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6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 婚恋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43-02

1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心理上渴求能与异性接触并且互相了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中学有所减轻,这些条件为恋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恋爱双方的共同进步,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1.1 对于恋爱存在盲目性

此类学生更加看重恋爱的过程,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单纯并且趋于盲目,在他们看来,大学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足够,不在乎这类爱情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随着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脱离家庭的约束,学生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他人理解,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恋爱正好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他们步入行列。

1.2 对于婚姻趋于现实性

我国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而在当今社会中演变为一种物质上与条件上的攀比。与上述所说的盲目性相比,这类学生并不注重双方感情的培养,爱情在他们看来贴上了物质化的标签,他们注重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对于婚姻,他们更加看重结果,即认为恋爱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婚。这类学生更偏向于对于爱情的索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些群体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这类现象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便是:“宁愿坐在宝马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1.3 对于性认识的开放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性与婚姻的认识,学生更加趋于早熟状态,彻底的摆脱了祖辈“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的恋爱观。对于“性”这个我国传统教育上一直很避讳的话题,他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自身仍处于一种对“性”懵懂的状态,思想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中心主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性问题方面,西方思潮对于我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容易接受前者。对于婚前,部分学生渴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我,不考虑结果而提前尝试禁果。高校思修课对这个问题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与处理性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思修课谈论爱情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对自身进行爱的反思,以此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形成正确婚恋观的基础

作为一门融合了各类学科长处的思修课来说,它所承担的意义非常深远,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可以积极观察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互动中能够发现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放弃原有不合理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正确认识我国的婚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婚恋观。

2.1.1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综合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观方面,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妥善处理婚恋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譬如在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意识到校园中学习应该摆在恋爱的前面,坚持学习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基本原则,在恋爱中坚持恋爱的原则与相关的道德准则,不随意违背,坚持自尊自爱,学会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进行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到学生情感的敏感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摒弃传统填鸭式说理式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毕竟,高校道德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理论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1.2 法律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法律基础是思修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律必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婚恋观方面,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与之相关的法律可谓懵懂,相关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处理婚恋问题方面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新的《婚姻法》的出台,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比如:婚姻自由、性道德、生育问题、财产分割问题、离婚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恋爱与结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处理感情问题,谈论的是个体的幸福问题,而后者牵涉到是家庭责任问题。这涉及到对配偶,对子女,对长辈的相关的法律责任,比如:夫妻双方的性道德、养育子女、赡养父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来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索,还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使学生以此来构建自己合理的婚恋观。

3 结语

高职学生婚恋观既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职学生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他们对与异往的要求日趋强烈,同时也面临着婚恋相关问题的困扰。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业的压力减轻,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减少,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容易在爱情面前迷失自我。该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把握高职学生的婚恋观现状,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理解恋爱、婚姻与责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埃利斯.控制焦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

[作者简介]姚红玉(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0-02

婚姻家庭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经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只是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中涉及有关大学生谈恋爱的内容,在部分大学或者大学的部分专业(如教育专业)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大多数的院校只是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的院校与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相比仅占2.75%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在进行婚姻家庭观教育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对大学生开展婚姻家庭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允许符合婚姻登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我国新的《婚姻法》规定,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都可以结婚,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到23周岁,这些都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可以步入婚姻的殿堂。尽管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并不准备在求学期间结婚,但是,有结婚意向的学生也不少。“禁婚令”的取消一方面体现了其人性化;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也给高校的教育内容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使抛开“禁婚令”,大学生一毕业也将面临婚姻家庭的种种问题,所以,大学期间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是个完整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丰富和改进。教育的最大功能和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习得技能和享有幸福。对大学生传播婚姻家庭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利于他们步入社会后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享有家庭的幸福。就这一点而言,有效的婚姻家庭教育是和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家庭教育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1994年7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2000年,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长、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以后的教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几年的家长,担负着未来的家庭教育,即将面对这一问题,这就决定了高校应该肩负这一重要使命。开展大学生的婚姻家庭教育,可以使他们自身受到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以后能更好地维系自己的婚姻,拥有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接班人,幸福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生理已成熟,性意识已觉醒的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谈恋爱在校园中已很普遍并且这几年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生活阅历的缺少,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学生在恋爱动机、择偶条件、性观念、离婚等问题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校园悲剧。部分大学生在对待恋爱和性的问题上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对对方必要的责任感,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开放性。而这种随意性和开放性也容易给大学生未来家庭幸福埋下隐患,由于婚前的轻率态度,双方不能从多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和适应对方,所以当家庭建立后,一旦夫妻差异显现出来或生活中出现一点不顺心,极易发生“婚外恋”或“第三者插足”,从而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对此采取禁止和漠视的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必须在相关问题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防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虽然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问题认识和重视不够,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思想的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和中学教师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谈恋爱问题只是以简单的命令式方式禁止,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姻和家庭问题。即使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婚姻家庭问题,许多老师认为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中,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使婚姻家庭观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许多高校采取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没有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偏重于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2.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婚姻家庭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碰到的具体问题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目前高校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通过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由于婚姻家庭观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比如谈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学校往往是突击检查宿舍,一旦发现就用严格的校规校纪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这样的教育方法预防性不足,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惩罚,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3.婚姻家庭观教育内容滞后。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涉及婚姻和家庭观教育的篇幅较少,内容宽泛、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虽然我们要重视传统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但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许多大学生简单地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性自由思想的流行和的随意。

三、改进大学生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呈现的特点和婚姻家庭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新教育内容,重塑大学生婚姻家庭道德观。

1.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在未来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任务。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要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婚姻、家庭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渗透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2.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可以开设必要的讲座、利用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辅修课程等形式开展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最大限度地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回答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自我保护,正确对待婚恋挫折与婚恋失败,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积极化解婚恋矛盾。目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传播方式,高校可设专属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介绍恋爱、婚姻和性的有关知识,并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可以开展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放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健康、文明的校园爱情。

3.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内容。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育者在进行课本上涉及的恋爱和家庭道德理论教学之外,应该结合当前社会上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性生理知识、心理知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全面、长远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恋爱与婚姻、家庭统一性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自己、为别人、为现在、为未来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涉及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切身的体会和了解婚姻家庭的深入内涵。还可以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体制,和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提高婚姻家庭观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不仅对于大学生目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未来的家庭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只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张霍君.试论大学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3

1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采用以下方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引导启发法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年青人的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等已较他们的父母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往往对传统的婚恋道德说教持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不作主导观点的引导,也不能只有教师自己的单向知识、观点的输灌。教师要借助于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知识,既要积极评价学生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对一些偏激、消极的,不符合我们文化、道德、价值观的观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大学生在恋爱择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和典型的,需要引导的认识与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由探索、审慎思考和推理,通过师生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和其他选择有比较全面和辩证的分析与认识,以便促使学生形成个人的比较贴近现实的恋爱观。在具体的个案指导中,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选择符合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观,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却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有一定差距的婚恋价值观,如功利性强而道德责任弱的多角恋爱、傍大款、易等,这些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他们的选择已经对他们自己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教师要抓住学生寻求帮助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放弃原选择而选择符合社会主流的婚恋价值观。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咨询及调查整理的大学生恋爱择偶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对引导大学生合理处理婚恋问题具有突出的意义,可以诱导他们进行深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2 提问讨论法

教师选择大学生在恋爱择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和典型的问题为主题,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回答提问或分组交流。内容如恋爱的目的,恋爱的利弊,大学生婚前的利弊等,让学生结合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的恋爱情况进行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的一种课堂氛围,此方法能引导学生深入理性地思考相关问题,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针对性地筛选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并分析讨论,或预先在课前布置内容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案例,人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朋友、父母、亲友,或来自小说、影视等,但真人实行匿名制,内容如多角恋、婚前、婚外、、多等敏感问题等。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众多的案例中发现共同点与差异,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问题的对策。

当今社会人们观念呈多元化,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但无论如何,人类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偏差较大,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学会思索,懂得理解尊重他人,学会慎重地、理智地决策爱、情、性之事。事实证明,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案例针对性更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上讨论气氛更为热烈。教师对每一个案例,不能简单地评判是否对错,切忌用尖锐、刻薄的语言,避免损伤学生的感情。学生们在讨论、分析中逐渐变得理性、能明白是非曲直,并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道德价值观。

1.3 书面交流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查找资料并以书面的形式作答,因为要写在纸上,学生往往要经过深思熟虑、语言组织的过程,更有利于他们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如“你从父母或其他亲友的婚姻家庭生活中获得了哪些有助于自己恋爱、择偶、婚姻家庭生活的启示?”多数学生回忆起家庭生活的幸福,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在回忆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理解了父母的争吵、离异,能客观的评价父母及他人的婚姻家庭关系,能从父母及他人的婚姻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恋爱、择偶。书面交流法特别适合于那些在课堂上羞于出口的性格内向的学生,以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一些学生也用这种方式向教师咨询问题或讲述自己的隐私,教师可以以此方式更多地了解学生,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并建立起互相信任、尊重和友谊。教师还可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一方面向学生灌输恋爱婚姻家庭知识及性学知识,同时可以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及科研帮助甚大。

2 实施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大学生婚恋教育过程中,从学生们的咨询和书面交流中发现他们在恋爱、择偶、处理异性关系问题上都渴望得到师长、父母、同学朋友的帮助,但很多学生因怕父母担心、责备,平时与父母交流沟通少,或父母的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不愿让父母知道自己恋爱、择偶、异往等问题;而同龄的同学朋友因经验阅历不够,往往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同时因怕隐私暴露,被同学朋友看不起;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但他们往往只寻求于他们信任的、能体谅理解他们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或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2.1 尊重学生

教师不能以权威、气势压人,无论学生的观点是多么的幼稚、荒诞、错误,要表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要平等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看未来,与他们交朋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2 坦诚交流

教师要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让谈话可以在坦诚、轻松的情况下进行。这要求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运用民主化、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3 隐私保密

教师应对学生的身体信息、私密信息,如恋爱过程、单相思、性关系、恋物癖、性病患病情况等严格保密。不尊重个人隐私,泄漏学生秘密,会伤害学生及其家庭,损害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4

一、触摸思想脉搏,拟准教材重点

传统的授课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的重要部分为重点,这几乎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重要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差甚远。所以,政治老师在拟定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做到的工作是触摸学生思想脉搏,掌握学生主要思想动态。其方法多用留心观察,谈话了解、向班主任和任教老师做调查等,在谈话、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归纳理顺,然后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行,拟定教学重点。例如,讲授道德课的《恋爱、婚姻、家庭》一章时,教材用大量篇幅阐述建设和睦家庭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按其规律,这一节是重点。但我们面对的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讲尊老爱幼固然有益,但他们中间出现的不正确的恋爱观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备课提纲中,就应当拟定怎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作为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第一个问题是在校中专生为什么不宜谈恋爱?第二个问题是请用具体事例说明早恋的危害。第三个问题是怎样的恋爱才是正确的恋爱呢?通过讨论,我归纳小结时着重阐述了早恋的危害,把恋爱、婚姻和人生价值联系起来,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时代气息,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掘教材功能,备课备人结合

高中政治教学,向学生教授基本理论固然重要,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更重要。这也是学校教学,特别是政治教学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备课来实现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备课与备人结合,对于专业课应是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政治课则应突出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向,并随时了解学生各种现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达到提高德育素质的效果。例如:我校导游班绝大部分学生有一个不正确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便可走遍天涯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在校内的全部活动,基本遵循着“三线一点”的规律,即“位于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早操马虎应付,课外活动在操场上没有他们的踪影,文娱活动他们没有兴趣,不参加校文艺团体,篮球队他们退出了,参加学生会的干部也打算辞职。针对这一动向,我在写关于使用价值的教案时,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的道理。在授课时,首先分析了商品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的道理。课后结合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建设,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出现了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虽然我们的劳力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国家的主人,但现在是社会造就通才的时代。国家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人才,如果你的专业课成绩好,但爱好单一,而另一位专业成绩不如你,却爱好很广泛,即一专多能,那么在人才流动中心或劳务市场上被录用的可能性就比你大。这样,尽管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被录用,你的使用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你的价值就不能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就不被承认。所以,我们不能埋头于课本,而应该做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两节课结果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创造融洽课堂气氛,力求理想的德育效果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学业;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21-01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和对其错误的恋爱观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现象也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但仍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定论。就现状来说,高校掀起的恋爱热,覆盖面广,影响深,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一、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其萌发

随着时展,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谈恋爱越爱越普遍,而且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的栋梁,然而在面对爱情时,有些学生并不是真正去了解爱情,而盲目的去恋爱。恋爱婚姻积极观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发展,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使当代大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的爱情,拥有幸福,美好人生。

(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双方要充分发挥人性里面美好的一面,相互尊重,理解,宽容,支持,信任等等。无论什么样的爱情都离不开这个过程。没有这些爱情就是一句空话。爱情需要一定的基础,爱情发展将会得到升华,爱情的结局将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和传说。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去珍惜,真正的爱情,是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去放手,因为放手才是拥有一切。爱需要对方相互去付出。

爱情是发自内心的付出。真正的爱不是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你的整颗心都会被你爱的人所吸引,为她着迷,为她牵挂,但愿每一分钟都可以见到他,见不到的时候时时刻刻都会想着他,见到的时候你会兴奋,心跳加快,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很温暖很安全,真正的爱你会心甘情愿的照顾他关怀他,给与她想要的一切,看着你爱的人开心你也会跟着开心,看到他烦恼你也会跟着烦恼,但你会想尽一切办法使你爱的人开心快乐,真正的爱你会想和她共同到老,与他相濡以沫,你会期待用你的全部爱心来带给他最大的幸福,而你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幸福!

(二)大学生恋爱观的产生

1.恋爱心理自主,随意性强

现今的学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的冲动,较少的看重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心理自主性强,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轻现实,易冲动,从小受到传统观念的局限。

2.自我控制能力很弱

大学生一旦坠入情网,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的现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由于大学生恋爱的不成熟,成功率较低,持续的时间很短,失恋是必然的结果,一旦恋爱受挫,机会情绪失控,对于学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等情绪会使当事人的心理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甚至形成阴影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或心理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的后果。

3.盲目的跟随大众的心理

刚进大学许多同学会看到校园里有许多情侣,在他们眼中感觉自己如果不去谈恋爱就落后了,就自认为自己很不优秀,所以就盲目的跟随大流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也去谈恋爱,盲目的跟风,没有真心去寻找一个自己能在大学对自己学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帮助的那个人。很显然这样的恋爱的保质期很短。因为他们就没去真正去了解爱情。

(三) 当代大学生几种错误的恋爱观

1.思想过于开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

西方开放思想冲击了人们含蓄内敛的东方传统观念,有的不愿受传统观念的束博,恋爱方式公开化,光明正大,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做出过分亲密的举动。

2.主次不分,恋爱影响学习

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却在日渐深厚的感情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甚至因爱情波折而是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

3.恋爱的目的不明确,只为体验爱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校园爱情最为生活的点缀,以此排遣课余生活的寂寞,改变生活的单调,恋爱成为一种感情体验借此寻求刺激,据我们调查有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一毕业为爱情终点的。这种恋爱观放纵情感,推卸责任,贻害无穷。

4. 恋爱追求流行模式,不符合客观现实。

针对这些情况可见同学们对恋爱的认知还是很少的,在面对爱情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是比较片面的,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对方更快乐,甚至把让对方获得快乐作为自己每天的主要任务,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想的脱离了,甚至就没有考虑过以后婚姻的事情。在意识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荒废学业,有的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二、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更要把学习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二、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因为精神空虚或贪图虚荣而一时冲动,平时可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情感的需要;三、恋爱要建立在互敬互重的基础上,恋爱双方应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四、如果是一个有独立自主、具有成熟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的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全有能力让爱情与学业互相促进、互相交织而又不互相影响。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习成一技之长而实现人生理想。这个理想应该包括有一个好的伴侣。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要因为谈恋爱而耽误了学业,要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最好做到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还有大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的方向,加强大学生爱情观教育,爱情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生踏上人生之路的必修课。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仅是青年成才的重要前提,是恋爱成功,婚姻幸福的必要保证,同时也是个人人格完善,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永芳,倪志军,牛瑞仙,李效良,刘京.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1).

[2]钱兰英.大学生对婚姻与性的态度[J].青年研究,2000(11)

[3] 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6

误区一、重视品德修养理论在课堂上的传授,轻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德修养的养成。

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教育者往往习惯于将品德修养的理论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教育中表现出: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行为养成;重考试、轻做人等现象。忽视了人的德性养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实践感悟这一主要德育过程,淡化了德育实践活动这一品德形成的基础地位,使品德修养教育演化成一种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应付考试。这种做法难免使得品德修养教育工作沾染浮躁之风,重轰动效应,新闻炒作,华而不实。使教育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教育效果苍白无力,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学生品德养成的规律,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很容易导致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

误区二、认为大学生已具备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导致管理上的缺位,消弱了规范和制度在学生品德养成中起的作用。

由于高职学生层次多样、思想水平差异较大、厌学情绪比较明显,增加了品德修养教育的难度,使得高职生品德修养的教育需要系统化和全员参与。但是,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他们往往认为高职生是成人,已具备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和约束自己行为的水平,用不着教师再去管理他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管理就等同于将他们与中学生同样对待,会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于是,出现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只管讲课、不管纪律。即使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也应该由辅导员或学管科教师、政工干部来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不到实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在实践中虚化。表现一: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看小说或睡觉,教师不过问,造成了学生在教室内的学习纪律和学习态度管理上的缺位。表现二:学生在校园内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部分男生抽烟无人管理。正当全世界都在提倡戒烟、文明行为时,我国大学校园内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最有前途的群体表露出与其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教师却视而不见,造成了校园内对学生一些不文明行为管理上的缺位。表现三:由于宿舍管理部门只管物不管人,只管损坏物品的赔偿,不管违纪学生的教育,造成了学生宿舍生活秩序和行为上的管理缺位。这种缺位恰恰是没有认识到寝室的氛围对学生人格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管理上的缺位得不到及时修正,时间一长,就会滋长学生的不良行为。高职院校的品德修养教育要将学生的行为规范纳入社会所要求的规范体系,将道德修养课中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点,使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行为。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脱节,认为高职生已是成人,应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不需要严格管理的思想,导致在课堂上传授的品德修养的理论,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被谈化的一干二净,使得品德修养教育的结果是理论是理论,实践归实践,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误区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对学生恋爱的限制,教师对此可以不闻不问。

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适龄人口入学率迅速提高,学生的年龄逐渐呈分散发展的趋势,学生成分多元化。针对此情况,教育部在2005年3月颁布的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在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