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例6篇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1

1、《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夜》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4、《长安清明》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元功能语言学 人际功能 英文诗歌

1.引言

元功能(metafunction)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所提出的。韩礼德在其导师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在Halliday看来,每一个小句都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体现形式。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评价体现。元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除此之外,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化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并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异同作为研究重点[1]。笔者在文中仅通过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角度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作者旨在通过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歌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语言的特点,同时,力图验证用人际功能分析诗歌体裁的适用性。

2.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并被分为三个主要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语气功能、语体功能和美学功能[2]。

语气功能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物的情感态度与语气;语体功能主要是指由语式、语场和语旨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美学功能是指在语用学基础上,通过调整策略,对语篇的生成过程起支配作用,并透过语篇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

3.语气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小句甚至语篇都可以表现人际交往的语气情态意义。英语在词汇上可借助动词辅之以助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语气功能。而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词汇本身意义丰富,其中表示语气的词非常多,有能愿动词、语气助词等,它们的使用相对独立,不受限于动词。

我们先看以下这首英文诗歌,再欣赏《清明》这首唐诗。

A Red Red Rose by: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出自《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Robert Burns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在诗中,诗人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句子均为陈述句,只有“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And fare-thee-weel,a while!”这两句,诗人运用祈使句。英语祈使句有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功能。作者在此加上呼语“my only Luve”,旨在表达暂时告别爱人、叮嘱爱人不要担心的恋恋不舍又不得不走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助动词“will”,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的描述:

英语小句的所属成分中的情态谓语动词[3]

Will属于中量值。“will”和“I”结合表明诗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

呼语放在句末时,通常可以确定或保持或增强和受话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4]。诗中第二节到第四节末尾的呼语多是“my love”或是“my dear”,明确了受话人和诗人的关系事实。

再看以下这首唐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由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诗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杏花村酒店的幌子,多少扫去了诗人本因清明无法归家扫墓,异乡途中奔波偏遇雨水打湿的伤感,更让人心头平添许多暖意。

从语气来看,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都使用了陈述语气,提供给读者许多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第三句则使用了疑问语气,诗人询问路人酒家的地点,用疑问语气体现了交际功能。第三句中“借”这个字,它的情态意义是“礼貌与客气”,也交代了诗人与牧童间的人际距离。第四句牧童“指”这个手势语,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却用行动来回答第三句的“问”,这句话正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它使全诗由低而高,上升,最后达到高潮顶点。问答之间体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诗歌的语气功能也通过这些情态词和语气词体现了出来。

4.语体功能

所谓语体,指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第一个语体成分都起到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5]。语体实际上是人的权势关系和人的心理距离,它的远近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等级和平等关系之间[6]。总之,语体主要是由语式、语场和语旨共同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或社会等级距离。

(1)语式,是指情景的正式性语式即交际活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在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luve”和“dear”表示对爱人呼语;“come again”,“gang dry”和“melt”等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属于一般词汇。诗中句子结构简单,运用了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对爱人的爱情不渝。《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杜牧自身的际遇,其中,有问有答、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平淡却有暖暖的感动。

(2)语场,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该活动的性质和话语的主题。A Red Red Rose中,诗人用玫瑰花,用音符来比喻爱人,把对爱人的无限的爱用海枯石化这种夸张手法来呈现,喻义丰富,立体地表现诗人对爱人的爱情之火不灭。《清明》一诗的语场是诗人在清明时节落雨时分向牧童问路,从而获悉前方有杏花村的经历。“雨纷纷”“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无法回家扫墓,在异乡途中奔波却偏下雨的悲伤落寞之情,这些词的使用令读者感同身受。

(3)语旨,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的交际双方很明显是诗人及其爱人。在第三节中,诗人用海枯石烂来描述自己的爱情不渝,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清明》这首诗的交际意图是询问酒家在哪儿。诗人与牧童的关系有一定人际距离,因而诗人用词也比较礼貌客气。

5.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指在语用学原则和策略对语篇生成过程的支配作用下通过语篇而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7]。著名学者辜正坤说:“其实,诗词存在的主要功能是要给予人审美,不一定非要给予人思想上的启示……像任何别的艺术一样,诗歌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功能,它不必过多侵犯别的领域如哲学、戏剧、小说或政治学之类。当它试图什么都像的时候,它就肯定什么都不像,甚至什么都不是。”[8]@里笔者仅从用韵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英文诗歌通常用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步”。常见的音步有几种:①抑扬格,即-轻-重。②扬抑格,即-重-轻。③抑抑扬格,即轻-轻-重。④扬抑抑格,即重-轻-轻。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O,/my Luve/’s like/the melodie,/都是用了四音步抑扬格。/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That’s sweet/ly play’d/in tune.都是用了三音步抑扬格。抑扬格的使用,读来使人觉得是在轻声哼唱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显露无遗。

再从押韵来看,这首诗采用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的韵式,①三句不押韵,②四句押韵。后两节为abab的韵式,①三句一个韵脚,②四句一个韵脚。这样的押韵方式,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中文诗词在用韵上与英文诗歌在用韵上很明显是有差别的。中文诗词主要以相同的韵母为韵脚,辅音发音更响亮和持久,经常是一韵到底,让读者的听觉和情感随着声音的不断重复而加强。《清明》这首诗的韵尾“纷”“魂”“村”都押韵,看下这首诗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采用的“平起平收”的模式,让读者在感观上有一种美的愉悦。

6.结语

本文主要从元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角度,通过分析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分析了中英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这里笔者仅谈了这两首诗歌语言各个层次单位的功能和意义,也证实了用元功能语言学角度更精确地分析中文诗词的可能性,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为中英文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1).

[2][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4]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and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2.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7.

[6]Brown & Gilman.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表权势和等同关系的代词),吴玉文译,祝婉瑾主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179-196.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传统节日;古代诗词;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喜爱传统节日,喜爱古代诗词,更喜爱描写传统节日的古代诗词。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是一道道大餐,那古典诗词便是盛放这大餐的精美的餐具。如果没有这些精美的餐具,传统节日就失去了华丽的载体,成为散落的珍珠,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很多诗意。在我国,有节日就有诗词陪伴,传统节日与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以隆重热烈著称。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是岁首,因而是一个象征希望、充满喜庆的佳节。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是一首最有名的春节诗。他对春节这样描写道:“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欢乐喜庆之情溢于诗人言表,诗中“屠苏”是一种药酒,“桃符”即今天的对联。不难发现,贴春联、放鞭炮是至今仍然保留着的两大习俗。清代孔尚任写有《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的前四句说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一颗赤诚的童心。从古到今,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关于春节(古人或称之为元日、元旦)的诗词。

最浪漫的传统节日我以为要数元宵节。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诗为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日,人们早晨吃元宵,晚饭后举家出动,逛街赏灯。届时,“花市灯如昼”,“一夜鱼龙舞”,男男女女,流连观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正是这样的放灯赏灯的开放时节,男女青年能够比较自由地相互接触,从而为他们表达爱情提供了绝佳机会,创造了一个古代的浪漫时空。元宵节还有一项集娱乐与智力于一体的活动――猜灯谜。这游艺活动无论谜面、谜底还是猜谜方法,都显示典雅的诗意,洋溢着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傍晚”(打一字),可用会意法想到日落西山,得谜底“晒”字,都富有诗意呀。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此节应属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并且人民群众仍用这个节日来祭奠革命先烈和先辈们。正是这样,清明节自有其特殊的气氛。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诗将清明时节氛围渲染殆尽。南宋诗人高翥《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直击墓地凄然情景,气氛沉重,令人难忍。至于清明节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出自春秋时代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据记载,晋文公在烧山找到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了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诗句的血书。可以这样说,原始意义上的清明节,既有祭祀之意,又有统治者执政自省之功能。

传承千百年的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目前,大部分人接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词人屈原的说法:相传屈原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沉身汨罗江,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蛟龙伤害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包粽子、吃粽子风俗的由来。唐诗人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便很吻合这一说法:“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但只是诗人很天真,他认为后人对屈原的纪念不够庄重,殊不知以一种欢乐的方式纪念先贤其后一直流传着。且看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畅叙亲情,人人向往。中秋首先是赏月玩月,此风俗由来已久,文人尤盛。李白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谓妇孺皆知。“月到中秋分外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更把情感融入赏月之中,创造了天人合一意境,让人产生深远美妙的遐想。苏轼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写得淡然、豁达,实际上月圆人不圆时,思念之情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便直率地道出了一般身处异乡之人的落寞心曲。中秋的另一乐事吃月饼。月饼是中秋“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同样是苏轼,他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两句诗,“小饼”当就指今天的月饼。至于“月饼”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这样我们与古人一样体验着,赏明月、吃月饼、享人伦的美满乐事。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4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5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练习一

8.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2分)

9.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示例一: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示例二: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6、(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1)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填,位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2)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主客移位),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三

8.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6分)

9.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8.橘柚香。(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说明: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6分)

9.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联系诗句分析。(说明: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5分)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范文6

一、绘画美

诗人在描述他构想的生活意象时,是以绘画的线条、色调作为框架或基点的。古有“诗画同渊”之说。虽然诗、画各自所运用的艺术传达的物质材料不同,诗用语言符号,画用笔墨材料,但其表述支点上都是用画意表示诗意。这样,诗便达到“有声画”的目标。人们根据诗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加以绘画性的描述。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把秋景写得生机勃勃,清新可爱。诗像电影的特写镜头,给人留下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秋山经过新雨洗涤,苍翠清新。一轮明月升在天边,映照着松林。清泉哗哗地在流淌。竹林中,少女浣衣归来,笑语声喧。莲荷纷动,小船在湖中轻悠划行……在这里,诗人把山村秋夜的寻常景物写得极富生气,虽是静夜,却毫无萧瑟、孤寂之感。给人勾勒刻画了一幅比春色更为迷人的“秋景图”,画面优美、和谐,充满生活的乐趣,让读者充分体会了诗歌外观形态上的美。

在诗的绘画美中,色彩的感觉和搭配是其中最富特征的表现手法。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色彩的搭配,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敏感,而且体现了诗人在运用色彩时的空间审美意识。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在外观形态中具有更鲜明、更富感性的审美特征。如杜甫的《七绝》。

二、音乐美

中国古诗是合乐的。诗的最早的形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歌谣。经采集删选成《诗》三百。《诗经》的时代,诗、乐、舞是一体的。《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依据即“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风、雅、颂的区别”如南宋郑樵即云:“风土之间曰风,朝廷之间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明人陈第说:“毛诗之韵,不可一律齐也。盖触物以摅思,本情以敷辞。从容音节中,宛转宫商之外。如清汉浮云,随风聚散,蒙山流水,依坎推移,斯其所以妙也。……总之,毛诗之韵,动乎天机,不费雕刻,难与后世同日论矣。”当然,《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其歌唱的声韵谐调,乃是出于天籁自然。唐诗更是讲究音律。由四言让位于五、七言,并且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从追求对偶,到追求声律的美。从四声的发现到永明体的创造。从粘式律到四声的二元化的完成,使诗歌的气骨声律、兴象风神、意境创造,都达到了浑然一体、无迹可寻的境界。从《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一声依吟,律和声,”到《毛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到刘勰“声画妍,寄在吟咏,吟咏滋味”,体现了自古以来在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上诗人或评论家都是一以贯之的。

三、建筑美

古格律诗既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又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诗人在吟咏鹳雀楼、黄鹤楼、慈念寺等古建筑的同时,也从古建筑的外观上获得了美的结构的启示,古建筑的流动、协调、组合、节奏等形式规律和法则,化为“凝固的音乐”,是语言化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情续。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起首两句扣题而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从今昔对比中提取了深沉的历史慨叹,黄鹤已去,空余楼台。起句拔地而起,颔联顺势而转,路无凿痕,“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元杨载认为,律诗颔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正得此法,前四句一连出现三处“黄鹤”,如同建筑上的每一楼层,虽甚近似,但内在结构却有不同。“白云千载空悠悠”引向广漠的历史时域上,于有限中见出无限。颔联是转势,将悠悠千载陡然已转,综合到眼前景象中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又正如杨载所言,颈联“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这一“转”,使诗篇陡起波澜,产生了节奏。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萧瑟的氛围回应到起句,关合合诗。它在起、承、转、合的关联中具有建筑美学流走、呼应、变化、和谐的特征。又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