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例6篇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1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结束后,不少本刊的铁杆粉丝来电来信报讯:我部两刊训练内容大量入选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从本部目前搜集到的70多套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此言不虚。其中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几乎进入所有试卷,古诗文阅读方面的内容进入大部分试卷,这里按下不提,仅现代文阅读就有十多篇载之本刊。

如:河南非课改区卷现代文阅读《妹妹扮演的角色》;浙江绍兴卷现代文阅读《月光下的探访》、温州卷现代文阅读《好雪片片》;江苏连云港卷现代文阅读《海发光》;湖北黄冈卷现代文阅读《如何给地球降温》、天门卷现代文阅读《胸像》;内蒙古包头卷现代文阅读《书里有花悄悄开》《珍惜愤怒》;广西百色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最苦与最乐》;安徽芜湖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黄山绝壁松》;贵州毕节地区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你永远拥有两个机会》;山东课标卷现代文阅读《植物如何“看见”世界》;广东实验区卷现代文阅读《词典的故事》;福建福州非课改区卷《不仅仅是左手》等。

我刊指导训练过的作文与几十个省、市的中考试题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如:河南卷“以‘交流’为话题作文”、作文“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湖南益阳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浙江舟山卷“以‘执著’为话题作文”,定海、岱山、嵊泗卷“以‘执著’为话题作文”,嘉兴卷“______也美丽”,湖州卷“以‘感动’为话题作文”;江苏泰州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宿迁卷“以‘细节’为话题作文”;广东江门卷作文“为《人与自然》《人生百态》和《成长笔记》三个栏目投稿”;福建厦门卷作文“那一次,我尝到了______的滋味”,泉州卷“以‘歌声’为话题作文”;广西百色卷作文“感恩”;四川内江卷“以‘责任’为话题作文”,达州卷“以‘让’为话题作文”,乐山卷作文“我最爱这里的风景”;甘肃兰州卷作文“我爱______”;山东临沂卷作文“我______,因为我______”等。

山东济宁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作文”材料取自本部中考版2006年第4期卷首语;山西非实验区卷作文题“发生在初三的故事”,则与本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2006年重要栏目“初三故事”惊人相似;吉林卷自拟题目作文给出的材料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0期“漫画品读”栏目内容相同;广西河池卷作文题“以‘门’为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5年第11期“同题作文擂台赛”栏目赛题相同。

欲知详情,请关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第9期“心灵互联网”栏目。

观点

张中行的作文观

张中行先生谈作文观,强调“言为心声”,以手写口,反对“文”与“话”的剥离。这是继承了叶圣陶先生“写话”的观点,即“嘴怎么说,笔就怎么写”,“写成文章,念,要让隔壁人听见,以为你是谈话,才算及了格”。张先生曾以两个“凤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一个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几乎是文盲,竟能给众姐妹的“即景联句”起头,道出“一夜北风紧”的首句,而且这个头开得颇为大气,余韵悠长;一个是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以记录口语的写作方法,写了多种回忆录,叶圣陶先生曾填《菩萨蛮》词赞曰:“家常言语真心意,读来深印心儿里。本色见才华,我钦新凤霞。”当然,张先生也指出,“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张先生谈作文,从实际出发,谈问题不作“无非有多少多少点”的高论,引证的例子也往往妙趣横生。如在谈到作文要坚持“一己之见”时,也强调不能过于偏激。他引用了西方的一个讽刺故事:甲乙二人为地上一个黑点是什么展开争论,甲说是虫子,乙说是黑豆。正在相持不下时,黑点爬了,甲说:“你看怎样?”乙说:“爬也是黑豆!”他用这样的小故事提醒学生写作文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固执己见,而成为“爬也是黑豆”派。

(选自《语文教学参考》,李世中/文)

信息

“接力杯•我与课外必读书”征文大赛评选揭晓

2006年“接力杯•我与课外必读书”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落下帷幕。这次活动历时7个月,1~5月份为有效征稿时间,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老师和初中生的参赛稿件12000多份。看着堆集如小山般的来稿,除了感谢参赛的小选手外,还特别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赛的老师,他们不仅自己写读名著的感悟体会,还组织了班上读名著有心得的同学参与。老师文章写得漂亮,学生的文章也写得养眼,叫人想起那句老话:强将手下无弱兵。师生共同展示风采,成为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

经过认真评选,大赛共评出学生组一等奖1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70名;教师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将分别收到由接力出版社提供的价值500元、200元、100元的优秀图书。所有获奖者,都将收到有全国中语会和本刊签章的获奖证书;学生组获奖文章的指导老师也同样会收到获奖证书。

特别感谢:接力出版社在我国出版界影响巨大,成就突出,本刊感谢他们对大赛的特别支持。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2

关键词:海德格尔 语言 花朵 舌头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此在(人)”操劳着寓世而居,“此在”与世界始终有着“在之中”的结构。语言所揭示的就是以境域(Horizont)方式展示的世界的含义整体。因此,对语言所命名的“世内存在者”的含义,必须将其置于整体的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之中才能得以理解。对语言所表达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必须将其放回“自我绽出地生存”(Ex-istenz)所分解出来的含义整体之中。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在诗歌中,这个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得以纯粹地呈现,使得我们本真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能被理解为语言哲学,而要放回“此在”的生存之中。相对于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age)与“言语”(Parole),海德格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Sprache)与“言谈”(Rede)。他认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是“言谈”(Rede)。“话语”(Rede)是海德格尔对古希腊“逻格斯”(Logos)一词的翻译。

相对于“说”,更为本真的是“听”。海德格尔将巴门尼德残篇中的“Logos”理解为“言说”,而在《新约》中,“Logos”就是耶稣基督。对基督的信仰,首先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独立地认信和拒斥耶稣基督的上帝的选择。从“人意”的角度看,神学也的确属于人聆听上帝的话(神言)的产物。

“沉默”是言谈的另一种本质可能性。为了能够沉默,“此在”必须有话可说。“沉默”这种言谈方式以充分的力量说明了言谈对于“此在”存在的“先天性”。

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点是“存在”与“时间”,要理解他的语言思想就必须先理解他的时间思想。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时间性所展开的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他一生都在追问时间,他认为真实的时间乃是“曾在者之到达”。这“曾在者之到达”就是指太阳的离去与复归,而太阳的离去又是月亮的到来,日月交替所形成的时间观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这从他将康德的时间观解释为“天时”,将尼采的时间思想归纳为太阳、月亮交替的“永恒轮回”学说,在他对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等人诗歌的解读之中处处可以见出。在作于1966年的《赫拉克利特研讨》一书中,海德格尔和芬克(Eugen Fink)探讨了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的活火”(π?ρ ?ε?ζωον),并指出这“永恒的活火”就是“尺度”,就是“带上前来的东西”(bring-force-to-appearance)。而“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间“?ν”“?στι”“?σται”(“was”“is”“will be”)就来自于“?ε?ζωον”(常在、永恒)①,因此,“永恒的活火”使得三维的时间成为“四维”时间,而本真的时间就是四维的②。关于“永恒的活火”,笔者认为指的就是太阳。

他的既“显现”又“遮蔽”着的真理观(?ληθεια)也与太阳密不可分。海德格尔实际上继承了西方真理“光”的传统,他所说的“遮蔽”与“显现”不断争执的动态的真理观,实际上就是形象地表达了太阳被浮云所“遮蔽”以及重新“显现”出来的动态的过程。海德格尔后期用“Ereignis”代替了“Sein”作为他思想的主导词语,而“Ereignis”与“φ?σι?、?ληθεια”是同义的,都表达了日月交替所形成的时间观。

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Benveniste)认为,“哲学和精神实践的真理都不知不觉地附属于语言可以作出的分类,而这又仅仅因为它是语言和语言的象征物。”③

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乃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较之于西方语言,以摹物象形为基础的中国古文字也许更符合海德格尔现象学直观的原则。但海德格尔不懂汉语,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汉语中的语言观。谢和耐认为“汉文也没有表示存在的动词,没有任何理由使人可以允许把在希腊文中能够很方便地表达出来的这种‘存在’或‘实质’的观念,译成名词‘ousia’或中性词‘to on’。所以那种作为稳定的、永久的和超越了可见事实的‘存在’观念,在中国是不为人所知。”④

语言与口相关,在我国古文中,“口”的甲骨文为、、。“舌”的甲骨文为、、,“言”的甲骨文为、、、。下部为舌头,上部在舌头上加一横作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正在说话的意思。《说文解字》注释为,“言,卷三,言部,反切:语轩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声。凡言之属皆从言。”言字仍然强调语言与舌头的关系,这与西方语言观一致。“音”为,《说文解字》注释为,“卷三,音部,反切:于今切,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凡音之属皆从音”。郭沫若、于省吾等人均认为“言”与“音”为同类字,如于省吾说,“言、音初本同名,后岐为二。正如伍士谦指出的:“其实舌、言、告、音等字俱为同源之字。都是从舌之字。”⑤值得注意的是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将“舌”与火焰进行关联,他说,“字从,一作、,省作、,从口,象燃烧时火光四射之形,当为之初文。《说文》火部:‘,小也,从火,于声’。”“曰”字甲骨文为、、,在口字上加一横作指示符号,表示从口所出。《说文解字》注为:“曰,卷五,曰部,反切:王代切,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凡曰之属皆从曰。”罗振玉注为:“《说文解字》:‘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中气息也’,卜辞从一不从乙,散盘也作,晚周礼器乃有象口出气形者。”(《殷释》中58页上)这里也是强调语言的发声器官与发出的气息。

而对于“花”字,甲骨文中最早没有“花”字,而有“华”字。“华”的甲骨文为,表示“花开满树”的意思,金文字形淡化了花形,并加“草头”,误定了“华”的草本属性,以后的篆文、隶书、楷书都继承了草字头,“华”的本义由“花”取代。《说文解字》注“华”为“卷六,华部,反切:户瓜切,荣也。从从。凡华之属皆从华。”

而在甲骨文中,字形上与花相象的恰恰是上帝的“帝”字。在甲骨文中“帝”字的字形大致有:

对于“帝”的解释,主要有花蒂说、女性生殖器说、燎柴祭天说、象草制偶像之形说等几种观点。“花蒂说”最早由宋代的郑樵提出,后来,吴大、王国维、郭沫若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郑樵云:“帝象萼蒂之形,假为蒂。”(《六书略》)吴大释铜器铭文“己且丁”曰:“古器多称且某父某,未见祖父之上更有尊于祖父者,推其祖所自出,为帝字无疑。许书帝古文作,与鄂不之同意,象华蒂之形。”王国维云:“帝者蒂也。不者也。 但象花萼全角。”郭沫若认为: “王谓象花萼全角者是也。分析而言之,其若者象子房,象萼,象花蕊之雄雌。”[8]也有学者认为,“这几种解释,实际上牵扯到殷人尊帝是出于生殖崇拜(如第一、二说),抑或天神崇拜(第三说),或者偶象崇拜(第四说)的问题。如按偶象说,则备受殷人崇拜的帝而用‘上装人头形的假头,下又扎结草把以代人身的偶象’来表示,就有些大不敬了;如按燎天说,则不仅殷人的“天”字未有苍天或至上神的观念,而且燎祭或祭的卜辞屡见,却无一是以帝为对象的。更谈不上为帝所专有了。因此,‘束柴于上者帝也’的理由显然也欠充分,而生殖崇拜说则与甲骨文中殷人对袒(甲骨文象男性生殖器之形)、妣(甲骨文象女性生殖器之形)、后(甲骨文象妇女生小孩之形)的崇拜相一致。再联系到甲骨文中杀牲祭祀先祖神灵的卜辞不计其数,却没有一条是祭祀那权威比“祖、妣、后”更大的“帝”的,这些都完全可以和《易・睽》注的‘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礼记・郊特牲》疏的‘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以及《公羊传・宣公三年》的‘帝牲不吉’等记述相印证,证明殷人所尊的帝的初意即为宇宙万物的始祖,是宇宙万物的生殖之神。”[9]

张瞬徽在《中国史论文集》中将“帝”字与太阳联系起来。他认为,在卜辞中出现的“帝”字,也写作“”,“此乃最初古文,象日之光芒四射状,初文当作‘’”他举《易经》的例子道,“帝出乎震”,注者都以震为东方。“益卦六二”:“王用享于帝”。王弼注为,“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而太阳在自然界威力最大,提供了万物生长必需的光与热,因此,他认为“帝”字的本义就指太阳。

根据以上考察,笔者认为,“帝”字本义与花蒂或太阳有关,象征着创生宇宙万物的原始力量,它与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为万物命名、创生万物的含义基本相同。

与佛教以红莲喻舌头不同,海德格尔似乎更钟情于玫瑰。在《根据律》(Der Satz vom Grund)一书中,海德格尔提到了安格鲁斯・西里西斯(Angelus Silesius)的一首诗:

玫瑰不为什么存在;

它绽放,只因它绽放。

它不为自己操心,

不问是否被人看见。

海德格尔阐释道:“这句格言的言外之意――而且一切都取决于这一点――倒是要说,在自己的本质的最隐蔽的根基之中的人,当他以他的方式像玫瑰一样地存在着,即没有为什么时,他才是真正的。”[10](P69)海德格尔强调对大地、基础的持守,他说,“为什么(Warum)寻找基础,而因为(Weil)带来大地。”[10](P70)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谈到“φ?σι?”时,说道,这个词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自身绽开(例如,玫瑰花开放),说的是揭开自身的开展,说的是在如此开展中进入现象,保持并停留于现象中。”[11](P16)

在基督教象征系统中,玫瑰是“慎重”的象征,也有“沉默”的含义,拉丁语“秘密地”(sub rosā)字面义就是指“在玫瑰下”。同时在英语中“rose”也有“升起”之意,常常指“太阳升起”。海德格尔认为要去倾听词语那像玫瑰花般静静开放的声音。从甲骨文的字形直观地来看,“帝”字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花朵,包含着一种孕育、生成万物的力量。从中我们确实可以“倾听”到词语那生成万物、寂静无声的大音。

注释:

①参看Martin Heidegger《Heraclitus Seminar》trans. Charles

H.Seibert,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79,p57.

②参看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德文版,美茵法兰克福出版社,

2007年版,第20页,中译参看《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选编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677页。

③本维尼斯特《基础语言的新动向》,载《心理学报》,1954年,

第1~2期;后又转载于《基础语言问题》,第6页。

④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增补版),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⑤转引自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93页。

参考文献:

[1][印度]龙树造.大智度论[M].鸠摩罗什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

[2]刘皓明.舌的暴力[J].中国图书评论,2007,(9).

[3]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5.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

[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熊伟、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6.

[8]郑继娥.甲骨文中的“帝”[J].宗教学研究,2004,(1).

[9]张桂光.殷周“帝”、“天”观念考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4,(2).

[1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全集(第10卷)[M].普富林根:纳斯克出

版社,1957.

[1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3

关键词: 政治中考 主观题 答题要求 答题技巧

伴随着我省中考改革——政史开卷考试,相应的政史科命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近几年的试卷构成来看,思想品德课的试卷基本上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选择题的作答形式比较简单,而非选择题就是主观题的答题复杂得多。因为其答案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得到、抄得到的越来越少,加上非选择题(主观题)的回答更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这些年试卷中主观题的分量都在56分(总分80分),这些正是考生常常感到困惑的。下面我就中考开卷考试中常见的主观题的类型及答题的要求与技巧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行家里手斧正。

1.直问式简答题

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做”“有哪些”“何关系”等形式提出问题。题目要求明确、具体,解答此类题型一般采取演绎法,对每一个考点从概念的内涵(定义)出发,掌握外延的各要素,形成知识的网络化,这样答题就得心应手了。解此类题的关键是“简明、准确、完整”。“简明”是指答题时应尽量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答案的要点列出来;“准确”是指在简明的基础上要求所答的内容必须科学、符合题意,使用的语言要尽量专业;“完整”即答案的要点必须齐备,每一层含义都不可缺少。

例如:最近,小刚的班里来了一位英国小男孩David,很快小刚就和他交上了朋友。David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断向小刚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把英国文化介绍给小刚。虽然他们有时会出现矛盾,但相处得比较开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假如你是小刚,你会向David主要介绍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文化?

(2)假如你被选为中国文化大使,那么你将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解析:对于第一问,你熟悉哪些就介绍哪些,尽量拣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对于第二问,我们既要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又要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差异性。

答案:(1)武术、京剧、书法、剪纸、春节、端午节等。

(2)①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②大力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③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

2.实例分析题

这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题型。实例即实际的事例,由此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案例、历史事件、现实问题(热点、焦点)等。解答此类题型要认真审阅题目及材料,结合问题,发现材料中能够解答问题的条件,这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结合教材找到答题的理论依据,有针对性地解答题目。此类问题的作答要求一般都很直接、很具体,尽量不作偏题和绕题的侧面回答,这样可以做到观点明确,语言简明扼要。

例如:农民甲于2006年5月4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400元买了一头小牛。5月8日,由于一时疏忽,小牛从家走失,走失的小牛恰好被邻村的农民乙拾得并将其赶回自己的家中。乙还对他人说这头牛是自己从集市上买来的。6月5日,乙牵着拾得的小牛到集市上去卖,正好在路上遇到甲,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

阅读材料,请回答:

(1)农民甲和乙,谁取得小牛的手段是合法的?

(2)农民甲和乙,谁对这头小牛享有所有权?请简要说明理由。

(3)乙欲出卖这头小牛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样判决这起民事纠纷?

分析:本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农村学生,读完材料后,就觉得这好像是自己村或者邻村发生过的事情,对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解答此问题,可以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答案:(1)农民甲取得小牛的手段是合法的。

(2)农民甲对小牛享有所有权。因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返还原主。

(3)乙欲出卖这头小牛的行为不合法。因为乙的行为属于侵犯甲的财产所有权的违法行为。

(4)如果我是法官,我将判乙将小牛归还给甲,同时,甲要承担乙喂养小牛一个月的费用。

3.辨析题

顾名思义一辨二析。首先,要判断,摆明观点;其次,分析要全面、多角度,要有组织、有条理、有层次,重点突出,说明得当;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口语化。

4.正误混杂型辨析题

解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材料,对该题观点进行判断分析,解答时要注意从多个方面入手,点明自己的观点。(2)回归教材,找出解答此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注意对教材知识认真搜索,仔细排查、找准、找全所需要的知识点,合理组织答案,防止知识点用错、遗漏、不完整。(3)答题时要语言简练、条理清楚。

例如:(辨析题)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如何看待学生做家务”为主题,向家长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家长的看法主要有三种:(1)学生应该为父母分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2)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做不做家务无所谓;(3)学生读书已经很辛苦,没有必要再做家务。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就是一道复合型辨析题。题中涉及三种观点,实际上是关于青少年有没有必要做家务的讨论。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其次分析青少年做家务的必要性。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洪迈;《夷坚志》;元好问;《续夷坚志》;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1-0154-006

元好问的《续夷坚志》是金代唯一的文言志怪小说,其成就虽然有限,在金代文学中却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中国小说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当代学者陆续对其展开研究。李正民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最先撰写论文,后又出版《续夷坚志评注》一书(1),其他学者的研究亦渐次广泛深入,或散论《续夷坚志》(2),或论其存史意图(3),或探讨其文献价值(4),或辑其佚文(5),但对《续夷坚志》与洪迈《夷坚志》的关联,尚缺少充分的论述。本文拟就此作些补充。

一、《夷坚志》的成功启示

洪迈《夷坚志》为宋代仅次于《太平广记》的小说总集,原书多达420卷,据《宾退录》卷八记载,全书“积三十二编,凡三十一序”,现存206卷,13篇序,不足半数。如此巨帙,差不多经历60年漫长写作过程。其不竭的创作动力源于《夷坚志》系列的巨大成功。

《夷坚甲志》为《夷坚志》系列开篇之一,原名即是《夷坚志》。《夷坚甲志》二十卷,历时二十年,其序交代“所以为作者之意”[1]97,可惜原序已佚,其创作伊始,并无甲乙之分。而《夷坚甲志》一举成功,轰动一时,洪迈开始创作续作,以甲乙序之。《夷坚乙志序》曰:“《夷坚》初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其有其书。”[2]185这大大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甚至参与兴趣。“人以予好奇尚异也,每得一说,或千里寄声”,因此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卷帙多寡与前编等”[2]185的《夷坚乙志》。此后,洪迈续作《夷坚志》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完成了浩大的系列。现据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3],制成《夷坚志》各志完成时间表:

洪迈如此没完没了地奋力续写《夷坚志》,似是在与人生进行接力赛,一直冲向人生的终点。他的小说观因此出现了诸多变化。一是将好奇尚异的业余爱好发挥到极致,成了他的人生目标,将消遣娱乐的著述演变成个人极为重要的事业;二是将个人搜集加工为主的创作方式演变为汇集编纂他人资料为主的创作方式,集体创作的性质起来越强,《夷坚志》最终成了“好几百人的集体创作”[3];三是体现出与市场、与其他作者竞争的态度,以及主导志怪小说市场的意图。《夷坚志》推出后,很好地满足了庞大的市场需求,有力地带动了类似小说的创作。在《夷坚志》系列推出的同时,郭彖编撰了《睽车志》六卷,王质还编撰了更具挑战意味的《夷坚别志》二十四卷(已佚)。这些同行的创作反过来激发出洪迈更强的创作动力。

《夷坚志》的影响力突破南宋疆界,远播金源。洪迈在《夷坚庚志序》中得意地记载:“章德懋使虏,掌讶者问《夷志》自《丁志》后,曾更续否?”[1]98洪迈此序原文已佚,《宾退录》卷八摘引此语,其事当非虚言,足见北方也有《夷坚志》的热衷读者,也在期待着新的续作问世。章德茂(章森)于淳熙十三年(1186)出使金国,其时洪迈已完成《夷坚戊志》(1083),只是未能及时传入北方。《夷坚志》传入北方还有一条出自北方的内证。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二十《跋米元章修静语录引后》曰:

米元章知淮阳,预知死期,以香樟为棺,置黄堂上。饮食起居,时在其间。及期,召吏民所亲厚者与之别,索纸书云:“来从众香国中来,去从众香国中去。”掷笔而化。北山程俱致道所作墓志铭及洪迈《夷坚志》所言如此。

该文作于金正大元年(1224)十一月。今检现存《夷坚志》各卷,未见此相关记载,出于何集,已不可考知。但由于《丁志》之前四志保存完好,故可以推知所载之事应出于《丁志》之后某志,这说明《丁志》之后的续作仍有传入北方者。

洪迈坚持不懈地撰写《夷坚志》,欲网罗天下奇闻异事。早在乾道二年(1166)所作的《夷坚乙志序》中,洪迈就自豪地宣布:“凡甲乙二书,合为六百事,天下之怪怪奇奇尽萃于是矣。”[2]185夸口太早太大,后来事实证明,穷其毕生精力,亦未能穷尽“天下之怪怪奇奇”。更何况,他的“天下”主要局限于南宋半壁河山。如何对待北方大地的奇异之事?洪迈的态度颇值得玩味。在《夷坚甲志》卷一所记19则中,前12则所记皆为北方之事,即《孙九鼎》、《柳将军》、《宝楼阁》、《三河村人》、《铁塔神》、《观间偈》、《刘厢使妻》、《天台取经》、《冰龟》、《阿保机射龙》、《冷山龙》、《熙州龙》,其中后四则又见其父洪皓所撰《松漠纪闻》卷二。此外,《伪齐咎体》、《犬异》、《黑风大王》(又见《支志》甲卷二)3则亦为北方之事。《夷坚志》开篇即以北方异闻为主,原因是其父洪皓于绍兴十三年(1143)终于从北方归来,洪皓不免向洪迈谈其羁留北方十五年的见闻,洪迈所记上述内容基本上都得之其父。洪皓归来及北方的奇闻异事,是《夷坚志》最初始的创作契机[3]。但后来各志中,北方事较为鲜见,如《夷坚丁志》卷八《太原意娘》、《夷坚志补》卷十一《卢忻悟前生》、《李员外女》、卷十九《蔡州小道人》等数则。其缘由并非洪迈不关注北方,而是他与他的群体力所不逮。这就为《夷坚志》的续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只有北方人才能填补这一“留白”,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因此应运而生。

二、别无寓意的续作

元好问何时读过《夷坚志》,读过哪几种志书?现已不可考。但对其性质和得失一定了解于胸。受《夷坚志》的直接影响,元好问创作出《续夷坚志》。洪迈当年创作《夷坚志》时,明确表示:“始予萃《夷坚》一书,颛以鸠异崇怪,本无意于纂述人事及称人之恶也。”对有违初衷的过失“耸然以惭”,告诫自己“但谈鬼神之事足矣,毋庸及其他。”[2]363现代学者亦普遍认为《夷坚志》以志怪娱乐为主,鲜有寓意。元好问的《续夷坚志》是否延续这一性质?

与洪迈不同,元好问处于易代之际,难免有故国之思,容易在著述中寄寓感时伤乱、保存国史的情怀,《中州集》即体现这一鲜明指向。正因为如此,古今很多学者都认为《续夷坚志》别有寓意。南宋人宋无《续夷坚志跋》高度推崇《续夷坚志》:“所续《夷坚志》,岂但过洪景卢而已!其自序可见也。恶善惩劝,纤细必录,可以知风俗而见人心,岂南北之有间哉?”[4]1115元好问自序已佚⑥,我们无从直接了解其创作缘起及主旨。宋无认为元书超过洪书,理由就是元书有“恶善惩劝”之寓意,可是“恶善惩劝”的教化功能本属于志怪小说中应有之意,在洪书中也不少见,未必就是元作的创作动机。稍后的瞻氏跋语更加突出元好问的乱世背景,说:“按《续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当中原陆沉之时,皆耳闻目见之事,非若洪景卢演史寓言也。其劝善戒恶,不为无补。”[4]1115《续夷坚志》确实存在劝戒效果,但它未必就是元好问用心所在。清人荣誉在《续夷坚志序》说得更直白:“其名虽续洪氏,而所记皆中原陆沉时事,耳闻目见,纤细毕书,可使善者劝而恶者惩,非齐谐志怪比也。”[4]1114这些出于序跋中的言论,往往喜爱拔高相关对象、抬高身价,不足全信。有些当代学者沿袭此思路,在劝戒教化论之外,进一步发掘《续夷坚志》保存故国历史之心,认为《续夷坚志》是“以小说存史”,是“《中州集》的姊妹篇”[5], “可视作史料集《壬辰杂编》的‘外编’”[6]。任何一部志怪小说都或多或少保存了历史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续夷坚志》保存了一些历史,本不足为奇,但保存金国历史,绝不是其主要动机甚至次要动机。因为保存历史的诗歌总集《中州集》已经完成,并已刊刻,保存金末历史的还另有《壬辰杂编》一书,所以保存少许历史充其量只是《续夷坚志》的附加值而已。

上述论者之所以认为《续夷坚志》别有寄寓,是基于对该书纪事越来越片面的认识。砦窳叟跋称《续夷坚志》“多泰和、贞事”,尚且大体不差,可上引瞻氏、荣誉之论,则将之缩小为“所记皆中原陆沉事”。连向来比较严谨可信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四也称《续夷坚志》“所记皆金泰和、贞间神怪之事”。此论殊谬。今按《续夷坚志》207则材料中,最早的材料是辽神册五年(920)《内藏库龙》(卷二)。其次是北宋之事,如《神霄丹宝》(卷一)、《金宝牌》(卷三)、《盗谢王君和》、《女真黄》、《相字》(卷四)。其三是金初至承安(1115―1200)之事,约40则,如《京娘墓》(卷一)、《胡公去狐》(卷二)、《项王庙》(卷三)、《临淄道院》(卷四)等。其四是蒙古时期之事,约25则,如《包女得嫁》(卷一)、《济水鱼飞》(卷二)、《抱阳二龙》(卷三)、《广宁山龙斗》(卷四)等。其五是时间属性不明确的风俗、民情、药方等,约40则。五类相加,约占总数的一半。前人所谓“泰和、贞事”或中原陆沉事,起泰和元年迄天兴三年(1201―1234),三十余年间的奇异之事也只占一半左右,实属正常。

有论者认为“《夷坚志》多政、宣事”,本身不切实际,进而类比《续夷坚志》“多泰和、贞事”,以附会“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之说[4]1115,以为《续夷坚志》所记多为金廷将亡的妖异征兆。苏天爵亦持此见,认为“未可以稗官小说目之也”,“读是书者,其亦知所警惧矣”[7]。他们按照《续夷坚志》有寓意的先设主题,推测经过改朝换代、不仕新朝的元好问一定会多记载金亡前后的异常乱象,以寄托其乱世之感。其实元好问并没有此观念。在《续夷坚志》中,承平时代也有妖异凶兆。如卷一《白神官》记载“大定中有妖人白神官者,能以左道作怪变”之事,大定是金王朝最承平的时期。同样,中原陆沉之际也不乏善事。如卷三《蛙化鼠》:

燕南安州白羊淀,南北四十里,东西七十里,旧为水所占。近甲午岁,忽干涸,淀中所有蛙黾,悉化黑鼠,啮茭草根尽。土脉虚松,不待耕垦,投麦种即成就。其居民不胜举,听客户收获,但取课而已。此地山草根胶固,不受耕,其因鼠化得麦,亦异事也。淀有石刻云:“天荒地乱,莫离此淀;有水食鱼,无水食面。”是则前此亦尝得麦乎?

甲午岁(1234),为金亡当年,浩瀚的白羊淀突然干枯,青蛙化为黑鼠,湖底化为良田,为民众带来福祉。蒙古统治时期,亦非妖孽横行,相反亦有吉祥美好之事。《续夷坚志》卷二《瑞禾》曰:

凤翔虢县太子庄,庚子岁,郝氏谷田八十亩,每茎一叶一小穗,至十二数,并大穗为十三。试割一丛治之,得谷十升。明年,郝使统军万人,佩金虎符。偏将李曾见古有一茎九穗,盖不如是之多也。

庚子岁为元太宗十二年(1240),虽是民不聊生之际,自然界却出现如此丰收景象。有以上材料,《续夷坚志》多载亡国妖孽之说,则不攻自破。可见,元好问并没有后人想象的时代倾向。

《续夷坚志》中一些写实性的手法,也易造成重在历史的假象。在记载事件时,元好问经常会交代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材料来源,以增加事件的可信度。全书以客观叙述为主,几乎没有议论。这种写法似乎与史书一致,但并不是来源于史学传统,恰恰是继承了志怪笔法。鲁迅在论述六朝鬼神志怪时,指出“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8]29,在论及志怪小说之演变时,又说“当宋之初,志怪又欲以‘可信’见长”[8]79。以鬼神怪异取信于人,是志怪小说由来已久的传统。《续夷坚志》正是继承了《夷坚志》的写实笔法。

总之,《续夷坚志》在性质上与《夷坚志》契若符节,都记述奇闻异事,都以遣兴娱乐为宗旨。不同的是,《续夷坚志》主要记载的是金亡前后北方地区之事。

三、回归常态的志怪集

相对于洪迈晚年夜以继日的急迫状态而言,元好问的续作则显得相当迟缓随意。

元好问何时开始写作《续夷坚志》?他在《紫虚大师于公墓碑》中谈及撰写《续夷坚志》之事:“予撰《夷坚志》,有平居未尝知点画,一旦作偈颂,肆口成文,深入理窟者三数人。”该文作于元太宗十年(1238)。 《续夷坚志》纪事的下限是辛亥年,即元宪宗元年(1251),有三则资料:卷三《抱阳二龙》末曰:“辛亥冬,予与毛正卿、德义昆仲、郝伯常、刘敬之诸人一游。”卷三《驴腹异物》末云:“今在顺天张侯家,余亲见。”按诸生平,元好问于辛亥年赴顺天张柔家,为之作《顺天万户张公勋德第二碑》。卷四《临晋异瓜》末云:“辛亥年,定襄士人樊顺之亲见。”该年元好问62岁,《续夷坚志》的成书当在此后不久。南宋人宋无于壬申岁(1272)作《续夷坚志跋》,内云“北方书籍,率金所刻,罕至江南。友人王起善见之,亟钞成帙”,说明王起善所见当是“金刻本”。当然,严格地说,所谓金刻本应是蒙古刻本,这倒是符合后世藏书家将中统元年(1260)之前的蒙古刻本划归金刻本的习惯,莫非《续夷坚志》真的刊刻于中统元年之前?

姑且不论《续夷坚志》的准确写作时间和刊刻时间,可以明确的是完成于元宪宗元年(1251)之后。此时,上距洪迈之死已经50年。我们不禁要问,《续夷坚志》为何写作如此之迟?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其一,洪迈《夷坚志》最风靡的时期已经过去。《夷坚志》最盛行之时候,当是在章森出使北方的大定末年。待元好问长大后,《夷坚志》风行的余波尚存,可是北方人对志怪小说的热情有所削减,元好问等人的创作志怪小说的外在动力不足。其二,相对于南宋人而言,北方人更热衷观看戏剧演出,而非阅读志怪小说。特别是金代明昌年间,出现了《董西厢》这样标志性的成熟作品,足以见出巨大的民间戏剧市场,因此,北方小说发育滞后。此前,金代的志怪小说,见诸记载的仅有孙九鼎一书,书名、卷帙皆不详⑦。其三,金亡之后,元好问最重要的任务是担负起“国亡史作”的使命,其主要精力用于编纂《壬辰杂编》和以诗存史的《中州集》,也只有在主业之余,才可能用些余力撰写消遣性质的《续夷坚志》。正是这副业,填补了金代志怪小说的空白,健全了金代诸体文学的谱系,尽管这时金王朝灭亡已近二十年了。

在篇幅上,《续夷坚志》无法与《夷坚志》比肩。南宋人宋无所见王起善钞本源于金刻本,四卷,元至顺三年(1332)瞻氏跋语亦作四卷,可以肯定,《续夷坚志》原为四卷。至正八年(1348)王东跋谓“予抄北地枣本,《续夷坚志》四册”[4]1116,盖亦四卷。而至正二十三年(1363)孙道明跋语虽也说是“吴中王起善抄本”[4]1116,却成了二卷。二者是同一内容还是散佚近半?《四库全书总目》作二卷。清嘉庆十三年(1808),余集所见《续夷坚志》为二卷,刊刻时“因为校讹,仍分四卷,以还旧观”[4]1116。可见,现存四卷本实为余集析二为四之书,已非原貌。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下所引《褚承亮不就试》等六事,王恽《玉堂嘉话》卷四所引“广府某官苦蛇毒”,不见于今本《续夷坚志》,亦可以证明原书有所散佚。不管散佚多少,原书仅为四卷,这不仅与420卷的《夷坚志》相去霄壤,也与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十卷之数相悬殊。不得不承认,续书篇幅如此之小,与原作很不相称。为什么会如此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元好问对小说不够重视。在元好问的文学谱系里,诗歌为首,散文其次,词为第三,小说和散曲只能并列第四。我们在现存文献中,几乎不见其对小说的正面评价。

《续夷坚志》创作时间之迟,篇幅之小,折射出元好问不甚经意的小说观。相对于《夷坚志》来说,这也许是一种退化。洪迈几乎将撰写《夷坚志》作为人生事业,这种态度并不全然可取。陈振孙曾质疑洪迈用力过度:“稗官小说,昔人固有为之者矣。游戏笔端,资助谈柄,犹贤乎己可也,未有卷帙如此其多者,不亦谬用其心也哉!”[9]336这应该是很多传统士大夫的共识。元好问漫不经心地撰写《续夷坚志》,正是恢复了一般文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的常态,从而避免了洪迈的贪多务得、仓促成书的一些缺陷。

洪迈晚年撰写《夷坚志》,往往以编辑、摘抄为主,甚至如他自己所说不惜“剽以为助”[1]99。这样就无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陷入续作不如原作的旧途。后来几部《夷坚志》较为粗糙,甚或流于“叙事猥酿,属辞鄙俚”[9]336,其水平已降至常态之下。与《夷坚志》这种粗加工式的写作不同,《续夷坚志》则从容、细致许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基本的水平。有些佳作的写法与艺术水平秀出群伦,直逼《聊斋志异》,兹举两例:

都转运使王宗元老之父础,任平山令。元老年二十许,初就举选,肄业县廨之后园。一日晚,步花石间,与一女子遇。问其姓名,云:“我前任杨令女。”元老悦其稚秀,微言挑之,女不怒而笑,因与之合。

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仆有指京娘墓窝场者,元老因问京娘为谁?同辈言:“前令杨公,字曰京娘,方笄而死,葬此。”元老闻杨令之女,心始疑之。归坐书舍,少须,女至。娇啼宛转,将进复止。谓元老曰:“君已知我,复何言也!幽明异路,亦难久处。今试期在迩,君必登科,中间小有龃龉,至如有疾,亦当力疾而往。当见君辽阳道中。”言讫而去。

元老寻病,父母不欲令就举。月余小愈,元老锐意请行,以车载之。途次辽河淀,霖雨泥淖,车不能进。同行者鞭马就道。车独行数里而轴折。元老忧不知所为。忽有田夫,腰斤斧负轴而来,问之,匠者也。元老叹曰: “此地前后二百里无民居,今与匠者值,非阴相耶!”治轴讫,将行,俄见一车,车中人即京娘也。元老惊喜曰:“尔亦至此乎?”京娘曰:“君不记辽阳道中相见之语乎?知君有难,故来相慰耳!”元老问:“我前途所至,可得知否?”京娘即登车,第言“尚书珍重”而已。元老不数日达上京,擢第。明昌中为运使,车驾享太室,摄礼部尚书。数日而薨。(卷一《京娘墓》)

阳曲北郑村中社铁李者,以捕狐为业。大定末,一日张网沟北古墓中,系一鸽为饵,身在大树上伺之。二更后,群狐至,作人语云:“铁李、铁李,汝以鸽赚我耶?汝家父子,驴群相似,不肯做庄农,只学杀生。俺内外六亲,都是此贼害却。今日天数到此,好好下树来。不然,锯倒别说话!”即闻有拽锯声,大呼镬煮油,当烹此贼!火亦随起。铁李惧,不知所为。顾腰惟有大斧,思树倒则乱斫之。须臾天晓,狐乃去。树无锯痕,旁有牛肋数枝而已。铁李知其变幻无实,其夜复往。未一更,狐至,泣骂俱有伦。李腰悬火罐,取卷爆潜之,掷树下。药火发,猛作大声,群狐乱走。为网所,瞑目待毙,不出一语。以斧椎杀之。(卷二《狐锯树》)

《京娘墓》描写的是志怪小说中习见的人鬼恋故事,写得缠绵有致,曲折动人,元人彭伯成据此创作杂剧《四不知月夜京娘怨》[10]。《狐锯树》描写群狐围攻猎人铁李,跌宕起伏,第一夜群狐占居优势,嚣张猖狂,恫吓铁李,铁李处于绝境,准备拼死一搏。天亮后,群狐遁去,第二夜铁李有备而来,利用火器,轰轰烈烈,大战群狐,一举歼灭狐害。无论是京娘还是群狐,都写得声口毕肖,形象可感。鲁迅称赞《聊斋志异》:“不外所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8]179将此语移来评价上述二篇,当不为过。元好问在这两篇作品之后,没有注明出处,不排除是元好问原创之作,即使是搜集而来,也是再创作的艺术作品。从这种意义上,《续夷坚志》力挽洪迈续写《夷坚志》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志怪小说恢复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对志怪小说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注释:

(1)李正民:《试论元好问志怪小说集――〈续夷坚志〉》,《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续夷坚志评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如钟婴:《〈续夷坚志〉散论》,《文学遗产》1990年第4期。

(3)如张博泉《以小说存史的〈续夷坚志〉》,《博物馆研究》1988年第3期。

(4)如曾贻芬、崔文印:《浅谈〈续夷坚志〉的文献价值》,《籍海零拾》,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

(5)如王晓清:《〈续夷坚志〉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6期;颜庆余:《〈续夷坚志〉辑佚》,《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3期。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四《续夷坚志》曰:“前有自序,见于《遗山集》,而此本无之,盖传写佚脱也。”当是误解,《遗山集》中无此序。

⑦洪迈《夷坚甲志》卷一《宝楼阁》末注:“二事皆孙九鼎言,孙亦有书纪此事甚多,皆近年事。”

参考文献:

[1]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3).

[4]元好问.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张博泉.以小说存史的《续夷坚志》[J].博物馆研究,1988,(3).

[6]李正民.续夷坚志评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3.

[7]苏天爵. 滋溪文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7:467.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5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围绕“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该不该举报”话题命题。材料源于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报》的一则简讯,属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乙卷围绕“三个当代风采人物,谁更具风采”话题命题,材料同样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大国工匠”就是2015年五一节播放的系列记录片《大国工匠》的内容。

可见,作文题目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考生的生活经历及人生体验息息相关。如果考生只忙于低头读书,陷于题海,能应付这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吗?难道不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吗?据此,我们的对策是: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2]。我们也可以套仿一句名言: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w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可以有选择地看电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专题片等。

可以有选择地阅读报刊:《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有关时事的文章。

自然也要阅读生活,以“我”为圆心,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半径。对触动自己心灵的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要记录,要思考,要表达。

当然,“可写性”中还包含公平性。命题不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尤其是全国卷,一定会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考生实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就不难写出洋溢时代气息的考场作文。

二、选择性――巧于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前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立意自定”,后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文体自定”。

从立意角度看,2015年全国卷甲卷作文的立意就呈现出多个角度:如写给“小陈”,可以点赞,对她举报父亲的行为表示理解和赞同;可以质疑,批评她举报父亲有违伦理常情;也可以点赞质疑并存。如写给“老陈”,可以宽慰和劝导,可以批评和指责,可以批评和劝诫,可以分析和说服,也可以几点并存或任意组合。如写给警方,可以点赞,称赞他们依法执法;可以质疑、商榷或批评,指出他们执法不够人性化;也可以几点并存。也可以写给网友,写给媒体,写给社会公众。

从文体角度看,2015年全国乙卷要求自己“明确文体”。文体可自己选择。

据此,我们的策略是: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

在立意选材方面,本着熟悉而独特的原则。即立足材料,重点发掘自己独特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这样,相对于其他考生,自己便立足于高原之上了。全国乙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面对三个当代风采人物,最关键的是梳理三类人不同的“出彩点”,对接到与自己理想相对一致、领域相对熟悉、思考相对深入的方面,这样便可彰显自己的才情与深度。

在文体方面,有的考生长于议论,有的考生长于记叙,如若文体自选,便可扬其所长。2015年贵州一考生的作文《“摄影机”如是说》,就以叙为主,兼以抒情议论,张扬了个性,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被评为一类文。

选择性客观上为那些并非“全才”而在某一方面又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如果是“通才”自然会锦上添花。

三、导向性――永远传递正能量

导向性是指试题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

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用“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的新闻事件,乙卷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渗透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试题的教育功能得到彰显。

对此,我们复习应考的策略是:永远传递正能量。好文章是靠主旨的光彩照亮的。那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些传递消极虚无的思想情绪、违背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的文字,其作文的等级自然是末位的。

在文章中很好地传递正能量,一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二要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并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三要有意运用,考场作文一定要“以意为先”。

思想让文字更为亮丽,亮丽的文字照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

四、探究性――理性之花最美丽

探究性指试题要引导考生对作文内容去做深入探讨、认真研究,尤其要加强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就需要考生对“女儿该不该举报父亲”事件作出科学合理的是非曲直的判断,提出公允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严密的阐述及丰富的论证。乙卷让考生选择三个当代风采人物“谁更具风采”,题目中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直接反映出考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更”字更显思辨能力。

从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可知: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作文等次的高低。

对此,在备考中,要加大对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理论上武装自己,掌握人生社会的一些原理,尤其是辩证分析的思想,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不说“过头话”;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观点不“近视”;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言理不“一根筋”。

二是多阅读一些富有理性思辨内容的材料。如故事、名言、警句等。

三是在实践中有意识锻炼。如果是写记叙文,在讲究形象生动的同时,也要追求理性:叙事类的文章,要着眼于事件所蕴含的思想;写人的文章,要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发掘;即使想象类的文章,也必须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如果写议论文,论点要能体现对生命、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思考;论据要与中心论点有本质联系;论证时要注意结构的逻辑层次、事理结合、辩证说理。

理性思辨不仅是艺术问题,更是思想问题。反映了考生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

五、防套性――带着镣铐跳舞

防套性是指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

多元立意角度的文题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作答空间,但也出现了虚构和套作的问题。为此,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型指令。如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的谈问题、讲道理。在内容及文体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学会“带着镣铐跳舞”。

一是仔细审题,严格按指令要求写作。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甲卷,任务是“请给小陈、老陈和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阐述你的看法”。任务的形式是书信体,任务的内容是“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即用“信”的形式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书信其外,思辨其中。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要满足,才算完成写作任务。

二是正确处理“限”与“不限”的辩证关系。如全国乙卷要求自己“明确文体”,这是“不限”;一旦确定了某种文体,写出的文章就必须符合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这是“限”。如全国甲卷“选好角度”,这是“不限”;但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必须满足“书信其外,思辨其中”的形式和内容,这又是“限”。总之,既要按规定动作跳,又要跳得精彩。

六、难易度――在准确与别致上下功夫

难易度指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试题的难易与试题本身是否容易理解有关。

难于理解的题目,常常表现为主旨隐含在材料中,思考的强度大,可开掘的角度多。对于这类题目,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按“焦点立意”进行写作。

所谓“焦点立意”就是核心立意,是能覆盖整个材料内涵的立意,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思想。一则材料尽管角度很多,但有主有次,正如打靶,10环、9环、8环、7环给的分一样吗?“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是有等次上的区别的。如全国甲卷的立意焦点是“法治理念”,乙卷的焦点是“人生价值”。瞄准“焦点立意”写作是“切合题意”的有效方法。

对于审题难度不大的试题,要在内容上追求深刻,在表达上追求新巧,在书写上追求美观,体现出“别致”的风采。

一般地f,全国卷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素养。

功夫在平时,考生要努力培育自己健康的思想、良好的思辨能力、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参考文献: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范文6

图画题(读图题)是近年来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试题要求把图示的意思转换成文字,用文字解说图画的内容或寓意。笔者通过研习中考真题,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供考生参考。

【真题解析】

一、图形特点法

有的图形有具体突出的特点,考生只要紧紧抓住这一突出特点,便可轻松作答。例如:

(2015・河南卷)下图是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CSF)活动的标志。请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该标志的设计意图。

解析:设计意图可以通过抓住其突出特点来进行分析。此图的突出特点是足球上的两个翅膀。翅膀,意味着飞翔、腾飞;再联系整个图示,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图示以足球为主体,足球上标有“CSF”,意为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给足球画上翅膀,寓意腾飞、活力和足球运动带给学生们的欢乐。(意思符合即可)

二、人物动作法

仔细观察图画上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神态、动作,得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便可轻松作答。例如:

(2015・宁夏卷)观察下面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解析:通过观察图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基本可以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为祖孙三代。其中,父亲在给爷爷洗脚,儿子受到父亲的感染正在为父亲擦汗。

答案:(1)孝不是表现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身体力行上。(2)画面内容即为:祖孙三代,孝心传递。

三、图文联系法

有些图画自带文字说明,要读懂这类图画,一定要联系其文字内容。例如:

(2015・广东茂名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描述画面内容。

(2)揭示寓意。

解析:图画上有位领导模样的人,正拿着望远镜望向远方。配有文字“专家学者”的人,有的手持“建议”,有的紧握“计划”,有的拿着“发明”,有的拿着“方案”……运用图文结合法进行分析,就能很轻松地回答问题了。

答案:(1)示例:一群专家学者围着一位管理者,带着期盼的神情望着管理者,并向他递上计划、方案、发明、建议……管理者却拿着望远镜望向远处,不理睬身边围着的人。(意思符合即可)(2)示例:管理者不重视身边的人才或讽刺管理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意思符合即可)

四、想象描绘法

看图和读文章一样,有时也需要发挥想象,若缺乏想象,就无法更好地理解图示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2015・贵州贵阳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读出了什么。(内容要求合理、具体)

小书桌・大世界

解析:要读懂这幅图,一定要在结合所看到的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一张书桌、一本翻开的书、无数对奋飞的“翅膀”构成这幅图,其中,书象征知识,翅膀象征自由、飞翔,结合“小书桌・大世界”的图画名称,展开合理的想象,得出结论并不难。

答案:“小书桌・大世界”,唯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心才是自由的;唯有专注在书的世界里,视野才是开阔的;唯有遨游在书的世界里,精神才是丰富的;唯有沉醉在书的世界里,人生才是充实的。就让我们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倡导下,乘着知识的翅膀,自由飞翔!(意思符合即可)

五、聚焦一点法

有的图画会指向一个方向,即聚焦到某一点上,据此,就可以破解其寓意。例如:

(2015・黑龙江黑河卷)仔细观察下边漫画《组合拳》,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组合拳

解析:图上有三只“拳头”:“联防联控”“源头治理”“科技治霾”。这三只“拳头”都打向“雾霾”这一点,聚焦这一点,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只有建立联合协作机制,才能防治雾霾。

六、紧扣标题法

有些漫画是有标题的,漫画和文章一样,内容与标题密不可分。例如:

(2015・江苏常州卷)甲、乙两幅漫画都叫“朋友”,仔细欣赏,然后任选其中一幅,说说画家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选择的是漫画 。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

解析:这两幅漫画的标题均为“朋友”,根据这个标题理解起来就不难了。先进行选择,紧扣漫画的标题“朋友”来挖掘漫画的表达目的。再看看图示,甲图为你拿出一颗心,我也拿出一颗心,这无疑就是“将心比心”之意;乙图为两人从拉手到拥抱再到融为一体,当然就是亲密无间之意了。

答案:我选择的是漫画甲。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将心比心,以诚相待。(或:我选择的是漫画乙。这幅漫画形象地告诉我们:朋友应当以礼相待,互相支持,亲密无间。)

【能力训练】

1.2016年1月20日至30日,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乌鲁木齐举行。请你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题目:

(1)请你给本次大会拟写一则恰当的广告语。

(2)请你选择恰当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是新疆

的第一个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是全国冬运会第一次走出东北, 新疆,是继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后,全国举办的第一个冬运会,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着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充分信任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热切 。

A.承办 开进 重托 期盼

B.主办 开进 重托 期待

C.承办 走进 承载 期盼

D.主办 走进 承载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