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例6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1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几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个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分以下几步,从以下几方面去“自学、互学”:1、弄清说明对象。2、弄清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3、弄清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发动群众”,让他们用它去自学、互学。经过实践,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在“复述”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复述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熔记忆、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说明文的复述,一般最好先采用概括性复述,然后再采用再现性复述。概括性复述是为了弄清文路,也就是说明顺序与主要内容。再现性复述主要是为了弄清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准确地介绍知识的。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先弄清文路: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成就与前景。然后据此对课文进行再现性复述:因为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有例为证:地中海附近和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的情况),所以要进军。怎样进军,就是针对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讲清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特征和危害)采用相应的守势(怎样植树种草抵御)和攻势(用水改造沙漠)。人类向沙漠进军有什么成就(不少沙漠得到了控制与改造,有的已成为绿洲)和前景(可以利用沙漠地区风力大和日光强来发电等)。通过复述,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坚持这种活动性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四、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这种活动性教学法既适用于事物说明文,也适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同时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核舟的形状及构成(包括篷、窗、栏杆、对联位置)以及人物布局及其神态、姿势、饰物等。这样,既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帮助理解了课文及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又领受了古代艺术家雕刻艺术之精湛。整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画一画食物链,就可以加深对自养和异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绘画与审美能力。

五、在“实验”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学习事理说明文时,学生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有些知识不易一下子理解,而又想研究一番,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如对《食物从何处来》中光合作用的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酸咸中反应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理解,《死海不死》中关于浮力的原因----咸度高的理解,都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做实验对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品质。

六、在“比较”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2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来源:文章屋网 )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所涉词语,学习并列句:“可以……可以……可以……”和假设句“如果……就……”。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写的哪几种新型玻璃,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途﹚是什么。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4.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师:制作高楼掉下玻璃伤行人、“夹丝网防盗玻璃报警”等课件,制作生字卡片。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课件引入新课

(播放警察抓盗窃博物馆犯罪嫌疑人的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警察叔叔为什么知道盗贼在窃取国家文物并一举将他们抓获吗?其实啊,警察叔叔之所以能一举将这些犯罪嫌疑人抓获,并不是值班的看守报警的,报警的是窗户上安装的玻璃。为什么窗户上的玻璃能报警呢?那就让我们去了解它吧!板书(黑板中线靠右处):玻璃。

二、朗读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用“—”线在下面作标记、划出生字和新词。

2.同桌轮读课文,相互认识生字。

3.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再全班认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和字形。

三、自主阅读

1.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哪几种玻璃?这些玻璃都是什么名字?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2.小组讨论:第六自然段和前面五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阅读,突破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

1.模拟产品营销情景,介绍玻璃的特点。在学生完成填表后,根据自己对文中出现的四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途﹚的了解,在全班模拟产品展销会现场,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推选一名全班交流。

2.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

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自动报警。

作用:防盗。适用于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

五、词句语言训练

1.同学们:这段讲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讲特点时我们用了哪句话说明了它能自动报警?说用途时,我们知道了它能用哪些建筑物?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①不是……而是……;②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2.注意这两种句型。

3.分别说一句话。

4.生字范写,练词组词。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展销会上”根据对“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了解,向广大顾客们展示了该产品的巨大魅力,后面一种玻璃我们下节继续向广大顾客朋友们展示。

注意:讲完下面三种后,问这些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种见得多与否?所以它们都是(?)玻璃。完成板书“新型玻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所写生字小组内批改订正。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二、自主阅读,突破重点

1.学习2~4自然段。①自读2~4自然段。②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介绍“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途),创设“产品营销”情景,介绍这些玻璃的特点和作用。⑴在全班“招募营销员”(推选同学,师照顾好、中、差学生的等次,最好每等次都有选手);⑵师根据上面讲述的同学所介绍的“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途),结合课文内容,师生逐一修正完成表格的填写;⑶教师启发:请同学们观察1~4自然段,作者在介绍每种玻璃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小组讨论;⑷师生共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夹丝玻璃”都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用途。“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则是先介绍作用再介绍特点。“吃音玻璃”是先介绍特点,再介绍作用。

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讨和对这几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用途)的了解。请大家想想:文中的这几种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见吗?它们和我们平时在家、学校等场所见到的玻璃相同吗?所以这些玻璃都是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所以它们是“新型玻璃”(完成课题板书《新型玻璃》)。

3.学习第6自然段,联系生活延伸课堂。①齐读。②发挥想象结合实际口头设计几种玻璃,用自己的话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介绍给大家。

三、了解本文说明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举列子、列事物。

四、总结全文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4

一、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

这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不把事物或事理说准确,给人以错误的认识,那就失去了写说明文的意义。要准确说明,就要做到三点:第一,要科学客观。所谓客观,就是指作者要尊重客观事实,对说明的事物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褒贬,必须作符合实际的客观介绍。第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如《土地的自述》一文的开头:“我的名字叫土地,我和大气、海洋、各种生物一起组成了这个充满绿色和生机的世界。我拥有宽达二百多亿亩的庞大身躯,无数生灵在我的怀里跳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我就没有美丽的地球。”这段话对什么是土地做了准确的解释说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抓住事物的特征,对准确说明事物是很重要的。要抓住特征,就要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比较事物,同中求异。第三,说明的语言要准确。所谓语言准确就是既要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确,合乎语法规律,还要求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概括性词语,更要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规律,证明事理,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使读者便于领会,不生误解,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一文中对于近视形成原因的描述:“眼睛主要由一个晶状体和一个视网膜组成。如果晶状体太往前凸,外界景物就会落在视网膜前面,人们就看不清外界景物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视。”由于使用了专门术语,表述语言显得既简明又准确。一般来说,这种语言比较质朴、平实、不夸大、不缩小。

总之,说明文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抓住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结构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来写。

二、做到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解说。如《铅笔》一文,就是按照铅笔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来写的。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再比如我们介绍一座建筑,总要先写外形,然后再写内部结构。二是指整篇文章要有一个顺序。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时间顺序,写某一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常以此为序,如《铅笔》;一种是空间顺序,解释说明建筑物体时常常以此为序;一种是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大都以此为序,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是按眼睛为什么会近视,近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才能有效预防来写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楚。在写说明文时,可按上述要求,结合写作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说明顺序。唯有条理清楚,才能使读者很快把握说明的内容。

三、根据需要恰当选择说明方法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5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我姓什么呢?(众生摇头)给大家一点线索――我这个姓很“大”。

生:姓“王”。

师:为什么你说姓“王”就大?

生:因为有一个词叫“大王”。

师:所以你觉得我姓“王”,是吗?但是我很负责地告诉你,我这辈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姓过“王”。(众生笑)

生:姓“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词叫“皇帝”。

师:我告诉你,我真的不姓“皇”。我再给大家一点线索。我这个姓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比“万”还要大。

生:姓“亿”。(众生笑)

师:看来你数学学得不错,知道“亿”比“万”大。如果真的被你猜对了,你就可以叫我亿老师,很遗憾,还是不对。我再告诉大家,我这个姓比“万”大一点,不多,只大一点。

生:姓“兆”?(众生笑)

生:十万?(众生笑)

师:十万?你听说过有姓“十万”的吗?仔细听,比“万”大一点,比“万”多一点。不多,只多一点。

生: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方”字头上比“万”多一点。

师:厉害,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恭喜你,猜对了,我确实姓“方”。

[点评:课前谈话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钟,却展开了一次生动的猜字谜旅程。它既和谐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可谓情趣浓浓,语文味儿浓浓。]

二、抓住特点说外貌

师: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咱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我就是我(板书)。继续向大家介绍我。(PPT出示:我叫方卫成,从小到大,我都稳稳地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师:你知道了我的什么外貌特点?

生:方老师小时候个子矮。

师:你说话很有水平,很给老师面子。告诉你――其实我现在也矮。(众生笑)

生:我觉得方老师您小时候应该学习很好,坐在前面,老师可以多关注你。

师:那你还知道吗?矮有矮的优点。

生:如果矮的话,就可以很快钻到桌子下面去。(众生笑)

师:你觉得我从小喜欢钻桌子,是吗?(众生笑)告诉你们吧,万一天塌下来――

生(齐答):有人顶着。(众生笑)

师:同学们,开个玩笑。但是大家已经知道这是我外貌最大的特点。今天我带来了几位朋友,你看看他们外貌上都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呢?(出示大白的图片)

生(齐答):大白!

师:对!大白,你觉得它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胖胖的。

师:你发现了它体型上最大的特点。

生:身子大大的。

生:脚短短的。

师:注意说准确。是脚短短的吗?应该是――

生:腿短短的。

生:身子白白的。

师:再带来一位朋友,看他外貌上都有什么最鲜明的特点呢?(出示三毛的图片)

生:他头上只有三根毛。

师:很会观察,一眼就把他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抓住了――头上只有三根毛。这是发型的特点。假如你是三毛,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生(笑答):我……我……是三毛,我头上只有三根毛。

师:可怜的三根毛,这是发型上的特点。继续,还带来一位朋友,猜猜是谁?(局部出示成龙的鼻子)

生(恍然大悟):成龙。

师:他外貌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的鼻孔很大。

师(纠正):不是鼻孔很大,是鼻子很大。(生笑)当然,鼻子大了,鼻孔也就相应大了。成龙外貌最大的特点是――

生:鼻子很大。

师:对,这就是他五官上最鲜明的特点。那有的同学说,我w型不像大白,发型不像三毛,五官也没有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怎么办?(指向一位戴发箍的女孩子)你们看,她头上戴着一个漂亮的发箍。(指向一位戴眼镜的男孩子)你们看,他戴着一副眼镜。这些是我们身上的什么特点?穿戴,对吧?想一想,你外貌上都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呢?现在请抓住你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用两三句话介绍介绍。(板书:特点鲜明)

生:我叫戚厚楷,我剪了头发后,他们说我的头像和尚。(生笑)

生:我叫俞h,我长得胖嘟嘟的。

生:我叫蔡震豪,我最鲜明的特点是肚子上有很多肉肉。(众生笑)

[点评:往常学生在写人物外貌时,总会落入俗套。然而经方老师指点后的学生在此方面定会大有改观。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以身示范”,风趣地说自己的外貌特点,鲜明而有力地告诉学生,介绍外貌一定得抓特点,其余可略及甚至不及;二是教师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角色,启发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介绍外貌特点。“大白”“三毛”“成龙”的这些图片或照片,教师是从体型、发型、五官三方面进行选择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打开思路的引导方式;三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拘泥于容貌特点,可适当地关注外表的其他方面,如方老师就地取“材”,告诉学生可介绍“戴眼镜”“戴头箍”等穿戴方面的特点。这种“主副兼具”的指导,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降低了写人物外貌的难度。]

三、自我认识明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介绍了自己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那么,除了介绍外貌还可以介绍哪些内容呢?

生:可以介绍自己的爱好、性格。

师:是的,可以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板书:性格 爱好)

生:还可以介绍自己的优点、缺点。

师:是的,优点、缺点也可以介绍,只要真实就可以了。

生:还可以介绍自己的特长。

师:是的,同学们说了很多。看来,介绍自己,除了外貌,还可以介绍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特长。继续向大家介绍一下我。(PPT出示:我叫 ,我是一个 的人)我叫方卫成,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你呢?

生:我叫S易,我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

生:我叫胡宇敏,我是一个调皮的人。

生:我叫胡依成,我是一个喜欢科技、喜欢创新的人。

师:不错,有科学家的潜质。

生:我叫王子艺,我是一个喜爱艺术的人。

[点评: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详尽地介绍或较具体地写自己的外貌特点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将外貌写好是他们目前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重点一般应锁定在“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写具体”上,方老师深谙此目标。在聊了外貌之后,方老师渐次展开“指导学生确定特点”“指导学生围绕特点写清楚、写具体”两大板块的教学,目标相当明确,重点也是非常突出的。]

四、条理清晰写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我用一句话,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和爱好,把自己的特点介绍出来了。我还写了这么几句话,将介绍特点的第一句话进行了“变身”,你发现了什么? 请仔细听。第一句,“我叫方卫成,从小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句,“我叫方卫成,在书法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第三句,“我叫方卫成,如果你要问我喜欢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我喜欢书法”。你发现这几句话,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生:都说了你喜欢书法。

师:是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

生:这几句话意思是相同的,但是说法不一样。

师:对,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介绍。这样一来,我们的语言就更加丰富了。

[点评:学生写自己的性格、爱好,总起句往往千人一式。“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爱好……”这种表达方式俯拾皆是,教师似乎也是熟视无睹。方老师却涉足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因而学生的总起句有了较大变化,这在后边呈现的学生习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方老师的教学告诉我们“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知识,但教学不能止于告知,应该用实例让学生感知,在大量语言现象中让学生明白:语言要灵活,要富于变化。]

师:继续看老师介绍。(出示:我叫方卫成,从小就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看省略号,你觉得接下来,我会介绍什么呢?

生:你可能会介绍你怎么喜欢书法的,写过什么书法作品。

师:有可能。到底我会介绍什么呢?我动了一番脑筋,请同学们看――

“我叫方卫成,从小就深深地喜欢上了书法。

小时候,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漂亮的粉笔字,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

有一段时间,每天回家我总要写上一两张,否则总感觉像少做了一件什么事。

每次进入新华书店,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看书法类书籍,看到好的字帖,总会忍不住买回家。”

师:围绕我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你发现我写了哪些内容?

生:模仿老师写字。

生:每天回家都要练字。

生:喜欢去书店买字帖。

师:是的,我围绕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概括地介绍了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说明自己喜欢书法的特点的。(板书:围绕特点)同学们,我们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地介绍自己鲜明的特点。当然,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接着,可以用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明自己的特点。

师:假如一位同学喜爱运动,你觉得他会介绍哪些内容呢?(出示:我叫王小明,我可爱运动啦!……)你觉得他可以介绍哪些方面的内容?(生答略)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我们通过多个方面概括地叙述,就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特点。

[点评:这是“围绕一个意思选择写作材料”的切实指导。方老师先呈现分述部分的多个概括事例,学生较好地领悟了选材、选点的角度。接着与学生共同选材、选点。在具体的任务中,人人习得了方法。习作角度一旦多样,思路就会被打开,何愁学生没有东西可写,何愁文章写不长?]

师:还有一位同学,你看他又是通过哪几方面的概括叙述来反映自己的特点的?

(出示:我叫方阅,我可爱读书了。我的书柜里摆满了书。同学有好书,对我胃口,我就要借来看一看。只要有空我就会读书。)

生:第一,书柜里装满了书。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还有就是――一有空就看书。

师:是的,方阅就是围绕喜爱看书的特点来写的。继续看下面一段。

(出示:“有一回夜深了……”并附上一张孩子深夜看书的图片,以及一段妈妈催促的话:“阅阅,赶紧睡觉了,都已经11点了!”)

师:你大概猜到省略号后面会写什么了吧。

生:可能会写他对妈妈说:“不管几点,我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不然我绝对不会睡觉。”

师:你想到了人物的语言。

生:他可能想办法偷偷地把书看完。

师:呵呵,你肯定也有过这一出。同学们,我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首先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地介绍自己的特点,然后可以用多方面的概括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如果某一件事,特别有话可说,你可以把这件事写得具体些,让人读了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你在写的时候,就像在放电影,有语言有动作,这也是挺好的方法。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就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吧。在写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两个小贴士。

(出示:小贴士一:选择自己最鲜明的特点来介绍;小贴士二:整段话都要围绕特点展开叙述。)

[点评:光有概括事例,文章如同只有骨架,不够丰满、生动。因此将一件事展开写就显得很有必要。但矛盾紧跟而来,若具体事件指导过细,三年级学生会急于模仿,写出的事件便大同小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方老师给出了一张图片、一两句人物语言。事实是,拎住了这两个要素,便拎着了具体事件的牛鼻子。W生循着这两个要素,描述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五、点赞评改夯基础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点赞时刻”。什么叫“点赞”?

生:说说同学文章的优点。

生(投影展示):我姓曾,名天泽,从小就和书成了好朋友。每当有好书时,我就像一条鱼似的,畅游在一望无际的书海里。我一但听说哪家书店有好看的书,脚下就像长出了风火轮,奔向那里把书买回来。每当买到书的时候,我心中的石头就落了地,心情也就变得舒坦起来。这就是我,一个喜欢看书的小书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生:五星。我觉得他有时间再往下写的话,肯定是五星加。但,现在我已经有了看电影的感觉。

师:同学们看,他的第一句话是不是有变化了?同时他还用了几个概括事例来反映自己喜爱看书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习作上画波浪线)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但”的“但”应该改成“旦”。(教师在学生习作上用修改符号示范修改)好,掌声送给他,一个爱看书同时又很谦虚的同学。

师:还有谁来介绍自己?

生:爱发脾气的我。我平时很爱发脾气。要是有同学惹我生气了,我马上就会火山爆发。我的外婆几乎每天都会在我耳边唠叨:“你看谁谁谁怎么样……”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想发脾气。有一次,我正在吃早饭。外婆看我吃饭很慢,就说:“你看某某同学吃饭很快的,你能不能向她学着点?”我想外婆老是说我的缺点,都不知道欣赏我,我气愤地回了外婆一句:“你烦不烦啦!”外婆愣住了,我也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就是我,一个爱发脾气的我。

师:你们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可以评五星。因为她平时就是这样的人。

师:哦,原来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不错,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语言啦、感受啦都写出来了,既有概括的叙述,也有具体事例的描写。同样把掌声送给她。最后再请一位。

生:一个爱发火的人。他,一点小事就发火;他,同学一说他,就生气。他是谁?先不告诉你。有一次,他一下课就跑出去疯玩,玩“石头剪刀布”入了迷,直到预备铃响才冲回教室。因为座位在里面,他让同桌让一下。同桌不耐烦:“从另一边走不可以吗?”他一听就火了,大嗓门吼道:“怎么,我就从这儿走!”同桌这才不情愿地让开了。请问他是谁?他就是我,一个爱发火的我。

生:他一开始没有暴露自己,到最后才说这就是他自己。(众生笑)

师:是的,先有意隐藏自己,到最后才揭示答案,写法上很有特点。

[点评:在作文评改环节,应给予学生热情鼓励,教师的表扬、伙伴的点赞是极需要的,而且点赞的内容具体些会更好,如“有了看电影的感觉”“她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开始不暴露自己”都是切切实实的点赞。相信小伙伴们听了,不是惊呆了,而是喜不自禁了。同时方老师引导学生指出文章的问题所在也难能可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方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在众生面前改正学生的错别字,便是切切实实的帮助与指导。看来方老师是牢记这句话的:“小语”姓“语”,但一定要立足“小”字,始终不动摇。]

六、坚守自我扬个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介绍了自己最鲜明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咱们选择了概括事例、具体事例来写,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的确,我们外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每一个不同的人而精彩的。(PPT出示全班学生照片)这就是同学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喊出:(PPT出示)我就是我――

生(齐喊):(PPT出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范文6

在介绍苏州园林布局的时候,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跟宫殿和一般住房进行比较,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样一比较,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文中介绍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跟外国花园相比较,写出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物的色彩的时候,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突出了苏州园林色彩的清淡。在多重对比中更加凸显了苏州园林各个方面的鲜明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在布局构思时,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整个苏州园林比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产生“人在画中游”的审美错觉。在介绍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时,作者又用图案画和美术作比喻,强调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所追求的是自然之趣:虽为人工建造,却尽量任其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这又提醒读者应如何进一步欣赏苏州园林,欣赏“这本画册”。

在写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观赏池沼里养的金鱼或各色鲤鱼时,作者引用了《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鱼戏莲叶间”,短短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图画,同时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得宏大的苏州园林的每个景点都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总述园林特色的(3~9段)7段文字中,分别从建筑布局、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和廊子、角落、门窗、颜色等方面介绍了各个景点,使我们对苏州园林的全貌有了完整具体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鉴赏苏州园林的角度和线索。

想一想

1.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园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以上片段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出相关例子,并说明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