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例6篇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1

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研讨、艺术演艺和产品展览、体验参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杭州作为“丝绸之府”“品质生活之都”的精致和典雅。

应邀参会的,既有国内顶级专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耿、万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等,也有国际著名学者,如英国大英图书馆中国部前主任、马可波罗研究学者伍芳思(Elisabeth Frances Wood),意大利丝绸文博学者奇亚拉・巴斯(Chiara Buss)等;既有中外丝绸时尚设计界的精英,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海燕,泰国丝绸公司公关总监楚缇玛・嗒姆素宛(Chutima Dumsuwan)等,也有丝绸科技、教育领域的领军权威,如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国强,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文兴等;更有丝绸行业的代表,如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浙江省丝绸协会会长李继林等,以及凯喜雅、万事利、达利等著名企业的老总。古罗马称中国为“丝国”,这些学者专家就是当代的“丝人”。

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大都具有宽广的视野、多样的内容、新颖的观点。研究历史是为了观照当下、开启未来。赵丰先生从考古和文献论证了丝绸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代表了中国文化。他说,在人类文明起源进程中,不同材料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圈,如地中海的亚麻、南亚的棉花,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里的丝绸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特别高,“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非常大”。

巴斯女士是第一次来到丝绸发源地中国,来到丝绸之府杭州。她来得不容易,克服了母亲车祸住院、自己睡眠障碍等困难,从米兰飞行十来个小时抵达上海。巴斯女士带来了她的新著中文版《金红丝绸》。这书堪称力作,系统介绍了15至20世纪意大利社会对丝绸服饰的宠爱,内容翔实丰富,并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在会上引起轰动。巴斯女士为大会精心准备了400多兆的PPT,以致现场电脑打开文件时破费周折,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演讲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她说,中国文化对欧洲丝绸影响巨大,“中国的丝绸文化对于西方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有影响,在文化层面、思想层面、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国丝绸制品中的“太阳”图案,曾一度被米兰公爵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米兰大教堂的玻璃、天鹅绒的织品等。

楚缇玛女士关于泰国丝绸公司及其美国创始人Jim Thompson倡导的企业文化介绍,让人对国际丝绸品牌和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知。“在20世纪60年代,泰国丝绸成了奢侈品的分支”,与传统的泰国住宅空间和家居装饰等相融合。她认为,丝绸作为一种商品,只有永恒的品质、品牌的文化,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

研讨会上,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观点。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鲍志成先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观点:“一带一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时代宠儿,将开启世界新格局。新丝路要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注重“网络丝绸之路”的后发优势。吴海燕女士说,“我们都在遭遇应对网络应用知识的时代,应对大数据整合的时代”,应该构建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丝绸资源的创造性组合。在她看来,丝绸文化的第四次浪潮必将会兴起。陈国强先生提出关于丝绸深加工产品的研发问题,代表了中国当代丝绸发展的科学前沿。

研讨会上,也有专家诠释了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李光斌先生专注于中国―阿拉伯关系史,他生动介绍了中世纪西方四大旅行家之一、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与杭州的历史情缘,其中有许多故事人们闻所未闻。“伊本・白图泰的《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风云变幻,书里记载他到达中国后,来到了‘行在’城,那里车水马龙,十分拥挤。”这个“行在”就是现在的杭州。“在地球上到过的城市中,这座城市是最大的。”“旅行者晓行夜宿要三天才能走完全城。该城又分为六座小城。每城均有城墙环绕。另外,还有一道大城墙把这六座城池围住,真是固若金汤呀!”李光斌先生介绍说,在伊本・白图泰眼中,当时的杭州是一座宏伟的东方大城、国际大都会,“说明杭州作为‘丝绸之府’,从古至今在中国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生产贸易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海丝’路上贸易畅通,文化交往频繁,也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各个方面的发展。”伍芳思女士的演讲题目是《西方文献中的丝绸之路》,她谈及马可・波罗与中国、与“天堂之城”杭州的关系,引起专家和记者的极大兴趣,成为报道的焦点之一。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2

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今天的画展开幕式和研讨会开的非常成功,参加人员都是专家,大家谈的比较透彻,对李青还是有所了解的。李青在本科、硕士及赴日本留学阶段都是从事美术实践的,从他第一次举办画展到今天的展览,我都在现场。1986年李青从日本回国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大部分作品的名称都是我给起的,我对他的艺术历程非常了解。李青在博士阶段是对丝绸之路美术的理论研究,因而,他在美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美术教育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和成就,我们推崇这样的具有引领作用的美术家。尤其是在目前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才为国家战略的发展和民族艺术的复兴贡献力量。李青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丰富多样,涉猎面很宽,有绘画,有书法,有传统的,有当代的,有水墨的,有综合材料的,还有理论著作,在这多样的类型交错中,他同时经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你以为他走了,他一会又回来了。他同时展开许多研究方向,不停地反复研究探索,这种状态的确与众不同,这也是他的一个艺术特征。另外,我要说一种现象,就是总体而言,陕西画家不爱出门,对于国内外艺术交流兴趣不大。陕西画家不说别人好,外地画家在陕西办展览获得好评的很少。但是,陕西画家也不说自己好,也不多在外地举办展览。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其得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及城市建设发展很迅速,相对而言,陕西画家是否还有些封闭?在李青举办这个展览以前,有些人仅知道他是个搞理论的,大多数人对他的创作一无所知,但是看了他的展览之后,大家都说很好、很震动、很震撼。我将这种现象提出来,仅供大家思考。

张海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明辨笃行、外师造化、跨界贯通、笔墨意象构成了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关键词。明辨笃行蕴含着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学理深度;外师造化呈现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传承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跨界贯通显示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路径方法;笔墨意象反映出李青书法与绘画的审美意念。从李青的书法与绘画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地域风格与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

郭线庐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李青是一位执着的艺术教育者和实践者,他指导有大量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艺术,对此他进行了长期的、多角度的考察、实践和钻研,完成了许多国家和省部级相关课题,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在艺术创作中,他数十年来长期深入丝绸之路沿线,扎根生活、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述和解读他对生活、对丝路文明的理解和感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艺术创新者。他年轻时曾在日本学习,其毕业作品曾获得高度评价。多年来,他在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状态,从这次画展的作品可以看出,李青在继承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日本乃至西方艺术的表现元素,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景况下,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境,这对于当下的艺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李青的作品有一种关于丝绸之路意象的构建,他的画面看起来有厚度,有看头,你能读进去。他是一位综合型的艺术家,他既是学者,又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同时他还有设计的理念。他的画展为我们思考在当下全球化、跨文化时代,中国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定位,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另外,仅从艺术表现而言,我曾看过一些南方画家的太行山写生展,我对他们说,你们最大的特点是把铜墙铁壁画成软绵绵的棉花团了。他们的笔墨技法没有问题,画江南小景很好,但画西部大漠、画黄土高原、画戈壁太行还是不行。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像李青这样的西部画家来做,这是一个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技法的问题。

孙克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在李青画展之前,我曾看过他的画册,但是看了原作之后,还是很震撼。中国书画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汉唐时期比较强悍昌盛,到了宋元明清之际,绘画开始进入文人画时期。文人画是一个很阴柔的东西,名家大多都集中在江南或内地,长安以西的画家就很少了。我在西北生活工作过,那种一望无际的雄壮山川,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几乎没有被表现过。从石鲁、赵望云之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逐渐有不少画家开始关注和表现西部山水,我认为这是当代美术中一个重要现象。李青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丝绸之路人文历史和西北山川自然的热爱,呈现出一种由衷的感情流露和文化情怀。作为一位学者,李青在艺术气质、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上都与众不同。他的作品雄强、浑厚、大气,具有开拓和创新价值。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真的很厉害,我没有想到他在书法上下了这么多年的功夫,不比他的绘画下的功夫少。我自己也是多年都在写字,我知道这个艺术的难度。这种独特的艺术和一般的创作不同,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个性的表现,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它不仅与个人的学问、品格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需要坚实的基本功和高度的技巧。现在的书法界很多人没有将书法当作艺术,仅仅停留在写字匠的层面,并且十分功利化,画界也有这种情况。看了李青的书法作品其感受全然不同,他有很过硬的童子功,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大气雄强的艺术气息,其内容也都与西域大漠和丝绸之路有关,其风格与他的绘画也是一致的,确实了不起。从李青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书法创作中,一定不在乎什么参展、获奖或其他利益价值,应该坚持走这种道路。书法是一种生命的体现,它应该回归到纯艺术中,只有这样中国书法才能有它的前景。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青和我是同行,我研究印度美术史,他研究丝绸之路美术,以前还不知道他是个画家。看了他的丝绸之路系列绘画,使我感到非常亲切和震动。有些遗址我也去过,他不仅将丝绸之路历史遗迹表现得非常真切,更重要的是他表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东西方贸易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李青的绘画从题材到技巧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精神。他的题材多取自丝绸之路遗迹,他多次去实地考察,表现的尤为深入。当代中国画家在表现丝绸之路方面,其内容大多仅仅停留在甘肃、新疆境内,而李青的丝绸之路绘画将题材延伸到中国境外,尤其是印度、阿富汗、西亚、罗马、意大利以及尼泊尔、柬埔寨等,这样一个丝绸之路文化圈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空前广泛的。他还写过很多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著,虽然我没有读过,但知道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对丝绸之路有考察、有研究,从而奠定了他的丝绸之路绘画的坚实基础。在表现技法上,他的绘画并不是单一的写实风格,而是将西画的写实元素与中国画的笔墨写意联系起来。他具有扎实的学院派绘画功底,但他并没有完全沿袭写实的风格,而是将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当代有机地融合起来,这一点尤为重要。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现代构成的艺术因素,有些作品大胆采用综合材料,颇具艺术张力。总之,我认为李青的丝绸之路绘画本身就体现着丝绸之路的精神,体现着东西文化交流的精神,这对当代美术家的创作观念、题材的选择及技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高天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看了李青的丝绸之路画展,我的感受是两个字:震撼。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学者能画这么多画,我觉得不可想象,这说明他是一个才情四溢的人。从展览的作品来看,我们会发现他的表现手法丰富而多样,有写实,有写意,有传统手法表现,也有现代技法的借鉴;从类型上看,有水墨画,有书法,还有综合材料绘画及学术著作。这样一个展览充分将李青的才华整体展现出来,它不是一个一般性的绘画展览,而是一个研究型的学术展。他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代丝绸之路绘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丝绸之路在当下是个热点,许多画家都在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现,但是,仅仅停留在题材的转换上还是不够的。我注意到,李青在绘画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一种如何准确表达丝路精神的可能性。这无疑为当下丝绸之路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能用丝绸之路做画展名字的人,我想一定是很有底气的人,因为丝绸之路所包含的文化含量丰富而博大。李青是美术史学界很有知名度的一个学者。据我所知,在学术研究中,李青长期以来都在挖一个丝路美术的学术深坑,坑挖深了其体会就不一样。今天看了他的画展,我认为其特色即是将学术研究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目前也有许多理论家举办画展,但大多是即兴之作,写文章写累了,逸笔草草画两笔。但是李青的作品不属于这种范畴,他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单打一的画家一比高下。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画作,我感到他将学术与艺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这应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个案。

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青长期致力于丝绸之路美术创作与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这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20余年来所创作的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水墨画及书法作品,这不仅是他在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展示与回顾,也是他在艺术实践中从探索走向成熟的起点。

王仲 (著名美术理论家)

李青是我敬重的学者之一。30多年来,在丝绸之路的大漠、雪山、戈壁、草原和星罗棋布的历史人文故地,都留有李青雄健的足迹。在丝绸之路这一宏大的历史命题中,李青将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融为一体,进行开拓性探索。他既是研究丝绸之路的文化专家,又是形象表现丝绸之路的艺术大家。在当代“一带一路”国际大战略背景下,自然更显李青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光彩和作用。

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我和李青相识多年,在我的印象中,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他在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和美术考古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另外,他很早就投身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实践。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青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我就看过他的作品,那时候我就感到他不满足于沿袭传统中国画的老路,已经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他现在所创作的丝绸之路水墨画来看,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李青是用中国特有的水墨语言和笔墨方式,来表达他对时代的感受,表达当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在艺术实践上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他的这种画风和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关系非常密切。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有当代的形式美感,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视觉震撼力。

罗一平 (广东美术馆馆长)

我与李青神交已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他在艺术上的走向。我读过他的许多论著,对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敬佩。他的丝绸之路水墨画具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这种艺术力度与他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十年来,李青一直在探索传统水墨画向当代水墨画的转型难题。他所创作的丝绸之路水墨画不但具有传统水墨艺术的神采和韵味,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丝路大漠的精神和当代人的情怀,形成了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有机契合的表现语境。

戴士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青的水墨语言既有传统功力又显生机勃勃,充满时代感和当代性。这对我们的油画创作都有一定启发。

陈卫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看了李青的作品,其气象苍茫浑厚,又似有诸多内涵和故事蕴藏其中,耐人寻味。其书法落落大方,气度不凡。他将学者的知性与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融汇一炉,彰显出一个学者的绘画特色。

张立柱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和李青是同学,我知道他是一个天赋和才华极高的人。他的艺术涉猎面很广,包括书法、绘画和理论。一般人仅仅涉猎其中一类都难有成效,而李青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很有成就,他是我们这一届同学的代表和骄傲。作为老同学,我希望他在今后的创作和研究中,能够凝聚重点,再创新高。

范华 (陕西国画院院长)

李青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数十年来他执着于学术研究和美术创作,彰显出较高的艺术才华。这次画展的举办,代表着当代学院派画家对中国画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其作品凸显了中西艺术交融的特征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

赵权利 (《美术观察》副主编)

我和李青相识甚久,过去看过他的一些画作,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并且知道他外语很好。但是我还从未看过他这次展出的系列的大幅原作。这些作品以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雪山、石窟等为题材,在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真切地表达了他对丝绸之路文明的感受。其作品超越了表象的真实,蕴含着一种深层的文化意识,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激情。他是一个将自己的时间和情感都投入到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人,令人敬佩。

徐亮 (《世界艺术》主编)

李青的丝绸之路画展是他多年来艺术实践的一个回顾性展示,同时也是他以丝绸之路为核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交差互补、有机结合的创新实验。自1985年至今,30年来李青在艺术创作中经历了学院派、现代与传统和当代艺术的历练,最终走向了具有深层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的意象表现路径;在美术史论研究中,他以丝绸之路为核心,兼及文化批评,已形成了基本的学术格局和特征。这种融汇历史与现实和理论与实践的艺术抉择,乃是他生命情怀的自然表述。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3

“今天,我们丝绸之路集团第一次上京赶考,我们交出了两份答卷,分别是丝绸服装和丝绸家纺。亮点是我们的科技工艺,遥遥领先的数码织造技术,精美的提花印花绣花三合 的制作,二是我们的设计创意,自主,原创,唯美,高难。展位上人流如潮好评如潮,加盟下单都应接不暇,对此我们深感欣慰。有客户称赞我们的展品是国际流,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们离国际大牌还很遥远,还要持续努力”,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如是说。

“丝”立企业

凌兰芳告诉记者,丝绸之路集团创业不过10年,是以国企下岗再就业的“40”、“50”员工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凌兰芳是如何让中国传统丝绸制造企业转型成为今天勃勃向上的创新型品牌企业,让我们回到10年前的2002年。

2002年的湖州丝绸,整个行业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上万人的丝绸工厂面临改制下岗,凌兰芳也被2.85万元买断33年工龄,下岗了。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消极等待,凭着对“丝”的执着,领着21名下岗职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就在企业刚刚好转步入正轨的时候,有条消息让凌兰芳坐卧不安――曾经工作过的国营丝绸企业面临改制。“这家企业里面的几千员工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这些年纪在40、50岁左右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岗位待了几十年,两万块钱就把几十年的工龄买断,对这样的处境我深有体会。他们没有其他的技之长,如果我不收购,不仅支队伍散了,而且他们走出工厂踏上社会后如何生存呢?”就这样,他和3000名“40”、“50”人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为了让丝绸之路集团摆脱“传统纺织制造”的束缚,赋予丝绸工艺这传统生产工艺新的生命活力,他们淘汰落后设备,改进先进工艺,先后投入1亿多元,引进了40多台组(套)国际最先进的织造设备,同时与浙江大学联手研发领先的丝绸数码织造技术,迅速使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复兴路。之后,又先后收购了7家亏损国有企业。丝绸之路还积极运用和推广自动缫丝先进操作法和《新型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特别是“缫丝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力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如今,丝绸之路已成中国最大的丝绸制造业企业之一,集团16家下属企业,拥有3000吨生丝,1000万米面料,30万件套服装家纺的能力,在广西四川建立了前道生产基地,在湖州和杭州建立了高附加值的后道生产基地,初步建立了研发和品牌中心。2010年销售收入20亿元人民币,利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精益管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凌兰芳谈及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时强调:“企业要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只有内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定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时激励,处处改善。”他表示,要精益化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技术管理要实行标准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lS09001质量体系,逐步向ERP微机化管理推进。并做好做精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真丝大提花织物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点。

2009年,世博中国馆展出的《富春山居图》不仅惊艳了全世界,也把目光再一起聚集在了湖丝传人――丝绸之路身上。1851年,“辑里湖丝”作为首届世博全奖获得者,便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春节后,负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专家组领导考察了中国丝绸之路集团后,旗下缫丝、织造、服装、家纺等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专家们、司凌兰芳,保质保量完成10项60件国宝级丝绸工艺品需要多长时间时,凌兰芳略思索便回答道:“半个月吧”。“好”!专家们当即拍板。

殊不知,春节后到4月底这段时间,丝绸之路的库存原料平均不足周,茧荒使正常的生产工艺设计全部被打乱……“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南地北,拿着钱买不到茧。”凌兰芳回忆道:“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只要茧子像样,见茧就拉,拉来就做,不问价格,也不允许司价格。”如果说原料的短缺是 种挑战,那制作的工艺更是难上加难。《富春山居图》是60件丝织品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研制人员首先要对画稿进行高保真处理,每根线条、每块颜色必须一丝不苟,通过数码技术将名画的每 个像素转换成纹理构造,编程后再由电脑指挥织机织造。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却不知道重复试验了多少次。从3月25日接到任务,到4月8日,成功送交60多件“丝绸国宝”,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为了弘扬湖丝文化,作为湖丝传人我很自豪。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凌兰芳笑着说。“文化丝绸就是要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产业逐步做成先进的丝绸文化产业。一是研发生产丝绸文化产品,二是形成以丝绸为载体的文化产业。只有使丝绸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古老丝绸才焕发时代光彩。才能打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树立百年企业”。凌兰芳说“几年前,我们开始尝试‘把产品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产品’,相继开发了真丝数码织锦,做成国礼用以国家领导人出访,真丝出版物,弘扬经典人文,丝绸工艺品,把陶瓷、文房四宝等等与丝绸结合在 起,提升产品价值,更富民族特色,丝绸家纺,做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丝绸国宝,包括世博会国家展馆里永久展品。”丝绸之路还参与《十万人家》、《名门望族》等电视剧的拍摄,这些举措有力提高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

值得 提的是,2008年,凌兰芳借北京奥运契机,推出“欢莎”家纺品牌,以华贵的品质、个性化的服务,在把“丝绸之路”引入“丝绸之家”,推到国际大市场的面前,不到半年,仅“欢莎”丝绸家纺项的销售收入就达3000多万。目前,“欢莎”家纺已进入全国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并建立旗舰店和在阿里巴巴网上销售,2009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供应商”。

“今后,我们还将以丝绸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涉足影视业,以丝绸之路广袤的时空富蕴的丰富题材发掘炼制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演绎人性光辉,展现民族精神,出版业以及工业旅游,把丝绸工业园区建成文化园区,除了完整的缫丝、织绸、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上各生产流程外,我们还要配建丝绸展示馆和博物馆等”,凌兰芳说。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业延伸到丝绸文化产业,丝绸之路尝到了甜头。

丝绸之家

“要把传统制作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凌兰芳对此非常坚定,不过,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需要20年。

从奥运“欢莎”的横空出世,到世博“国宝”的惊艳亮相,从“欢莎”丝绸家纺创新产品全奖的获得,到国家丝绸家纺色彩研发基地的成立……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路,步步为营。而未来的蓝图,凌兰芳早已织就。凌兰芳介绍道:“打造企业微笑曲线,是我们今后转型制胜的关键。其中,一条是企业的微笑曲线,就是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因为这是最具附加值的两端,两端一翘,企业才会微笑,另一条是产品微笑曲线,只有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产品才会热销。只要有了这两条微笑,传统制造就能转型为先进制造业”。他强调,如何在全国完成产业布局是制胜的关键。不仅要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去,还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发展,把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到 流城市,铺开国内国外、网上网下完整的渠道,逐步建立研发、制造、品牌、营销四大中心。

记者了解到,丝绸之路集团“十二五”的目标明确有5项。第一,创建一个民族丝绸的国际化品牌,第二,打造两条微笑曲线,企业微笑和产品微笑曲线,第三,做好品牌丝绸,科技丝绸和文化丝绸,第四,加快四大改造,把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老市场改换成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第五,到十二五期末把丝绸主营业务做到50亿,利税达到5个亿,全员人均年收入5万元,在全球5大洲拥有500个国际化营销渠道。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4

2015年9月7日,翟墨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段话,代表着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完美收官。今年4月20日,翟墨带领一支由东南卫视号和沣沅弘号组成的船队,从中国福建平潭起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这项总航程3.5万海里的新挑战,先后经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在顺利通过亚丁湾和红海海域后,船队成功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意大利米兰举行归航仪式后,继续航行至土耳其。

翟墨,这个有着古铜色皮肤、扎着一把马鬃毛般的乌黑长发的高大男人,艺术气息和硬汉气质,看似矛盾的两种元素,在他身上相安无事地存在着。他画油画,画出的大海不是蔚蓝色的,而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他航海探险15年,曾自驾帆船经55个昼夜走遍中国沿海之西沙、南沙海域,2007~2009年,他实现了更为壮阔的夙愿,完成中国人首次单人帆船环球航海的壮举。

海上丝绸之路,相对于陆地丝绸之路被人们了解得较少,也因不易实现而令人望而却步。翟墨自动担当起中国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责任,为了此次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学习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知识和沿途海域水文特征,还准备了适合远洋的帆船。可能相对于之前的单人环球航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探险意味轻了很多,更多的是文化外交的层面。翟墨说:“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行走,而是国家与国家的交往。”这是中国首次以帆船航海为媒介,通过在停靠港口城市举办中国画展、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展、中国影像展、中国茶艺展等艺术交流活动,以图文资料、纪录影片、艺术作品多种形式展现中国文明之美。

连续几个月的航海,让翟墨和他的船队每天都在晨曦中醒来,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正如俄国诗人莱蒙托夫(Lermontov)在诗中所写: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户外探险:请您谈谈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

翟墨:作为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中国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由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运往阿拉伯世界及亚非其他国家,而香料、毛织品、象牙等物产则从海外带到中国,官方使节的往来,促进了宗教、音乐艺术的传播、异域物种的扩散,等等。

元朝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由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港返回意大利,他的游记深刻影响了中世纪还在蒙昧时代的欧洲对东方的向往。海上丝绸之路对西欧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产生了直接促进影响。

“一带一路”是主席提出的战略构想,是为加强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携手共建21世纪新丝绸之路,让我感觉有幸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户外探险:“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么走的?经过了哪些国家和地区?停靠港有哪些城市?

翟墨:航线设计为:中国福建―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意大利―希腊―土耳其。途中停靠新加坡(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斯里兰卡(科伦坡)、埃及(苏伊士)、马耳他(瓦莱塔)、意大利(西西里)等国家城市港口。

户外探险:这一路上给您印象深刻的城市或地区有哪些?有什么吸引您的地方?

翟墨:一个是地中海心脏的马耳他,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友善和好客,当地政府机构以国礼仪式迎接了我的船队,那壮观的水柱、古老的礼炮和圣殿骑士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是欧洲国家的宗教文化,那种文艺复兴时期留下来的壮丽的教堂建筑和神秘的宗教艺术,非常震撼。

户外探险:相比您之前的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难度怎么样?

翟墨:单人环球的时候我是一个人,无所畏惧。但这次我是一个团队,海上随时都有突发风险。比如海盗威胁和恶劣天气等因素,所以航海安全始终是我每天必须考量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作为一个船长的最大责任。

户外探险:这次您不是单人单帆了,而是率众出海,来介绍一下您的船队吧。

翟墨:我的船队是由两条船组成,我的船员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水手,比如有俄罗斯的、美国的、荷兰的等,他们都是有多年远洋航海经验的水手,和他们一起出海,在航海技术上我很放心。

户外探险:这个季节的天气、风向风力、海浪等情况对于航行的影响怎么样?

翟墨:这个季节的天气整体来说还算比较有利于航海,虽然在印度洋遭遇过强对流天气,很多时候都逆风逆流航行,浪高七八米,风力五十余节,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户外探险:在航行中和登岸时应该有过糟糕的事情发生吧?请您举两个例子。

翟墨:一个是在印度洋遭遇海盗的追击,当海盗看到我们的船员人数比他们还多,就知难而退了。另一个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我们被军方限制在船上好几天不能自由出行,只为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个庆祝活动。

户外探险:海上航行的悠闲时光(如果有悠闲可言的话),您和队员是如何度过的?

翟墨:我的船员除了是专业水手外,还多才多艺,没事的时候我们会潜水、海钓、游泳比赛,另外会吹口琴、弹吉他、绘画创作、写航海日志等,总之不会让时光空过。

户外探险:每次登陆靠岸时,您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

翟墨:最期待是三个“大”―洗个大澡、大吃一顿、大睡一觉。

户外探险:一路上是否配合“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举办了相关的活动?

翟墨:这次航行的主题就是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所有的活动都是配合这个主题,我们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举办海上丝路文化经贸交流活动。

户外探险:您觉得对于大众“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您个人的意义又是什么?

翟墨:大众意义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国策,通过在途经国家举办文化经贸交流活动来宣传美丽中国,增进相互了解,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个人而言这是我航海生涯的又一次壮举,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航海精神。

户外探险:您此次率领船队持续在外航行四个多月,归航时您是什么心情?

翟墨:很欣慰顺利到达终点站意大利,我们在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举行了归航仪式。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办归航仪式,是想通过世博会中国馆的平台,将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现中国人扬帆远航的进取精神,表达与欧亚人民共享丝绸之路的美好前景的愿望。返航阶段我们还经过了希腊、土耳其,接受沿途国家航海界的邀请,进行帆船技术交流和民间文化探访。其实,归航并不代表着“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束,它的影响还在延续着、辐射着。

户外探险:此次活动得到不少官方和民间的支持,您对于我们中国的帆船航海事业有什么样的期许?

翟墨: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未来全民大航海的那一天一定会实现!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5

[关键词]丝绸之路 中国风设计 中国情趣 巴洛克 洛可可

“中国风”一词一直被人们所称用,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来讲,它是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持续了近二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影响着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之中。它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是十分奇特和怪异的,探讨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一、中国风的传播途径与内容

1、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风

一提到中国与欧洲的往来,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史籍。但并不像字面上的意思,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对中国的称呼。不仅仅是丝绸,同在丝绸之路上的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大月氏。在大夏市场上,张骞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汉朝四川的邓竹杖和蜀布。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人们穿著丝衣,而理由除了黄金外流以外则是丝织品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甚至不多于那些外国人所知道的”。

唐代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这一切都成了唐人尤其是唐时高门大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

2、印度洋上的中国风

安史之乱后的中国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因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明显增加,带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当中国人开始将他们的指南针和其他先进的科技运用于航海上时,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它发展的绝佳机会。

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黑瓷,仿钧釉瓷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白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很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风设计与欧洲装饰艺术

1、巴洛克时期的中国风设计

1604年发生了一起事件,荷兰舰队将载有1200包中国生丝和约10万件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卡特琳娜”(Cathednal)号劫持到阿姆斯特丹。当这些货物在阿姆斯特丹市场被来自各国的商人和显贵竞相争购并带往各地时,“中国风”迅速的吹向了四面八方。自那以后,中国物品以及以这些物品为媒介携入欧洲的中国艺术,迅速、广泛地渗入欧洲的社会生活,并对欧洲的艺术与审美发生着影响。伽纳(Harry Gamer)写道:“达・伽玛环非航行的成功建立了欧洲与远东的直接联系,首先是中国,其次是日本的影响迅速增长,到了17世纪,这一影响强大到几乎主宰了欧洲的装饰艺术”。谈到中国物品与法国工艺美术的关系时,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写道:“在17世纪初期,中国对法国工艺美术的影响已开了端绪。到18世纪末期形成急剧的发展。”

在“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的时代,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法国的社会风尚与艺术风格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和文艺复兴倡导的那种舒畅、和谐与平静的风格不同,巴洛克风格给人带来的印象是黯淡、动荡和不协调。伴随着两个大陆的贸易的不断开展,中国物品越来越多的流入到了欧洲,中国丝绸迅速变成英国东印度公司采购的主要物品。从17世纪中期开始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中国刺绣热,绷圈刺绣不仅成为了爱好,更成为了妇女贤淑的标志。绣有龙、凤、麒麟的服装风靡一时,都铎时期的英国刺绣多以假山、花枝为基本图案。以黑地织物上点缀东方纹饰图案,尺寸小的人物造型体现在东方的挂毯上。

在法国,中国风异常受宠,贵妇们的鞋面上都是丝绸织锦来做面料,上面再刺绣上图案。宫廷当中刺绣更是无处不在,床罩、帷幔和窗帘甚至是家具也配以丝绸的刺绣。在丝绸的图案设计上表现得十分怪异,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植物的描绘是建立在对异国植物的构想上,而这种形态是与东方元素相结合,灵感取材于进口的刺绣织物和本国的植物插图。法国里昂也曾设计并生产了不少属于这种怪异纹样的织物。

受到中国风设计的影响,漆器以豪华、沉重、硕大著称。在保存下来的漆器中有很多是穷尽富丽的东方装饰,但扭曲的桌腿和 高大的挺拔感依然是巴洛克的风格。随着路易十四时代的结束,巴洛克风格迅速被洛可可风格所取代。

2、洛可可时期的中国风设计

欧洲艺术史上一般都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在中国艺术风格影响下产生的。以路易十五为中心的法国此时被一股迷人的、优雅的、轻快的洛可可风包围着,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除了这个时代的装饰特征,大量使用S形和C形的曲线,不对称的构图,亮丽的、鲜艳的色彩以及女性的独特气息等之外,大量的异国装饰手法和内容困中国元素的加入而变得丰富起来。

此时的东方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浪潮中,最直接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正是以温润的瓷器与飘逸的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18世纪在法国最有名气的里昂丝绸业。创造了具有中国趣味的丝绸图案,在丝绸上依稀可见中国风格的仙山亭台、龙凤花鸟和折扇瓶罐等等图案。对于这种中国趣味的丝绸和器物的最佳推动者莫过于当时宫廷的蓬皮杜夫人和玛丽・安德瓦奈特夫人。在宫廷画家布歇的作品《蓬皮杜夫人画像》中可见一斑,画中的蓬皮杜夫人的长裙色彩艳丽,带有中国风格的花样。在法国印花图案设计师奥贝尔・康普创造的“朱伊花布”上也大胆采用了中国趣味的图案,除了巴黎,法国的其它城市如莫罗兹、南特的印花工厂,也纷纷印制中国趣味的花布,使得中国趣味深入到民众生活之中。

这一中国趣味的风潮的影响同时波及到室内装潢和家具样式。当时著名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托马斯・奇蓬德尔和托马斯・谢拉顿在家具设计中几乎全部采用“中国趣味”的图案样式。他们设计的椅子靠背、寝床顶盖、窗框等,都使用中国古代窗棂图案花纹,当时欧洲人称这种样式为“奇蓬德尔式”家具,当时的室内装饰流行摆设中国青花瓷,青花瓷素雅的蓝色花纹使得欧洲居室显得古雅别致,以至于在巴黎兴起摆设“蓝色房间”的时尚。除此之外还有在公园里建造中国佛塔的风气,让人们的思绪驰骋于遥远的异国他乡,享受东方情调。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范文6

执着,源于爱

“从17岁入厂做送茧工开始,41年来,丝绸早已成为我生命的全部。作为湖丝的传人,肩负的不仅仅一个企业的兴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责任的担当。之所以这样执着,不余余力的为之奋斗,就是希望能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温暖别人,把丝绸文化发扬光大。”

“丝”定终生

“我不是龙,我是虫,是工人当中的小虫。”工人者,上下一舍“天”字也,再有一虫,便是“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就是我的追求,也将是我的宿命。

美丽的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四千七百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了。明清时期,仅湖州从上海出口的生丝就占到了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1851年,湖丝在首届世博会上的亮相,更是惊艳世界。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孕育中,从小耳闻目染的凌兰芳17岁高中一毕业,就去了缫丝厂工作。从此,他和这个厂、和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然而,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这家老国企濒临倒闭,33年的工龄只给28500块钱就被买断了。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被下岗”的凌兰芳于是带领20多个原先的国企员工开始自己创业。他揽下几千名“40、50”员工、负债3000多万,沉重负担没有压弯他的脊梁,困难没有让他畏惧半步,因为他坚信,湖丝一定能够重振雄风,他毅然扛起了振兴湖州丝绸、创建民族品牌的重任。

在“当掉裤子也要上设备”的闯劲下,凭着“越是没钱越是要抓研发”的那份坚韧,凌兰芳喊出了五年内要实现缫丝自动化、织造数码化、服装品牌化、家纺国际化的强音 五年过去了,局面焕然一新,他不仅实现了企业的扭亏为盈,湖丝在他的手里也重现了辉煌。

从“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战略的实施,到“丝绸进入家纺领域,家纺进入丝绸时代”概念的提出,从借助世博《宫春山居图》一鸣天下,到创立“欢莎”品牌,从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到成为中国丝绸家纺产品色彩研发基地 通过创新发展,凌兰芳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改造为了一个拥有自主研发、自主营销、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型的大企业,并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完美结合,丝绸之路在双轮驱动下,实现了双翼齐飞的快速发展。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凌兰芳依旧激情澎湃、壮志满怀,丝绸早已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值得欣慰的是,一个巨大的丝绸王国正在凌兰芳的统帅下,正日益强盛。

情暖人间

“我有饭吃,你们不会喝粥;我有粥喝,你们不会喝汤!再要下岗,让我老婆先下。在我老婆下岗之前,你们不会再下岗!我们抱目前进,相拥取暖,艰苦创业,共同做到退休。”

8年前“搀扶着前进,相拥着取暖。”这是凌兰芳当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2002年,湖州丝绸整个行业曾经陷于困境,所有工厂停产歇业,上万人的丝绸工厂面临改制下岗,一时间,“丝绸之府”成为“丝绸之苦”。仅“昌荣”这一家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改制一号工程的丝绸企业,停产一年多,2989个工人要下岗要安置。招商拍卖的公告刊登了100多天,无人问津。“这家企业里的几千员工曾经和我朝夕相处,这些年纪在40、50岁左右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岗位待了几十年,一两万块钱就把几十年的工龄买断,对这样的处境我深有体会。他们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如果我不收购,不仅一支队伍散了,而且他们走出工厂踏上社会后如何生存呢?”就是这么善良,就是这么富有担当,凌兰芳一揽就是近3000名“4050”员工的饭碗。而他当时一家三口还家住40平方米的宿舍。

正是有了这份责任和担当,有了这份“兄弟姐妹”的抱团,凌兰芳“把一个弱势群体做成了一个强势企业”这是湖州市委书记的赞誉,也正是这份“兄弟姐妹”的簇拥,凌兰芳成了“湖州奇人”。100%续签劳动合同,100%五险一金,100%保证同行业同岗位最高的工资待遇收入……不管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还是有事必办、有难必帮,不管是企业效益好坏,还是金融危机、茧荒岁月,员工每年总是按12%-15%的比例增加工资,在这里没有老板与员工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因为他们都是湖丝传人,是一家人。凌兰芳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每一位员工的心。 诺言化成行动,责任成就事业。凌兰芳曾先后收购或重组了7家国有改制企业,安置和分流了5000多改制员工,直接上岗有2000多“4050”兄弟姐妹。如今,丝绸之路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快速发展,成为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截止到今年年底,丝绸之路实现销量达20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别开天地,企业发展后劲大增强,借助着资本和信息两个翅膀正在奋力飞升。

梦圆百年

“目前,丝绸之路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是决定着集团今后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发展,借助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来实现双翼齐飞,才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上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百年企业。”

读书是凌兰芳的最大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摆满了书。与其说他爱读书,甚至每天不读完3个小时他就睡不着觉,还不如说他是为了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正是有了他这份坚持和精进,他的人生才变得如此淡定和自信,睿智而深沉。

人生如棋局局新。对于未来的发展,他早已胸有成竹。为了实现企业的百年梦,走好转型升级这一步,凌兰芳制定了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是基础和蓄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把老工业、老设备、老体制和老市场,升级为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和新市场,把传统制造业改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并打造两条微笑曲线,即企业微笑曲线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产品微笑曲线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凌兰芳自信地说“第二阶段,就是要在全国布局,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去,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发展,把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到一流城市,铺开国内国外、网上网下完整的渠道。并逐步建立研发、制造、品牌、营销四大中心,最终走向高端路线,创建一流品牌。”

凌兰芳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营能力,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创业企业家、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十大风云浙商、改革开放30年功勋企业家等称号。“山不过来,我们过去。海可过去,我们扬帆。”难怪自信的丝路人已在高歌:

我们把丝绸舞向天边,七彩云霞,仙女翩翩;

我们把丝绸铺向地面,锦绣河山,美丽家园:

我们把丝绸撒向人间,和谐

相爱,幸福甘甜

丝路通天

如何树立品牌打出去,如何完成企业的创新升级,做大做强,成为百年企业,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丝路通天,湖商行地;此世今生,诚信到底。”这是凌兰芳的承诺,也是丝绸之路的成功的关键。

从弱势到强势

大风起兮云飞扬,下岗1人兮变浙商,兄弟姐妹兮受鼓舞,丝绸之路兮通四方

上述这四句是凌兰芳在鲜花和掌声围绕的领奖台上面对白岩松的提问而随口朗诵的诗。这位有山一般意志,海一般心胸的企业家,已经在他自己开凿的丝绸之路上走过了本世纪的头十年。

他说,这十年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让几千名下岗再就业的员工弟兄姐妹们又有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前景,找到了创业主人翁的感觉。第二件事,是让破败不堪的湖州丝绸又有了一个灿烂的前景,找到了民族丝绸国际化品牌的感觉。凌兰芳,他为自己朝夕相处的工友和毕生投入的事业分别创设了两个前景和两个感觉。

这几年,凌兰芳头顶的白发越来越多,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他硬要把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换成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新市场,他说他一定要改变苦难的丝绸行业,“劳累的丝绸员工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收入低”的局面,否则他退休了也要趴在车间里。平时舍不得喝一杯牛奶的人却投入上亿资金用在技改创新,他为了丝绸事业,用“着迷”、“疯了”这些词语都不为过。

凌兰芳人生中受过多次磨难,历经坎坷。三年自然灾害,改制,下岗都轮上了,挨饿、挨斗,无奈无助都经受过,可是凌兰芳是强者,强者的人生是一口洪钟,越砸它越要发出震撼的强者之声来。谁会想到这样一位有过诸多梦想,梦想当科学家,梦想当政治家、梦想当船王命运全部没有答应他而在他年迈之时,仍以惊人的毅力想把一个国粹的行业做出一个大品牌来,他编织的不仅仅是5000年的丝绸心血,而是一代丝绸人的强国之梦!

内沉外浮练太极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I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制丝、数码织造、丝绸服装、丝绸家纺的一体化的形成,有利提升了丝绸之路价值链。不管是“当掉裤子也要上设备”,还是建立集传统丝绸工艺博览、丝绸科技展示、丝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的丝绸工业文化大园区和先进的技术中心,借助文化和科技的提升,丝绸之路有着最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走出去,“跨出浙江,发展丝绸”是丝绸之路转型的关键,也是配合国家“东桑西移”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已在广西来宾市四川广安、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新的丝绸产业基地。可以说,整个资源、创新发展,使丝绸之路的路越走越宽。2010年,集团获“2010浙商对外投典范”荣誉称号。

“3年时间,我们的企业效益要倍增,我们的员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们转型升级战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选择,是我们把传统制造业做成先进制造业的唯一途径。”对此,凌兰芳强调,“企业要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只有内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时激励,处处改善。”他指出,要精益化发展,只有不断建立和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技术管理要实行标准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lS09001质量体系,逐步向ERP微机化管理推进。并做好做精常规产品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真丝大提花织物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点。

除了先进的设备、工艺,他们还积极运用和推广自动缫丝先进操作法和《新型自动缫丝机工艺设计办法》,特别是“缫丝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凌兰芳表示,“今后几年,我们还将不断高档家纺以及高档丝绸产品市场,并投资4个亿使其销售点达到960个,届时整个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33亿元-35亿元,每年的利税要超过5亿元。”

惊艳世博的背后

世博中国馆展出的《富春山居图》不仅惊艳了全世界,也把目光再一次聚集在了湖丝传人――丝绸之路身上。

1851年,“辑里湖丝”作为首届世博金奖获得者,便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春节后,负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专家组领导考察了中国丝绸之路集团后,旗下缫丝、织造、服装、家纺等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专家们问凌兰芳,保质保量完成10项60件国宝级丝绸工艺品需要多长时间时,凌兰芳略一思索便回答道“半个月吧”。“好”!专家们当即拍板。

殊不知,春节后到4月底这段时间,丝绸之路的库存原料平均不足一周。4月6日,因无茧可按,将1只片生产的庄口拉开来让2只片做,等待进茧;4月7日,余8吨毛茧,只够2天做,4月13日库存毛茧为零,等待当晚1车茧进厂,次日才能保证生产,4月27日毛茧库存告罄,全厂只剩光茧6 5吨。茧荒使正常的生产工艺设计全部被打乱

“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南地北,拿着钱买不到茧。”凌兰芳回忆道“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只要茧子像样,见茧就拉,拉来就做,不问价格,也不允许问价格。”

如果说原料的短缺是一种挑战,那制作的工艺更是难上加难。《宫春山居图》是60件丝织品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研制人员首先要对画稿进行高保真处理,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必须一丝不苟,通过数码技术将名画的每一个像素转换成纹理构造,编程后再由电脑指挥织机织造。看似简单的工序,他们却不知道重复试验了多少次。

从3月25日接到任务,到4月8日,成功送交60多件“丝绸国宝”,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从每一位参观者的赞美声中,我们不难看出60件丝绸作品,件件是精品,丝丝有真情。“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为了弘扬湖丝文化,作为湖丝传人我很自豪。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骄傲,更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凌兰芳笑着说。

品牌=故事+质量

文化丝绸就是要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产业逐步做成先进的丝绸文化产业。一是研发生产丝绸文化产品,二是形成以丝绸为栽体的文化产业。只有使丝绸走上文化产业之路,古老丝绸才焕发时代光彩。才能打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树立百年企业。

“过去的五年,我们第一次尝试‘把产品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产品’,相继开发了真丝数码织锦,做成国礼用以国家领导人出访:真丝出版物,弘扬经典人文,丝绸工艺品,把陶瓷、文

房四宝等等与丝绸结合在一起,提升产品价值,更宫民族特色:丝绸家纺,做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丝绸国宝,包括世博会国家展馆里永久陈展。”凌兰芳笑着说,不仅我们的丝绸歌舞、丝绸模特表演,获得了业界、艺术界的一致好评,就连参与演出的《十万人家》、《名门望族》电视剧也十分成功,这些举措有力提升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凌兰芳借北京奥运契机,推出“欢莎”家纺品牌,以华贵的品质、个性化的服务,在把“丝绸之路”引八“丝绸之家”,推到国际大市场的同时,“丝绸进入家纺领域,家纺进入丝绸的时代”也已到来。不到半年,仅“欢莎”丝绸家纺一项的销售收入就达三千多万。目前,该品牌已进入在全国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并建立旗舰店、阿里巴巴网上销售和“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供应商”。2010年5月,“欢莎”牌“希希公主”、“豹羽天香”床品在首届中国丝绸文化节上获得“2010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

“今后,我们还将以丝绸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涉足影视业,以丝绸之路广衰的时空富蕴的丰富题材发掘炼制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演绎人性光辉,展现民族精神:出版业以及工业旅游,把丝绸工业园区建成文化园区,除了完整的缫丝、织绸、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上各生产流程外,我们还要配建丝绸展示馆和博物馆等。”凌兰芳介绍道。据了解,在2009年集团年销售收入的18亿中,有三分之一是丝绸产业收入,而这6亿销售收入中,有2000多万元的收入是丝绸文化产品,预计今年能达到3000万元,且每年都以1000万元左右速度递增。把传统的丝绸制造业试图延伸到丝绸文化产业,丝绸之路初试便尝到了甜头。

转型生死时速

“要把传统制作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这是凌兰芳2009年参加“浙商论坛”时在倡议书中提到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需要20年。”

企业转型升级,人才、资金固然重要,但更为紧缺的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特别是企业领头人的战略勇气和战略智慧。重任再次落到凌兰芳肩上。

为了给企业转型设定了时间表,凌兰芳下定决心,利用5年的时间改造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1.5亿元巨资在菱湖建设丝绸工业园区,花巨资收购浙江易纺数码纺织有限公司,并购进几十项尖端专利技术……“虽然投入很大,但这能新增10多亿元的营销收入和数千万元利润,产值将增加近25倍。再有3年时间,实现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和新市场的目标就会实现。”凌兰芳自信地说。

从奥运“欢莎”的横空出世,到世博“国宝”的惊艳亮相,从丝绸文化园,到国家丝绸家纺色彩研发基地的成立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路,步步为赢。而未来的蓝图,凌兰芳早巳织就。凌兰芳介绍道“打造企业微笑曲线,是我们今后转型制胜的关键。其中,一条是企业的微笑曲线,就是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因为这是最具附加值的两端,两端一翘,企业才会微笑:另一条是产品微笑曲线,只有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产品才会热销。只要有了这两条微笑,传统制造就能转型为先进制造业”

他强调,如何在全国完成产业布局是制胜的关键。不仅要把丝绸制造的前道工序转移到原料和劳动力都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去,还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发展,把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到一流城市,铺开国内国外、网上网下完整的渠道,逐步建立研发、制造、品牌、营销四大中心。从一个“弱势群体”到一个“强势企业,”丝绸之路的转型升级难度可以想见,难怪凌兰芳用“死去活来”来形容。

不管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10年的茧荒,丝绸之路依然保持“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薪”,反而继续“上设备、上项目、上品牌”。可见转型的决心之大。“死了当先烈,活着做先驱。”而这不过是与丝绸之路转型升级较量的第一个回合。

大爱无形

虽然我们的起点低,处于“弱势群体”,但在创业历程中,我们逐步培育了以“实业报国,产品利民,勤劳养家,文化育人”的核0价值观和“奉献奋斗”的丝绸之路企业文化,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成功的基础。

“全员住房公积金必须建立,建立全员住房公积金每年企业要多掏几百万元,这个数我难道不会算?没有安居,哪能乐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2003年元宵节,凌兰芳看望工人,当听到女工陆晓琳和女儿相依为命租住别人一间房,房东还催她搬家,自己又无处可住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建立全员覆盖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由此,丝绸之路成为全国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全员住房公积金的先进单位。而陆晓琳早在2006年就住上了凌兰芳帮她解决的一套二手房。挂在凌兰芳心头的几十位各企业的特困户,是他关爱的重点,贫困交加,孩子念书交不起学费,不待开口,凌兰芳一定会雪中送炭。这几年凌兰芳捐给企业帮困基金20多万元。这个月初,市委市政府奖给凌兰芳突出贡献人才奖十万元,他悉数捐人帮困基金 凌兰芳爱心故事不胜枚举。

午夜当班工人吃夜宵时,凌兰芳总会到生产一线与员工打招呼,说家常话,有时候干脆买一大锅包子送到车间大家吃:星期天本该休息,而他却坚持到车间帮助搞卫生、检查现场、听取意见:逢年过节,他都要挨家挨户的走访职工;高温季节,他会把红枣绿豆汤送到工人手里 而他每次在对员工讲话时,开头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们”

2007年1月,当凌兰芳站在风云浙商的颁奖台上时,“此刻,我特别想念我的员工兄弟姐妹,是他们把我拥上奖台的”。当年的那三句感人肺腑的话还耳边萦绕,如今的承诺仍在不断加码。从2008年至今,丝绸之路坚持不减产、不减员、不减薪,并且每年刚性为员工增资12%~15%。并承诺今后三年,企业的员工收入还要倍增。“搀扶着前进,相拥着取暖。”凌兰芳用爱牵手着每一位员工的心。正是凭借这样的爱,他们前进的道路才越走越远

“我这辈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帮助了我,我都尽量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知恩图报。如果说我自己也帮助很多人,那就是在困难和逆境中,我坚持了诚信,坚持了良心”

乘风破浪正当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欢莎”家纺的空间无限。我们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依靠文化和科技两翼齐飞的优势,做大做强,打造百年企业。

如今,丝绸之路集团的丝绸制造已形成集制丝、织造、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缫丝、服装加工生产线和世界一流的丝绸织造生产线,丝绸工业基地分布湖州、广西、四川等地,年产白厂丝1000吨:绸缎300万米,服装22万件套,丝绸家纺30万件套:数码真丝织锦10000幅。

“近几年从蚕丝被的火爆再到全套真丝绸大家纺的推出,丝绸只不过三四年的时间就在家纺领域赢得了大市场,未来商机无限。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商机,引领潮流,组建了高端研发团队,调整生产品种,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凌兰芳介绍道,据了解,目前丝绸之路已适时推出的“湖商牌”蚕丝被、“欢莎牌”丝绸家纺以及之配套的丝绸家居服、丝绸洁卫用品、丝绸地毯挂毯、丝绸书画等,力争用天然绿色华贵的丝绸给消费者创制了一个美丽温馨的丝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