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例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1

一、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收集中原王朝同西域相互输出物品、技术、艺术的史实,理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模拟扮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相关史实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丝绸之路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让学生关心政治,培养学生建设祖国的一种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附:部分资料:

(一)《招贤令》

吾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现招募使者一名,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后,有赏!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二)课本剧:《途中险遇》

解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匈奴被扣留,被押到匈奴帐下。

单于:你们要去月氏做什么?

张骞:奉汉朝皇帝之命,去月氏商谈交易、互通有无的事。

单于:哼哼,怎么能从我这里过去呢?如果我派使者去越国,汉朝肯让我们通过吗?

张骞:我张骞只是个使者,与战事无关,请下令放行吧!

单于:不,既然来到这儿,你们就走不了啦!我不会亏待你。你年轻壮实,不如找个我们这里的女人,生儿子,过日子吧!哈哈哈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2-0123-05

一、引 言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指出要通过加强“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设来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条集交通、物流、贸易、投资与金融的大通道,对沿线各国以及中国沿线各省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形成区域高度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有利于沿线国家、地区实施多种形式并举、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发挥国内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沿线各省市利用自身资源,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中国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因此抓住构建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机遇,努力推动“五通”建设,对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提升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在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中国西部九省市(区)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①,分析其生产技术水平,并通过面板计量研究道路相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具体影响,以期为沿线各省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升服务业生产率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面已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一些学者从国家层面和地域层面来研究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例如:杨向阳、徐翔(2006)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1]。刘兴凯、张诚(2010)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市1978~2007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测算表明,在TFP的变化中,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明显,但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相对有限[2]。杨向阳(2012)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估算了1978~2002年中国东部九省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情况,结果发现,东部九省服务业TFP的增长率为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的贡献率明显偏低[3]。另外,部分学者对服务业中的生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例如:原毅军等(2009)考察了中国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中国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且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速度要远低于中西部地区[4]。张自然(2009)利用中国29省市生产业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技术效率则起补充作用[5]。最后,从国内学者研究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上看,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非参数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另有少量学者采用的是参数方法中的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模型,例如:徐宏毅(2004)基于超越对数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1992~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进行估算,结果表明,TFP的贡献多达30.8%[6]。顾乃华(2005)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1992~2002年间我国服务业的增长效率特征,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未能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潜力,技术效率比较低下[7]。

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相关省域近年来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道路相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对生产率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尝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技术,基于2003~2012年面板数据,对中国丝路沿线西部九省市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模型与方法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在进行消费分析时提出,后来Caves,Fare等运用该指数测算生产率的变化。Malmquist指数的实质是通过两个不同时刻距离函数的比值来刻画生产率的变化,然后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来对距离函数求解。Malmquist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三、变量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时,除了采用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变量以外,还纳入了人力资本变量,这是由于随着知识与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本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主要包含四个数据变量:服务业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这四个数据变量的详细介绍如下:

1.服务业产出。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历年服务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其中,2005~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来自《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03~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地方统计年鉴。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所有增加值数据都以2002年为基准进行了换算。

2.劳动投入。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服务业历年年底就业人数作为衡量指标。所有数据来自于历年各省市地方统计年鉴。

3.资本投入。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历年服务业资本存量作为衡量指标。由于我国并没4.人力资本投入。在本文中,人力资本没有作为直接的要素投入,而是将其反映到纳入人力资本的扩展型劳动力变量概念上。如果一个省的服务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E,那么扩展型的劳动力H可写为:H=e(E)L=hL。其中,e(E)是一个线性分段函数,衡量一个平均受教育年限为E的劳动力的劳动效率[10]。由于我国统计资料中并没有各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本文以各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近似替代,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在测算劳动效率时,还需要教育收益率数据,本文采用Hall和Jones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数据,即中国的教育收益率在小学阶段为0.18,中学为0.134,高等教育阶段为0.151。将受教育年限在0~6年之间的收益率系数确定为0.18,6~12年为0.134,12年以上为0.151。例如,假设一个省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那么该省的劳均人力资本存量为:

四、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四个投入与产出变量,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DEAP 2.1软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测算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2003~2012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服务业全要素TFP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4.8%,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则为-0.6%。由此可以看出,服务业TFP的增长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而技术效率的恶化(进一步看是规模效率的恶化)则拉低了服务业TFP的增长水平。这表明在2003~2012年的十年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企业的涌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先进设备,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推动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分工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导致了规模效率的降低。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服务业TFP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2003~2012年间测算的分省区服务业TFP及其分解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2003~2012年,除四川省之外的其他八省市的服务业TFP均为正向增长,其中重庆市年均增长率最快,高达11.5%。平均增长率高于5%的省市为:重庆,宁夏,新疆;平均增长率在2%~5%之间的包括甘肃、陕西、云南;而广西、青海的平均增长率低于2%,这八省市的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贡献不大甚至为负。四川省的服务业TFP为负增长(-0.9%),虽然技术进步为正,但是不足以抵消技术效率的恶化,从而使得其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总体来看,在2003~2012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之间,TFP增长差异较大。从TFP增长的源泉看,与上文分析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情况一致,即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贡献不大。

本文将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对服务业TFP进行了测算,为了与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时的服务业TFP对比,表3给出了比较结果。从中可以发现,考虑人力资本时,2003~2012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平均TFP增长率(4.1%),低于不考虑人力资本时的服务业TFP平均增长率(4.6%)。而技术进步TEC增长率为4.8%,低于不考虑人力资本时的5.1%;同时技术效率增长率(0.2%)比不考虑人力资本时的(0.5%)要低,说明不考虑人力资本变量,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这也间接说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在将人力资本与劳动、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测算服务业TFP时,之所以出现TFP增长率的降低是因为人力资本作为扩展型劳动力的一部分,提高了劳动力的效率与质量,将人力资本对于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剔除,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下降。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TFP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较深入的研究。顾乃华(2008)从市场化程度、就业人员教育水平、起点因素和资本密集度等方面对服务业TFP的变化进行研究[11]。张先锋等(2010)研究了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公共基础设施资本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2]。周文博等(2013)着重分析了FDI与服务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关系[13]。前文指出,加强“五通”建设,对于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关键作用,为此本文分别选取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财政金融支持三大因素考察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对丝绸之路沿线九省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实证分析中采取的一组控制变量包括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的交通基础设施衡量指标包含货运总量和铁路营业线路里程,对外开放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财政金融支持的衡量指标为公共财政收入和贷款余额,并依次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作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相关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

(二)模型构建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所有变量都是零阶平稳的。因此,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非参数估计的Malmquist指数法,并考虑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对2003~2012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市服务业TFP的增长进行测算和分解。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TFP的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省际差异,但是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效率却在恶化。同时本文比较了是否考虑人力资本要素对服务业TFP增长的作用,发现若忽视人力资本因素,会高估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表明人力资本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最后本文从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的视角,实证分析它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TFP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财政金融支持均对服务业TFP的增长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以加强技术创新和吸收能力。(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互通。沿线各省一方面应积极优化自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运输效率,促进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为服务贸易往来提供便利。(3)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畅通。沿线各省一方面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尤其加强同中亚等国家服务经贸往来,通过贸易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资,优先引进对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外商投资。(4)增强财政金融支持,推进货币流通。沿线各省一方面应加大对从事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使其重点流向技术效率较高的企业。

注释:

①本文中西部九省市(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以及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市(区)。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6,(3):68-76.

[2]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55-67.

[3]杨向阳.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法的中国服务业TFP分解――以东部九省为例[J].财贸研究,2012,(1):62-69.

[4]原毅军,刘浩,白楠.中国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159-167.

[5]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业TFP分解[J].经济前沿,2009,(8):12-18.

[6]徐弘毅,欧阳明德.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工业与工程管理,2004,(5):73-76.

[7]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4):85-91.

[8]宋海岩,刘淄楠,蒋萍等.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1):44-56.

[9]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3):6-13.

[10]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11]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财贸研究,2008,(4):60-67.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港航类高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路径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解析

早在2013年10月,出访印尼时在国会演讲中首次提出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就是现在“一带一路”的简称),之后,党政要人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官方的密切关注。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我国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战略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必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最初提出时很多人认为主要是为了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该战略的日益完善和深入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三大航线辐射三大地域:南洋航线辐射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辐射西南亚和东非沿海并绕行美洲诸国;东洋航线辐射朝鲜和日本。其实该战略不仅局限于上述地区,它所涉及的区域和范围更为宽泛,规模更为宏大,它涵盖东盟、西亚、南亚、北非、欧洲等多个地区,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加强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推动区域内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等领域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意义重大。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当其冲将对我国沿海港口及周边城市产生直接影响,使中国沿海港口和城市的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和量的提高,而沿海城市和港口的发展又反过来必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港航类高职院校因海而生、因海而盛,大多都是依托沿海城市和所属港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国家加快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过程中,港航类高职院校应当以城市和港口为依托和中介,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创造和利用自身优势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良性互动,在战略的推动和落实中把握机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港航类高职院校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路径

核心竞争力事关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明确港航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的放矢的进行发展策略对接,是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第一步。目前,学界公认的港航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因此我们探索港航类高职院校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途径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港航类高职院校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深入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发展需求,组织专门人员调查战略影响下的相关行业最新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中,依托港口和航运业,引入行业和企业项目,重点推进港航类专业建设的教育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抓住机遇,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大背景为依托,以航运类、港口类、贸易类等相关专业为龙头,引入港航特色的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规范,与行业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课程标准,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学校整体全面发展。加强内涵建设,融入战略发展大环境。此外,作为培养港航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港航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尝试进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订单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

第二,科研创新方面,整合科研资源,增强科研与技术开发实力,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港航类高职应当顺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需要,整合科研资源,增强科研与技术开发实力,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改革,引导相关专业和教师积极开展与相关行业企业的科技合作与技术服务,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要求合作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相关业务。

第三,社会服务方面,立足港航,开展相关职业培训,增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港航类高职院校在推动我国港航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港航类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港航资源优势,在出色完成在校学生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面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一方面为港航类相关企业提供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员工岗前培训、知识更新服务、技能提升培训、综合素质测评训练等培训项目,满足企业对紧缺人力资源素质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配套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区域培训,为本地范围内相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与该战略推进相配套的各种管理文化培训服务。这对于充分发挥港航类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增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辐射带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文化传承方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影响力。港航类高职院校需要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大环境下,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所谓“引进来”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把握国际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开拓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方法,积极引进国外院校的优秀高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将外来的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以及国际领先的服务标准、评价标准和职业标准等融入本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平台向相关发展中地区和国家输出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特色先进资源,建立与境外学校和企业跨境合作关系,邀请外国公司职工到校培训,建立互派学生留学和教师留学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扩大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区域传播;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国家主席这一倡议,不仅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也回应了古丝绸之路与中国相邻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新发展,使我国西部与相邻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将处于崭新平台。本文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以区域传播为立足点,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的经济合作与文化合作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所谓“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西交通的统称。那么,“丝绸之路”叫法起于何时?“丝绸之路”起源于何时?最早应见于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尔(F.von Richthofen)的《中国》(1877年出版)一书。他在书中将公元前114~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又称“河间”)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路线称Seidenstrassen。英文将其译成“Silk Road”,中文译成“丝绸之路”[1]58。其实,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是专指汉唐时期西运的途径,自长安经过中亚、西亚以至地中海西岸,路程约7000公里;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通线的总称”[2]7。经过张骞“凿空”西域之道之后,汉、唐诸朝就成为西亚乃至欧洲通往的欧亚大陆桥,历史上不知演绎出多少商贾云集、民族交往的故事。如今,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派员考察,已经形成“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山地丝绸之路”。从概念泛化角度看,丝绸之路概念衍生出其它语义,说明人类传播活动有向文明演化的特征,人类不仅仅是限于物质传播,精神传播进而形成文化起着互动的作用。这种互动作用担当于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的责任,使人类从文明智慧走向合作与和谐。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它是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和地区物质与精神相互交往和合作信息交流的互动意识。这种互动意识,现实发展回应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造福于欧亚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为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现实背景

“古典时期,欧亚大陆商路的两端罗马与汉帝国的存在促进了贸易的全面发展”[3]200。作为对历史的回应,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促进了欧亚大陆跨界民族的丝绸、茶叶、布匹、陶器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双方的交往与传播,成为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贸易通衢。如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古丝绸之路也焕发青春,显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1989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后经其他观察员国的加盟,已经变成有广泛合作基础的新组织。新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旅游、环保及其领域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0多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实现了商品、资金、服务及技术自由流动的经济合作目标,又广泛开展了政治合作、经济合作、教育合作以及对外交往。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以及相关文件。凡此种种,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从发展传播学和区域传播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和梦想。在社会变迁与转型中,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思想价值领域的理性等社会各方面的互动转变的过程。而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域传播经济合作和市场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并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双赢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焦点和关注点。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发扬、发挥古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服务于欧亚大陆商贸和物流通衢的优势,凭借现代交通(空中、陆路、海洋)广泛深入开展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提到:(1)加强政策沟通;(2)加强道路联通;(3)加强贸易畅通;(4)加强货币流通;(5)加强民心相通。这既为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政策沟通和民心沟通的现实基础,也为全国加强与欧亚各国人民广泛合作与交往敲响鼙鼓,尤其是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加强边境开放、合作交流、提升区域生产力向现代化幸福生活迈进吹起了号角。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能性

2013年9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支持、协办的欧亚经济发展综合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4]。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刘庆柱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放在世界平台上,做好现实与历史、本体与环境的两个结合”。他建议“从已经开展的面向国内西部大开发的舞台,向建设中国与中亚、西亚新丝绸之路的舞台转移”[5]。

从国家发展与区域传播的来看,传媒是“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支持力量,提升传媒的影响力,也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6]32。传媒作为软力量包括“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等。在国际传播中,文化作为对意识形态和相关产业的属性的反映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由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故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形成七大战略“区域极”,这些增长区域包括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京津唐区、西陇海兰线区、长江上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加之台海经济区和港澳经济区等,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但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东西部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这一现象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发展的议事日程,启动西部大开发第二轮工程,国家在西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向交通、能源、矿产、航天、科技、生物、化工等方面倾斜,呈现出“信息力”、“舆论力”、“产业力”和“文化力”综合发展的态势。

如上所述,国家在发展战略中明显呈梯次推进的发展模式,这就形成了东南沿海发达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现象。国家要改进、改革这一梯次推进的模式,首先要意识到西部信息产业所包涵的交通、能源、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促使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向信息化建设发展。其次,也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值性。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产方式”[7]19。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第三,应高度认识新闻传媒的舆论力量,中外媒介史表明,舆论有现行制度的功能,也有创建未来社会的功能。“新闻就是力量,或者更明确一点,为了取得权力、维护权力,就必须控制新闻传播工具”[8]6。新闻传播媒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打击“”的影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上海新合作组织的整体推进的优势,利用新闻传播的力量,多做符合我国尤其是西部人民的利益之事,也符合欧亚人民的利益之事。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可行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主席提出以后,不仅从地理空间、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已成熟并蕴含巨大的可能性和机遇,而且从区域传播的角度看,其可行性也是完全可以实践和实现的。

众所周知,“区域传播”是源于政府行政学和经济学的“区域主义”的理念,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一般是指地理上彼此相连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和组织机制,加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互动意识。[9]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10]2。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蕴藏巨大的商机等待开发。而区域传播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目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从国内层面看,它主要关注的是对地方的传播研究,如地方传播、民族传播、区域传播等,从国际层面看,它关注的是经济一体化基础各国联合性的区域传播问题和模式,如跨国传播、跨组织传播、跨区域传播等。区域传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下列特征:(1)种族间的信息交流;(2)民族间的交流;(3)国际间的交流;(4)同一文化的交流等[11]8。因此,区域传播作为传播的应用学科在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国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自然与生态之间、社会与文化之间等都有广泛的信息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在逻辑关系上应把握国家与地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政治与文化之间等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传播,遵循主席以政策传播为导向、以亲民为突破口、以文化为媒介、以生态保护为目的,逐渐形成西部区域传播、西部与东部区域传播、西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东部与欧亚区域传播、中国与欧亚传播等梯次推进、互动交流的传播模式。在区域传播中应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构成对角关系: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自然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国家与地区、军事与安全等区域传播的关节点,毕竟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性和艰巨性,应该从区域传播主要方面以舆论先入文化先入做铺垫,形成信息互通。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传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区域传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东部地区各省市对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文化建设都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心血,也赢得了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东部地区支持西部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逐渐发育了关天城市群、黄河上游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北疆城市群、南疆城市群、哈中北部城市群、费尔干纳盆地周边城市群、伊犁河谷―哈东南城市群等。以这些城市群为支点,贯穿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形成古丝绸之路发展优势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转型,可以说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提供了可行性。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与路径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愿景

古丝绸之路发展启示人们: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原则,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如今,上到社会精英下到黎民百姓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愿景,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继续升温,人们会继续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建议。

在2013年9月28日召开的欧亚经济论坛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毕吉耀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深化欧亚经济合作,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循序渐进,率先推动中国与欧亚国家的贸易建设。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应加强丝绸之路沿线的沟通合作,依靠技术产业支撑牵头,和沿线城市衔接。欧洲物流协会主席乔斯・马里努斯认为,加强各国的交流,以及市场营销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欧亚大陆桥的市场价值。中亚陕西商会会长吉延伟认为,丝绸之路是普通商人走出来的,普通商人应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角。

在此之前,最早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学者之一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宝通研究员,他说两年举办一次的欧亚论坛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在能源、金融、旅游等行业领域的对话交流平台。其实,吉林大学朱显平、邹向阳就提出新丝绸之路的内涵、时机以及战略目标以及新丝绸之路的功能转型等。[12]从社会精英到黎民百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发展贡献群智,应该说以后还会有新愿景出现。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看,笔者认为勾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愿景,应遵循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前瞻于超前设计的原则,在欧亚大陆桥和国家间合作的大背景中建设愿景,这就要求起于行、成于思、重于果,本着基础设施先行、文化建设先入的原则,着力抓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工程建设,以文化亲民普惠于欧亚大陆,形成长久地、广泛地异于古丝绸之路能载入世界历史的全方位合作区域。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传播的创新路径

应该承认,古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欧亚贸易的畅通发展,也使宗教文化以互动形式传入相邻之地。承认历史的继承性,才有现实的创新性。而历史告诉人们,欧亚大陆与我国各民族世代相好,以诚相待、互信共荣,为我们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的逻辑来看,自从1997年党中央西部大开发以来,经过国家发展战略西移,尤其是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全国建成内陆经济开放的战略高地以来,又布局了陕甘宁经济区、呼包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和天山北坡经济区等,从现实看,这些经济区也应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雏形,我们在规划好的蓝图上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代人的盛事,而且也是几代人世代人的努力目标。

从国家发展和区域传播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制度设计到创新路径都应有全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较之于我国海洋环境陆地环境是相对安全的,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供了契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之梦铺垫了道路。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从区域传播角度应创新设计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规律的创新路径,笔者认为应从地缘性、先行性、层次性、阶段性、生态性、互动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具体说来,应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特点,带动亚太、东亚、东盟等合作组织向纵深发展,以西安丝绸之路为起点,横架欧亚大陆桥,以罗马为终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寻求人类和平发展经济增速的愿望。因为西安作为起点,西接阿拉山口,北靠北京、天津,连接韩国、日本以及南亚地区,通达蒙古、俄罗斯直到欧洲。另外它可以带动亚太、东盟等合作组织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共同发展。古丝绸之路无论从地缘到政治、抑或经济文化都体现出人类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

从基础设施先行和文化先入来看,应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矿产、航天、医药、生物、化工、物流、贸易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沟通西安自河西走廊到新疆再西亚、欧洲的交通体系。利用文化交流、感情沟通的优势,以各国人民信息交流作为前哨,促使政治、经济、贸易的广泛交流并取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正如主席所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文化相连。恩里克・达赛尔说,“人类生活是文化生活。人类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中,而不是生活在荒漠之中。如果人类消灭文化,就消灭了自身生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所以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物种(昆虫、动物等等)的灭绝,而且也是文化的灭绝”[13]136。在欧亚经济论坛结束不久,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就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14],看来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已被实实在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从层次性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放在国际背景来认识。这就要讲求西部地区之间、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西部与全国之间、全国与跨国之间区域传播等的关系,本着平等性、互动性的原则,既要寻求传播的渐进性,又要寻求传播的深入性。同时要注意传播不是单向的单极传播,而是互动传播,你来我往,互惠互利。另外,要注意西部自然环境恶劣,保护生态是头等大事,一旦破坏,世代难以恢复。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应讲求阶段性,一代人做的事情、事业,要对下一代人有一个完整的交待,否则,只顾建设,不顾保护,下一代人就坐吃山空了。

总之,从“古丝绸之路”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转型,而应视为中国社会发展和欧亚大陆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是中国社会战略转型所勾画的最新图景。她在国际背景上以地理交通为空间,以沿线交通设施和中国城市发展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手段,以实现中国经济长久增长为目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合作区。她不仅是一代两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而其也是世代人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孟凡人.丝绸之路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燕.古都西安:长安与丝绸之路[M].西安出版社,2010.

[3]斯塔利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惠,王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隆国强.华商报,2013-9-29,A08版.

[5]刘庆柱.华商报,2013-10-16,A16版.

[6]张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6.

[7] (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 (美)J・赫百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1989.

[9]陈瑞莲,孔凯.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9,(5).

[10]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周鸿铎.区域传播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2]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

[13](墨西哥)海因兹・迪德里,等著.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江泽林.华商报,2013-10-21,A02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西部地区 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本届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看,这一战略构想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地区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为中西部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机遇,将对“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我国目前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面衔接充满发展活力的亚太经济区、西面联通发达进步的欧洲经济区,共涉及30多个国家、约30亿人口,可以说如果这一经济带建设繁荣起来,将成为世界上覆盖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长廊。狭义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指我国正在计划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涉及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和西南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另外河南、内蒙古等省区也积极参与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使广大中西部地区受益匪浅,并通过经济辐射作用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中西部城镇化发展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的带动支撑作用、国家安全上的战略保障作用、科技人文交流上的交流互信作用。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支撑作用。一是从就业保障的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相关行业产业的兴盛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为中西部城镇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拉美化城市病、保证城镇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根本出路在于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二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加强互联互通能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为中西部城镇增强内外部联通能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双重政策倾斜下,中西部地区除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有望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城镇的宜居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从城镇建设融资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必将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造血功能,为中西部城镇建设投融资提供有力保障。四是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使中西部地区由开发的“腹地”变为开放的“前沿”,为中西部城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这不仅可以促进西部沿边城市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实现持久的发展繁荣,而且可以通过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将中西部内陆节点城镇与沿边开放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沿边开放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广大中西部城镇必将从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全方位开放体系中受益匪浅。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保障作用。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预防打击标本兼治,为中西部城镇化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兴风作浪的社会土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各国家、民族、宗教间的交流联系,提高了民族融合性和宗教宽容性,有利于消除产生的思想根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沿途国家建立相关协作机制,共同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这样便可以对形成联合打压之势。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能源、粮食进口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剩余产能的重要输出地,为我国提供了一条较为稳定可靠的经济安全保障线。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协作机制,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疑虑,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某些国家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截然不同,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不垄断话语权也不谋求经济带发展主导权,更不对抗其他任何国家或组织,而是致力于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合作机制。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科技人文交流作用。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积极利用国外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能源等物质资源外,还要积极加强人文交流,认真总结、吸取国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以及相关优秀人才引入国内,助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为加强各国间的科技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中西部城镇化建设需要牢牢把握五个关键问题

中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生态环境涵养区,也是国土安全保障区,中西部城镇化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的宝贵历史机遇,也要立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现实国情,将经济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安全保障有机统一起来。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中西部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第一,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束缚,中西部生态处于十分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如果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名,发展“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城镇化,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严格划定城镇发开边界,为自然和生态留出充足的生存空间。这就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走内涵式城镇化发展道路,提高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从而通过生产空间的高效利用为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留出更大余地;二是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倒逼机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三是提高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严厉惩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第二,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和形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角度看,城市群和大中型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则应该慎重发展;而从区域均衡发展、国土安全的角度看,中西部地区也应该适度发展部分城市群和大中型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对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一方面以一部分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城市为基础着力构建中西部城市群,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一些具有贸易、交通优势的中心节点城市,利用城市群和中心节点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连点成线、辐射成带,使丝绸之路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中西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增强中西部城镇化产业支撑应该着重把握好两大历史机遇:一是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积极做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对接、落地工作,沿海地区纺织、普通机械加工等低端制造业正在逐步向内地和东南亚地区大量转移,这些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但可以大量解决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因而对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积极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寻找内在商机,一方面要利用好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好业已成熟的贸易模式,努力扩大与经济带相关国家的贸易规模;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企业、个人走出去,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农业、工业加工区,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带合作新模式。

第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薄弱,在今后一个时期仍需不断加强。一是要加强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加快中西部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步伐,加强边疆和内地、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联系,特别是要积极探索高原、高寒、沙漠化等极端复杂地质、气象条件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建设模式、维护方式创新。二是要加强道路、地下管线、垃圾处理等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避免各类城市病,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中西部带来的各种政策优惠,科学规划城镇交通线路,减少道路拥堵现象,方便居民出行并实现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和谐共处;着力解决中西部城镇地下管网老化问题,提高新建城区地下管网建设标准,避免城市内涝、路面塌陷、管线泄漏爆炸等事件的发生;三是做好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尽可能避免城镇生活给本已脆弱的中西部生态环境造成更大负担。

第五,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健康发展,既要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也要注重软件环境改善,对于城镇化转移人口而言,城镇最重要的软件环境条件就是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提高生活用地的供给比例和供给数量,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供给、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镇普通幼儿园、中小学招生范围,坚持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尽可能保证基础教育阶段的“起点公平”,同时积极鼓励农民工及其子女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其劳动技能水平和工资报酬水平;要尽快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严格贯彻劳动合同法,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保比例解除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中西部城镇化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中西部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妥善处理城镇化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各类复杂关系,使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少走弯路。

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财政收入少不应成为中西部地方政府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会力量相对弱小也不应成为政府干预正常市场活动的理由,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二者的作用边界。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效率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对各类不作为、乱作为、不规范作为现象应坚决予以曝光查处;要坚持“放水养鱼”,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加快建立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和,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为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都需要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通篇谋划布局,从而提高相关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避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走弯路。城镇化顶层设计适用于解决那些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宏观性问题,对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性巨大,城镇化发展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普适的模式,因此中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多地利用基层创新助力城镇化发展。这就要求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顶层设计确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制度框架的同时,允许、鼓励人民群众和基层政府通过政策试点、基层创新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并适时将其中的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宣传推广,最终形成富有中西部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三,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中西部城镇化发展不可能闭门造车、独善其身,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们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贸、科技、人员往来提供了一条新路,有利于将国外丰富的资源、力量引入中西部助推城镇化健康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国内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会像对外交往那样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制约,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对中西部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内开放。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就要消除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做法,积极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投资者投身中西部经济建设,清理撤销各种不合理的关卡、壁垒,实现东中西各地区的商品、服务、资金等自由流动,并可以考虑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沟通机制等体制机制措施在东中西之间建立沟通协调的中介桥梁。

第四,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中西部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在中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地方风俗、更多体现地方特色,应尽量避免东部地区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切实做好各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其传承人的确立、培养工作,将这些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嵌入到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创新保护模式,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民生科技;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06

1 构建“新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的意义

通过解读十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在未来将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为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各领域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极”,使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推进陕西省全面开放、加快建设“三个陕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陕西应该也必须在这条经济带上有所作为。陕西应抓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陕西民生科技增进“民心相通”的比较优势,重视不同文明与民生理念的相通,为各领域经济合作提供民意支持,以期增进“新丝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打造经济升级版。

没有稳定的安全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错综复杂的内外安全形势,挑战着“新丝路”的建设。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涵盖欧亚大陆3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接近30亿,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地缘政治敏感,经常受中亚地区动荡的安全环境、严峻的政治形势及大国博弈等因素的困扰,中国必须处理好这一区域民族主义情感和复杂的历史关系。本文提出构建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民生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和结果,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提供依据,以期为丝路沿线各国各领域的经济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提供民意支持,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陕西是新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中心和文化交流融合中心。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大力开展丝路沿线国家“民生科技交流合作”,带动整个西北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发展,对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和长久繁荣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古代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历史传统

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久远,早在21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等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中国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会的桥梁,是亚欧大陆的经济交通动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年9月,出访中亚四国时,发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演讲,提出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民心相通”是国家交好的最终体现,是共建“新丝路经济带”的民意基础,更是落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前四通的前提和基础。演讲的核心是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外交原则和国际关系理念。从1840―1949年期间,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频频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苦难,使得中国人从内心期盼和平,和平发展的愿望比任何国家都强烈。中国人更加坚定和平发展的理念不可动摇。

历史上,世界几大强国的崛起都有侵略、欺侮、奴役、掠夺他国的恶劣记录。而中国没有扩张称霸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几千年的以“仁”、“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有的是友谊、文明、朋友般的“古代民生科技合作交流”的真诚交往传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比如瓷器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缫丝技术、冶炼技术、坎儿井技术,马镫和马具制作等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向西方传播中国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佛教、雕刻艺术等西域文化成果,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现今的中国,不当头、不争霸、不称霸,已成为基本国策。国强必霸,中国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称霸,既有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何人,也不威胁任何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文明的大国。“丝绸之路民生科技交流”体现和传达了中国外交理念的一个重要观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丝绸之路发展史,是一部我国与印度、东南亚、中亚等国“合作共赢”的历史,经过这条横贯欧亚的大通道,华夏文明传播域外、辐射深远直至今日。而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诸多中华悠久文明的标志符号。陕西见证了古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的历史,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随着产业技术、医疗卫生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无疑将进一步扩大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传承中华文明,重振陕西汉唐雄风。

3 构建“新丝绸之路民生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的举措

贯彻落实好提出的共建“新丝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关键是全省上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超前谋划、积极行动,抓住关键、勇于创新,主动作为、早见成效。

3.1 打好民生科技合作交融牌,增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民生科技须走在前列。民生科技追求自然-科技-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减轻科技自身带来的风险,能使人获得多重意义上的解放和自由,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相对于社会价值取向极为复杂的军事科技来讲,民生科技是“为民”科技,是直接惠民、利民的科技,蕴含“以人为本、惠民共富”的价值取向,要求科技事业牢牢把握“为民”这条主线。无疑,研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民生科技”良好互动和交流融合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人民的理解和信任提供依据。以人为本,民心向背是关键。中亚各国由于地理位置居于丝绸之路中间经济发展凹陷带,能源虽然储备丰富,美国、日本、伊朗等国均有自己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但这些国家看中的是中亚各国的能源,重视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并不关注中亚各国的民生建设。陕西既拥有底蕴深厚的古代丝绸之路民生科技交流的历史遗产,也拥有全国领先的现代民生科学技术。政府应加强社会宣传工作,增强为民服务理念,加强陕西与中亚地区国家的民生科技合作交流,增强陕西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搭建民生科技交融、民心相通的大舞台,促进各领域合作向深层次、永续化发展。

3.2 人才培养合作交流

人才是“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保障,陕西参与“新丝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亚文化、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人才。陕西全省共有高等院校130多所,科研院所1000多个,科技人员100多万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目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科教资源优势,在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人才交流合作培养等方面还需加强深度合作。因此,要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优势,统筹科技资源,共同搭建民生科技研发共建共享平台,构建面向中亚的区域民生科技创新体系。“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忠诚合作,需要将分散于不同单位的从事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集中攻关的拳头优势,为“新丝路经济带”建设输送沟通能力良好、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陕西拥有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要在向西开放战略中有更大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更要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引导工作,引导各类科教文化机构取长补短,汇聚资源,主动出击,各展所能,协同配合,相互呼应,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好人才储备和科学研究工作。

3.3 积极推动达成保障生态安全的国际共识

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但是从总体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城市环境、大气质量、防风固沙、水源保护等依旧是目前面临的重点环保问题。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合作,建立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积极推动建立保障生态安全的国际共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陕西应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结合陕西实际,围绕经济带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开发,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新丝路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注重丝绸之路生态环境质量,也是建设“三个陕西”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取向,营造建设“新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