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例6篇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1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的突发事件,复苏的及时与否与复苏的有效性是影响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大提高复苏效果(即CPR成功率),我们总结出一套“二医二护配合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71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施了CPR。其中,在抢救时限30min内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者50例,占复苏总例数的70.4%,此为初期CPR成功率,另外21例CPR未成功。初期复苏成功后,18例与24~72h后病情平稳转入加强医疗科继续治疗,8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9例因处于各种疾病的终末期于3~20d死亡,15例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抢救并于20h内死亡。本组终期CPR成功率(在初期CPR成功后存活24h以上者)为49.3%。

2 二医二护配合法

2.1 内容“二医二护配合法”是指再CPR过程中必须有2名医生和2名护士参与,且该4位医护人员均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1名医生负责气管插管,为插管医生;另1位医生负责胸外心脏按压,为按压医生;1名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插管,为配合护士;另1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及给药,为非配合护士。一般来说,应挑选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作为配合护士,而年资低能力相对较弱的护士作为非配合护士。同理,将年资高能力强的医生作为插管医生,而将年资低能力弱的医生作为按压医生。

2.2 方法(1)当得知有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时,立即由2名医生和2名护士组成1个临时抢救小组,迅速将抢救车推至抢救现场,快速将患者移至抢救床上,摆好复苏,使前胸充分暴露。以上操作应在30s内完成。(2)1名医生(按压医生)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另1名医生(插管医生)先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氧,以保证患者充足的氧气吸入[1];同时,1名护士(配合护士)迅速连接好叶片与喉镜,导丝插入气管插管内(导丝前端不能露出气管插管的斜口端),备齐牙垫或口咽气道1个,10ml注射器1个、2条长35~40cm的胶布粘于患者床头,并快速打开多功能监护仪将血氧饱和度指套套在患者手上,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以上操作30~60s完成;另1名护士(非配合护士)迅速用粗套管针建立2条外周静脉通路。(3)在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时,配合护士应迅速连接好负压吸引器与吸痰管,准备随时吸出喉咙部的痰液、血液、分泌物,以便于插管的顺利进行。另外,遇见患者喉结突出时,配合护士可用力压住喉结,以利于气管插管顺利通过。操作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如在2min内仍未插入气管插管应暂时放弃插管动作,用简易人工呼吸气囊加压给氧1~3min,待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后再进行操作。气管插管成功后,配合护士立即将导丝拔出,用一次性注射器吸5~10ml空气,立即向气囊内充气,然后迅速连接气管插管与简易人工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同时于胸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有无误入一侧主支气管,并将牙垫或气道置于上下牙之间[2]。之后,有插管医生确认合适的插管深度,配合护士进行妥善的插管固定。(4)此过程是与(3)骤同步进行的。负责胸外心脏按压的医生每2min检查1次脉搏,在第1次检查完脉搏之后,迅速将已连接于监护仪导联线的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前,便于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及时判断按压是否有效。(5)气管插管成功后,插管医生予简易呼吸气囊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配合护士准备呼吸机,按顺序连接好所有线路、打开各开关、添加好湿化罐里蒸馏水等之后,配合护士接替插管医生继续进行人工呼吸,插管医生则调节呼吸机参数并连接于气管插管,给患者以机械通气。如患者还未恢复有效心律,则由2名医生轮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而2名护士应共同完成留置尿管、吸痰、给药、护理记录书写等工作。弱插管后患者已恢复有效心律,按压医生应及时做心电图并记录准确时间。此时,2位护士应将患者的双上肢约束(防止患者突然躁动导致意外拔管),剪掉全部衣服,绑好血压计袖带,盖上被子注意保温。(6)复苏成功后,由1名护士继续配合医生进行深静脉穿刺等工作,另1名护士则完成留置胃管、微量泵给药等工作。(7)CPR成功后,2名护士需及时清理抢救仪器,并及时补充抢救药品,并进一步共同完善抢救护理记录。

【参考文献】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2

1.对象:北京地区50家建有高压氧舱的医院。

2.方法:调查采用现场调查为主,信函调查、电话调查为辅的方法。自拟《北京地区高压氧医学发展的现状调查表》,由我科的医生经过培训后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表。

3.统计学处理:调查结果用和相对数表示,运用51班邑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S户犯n刀日n等级相关分析等,以尸<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受调查率:共调查50家医院,其中有48家医院接受调查,2家医院拒绝接受调查,受调查率达%%。另外有6家医院已经停舱,不再治疗患者。得到资料的医院共42家,其中21家为现场调查,13家为信函问卷调查,8家为电话问卷调查。

2.医院的级别及分布:建有高压氧舱的医院中三级甲等医院10家,三级乙等医院7家,三级医院共17家,占总数的40.5%;二级甲等医院24家,二级乙等医院l家,二级医院共25家,占总数的59.5%。

3.科室人员的组成:北京地区共有2肠名高压氧从业人员,平均每家医院(4.9士5.4)名。其中医生85名,平均每家医院(2.0土2.3)名;护士94名,平均每家医院(2.2土2.8)名;专职技术人员27名。在所有的医院当中,5家医院没有专职医生,由神经内科或门诊医生兼顾;16家医院仅有1名医生。医生学历以本科学历居多,共58人,占总数的68.2%;博士2人,硕士17人,本科学历以上共19人,占总数的22.4%;本科学历以下共8人,占总数的9.4%。不同医院等级之间各学位人数比较有统训学意义(尸=0.仪为),医院等级与学位人数间呈正相关关系(speanl皿1相关系数为0.424,尸二0.(X旧)。医生的职称构成:主任、副主任医师33人,主治医师33人,医师19人。

4.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的专业:由内科转行来的共22人占总数的52.4%;由神经内科转行来的共11人占总数的26.2%;由急诊科转行来的共7人占总数的16.7%。

5.科室的独立性:科室独立的共25个,占总数的59.5%;附属于其他科室的共17个,占总数的40.5%,其中神经内科ro个,急诊科2个,其他科室5个。

6.建立科室的时间:70年代建舱的有2家,占总数的4.8%;80年代建舱的有1家,占总数的2.4%;90年代建舱的有30家,占总数的71.4%;2仪刃年以后建舱的有9家,占总数的21.4%。

7.科室配置的床位数量:仅有2家设立了高压氧专科病房,且病房床位在30张以上,占总数的4.8%。

8.氧舱设备:北京地区共有中型空气加压舱,20台,大型空气加压舱12台,大、中型氧舱占总数的76.2%;小型空气加压舱,9台,占总数的21.4%,个别为纯氧加压舱。

9.治疗患者情况:各家医院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的情况如下:0一5人次3家,占总数的7.1%;5一ro人次8家,占总数的19%;10一20人次22家,占总数的52.4%;20~3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30一4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40一50人次l家,占总数的2.4%;50人次以上2家,占总数的4.8%。ro家医院认为患者来源缺乏,占总数的23.8%;27家医院认为患者来源较充足或一般,占总数的麟.3%;认为充足或爆满的仅5家医院,占总数的11.9%。不同等级医院之间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患者分布: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住院患者超过患者总数一半以上的共有23家医院,占54.8%。“每周”平均门急诊量:0一5人次23家,占总数的54.8%;5一10人次11家,占总数的26.2%;10一20人次5家,占总数的11.9%;20一30人次3家,占总数的7.1%;30人次以上0家。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周平均门急诊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治疗范围:多数医院的高压氧都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突发性耳聋、脑血管病、缺氧性脑病等疾病。部分医院还根据自身医院特点的不同有所侧重。

12.开舱治疗时间:工作日全天治疗的有38家医院,占总数的卯.5%;仅工作日上午治疗的4家,占总数的9.5%。其中周末、节假日也治疗的24家,占总数的57.1%;24小时急诊随时治疗的40家,占总数的95.2%。

13.危重患者的治疗:危重患者进舱行高压氧治疗有知情同意签字的共33家,占总数的78.6%。危重患者治疗有陪舱人员的共35家,占总数的83.3%;行高压氧治疗时舱内可以完成输液、抢救等操作的共27家,占总数的麟.3%。

14.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34家医院都可以治疗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占总数的81%。其中约印%的医院采用头罩吸氧,约25%的医院采用自制的弯管。

15.操舱与设备维护:在所有的医院当中,23家医院为本院的器材科(或器械科,或设备科)的技术人员兼顾,无专职技师,占总数的54.8%;19家医院有高压氧科专职技术人员,占总数的45.2%,他们既负责操舱,又负责氧舱设备的日常维护。在这19家医院当中,2家医院拥有3名技术人员;4家医院拥有2名技术人员;13家医院拥有l名技术人员。

16.治疗方案:在受调查的42家医院中,共有26套不同的常规治疗方案。使用最多的方案为:“加压时间20而n,吸氧印而n,中间休息10而n,减压30而n’’,共有9家医院使用,占总数的21.4%。其余方案的加压时间多数是ro~30~,减压时间15~35而n,吸氧时间60min,中间休息l一2次,每次5~10Inino

17.科研方向:正在进行科研课题的医院有6家,占总数的14.3%;与其他科室合作进行临床治疗病例观察的医院有”家,占总数的26.2%。

18.工作人员的奖金收人:28家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较低水平,占总数的66.7%;13家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中等水平,占总数的31%;l家医院未说明;没有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人在医院中处于较好水平。

讨论

1.医院的分布:由于地处北方地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仍然是冬春季节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而高压氧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北京市高压氧已经比较普及,目前各区县至少有一家医院建有高压氧舱,较多的是海淀区共8家,居民可以就近接受高压氧治疗。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的几家三级医院大多没有高压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几家医院以及部队医院多设立高压氧科,且规模相对较大。

2.科室人员的素质:高压氧科既是个年轻学科,又是个边缘交叉学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主任最大的不同在于,高压氧科主任多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仅有个别医院的高压氧科主任自医学院毕业起就一直从事高压氧科工作。其中由大内科和神经内科转行来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这些主任的加人一方面丰富了高压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高压氧谁都可以干”的假象。北京地区共有2(X)余名高压氧从业人员,远远少于其他临床科室。在所有的医院当中,少于2名医生的医院共21家,占总数的50%。医生学历普遍较低,以本科学历居多,甚至还有本科学历以下的医生。博士、硕士学历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三级甲等医院,这应该与医院的大环境有关。另外高压氧医学目前还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北京地区高压氧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屈指可数,博士研究生导师更是一个没有,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高学历人员不多。大多数医院的科室人员组成如下:医生1一2人;工程师或技师0一l人;护士l一2人。

3.科室的成立:在受调查的高压氧科中,90%以上是oo年代以后建舱的。数字表明,我国高压氧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特别是90年代是我国高压氧飞速发展的年代,是逐渐成熟的时期。高压氧科以独立成科的居多,这样对学科的发展有益。可以根据医院的特点,医生的特点去发展,使之成为特色的科室,治疗病种、范围可以更广泛,更主动,更灵活。附属于其他科室的大都属于该科室对于高压氧认识比较充分,该结果显示了高压氧科与临床各科的关系,但与神经内科、急诊科联系更紧密。在受调查的单位中,仅有海军总医院和朝阳医院2家设立了高压氧专科病房,且病房床位在30张以上。朝阳医院高压氧科,是北京市重点扶持学科;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被总后勤部批准为全军高压氧治疗中心。以上两个科室在各自的医院中从规模、经济收人、科研、人才建设、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成为医院的支柱科室。但在一些三级医院,由于没有病房,病人较少,只能等待其他科室会诊的病人,没有主动权,医生业务水平提高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显著,无法进行独立的临床科研,发展很困难。因此,有条件的医院要建立高压氧专科病房。

4.氧舱设备与维护:各家医院的氧舱设备类型以大、中型空气加压舱为多,附属设备复杂,安全隐患大,技术要求高。与此相矛盾的是,北京地区共有2(X)余名高压氧从业人员,这远远少于其他临床科室,而专职技术人员更是十分短缺。多数医院没有高压氧科专职技术人员,由本院的器材科技术人员兼顾,因此,这些医院的操舱人员多是护士或医生,基本无法处理各种设备故障,一旦出现问题会比较麻烦。故障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影响正常工作。

5.患者来源:多数医院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在ro余人以下。这一方面与氧舱设备类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患者来源缺乏有关。不同等级医院之间日平均治疗患者人次和周平均门急诊量差别不大。患者来源缺乏的原因主要有:其他科室的医生不了解高压氧;患者不了解高压氧;医院大环境不理想,相当一部分科室“吃不饱”;一些患者病情较重,虽然适合高压氧治疗,但因条件限制,无法安排。其他原因还包括:高压氧治疗收费太低,人不敷出;季节因素;医保报销限制;涉及其他科室经济利益;医院成本核算体制等。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来源所占比例:大中型医院病情较重的住院患者较多,小型医院病情较轻的门诊患者较多。由于多家医院高压氧科没有专门的普通和专家门诊,患者无法挂高压氧号看门诊;而且高压氧ro次为一个疗程,一般要一个或两个疗程治疗完后再挂号看门诊;再有高压氧科的就诊患者一般以院内会诊形式就诊的居多。因此,门急诊量较其他临床科室明显少,只能用“每周”平均门急诊量来统计。

6.治疗范围:除了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突发性耳聋、脑血管病、缺氧性脑病等疾病外,部分医院还根据自身医院特点的不同,治疗糖尿病足、其他有害物质中毒、烧伤、创伤、植皮手术后、股骨头坏死、结核性脑膜炎、自闭症、抑郁症、失眠症等疾病。由于地理位置、设备类型的关系,提到减压病治疗的仅有海军总医院一家。

7.开舱治疗时间:考虑到高压氧治疗疗程的连续性,多数医院周末、节假日也能保证治疗时间。由于部分医院高压氧科人员较少,因此无法完成周末、节假日的加班。上述数字显示了绝大多数医院保证了急诊随时开舱,确立了高压氧在急救医学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8.危重患者的治疗:随着医疗法规的完善,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多。各种外科手术之前,签定手术同意书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除此以外,今天的医务人员对有创检查、操作之前签定知情同意书也已习以为常,如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高压氧治疗虽然不是有创的治疗,但高压氧是在特殊装置内、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治疗,一旦出现意外,处理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伴有意识障碍的危重患者治疗之前也应签定知情同意书。一方面向家属详细交代治疗的机理和必要性,加减压的方案及注意事项;另一方面也把舱内可能出现的意外,以及意外发生后可以给予的急救处理等情况告之家属。通过这一措施,既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又避免或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一般来说,一次高压氧治疗的时间大约需要2h左右,急性中毒、心肺复苏后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意识障碍的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时常常会出现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此外,患者及家属看到医护人员在氧舱里,也会感到很安心;再次,即使在舱内出现了意外情况,只要有医生在场,也会避免或缩小纠纷。因此医护人员陪舱成为了必要,对危重患者来说,陪舱应成为一种制度。其他没有陪舱人员或不能完成输液、抢救等操作的医院,为避免意外或纠纷,则严格控制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病情不稳定的不进舱。

9.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近些年,由于高压氧治疗的各种危重患者增多,也促进了舱内监护和治疗设备的发展。目前国内氧舱多为空气加压,戴面罩吸纯氧,所以,部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便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北京地区80%的高压氧科都可以治疗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这些医院多采用头罩和自制的弯管,其他的装置还包括:纯氧舱、普通导管、舱内呼吸机、改造的呼吸器等。尽管有些装置简易、简陋,甚至不规范,但解决了许多患者早期治疗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0.治疗方案:在受调查的医院中,共有26套不同的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加压时间,吸氧时间,休息时间,减压时间,停留时间等各有各的方法,五花八门。如果再加上治疗不同疾病时压力的不同,治疗方案还远不止这些。例如治疗脑外伤,有些单位认为先从l.6ATA开始,逐渐加到1.SATA,2.OATA;有些单位认为直接2.OATA;有些单位认为2.2ATA一2.SATA更合适。多数医院都是人工手动操舱,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时间或速度上的差异,随意性相对较大。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证据表明治疗不同疾病使用哪个方案更科学、有效,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规范。

11.科研方向:目前大多数高压氧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从谈科研方向。但仍有少数医院正在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主要的方向有: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理、颅脑损伤的高压氧治疗、脑复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压氧治疗、低氧性缺氧的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剂量效应、自闭症的高压氧治疗等。还有部分科室进行临床治疗病例的观察,主要的疾病包括: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颅脑损伤、其他创伤、糖尿病足、植皮手术后、结核性脑膜炎等。

12.工作人员的奖金收人:本次调查显示,多数医院认为自己的奖金收入在医院中处于较低水平。高压氧收费低,成本高,支出大,收入少,有可能影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以上问卷调查的初步情况来看,北京地区高压氧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基本达到了普及,但规模相对较小;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治疗方案多样,有待于进一步科学规范;没有专科病房,患者来源相对较少,收入不高,无法进行独立的科研,发展很困难。

对策

1.注重管理及人才培养:高压氧学会应定期举办从业人员或科主任继续教育培训班,使高压氧从业人员,特别是主任能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学习。每年争取帮助1一2个发展好的医院成立高压氧专科病房,每年争取有l一2名高年资医师成为高压氧研究生导师。定期召开北京地区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研讨高压氧医学管理模式、发展方向。

2.规范常规治疗方案:以北京市高压氧学会为领导,联合各家有科研能力的医院,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争取在l一2年内,通过多中心临床实践选择出科学、有效、节能的常规治疗方案,并在北京地区,甚至全国推广。

3.实现计算机控制:为杜绝人工操作凭经验、科学性不高的问题,对大中型空气加压舱逐步实现计算机控制,使舱内各项参数监测及操舱全过程自动化,使加减压更加平稳。

4.提高科研能力:以各家有科研能力的医院为龙头,带动1一2家有科研要求的中小型医院,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增加高压氧医学界整体的科研水平。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3

摘要 目的:探讨臭氧冲洗室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从工作环境、护士自身素质以及病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回顾性分析了引起纠纷的各种原因。结果:护士应重视对病人的有效交流。要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与配合。结论:护士在语言及工作服务方面,尽量达到患者的满意。从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 冲洗室 护患纠纷 对策

工作环境因素

护士长时间在有腥臭味的臭氧冲洗室的环境下工作,室内的空气会对人的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咽干、痰多、咽痛等令人不适等症状,使护士极易产生情绪的波动。为此,护士为了令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的臭氧产生的腥臭味,时常会打开窗户通风,这样却令病人产生很大的意见,认为会被他人发现私隐,并借题发挥,说护士只顾自己而不顾病人的私隐权的保护,结果造成病人的投诉,从而引起护患之间的纠纷,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我们知道,臭氧冲洗是一对一的服务,护理中局限于一个冲洗室的空间,没有第三者在场,所以引起纠纷后,谁对谁错难以说清,这样病人会有理无理均以投诉为借口,故意为难护士,这就让护士在工作上,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护士自身因素

首先,目前有些医生为了争取更多的病人,在病人做手术前,均让病人进行阴道冲洗,怕病人等的时间太长有意见或者担心病人说多做一种项目治疗浪费时间,为此让病人自行到冲洗室与护士提出优先冲洗的要求。其实医生根本不了解冲洗室门外排队的病人多少与否,这样做不但等的病人有意见,而且护士本身也有意见,自然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手术病人的意愿先冲洗,等候多时的病人就会有意见;如不按手术病人的意愿去做,那么医生与病人对护士均有意见,所以给护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其次,某些医生对患者冲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把关不严,如阴道流血、人工流产术后才2~3天或妊娠期的妇女,这些都不能过早进行冲洗,甚至对未有性生活史的女人,医生也要求进行冲洗,虽然护士对这些不宜冲洗情况提出异疑,但某些医生仍一意孤行,认为可以冲洗并要求护士执行,这就会产生护患纠纷,增加了护士们的心理压力。第三,护士总认为病人已交钱,就应帮病人冲冼完毕再下班,担心做不完下班或要病人等的时间太长会被病人责骂以及投诉,为此,心里只好想着动作快些,在言语上难免会对病人说。快脱裤或快穿裤的话语。由于一些患者脱、穿裤动作太慢。护士自然会焦急,当护士催促病人动作快点时,病人就会很不满意的表情,认为她们交了钱,应该好好为其服务,结果护士和病人同时都产生烦燥。这也是容易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病人方面因素

有些人认为护士的社会地位底,看不起护士,所以常常由于对收费或医生的不满而把怨气发泄在护士身上,特别是那些反复发作的念珠菌性阴道的患者,总会对护士抱怨医生不能根治她的疾病,这时候护士只能保持沉默。因为如果解释不好,不旦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而且不利于医护关系。另外,由于病人接受能力低,患者的随身携带物品及脱下的衣裤不按指定的地方放置,上床时将垫床巾弄到一边去,冲洗完毕未按护士指导,两掌按住垫巾,使臀与床巾分离往上干的垫巾坐一下才下床,而是臀与巾一起往上移,甚至根本不管脚踏是否顶住会阴部,一侧身就强行下床,这样弄到到处都是脏水,有时病人伸脚是容易踢到护士身上,水也沾到护士身上,有些病人还若无其事,道歉一声也没有,护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故此难免会发生纠纷。我们知道,如果阴道有炎症,常常会引起患者阴道干痛,护士上窥器时,患者就嚷痛,说护士动作粗鲁,容易错怪护士。

在为病人冲洗前,护士会按冲洗单喊病人的名字,总有一部分病人听到了也不予理睬,护士以为病人听不见,再把声音放大些,病人就会认为护士发脾气,所以护士觉得很委屈。还有些病人冲洗次数多了,就会有经验,为了省钱,开单时患者对医生讲,只冲洗不上药,但是到了冲洗室便要求护士帮她上某某药,而护士深知首要的药疗原则是根据医嘱给药,如果护士未按病人的要求去做,病人就会不高兴,甚至而骂护士。

对策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品管圈; PICU; 氧气管; 脱管率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094-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很多医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

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氧疗中的一部分,缓解缺氧的一种方法。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工作量大而且繁忙,氧气管脱管是经常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无家属陪护的PICU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保持无效吸氧的状态。无效吸氧状态的持续包括住院时间的延长,心肺疾病的加重,突发的呼吸停止,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改变这种状态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在各科室推行品管圈活动,笔者所在科将品管圈应用于降低患儿氧气管脱管率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6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PICU住院的吸氧的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按对策实施前后分成两组,各14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运行程序

1.2.1.1 成立QCC小组及圈名 品管圈成员采取自动自发组圈,最终确定成员共7人,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4人。本科学历占86%。此外,选出辅导员1人,圈长1人,圈员5人,并确定成员职责。圈长设立微信群,通知圈员提前预想好圈名,在开会当天现场投票,决定圈名为“放心圈”,圈徽设计为OK手势,代表患儿及家属满意,代表医护患的和谐,围成心形象征以患儿健康为宗旨,同时影含“放心圈”圈名。

1.2.1.2 主题选定 召开圈会,全体圈员使用脑力激荡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选出5个主题,分别依据重要性、院方政策、迫切性、可行性、达成性、圈能力,采用5、3、1分打分标准,最终选出本次QCC活动主题为“降低PICU患儿氧气管的脱落率”。选题理由:保证患儿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减少护士工作量,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1.2.1.3 拟定活动计划 按照PDCA循环步骤各占30%、40%、20%、10%的比例预计各步骤所需的时间,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拟定活动计划书,并制成甘特图,每周周四晚召开1次圈会议。

1.2.1.4 现状把握 氧气管脱管率=调查期间氧气管脱管例数/调查期间总的吸氧例数×100%。为了充分掌握PICU患儿吸氧的护理工作内容,“放心圈”小组成员首先绘制了“PICU患儿吸氧护理流程图”;圈长设计出“PICU患儿氧气管脱落原因查检表”,指定圈员不同班次随机进行现况调查,观察吸氧患儿总例数140例,查检脱管总例数58例,脱管率为41.4%,见表1。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博士的二八原则(80%问题是由20%原因造成的)[3],查检数据表明,氧气管完全脱落及单塞脱落至鼻唇沟占86.20%,将此两大情况列为本次主题改善重点。

1.2.1.5 目标设定 根据品管方法目标值设定公式[1],对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现况值通过现况调查得出为41.4%;改善重点从查检数据中得出为86.20%;圈能力通过全体圈员进行自我评估,采用“5、3、1”评分方法得出为80%。因此,此次的目标值=41.4%-(41.4%×86.20%×80%)=12.85%,即拟定笔者所在科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由41.4%降到12.85%,降幅为69%。

1.2.1.6 解析 明确目标后圈员们共同参与,头脑风暴,从人、环境、设备、方法四方面进行要因分析,绘制出鱼骨图,见图1。全体圈员根据投票方式圈选出要因,并进行真因验证,绘制改善前柏拉图(图2),得出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的要因为:胶布缠绕方式不当、分泌物过多、胶布选择不当3个因素,为此次品管圈改善的重点。

1.2.1.7 对策拟定 根据六何分析法5W1H原则,即什么(What)、在哪里(Where)、为什么(Why)、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做(How),细拟定对策[4]。全体圈员就每一评价项目,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圈员共7人,以80/20定律,84分以上为实行对策,共拟定3个对策:改进胶布缠绕、固定的方法;落实患儿分泌物清除情况;正确选择胶布。

图1 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原因鱼骨图

图2 改善前的柏拉图

1.2.2 对策实施

1.2.2.1 因胶布缠绕不当的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制定了适合患儿的合理有效的双层缠绕方式的固定方法。(2)制定PICU患儿氧气管固定的培训计划,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3)实行导管塑形,无张力张贴,“U”型弧度固定。(4)妥善固定导管,将吸氧导管近端固定于衣被或床栏上,减少导管负重。

1.2.2.2 因分泌物过多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固定氧气管前首先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清洁患儿口鼻腔周围的皮肤。(2)每次操作过程轻柔细致,喂奶喂饭备好纸巾,避免奶液、米汤或者水湿润脸面致胶布失去粘性,更换胶布动作宜轻柔,禁止用力撕扯胶布损坏面部皮肤。(3)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患儿,发现口鼻腔分泌物及时清理,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如雾化、翻身拍背等,必要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药物。(4)不能配合或烦躁的患儿可采取适当的约束,例如戴好小手套、包被包裹等,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定时松解。

1.2.2.3 因胶布选择不当问题点制定对策实施 (1)QCC成员全体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最终选出性能更好、对皮肤刺激性小、顺应性更佳、透气性良好的胶布,进行适当的裁剪后给予固定。(2)通过厂家及设备科,联系采购3M易撕敷料胶布,其透气好、粘性力好,同时不易过敏。(3)护士长通知全体护士统一使用该胶布,并认真有效执行。

1.2.3 标准化 在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将PICU患儿鼻导管吸氧操作流程标准化,并对新进护士及实习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技能的考核,同时对品管圈活动后的PICU患儿的吸氧管理做好持续跟踪调查,以防范问题再度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QCC活动的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有形成果是指与患儿直接的相关成果[5],体现在改善前、改善后的数据的比较。无形成果:QCC活动前后用5级评分法对每位圈员QC手法应用、团队精神、促进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感、荣誉感7项内容进行调查,分别计算出每项的总分及平均分,绘制出雷达图。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通过QCC活动后,笔者所在科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从41.4%降到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无形成果

绘制出的雷达图见图3,雷达图结果显示,每项指标都有提高,尤其是活动信心、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最为明显。

3 讨论

QCC活动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要求护理工作更有序化、标准化,用科学的方法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难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6]。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缺氧,都会改变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持续的无效吸氧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严重缺氧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弱,或者出现潮式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笔者所在科通过开展QCC,科学地分析出氧气管意外脱管的要因,制定并认真实施对策,通过成果确认、评价、标准化,最终结果显示PICU患儿氧气管脱管率从41.4%降到13.6%,有效改善了患儿无效吸氧的状态,保证PICU患儿的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虽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需不断努力,持续改进。

通过开展QCC活动,在工作之余,大家不仅学会了头脑风暴法、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统计数据等基本的管理工具,也通过成果汇报提升了PPT制作能力;而且能够享有更高参与权、自以及管理权,在轻松愉悦的管理模式下提出问题,从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长久有效的实施对策,达到降低PICU患儿氧气管的意外脱管率,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使临床的护理工作及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7]。

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8],提高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团结性,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及自信心,使全体圈员真正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发挥集体的优势去解决问题,做到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减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社会效应,提升医院的整体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PICU的患儿吸氧是非常普及的一项操作技术,也是重要的治疗缺氧的方法之一;笔者所在科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小组的临床调查进行要因分析,最终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实施并追踪,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3.

[2]杨红.品管圈改善0-3岁婴幼儿鼻导管吸氧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5,24(9):159.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及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76.

[4]勒利敏,李星丹,王芳新,等.品管圈在降低颌面部负压引流管脱管率中的作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716.

[5]邓慧芳,吕小英,李春华.品管圈在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脱管率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21(14):90.

[6]谢肖霞,黄利娥,范清秀.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5):19.

[7]王丽,张先红,付利珍,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毫糁梦腹芤馔馔压苤械男Ч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4-6.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全身麻醉;护理配合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该麻醉方式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有效性、安全性均明显提高,而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全麻的护理配合涉及全麻的每一个阶段,对于麻醉质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因此,加强全麻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行全麻手术患者术中护理配合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行全麻手术的156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42.3±9.4)岁。

1.2全麻护理配合

1.2.1麻醉前护理配合 ①术前访视:行手术前1d入病房访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基础病、手术方法等,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本次麻醉手术计划,是否有降温、降压等特殊要求等;②环境及物品准备:控制室内温度18~20℃,相对湿度45%~50%,备齐麻醉所需物品,包括静脉输液用品、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氧气、急救药品、吸引器等,并检查各种麻醉设备的完整性;③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得到尽可能消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中保持亲切、随和的态度,同时需向患者讲述麻醉及手术流程,从而保证患者可积极配合麻醉及手术;④核对患者及麻醉前用药情况: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术式、手术部位,同时检查患者麻醉前用药情况,皮试结果,去除可卸式假牙及金属饰品等,妥善固定四肢,防止肢体移动;麻醉前用药一般为东莨菪碱、杜冷丁、鲁米那、阿托品、吗啡、安定等,对已注射麻醉前用药的患者血压、呼吸、脉搏情况进行观察;⑤确保输液管道通畅:进行全麻诱导前应当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道,并避免麻醉手术中套管针发生堵塞、脱落等现象[2]。

1.2.2麻醉术中护理配合 ①遵医嘱用空针抽好血管活性药物和静脉物,并贴上标签备用;协助麻醉医师按照患者术式而给予正确的麻醉,同时密切观察不同变动对患者呼吸、循环造成的影响,并特别注意防止某些特殊造成外周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②插管诱导期配合:在进行气管内插管前,护士配合麻醉医师首先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同时准备好吸引器;麻醉诱导给予为口头医嘱,因此需与麻醉医师进行2次核对方可执行,根据药物药理作用决定用药速度;诱导给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并且在麻醉诱导前,护士需完成患者四肢固定;若插管诱导期患者出现心血管意外,护士应当及时参与抢救工作[3];③插管过程配合: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师插管期间,根据要求对手术床高度和角度进行调节,若患者脖子粗或短、声门难以暴露,可用手指按压喉结节,从而易于声带暴露;若插管困难,护士应当积极配合麻醉医师给予患者行气管内插管,同时做好特殊插管仪器传递、吸引准备等;患者声门暴露后,护士立即将气管内导管递给麻醉医师,气管内插管完成后应当传递牙垫、退出喉镜,插管后连接麻醉机给氧,并对患者两侧胸廓进行观察;插管成功后采用棉带子口含嘴固定导管,插管后,需在患者眼睑内涂抹抗生素眼膏,并用眼罩保护眼睛,避免眼睛在外受到伤害和污染[4];④全麻中护理:遵医嘱推注静脉液,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液体种类和滴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应当首先想到是否为输血、输液反应,同时协助麻醉医师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从而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2.3麻醉苏醒期护理配合 手术室护士在麻醉苏醒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由专人护理,一般15~30min测量一次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直至患者稳定清醒。麻醉苏醒期除有特殊医嘱的患者,其余患者均应当给予仰卧位,拔管后应当那个将头偏向一侧,同时必要时应当抽吸口咽部分泌物。检查各导管放置情况,避免引流不畅、放置不当的发生,同时严防患者苏醒过程中抓扯敷料及导管。大部分患者全麻清醒前存在躁动不安的情况,因此需加以约束保护,避免发生坠床,避免过度牵拉导管。手术结束应当升高室内温度,注意保暖。拔管前,需要提前抽好拮抗药物,同时协助麻醉医师吸痰;在拔管过程中,患者常出现缺氧、呛咳、心律失常、血压波动、支气管痉挛、疼痛、呕吐等症状,需协助麻醉医师给予及时处理。全麻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抢救状况,因此在拔管结束后不要撤除吸引器,丢弃剩余品。手术室护士应当熟练掌握抢救设备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避免抢救过程中不能有效配合[5]。

1.2.4麻醉手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应当对患者生命体征、引流情况密切观察,协助麻醉医师整理麻醉物品、麻醉剂、监护仪,并且协助麻醉医师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未苏醒时应当注意的事项[6]。

2结果

本研究选取的156例患者严格按照上述操作进行麻醉期间护理配合,均顺利度过麻醉手术期,未发生任何与护理有关的过失,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100%。

3体会

大部分需要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均为病情较重或者为特殊部位进行手术的患者,因此,对手术前的麻醉操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麻醉医师的密切联系,根据患者不同的麻醉方案进行相应的麻醉器具准备工作,同时在麻醉期间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及时发现麻醉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报告麻醉医师给予及时处理。提高全身麻醉护理配合,是有效促进麻醉效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手术室护士在进行全身麻醉护理配合中应当发挥自身积极主动作用,多与麻醉医生及患者沟通,同时积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方可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威.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及体会[J].中国民康医药,2014,26(21):124-125.

[2]张卫华.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2B):161-162.

[3]陈阳春.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护理配合要点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5):182.

[4]谢晨炜.浅谈手术室的麻醉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14,35(11):2438-2439.

高压氧护士工作总结范文6

氧气疗法(氧疗)通过供给患者氧气,纠正因缺氧所造成的各种危害,维护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1]。氧疗是心血管内科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氧疗现状并不满意,原因不一,经常有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遵守医嘱接受氧疗,甚至放弃吸氧。因此我们对心血管内科需要吸氧的180例患者住院期间吸氧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按医嘱需接受氧疗180例患者,其中男110例,女70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心衰100例,不稳定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80例,肺心病30例,肺栓塞5例。

1.2 方法:

1.2.1护理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加强巡视及时 满足患者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加强心理护理,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重视患者心态,关心他们的感受,提高其适应能力;正确使用氧疗,在改善缺氧症状的同时,减轻患者对氧疗的不适感,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

1.2.2观察方法: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氧疗患者随机调查,了解吸氧状况包括吸氧医嘱执行情况,用氧方式选择,操作方法,吸氧装置的更换、消毒、故障,患者配合情况,氧疗知识,舒适度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

2 结果:

心血管内科氧疗患者180例,鼻导管吸氧162例,面罩吸氧20例,吸氧医嘱立即执行140例,40例患者拒绝吸氧,30例劝说后吸氧,100例按医嘱停止吸氧,间断吸氧50例,30例患者自行要求提早停氧,护理操作过程规范者150例,长期吸氧状况下定期主动巡视160例,氧气管道定期更换,检查175例,鼻导管清洁170例,不清洁8例,鼻导管阻塞1例,进水2例,鼻导管使用后未更换5例,患者吸氧后舒适者80例,不舒适及拒绝吸氧60例,原因有吸氧方式,鼻塞、干燥、异味、疼痛、心理因素、经济等原因。

3 讨论:

氧疗是临床中常见治疗手段,心血管内科的氧疗就更为重要,好的氧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增加治愈率,缩短病程,节约费用,促进康复,提高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医患双方的各种原因影响吸氧效果,我们针对氧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改进如下:

3.1 医嘱的开立后立即执行。多数患者首次能接受,不愿接受的患者多为既往有过吸氧不愉快史或者自觉症状不重,不需要吸氧。对这些患者要耐心解释吸氧目的、好处、费用、并将舒适护理引入吸氧过程[2]。对多次住院的慢性患者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尤其是自费患者和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对于这类患者除加强疾病健康教育及讲解氧疗的重要性外,更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能够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经过沟通多数病重的患者会再次接受吸氧。对一些患者不愿长期吸氧,可采取择时或间断吸氧以促进康复。有研究表明进餐、排便、夜间睡眠形成了心脏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三个危险期。与随意吸氧组和长期吸氧相比,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而指定吸氧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费用少、患者易接受等诸多优点[3]。当医嘱开立时间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时,执行医嘱的护士应加强与开立医嘱的医生与之间的沟通,及时改正或停止医嘱,减少医疗纠纷隐患的发生。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对择时或间断吸氧患者采用人工记录、按时收费,受到患者的欢迎,但有时存在浪费和漏记现象。。

3.2 向患者详细介绍氧疗的相关知识,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解释,多巡视,多观察,防止患者随意调节流量、擅自停氧,向患者说明氧疗的重要性,保证氧疗的安全和质量。

3.3 护理操作过程大多规范,仅少数刚工作的护士可能操作不熟练。如导管固定不美观、不舒适、易脱位等,经过进一步的指导、训练可得到改善。

3.4 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吸氧连接是否通畅,吸氧管有无进水、堵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用氧效果,尤其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如吸氧状态下氧饱和度低于90%,在排除上述情况下,及时向医师汇报,并采取面罩吸氧。注意氧气湿化液/瓶每日更换、一次性氧气管至少每周更换1次的要求,如有堵塞或患者有要求时则随时更换。

3.5 改善吸氧舒适度为了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必须提高吸氧的舒适度[4]。

(1)降低湿化瓶噪声:噪音影响患者及同病房患者的休息,可用双层塑料袋罩住氧气装置,降低噪音。

(2)清除氧管异味:更换除氧压表外的吸氧装置,吸氧前先以大流量氧气吹管至少1 min,除去密封在袋内的塑料味。

(3)减轻患者鼻腔堵塞感:可选用双腔鼻导管给氧。双腔鼻导管相对细而柔软,且结构呈对称分布,吸氧时不用胶布就能很好固定,使患者呼吸、活动自如,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

(4)湿润鼻咽部:长时间或者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会导致患者鼻咽干燥甚至鼻腔出血。加温湿化氧疗,氧气温度控制在30℃~35℃,接近人体鼻腔温度,氧气湿度也相应提高,这种充分温化湿化的氧气流经呼吸道时,患者感觉舒适,避免吸入干冷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患者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提高氧疗效果。临床应提倡加温湿化氧疗[5]。

3.6 正确使用氧气装置,护士应根据患者的要求,采用其能接受无异味的氧气装置,在患者经济许可下,可以采用一次性全套氧气装置,做到一人一管,尽量减少医源性影响。

总之,在心血管内科氧疗地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尽其所能,消除影响患者氧疗质量的因素,提高氧疗质量,从而有利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莹,夏勇,潘德峰等,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

[2] 石兰萍,操静,温敏,等.吸氧病人的舒适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1163-1165.

[3] 王叶丽.择时吸氧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