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例6篇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1

在第二学段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符号,例如数字:1、2、3、4……;图形:线段、直线、角、长方形、正方形……;运算符号:+-×÷;关系符号:、=……等,并会运用这些数学符号解决问题。数字符号1、2、3、4……与它表示的数量的多少具有“一一对应性”,用字母表示数则是一个数学符号可以表示多个数量,一个字母同它所表示的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引进用字母来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学会用符号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一步,这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用字母表示数”在培养学生符号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用字母表示数”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一、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符号

小学阶段,字母可以用来表示运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其中,用字母表示的各种运算定律学生较为易于理解并掌握,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各种运算定律,还有一些规律是在练习题中以算式的形式出现的,一般在教学时我们会引导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出来,如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被除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再如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等于被减数、减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减。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规律,a-b-c=a-(b+c);a÷b÷c=a÷(b×c);(a-b)×c=a×c-b×c,通过对比学生们会发现用字母表示比用语言表示更简洁,比算式更直观,更具代表性。

用字母还可以表示各种数量关系。例如,速度v、时间t和路程s的关系是s=vt;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xy =k(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表示为xy=k(一定),这些形式化的表述使学生逐步体会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符号的优势,进而乐于认识符号,运用符号。

二、在“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符号感的建立表现在“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这种表示常常从探索和发现规律以及进行归纳推理开始,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一般化地将它们表示出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由特殊达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将这种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确切地表示出来,学生经历了观察、推理、假说、验证、归纳、提升的思维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此类练习,可以是图形的变化规律,数列的变化规律,实际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华氏度与摄氏度,码数与厘米数)等。进行这种练习,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请仔细观察下列各图中正方形的个数与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根据正方形的个数与直角三角形的个数关系把下表填写完整。

在这个练习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图1和图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4的倍数,这个倍数是正方形的个数减1,再由图3验证发现的规律,就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设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m,则m=4(n-1)。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用数学符号表达想法。当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说明学生超越了具体实际问题的情景,找出了存在于某一问题中的共性和普遍性,把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2

一、自定目标,激学生探究的兴趣

儿童像成人一样,有需要、愿望和思想观点,他们会努力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他们能理解、权衡、认知。以此类推,学生在学习时会努力学习,并想学得更好。他们愿意学什么便意味着他们更需要什么,假如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努力争取自己解答,才是学习的主人。开放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进而形成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自定学习的内容和目标:(1)用字母可以表示怎样的数?(2)怎样用字母来表示数?(3)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4)书写上有什么特殊要求吗?(5)用字母还能表示什么?因为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的自己想学的内容、自己想实现的目标,所以学生对此格外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自主探究,还学生广阔的时空

高度开放的课堂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生生、师生互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把握好开放度,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生动、轻松,学习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开放的课堂,离不开开放的活动。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三个开放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活动一:回忆以前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使学生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是以前接触过的,并不是新鲜事,从而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乐学。活动二:摆一摆、填一填,让学生发现字母表示的都是变化的数量,但在一定的情境中这些数量也受范围限制,不同的字母有时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在表示数量时要遵循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方便、简捷。活动三: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对学生刚才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思索、延伸、拓展。通过自主参与三个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在广阔的时空中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共同活动,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形成清晰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三、适时点拨,给学生灵动的思维

适时点拨,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但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以灵动的思维,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维障碍的关键,以“点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和共享探索的成果。

从图中学生发现,如果将小红的年龄看做1份,那么爸爸的年龄就是4份,爸爸比小红大的岁数就是(4-1)份,也就是9×(4-1)=27(岁)。

教师的点拨和启发是为了使学生在困惑中“顿悟”。教师通过画线段图组织学生展开观察、讨论,共同探索,并适时点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参与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借助线段图为学生以后解决和倍、差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放练习,促学生知识的延伸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开放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思考,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拓宽思路,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思维。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3

1.“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已经被众多特级、优秀教师研究与展示过,如何能上出自己的特色与思考?

2.“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学生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近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虽然对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如何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从而为今后的代数学习打好坚实的第一课?

3.“用字母表示数”中的两大重点,即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该设置怎样的情境,用怎样的素材能突破这两大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于是有了第一稿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

电脑上出示“猜数游戏”,这个数在0~100之间,学生任意猜,电脑会提示大了还是小了,直到猜对为止。

二、新授

1.出示一个密封的黄盒子,问题:里面有几个黄球?

生:n个、20个、50个、x个、不知道……

师:到底用什么呢?

生:用x个。

师:是呀,因为不确定里面有几个,所以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反思:希望在有了课前游戏的铺垫,能让学生从无序的猜,然后感受到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经历字母产生的过程,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看似学生也经历了猜数到用字母表示的过程,但由于出现的顺序是无序的,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单纯的接受,并没有切实的经历与感受。)

2.再出示一个密封的红盒子。

问题1:里面有几个红球?

生:x个、50个、y个、xy个……

(反思:由于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的经历与感受没有落实到位,以至于学生没有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在表示红球个数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在猜数。哪怕是能用字母表示红球个数的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层次:有的学生认为字母只能用来表示一位数,因此如果是两位数就要用xy来表示;也有的学生认为,前面黄球是x个,这里红球只能用不同的字母y个来表示,这说明到目前学生只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对于其内在的含义并没有更多的感受与理解。)

问题2:如果知道红球比黄球多3个,红球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x+3。

问题3:x和x+3都可以表示红球的数量,哪个好?为什么?

生:x+3好,因为能看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问题4:如果红球的个数用y表示,关系不变,黄球还可以怎么表示?

(反思:这几个问题原本被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以为学生会在不断纠正与辨别中巩固概念,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一下子解决了,而且没有任何异议。然而,再回过来反思才意识到这个重点并没有突破,而是被个别好学生的回答掩盖了。由于对前面知识的不掌握,导致到了这个环节多数学生都不能解决这里的问题,以至于不敢再举手回答,课堂上看似教师预设的问题都解决了,实则所有的问题都被掩盖了,这是课堂上不应该有但却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三、简写

1.以童话的形式出示简写的规则。

2.判断。

(反思:以童话的形式出示简写的规则对于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的确有帮助,但是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如童话的外衣虽然美好但是却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数学的本质;童话故事虽然有趣但是却会让学生找不到中心思想;童话的语言虽然充满童趣却失去了数学应有的简洁,这对于规则的学习是弊大于利的。以至于在之后的判断简写是否正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简写的规则模棱两可,不太清楚。)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

一本故事书共有a页,小明每天看15页。

(1)小明10天共看了( )页;

(2)小明c天看了( )页;

(3)小明看了5天,还剩( )页。

2.

求 C甲= S甲= C乙= S乙=

C甲+ C乙 = S甲+ S乙=

如果C甲=36cm,那么a =( )cm

如果S乙=40cm2,a=( )cm,b =( )cm

3.编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扑通”( )声跳下水。

(反思:一节课花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到了练习反馈时间,本以为会有多余的时间,但恰恰相反,从第一题开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前面环节设计的漏洞以及落实不到位还能被好学生的回答与发言所掩盖,到了练习需要每个学生动手的时候就能看出问题。如第一题中“10天看了几页和c天看了几页”,这两个问题相对比意在让学生领会确定的可以用数表示,不确定的可以用字母表示,然而很多学生却是用“a、b、c”这3个字母回答了3个问题;第二题对于读图能力弱的学生而言要从图中获得信息比较困难,而且题目本身对于这节课而言就过难了,再加上前面的不到位导致这个问题形同虚设;第三题放在最后意在用有趣的儿歌来开开心心地结束一节课,然而从思维层次考虑却是最简单的,放在最后不够合理,然而就是这道最简单的题目,学生中还是出现了“x只青蛙x张嘴,x只眼睛x条腿,扑通x声跳下水”这样的“残疾”青蛙!)

反思整节课的设计与实施,由于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很好的预设,只是凭着自己的一厢情愿在实施教案,因此和学生的实际是脱离的,再加上在素材的选择上比较单一、缺乏趣味,使得整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效果欠佳。基于对这节试教课的各环节的反思,笔者又重新选择素材、设计教案,于是有了第二稿教案,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一)初步感受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

1.在空盒子里放入1个黄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1

在空盒子里再放入3个黄球――可以用数字几表示?――4

在空盒子里再放入一堆黄球――可以用什么表示?――

2.小结:原来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不知道的数在数学中我们称为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取消了课前猜数游戏,直接引导学生经历从用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有猜的想法,但随之就会自我否定,想到用字母来表示不知道的数。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快的时间使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深切感受了字母出现的必要性,由于是自发产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的冲击会比较大,会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与欲望!)

(二)初步感知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问题1:你们觉得a可以是几呢?

问题2:如果老师现在的盒子足够大,黄球也足够多,你认为a还可以是几?

生:可以是任何一个自然数。

追问:那可以是1吗?可以是4吗?――再次强调可以是任何自然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这里增加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范围的研究,其实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对于是否可以是之前袋子里已经有的1或者是4,还是有疑问的,通过抓住学生的这一疑惑,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辩论,再次明晰字母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

(三)揭题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与关系

(一)表示红球的数量

1.用字母表示红球的数量。

2.黄球与红球数量大小比较――a>b,a

(设计比较:通过对红球数量的字母表示的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深层次含义。首先能认识到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不同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也可以表示相同的数,进而确定在这里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红球的数量更合适,从而引出字母所表示的数之间可以有大小比较。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研究,让学生对字母的理解更具一般化,揭开字母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更易亲近与接受。)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球的数量。

(1)小组交流:如果红球比黄球多3个,那么当黄球用a个表示时,红球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2)小组汇报。

(设计比较:与一稿相比,这个重点环节笔者设置了小组交流,而不是让课堂成为好学生的一言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首先是组内交流纠正的过程,然后全班的汇报交流对于学困生而言又是一次学习,而且经过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能把理由说得更清楚、更自信,这样能更好地突破重点。)

(3)比较:红球的数量用b与a+3表示,哪个更好?――a+3更好,除了能表示红球的数量,还能看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4)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红球与黄球的关系。

师:现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红球的数量了,那当a=1时,红球就是1+3=4……

在这个过程中,黄球和红球的数量都在变,但是它们的关系没有变。

(设计比较:首先让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更好,可以表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后续环节中通过计算来强化,既是再次领悟,又是对代数式计算的一个铺垫。)

(5)师:如果现在用b来表示红球的数量,当红球比黄球多3个时,你认为现在黄球又可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比较:这个问题的设计有3个考虑:一是对之前学的知识的一个巩固;二是理解当用字母表示不同的对象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关系时也会不同;三是体会到虽然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同,但是都能从中看出红球比黄球多3个这样的关系,体现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的优越性。)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

1.师:现在如果红球与黄球的关系不是多3个,而是少3个,黄球用a表示,红球可以怎么表示呢?如果红球用a×3表示,你能知道什么?如果红球用a÷3表示,你又能知道什么?

2.小结:加减乘除这些运算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比我们平时说的多几个少几个要简单多了!

(设计比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在这里增加一个练习的环节,能够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说理的作用。而且通过这样题组的形式出现,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三)年龄问题

1.独立完成练习。

(1)小明今年x岁,老师比小明大18岁,老师今年 岁。

(2)当x=11时,老师 岁。

(3)当x=30时,老师 岁。

(4)当x= 时,老师 岁。

2.反馈。

重点讨论:当x= 时,老师 岁。

小结:在年龄问题上,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这是新增的内容,考虑到前面的素材比较单一,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有利于学生连贯的思维,但是从情感上来说,未免有些枯燥,而且学生可说想说的内容不多、欲望不强。放入年龄问题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反馈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有趣的点,如“11岁”正好是学生的年龄,由此教师的年龄秘密也就被揭示了;“30岁”是学生的而立之年;“让学生填的空格”更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估计x的最大范围中既是对代数式计算的不断巩固,更是对x取值范围的深入研究,在学生的激烈辩论中,明确了在实际情况中未知数的取值是有范围的!)

(四)总结:字母还能表示什么?――定律、公式、确定的数

(设计比较:经过以上的讨论,学生的思路已经被完全打开,想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字母还能表示什么”,既是让学生对于以前学习中、生活中字母用途的搜索,更是丰富学生对于字母可以表示的内涵的理解。)

三、应用

(一)数青蛙――课件出示数青蛙动画,跟着一起数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在经过多番考虑后还是把思维层级相对简单的青蛙儿歌提到了前面,但在处理上有所变化,不是让学生去编儿歌,而是让学生在跟着动画不断数、不断念的过程中自觉产生念不完需要用别的方法的需求,从而自发地想到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这里就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去编儿歌,而是为了能把儿歌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将自己的表达能让大家都看明白,所以,“残疾”青蛙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嘴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

(二)自学简写

1.看屏幕自学简写规则。

2.巩固练习:判断对错――比较2a和a2的大小。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去掉了童话的外衣,以简单的规则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安静地看大屏幕自学,并告知要检查自学成果,效果甚好!)

(三)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课件出示甲、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3.反馈:巩固正方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

4.把两个图形拼在一起,求拼成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设计比较:和一稿相比,降低了这一图形题的难度,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题目、发现信息,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去揭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公式,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记忆与比较,并且把两个图形合在一起作为课后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四、总结(略)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4

一、设置有效情境,在激发参与中调节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将生活经验与知识联系起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设置有效情境的好处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的现实难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新旧联系,在矛盾冲突中调节

数学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当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转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例如,某老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让学生先进行复习,再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试了多次之后,往往会发现原来的计算方法是不对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发现矛盾、寻找联系、自我调节,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除法的法则,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三、提供阅读材料,在自主探究中调节

现实中由于一些教师不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及相关材料,课本实际上就是一本“习题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因此,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数学类书籍相对枯燥,难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此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先让学生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接着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并引出学生的疑问:“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不是想怎么表示就怎么表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下列阅读材料:“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a、b、c、d……任何一个字母表示数,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特定的量常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如常用字母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调整,掌握了该课时数学阅读的方法。

四、引导合作学习,在互动生成中调节

引导学生自我调节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或产生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或相互启发和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同伴协作、小组学习、调查走访等,促使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协作,互相帮助、启发,共同提高,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通过合作交流,发现学生的进步超出最初的预想。

五、设计开放练习,在自我选择中调节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生学习吃力、能力无法完全施展的情况,这时候数学教师应该适当进行分层要求,特别是巩固练习时设计一些可供选择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自主选择。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的好处在于,能够为每个层次的学生提供成才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学生的解题策略会大有提高。因此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自我调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让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六、设置超级链接,在拓展延伸中调节

“超链接型数学课堂”就是根据网络语“超级链接”的特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联想到相关知识或活动,从而提高组织教学的灵活性。例如,某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确定方位》一课,通过游戏活动复习旧知,然后通过猜想巧妙链接新旧知识,这种方法可以调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套路,增加了学生的亲近感,增进了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学生还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知识的联系,因此从课内到课外设置超级链接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5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这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是教材42页的Let’s learn和Let’s do部分的内容。教学内容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等方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从该教材强调语言运用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相关的情境和话题。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字母词汇部分和唱跳部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枯燥的字母词汇教学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掌握了知识,记得快、记得牢;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Let’s do,模拟真实情境,自然地诱发学生学习动力。总之,在本节课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字母Ll、Mm、Nn 和单词monkey,panda等。

2、能够听、说、做Let’s do,有节奏的吟唱。

3、培养对英语语言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字母Ll、Mm、Nn的正确读音及规范书写。

四、教学难点

六个四会单词的发音及书写。

五、媒体运用

一、合理设计情景,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1、多媒体在Let’s say中的应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将抽象的静态的字母、单词以图像、声音、多维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生中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们边看、边听、边学,很快就记住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单词monkey,panda,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活泼可爱的猴子、熊猫画面,再跳出单词的写法和读音,学生边看边学,很快就记住了。

2、多媒体在Let’s do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歌谣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依赖多媒体的辅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听、说句子直至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伴随强烈的有节奏的音乐,学生更易熟记与理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1、师生问候

2、表演英文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播放课件)

3、拍球游戏、数数导出课题Let’s say,板书并由学生齐读。

二、介绍新语言项目及练习方法

A、Let’s say部分

1、教学字母“Ll”,大屏幕显示衣服的型号“L”教师手指画面,询问“What size?”生答:“L”,导出字母L,多媒体显示字母Ll的书写,教师教授发音,并运用字母卡片强化发音、指导书写。

同样方法教学字母Mm、Nn。

2、出示monkey,panda的课件。

教学monkey (指课件猴子),询问"What’s this?",生答“猴子”或monkey,教师示范书写、教授、指导单词monkey的发音及示范书写。

同样方法教学单词panda。

3、总结所学字母及单词,编出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字母的准确读音,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其音素读音及在单词中的准确发音,为学生认读单词及提高认读能力提供有效策略。

4、游戏"Guess the words”。利用多媒体显示不同的动物画面让学生猜单词,强化、巩固所学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B、Let’s do部分

1、课件演示Let’s do动画效果,让学生先欣赏美妙的音乐,听一听这部分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边唱边跳,模仿动画里的人物,分组练习并表演,评出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

三、总结评价

1、做拼词、连词成句的游戏并进行分组比赛。

2、总结课堂表现。

四、布置作业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6

一、交错渗透与独立编排相结合

“式与方程”这部分独立教学内容虽然都安排在第二学段,但教材从第一段就开始渗透了有关式与方程的知识。纵看12册教材,采用了交错渗透与独立编排相结合的编写方式。

1.交错渗透

式与方程的内容在整个苏教版教材中是交错渗透的,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寻找到方程思想的生长点。一是关于等式的经验的积累,从一年级的认数开始,学生第一次接触等式,如4=4;到学习加减法时,学生对等式的经验有了扩展如5+6=11;到了二年级,对等式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知道了乘法中和除法中也有等式,到了三年级知道分数和小数中也有等式。二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渗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用字母表示数是在二年级里的用“m”“dm”“cm”“mm”表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第二次接触的是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公式,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第三次接触的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渗透。这些等式、用字母表示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一次又一次的渗透,为学生方程的学习积累了较为全面和丰富的经验。

2.独立编排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下册都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单元教学方程。

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学生认识许多简单数量关系,接触过一些字母式子如计算公式、运算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以后学习方程、比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教材先是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的计算公式;再联系一些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接着学习化简形如“ax±bx”这样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初步“涉足”代数式运算,又为后继学习了解形如ax±bx=c的方程做准备。“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单元的学习,有利于体验数学表达的简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的初步知识奠定基础。到方程部分,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再探索并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习理解只有加法或减法、乘法、除法的简单方程;然后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只有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的方程之后,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探讨稍复杂一些的方程以及实际问题。

二、经历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小学生学习方程,是学习一种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价值与长远意义的是体现建模思想。小学生从初次接触一个实际问题到最终建立方程(即建模),一般经历这样3个环节:先用自己的语言或方式描述相关事情或问题,再抽象成数学表达,最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苏教版的教材编排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建模,如五年级下册的方程一单元的例7首先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一次跳高比赛中前三名小刚、小军和小明的成绩。这一题从教材的编排上给我们传达了四层意思,首先是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文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卡通小鸡的话提示我们,把题目抽象成数量关系式,第三是把小军的成绩设为x米,小刚的成绩用1.39米表示,这样数学表达就转化成了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方程“x-1.39=0.06”。第四是当学生得到问题答案之后,卡通小狗又提醒我们要对问题的解答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方程的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经历的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

三、强化代数式思维,做好中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