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范例6篇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范文1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现代建筑思想启蒙建筑元素现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国内大量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风格并置,百花齐放。眼下,尤以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最为突出,涉及到大量的住宅、办公楼、酒店等等各种类型的建筑。新古典风格建筑强调理性精神,以其高贵典雅的气质迎合着当今建筑市场的需求,表现出在当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新古典主义建筑演变历程及其背后的建筑思想和当代新古典主义建筑的表达以及当今中国新古典风格建筑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展开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古典主义建筑发展脉络

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8世纪,根本上是基于对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非理性的批判。当代的新古典主义则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建筑是相对于古典主义建筑而言的,也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现代诠释。它是对古典建筑美学的思考和追求。古典建筑美学与依托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建筑美学不同,它是对自然的思考与总结,强调理性,追求和谐统一,是对建筑静态和平面的思考。而新古典建筑不但保存了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典雅端庄的高贵气质,而且寻找与当代建筑的契合点形成时代的建筑,体现建筑的时代性。

新古典主义是“现代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思想启蒙时期,新古典主义建筑对“一元论”的批判和此时历史主义的觉醒,并通过对建筑原型的思考表达当时的现代性;摩登时期新古典主义主动同当时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相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来表现当时的现代性;现代主义时期与装饰主义相结合,在古典理性的基础上继续表达相对简洁的现代感。后现代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表达着这个时期的现代。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古典形式的背后,新古典主义建筑表现出开放性和现代精神,并为“古典如何步入现代”开创了一条重要的道路。一方面新古典主义建筑仍然采用古典建筑的构图和形式,在文化心理上保留着人们对传统的延续和认同;另一方面,它又面向现代,在建筑技术、结构、功能上采用了现代技术的伟大成就。新古典主义借用古典形式作为现代的“伪形”,但“伪形”中包裹的却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理想。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实例分析

我们选取北京的几个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为例,对当代中国新古典建筑进行简要分析。

1.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现代表现

以某沿街商业综合楼为例(图1),首先,此沿街楼从大的层面按三段式设计,下部一二层为商铺,形成建筑第一段。三至五层是办公空间,采用了简洁的梁柱处理,形成建筑的中段。六层及女儿墙立面后退,与檐口的层层出挑,形成了平实的上部造型。建筑整体为典型的“三段式”。建筑立面上以竖向构图为主,结合横向的梁进行基本的构图。比例

适当,形成简洁大方的立面效果。构图和比例确定之后,结合沿

街楼的梁柱结构进

行细部设计。我们可以看到立面的柱子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做法,然后隔次排列,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柱子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古典的柱式,加上顶部的灯箱,横梁细部的线脚,檐口的处理,建筑立面十分丰富,同时又在整体构图和比例的控制下,在韵律的主导下,又非常的富有秩序感。当太阳高度角正好的时候,梁柱的光影投下,更凸显雕塑感。新古典风格建筑就是这样利用恰当的构图,丰富的细部,加上石材的使用,实现古典与现代、既矛盾又统一的结合。使得这栋新古典风格的沿街楼尽显其品质和档次,散发着高贵的气息。

建筑的西部,入口处(图2)的处理同样也是采用竖向三段式构图,门两侧用石材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中间的玻璃入口部分,大的左右三段划分前提下,是对细部的关注,与雨棚的对位搭接关系明确,细部丰富表情丰满。与整栋建筑风格统一,形成“入口是建筑整体的点睛之笔”的效果。

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新古典主义流露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建筑设计是将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了新古典的设计手法。在虚实对比、主入口出玻璃形体扭转等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之外,全部都有新古典的印记。在满足结构、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比例严谨整齐的开窗,秩序分明,然后再做细部上的推敲。每个窗洞按比例分为三部分,左右窗并列放置,立面石墙划分因此形成“宽窄窄、宽窄窄”的韵律;上下窗间均有线脚,形成纵向上的韵律,如此立面丰富起来。窗子檐口较深,雕塑感突出。此外,主入口前面的石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主入口在同一轴线上,一定程度上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平面构图中秩序的体现。

另外一种设计手法是在大的构图比例关系下对窗的设计。窗子的设计细致,划分多样,而且不同窗子之间形成对比,立面相当丰富。这也是新古典能取代国际式方盒子的魅力所在。某综合办公楼则是很明显的首先将主体高层部分后退,以底层商业作为第一段,主体高层后退形成中段,高层顶部作为第三段形成三段式。裙房部分竖向划分为几大部分,然后每一部分再进行细部推敲,加入虚实对比,整体形象丰富典雅。

新古典主义建筑将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抽象并与现代技术和材料相结合,将古典的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建筑的符号并融入到建筑中,用古典的方法演绎着现代的精神。当初新古典的出现是对国际式方盒子的突破,是对满足人民精神层次需求的呼应,可是如今,一方面很多城市(比如北京),新古典主义建筑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造成城市场景的不统一,城市界面风格的不连续;另一方面,国内的城市太多太多充斥着这种新古典的建筑,新古典建筑“过剩”,人们的审美也随之疲劳。建筑(尤其是住宅已经成为一种产品)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的迎合当下的市场需求和个人的口味,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是缺乏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如果不顾及我们的国情,文化,广泛的新古典建筑比肩而立,将会造成我们城市的无序化。新古典建筑泛滥的消极面我们同样要有所警惕。

结语:

在中外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新古典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对古典精神特别是经典“美”的表达却是不变的。这种美的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习惯和传统观念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古典美学法则已经成为历史的遗产,要对其继承和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今天,随着国内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发展的越来越多,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场景不统一,城市界面风格不连续和城市无序化等许多问题。如何去改善这些问题,如何建设更适合人民生活的城市,对建筑不断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出更高水平的中国建筑,这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严何. 古韵的现代表达——新古典主义建筑演变脉络初探.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黄华,郑东军. 论新古典主义与当代建筑创作[J]. 建筑创作,2003(1):6-7.

[3] 戈蒂娜.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J]. 华中建筑,2005(5):26-28.

[4]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新古典主义范文2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74-02

王玉红(1983-),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助教。

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阶级斗争也激励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历史使命就是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记载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因此,文学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特点。英国文学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例外,它们也是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

一、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新古典主义在英国文学中主要是指1660-1798年这一阶段,即从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去世后,查理二世(Charles Ⅱ,1630-1685)王位复辟开始到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为止。英国新古典主义受到了1688年的光荣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革命派分化为两个敌对政党:自由的辉格党和保守的保守党。文学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由这些竞争派系的利益所主宰。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一些公共咖啡馆和众多的私人俱乐部悄然出现在伦敦街头,它们成为了作家们的最爱,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经常光顾这些咖啡馆。自然地,人们在这里闲聊和讨论的话题就成为作家们文学中的主题。与此同时,私人俱乐部的老板们总是时尚的引领者,他们注重礼仪,从行为举止到穿着打扮,无不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这些也影响到作家们,他们的文学更加强调形式或风格的规范性,像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一样创作散文,或是像蒲柏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一样创作诗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一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早在18世纪的下半叶就在英国出现了。随着由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浪漫主义开始并逐渐建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832年,沃尔特·斯科特爵士之死(Sir Walter Scott,1771-1832)以及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标志着浪漫主义的结束。

浪漫主义深受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劳动者却越来越贫穷,直到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最终,他们不甘压迫,了机器,来表达他们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仇恨。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革命宣告了人的权利和废除阶级差别。在英国,劳动人民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法国大革命欢呼,对其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而欢呼。革命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作家如乔治·戈登·拜伦、雪莱创作,甚至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也被触动,从中得到启发,想要自由表达内心,写出有丰富内容的作品。

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差异

首先,新古典主义主要是指18世纪早期的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倡导公民义务等的义文艺思潮。新古典主义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家荷马、维吉尔以及当代法国作家伏尔泰、狄德罗等的作品为典范,在形式和风格上刻意模仿。例如,顺序、逻辑、比例、准确性、品位和礼仪等,并且克制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家的散文、诗歌以及戏剧创作一般以严谨清晰的思想、简约优美形式与和谐完整的结构为主。

然而,浪漫主义者认为诗歌拥有治疗伤痛的巨大能量,他们认为诗歌可以净化个体灵魂和社会。浪漫不仅是对丰富想象力的赞美,而且可以随性地表达和激发灵感。浪漫主义者认为这些才是诗歌真正的关键。浪漫、自然世界的诗意想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原则。散文应该准确、直接、流畅和灵活;诗歌有抒情的、英勇的、说教的、讽刺的或戏剧性的。戏剧应该是英雄双韵体,时间、空间和表演应该严格遵守要求。遣词造句必须坚持规律,角色类型不能有个性。

相反,浪漫主义诗歌不拘泥于形式,浪漫的作家总是会寻求超出实际的想象。他们可以选择普通的人或普通生活为话题,采用任何他们想要的形式来创作他们的诗歌。他们也会对诗歌语言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原有的结构和风格基础上设计、构建多种形式。

第三,18世纪见证了英国诗歌繁荣的古典风格,代表人物有约翰·德莱顿高潮、亚历山大·蒲柏和塞缪尔·约翰逊。尽管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除了优雅结构和用词,它似乎缺乏想象力和感染力,但新古典主义诗歌严肃和认真的基调和恒定的启蒙主义还是值得赞赏的。

浪漫主义和这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工业革命一样,可以看作是一场艺术的革命。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是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开始反抗新古典主义文学,后来被视为诗歌革命。他们探索创新诗歌写作理论和技巧。他们倡导用普通的语言来表达普通人的生活。

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的差异

亚历山大·蒲柏是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威廉·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因此,对两个作家的生活和诗歌特点的分析,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散文家、讽刺作家和启蒙运动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蒲柏也被认为是领先的文学评论家和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在蒲柏的主要作品中,《批评论》(An Essay on Criticism, 1711)集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作家及古希腊罗马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霍拉斯、布瓦罗等人诗歌艺术之大成。这首诗包含744行,分为三个部分。诗人叹息当代诗歌评论界缺乏一种真实的文风,并号召人们向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寻求启示。蒲柏的这篇诗作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面研究,对同时期作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了古典主义标准,在英国普及了新古典主义。谨慎的措辞、引人注目的节奏模式、精确的含义、和谐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和风格的灵活性是新古典主义的特点。通过他自己的诗歌和他的文学批评作品,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得以推广和标准化,但由于过于的精雕细琢,新古典主义似乎让现代读者感觉到缺乏活力和想象力。

亚历山大·蒲柏还是一个伟大的讽刺作家。蒲柏对18世纪的英格兰贵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讽刺,描写当时伦敦上流社会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达到反讽的效果,从而使诗歌达到了愉悦与说教的双重目的。作为一个诗人,讽刺在他的作品中被用来对抗社会腐败和贬值。几乎所有他的作品都是讽刺。讽刺的目的是燃烧虚伪和腐败,修复腐烂的世界,使社会恢复原来的健康。讽刺诗《夺发记》就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从而打破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愚人志》(The Dunciad,1742)是蒲柏最好的讽刺诗,生动和无情地反映政府、社会道德、教育,甚至是宗教的腐败。更重要的是,他把重点放在对人类世界的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例如《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是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体现了当时的宇宙观、神学观和道德观。

亚历山大·蒲柏是启蒙运动的代表,第一个将理性主义引入英国。他相信社会道德、古典文化和科学知识,他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坚持理性,学习经典、艺术,提高品位和公共美德。他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理想的,说“不管它是什么,他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表示他对道德、政治和文化的迅速恶化没有察觉。他强烈反对文学标准的降低。他认为,文学主要是智慧的工作,文学和社会文明以及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们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他认为文学有影响和丰富生活的力量,有教育人和改造人的能力。他用众多诙谐的评论和讽刺诗以及完美的诗歌形式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法国大革命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从开始的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湖区,被誉为“湖畔诗人”。他见证了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巨变,他的经历和态度在他的诗歌里无不体现。华兹华斯的诗显示许多浪漫主义的特征。他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华兹华斯的短诗可以分为两类,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诗。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情感自然的流露。华兹华斯被认为是“自然的崇拜者”。华兹华斯敢于运用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他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强大的、积极的力量,一个强大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诗《我作为一个孤云》表达了华兹华斯诗歌的核心信仰。

华兹华斯认为文学的创作来源于平民生活。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他表达的主题。他总是同情可怜的人。在他的诗歌像《荆棘》《水手的母亲》《迈克尔》《玛格丽特的苦恼》里面,华兹华斯将贫穷、犯罪、精神错乱、孤独的痛苦,甚至是绝望呈现在读者面前。《露西诗》用简单的语言和抒情的节奏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普通的乡村生活。《男孩》华兹华斯更深入地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本质。

威廉·华兹华斯是以激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著称的。华兹华斯的诗歌呼吁用淳朴的语言表达平凡的主题。他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用普通的语言来写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平凡的角度来表现平凡的事情。他认为诗歌语言应强调简单性。华兹华斯将诗定义为“普通人之间的谈话”,他认为诗歌是“强大的情感的自然溢出,它发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他用他的诗歌来表达自然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大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绪。他可以穿透事物的内心,让读者看到自然生活的本质。华兹华斯是自然的亲近者,他的灵感是自然赋予的,他的成就来自于自然的生活。对他来说,自然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理解;自然是老师;自然是人与神之间的垫脚石。

简而言之,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是“理由”,而浪漫主义是“激情”。

新古典主义是英国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的主要理论。新古典主义作家以古希腊和拉丁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力求实现完美的文学形式。新古典主义文学是以批判的眼光去解读社会和政治生活,注重形式,强调知识而不是想象力。古典主义将自然定义为人类的本性。社会比个人更重要。人被认为是社会人,是社会秩序的产物。古典主义注重世界的表象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浪漫主义是始于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理论。在此期间,艺术、文学的重心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18世纪强调结构化、知识性、推理方法的“理性时代”转变为以情感和想象力著称的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将自然定义为自然环境(森林、山脉等)。个人比社会更重要。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产品。浪漫主义强调奇特、原始的主题以及无限的渴望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选读[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2]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新古典主义范文3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法国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绘画,新古典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相似,都崇尚理性,注重素描和轮廓的精准。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中很少表现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一切都是从理性出发,遵循着唯理主义的观点。新古典主义同样对素描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造型的精准完美,也同样追求作品的和谐、庄严和典雅,但他们却反对巴洛克和罗可可的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新”就在于借用古代绘画的表现形式来直接描绘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宣扬一种革命精神,绘画更倾向于现实化。

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形成于17世纪,它的美学理论在当时的影响特别大,甚至于波及到欧洲各国,掀起欧洲艺术的又一个高潮。18世纪中期,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法国又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绘画。新古典主义有意的模仿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绘画和古典主义绘画都一致崇拜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优秀艺术传统。特别是二者都非常注重轮廓的严谨和素描的重要性。

首先,古典主义者坚定地认为,只有通过素描他们的思想才能够得到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大师,他主张艺术家应该从理性出发,支配素材。他想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形式的完整,使得他的造型能力又上升了一个高度,绘画作品更为写实。

新古典主义这一时期的安格尔,对艺术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追求一种永恒的纯粹的美,他的艺术精美而典雅。安格尔认为:“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安格尔特别注重画面中素描的作用,他的作品都彰显出线条和素描的关系。他的油画用笔细腻,使得画面显得洁净又有光泽,极为优雅同时也表现出素描关系和形体结构的严谨,是古典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

新古典主义能够取代洛可可艺术,原因是多方面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出现了一些启蒙运动以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使得法国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反对君主制的同时也反对君主专制时期艺术风格的陈腐。新古典主义通过新的绘画艺术来宣扬革命精神,追求自由平等,其实他们也就是借古喻今。新古典主义者们用他们的艺术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忱,使人们树立起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以启蒙思想和大革命为指导思想,在形式上借代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古典主义而言的,它并非是古典主义的重复,而是对古典的再次利用,完全借用了古典主义的表现形式,但在题材选择、美学思想等方面二者还是存有不同的。

在题材的选择上,十七世纪法国是由路易十四执政的,这一时期的艺术都服务于国王和精英,这时期的艺术崇尚古典精神,追求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庄严、静穆、典雅的艺术风格,因此绘画题材也多以神话、圣经以及古代历史故事为主,很少选择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反对罗可可的艺术,而渴望能够通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他们的艺术,从而宣扬一种不怕牺牲,奋力卫国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热忱,他们对历史的精准性特别的看重。因此新古典主义都是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新古典主义时期最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大卫和安格尔。大卫因投身于法国大革命,所以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几乎都和法国大革命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关。安格尔也是新古典主义的大师,只不过安格尔更侧重于华丽和唯美的表现。由此可见,由于产生的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新古典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在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古典主义绘画大多以希腊神话、圣经为主要题材,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主要以重大历史事迹为题材,多与法国大革命相关。

从美学思想方面,随着时代的变革,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美学思想与古典主义时期有所不同。

新古典主义代表大师大卫,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展现出一种坚强刚毅、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成名作《贺拉斯兄弟的宣誓》,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忱。大卫将人物安排在一个舞台般的空间里,宣誓的三兄弟坚毅勇敢,与右侧痛苦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古典雕塑般的造型一扫罗可可艺术中慵懒柔靡的感觉。大卫的作品大多宣传着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法国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卫熟练的绘画技巧以及严谨的画风都表现出对罗可可艺术的轻佻柔媚的反对。

新古典主义范文4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 萨爷 欣德米特 肖斯塔科维奇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几位作曲家用17, 18世纪的形式和风格来创作音乐,以反对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极度繁复的配器。”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 1971)等作曲家,后来,人们把这一流派叫做“新古典主义乐派”。国内学术界涉及到斯特拉文斯基或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硕博学位论文,如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张艺昆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超越》、川徐立翔的《现代与古典的有机融合一一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感悟与分析》、陈雅春的《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深躺五寻之下的父亲”之分析》、洪奕哲的《普罗科菲耶夫及其的演奏》、孙洋的《斯特拉文斯基与他的》等。这些文章差不多都在围绕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的作品做个案研究,在微观上有对新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和风格形成的认识结论,但缺少纵向上的历史描述和总结。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古典主义音乐在20世纪的发展情况做一梳理,以期获得对该音乐流派的清晰认识。

历史地看,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围绕着战时社会生活的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音乐的要求和观念发生着变化,不同程度上在作曲家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新古典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如《管乐八重奏》)之前,己然预示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露出。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起点归结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身上,事实确实也如此,在这位现代作曲家毕生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他的创作中一如他的国籍变化一样富有意义。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风格变化也是先后由俄罗斯风格时期转向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最后进入十二音乐时期。50余年的音乐创作历程中,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约占31年,是他艺术生命总历程的一半多的时间。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浦尔钦奈拉》(以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未曾发表过的一些乐谱片断为素材,于1919年动笔,1920年完成)、新歌剧《马甫拉》、清唱剧一歌剧《俄狄浦斯王》(1926-1927年)、《魔女之吻))(1928年)、《诗篇交响曲》(1930年)、芭蕾舞剧《帕赛芬尼》 (1934年)、《小提琴与钢琴双协奏曲》(1931-1932年)、《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1937-1938年)、(C大调交响曲》(1940年)、《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42-1945年)、《钢琴奏鸣曲))(1843年)、(D大弦乐协奏曲》(1946年)。最后以三幕歌剧《浪子的一生》(1951年)结束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时期,转而开始了十二音序列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创作,走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通道,他吸收了巴洛克时期以来音乐中的结构因素,将早期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风格特征也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具体在创作中,主要采用自然音阶,谱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大小调体系的,实际上的旋律线条可以是任意一个音的附加,或者是一个三度或四度叠置的和弦,或者是多声的网状音群织体等,但是,风格显得十分纯朴。这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在这种观念之下创作的声乐作品,“不是纯音乐,却很接近纯音乐”;而器乐作品尽管由于作曲家主观上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感情性”,“但有的作品还是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如《诗篇交响曲》。而且,在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中,他早期的作品如舞剧《浦尔钦奈拉》就没有过多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有些受到柴科夫斯基的《野玫瑰》的创作影响,作品中,较多地强调了节奏、和声方面的改变。

同时代秉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其他作曲家中,主要是生活在巴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他们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对过去同样采取了与往常不一样的态度,如诗人让・科克托领导的“六人团”。科克托宣称“贝多芬在他的发展方面是令人厌烦的”,“瓦格纳的作品是一些为长而长的作品”,他们的先期的老师德彪西也过时了,现在的音乐必须是率直坦诚的,干净利落不加渲染的,且是最新的。

参考文献:

[1]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娟.普罗科菲邓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新古典主义范文5

关键词: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软质景观;硬质景观;结合

园林景观是借用各种工程措施,以硬质景观(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等)结合软质景观(如树木、水体等)形成的人文景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景观的眼界也逐步提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园林景观已成为新建小区的打造重点,如何更好地通过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地合理布置达到人工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提升居民的家园归属感就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拭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着从新古典法式园林小区软景硬景结合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1 项目概况

新江湾城C2-2地块项目二期景观绿化工程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江湾城路国帆路,占地总面积35000m2,小区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法式风格,景观定位为法式园林社区,在景观布局上, 以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以几条次轴线, 外加几条横向轴线以及大小园路组成了严谨的几何格网, 主次分明。在轴线与路径的交叉点, 多安排景庭、喷泉、涌泉、园林小品作为装饰, 既能够突出布局的几何性, 又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感, 从而营造出多变的景观效果。

2 景观组成类型

2.1 软质景观

2.1.1 植物。在新江湾城C2-2地块项目中,景观区域约为50%,作为主要软景的花草树木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追求人工秩序美,多样性(品种、颜色、形状)的植物主要以行列式、对称式的乔木、绿篱形成点、线,配合图案式的模纹、色块、宿根花卉形成面,做到“井然有序,均衡匀称”。

植物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称式种植和群落式种植中。对称式种植以高大的乔木、整形的绿篱、色块形成绿线对空间进行组织和划分,加强法式园林的规则秩序感、几何图案感,形成变化中的统一;群落式种植以高大的乔木为景观主要构架,配以色叶、常绿等中层乔灌木,以及大面积的低矮花灌木、花境植物形成大块面空间共同组成色彩纷呈的群落植物景观,将法式古典园林的规则感与现代园林的自然生态美有序的结合起来,丰富空间结构。

2.1.2 水体。“园无水而不活” 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在该项目中,作为软景的水体以规则形水渠、大量喷泉穿插在小区主入口、中央十字轴区域,以整齐的驳岸、较大的体量、数量众多的喷泉形成静中有动、视眼开阔的优美景观。该水景设计中,其造型为规则式,以静水为主,结合叠水、喷泉等动水景观,形成“形、声、色”俱全的水景艺术。配以周围的绿化种植,规则式花钵、广场等观水、亲水停留的空间,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法式园林景观。

2.2 硬质景观

根据王春沐对居住区硬质景观的定义,居住区硬质景观即小区内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均为硬质景观。在该项目中,以直线、折线或几何曲线的道路将十字轴景庭广场、晨曦泉水景广场、普罗旺斯大草坪等活动场所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中央东西方向主轴线,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轴线与大小园路组成了严谨的几何格网, 主次分明。轴线内广场及与轴线的交叉点安排景庭、花坛、花钵、廊架等景观设施作为装饰, 既突出布局的几何性, 又产生了丰富的节奏感, 从而营造出多变的景观效果。

3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景观结合方式探讨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源自勒·诺特尔式“景观与建筑一体化”的规划式造园理念;以对称的中轴线以及依次展开的丰富景观内容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构图,诠释出法式园林的秩序感和尊贵品质。景观设计侧重于用软质材料(规则式植物、水体)和硬质材料(铺地、墙体、小品)等元素交相融合,强化建筑风格,以期在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建立文脉相承,产生修辞效果,强化建筑品质。

3.1 虚实结合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小品色彩鲜明,讲究个性,善于结合各种细小的环境,表现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主题,引发人们欣赏与思考。一个平扁的白色石雕,摆放在翠柳疏林下,碧绿的草坪中间,明亮的色彩,格外突出。它体格较小,但处于视线的焦点上;近距离欣赏,平扁的雕石给人们想象出是一群小伙子运动后留下的痕迹,增加空间感和享受,体现了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区人们休闲娱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铜色的陶瓷花缸做工精致,形状奇异,具有很强的欣赏性,重塑了生活的历史遗迹,提升了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的文化内涵。同时将它配置在树下,马路边上,房屋角上,与房子的外墙色彩呈类似色相协调,满足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需求。原本白色的灯柱竖立在草坪上显得既孤立又不和谐,在灯柱边摆放一个铜色的陶瓷缸,或在灯柱下铺设一块有特点的小石头,便又成了新的景观,使之与整个植物环境相融合。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中水体的审美境,水令人远,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水石最不可少。水的本身平淡无奇,但与周围景物结合,便会体现出宁静至远,或热情昂扬,或天真质朴的意境。植物、小品、构筑物、天空等在水中的倒影清澈鲜明,如真似幻。当微风吹过,树枝摇摆,低垂的树枝漾起粼粼的微波,打破了幽深、清静明洁的水面,立即产生出运动与静止、美丽平面与垂直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美,这两者鲜明的对比,和谐的统一,就是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意境真实的写照。

3.2 情景的结合

情景结合离不开植物、水体、硬质广场、铺装、雕塑、小品等有形的东西,也少不了声、光等无形的东西。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中,通过有形结合无形塑造一幕幕情景,达到情景相融的境界。如采用精致的亭、廊、雕塑、陶罐等小品点缀,强调简约精致,体现唯美,营造高雅、浪漫的居住环境;中心景观轴采用喷泉、叠水等元素,配合欧式立柱、小品,营造一个整齐大气的中轴景观带,两侧在配以规则式植物,强化中轴景观,体现了法式新古典的尊贵的气质。总之,蕴含文化精髓的硬质小品、中轴广场等结合软质的水、植物,创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的新内涵、新灵魂。

4 结语

法式新古典主义园林以追求神似的说法,以现代的材料(各种石材、金属、陶器等)结合动静的水、色彩形态时刻变幻的植物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的生活追求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创造了多元化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 杨鑫,张琦,吴正旺.“轴线”的嬗变——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古典主义园林的传承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2(9)

2 董轶群.收藏满满的法式新古典主义,一部兼具自然与华贵的“大片”上映[J].楼市,2012(2)

新古典主义范文6

在对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张扬中,有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伯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可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才是自由主义的根本;而以边沁、米尔、杜威、拉斯基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则是自由主义的“插班生”。这是因为这些古典自由主义者从一开始就是从经济角度(财产权与经济自由)切入自由主义的。洛克的自由主义政府学说就是建立在以保护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等基本人权为政府的根本目的这一命题之上的。同样,二十世纪有重大成就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如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等)无不以其经济自由主义学说为依托。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在所有制与经济问题上的立场一向是旗帜鲜明的。[1]

时下中国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者是这样从纯理论层面来阐明他们的主张:“它的哲学观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相对而立;它的历史观是试错演进理论,与各种形式的历史决定论相对而立;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的名义实行群众;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2]

在同“新左派”的辩论中,集中体现出了时下中国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对当社会现实的看法:在对基本国情的判断上,认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是内在的陈旧体制与意识形态,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在对社会弊端的判断上,认为是陈旧的权力机制与市场经济并存,前者寄生于后者、扭曲后者,甚至压制后者。在如何解决社会弊端上,认为从法国革命起源的近代左派政治文化,经过俄国流播进中国,逐渐被发展为登峰造极的“”实践,这是一条历史岔道;因此,改革提出否定“”,并引进市场机制,是向着世界主流文明艰难回归。只有把市场机制改革延伸到政治体制改革,在制度层面建设种种权力监督机制,治国才能既解决好社会公正,又尽可能避免中国历史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3]

新古典自由主义言说在时下中国的盛行,有着其无庸置疑的学术的和现实的合理性,但也有着其无庸讳言的致命弱点。这些致命弱点,总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缺乏历史的选择意识,二是缺乏现实的问题意识。

缺乏“历史的选择意识”,主要表现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言说不能正确看待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唯理主义、科学主义、平均主义的成分和排斥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系统的忽视。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系谱中,经济自由主义始终未曾获得与之重要性相称的一席之地。自由主义者们通常对经济问题缄口不语,要么是“均富”、“计划”、“第三条道路”等反经济自由主义的常谈。连胡适这样的大牌自由主义者在谈到经济模式时,也曾对苏俄的计划模式赞赏不已。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在经济问题上几乎是清一色的民社派,高扬“均富”和“混合经济”的旗帜,称颂被哈耶克斥责为通向奴役之路的东西。这一通病至今未有治愈的迹象,轻视财产权、经济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偏差至今仍未得到匡正。[4]

对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传统上述解释,事实上否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的理念不仅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强信仰,而且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的理想追求;走社会民主主义道路,彻底解决民众对于社会正义(分配公正和经济平等)的强烈诉求,已成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主旋律。

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从“五。四”时代开始,便呈现出了鲜明的新自由主义倾向,力图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加以调和。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西方自由主义的人物来说,美国的杜威属于民主主义的自由主义,而英国的拉斯基则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尤其是拉斯基,对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杜威。他的费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修正的自由主义理论,在保留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个人自由、民主政治的同时,力图将它同社会主义的平等公正原则调和起来,从而在自由主义的框架内发展出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现代中国的一些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如罗隆基、王造时、储安平等留学英(美)期间都是拉斯基亲炙的学生;留学德国的张君劢也最为崇拜拉斯基,将他看作是继洛克、边沁、米尔之后的英国自由主义哲学的正宗传人。在拉斯基活跃于欧美学界的20至40年代,他的政治思想就在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当中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他的各种主要著作如《共产主义论》(黄肇年译,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版)、《政治典范》(张君劢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政治》(邱新白译,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版)、《现代国家自由权》(何子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国家往何处去》(张虹君译,天津新民学会1935年版)、《国家的理论与实际》(王造时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民主政治在危机中》(王造时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等陆续译为中文出版,并被奉为政治学中的“瑰宝”。庐锡荣在《拉斯基政治思想》(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一书中,称赞拉斯基“是现代欧洲政治思想的一个怪杰,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怪杰……我们研究它的政治思想对于过去旧时代的旧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许多正确见解。对于未来新时代的新政治思想,可以得到许多光明的暗示”。王造时在《民主政治在危机中》一书的译者序中,只有四句话要说:“第一,这本书是著者《国家的理论与实际》之前编。如果要明了现代民主政治与国家的本质,这两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第二,这两本书可代表拉斯基政治思想的转变,并且是1930年以来,世界各国政治急剧转变的反映。第三,这两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以英国为主要背景,但其理论的涵义是一般的。”40年代以后,在理论宣传层面,自由主义者创办的各种杂志如《观察》等仍在继续不断地介绍和翻译拉斯基的新作;在政治实践层面,由于深受拉斯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以张君劢等为首的自由主义者还创建了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在中国实现民主社会主义[5]制度的奋斗目标。而且“民盟”主张所走的“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糅合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理念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主流;拉斯基则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思想灵魂。[6]

缺乏“现实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在“思想资源”的层面上展开,从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消极自由主义理论”,只是说“通往奴役之路”万万走不得,却没有告诉我们“通往自由之路”究竟何在?“走出奴役之路”又哪里去寻?“自由”如何才能可得?因此,时下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在宣扬另一种“私有化一定比公有化好、市场经济一定比计划经济好”的人间神话。事实上,这既有悖于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新古典自由主义的精神:政治学领域本身不在以经验理论的长足进展为满足,而是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统治而不是有谁统治的这类价值规范的问题上;也有悖于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化和市场化变革一波三折的艰辛事实。因此,从时下中国社会争取建立自由秩序这一“现实的问题意识”出发,中国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要张扬的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互补,而不是两种“自由”的相互排斥。科斯理论的特点是只谈“交易成本”,而不谈“交易权利”。这决非是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问题在科斯所处的社会已经解决,已不是他的问题。最著名的论证,如“企业的意义”和“牧人与农人”问题以及由此导出的如今已成经典的科斯定理,都有这样的背景。在今天处于市场经济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绕开交易权利问题而大谈交易成本,便有可能成为一种为“抢来的钱”辩护的理论。因此,从时下中国社会争取建立公正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这一“现实的问题意识”出发,除了追求效益之外,公正问题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要确立“交易权利”,即确立一个“公平的竞争起点”。[7]

总之,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应运而生的新古典自由主义要真正有所作为,就需要在“主义”与“问题”的结合中,在洞察“历史的选择”与“现实的问题”之间,创建出自己的理论。“拿来主义”是必须的,但“自由”毕竟要在本土的“问题”中争得,从外面是永远“拿”不来的。

注释:

[1]详见刘军宁主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一书的“前言”部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朱学勤:《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南方周末》,1998年12月25日。

[3]详见朱学勤:《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分歧何在》,《书斋里的革命朱学勤文选》,长春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详见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的前言部分,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5]在殷叙彝先生的倡导下,近年来学界又普遍地称其为社会民主主义。

上一篇心电学论文

下一篇小水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