握的重大刑事案件、系列案件、多发性案件发案情况;

区域性或阶段性普遍出现的治安问题;

案件高发的部位分布情况,违法犯罪人员的构成及特点;

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治安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等等;

5、综治中心掌握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

6、对策建议。包括对党委、政府的工作建议,对一些重点类型案件和重点发案区域进行重点打击和防范、对一些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的对策措施,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和防范工作的建议,等等;

7、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及安全感受。

第四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基本原则:

1、宏观把握的原则。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要从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大局着眼,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安得内在联系,深入剖析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治安趋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突出重点的原则。治安形势分析要突出一个地方一段时间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并围绕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部署和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3、具体深入的原则。治安形势分析要有观点、有分析、有依据,越是到基层,越要具体深入。治安问题和发案情况,要具体到区域、到单位、到部位、到时段、到案件类型、到犯罪高发人群;

分析查找原因要切合实际,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注重实效的原则。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要着力改进和加强工作,推动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分析研判要侧重于深入查找问题,研究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分析研判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要采取听取汇报、专项督查等形式督促各村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改进工作。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未落实防范措施的村和单位要进行责任查究。

第五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工作例会方式进行,每季度进行一次。遇有重要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或出现带有倾向性的治安热点问题,可适时组织专题分析,及时指导部署工作。

第六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准备。会前,召集单位应通知参会各村、单位进行充分准备,提前收集相关信息,及时梳理社会治安形势的规律特点,并形成初步研判意见,最后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七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按照季度、半年、全年的制度要求形成专题报告,各村、驻镇单位应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前将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报镇综治工作中心。如遇特殊情况,经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同意后方可缓报。

第八条 参加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的相关部门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从各自的工作范围出发对当地治安形势提出分析研判意见,并为综合分析研判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等相关资料。

第九条 严格实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责任制。各村、单位由主要负责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情况收集汇总,抓好有关部门整改措施的督查落实。各单位在工作中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5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对于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如何设置,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以目标导向构建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是密不可分的,对控制环境的认定和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在风险评估要素中,全面的风险识别、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的准确判断决定了控制关键点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基于风险分析的应对策略则是确定控制程度与方法的直接依据;控制活动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化;真实、相关、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传递有利于高校内部各组织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偏离控制目标的行为;健全的内部监督机构设置和监督机构间的密切配合为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可建立由以上五个方面构成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控制环境 (1)组织架构与权责划分。评价高校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权责划分是否明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互分离与协调。(2)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反映高校是否组建财经管理委员会并负责对经济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否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经济问题、重大改革方案是否经过教代会、职代会充分讨论等。(3)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高校的人力资源规模能否满足高校需求、各岗位员工的胜任能力如何、高校是否建立了科学的员工晋升的条件、标准和程序以及员工业绩评估、考核与奖惩制度。(4)高校文化中的诚信与道德价值观。高校文化中是否强调诚信与道德,是否建立了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对违背诚信与道德的行为是否做出恰当的处理。(5)领导的管理风格。领导是勇于冒险型还是风险厌恶型,是偏好于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领导重视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程度等。

(二)风险评估 (1)事项识别与风险确认。风险在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高校的内部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2)风险分析。高校是否对所有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均采用了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每一风险事项的分析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对关键风险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3)风险监控。高校是否根据关键指标进行了风险监控,对重要风险事项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否进行了压力测试,并采取了完善措施。(4)风险应对。高校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符合风险承受度、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受到关键人员风险偏好的不利影响、每一事项应对策略的选择是否是在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平衡的基础上做出。

(三)控制活动 (1)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分析与考核制度。高校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是否有明确规定;是否执行责任制;对重大预算项目是否密切跟踪和监控;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预算是否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和考核与奖惩制度等。(2)内部审计内容和程序以及质量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是否独立公正、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适当的胜任能力和工作经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责任和审计计划是否符合高校的需要。高校是否全面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3)财务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汇报。高校领导是否对重大舞弊行为承担责任;高校是否针对管理人员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存在的虚假记录或重大遗漏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是否针对未经授权或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或挪用高校资金、牟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建立了反舞弊机制。(4)重大交易和事项的控制。高校对筹资、采购、工程项目、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和外包业务等重大交易和事项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授权批准制度、业务流程是否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要求。(5)财务报告和内部报告的编制、提供和评价。高校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财务报告各项目中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高校是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汇总、生成内部报告信息,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高校是否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日常工作。

(四)信息与沟通 (1)信息识别、获取和加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各层级对相关信息是否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监管部门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否畅通。(2)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高校是否从设备和信息技术方面升级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能否及时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和要求提高完善信息系统。(3)信息沟通的充分性。信息在高校内部横向沟通是否充分,各层级管理者是否拥有决策和监控所需要的充分信息,针对来自外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管理层采取的后续措施是否及时和适当。

(五)监控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持续运行的监督。高校管理层是否定期检查账账是否相符和账实是否相符,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外部信息与沟通对内部生成信息的印证。高校是否对外部监管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并进行原因分析及采取针对措施。(3)专项监督的范围、频率和过程。高校是否制定了有关专项监督的制度,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变化和升级是否进行了专项监督,在组织结构、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监督,专项监督是否有明确的检查评价计划,专项监督检查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当。(4)内部控制缺陷报告机制。高校是否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下建立缺陷报告机制,该机制运行状况如何、缺陷是否报告给了管理层,是否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调查和进行必要的跟踪,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改正措施。

根据上述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容,可建立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下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根据表1相关内容,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到各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数,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的评判排序思想,在指标赋权理论中可以建立有序的递阶指标系统,运用两两指标比较对系统中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评判,通过对这种比较综合评判结果进行计算处理,进行一致性检验,可以获得各指标重要性大小不同的排序系数,即指标权重系数。下面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指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它由若干位管理专家进行判定。AHP法在确定经济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时,引入了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引入九分位的比较标度,使任何两两指标通过专家意见,形成一个判定值。全部指标经两两判定后,形成一个判断矩阵。具体方法可以采用表2中的标度法。

(2)对各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AHP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利用排序方法,可以计算各指标重要性的排序。判断矩阵B求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通过求解BW=?姿maxw可获得排序值,其中, ?姿max是矩阵B的最大正特征根,W为排序矢量。可以采用方根法计算?姿max。先分别计算判断矩阵B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i,分别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对向量w=(w1,w2,…,wn)T作归一化处理,Wi即为所求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值。

(3)进行AHP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在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时,需要保持判断的一致性。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的条件,是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与阶数值相等。为了检验其一致性,可以建立一致性检验指标CI和RI,用于判断矩阵B偏离一致性的程度。首先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姿max=■■■,建立一致性评价指标,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根?姿max与n的差和n-1之比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记为CI,CI=■,最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I/RI,上述一致性检验指标CI值与矩阵阶数有关,平均随机一致性检验标准值表如表3所示。

CR=CI/RI,当CR0.1时,则认为该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应该调整判断值,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根据以上步骤,各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表4。

最后,计算各指标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权数,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各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权数=二级指标各因素相对于一级指标中所对应因素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中该因素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系数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二)模糊法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 模糊法是综合事物的多种属性和各种因素影响而做出的总体评判,它应用了模糊数学变化的原理,以关键影响因素为着手点,确定被评价对象若干等级的评价集合和指标权重,对各指标作出模糊的评价,然后确定隶属函数,以形成判断矩阵,将其与权重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最后得到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层次性和定量性的特点。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是因素集的分解,将影响因素分为五个子集,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然后根据前面用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结果,得到指标权重。可以将各因素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很差,即评价集V=(优、良、中、差、很差)。根据对高校实地调研和通过向高校的财务会计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其对该校内部控制状况的评分,综合所得信息,得出各评价指标对应各评价等级隶属度,并得到各子集的模糊矩阵。最后,可以得到高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的结论。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防范策略研究”(编号:13YGC880017)、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资助]

参考文献:

[1]翟华云、郑军:《高校资金运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商业时代》2011年第34期。

重点人员分析研判报告范文6

信访信息工作是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检验信访举报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铁力局纪委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信息在信访举报工作的“晴雨表”和“情报部”作用,不断畅通信息渠道,全面分析研判,为深入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服务。

一、信访举报信息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畅通信息渠道、多方收集信访信息。收集信访信息是提供筛选信访信息的基础。我们通过不断健全信访信息网络,提高网络覆盖率,将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收集起来,确保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及早预防。

以纪委信访室为枢纽,建立完善横向和纵向的信访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组织作用。一是发挥协调作用。主动加强与信访部门、执法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同时,优化信访举报环境,设立信访举报接待室,坚持做到专人接访。二是拓宽举报渠道。依托局门户网站,设立信访举报专用平台,公开信访举报电子邮箱,在机关办公楼及综合办公楼设立信访举报信箱,在各中小学校设立治理教育“三乱”举报箱;在元旦、春节,学校开学或教师节,高考过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关于廉洁过好元旦春节、治理教育“三乱”、严禁党员干部操办“学子宴”等专项举报;通过新闻媒体以公告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信访举报通信地址、举报电话、接待场所、举报网站(电子邮箱),欢迎社会各界监督举报,扩大信访信息来源。三是延伸基层触角。聘请46名信访举报信息员,将信访工作延伸到12个林场所和14个基层单位,及时了解掌握信访动态,准确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不定期下访工作制度。每次“下访”确定一个主题,由一名纪委委员带队组成信访小分队,到局属山上林场所、山下基层单位、个体私营企业和社区深挖一些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线索,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利用铁力林业局党委开展重点工作效能督查的契机,进一步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在督查单位设举报箱,受理群众举报。

(二)全面分析研判、准确摸排案件线索。中央八项规定和整治“四风”工作开展以来,职工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对党员领导干部“模糊举报”和“只要是和党员干部有关的问题,纪委都能管、都能解决”的举报信息开始不断增多。在梳理信息过程中,我们改变职责不清、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等旧习惯,正确把握受理范围,做到既不揽事,也不推责,合理引导职工群众通过行政复议、仲裁、司法诉讼等法定渠道解决,或者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

对一些比较难分辨的举报信息,按照强化集体决策,确保案件线索不流失的原则,成立了由纪委书记、主管案件检查工作的副书记、信访室主任组成的信访举报线索分析研判小组,对信访举报受理和信访排查情况不定期召开研判会议,集体分析研究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及严重程度,准确捕捉背后的案件线索信息,并对重要信访举报核查结果进行评估和组织大、要案查办工作,确保案件线索的可查性和成案率,有效防止了重要案件线索流失。我们曾接到群众匿名举报,反映我局第一中学某教师校外有偿办班问题,举报信内容笼统、可查性不强。为了防止案件线索流失,我们及时召开了研判会议,研究决定与教育科成立暗访组对此线索进行调查。经过一周的调查,该名教师确实为本班中的31名学生分两个班次进行有偿办班补课。我们对该教师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并按照“一案双查”“一问三责”规定对学校4名相关责任领导给予纪律处分,对其中2名违纪的试用期干部予以免职。

(三)及时保质报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信访信息是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依据。信访信息的时效和质量,是实现信息价值、发挥信息“情报部”和“晴雨表”作用的关键。

上报信访信息突出一个“快”。“快”是对信息的基本要求,因为它有利于上级领导及时掌握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倾向性问题、苗头性问题和工作动态信息,以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交流。比如在十八大、两会召开等重要信访维稳期间,积极与各信访信息员和信访部门沟通,对重点信访问题、不稳定隐患进行彻底排查,对排查处理问题及时上报,确保了信访信息畅通。对突发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等重大问题实行即时报送,并对报送的时间、程序等规则进行细化。对收集的一般性问题,经过疏理归类,定期向上级纪委报送。有效提高了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防止瞒报、虚报、误报、漏报和迟报等问题的发生。

二、当前信访举报信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析研判工作还不够深入

加强分析研判是信访举报信息工作的重点环节,也是提高信访举报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习惯性按照市纪委要求每季度上报信访分析,缺少多形式的开展信访举报分析研判。对一个时期信访举报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还不够全面,对某个单位部门或某个领域的信访举报情况了解还不透,对准确把握信访举报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点还不够,对一个时期内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挖掘的还不够深入。

(二)举报线索质量不高

基层举报中,除少数举报的问题具有可查性外,听到或是看到的表面现象,或是个人猜测,没有实质性内容、线索不甚清晰的举报占有相当比例,导致虽然投入初查精力较大,但立案查处率不高。

三、信访举报信息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信访举报信息质量

在及时上报市纪委下发的信访信息关注重点的基础上,围绕党委、林业局中心工作,敏锐把握工程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扶贫领域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信访信息,不断提高信访举报信息质量。

(二)加强综合分析,充分发挥信访举报信息服务作用

建立健全信访举报信息综合分析机制,通过召开信访举报分析会、信息例会等形式,对信访举报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排查。一是按时排查。每月月底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对排查出来的信访事项,明确责任人及办理时限,力求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定期自查。每季度对信访举报办理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查看办理程序是否规范,调查材料是否齐全,处理结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提升信访办理的质量。三是及时筛查。对信访举报定期进行仔细排查,紧紧围绕查办案件工作重点,精心筛选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对重要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