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例6篇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1

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和数量的关系。

3.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由实际情况决定的。知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合的简洁美,发展抽象概况能力,感悟初步的袋鼠思想,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了解带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唤起生活经验

1. 生活中的字母

师生一起唱英文歌曲ABCD……

教师:刚才我们唱的是什么歌?(生:字母歌)字母,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随处可见,

请看(课件呈现)这都是什么标志?表示什么含义?这是(扑克牌)(课件出示JKQ)这里有字母吗?他们在扑克牌中分别代表几?(学生答)

师:可见,在生活中,字母可以代表事物,也可以代表数。

2. 揭示课题

师:那这些字母又分别表示几呢?

课件出示

师:看一看,从这儿,你发现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小结、揭题师: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新的数,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我们就可以说字母可

以表示任意数(板书----任意数),那他在数学中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 探索新知

(一) 理解不确定的数用字母表示

1.师:同学们我大老远的来到咱们班上课,但是我很高兴,我想认识一下咱们班的几名同学,下面我想请咱们班的班长来自我介绍一下,请说出你的名字和年龄好吗?

指名回答

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结合实际情况说:老师比XX同学大XX岁,你们猜老师多大?你是怎么算的?

2.当班长1岁的时候,老师多大?当班长5岁的时候老师多大?当班长40岁的时候老师多大?大家看这里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的年龄,你能用一个简便的式子简明的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吗?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写写,写完之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3.教师巡视,指导:大致预设文字表示和字母表示

4.汇报: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这两种表示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为什么呢?(板书:更简便)这里的字母可以换成别的字母来表示吗?

(二) 理解带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1. 大家看这样带字母的式子还叫做“字母式”,这个式子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表示具体的数,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几岁)也就是我们两个年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板书:表示数量关系)

(三) 规范带入求值的格式和取值范围

1. 那么根据这个式子XX13岁的时候老师多大?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板书:当A=13时,正确书写格式。

2. 同学们在本子上按照这个格式,算一下,当xx同学90岁的时候老师多大?

3. 这里的A能表示任意数吗?能表示200吗?老师也上网找到一条相关信息,目前世界上的人寿命最长的是130岁,所以这里的字母取值不能取20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同学们,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啊。

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字母表示什么数?(任意数,但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有的字母取值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刚才这道题谁做对了,请举手。

(四) 自学例2,强化新知

1. 师:当有一个人举手时是几根手指?2个人举起几根手指?N个人呢?谁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同意吗?

2. 请同学自学数学书53页的内容,判断你们写的对不对?看看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3. 给同学自己订正的时间,并指名板演。教师借机总结。

4. 师: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例2的题目。

5. 集体指正。

三、 巩固提高

1. 数学书习题

2. 课件

四、 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表示任意数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2

【片段一】在生活背景提取中体验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字母歌》,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说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字母。

生:电脑键盘上、商标上、路牌上、广告上……

师:那么你知道下面这些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吗?

(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台标CCTV、厕所WC、停车场P、扑克牌J

学生同座互议:生活中这些都用字母来表示有什么好处?(简洁、易记)

师:同学们,生活中字母的用途可真广,不仅能表示汉字意思,还能表示数字,说明字母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学“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

【点评】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教材内容选择生活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片段的设计从提取生活背景出发,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字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理解了字母表示的现实意义,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产生兴趣。做到了“生活味”和“数学味”的有机统一。

【片段二】在情境创设活动中体验

(课件出示)“失物招领”启事

师:看了这则启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写人民币A元呢?

生2:是呀!他为什么不写清楚究竟拾到了多少钱呢?

师:谁能解答他们的疑问呢?

生3:我想,如果写清楚了钱的真实数目,就很有可能会被人冒领。

师:真聪明!那么,你觉得这里的A表示什么呢?

生4:A表示马晓捡到的钱数。

师:那你说说A元可能会是几元?

生5:可能是10元。

生6:可能是5.9元。

师:可能是0元吗?为什么?

生7:不可能。因为A表示马晓捡到的钱数,马晓不可能捡到0元钱。

师:在这张启事中,字母A表示不是0的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字母来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点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是什么?这是教师在“数学内容现实性”理念支撑下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上面的片段中,教师大胆调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精心地创设了一个“解读招领启事”的生活情境,在围绕“A元”展开的平等对话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了学习的认知起点,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给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用字母表示数”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小小字母的作用还真大。

【片段三】在规律探究互动中体验

师:记得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有这样一首儿歌《数青蛙》,大家还记得吗?

师生齐声念:《数青蛙》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

师:这首儿歌你们还能继续读下去吗?

学生很高兴,抢着把儿歌继续读下去。

师: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能继续编下去呢?

生:能,有规律。

师:有什么规律?能说说吗?

生1:每增加一只青蛙,就增加一张嘴,增加两只眼睛,增加四条腿。

生2:我还发现眼睛的只数是青蛙的2倍。

生3:腿是青蛙只数的4倍。

生4: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是同样多的。

师:根据你们找到的规律,能不能用你们刚才学到的本领,用一句话把这道儿歌编完?

学生尝试、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点评】用字母表示数是非常抽象的一节课,教师利用教材的整合,引入学生很喜欢的儿歌,旨在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感悟到这首儿歌是无限的,但如果用字母表示,却能解决儿歌中的无限,把这首儿歌编完,又一次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用数学眼光从儿歌中提炼数量关系,再根据提炼的数量关系,编出有字母的儿歌:“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在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片段四】在实际运用操作中体验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课件显示)

(2)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文字表示运算定律或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分成两组,同时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做完起立。

(3)分析用字母表示的一组速度较快的原因。(指名几人说说自己的感受)

(4)说说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汇报交流。感到用字母表示简明、易记)

(5)我们以前也接触过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乘号省略规则重新整理在作业纸上。

(学生在作业纸上整理、交流……)

【点评】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是本课一个较为重要的情感目标,此片段的设计说明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去回忆一些字母公式,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某一个运算定律,比一比谁写得快,通过文字与字母的比较去体验字母的简洁性。既尊重了学生,又让学生从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比用文字表示更有概括性、便于记忆、便于应用的优势,渗透了符号化思想。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所蕴含的“简明易记”和“代表数”的含义。

【片段五】在知识拓展训练中体验

师:同学们今年都是12岁。如果老师用字母b表示你的岁数,那么,你家人的岁数可以怎么表示?先同桌互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展开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

生1:我爸爸的年龄可以表示成b+27。(板书)

生2:我奶奶的年龄可以表示成b+53。(板书)

生3:我弟弟的年龄可以表示成b-2。(板书)

生4:我妹妹的年龄也是b,因为我们一样大,是双胞胎。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5:可以看出家人的年龄。

生6:还能看出我比他们小几岁或大几岁。

生7:还能看出我和家人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3

一、 唤醒“经验”――建立符号意识的基础

案例:

师:(课件展示同花色的一组扑克牌)一幅扑克牌中同一种花色的牌有多少张?

生:13张。

师:(扑克牌背面朝上)下面请任意抽取3张牌,算“24点”好吗?

生:抽出 2、3、4。

生1:(2×3)×4=24 (2×4)×3=24

生:再抽出K、A、2。

师:出现字母A、K,现在还能算出24点吗?

生2:把字母A看成1、K看成13,就可以算了。

生3:(13-1)×2=24

师:这里的A、K还能表示别的数字吗?为什么?

生4:不能,A的扑克上只有1点,可以代表数字1,扑克牌中10的后面还有J、Q,那么k就表示13点。

师: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一个确定的数,那么字母在数学中会表示一个怎样的数呢?

……

这里创设算“二十四点”的数学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字母表示数的基本经验,字母“k、A”的巧妙渗透,不是字母的生活再现,而是贴近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在“算”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引发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迫切需要;在“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确定性,在字母表示数的新意义和旧经验之间进行了“桥接”,感受到字母表示数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由对符号的陌生感、排斥感逐步转变成为认同感、亲切感,从而促进学生符号化意识的发展。

二、 感悟“过程”――建立符号意识的关键

案例:

师:明明在电脑上玩扑克牌游戏,不小心按了红桃3的复制键,瞧!(课件逐步呈现复制过程的情境图,如图1)

师:明明究竟复制了多少张红桃3呢?这时红心的总颗数是多少呢?

生:不知道,不能确定。

师:任意猜可能是复制了多少张,红心的总数是多少?

生1:可能8张,8×3=24(个)。

生2:可能是10张,10×3=30(个)。

师:大家怎样算出红心的总数的?

生:牌的张数×3=红心的总颗数

师:要想一次猜对,用怎样的式子来概括图中的情况?(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想法:

(1)无数张牌,无数×3 (2)?张,?×3

(3)a张,a×3

……

师:这些表示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文字、问号、字母都能表示牌的张数,因为每张牌中红心的个数都是3,所以求总数都要乘3。

师: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生:a×3,用字母a代表一个数,看起来很清楚、很简单。

师:字母a究竟能表示多少,和3有什么不同?

生1:a是个未知的数,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3不能变,只能表示1张牌有3颗红心。

生2:a表示不断变化的数,3表示确定的数。

师:字母表示数的大小一旦确定,a×3就有一个对应的数量,且关系始终不变,数学中蕴藏着很多这样变与不变的关系。

……

数学正是因为其符号的简练性和抽象性才显示出其美丽。这里让学生经历“具体事物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的表示”的符号化表征过程。第一个环节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复制扑克牌”的游戏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图中的情况?”问题引出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猜数活动激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算术语言”向“代数语言”自然过渡,促进学生逐步构建模型。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是一个“数学化”、“形式化”的过程,从模型返回到实际也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第二个环节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由“形”到“象”的自然过渡,暴露了学生原有的思维,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符号化体验,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第三个环节由“这里a和3有什么不同?”深度追问,使学生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的内涵, 体验用符号表征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三、 体验“内涵”――建立符号意识的核心

案例:

师:明明和妹妹玩摸牌比大小的游戏,谁摸的牌大?(课件出示:明明的牌是x.妹妹的牌是x+4)

生:妹妹的大,大4点。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x表示明明的牌,x+4也就是妹妹的牌比明明的牌多4。

师:明明摸的牌可能是多少?

生1:可能是4。

生2:可能是7。

生3:可能是1到9,最大只能是9,因为扑克牌最多是13点,所以x不能超过9。

师:试着说出一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用来表示妹妹的牌,并说明两者摸牌的数量关系?

生1:x-4 ,妹妹的比明明的小4,明明最少要是5。

生2:x×4,妹妹的是明明的4倍,明明只能是1、2、3。

……

教学首先从“x”与“x+4”大小比较开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牌的点数”进行猜测,作出合理的判断,当学生判断出x可能是1到9中的任意数字时,已经超出了单纯感悟的范围,表现为学生的自觉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其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够深刻感悟到字母表示数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因而用字母来概括地表示它。其次,教学遵循儿童已有的“+4”算式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列举形如“x-4”、“x×4”等字母表示的式子,体会到字母可以参与多种运算,加深学生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的体验和感悟,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

四、 理解“价值”――建立符号意识的归宿

案例:

(课件呈现:明明带了x元钱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钢笔每支a元,要买3支钢笔。)

师: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明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生1:3a表示买3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生2:x-3a表示买了3支钢笔后还剩多少元钱?

生3:x÷a表示明明带的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师:刚才的3a表示红心的总数,这里的3a表示钢笔的总价,你觉得3a在生活中可以表示哪些具体的问题?

生1:1本书的单价是a元,3本书的总价是3a元。

生2:1个西瓜重a千克,3个西瓜的总重是3a千克。

生3:1天做3道题目,a天一共做了3a道题。

师:明明带的钱一定够吗?

生:如果x大于3a就可以,如果不够就把题目改成3a-x,这样就可以表示还差多少元?

师:当x=20,a=6时,钱够吗?

……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4

授课老师个人的素质蛮不错,人才帅气,普通话标准,并且语气、语感听起来宏亮而且有理性之美,课堂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另外,课堂实在,再现了山区小学的真实场景,没有多媒体课件,只是一张用了几年的小黑板,几支粉笔,还有事先在黑板上准备的表格,课堂上一字一句,学生一问多答都很真实,没有娇揉造作之嫌,让人倍感亲切之意。在闪光的同时也有让人深思的瑕疵。

一、新课改实施应扎实。十年以来,课改从尝试到风风火火的推行,一盘端,从中获得了经验,经受了挫折,到近两年的理性思考、批判的接受,可以说是几经周折,逐渐走向成熟。正式的修订稿也将于2012年9月正式予以公布。但反观我们的山区课堂,很多老师还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生为本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本没有落实,也可以说根本没有推行新课改。如果说是教师出身世道太短,那么他们在大专院校接受这种课改理念的教育就太少,还有我们的学校在推进这一轮新课改的力度欠缺太多。比如:课堂上引入字母时都不是由学生勾起她们的回忆所得,而由老师出示并且没有让学生主动的搜索一下记忆中的字母,在突破难点,“由数字向字母的过渡”中既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双眼睛、无数条腿在快语中的那种山穷水尽的尴尬,也没有尝试到用字母来表示一般化优越性的那种柳暗花明的喜悦,学生只是在平淡中接受到了用字母来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知识,这里何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表达欲望,用这种欲望形成个性化的表示符号x、a、b……,最后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形成数学的表示符号,有了这种数学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何其重要。

二、研读教材是根本。读懂教材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素养,但真正读懂教材明白编者的意图的老师又有多少呢?解读教材的“教师用书”又有几位去认真研读过?2011年3月在成都的一次全国数学研讨会上,黄爱华老师也曾谈过此事,他说:“他对深圳某学校的老师做过突然性调查,在调查的所有老师中,认真看过“教师用书”的只有两人,还有几位听说要拿教师用书就急匆匆的用红笔勾画了几课时,还有大部分老师要么没带,要么根本没有看。老师们教学只是跟着教材的呈现内容边吃边剥,既不管编者意图,也不管资源利用可否。《用字母表示数》课始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出示“预热”题目,一个内容是:(1)2、4、8、m、10……问m这个字母代表了几;(2)3、6、9、n、15……代表几?(3)a+b=b+a……接着填书上的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第二个内容,出示“失物招领”:今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速与联系。这样折腾一来,花费了十多分钟,这部分内容书上都有,授者为了不让书上的内容“闲置”起来,所以要稳扎稳打,其实这里编者安排了这些题目无疑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勾起学生回忆,字母其实学生在教材上生活中都已见过,为什么不能合二为一,节省时间,探索数字到字母过渡的新知呢?并且失物招领中我们可以先出示具体钱数,当学生意识到告诉钱数怕被人误领,从而产生利用其它方式表示的欲望。纵观整堂课,授者只教到青蛙的只数、眼睛数、腿数用字母来表示的乘法式子及其简写形式,后面用加法、减法、除法表示的式子没有,符号的转换更是没有涉及到,并且学生的练习量根本不够,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72-01

听完一节在集体备课下产生的研究课、如果说听者对这节课还不够满意,评头论足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当执教者在他人的质疑中恍然大悟,转身回望,深深地感到对教材的研读还存在种种误区,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还存在种种不相适应的时候,问题集中的反映在对教材研究不够,因此,要把研读教材摆在重要的位置。

首先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掌握重点和难点。针对分课时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通常把一个知识的整体拆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若干个课时去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就要求在研读教材时要研究每一课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联系和区别。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之后,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五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而五年级时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进而学习“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既要站在知识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要根据不同的年段把握它们的区别,围绕重点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二是本节的教学内容烂记于胸。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的程度是衡量教师研读教材有效性重要的标志之一,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以对三角形的认识为起点,唤起学生在的过程中,当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后,教学紧接学生的回答提出: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不行)为什么呢,谁能说一说理由?(前两条线段加起来没有第三条线段长)(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样可以围成了吗?(不行,因为前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没有大于第三条线段,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样行了吗?待学生说出可以之后,教学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怎样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这个猜想正确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6cm、8cm、10cm、16cm四根小棒,摆一摆,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此,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验证猜想,进而揭示“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是收集整理学生对于本节内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做好知识的储备。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从知识的角度都不是新内容,一是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找规律填数,或者用图形和符合表示适当的数的学习,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并不陌生;教学应处理为学生独立练习;二是关于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经掌握,所以这里只是唤起学生回忆,重温运算定律。而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的简便写法是学生本节要掌握的内容,但这只是一种规定,教学应选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讲和针对性的练习中掌握规定,并且能够运用这个规定,将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把乘号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内容的安排应注意强略得当;三是在学生掌握了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便记法之后,在重温已掌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将知识扩展到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记作它的平方和字母与数字相乘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规定。进而在比较中突破2与2容易混淆的问题;四是教材在这里安排字母可以表示计量单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所以教学的处理应比较简略。

用字母表示数课件范文6

【关键词】数学符号意识;策略;小学生

数学符号意识是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1],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本研究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阐述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找准认知冲突,唤起学生数学符号意识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学习情境之间的暂时的矛盾和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字母作为一种代数符号,比具体的数字更加抽象.由于受之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一定有一个确定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字母有时可以表示变化的数,有时可以表示未知数,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符号意识.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猜猜可能是什么数?

生:3、5、9……

师:给点提示(课件露出字母“a”的上面一点点).

生:0、2、8……

师:再给点提示(露出“a”上面更多部分).

看到答案呼之欲出,且几乎没有悬念,学生们猜数的欲望更强烈了!都底气十足地认为要么是2、要么是3,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答案.在激动的“3、2、1”的倒数声中,答案揭晓了,是“a”!失望、疑惑、不满…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各种表情.

师:想说什么?

生:(略带不满)老师,你刚才不是说数字吗?怎么是字母呢?

师:(微笑)是啊,那字母可以表示数吗?

生:可以(有点不服气).

出示1、3、a、7、9.

师:这里的“a”表示什么?

生:5(异口同声).

师:看来,字母可以表示数.在这里,它表示的是特定的数――5.

出示加法交换律:a+b=b+a.

师:这里的“a、b”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举个例子吗?

生:1+2=2+1,3+5=5+3……

师:除了自然数,这里的a、b可以是小数、分数吗?

生:可以.

师: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生:任意数.

由于字母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构成了一对矛盾,采用“猜数”游戏把抽象又显得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猜测、质疑中进入符号学习,在认知冲突中有效地唤起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认知准备.

二、创设活动情境,体会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

数学符号的教学首先应“使学生认清学习数学符号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引进新符号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正如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豪森(A.G.Howson)所指出的:“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2]

在系统地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之前,学生虽然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但对于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数究竟有什么优势,还缺乏真实的体验.因此,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需要让学生体验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三、重视已有经验,经历数学符号的建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并加以交流,建立事物c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3]陈美娟也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的符号感,“首先要承认学生经验中的‘符号世界’”,“张扬个性,体验数学符号”.[4]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符号经验,沟通字母表示和图形符号表示、文字表达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符号意识”的目的.

虽然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概括性、简约性的特点,但是在此之前,孩子们习惯于确定性的数字,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因而,在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或一个算式把2+28,3+28,4+28……这些算式都包括进去时,教师要给足学生探索、思考、交流的时间.在经历具体事物、个性表达、数学表达的符号建构过程中,孩子原有的符号经验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字母符号有了沟通,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鲍建生.数学语言的教学[J].数学通报,199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