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例6篇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丝绸品牌 形象设计 本土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42-02

美国营销学专家菲利普柯特勒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这不仅体现了品牌所传达的视觉独特性,也使消费者有了更直观的记忆方向。

消费者认识并记忆一个品牌的首要途径就是品牌视觉识别元2。因而在建立品牌过程中,视觉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环节,包括品牌标志、产品形象及包装、空间设计等一系列可看见的识别部分,这些部分相互融合后形成受众对品牌形象的整体认知。然而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也使地方企业开始思考和探索怎样在同类品牌中突出差异化,因此采用本地元素融入到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1 本土元素在苏州丝绸品牌中的认知情况

1.1 本土元素的概念

所谓本土元素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风俗习惯等,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累积的产物,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提炼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号元素。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本土元素多种多样,最终组成了苏州别具一格艺术氛围和民俗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时代和地域背景下,传统的艺术文化沉淀成一种独特的本地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如何挖掘苏州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将其符号化,从而打造出全新的本土元素视觉效果,应是未来丝绸品牌形象设计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之一。

1.2 苏州丝绸品牌概况

通过搜集和整理归纳,目前苏州已有的丝绸品牌主要有太湖雪丝绸、羿唐丝绸、乾泰祥、绣娘、上久楷,吉素,慈云,吴绫,辑里丝绸,山水丝绸等,这些丝绸品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品牌主要经营常见的各类服装及配饰丝绸制品,另一类主要研发品牌床上制品。而这些丝绸品牌形象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运用本土元素。有的丝绸企业为了突出品牌的地方属性和本土化特征,直接挂上“苏州十大丝绸知名品牌”的牌匾,使消费者一看就知道是本地优质产品,这种很直观化的视觉解读,使信息得以迅速传达,很容易吸引外来消费者的注意。利用本地的传统视觉符号或店内环境的烘托,来展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丝绸也是苏州丝绸品牌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这些基本上都是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罕见令人印象鲜明深刻的品牌,因此传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苏州丝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土元素在苏州丝绸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表现

随着地域界限的模糊,越来越多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苏杭地区由于有着类似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对于丝绸类的品牌,消费者很难从外在形象上或内在结构上区分出它们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在产品趋于同质化的今天,差异化本身是企业经营的有效策略,而将地域文化元素引入设计语言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诸如与实际生活脱节甚至是过度抽象化的弊端,从而达到审美情趣并实现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2.1 以标志性的景点或建筑物作为设计出发点

从地域特色出发,突出产品生产地别致的景点和标志性建筑,是一种相对具象化的表现方式,是目前苏州丝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当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手法。如苏州慈云蚕丝制品,它的“慈云”商标(图1),就是以当地名胜景点慈云塔命名,在商标设计上直接将具象的慈云塔风光进行平面化处理,寓意品牌悠久历史和桑蚕文化的发源地。不过在商标中我们很难有这样的联想,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是西湖的风光,本质上是由图形的含混性(模糊性)所造成的多义。

因此需要在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展开桑蚕文化的发源地印象,在旗下系列包装或产品图案设计中不断延伸。如羿唐丝绸(图2)创作出一系列的丝绸图案都融入了大量的苏州本土元素,将苏州的园林、虎丘、平江路、沧浪亭等著名景点和一些苏州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都整合到一起,使其有着区别其他品牌而散发出浓郁的地域性特征。这是苏州丝绸品牌中罕有的比较系统化,有创造性地运用本土元素的成功案例。

2.2 以传统图案作为出发点

传统图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可谓从意到形都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而如何在表现形式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时代感。乾泰祥丝绸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就直接利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统元素,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题材丰富,寓意吉祥,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一语双关,既能体现对消费者的祝福,叉强烈表达了企业的愿景。然而,这种未经过加工的形象既与品牌主题缺少联系,也不能表现丝绸产品的特质,而且又具有大众普遍性,很难对消费者产生深刻印象。纵观国内外一些优秀的设计大师,他们在进行作品创意时,先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解构和重构,而不直接使用传统图形元素。经过重新思考设计,形成丰富而不同的崭新符号。因此在进行图案选择时必须跟产品存在着文化和精神上的契合,即要符合商品的诉求点,然后再以同构共生的设计形式,将图形语言映射到有着本质联系的事物上,烘托出一种心理联想的氛围,进而引导人们去亲身感受。相比乾泰祥在包装中直接运用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图案,山水丝绸和上久楷在传统图案上有着新的创造。山水丝绸的真丝婚庆床品利用手绘形式对木刻年画“百子同庆”进行重新表达,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上久楷的产品设计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借鉴了传统图形符号,但在具体表现中又存在某些变体形式,而这些变化形式也源于传统图案母题,以及母题衍生出来的多种样式。将表现吉祥寓意的花纹,如“缠枝莲花”、“鹤舞祥云”、“如意纹”――这一符号母题,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以全新方式运用在宋锦箱包上,以此来体现上久楷悠久的文化内涵。

3 本土元素挖掘方式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然而在我们身边很多企业在进行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本地元素深刻的认识,完全将当地特色的元素进行单纯删减、拼接与组合,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反而引起消费者的误解和歧义。

3.1 当地文化认识基础上的挖掘

本土文化包括有形元素和无形元素。有形元素指我们的感官可感受到、触摸到的具体形态,比如苏州园林的花窗、桃花坞木刻年画,水巷风貌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无形元素则是能够代表当地人的精神文化,情感记忆等,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有形无形元素的分析,能够挖掘出其中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为丝绸品牌形象设计创造更多可利的价值。

文化应该是―种“相对主义”,文化符码的基本功能乃是在借以区辨不同的文化特色。要创造新的文化符码,释放与解构老旧的文化系统并进行建构。如中国老字号品牌化妆品“双妹”新的品牌形象设计(图3)基于对上海本土文化认识的基础之上,将品牌与海派文化及上海风情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品牌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品牌从内在个性到外在的包装广告形象都紧密地和当地文化联系在一起:精致的旗袍、体现品质的生活器皿,这些形态经过再创造令人印象深刻,使其品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韵味,传达了双妹百年传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这种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品牌形象设计,使品牌在累积的旧传统上衍生出新传统,保持文化发展的渐进性,这就是品牌构建的灵魂。而苏州丝绸品牌大多正是缺乏了这种灵魂,以至于他们在进行品牌设计的时候,由于没有对本土元素有着深层次的认识,最终只能落入肤浅的表层元素借鉴之中。从乾泰祥的包装设计中,本土元素运用的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并没有细心地考量图案所具有的自身含义,纯粹只要求形态易于辨识和记忆,能够凸显本地特色,使得品牌的外在形象和企业的属性、文化内涵分割开来,因此消费者很难将包装与丝绸的特质联系在一起。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品牌形象设计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加入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元素,而是在对于本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有目的地使苏州丝绸品牌体现地域文化。

3.2 在充分理解品牌内涵基础上的挖掘

将本土元素运用在丝绸品牌形象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或是“形”的叠加应用,而是在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本地元素的精髓融入进去,延其“意”,并结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树立独特的企业品牌形象。大部分企业在品牌形象设计上过于主观意识,游离在设计的表层,设计过程中缺乏考虑企业理念、文化内涵等因素,很容易落入俗套的形象设计中。

每一个品牌追溯根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法国著名的丝绸世家玛可罗尼(图4),在整合自己品牌形象同时,出于对品牌文化内涵的重视,将具有代表性的本地元素法兰西玫瑰运用到品牌形象当中,从品牌标志到它的专卖店设计都散发着浓郁的法兰西玫瑰浪漫气质,体现了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底蕴。苏州羿唐丝绸在探寻本地元素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品牌的优势,将苏州文化特点象征化、符号化传播给社会大众,这些形象不仅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认知,传达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也使品牌的视觉形象显现出明确且统一的完整文化印象。每个品牌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个性魅力,苏州丝绸品牌的形成必须要依靠品牌独特的内在文化特点,挖掘其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将本土元素恰当地融合在企业形象当中,才能开发出具有苏州特色的丝绸品牌。

3.3 注重系统化的本土元素形象挖掘

品牌视觉形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系统化是关键因素。在苏州众多的丝绸品牌当中,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然而很多企业脱离自身品牌文化个性,盲目跟风,只是把本土元素当成一个代表性符号随意的使用,或者是将元素没有规划性地放置在单一的包装形象当中,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形象。纵观目前国际知名品牌的视觉形象运用,都非常注重系统化的元素的挖掘。

系统性要求视觉形象的所有元素,风格形式相互和谐统一,以及在不同载体上的运用都要呈现统一的视觉状态,体现品牌视觉形象传达的一致性。万宝路品牌的成功依托于准确有力的品牌系统化表现,使品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视觉形象。从它独特的口味作为出发点,将品牌定位为拥有男子汉气质的香烟,围绕着这个定位,将本土元素――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西部牛仔”融入整个品牌形象当中,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广告宣传,这种牛仔形象―直贯穿于整个品牌形象当中,显然它并不是单一的牛仔形象进行简单复刻,而是从西部牛仔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考虑,提炼出不同的元素,将西部风光,牛仔的生活印迹等生动的展现在产品包装装潢中或广告传播中,通过这些系列化元素的组合,使消费者认识到了品牌并不是单一抽象的形象,而是具有系统性,叙事性。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确保了万宝路品牌的清晰焦点,使它有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最终取得胜利。因而只有将一个品牌的视觉形象运作当成一项系统化工程,找到这个系统当中最核心的价值,围绕着这个核心价值,运用各种手段来整合展开,使品牌创建强烈的持续印象,才能反复增进消费者的印象和记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即提升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作用与文化交流作用,为经济贸易合作作用与人文交流作用,发展方向既需要与现代区域的合作趋势相符合,又要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模式存在区别。其中经济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硬因素,人文交流是软因素,只有将两大影响因素有机结合,发挥人文交流的保障作用和经济贸易合作的支撑作用,才能够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的战略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消极性的战略防御转向主动性的战略进攻;(2)由单一性的边疆安全转向多维度的全面合作;(3)由内政外交的相互分离转向内政外交的一体化。

(一)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依赖程度也进一步深化。2010年我国的GDP规模首次超越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超出美国3.83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体。但我国经济贸易主要聚集于沿海地区,对外通道单一,过分依赖海路通道。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有效应对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国必须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减少经济贸易以及石油获取方面对于海路的过分依赖。

(二)维护我国地区稳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中亚,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利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新疆地区与中亚多国毗邻,在经贸、安全以及宗教等多方面深受中亚国家影响。加快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削弱国际势力对于中亚的影响,维护我国的地区安全与稳定拥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地区发展

经济重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外通道的选择,建立通常的对外通道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聚集。为避免我国经济对海洋通道的过分依赖,必须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西进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平衡,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路径

(一)基本方针与原则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以点带面,即划分经济带为若干区域,择优选取重点进行先行推动,将此作为龙头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2)统筹协调,即协调好境外各类层次内部的合作关系,协调好国内相关生产与境外合作的关系,协调好国内省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3)先易后难,即选择难度较低的贸易投资作为起步,再向自由贸易推进;(4)逐步推进,即在空间布局上应当由近及远,在合作领域上应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在合作对象上应当由双边向整个区域拓展。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近期与长远相结合;(2)贸易与投资相结合;(3)双边与多边相结合;(4)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则;(5)以市场经济原则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

(二)战略布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应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中亚、西亚以及南亚,三个区域之间应当形成三个支点、三个辐射面以及三条路径。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支点,向独联体国家辐射;以海河会为支点向西亚国家辐射;以中巴自由贸易区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为支点向南亚国家辐射。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应当作为推进的重点。

(三)实现路径

1.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沟通与协调,促成长期稳定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建设

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区域合作规划及措施,促成区域合作,以形成大开放、大融合的经济贸易新格局,推进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自由贸易。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做到区域内部的关税互惠,在资金、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另一方面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制订整体战略规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地对各个阶段的任务进行落实。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双边与多边谈判,创造高效率的经济贸易合作区。

2.加强贸易与能源通道的交通互联,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使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体系也逐步形成完善。(1)我国要加大对于中亚国家的战略性资金技术支持、交通援助以及技术输出,要鼓励我国的企业在境外承揽交通设施等基础项目;(2)要高效率地开展陆路运输工作,加快新口岸建设;(3)要做好跨国能源运输管道的建设工作与维护工作,保障通道安全;(4)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5)充分发挥上合组织的作用,扩大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经济潜能,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3.创新合作理念及模式,促进互利共赢

与传统区域合作模式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共赢。要以更为灵活合理的制度,注重经贸合作与民心交流,将政策沟通作为主导,将互联沟通作为基础,将经贸合作作为支撑,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成果惠及周边各国民众,充分尊重区域内的文化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以及文化软实力,促进整个区域的稳定与繁荣。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我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应当精心布局,从长计议,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3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物质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38-05

甘肃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演进的重要区段;分布在丝绸之路甘肃段上的遗产点是构成丝绸之路物质文化遗产(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甘肃已经有多处遗址、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等被初步确定为丝绸之路的典型遗产(见表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整体申遗项目。它包括关隘、驿站、石窟寺院、城址、墓葬等类别,主要可分为交通道路系统遗存、文化交流成果遗存、城市聚落遗存三类性质。但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路线和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整体价值至今尚无定论,直接影响到申报文本的编制;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路线和文化路线有何联系和区别,亦无系统探索,关系到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准确判断。本文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做些粗浅探索。

一、 相关概念辨析

(一)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初仅指19世纪外国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对作为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交通网络的称呼。①丝绸之路作为交通道路很早就存在,但经学术界正式命名后,其内涵在近代以后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认识领域的加宽而日益拓展。19世纪以来,中亚历史考古的进步和东方学的兴起,使得丝绸之路的影响愈发广泛,其内涵中不断加入了诸如陶瓷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宗教之路等丰富内容,最终使学界形成了文化线路是丝绸之路本质特性的基本共识。在丝绸之路的物理线路方面,继中国西北通往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传统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之外,学界相继又提出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乃至唐蕃古道。结合以上因素,概而言之丝绸之路的含义目前有两大类型、四个方面的区别(表二)。本文是从第三个层面来理解和使用丝绸之路一词的,即古代中国与西方通过传统交通干线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而开展的文化、经贸交流。

(二)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通过社会传播的规范、知识和行为方式。物质文化是文化门类中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它是相对于主体(人和社会)而言的客体(物和物质)本身的文化或保留在客观物体上的文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物质文化的形式还应包括被文化所决定的人类行为所改变的那部分环境。简而言之,物质文化是文化行为所创造或改变的物质形态,它既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

以此推知,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可理解为是遗存至今的古代物质文化形态,或可以视为“历史物质文化”,近乎我国现行的“文物”概念。

(三)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

如上所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就是指保存至今的反映丝绸之路文化变迁的物质形态。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是指丝绸之路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以来,甘肃境内各时代积累、保存至今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反映丝绸之路文化变迁的物质形态的总和。同时,由于文化是一种适应性的策略,为了成功,它通常和环境密切配合;从自然界在人类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时间越早,人类就更加而直接地依赖其环境,把改造和利用环境作为首要的工作。从这个意义而言,丝绸之路甘肃段作为依托交通道路而形成的综合性文化交流线路中经久不衰的组成部分,其自然环境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文化景观的某些评估要求应该是判断和识别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构成及其价值的重要方法。

二、 丝绸之路甘肃段背景述略

甘肃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省境分别与新疆、内蒙古、宁夏、四川、陕西、青海六省区接壤,处于交通东西、襟带南北的天然形胜要地。虽有高原、丘陵、河谷、山地以及沙漠、戈壁、绿洲等交错分布,东部的河谷地带与平坦的河西走廊构成天然的道路交通基础,易于通行;从气候条件看,甘肃省处于我国气候自东南温暖多雨带向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带逐渐变化的过渡地带,境内由于许多高山和隆起的甘南高原,使气候变化出现复杂的格局。在这种环境下,易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畜牧业。总而言之,甘肃境内具备开通和保障畅通国际大通道的客观物质条件。

由于甘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因此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甘肃是中国西北的核心区域。从中华文明公认的发展进程来看,甘肃是中华民族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甘肃周边的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上与甘肃关系至为密切,经常处于同一级地方建制辖区之内;敦煌以西之西域也经常由甘肃地方主官来节制。②相对于古代长期处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而言,陇右是关中的屏障,河西又是陇右的屏障。陇西、陇东地区与关中地区关系尤其密切,故常以关陇连称。因而历代中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经营:驻兵屯戍,保障治安,保持河陇的稳定以及丝路的畅通;移民实边,开荒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牧业生产,改善当地军民生活,并支持西北国防,减轻内地传输之劳;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对周边民族的茶马贸易,密切中外以及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安定局面。正由于此,所以在古代大多数时期内,甘肃的经济包括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都是相当繁荣的。这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持续开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即商品交换必需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

三、 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路线问题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古代甘肃在中西交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丝绸之路自长安、洛阳出发后,西去不论走哪条路,甘肃都是必经之地。经过漫长的岁月、多变的政治形势和不断发展的交通条件,这条线路的物理存在已经荡然无存,但我们仍可结合文献记载、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存等还原出它的大致行经之地。

对于丝绸之路东线交通线路的研究,19世纪30~50年代大致是一个时段。据《丝绸之路文献叙录》③汇编,可以看到裴文中1948年发表在《边政公论》上的《史前时期之东西交通》和姚玄华1933年发表在《新亚细亚》上的《西北交通之史的研究》等文章集中谈到这一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和文物考古等基础学科的落后,此类研究处于文献考订阶段,尚无实地考察。

19世纪80年代,对丝绸之路东线交通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齐陈骏④、杨建新⑤、鲜肖威⑥、吴iJ⑦、鲁人勇⑧等人纷纷撰文。由于他们身为西北本地学者,大都能以实地考察和考古成果为基础,并参引文献互证,所以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大提高。1989年出版的《甘肃古代史》更是以新中国建立后考古新发现的资料为基础,对丝绸之路在甘肃的行经路线做过全面的介绍研究。进入90年代,以《丝绸之路》杂志的创办为契机和平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掀起一个高潮,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研究随之也日益深入广泛。2000年出版的《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⑨,更是丝绸之路交通研究的集大成者,惜其征引文献多不录今人研究,而使一些关键观点的采信与学术沿袭无从掌握。另外,冯国瑞、初世宾、李并成等专心于西北史地的专家也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河西等单元区段的具体路线进行了考订。

综合这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形成如下核心观点:(一)丝绸之路甘肃段东连陕西,西接新疆,是公认的整个丝绸之路的关键性线路,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路线严重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在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受陇山关隘约束,在陇中地区受黄河关津渡口集散,在河西走廊地区受水源地制约,从而使其交通路线在始终变动过程中又体现出相对的固定性。(三)丝绸之路甘肃段还深受当地政治格局变迁的影响,在统一时期与割据对峙时期、和平与战争时期,线路走向都有明显的变迁更替,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条丝绸贸易之路并非是一条一成不变的固定线路,而是不断开拓、不断变化的西行通道,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

同时,本文认为以上诸多研究尚不能完全视为对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研究。不言而喻,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和贸易线路,乃至文化传播路线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以上诸说所探讨的线路,其实只是各个时代的主要交通干线、驿道和贸易商道。这些因素当然也是文化传播的线路和文化遗产附着的核心地区,但却不能因此代表或代替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的核心价值。⑩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作为一种信息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取决于文化的内涵,还取决于它存在和沿续的时间纬度和空间场景;文化的生命力往往在传播中得以体现。但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选择和接纳的过程。

对丝绸之路文化线路而言,它虽然是沿着植被空间格局中形成的天然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但其贯穿其中的文化传播决不是简单地被货物般地、直线型地由此地贩往彼地,而只能是逐步地选择、吸收、融合,并像血脉一般浸染整个丝绸之路经行区域,甚至影响到更远区域的过程。受甘肃天然走廊形态的狭长地带决定,说丝绸之路文化在甘肃历史时期基本上传播或影响到了现今甘肃从东到西的每一个市、州地域,毫不夸张。因此,研究甘肃境内古代主要交通路线只能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主干线路的空间分布提供坐标参照,而所谓丝绸之路在甘肃段的具体线路实际已经成为一个假命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幅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路线图像:丝绸之路甘肃段东连中原,西接西域,北通蒙古草原,南达青藏高原,是中国丝绸之路的关键性路段,中原通向西域中亚的交通枢纽和咽喉。丝绸之路甘肃段自汉代张骞两次出使、开通西域以来,便在天然地理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东向西的交通干线,以后历代相继沿用。这条东西向的交通干道以穿越甘肃中部的黄河为界,基本上可分为陇右段和河西段两个区域。河西段的交通路线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陇右段又可分为北道和南道。北道从长安沿泾河河谷进入甘肃东部,出萧关,穿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复从今甘肃靖远境渡黄河西去武威与河西段接通;南线从长安沿渭河流域F河河谷翻越陇山进入甘肃,大致经今张家川、秦安、通渭、定西安定区抵达今兰州市地界,渡过黄河后沿庄浪河流域,经乌鞘岭抵达武威与河西段接通。河西段的交通路线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在东端有武威作为区域中心,在西端通过著名的阳关、玉门关(历代玉门关关址并不相同)分途进入新疆。这时期,通过天水、甘谷、陇西、临洮、临夏通往青海的道路也是一条重要线路。以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主干路线虽然是比较固定的,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军事形势的演变,其线路走向都有变迁更替,其繁荣兴废在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因此,丝绸之路各时期的微观线路颇有变化,在主干线之外还有辅助线路。主线和辅线共同构成了各时期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交通网络,从而使丝绸之路文化更深刻、更广泛地浸洇到甘肃境内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四、 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价值特征

文化的传播与保存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其中文化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载体大体可分为人化的载体和物化的载体。思想、语言、风俗、信仰等属于人化载体,其具有特殊价值的我们可将其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器物、构筑物等属于文化的物化载体,其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我们将之列入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范畴。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的载体既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媒介和基地,也往往同时是文化的形态和成果。我们今天给予高度关注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线路)的遗存性质其实就是丝绸之路文化从历史沿续至今的物化载体。丝绸之路甘肃段即是丝绸之路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于每个时代在甘肃广大地域中留下的连续性物质痕迹和精神记忆。

丝绸之路甘肃段地处农业、牧业和绿洲文明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文化遗产既有作为整个丝绸之路的一个区段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又体现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中西方不同地域文明交流、融合的完美结合。同时,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中国范围内就新疆而言它是内地,就内地中原而言它又处于边陲,文化遗产因具有强烈的过渡色彩和融合趋势而显得更加内容丰富而意蕴深厚。

丝绸之路甘肃段和其他各段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

其一是宗教遗存,特别是佛教寺院石窟规模巨大、保存丰富、时代序列完整、艺术成就卓著。古代世界性的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和佛教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并体现出强烈的过渡色彩。甘肃的佛教类文化遗产特别是石窟寺是佛教及其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实物标本,具有序列完整、延续性强、规模巨大、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等显著特征。过渡色彩比较浓厚,在地域上自西向东,在时间上从早期到晚期清晰地体现出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轨迹。丝绸之路甘肃段上分布着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群等重要石窟,中、小型石窟超过100多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艺术成就上,在丝绸之路各段中都首屈一指。

其二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畅通的保障设施,如驿站、关隘遗址和城市聚落遗址保存非常丰富而完好,特别是丝绸之路不能全线畅通和低潮时期的文化遗产保存非常丰富。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东西方交流阻塞时期和中原、西域战乱时期(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政权)保留中原传统文化的理想场所。甘肃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在丝绸之路畅通时期及时与外界交流沟通,在阻塞和低潮时期能够自我保存。这一方面决定于中国文化的韧性和厚重,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城市设置、布局的合理,交通邮驿系统的发达,以及军事保障设施所带来的安全与秩序。所以,很多文化遗产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相始终,具有其他地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因素,这大大丰富了其文化价值内涵。骆驼城遗址、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果园―新城墓群就属于此类性质的遗址。

其三是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丰富,是活的文化,是多元文化在其地域上和平共处、交流融合的杰出典范和物质见证。通过甘肃境内的连接和沟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伊斯兰教和西域文化在此相互影响与交流,现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具有物质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通过一定族群、社团的传承,内化为风俗信仰,具有精神意义。尤其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甘肃段所蕴含的这种内在精神,将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也为在现实中建立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与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复兴丝绸之路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丝绸之路上的遗产点不但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许多遗产点也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罕见自然美。麦积山石窟的所有洞窟都开凿在高百余米、状如麦垛的山体的陡峭崖壁上,上下层叠,高低错落,十分壮观;榆林窟、玉门关、骆驼城遗址、金塔寺等遗产点所处环境,也分别具有戈壁荒漠、绿洲、高海拔原始森林的自然景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论题具体性和针对性,本文基本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内讨论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特性,但由于丝绸之路本身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广博性,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其作为文化线路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乃至属于其物质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可移动遗产等方面的特性。

[注释]

①⑩田澍、李勇锋:《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丝绸之路》,《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甘肃省图书馆:《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齐陈俊:《丝路考察记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⑤杨建新:《丝绸之路东段述略》,《西北史地》,1981年第1期。

⑥鲜肖威:《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⑦吴iJ:《两关以东的丝绸之路》,《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⑧鲁人勇:《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走向》,《宁夏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4

文献记载表明,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就与葱岭以西地区有较牢固的联系。昆仑山玉石的东输对于中原玉文化的兴盛有非凡作用,斯基泰人的东迁南下对于中亚和南亚的人种与文明有着深刻影响,两者更表明中原与西方的交通道路在远古时期便实际存在。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后,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市场上发现了绕道印度而来的中国四川地区的纺织品和竹木制品。可见,汉代中国政府开辟丝绸之路和经营西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远古交通道路的重新认识和拓展,但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原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延伸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西方各地区的文化汇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更新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特产渐次西传,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西方诸地的生活习惯。

丝织品名副其实为中国的独特创造。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则与丝绸有密切的关系,以致后世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交流通道通称为丝绸之路,而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产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被认为写于公元前5世纪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the Aehaemenid Empire 0f Per-sia)的《旧约・以西结书》,有一段提到耶和华要为耶路撒冷城(Jerusalem)披上最美丽最豪华的衣裳。耶和华在形容世间最美丽的织物时两次提到“丝绸”。这意味着此时的波斯帝国境内已有中国丝绸。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Herodotus)和色诺芬(Xenophon)也说波斯人喜爱米底亚(Medea)式的宽大上衣,而此种衣物的材料正是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赛里斯”(Seres)的中国丝绸。这种轻薄衣料的来历令希腊人浮想联翩,如猜疑出产于羊毛树上,或推测得之于蜘蛛腹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同一时期丝绸也已传至欧洲,因为所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希腊雕刻和彩绘人像所穿衣服都极为稀薄透明,似为丝绸面料。汉唐时期,丝绸不仅是北方陆路交通线上的主要贸易品,也是中国政府赐赠西方国家的主要礼品。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还未成为主要贸易商品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存在的具体表现,它们可谓丝绸之路的前身。草原之路通常是指始于中国北方,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的通道。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往来的通道,来自东欧的印欧语系民族斯基泰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就是沿此通道由西而东并南下印度或东南行至阿勒泰地区。绿洲之路是指位于草原之路南部,由分布于大片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邦国家开拓出的连接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和可以通过高山峻岭的一个个山口,这条通道逐渐成为欧亚大陆间东西往来的交通干线。据说周穆王西巡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虽说穆天子的故事未必真实,但考古发现已将这条道路的出现时间追溯到远早于周穆王的时期。尽管自中原通往中亚以及西亚、南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方的贸易通道在很早以前就已自然存在,但其真正的辉煌与繁荣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的体现,则始于汉唐时期。从此,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正式拉开。

说到中西文化交流,就不能不强调西域。

西域是一个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的历史地理概念。所谓西域,通常是对阳关、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统称,但这一概念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域所指的地理范围也不尽相同。

汉代的西域,狭义上是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即后来西域都护府统领之地。按《汉书・西域传》所载,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广义上的西域则除以上地区外,还包括中亚细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乃至更西的地区,事实上指当时人们所知的整个西方世界。与唐代的西域概念相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西域是一个范围不断变动的地理区间。随着唐王朝势力向中亚、西亚的扩展,从前汉代的西域变成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辖控之地,并因推行郡县制度、采取同中原一致的管理政策而几乎已成为唐王朝的“内地”。西域则被用来指安西和北庭以远的、唐王朝设立羁縻府州的地区,具体而言就是中亚的河中地区及阿姆河以南的西亚、南亚地区。但西域的政治军事功能与汉朝相同,都是作为“内地”的屏藩,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斗争、唐朝与阿拉伯人的斗争过程中,各自的西域地区也确实起到了政治缓冲作用。唐朝广义的西域概念也比汉朝有所扩大,随着当时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而在汉朝广义西域概念的基础上继续扩展至地中海沿岸地区。

丝绸之路研究所讲的西域,指的就是两汉时期狭义上的西域概念。该地区在两汉时期是多种族、多语言的不同部族聚居之地,两汉政府并未改变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其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屏障。从地理位置看,狭义的西域即塔里木盆地正处于亚洲中部,英国学者斯坦因将其称为“亚洲腹地”(Innermost Asia),可以说是非常形象。它四面环山,地球上几大文明区域在此发生碰撞。不过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并未使其与周围世界隔离,一些翻越高山的通道使它既保持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又得以利用自然的优势免遭彻底同化。上述地理特征也造就了西域地区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文化特征,波斯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都在这里汇聚。而在充分吸收这些文明的同时,西域并没有被这些文化的洪流所吞没,而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形成适合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可以找到众多古代文化的影子,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西域文化的个性张扬,这正是西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西域并不同于西方。西方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是一个特别具有异国情调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方位名词,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就地域而言,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历史步伐的演进而转移,大致在明中叶以前指中亚、印度、西亚,略及非洲,晚明前清时期指欧洲。近代以来西方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然而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方在文化上始终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异域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绝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异域外邦的意识,西方从来都是一块代表非我族类之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5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文化资源 中国动画 艺术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10

丝绸之路汇聚了众多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丰富的宗教文化,加之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和整合,从而使丝绸之路成为多种文化冲突的焦点和融合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扬起了一面面色彩绚丽、富有民族个性的精神文化旗帜。这一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深厚内涵,而且还在审美情趣上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质,蕴涵着中国动画创作者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美学风格的形成提供向导。

一、丝路文化资源对中国动画创作形式的影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段极富见地的话:“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自成影响而又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再没有第五个了,诚然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文化,文化交流与融合频繁,正是这种文化迁徙与交流,给丝路文化艺术创新带来了契机,使丝路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恢弘气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丝路文化艺术不仅具有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深厚内涵,而且还在整体上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质,蕴涵着中国动画创作者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丰富的素材。这些文化素材凝聚着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着中国人朴素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同时也兼容了西方文化的豪放与求实,成为后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题材宝库。丝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务实探索、融汇贯通、自成一家的内核也跨越时光,绵延至今成为对当下时代极具指导性意义的“新丝路”文化精神。

中国动画电影从诞生之初在艺术形式上就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不仅增添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愉悦感,而且不断地带给全世界观众一个又一个惊喜,并且奠定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地位。中国动画自诞生发展至今,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总量之中接近半数之多为古典题材,显现出国人对历史文化的欣然接受与积极崇尚。在这些文化资源中,丝路文化显然是最为丰富和独特的。首先是丝路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对中国动画创作的滋养。无论是改编自古典浪漫主义名著《西游记》的《大闹天宫》还是集成原作敦煌壁画的《九色鹿》,都是丝路文化资源精华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丝路民族英雄史诗、民间叙事长诗、民族民歌、谚语等,更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库,等待着人们的挖掘与利用,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丝路文化资源对中国动画审美情趣的影响

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的本意为“赋予生命”。动画在诞生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被动画世界里那色彩斑斓场景、栩栩如生的动画角色、惟妙惟肖的动作、简单纯真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然而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题材、角色、场景、是动画的血肉,那么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精神才是动画片内在灵魂,才是动画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审美情趣也叫做审美趣味,是人类对审美对象的价值判断能力。任何个人或民族、社会群体的审美情绪都是由地理生态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都是由它所生存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审美活动以及民间文艺创作都融合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因素。他们通过诗歌演唱、表演故事、歌舞弹唱把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并使观者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他们所塑造的人物都渗透着本民族的强烈情感,也寄托着本民族的理想追求,体现了民族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丝绸之路民间艺术形象的代表,阿凡提这位身着新疆民族特色服装,骑着毛驴周游四方的长须老者已经日益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已经成为丝绸之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丝绸之路文化最具特色最富有光彩的一页。由此可见,动画片仅凭外在的形式美是不足以打动人的,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情感上给予观众内心共鸣。

在丝路美学精神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动画在创作实践中开始使用写意手法,结合动画艺术的假定性特点,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意韵,用一点一线、一招一式来表现出描述对象的神、形、气,以求得画面的形式之外的意境美,这一点在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中,幽静的荷塘小景,小蝌蚪随着悠扬的古琴和琵琶乐曲摆动,艺术大师用简单淳朴的线条勾勒出小蝌蚪的游动姿态,向观众传达角色丰富的情感语言。再比如在水墨动画片《牧笛》中,影片造型借鉴国画大师李可染简练而绕有墨趣的绘画特点塑造牧童和水牛的形态,尽管全片没有对白,但是影片有意淡化情节,放慢影片叙事节奏,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表达了“艺术高于自然”的主题。影片配以南方民乐,用音乐引导剧情,暗示人物心理情感,优美动听的乐曲将观众带入田园世界。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艺术家们有意识地将花果山描绘得生机勃勃、阳光普照;而把天庭、龙宫设计得阴森肃杀、死气沉沉,以景寄情,表达出影片对花果山的褒扬以及对天庭、龙宫万丈深渊的暗示。在人物造型上,不仅将中国京剧的脸谱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在线条的使用上,充分利用敦煌壁画流畅、飘逸的主要绘画风格,兼具写意与写实之美,使其媲美西方动画却又更胜一筹。丝路文化孕育培养出国产动画电影所特有的民族风格,它经过历史的沉淀、时代的提炼与升华后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艺术殿堂中的一块瑰宝。

三、让传统文化艺术做坚强的后盾

动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动画又是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是许多人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动画更是一种文化,代表和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丝绸之路独特的文化造就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我们在动画创作中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简单继承,而是思考掌握它的艺术规律。无论动画剧本如何发挥创意,如何进行创新,都需要文化做基石,否则只会成为“空洞”的代名词。所以我们必须尊重中国传统,注重文化艺术知识积淀,厚积薄发,从优秀文化资源中挖掘、深化素材再进行艺术处理,并且要与现代节奏相融合。

我国动画的受众主要为青少年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动画作品的方式感染和影响他们,是当前我国艺术创作与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考,努力探求一条以动画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历史文化知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基金项目

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动画探索与丝绸之路文化的渊源研究”(项目编号:ZX10-40);陕西科技大学创新教育项目“丝绸之路文明与中国动画选材”(立项号:CX/091-9-06)

参考文献

[1] 李竟成,雷茂奎.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 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3]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 米高峰,刘晶莹.丝绸之路文化中的本土动画创作资源研究[J].电影评介,2011(17)

作者简介

丝绸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6

8月7日,怡莲丝品在北京自有品牌――“月光白”。作为中国首个中高端丝绸品牌,“月光白”以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时尚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古老的丝绸文化焕发新生,同时也填补了国内中高端丝绸市场的空白,对于提升中国丝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从“丝绸大国”到“丝绸强国”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商务部、中国丝绸协会、湖北省相关领导悉数出席,共同见证这场丝绸艺术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的时代盛宴。

楚地“古法原丝”获得新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帛的国家,而作为中国丝绸源产地的楚地,养蚕、纺织、刺绣的工艺均高超绝伦,自宋代起,“楚丝杭绸”的说法风行民间。楚地所产的古法原丝曾经沿着丝绸之路被广为传播,并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

作为丝品行业的翘楚,怡莲丝品多年来专注于传承及发扬楚地深厚的丝绸文化。为了揭开楚地古法原丝的特性来源,上个世纪末,湖北怡莲丝品联合法国提籁雅在湖北英山成立了“21世纪楚丝研究中心”,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用楚丝与各种纺织材料进行8项指标比对,揭开了“楚丝”优越品质的奥秘,使得古法原丝获得还原,并通过现代工艺和时尚设计使“楚丝”这项传统工艺走向新生。

“软黄金”彰显“硬实力”

此次的“月光白”属于“楚丝”中的上品,以其 “亮、白、莹、润、滑”的特点和天然色泽的优越附着性而被业界称为“软黄金”。为了增强这种“软黄金”的“硬实力”,怡莲丝品汇聚一大批国内外顶级产品花型、工艺设计师,通过不断的与国际专业丝品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出一条创新传统的品牌之路。

从产品线上看,“月光白”系列涵盖蚕丝被、丝巾、家居服及丝质包,在产品设计方面,怡莲聘请了国内顶级设计机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宝华教授参与产品设计并担任顾问,同时与国内外高端设计服务机构及知名艺术家合作,确保了产品设计的高水准和国际化。

将时尚融入丝绸,以丝绸谱写艺术,“月光白”作为载体,不仅续写了传承千年的丝绸传奇,更是通过时尚定位赋予丝绸新的价值,将时尚人群带入高端丝绸艺术的殿堂。

全产业链布局

“面对新的时代对传统丝绸行业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除了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外,产业升级也至关重要。怡莲丝品在进行战略布局时,就着眼于全产业链的层面。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从蚕茧收烘、缫丝织绸到成品制作这样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具备较强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 怡莲丝品董事长彭善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