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金融学范例6篇

新古典金融学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1

20世纪7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束手无策,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质疑,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秉承了古典主义传统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也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核心思想,或者说其理论内核是一致的,即都相信市场的不完全性,新凯恩斯主义的关键步骤是通过吸收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的某些思想,对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全新的诠释,用粘性理论代替了凯恩斯主义的刚性学说,即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调整其理论的保护带对凯恩斯主义作了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新凯恩斯主义对其理论保护带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引入菜单成本(menucost)、长期合同(long-runcontract)、信息不完全(non-perfectinformation)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riskanduncertainty)等概念,从微观层面证明了商品市场的非出清可以是一种持续状态;二是对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失业),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们通过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内部人———外部人模型(inside-outsidermodel)、隐性合同(implicitcontract)和交错合同(staggeredcontract)等理论证明了劳动市场的工资既不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完全弹性,亦不同于凯恩斯所说的刚性,而是粘性的;三是对于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引入了信贷配给理论(creditrationing)证明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亦可以是一种常态。粘性理论说明,自由经济并不能保证各类市场的瞬时出清,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方面并不总是有效的。在粘性条件下,当经济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如果任由价格和工资自行调整达到新的均衡,且不说能否实现均衡目标,即使能够达到新的均衡,这一过程也将是缓慢并且痛苦的。这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减轻社会的痛苦。

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其研究对象均是市场经济,任何一种理论或者说学派的成长都离不开与竞争对手的碰撞和相互借鉴吸收。20世纪70年代末,理性预期主义的标志性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评”(LucasCritique)①,卢卡斯认为宏观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微观行为个体的加总,而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却找不出任何微观行为个体的影子,即凯恩斯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样,一旦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或偏好发生了改变,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就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卢卡斯批评”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重要问题,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化,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界线日益模糊,出现了一体的趋势。对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说,个体的理性预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所谓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要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也正是在建立其微观基础的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市场缺陷出发,力图通过考察这些缺陷条件下的最优化行为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以及它们与失业和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承认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但是货币政策在短期仍然可以起到平滑经济的作用。通过对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前者比较适合于长期分析,而后者则更适用于中短期情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经济虚拟化:对主流经济理论内核及其保护带的改变

20世纪70年年代初,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人类正式进入虚拟货币时代,即货币的发行不再有相应的储备要求,完全成为国家信用的一种表现。货币的虚拟化打开了世界经济虚拟化的大门。所谓的经济虚拟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以有价证券、金融衍生产品和房地产等为主要表现的虚拟资产,其种类和数量以及交易规模不断膨胀和扩张,以虚拟资产为主要载体的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并且成为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现象。经济虚拟化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对主流经济理论的内核及其保护带形成了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经济虚拟化的影响:

(一)价格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吗?

主流经济理论认为价格或者说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源的流向,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均衡理论正是通过找到一组价格来实现整个市场的均衡的。应该说在实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经济日益虚拟化的今天,这一结论就不能完全成立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两套完全的经济运行系统,对于实体经济系统来说,边际成本对于价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价格形成过程中,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一般遵循成本加成定价规律,而对于虚拟经济系统来说,主要是人们的心理预期而不是边际成本决定了价格,这对于虚拟经济系统内的资源流动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微观层面来说,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涉足金融领域,比如,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及像通用电气(GE)这样的标志性传统制造企业,其下属的金融公司所创造的利润已经占到整个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2007年,美国华尔街金融性公司当年所实现的利润占到了全美公司当年盈利的40%以上。从国际层面来说,对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基本格局的解释,不管是绝对优势学说、相对优势学说、资源禀赋学说,还是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点均是认为是相对价格决定了贸易的产生和流向,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本质上是美国凭借其发达的虚拟经济系统从全世界吸取资源供其消费,使其已经高度虚拟化的经济得以持续运转,而这种格局与相对价格没有关系。因此,随着经济虚拟化的深入,以预期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日益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价格所决定的只是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流向,其重要性在不断下降。

(二)虚拟财富是真实财富吗?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国外购进来的物品。”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一开头就明确阐明了其对国民财富性质和源泉的理解。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是当前主流经济学认识财富本质的基础,该理论认为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其价值就越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就越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对财富的认识本质还停留在实物阶段,即财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反观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财富构成,我们发现以各类有价证券、不动产和金融衍生产品等构成的虚拟财富占整个家庭财富的比例持续升高,在大多数国家都达到了50%以上②。市场经济本质是一种信用经济,财富作为一种社会范畴,本质上所反映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信用逐渐成为价值关系或者说财富的核心。一方面,以信用为核心的银行制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富的社会表现形式,以信用为载体的虚拟财富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信用在广度和深度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就是其重要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财富与有形的实物财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因此,我们可以将财富定义扩展为: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某种价值属性,该属性即可以是有形的客观实体,也可以是某种观念上的抽象存在。

(三)资本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吗?

对于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探讨是当前主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詹姆斯•托宾曾说:经济增长是一个永远使经济学家们着迷和神往的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早期的哈罗德———多玛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后来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估算实际上都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定技术给定,得出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决定。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国的劳动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大致是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投资。而从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来看,要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均衡,储蓄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应该等于投资。因此,我们说在短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率,也可以说取决于储蓄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该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超低储蓄率的国家,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仅为5.7%,2005年至2007年这一数字则接近于零,1992年至2007年,美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3.2%,美国是如何在如此低的储蓄率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呢?显然如果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逻辑我们找不到答案。长期以来,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其总产出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对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起头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陈志武的测算,美国家庭总资产约为73万亿美元,其中约有35万亿美元来自过去10年的价值增值,劳动收入年积累的储蓄只有1.5万亿美元③。另外,2003年至2007年美国繁荣的房地产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为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贡献了6万亿美元。家庭财富的大幅增长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消费,并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对于美国这种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了的经济体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力量,既不是劳动和资本,也不是技术,而是虚拟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一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主流经济理论与当前的金融危机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斗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9年和1981年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共和党人里根先后上台执政,为解决失业和经济停滞问题,他们分别采取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自由化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开始复兴,并在与凯恩斯主义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为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经济学家们组成的咨询专家为这些国家开出了以自由化、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建议,并被采纳,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面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救援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开出了私有化的先决条件。经过这一系列事件,以自由化、私有化为典型特征的“华盛顿共识”开始在经济理论界和宏观经济政策层面流行开来。从本质上来说,“华盛顿共识”就是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重现,它坚信市场这只看不手的力量,试图恢复萨伊定律。但是,从最后的政策实践结果来看,“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运动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并没有影响新自由主义前进的脚步。例如,格林斯潘曾担任美联储主席达18年之久,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巨大,其一贯理念就是深信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认为如果市场中出现了泡沫,理性个体会形成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泡沫和风险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理性个体的自利行为会产生一个高效运行的金融市场。但是,如果央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行动,例如为戳穿资产泡沫而提高利率,就很可能带来经济的衰退。由此,他认为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预防泡沫的产生,而是一旦泡沫破裂,央行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以避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实体经济带来过大的破坏性冲击。而且,格林斯潘还进一步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就能够实现股东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会窒息该市场的创造力与活力,进而会影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正是秉承这一理念,美联储及相关机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金融创新行为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而积极进行鼓励。例如,1999年美国颁布了《银行现代化法案》,废除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的规定①,鼓励银行向全能型的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2000年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则取消了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取消了关于投资银行经营不得超过15倍杠杆比率的上限规定。21世纪初,随着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为防止经济的衰退,2001年美联储在一年之内就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2%以下,与此同时,美国巨额经常性贸易逆差带来了大量回流美元,这两个关键因素使美国国内流动性异常充裕。以金融和房地产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部门的发展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因此,并没有出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大幅上扬,但是却使得金融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上出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创新的最初动力来自于对金融监管的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是,所谓的分散风险其实只是风险的转移,即将个别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到整个社会,这反而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并由“次贷”事件引发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巨幅动荡。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长期以来主流经济思想在政策层面的实践导致了这场被称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经济虚拟化与未来经济理论的演化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2

关键词:家居装饰;新古典主义;风格;特点;设计

我国的家居装饰行业在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风格设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房屋装修,追求简约的风格,而且由于家居装饰品的种类比较少,所以,房屋装修的风格相似度比较高,传统家居装饰讲求的是简洁明快、实用大方,但是装饰的特点是形式大于功能。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家居装饰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装修的风格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为了营造出更加舒适、放松的空间环境,设计师对家居装饰的风格设计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装修风格,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新古典主义的概念

新古典主义的创始时间比较长,但是兴盛时期主要是18世纪中期,其应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提倡简约大方,反对炫耀奢华,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好评。新古典主义体现了理性规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强调思考的秩序,追求精神的宁静。新古典主义的装修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比例比较匀称,其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广泛。新古典主义的设计理念传到我国后,改变了我国传统装修的风格,设计人员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加入家居装饰中,摒弃了抽象以及贫乏的艺术形象,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要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居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提倡尊重自然,追求真实,对抽象的艺术进行了改变,将其应用在我国家居装饰设计中,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进行很好的传承,其反对奢华的装修方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其脱离了现实的绝对美,而且改变了我国艺术以及传统文化贫乏的局面。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古代美为基础,可以体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还结合现代艺术的美,做到了新旧历史的融合,可以更好的稀缺不同文化的精髓。新古典主义表达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怀旧风格。

2 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风格追求的是精致的美以及古典美,其不但具有较强的历史感,还具有精致的现代感。新古典主义做到了对原创与经典的融合,其在家居装饰中融入了多种古典元素,这类装饰细节雕琢更加精致,提升了装修的风格,而且将古典文化的精华发挥到了极致。新古典主义并不是对古典艺术的照抄照搬,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更符合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我国家居装饰中,可以融合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其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也具有现代的创新性,而且不拘束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将古典构件与现代手法融合在一起。在学习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古典装饰品都适合我国,比如欧洲新古典的壁炉,在中国并不实用,而中国古典的官帽椅,虽然可以当艺术品欣赏,但坐起来并不舒服。

3 新古典主义家居装饰设计思路

户主阅历,决定风格。户主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住宅空间较大的中产阶级,他们一般有着极为丰富的阅历,见识相当广泛,更注重文化的自主性,崇尚文化精神品味。他们比较喜欢欧式古典主义和中式的传统设计风格,但真正实现传统古典主义的并不多,很多消费者倾心的是经过改良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种风格摒弃了一些传统风格中的赘饰,更加强调空间的通透性和实用性。在装饰手法上,新古典主义更重视材料本身的厚重质感,多采用硬朗的直线,而传统繁复的雕镂工艺,只作为画龙点睛之笔来使用。

中式传统设计风格被去芜存精,只保留了室内设计中注重对称、崇尚庄重和优雅等理念。在装饰手法上,多采用富于中式传统意味的装饰物做点缀,而整体上则以简洁明快的实用主义为主。使用功能渐弱,装饰效果增强。消费者更重视空间整体的装饰效果,而使用功能则往往被放任第二位。为了使其风格与主人的身份相符,最大限度地展现户主个性,住宅的整体装饰效果则需要消费者和设计师多加考虑。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将古典的繁复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使居室显出大方稳重的贵族气质,并体现温暖气息。居室装修的色彩,白色、黄色、金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而红色、金色、咖啡色往往是中式装修的首选色,而将这些主色调中揉入少量亮色,使颜色看来不那么厚重,使整个空间都略显跳跃。

新古典主义风格家具,讲究沉实、雅致,保持永恒、沉静、典雅的古典风格。无论是沙发、餐桌、装饰柜还是睡床,力求在线条、比例设计上充分展现丰富的艺术气息,弥漫着古典怀旧的气息,既注重品质又不过分张扬。除了家饰和材质的融合外,还可以运用玻璃、灯饰、光源、金配件等元素,对总体气氛加以修饰,使气氛营造得更加华丽和谐。细微处往往透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细节上的处理更进一步完美整个家居装饰。一个简单的镶花刻金都是整体设计的点睛之作。任何一种设计都是体现主人对生活的态度,所有的设计风格都是在满足业主对房屋设计的要求,新古典主义装修无论是家居还是配饰都体现出优雅、唯美的韵味,体现出主人独特的品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居装饰,并不是对西方古典装修风格的照抄照搬,其结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实现了装家居装饰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新古典主义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艺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吸取了东西方古典文化的精华,其运用现代的装修手法,提高了家居装饰设计的质量。新古典主义并不是仿古的风格,其将古典装饰品精致、雕琢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也结合了现代美以及现代文化特点,这种风格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家居装饰风格的追求,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热情以及科技性,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婷.浅谈客厅装饰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2]王海麦.试论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及审美[J].新西部(下半月),2009(4).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个人自由;国家干预

当前一场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席卷全球。这场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的结果。有文章指出,这场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新自由主义已“穷途末路”。究竟什么是新自由主义,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现代英美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虽然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但它试图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却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这个老问题就是国家究竟要不要干预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主流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它从17世纪诞生,演变到现在的新自由主义,经历了三个半世纪,可以说其间始终与这个老问题纠缠不休。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修正了古典的自由主义,主张国家要干预经济;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重新回到古典自由主义,再次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从不干预主义,走向干预主义,再回到不干预主义,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历史走了一个“圆圈”,彷佛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不干预主义

国家要不要干预经济的问题,其实质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个人自由权利的关系问题。17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洛克,被誉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他在主张“个人自由”论的同时,又主张“有限政府”论,认为政府权力有限,不得侵犯个人自由。他对政府权力采取不信任态度,认为政府管得愈多,个人自由就愈少;政府管得愈少,个人自由就愈多。洛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国家不干预经济的观点,但却为它定下了一个基调。

如果说17-18世纪自由主义的重点是争取政治上的自由权利,那么19世纪自由主义的重点则是要求保证经济上的自由权利。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匪姑茉凇豆宦邸分惺紫忍岢觥肮也桓稍に饺司谩钡睦砺郏衔肮腋稍じ鋈俗非笞约豪娴淖杂桑崴鸷癫聘坏脑龀ず蜕缁岣@奶岣摺薄S⒐饕宓拇砣宋锉咔咴蛑髡欧湃沃饕澹笫敌胁皇芄蚁拗频淖杂删⒆杂擅骋住⒆杂删赫衔一囟跃蒙畹娜魏喂娑ǘ疾焕诰玫脑龀ぁW魑⒐诺渥杂芍饕宕砣宋锏拿芏蚨怨也桓稍に饺司玫睦碛勺隽司咛逅得鳎骸暗谝唬炖硪幌钍乱担钍屎系娜四粼谀窍钍乱瞪嫌星猩砝婀叵档娜恕保浴案鋈死窗旎岜日窗旄靡恍保坏诙矶嗍虑樗淙挥筛鋈死窗煳幢啬芟裾倮舭斓媚茄茫侨砸巳酶鋈死窗欤灰烧窗欤蛭庋梢约忧克侵鞫哪芰Γ土端堑呐卸夏芰Γ竦檬煜さ闹叮坏谌绻稍に饺司茫突岵槐匾卦黾诱娜Γ嵊泻艽蟮幕龌肌V链耍也桓稍に饺司玫睦砺劬统晌诺渥杂芍饕宓闹匾槌刹糠帧?

密尔上述的3点理由,不能说没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完全排除国家对私人经济的干预,这种放任主义会导致什么后果,谁也难以预料。密尔本人其实也表示了这种疑虑。他怀疑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的自我调控能力,所以他又不同意对国家采取轻视态度,认为国家的职能应是积极的,不能靠一个无所作为的政府和不立法来保证公民的自由,同时强调要承认法律的强制作用。密尔虽然没有放弃放任主义,但他的疑虑却为后来自由主义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二、20世纪初国家干预经济的自由主义

后来的事实证明密尔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古典自由主义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欧美各国奉行不受干预的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教义,结果造成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自由资本主义走向了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垄断使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两级分化,不仅工人生活贫困,而且广大中小型企业也无法生存,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经济危机连续不断。19世纪最后30年就出现4次经济危机,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这场大危机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弊端,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不干预经济理论的一次否定。于是一种修正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国家要干预经济的自由主义应运而生。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自由主义,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型态,它的特点是既要自由主义,又要国家干预。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家格林首先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他认为国家不应是消极的国家、放任的国家,而应是积极的国家、干预的国家。国家可以干预市场经济,限制不利于“公共福利”的私人经济活动。同时这种干预并不影响个人自由,相反是为了维护个人自由。稍后的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家霍布豪斯则反对垄断,认为垄断企业的无限制地发展,影响了其他成员的自由。但他也反对国家直接管理企业,主张对垄断企业实行一种由行政、工人和消费者3方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来管理。他试图确定国家干预和个人自由之间的恰当界限,并认为只要遵守这一界限,就可以达到社会和谐,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面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就任美国总统,他首先大力修正古典自由主义,认为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过去自由主义者所提倡的放任主义的、不加干预的自由竞争和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他说:“十年的放荡无羁,十年的集团利己主义”,使98%的美国人口都遭受到打击,美国公民只能求助于有组织的政府权力。于是罗斯福把古典自由主义的不干预主义改变为干预主义,并将其作为国家政策加以推行,这就是有名的罗斯福“新政”。与此同时,一种反映国家干预要求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这一理论主张用扩大政府支出的办法创造需求,通过政府干预来推动经济增长。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用实践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使其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学。至此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盛行达40年之久。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美国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与此同时美国垄断资本又一次迅速扩大,由1939年受罗斯福“新政”控制的31个,发展到252个,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推行国家干预政策,造成了国家干预过度,导致政府膨胀,政府开支增加,企业税赋加重。加之技术进步使生产率提高,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过度开发导致能源极度短缺,成本迅速上升。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滞胀”困境,而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声浪四起,重新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粉墨登场。

三、现代新自由主义的完全不干预主义

新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反对国家干预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由于提出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所以被称为新古典自由主义;同时,又由于主张新自由主义的人物原来属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所以还被称为新保守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伦敦学派的哈耶克。他认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这就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使市场无法正常传递信息,私人经济活动受到各种制约,因而引起失业、通货膨胀等等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恢复自由市场。如果以平均财产为目的而实行国家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将受到破坏。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消费者”论,即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向。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向在市场上选购商品,就把自己的意向传递给生产者。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无须政府干预,这就包含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因素。

新自由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社会生活,提倡不受国家限制的自由市场。他认为,自由市场当然不排除对政府的需要,但政府只是“竞赛规则”的“制订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规则的“裁判者”,而“不是直接参与竞赛”。在经济上,他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量的唯一重要因素。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货币数量稳定的、有节制的增加,即支持长期的货币规则和目标,就可达到社会的稳定,不需要政府干预。

在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新自由主义成为美英等国主流的政治思潮和经济理论,并向全球蔓延。新自由主义虽然对治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起到一定疗效,但它不是万能的。新自由主义以复兴古典自由主义理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一些学者称为“完全不干预主义”。当这种“完全不干预主义”涉入金融体系之后,就自然引发了这一场美国金融危机。人们从这场危机爆发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首先,房地产金融政策不当和长期维持宽松货币环境造成了次贷危机。“9.11”事件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实行货币扩张政策,连续13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借贷成本的降低,促使美国公众峰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银行为了追逐自身利润又打破常规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当货币政策出现调整时,利率提升,房价暴跌,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次贷危机随之爆发。

其次,资产证券化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多造成全面的金融危机。美国大批放贷银行,在中介机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置,而这些投资机构又将其打包变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虚拟的金融经济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被急剧放大,最后随着次级贷款问题的出现,整个金融市场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

最后,金融监管机制滞后,放任主义终致恶果。美联储是发放货币的,但它只负责监管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而负责投资银行的美国证券交易的委员会,也只是在2004年经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这就使得许多投资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监管,可以自由地进行“金融创新”。而且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也缺乏有效监督。这就是“完全不干预主义”所造成的结果。

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但最终还是得向政府伸手求助,美国国会两院通过提案用7000亿美元救市,并考虑给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40亿美元的救助,看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是行不通的。

古典自由主义的放任主义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想要复兴古典自由主义理想的新自由主义的放任主义又导致了今天全球性的金融大危机。所以,新自由主义又回到了老问题。

不过自由主义演变的历史和新自由主义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遭遇,的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教训,即国家究竟要不要干预经济,如果要干预那又怎样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N].人民日报,2008-11-05.

2、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N].大连日报,2004-11-22.

3、岳麟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陈培基.西方政治思想史[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4

在20世纪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而在此之前已存在的金融理论体系,则被称为是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

古典金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以“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两分法”为手段,从实物经济的层面出发,对货币的职能、银行的流动性、信用机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相当成就。该阶段所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有:甘末尔学说(1907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1911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论(1923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917年)、哈耶克的中立货币理论(1931年)、莫尔顿的银行可转换性理论(1918年)、勒纳等的弹性理论(30年代)、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理论(1927年)、凯恩斯与爱因齐格的利率平价理论(1930年)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这不仅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特别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货币资产融入实际经济中,指出货币对就业、产出、收入等实际经济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填平了货币与实物经济之间的“两分”,创立了以货币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之后,希克斯与汉森于1949年创立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的IS-LM模型,鲍莫尔于1952年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弗里德曼于50年代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

50、60年代,由于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在金融理论方面,不仅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而且出现了大量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理论。尤其是,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创立现代金融理论之开端。以风险—收益理论、期权定理、有效市场理论与公司理论为四大支柱,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并推进金融理论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该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普鲁克诺的银行预期收入理论(1949年)、银行负债管理理论(60年代)、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夏普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58年)、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1958年)等。

60、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形势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日益频繁,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逐渐代替。此外,一批优秀的经济金融学家开始关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该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有:孟德尔的国际收支与货币分析法(60年代)、讷克斯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以及布莱克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理论(70年代)等。

70、80年代,各种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为了防范各种衍生金融风险,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纵深发展,对国际汇率制度的研究有所完善。有关金融工具的定价、风险估测及金融规避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由此,产生了汤姆与齐曼的股市风潮理论(1975年)、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1977年)、多恩布茨的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70年代)、布兰查与沃森的投机泡沫理论(1982年)。并且,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分析方法,兼收经济学、投资学、数学等学科的新型交叉学科——金融工程学在西方兴起,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80、90年代,接连爆发了西方股灾、拉美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有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危机的生成原因、防范机制、监管模式等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奥布斯特菲尔德的危机预期理论(1994年)、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

综观百年,金融理论的发展从古典走向现代,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分析工具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承袭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法,侧重于理性研究,进行问题的纯理性描述。而现代金融理论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对问题进行较严格的科学论证。其二,问题研究层面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无论是对货币的供求,还是对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较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对金融问题进行探讨。而现代金融理论在宏观层面之外,越来越多地从微观层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指导微观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其三,研究领域的转变。古典金融理论的研究集中于经济金融领域,而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已跨出这一领域而走向社会工程化。

二、20世纪金融理论的重大贡献

20世纪以来,金融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一)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货币金融理论一直都是金融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货币金融理论集中研究货币的本质、职能与作用。1936年,《通论》发表,凯恩斯率先在其《通论》中提出了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而且是一种资产,可以进行选择与替代;在实际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从而实现了对早期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其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相继形成。他们对货币金融理论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而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利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货币需求理论,从本世纪初以甘末尔与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等为代表,通过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间接体现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发展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平方根定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三类七动机说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货币供给理论,以1952年米德首次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中用货币供应对货币供给与银行系统作出系统研究为标志,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并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间,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体系。在对货币供给的研究中,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集中于探寻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本世纪上半叶,凯恩斯在他的货币供给理论中率先提出外生货币论。但随后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学派都摒弃了这种论调,提出内生货币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除由中央银行之外,还要受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大众行为影响的内生变量,使货币的概念更贴近真实状况。

通货膨胀理论,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而逐渐形成。凯恩斯最早于1936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半通货膨胀理论”,他认为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此后,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西德学派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货币量过多。除此之外,经济金融学家们还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产生了较成熟的通货膨胀理论,例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的北欧模型等。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广为流传,货币金融理论界由此又发展了包含预期因素在内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模型(林德白克,1980年)以及预期通胀理论。

利息理论,在传统的均衡利率论中以分析资本供求来研究利率的形成与决定机制。对于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各学派各有己见。后凯恩斯主义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量增加将会使利息下降,利率是传导枢纽;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量增加会在短期内降低利率,而在长期使利率上升;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的理性预期,会使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失去效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短短几十年里也经历了几次变革。

首先,银行家们突破了古老的真实票据理论,莫尔顿于1918年提出了可转换性理论、普鲁克诺于1949年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前者认为银行贷款不一定要用于自偿性项目,可将资金投入具有次级市场条件的证券,这样,就将银行的资产业务拓展到证券投资业。后者强调银行发放贷款可以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为基础,从而鼓励银行将资产业务从短期贷款扩展到中长期贷款。

此外,60年代银行学家提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保持经营的流动性。到了70年代,银行学家又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如偿还期对称理论、资产分散理论、资产分配理论、缺口管理理论等,将银行的经营重心从负债方扩展到资产方,要求通过对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

(三)金融市场理论横空出世逐步走向系统化

20世纪是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与此相呼应,金融市场理论日益丰富并逐渐系统化。随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定价等金融微观企业行为的关注,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也从定性分析推向了科学的定量分析。

公司金融理论方面,莫迪利亚尼与米勒于1958年《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奠定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

风险收益理论方面,马柯维茨于1952年提出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奠定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6年后,威廉·夏普、约翰·林特纳、简·莫辛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根据证券预期的收益与风险方差寻找最佳证券结合。1971年,斯蒂芬·罗斯从影响证券报酬率的各个因素出发,建立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模型),从而为实践中的证券投资决策提供良好的理论参考。

期权定价理论方面,1973年肖尔斯与布莱克发表了《期权与公司债务的定价》,1973年密尔顿又发表了《合理期权定价理论》等文章,为期权及其他衍生金融商品的定价提供了可选择的计算公式,为今后金融定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股市投机理论方面,齐曼于1974年、汤姆于1975年共同提出了股市风潮理论,布兰查与沃森于1982年提出了投机泡沫理论。前者已经开始将股市参与者区分为“保守者”与“投机者”,将投机风险因素正式从股市中抽离出来。后者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投机孕育了虚拟的资产泡沫,并将成为股市崩溃的直接隐患这一思想,从而为更科学地对股市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今后的金融风险、金融安全理论的产生发展作了铺垫。

(四)国际金融理论得到了繁荣发展

国际金融理论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通货膨胀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在20世纪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国际金融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分支理论。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产生了国际收支弹性理论,解释了国际收支中贸易差额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产生了国际收支的吸收理论,解释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至70年代,产生了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这是当代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最流行的一种学说,解释各国国际收支的联系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并通过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平衡的直接影响,实现了对大卫一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超越。这三种国际收支理论在很大程度是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析法上,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注重短期和中期的均衡条件分析,货币理论注重长期收支均衡条件的分析。其二,分析对象上,弹性理论解释贸易差额,吸收理论解释经常项目差额,货币理论解释整个国际收支。其三,在分析的理论层面上,弹性理论是对商品市场的微观经济分析,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分别是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宏观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在20世纪的20、30年代,以传统理论为主流,即购买力平价理论(20年代)与利率平价理论(30年代)。70年代,浮动汇率制的日益盛行、金融创新活动的兴盛,使得一批新型汇率决定理论向传统汇率理论提出挑战,其中主要的代表理论是:资本市场理论(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70年代)、阿尔盖的汇率国际收支说(1981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的新旧更替之间,经济金融学家们在一般均衡分析法之外,又发展了收益—风险分析法,实现了对研究领域的层层拓展,即从最初的商品市场,拓展到货币市场,最终将证券市场也包括在内。

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基本有两个分支,一是国际传递结构论,一是国际传递货币论。结构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只是简单地概括出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5类机制。而货币论从70年代初出现后,已自成体系,其理论分为4大类:社会成本推进分析、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货币分析、小国开放模型和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凯恩斯派分析。研究集中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

(五)经济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以金融理论为核心的分析体系

金融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往往脱离金融而集中于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等的要素分析。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才注意到金融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阻碍许多国家,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至此,金融与经济才得以结合,成为一个研究整体,并相应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经济金融发展理论:戈德斯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金融理论也从分析体系的边缘走向了核心地位。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理论中将各国的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结构。一国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构成了该国的金融结构。他还提出以金融相关率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唯一特征,由此开创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爱德华·肖与罗纳德·麦金农则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统一,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形成广义的货币金融概念,并提出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政府应该放弃过份的干预与管制,以推进经济增长。

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出于规避政府管制的目的,如火如荼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各种探讨创新原因的创新理论也相继形成,如技术发展论、货币因素论、财富增长论、约束一诱导论、回避管制论、交易成本下降论、制度因素论、结构变化论等。

(六)金融危机理论成为世纪末理论研究的焦点

自本世纪30年代拉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序幕以来,灾难性的世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对金融危机理论提出了挑战。

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主要是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以及一些相对零散的危机模型。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在分析上缺乏微观基础,因此难以称为理论,而成为假说。它主要包括以明斯基为代表的对危机产生的周期性解释,以及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对危机生成的货币性解释两大分支。随着80年代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兴起,它们被经济学家作为有效的分析手段尝试着用于研究微观金融层面中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从而将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在金融危机模型方面,最成形的是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第一代,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说明财政赤字导致货币金融危机的必然性。第二代,奥布斯特菲尔德的预期模型(1994年),说明金融危机可以脱离宏观经济状况的好坏,具有自促成性质。第三代,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说明道德风险对危机的产生有触发与推动作用。

三、跨世纪的两大金融前沿问题

21世纪,金融理论将面临以下两大前沿问题:一是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二是微观层面上的金融问题,即金融工程问题。

1.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金融稳定问题。金融稳定问题是当今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各国共同关注的中心问题。金融稳定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体系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与根本保证。安全、稳健的金融体系包含了货币币值的稳定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币值的稳定与一国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有关;银行体系的稳健则需要存在一个安全保障体系。21世纪,就此重大课题,理论界可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问题;(2)区域货币资金的流动问题;(3)最优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问题;(4)全球网络化条件下,银行的内控与外部监管机制的构建问题等。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5

关键词: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39-02

一、前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典雅茶会馆是本人拟创建的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难以从银行取得大额度贷;其次是民间融资机构借贷成本高。典雅茶会馆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融资渠道,探讨采用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和会员年卡融资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典雅茶会馆的融资难题。

其研究的意义是:典雅茶会馆的融资创新方法可解决其融资问题,也为其他小微企业的融资方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为了探讨解决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集,在对文献进行阅读整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观点,综述如下。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论述如下:

Myerss(2010)指出,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新闻媒体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和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达到凝聚人气的目的,各大新闻媒体机构纷纷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RichardL.Smith(2011)指出,融资有资产抵押贷款、天使投资等25种企业融资来源,这仅仅是所有融资来源的一小部分。不同的融资来源以不同方式保护投资的价值。

国外学者认为,融资有资产抵押贷款、天使投资等25种企业融资来源并且美国商业性金融体系相当发达,但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信用不足、经营环境差等原因,中小企业并不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所青睐的放款对象。只有那些发展稳定、产品具有市场、信用条件良好的中小企业才能取得商业银行的贷款。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论述如下:

文世尧,李成青,谢洁华(2011)认为,截至201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对产业集群的小企业贷款品种共23个,给予产业集群的小企业贷款余额工46亿元,占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全部小企业贷款余额(580.8亿元)的7.92%,其中担保方式多疑保证(联保、核心企业或市场管理方担保)、小部分帝业为主,信用方式的贷款为零。

覃君军(2013)指出,会员营销的目的是促进长期重购进而提升销量,一方面要挖掘终身价值,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对大数据的分析来为会员提供符合期待的体验。

2.典雅茶会馆及其融资问题

2.1 典雅茶会馆概况

典雅茶会馆是一个在继承茶文化的基础上,优化饮茶之后的空闲时间以老年人为主体,休闲与养生为主题的休闲会馆。典雅茶会馆设有艺雅俱乐部。俱乐部设置多个学习场所及书吧,并定时开放学习和观赏两种模式的讲座,聘请高素质的老师,进行艺术指导。典雅茶会馆装修风格以古典的红木家具为主,以古色古香的古典主义为基调,让消费者能够找到艺术的气息,更加放松的融入到艺术环境当中。在餐饮方面,典雅茶会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的健康茶点搭配食谱,合理的膳食均衡让消费者轻松享受健康。

2.2典雅茶会馆融资存在的问题

从典雅茶会馆的融资现状看,显然资金量不够,不能满足其营运需求。典雅茶会馆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1)难以从银行取得大额度贷款。典雅茶会馆是一个微型企业,企业规模偏小,业绩不稳定。不利于典雅茶会馆通过向银行抵押贷款的形式来融资。2)民间融资成本高。民间借贷的利率价格整体水平高,年利率一般处在20%-25%左右。典雅茶会馆由于借贷期限较短、风险较大,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一些,利率一般在15%-30%不等。由此可见,民间融资成本太高,典雅茶会馆难以承受。

3.典雅茶会馆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银行资本利益化

原因有两点:1)银行是具商业性,作为盈利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那么就有92%的负债。银行之所以更倾向于大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是因为银行给大企业发放贷款获得利益更大更高更有保障。2)银行不愿意承担过大的风险。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企业寿命没有保证,据调查我国五年内中小企业的淘汰率为70%,只有大约30%具有成长潜力,导致获得银行贷款较难。

3.2 典雅茶会馆被迫走向民间借贷

典雅茶会馆无法从银行得到发展所必须的资金,被迫选择民间融资。

虽然民间融资容易凑得资金,但是民间融资最大的弊端就是融资成本高。假设,典雅茶会馆向民间融资机构短期借款50万元,利率为30%。一年后典雅茶会馆还款的本利息为65万元,增加T15万元的债务。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额度小,又不得不选择高成本的民间融资。

4.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探讨

4.1 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基本思路

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基本思路是:典雅茶会馆通过互助担保融资模式,获得所需资金70%的融资,以及通过会员年卡融资模式取得所需资金30%的融资。

4.2 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步骤

(1)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融资创新步骤

1)组成互助担保融资小组。典雅茶会馆和若干个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组成一个互助担保小组是互助担保融资的前提条件。

2)筹备互助担保融资基金。小组成员企业通过缴纳一定的担保金,作为银行贷款保证金,取得融资。

3)贷款融资。典雅茶会馆融资需求在50万元左右,所以成功向协作银行申请到接近35万元的贷款,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是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核心目标。典雅茶会馆作为互助担保融资小组成员,在融资时,向协作银行申请贷款融资。从根本上解决了典雅茶会馆的融资需求。

(2)会员年卡模式的融资创新步骤

1)制定会员年卡消费模式

推广并办理会员年卡

3)会员年卡融资

4.3 典雅茶会馆融资创新实例

4.3.1 互助担保融资模式的创新实例

(1)组成互助担保融资小组。典雅茶会馆在广州市区内选择本地的广州农商银行作为协作银行,并向广州农商银行营业厅提出申请。典雅茶会馆也在商业区自行发出公告,寻求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自行加入小组。同时典雅茶会馆去拜访规模相当的小微企业商谈融资,以互惠互利的目的,找到有融资困难的企业加入互助担保融资小组。

最后确定互助担保小组成员企业共15家,这些成员企业都是产业集群内信誉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具有良好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的企业。

(2)筹备互助担保融资基金,建立互助担保融资存款账户。典雅茶会馆与其他14家小微企业组成互助担保小组后,基金管理委员会规定典雅茶会馆和其他成员企业缴纳的基金不得低于3万元。并于15个工作日内存入互助担保融资账户中。

由于每家小微企业缴纳的基金数额不同,假定平均每家小微企业缴纳基金数额为5万元,则互助担保融资存款账户将拥有75万元作为贷款担保资金,其中有7.5万作为保证金存入合作的广州农商银行。该行将冻结该互助担保融资存款账户,账户内资金只作为典雅茶会馆以及其他成员企业贷款用途。

(3)贷款融资。典雅茶会馆缴纳5万元的基金。根据最大额度融资公式:

贷款最高额度=7×5×(1-0.1)=31.5万元

即在互助担保融资下典雅茶会馆仅需向互助担保融资小组缴纳5万元基金,就能向农商银行申请到31.5万元的贷款。

互助担保融资模式让典雅茶会馆和其他小微企业,增加银行贷款额度,减少融资成本,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共同抵御风险。有效缓解了典雅茶会馆融资难的问题。

4.3.2 会员年卡模式的融资创新实例

会员年卡融资模式,可缓解典雅茶会馆融资压力的问题,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论述。

在创业初期,典雅茶会馆主要通过报纸和宣传单来推广会员年卡的会员专享优惠,征集会员。通过预收会员年卡费用,取得融资。

(1)制定会员年卡消费模式。典雅茶会馆通过对所有潜在客户的具体情况分析,结合典雅茶会馆早茶以及艺雅俱乐部的经营项目,制定出合理的会员年卡方案。典雅茶会馆的会员年卡分为:个人年卡、情侣年卡、家庭年卡和老人优惠年卡这四种会员年卡。这四种年卡分别享受如下优惠:老人年卡全年享受餐饮8折优惠以及1个月的老年专属艺雅俱乐部会员资格;个人会员年卡全年享受餐饮9.5折优惠以及1个月的个人艺雅俱乐部会员资格;情侣会员年卡全年享受餐饮9折优惠以及2个月的双人艺雅俱乐部会员资格;家庭会员年卡全年享受餐饮8.5折优惠以及2个月的三人艺雅俱乐部会员资格。

推广并办理会员年卡。典雅茶会馆通过店外和店内两种不同方式的推广方式来吸收会员。

典雅茶会馆的店面宣传:1)在典雅茶会馆店内外制作宣传物做活动告知;2)在典雅茶会馆每一个消费台上摆放好会员年卡宣传卡;3)在顾客点单时,服务员来推销会员年卡推出办理年卡。当场消费五折,并送本店饮品两份的优惠政策。

典雅茶会馆的网络宣传:1)建立典雅茶会馆的网站,并在本网站上宣传会员政策;2)邮件群发,典雅茶会馆召集店内员工以及周围的亲戚朋友,通过邮件群发宣传会员年卡;3)短信群发,典雅茶会馆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问卷,短信群发被调查者,来告知典雅茶会馆的会员年卡。

典雅茶会馆的媒体宣传:1)纸质媒体制作宣传单以及报纸;2)其他媒体宣传,通过异业合作宣传和活动宣传。媒体宣传来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典雅茶会馆的知名度,征集会员。

典雅茶会馆的宣传,吸引了许多消费者办理会员卡。典雅茶会馆通过收集会员的个人信息资料和照片,来给每个会员办理会员卡。所有办理典雅茶会馆会员年卡的会员,在办理时,赠送精美礼品一份。特别是在店内消费时办理的会员,除了赠送礼品之外还享受当场消费五折优惠。

会员年卡融资。

经过会员年卡的多种推广方式,假设典雅茶会馆每月平均可办理40张年卡,其中6张个人年卡,6张情侣年卡,10张家庭年卡,8张老年优惠年卡。则典雅茶会馆每月仅年卡的营业收入为:

6×480+6×880+10×1088+8×450=22640(元)

半年仅年卡的营业收入为:

22640×6=135840(元)

通过会员年卡融资模式,典雅茶会馆通过经营可以在半年内,筹得约13.6万的资金。会员年卡模式给典雅茶会馆提供新的销售渠道,既可以在拓展客流量的同时,又可以在短期内增加营业收入,快速取得资金。

互助担保融资小组模式,短期内可解决典雅茶会馆银行贷款难的问题,成功贷到所需资金,典雅茶会馆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开始正常营业。续费年卡融资模式,让典雅茶会馆通过多种营销模式,增加营业收入来获取所需资金,在无需贷款的情况下获得融资。这两种融资模式都可使典雅茶会馆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企业所需的正常营运资金,成功解决其融资难题。

二、结束语

新古典金融学范文6

【关键词】 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新古典经济学派

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已有200年之久,其间许多经济学家都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派再到新古典主义学派,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任何学术理论都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经济学理论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各个阶段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十七到十八世纪在欧洲颇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认为金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来积累财富。这种政治经济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财富的意义。

二、古典经济学

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诞生之前,经济学理论无疑被古典主义学派所统治着,并对经济学未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其中以英国跟法国的经济学家贡献最大。英国的威廉·配第和100年后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尓和魁奈。斯密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详细地分析了重商主义,让人们对重商主义有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自从他指出重商主义的缺陷之后,重商主义也就开始走向末落。斯密从几个方面指出了重商主义理论的缺陷。首先,他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才是财富的组成的观点。他指出只有增加一国的劳动产出,或是增加一国的国民收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的增加。其次,他认为,尽管后期重商主义的理论有所改进,从认为必须把货币贮藏在国内到后期的放宽要求,认为只要保证输出大于输入(即有净输入)以获取货币流入本国,但是依然是值得怀疑的。综上所述,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热衷者,是贸易管制理论的反对者。影响斯密对重商主义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英国的环境,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在这个时期,英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时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夺得了海上霸权,之后通过大量的海外殖民疯狂地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英国的资产阶级们在这个过程中攫取了空前的利润,从而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由于之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当时的种种贸易保护政策开始逐渐表露出对英国继续发展经济的限制。同时英国的资本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在其他国家的竞争当中已经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更加促使他们推崇自由贸易的学说。从而影响到斯密自由主义的观点。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堪称古典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得工业化不再停留于发明机器制造产品的阶段,而是真正对社会发展起了革命性的意义。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三、新古典经济学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古典主义学派得以发展,经过一系列的革命,经济学理论被赋予了大量的新鲜血液。马歇尔、庇古、凯恩斯、斯拉法、拉姆奇、米德、罗宾逊夫人、哈罗德等众多著名的经济理论学家对此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不得不承认马歇尔是当仁不让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标志性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学原理》(1890)和《工业与贸易》(1919)完成了经济学从古典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成为现代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作。《经济学原理》一书把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以及边际主义学说等,组织和融合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体系之中。然而这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拼凑,而是有巧妙的构思和严密的体系。这是继约翰·穆勒对古典经济学进行综合之后的又一次经济理论大综合,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几乎包含了当时经济学界绝大部分的观点和主张,把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学作了最为全面的总结,因而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经济理论体系,居于欧美经济学界的主流和中心地位达数十年之久。他的经济学说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培育出来的一大批弟子。庇古自然是马歇尔最得意的门徒和“剑桥学派”的继承人。实际上,庇古在帮助马歇尔传播其经济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在剑桥大学为学生们讲课,帮助马歇尔传播了他的理论。他还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他的另一个得意门徒——凯恩斯。在马歇尔的众多弟子中凯恩斯不算是最突出的,但毫无疑问,他是最有影响力的。他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独立经济学体系的诞生。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

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派相信经济规律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同时也认为在这种经济规律下,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因此只要倡导自由主义,就能够实现均衡。古典经济学的这种理论貌似非常完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有大量的脱离现实实际情况的假设。就比如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行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但是1929到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根本无法解释,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对策。这种主张自由经济的思想在国富论酝酿出版的时候可能是实用的,因为毕竟世界刚刚进入工业革命的大门,生产力的发展虽说有提高,但是没有达到无法控制的状态,当时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斯密关于人们是经纪人为了谋求自己私利而做出决定的假设。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递进,世界资本财富的迅速积累,垄断厂商的出现,信息量迅速上涨等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种种违背斯密经纪理性人的假设出现的时候,这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就失灵了。凯恩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他认为无法充分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而总供给可以看作一个外生变量它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放任经济自由发展有效需求往往是不足的,因此为了提升国家的财富,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革命。伴随着预期革命,以及张伯伦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四、结语

这一时期确实是西方经济思想史上非同寻常的一页,在近200年的时间内,有众多的经济学家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经济学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重商主义到古典主义学派再发展到新古典主义学派,从主张贸易保护,到推崇自由发展经济,再到凯恩斯的倡导政府干预,这么快的理论发展是不常见的。正如我们所知,一种新的理论的发展一定伴随着有问题的旧的理论的消亡,如上面所述,虽然古典经济学派在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期风靡一时,但是由于他的前提假设条件苛刻等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不住历史的考验,比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西方经济经历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无法为古典主义理论所解释,就必然会引起学者们的反思,促成新的理论诞生。这样,最终便必然导致一场西方经济思想创新的浪潮。西方经济学在上述时期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和成就,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所有这些,我们应当给予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付莹莹.浅谈西方经济史学初期发展[J].消费导刊,2009(23).

[2] 张凤林.从马歇尔到凯恩斯—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一页[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3] 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