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例6篇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1

西方世界自工业革命之后,开启了工商文明的时代,人类学在其中发挥了推进器的作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地跨出了五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正在步入工商文明时代。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同的学科都在为之展开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索,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类学也不能置身度外,这门以人类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在发挥着其特定的作用。

近几年来,以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即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人类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学与社会营销

人类学以参与观察为基本方法,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文化之眼”去推动社会营销的文化之手。对人类学家来说,所有社会营销都必须具备文化契合性,而所谓的文化契合性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自愿行为。因此成功的社会营销——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对社会有益的观念、制度的安排、组织的建构等等——都取决于对个人和文化环境的理解。若要成功,社会营销的基点就要契合于人们的具体生活方式、信念和价值观。在社会营销中,就是要减轻或解决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解决社会的某一部分问题,鼓励人们为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改变不健康或其他无用行为。

社会营销乃是或多或少地将公共物品的益处延伸到整个社会。因此,社会营销者试图引起的有利变化通常包括改变个人的文化模式,包括根深蒂固的共享想法和价值观。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就需要人类学家在社会营销中识别出特定人群的文化模式。人类学有识别和利用人们知识,信念和价值观的独特功能。这主要是根据民族、年龄、性别、宗教、受教育水平、特殊兴趣和很多其他具体的文化因素来确立的。这意味着社会营销的设计和执行者可以通过人类学家的帮助,去识别具体新行为的潜在早期接受者;学习如何最好地创造行为变化以使接受率最大化;说明什么单词、词组和图像适合描绘行为变化,此行为的效益就能清楚被理解,其提倡的改变也尽可能不具胁迫性;帮助选择和训练那些在与自身文化不同的特定文化中,最能移情和最高效的变革推动者。从而使得社会营销活动设计者建立了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由和平、安全与危险、不安对峙而构成,清楚地反映了塑造个体行为时文化模式的重要性。

问题识别是社会营销者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前提。人类学对问题的识别是在参与中展开的。这种参与方式是基于对可得数据、行为理论现有文献和解决类似问题的最佳项目实践的全面评估。同时通过详细的SWOT分析,帮助社会营销者找出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因素。

背景调查是社会营销的核心前提。一个具体的社会营销策略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区分社会或文化群体,还要关注不同细分群体的亚文化差异。其实这样的背景调查就是对其文化背景的调查。这是人类学家最擅长的工作。人类学家在实践中进行关注群体,参与观察,文献研究,被调查者采访和调查等活动。由此识别出相关的文化模式,凝练出在一个社会或文化群体中的不同子群体差异。

在背景调查和目标受众定位之后,社会营销专家可利用研究结果设计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人类学视角下,解决方案必须具备文化契合性。社会营销专家为了避免代价高昂的失误,在大规模实施解决方案之前需要检测设计方案的功效。例如,当社会营销者鼓励人们进取或者提升生活品味时,或者是一种特定活动取代另一种不良行为时,社会营销者就需要倚重人类学家所了解的文化契合度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旦社会营销者在完成方案设计后,就需要有效执行解决方案,在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许要有人类学家的参与指导。因为在方案的实施中需要提高目标受众对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认知,需要鼓励目标受众产生对解决方案的需要,无论是行动,还是服务,都是如此。要完成这两项任务,社会营销人员必须选定用于向目标受众传达解决方案的渠道。选取何种渠道都取决于信息的潜在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只有信息渠道都吸引人并且具备文化契合度,社会营销者在实施中才会大有作为。

社会营销的绩效取决于评估机制的科学性。所谓评估就是判断现存问题是否正被适当解决或者已被满意解决。在社会营销的具体项目中,有时会多次使用和其他社会变革项目相同的方法和测量值,来监控和正式评估大多数社会营销项目。人类学家可以根据社会营销的具体项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制定出不同类型的评估方案,收集不同种类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形成性评估、结果评估和总结性评价。作为社会变革策略,社会营销要伴随着鼓励人们朝公正方向的变化。

人类学视野下的多元文化管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不同的人种、地域、文化已经被放置到了同一个平台上。具体表现为一个企业组织内包含不同肤色、文化背景、心理偏好、行为模式的人;市场又把各民族的消费者组装到一个“卖场”中,产品的质量之外的,诸如外形、色彩,品味等,这些因素成为不同背景下消费者接受或是排斥的关键因素。由于跨文化经营至少有二种文化在企业中并存,这就很有可能因文化的差异引致文化冲突进而导致经营绩效受到影响。事实上,大凡跨国公司的重大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组织走出国门的最大瓶颈。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文化形式越来越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尊重的要求及因文化而产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因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与误解在跨国企业内部越发凸显。企业组织覆盖着不同文化,但却不意味着跨越了不同文化,跨文化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文化深深根植于组织成员的生活中,它在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日常活动包括决策的制定、资源的分配、职位晋升和适当的行为举止。因此,文化可以对产出发挥深远的影响,这对组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些产出包括:工作满意度、营业额、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实现组织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之间的良好契合不只要求组织雇佣与其组织文化相匹配的个人,还需要组织通过解聘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员工来维持其组织文化。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建立和维持组织文化稳定和秩序的不断努力的过程。因此,管理者需要了解文化变量要如何有效地提高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2

为进一步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更深入广泛地揭露传销行为的严重违法性和危害性,提高群众防范和抵制传销的能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营造打击传销的舆论氛围,结合工商部门职能,县局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打击传销宣传教育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坚持“打击、防范、控制、管理”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打击传销宣传活动,充分揭露传销的特征、欺骗本质、惯用手段和严重危害,增强广大群众识别传销、抵制传销的能力,积极营造打击传销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8年XX月XX日至XX日

三、宣传内容

(一)打击传销知识普及。着重围绕《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大力宣传打击传销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认识到传销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欺骗本质,从而提高群众自觉抵制和防范传销的能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引用案例以案说法。通过曝光典型案例、警示提示,揭示传销惯用手段,剖析传销欺诈本质,充分揭露传销的违法性、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使广大群众擦亮眼睛,认清传销的本质。

四、宣传形式 

(一)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及海报、开展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使打击传销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的渗透力,提高社会舆论的引导和传播力。

(二)做好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市场、街道等地开展集中现场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展示宣传板报、发放资料、现场咨询解答等方式,向群众揭露宣传组织、传销人员的欺骗手法、操作方式及受骗群众心理,揭露传销坑人害人的诈骗本质,使辖区群众了解传销危害,自觉远离传销,主动举报传销,营造全社会共同打击传销浓厚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打击传销工作,事关我县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宣传教育又是打击传销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从源头上杜绝传销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到打击传销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二)及时总结,长效防控。打击传销宣传活动结束后,认真做好总结,及时提炼好的宣传做法,形成经验;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积极探索打击传销宣传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抵制传销,筑牢防范传销的坚固防线。

 

 

XXXXXX局

2018年XX月XX日

 

附件

横幅标语

1、   珍爱家庭,远离传销;珍爱亲情,拒绝传销。

2、   打击传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3、   传销致富路不通,竹篮打水一场空;传销骗人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

4、   禁传销,反欺诈,共建和谐社会。

5、   坚决依法取缔传销活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宣传海报

  拒绝传销 从我做起 打击传销 规范直销(已有)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营销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117-04

1前言

营销道德教育(Marketing Ethics Education),一般是指面向个人和群体传授营销道德经验、培养营销道德技能、提示营销道德风险、倡导道德营销理念、告知营销道德权利保护等一系列提高营销道德素质的社会活动。营销道德教育通常包括学校的营销道德教育、家庭的营销道德教育、社会的营销道德教育及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自我营销道德教育。

欧洲和美国的教育改革家们一度认为,“靠法律、民主就可以解决一切,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贿赂、逃税、金融欺诈、非法的政治捐款、欺骗性广告、价格共谋、产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违背道德的行为,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之后各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关注营销道德教育。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营销道德教育的学科——“营销道德教育理论”逐渐形成,并在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得以推广、实施。英国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的口号,并在一些大学设立了营销道德教育的研究机构和课程。日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道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2实施营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营销道德滑坡的普遍问题

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太多的不道德的行为,催生“毒豆芽”、“洗衣粉油条”、“苏丹红”、“三聚氰胺”、“假酒”、“假药”、毒“胶囊”、“瘦肉精”等纷纷浮出水面,据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不仁”(成思危,2008)的市场营销实践,甚至达到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

每天喝的矿泉水有可能是自来水,因为有人见过“送水站”往桶里加自来水。生产“地沟油”者认为反正自己的孩子不吃“地沟油”,别人的孩子吃,管它的,只要赚钱就行。生产“三聚氰胺奶粉”的人认为,我的孩子绝对不喝牛奶。结果生产“地沟油”者喝牛奶,生产“三聚氰胺奶粉”者吃“地沟油”。“易子而毒”我们每天吃的每一种食物都可能是不安全的。大部分国人的化学概念都在违法食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查出、曝光中得到了强化,但记者们很忙,曝光的毕竟是少数。

2.2营销道德危机的潜在问题

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目前学生商业道德滑坡倾向严重。贫困学生资助难以瞄准,家庭收入证明常常失真,平分助学资金时有发生;校园中的盗版教材是学生的首选;在三个年级820人参加的营销模拟实践课程中,有801人选择销售“地沟油”赚取更大利润。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思想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高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繁忙,思想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商业道德、营销伦理教育并不是思想教育的重点。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种意识流的冲击,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方法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单纯思想教育课程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要求教师“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发掘思想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3营销道德培养的可能性问题

营销道德教育是全方位的,但以大学生为支点的营销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逐步辐射全社会。大学生是一个向社会过渡和影响社会的群体,在中国社会中也是一个相对高素质的群体。从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2011年全年研究生、本专科、中等职业毕业在校生共计4669.7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的阶段已经十年。“人之初、性本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决定其道德素质的可塑性更高,众多的大学生数量决定其向家庭、社会的传播可能性更大。

4营销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利用一些可能的方式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提高营销道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培养人才首先在于教书育人,摆在人才培养首要位置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市场营销教学是研究企业市场营销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营销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及营销战略与战术的决策能力。它能充分体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人文管理的思想,可以实现营销道德教育进课堂的操作。本操作通过“实践调查、比较、案例分析、风险分析、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来完成。

4.1调查学习过程

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方法的同时了解营销道德的现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商业精神、重树商业道德。实施调查的学生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五个班,前后共6808人,教学实践时间三年左右。

(1)调查方法:抽象与实证分析结合;抽样调查、专项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相结合;纵向、横向调查和队列连续性调查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多样形式结合;系统科学运用。以解决命题证实和证伪矛盾问题。借鉴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资料信息库。其过程为:

(2)调查内容:

一是校外调查内容——不良市场道德行为调查;

二是校内调查内容——营销道德教育调查。

到批发市场、食堂、小卖部等学生消费场所调查营销道德问题,并通过网络进行心灵沟通与学习互动;校内问卷调研,先后分三次共发放问卷5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5164份,回收率为99%,针对其中有关《大学生营销道德教育调查问卷》的问题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验证和修正。这一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提高同学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完善,廉洁文化、重塑商业精神并提出一些建议。

4.2数据分析(仅选择部分典型性调查内容分析其危害性)4.2.1抛光大米调查

“业内人士称:油抛光大米已成潜规则”。把陈化大米、低等级大米或者生霉等质次的大米,通过抛光、打蜡、添加人工色素、香精等添加剂,使大米看起来很好看,从而高价销售,以此牟取暴利。目前也有人用正常的新鲜大米抛光、打蜡、加入添加剂,使大米亮、白、滑、香,以欺骗偏爱于漂亮大米的顾客。这种大米通常摸起来很光滑,而且不会有遗留的米糠灰,但会产生碎米损耗,造成浪费,损失营养成分,米中的油脂很容易酸败。长期食用对人体是有很大危害的。2011年卫生部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大米中可使用的添加剂包括淀粉磷酸酯钠、双乙酸钠和脱乙酰甲壳素三种防腐添加剂,也就是说除此之外其他的任何添加剂均为非法添加。(谢衠同学)在昆明地区购买了部分散装大米进行实验研究、其他同学进行多次复查。(见表1)

4.2.2小学校周围的零食调查

抽样调查云南省25所小学周边,发放问卷526份,包括零食小摊、农村小卖铺、县城街道上的小摊点,小学生喜欢消费的食品存在较大问题,且购买过此类商品的小学生比例很大。

购买过以下食品的被调查小学生所占的比重(图2)

4.2.3抗生素类药品销售调查

调查对象为昆明市52家药品零售店,发放问卷508份。

磺胺类、阿莫西林、罗红霉素、螺旋霉素在52家药店设有专柜,但不用出示处方100%可以购买;其中有34%的人因为医院的诊疗费过高而自行购买抗生素类的药品;约有一半的人因为对抗生素类的药品的错误认识,而购买抗生素类的药品。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的人数占74%,只有26%的人不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人知道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会有副作用;有28%的人认为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是安全的;而有21%的人对使用抗生素类药品的知识不了解。

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最主要的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接近一半以上的病人都在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人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导致二重感染,导致使用抗生素无效,死亡率提高;滥用抗生素,还可以减少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也就是人体随着抗生素的用量增多,对抗生素产生了依赖,自身对环境的抵抗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导致身体器官损伤,导致二重伤害。如肝、肾损害,耳毒性等。尤其是小儿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各种器官发育不正常,甚至导致婴儿身体机能衰竭而死亡。类药品。有的病人有医生处方,但是也存在医生滥用抗生素类的药品的情况;虽然有超过一半的人知道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会有副作用,但是因为为对抗生素类的药品的错误认识及医院的诊疗费过高等原因,仍然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国家规定(2007年),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向病人销售抗生素类的药品,但是,药店就没有执行国家的这项规定。抗生素的营销与购买的便利性是导致了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产生原因之一。

4.3比较及调查结果分析

4.3.1比较分析

一是对比长、短期行为和效果。充分利用实践调查的成果,结合企业在营销中的短期行为和长期品牌建设问题,充分认识纯化官风、民风,净化社会风气,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是对比、借鉴国内外经验。比如:“日本的地沟油去哪里了?”、“美国:乱用乱卖得关门”、“德国: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等。国外很多国家和企业在经历了严重贪污、腐败的阵痛后逐步、有效地建立起了整套反腐倡廉体系和企业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文化与体制,他们的社会营销建设、实践、推广等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是对比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比如:三鹿奶粉案例、绿A案例,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意生活、快速成长;改变“灌输式”模式,代之以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方式,实践方式,使可以使教育形象化、生动化。

4.3.2典型问题分析(仅选择部分典型性调查和学习内容)

校内调查问题1:“商道”及营销之道是就是“赚钱”(公司利益最大化)还是要“赚取人心之道”(社会利益最大化)。

在大量的案例分析前后进行两次调查,得到不同结果(见表3、表4)。

一开始同学们认为营销就是要赚钱,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问题,社会利益与品牌价值的关系。在社会营销时代,社会的利益大于企业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引申为个人利益重要还是社会利益重要。

调查表明大学生是需要教育的,也是可以教育的。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大部分同学选择社会(国家)利益即长远利益。

分析前90%同学们认为生产者市场最大的卖点就是行贿,只有行贿才能达成批量购买行为。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和风险计算(期望值、标注差,变化系数)随着制度建设、时间的推移、财富的增加行贿的风险会增大,而不能去做,也不值得去做行贿。因此有75%的同学打消了通过行贿达成交易的念头。改变某些观念可能很难,但重要是开始去改变了。

4.3.3风险教育

营销道德教育就是要明确信仰,创新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教育,进行风险警示。营销道德败坏必然会付出代价。2009年2月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我国一直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反腐倡廉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因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的解决,“光批评,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研究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同样是那些人,实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就要解决生产的诸种关系问题,也就是各种制度问题,不单是要解决一个所有制问题。人是服制度不服人的”。“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013)”。完善制度打击营销失德,降低不道德行为的风险。

总之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大学教育是德之教育,市场营销的学习必遵德、修德,积小德养大德。

参考文献:

[1]周济.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4-10-21.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4

[关键词]传销 特点 危害 对策

涉众型传销案件,受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巨大,一直是国家打击的重点。早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之日起,我国就下大力气规范直销,打击传销。但今天传销活动依然变换花样,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个“毒瘤”,研究和制定打击传销活动对策实属必然。

一、传销概述

(一)传销的由来

20世纪30年代,源于美国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市场萧条。一些经销商发现,家庭聚会时,一些妇女利用亲缘关系或信用关系,相互推荐一些产品,比其它方式更容易推销,由此衍生出了直销的雏形。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美国人威廉・派屈克发明了一套快速发财的传销方式,就是把消费者作为专门营销者,销售商品,并且不断发展下线,收取高额入门费,后来就索性不卖产品只拉人头发展会员,从中提取报酬,以欺骗的手段骗取钱财,这种金字塔销售计划就是传销。后来,威廉派屈克成立了假日魔法公司,发展了大批会员,聚敛了大批钱财。此后,这种拉人头骗术以各种名目传播到世界各地。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一家公司在深圳开始以直销的方式销售保健床垫,标志着传销正式登陆我国。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这种以欺骗钱财为目的的传销都受到各国法律的严厉制裁。

(二)传销的概念及其界定

根据国务院2005年8月颁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同时《条例》规定了具体的传销行为;一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二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据此可知类似“拉人头”、“收取高额入门费”和“团队计酬”等为三种法定的传销行为,同时取消了变相传销概念。执法实践中只要有证据能够证明其具备其中一种行为的特征,即可认定为传销。

由于传销与直销有一定的渊源,且均为无店铺营销方式,有些传销者就故意混淆这二者的界限,以直销之名行传销之实。实质上商品只是充当传销中一个道具,人门者买到的只是一个臆想中的快速发财的机会。二者根本区别在于,直销企业必须符合《条例》规定,只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不准发展下线。而传销则依靠发展下线维持资金运转。

(三)传销的特点

1 传销骗术不断翻新。传销组织往往不断变换面孔,以时尚、前沿和先机的名义出现,实际上传销的各种产品只是维系传销链条的工具,它仅象征一种传销的资格和机会。2007年,“北京亿霖案件”和“内蒙古万里火造林案件”,以“合作造林”为幌子,大肆实施传销和非法融资违法犯罪活动;2008年新型传销向网络世界迅速蔓延,又出现了通过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手段的新型传销。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目前国内失业大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又出现了打着创业和谋职旗号的传销模式。2009年广西南宁、北海等地的传销案中,传销组织纷纷打着“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旗号,进行纯资本运作项目,极具欺骗性。

2 传销成员日趋复杂。(1)传销成员文化层次趋高。参与传销者已从初期的农民、下岗职工、农民工、中老年人等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逐渐向文化层次较高、年龄层次低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复转军人、国家公务员等群体扩展。特别是近年来知识分子、外籍华人、企业经营者等也加入传销组织。“北京亿元传销大案”的95名被告人中,就有博士、硕士各两名,26人为大学本科,还有一些离退休的厅处级干部。(2)传销成员的渠道趋广。传销者一方面“杀熟”,利用同学、同事、老乡、朋友、亲戚没有防犯的心理,轻而易举地将其发展为自己的下线。另一方面利用中介公司、旅游公司和互联网等平台广泛吸纳传销成员。在广州公安机关侦破的非法销售“神龙卡”案中,犯罪嫌疑人林某在短短3个月内,利用互联网虚假信息,非法进行传销,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5个县(市)的近20万群众发展为下线,涉案总金额高达2,34亿元人民币。(3)传销人员的领导者大都从事过直销或有过从商经历。(4)传销成员法律身份复杂。非法传销的参与者中既有上线,也有下线,还有本身既是上线又是下线。也就是说有受骗的,有骗人的,而大多数人既受骗又骗人。大批受骗的人们为了挽回个人损失,往往由受骗者变成行骗者。

3 传销活动呈现组织的部分特征。传销组织者从过去“精神控制”和扣留身份证件、随身物品,发展到豢养打手、雇佣黑社会势力进行暴力控制,由此引发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一系列刑事案件。甚至不『司的传销组织之间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进行集体殴斗,有的甚至寻找社会黑恶势力保护,有的自身就发展为涉黑性质的组织,在实施传销犯罪的同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二、传销的危害及成因

传销不但导致人的价值观念扭曲,勤劳致富理念沦丧,而且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巨大。

1 导致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非法传销活动中,还伴随着偷税漏税、走私贩私,非法买卖外汇、非法集资、虚假宣传等大量违法行为。同时,传销严重破坏社会成员问的诚信。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最稳定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的信任资源的一旦被破坏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各种交易成本增加甚至陷入停滞,危及基本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基础经济关系,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 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冲击。传销一方面破坏了社会相对稳定的亲情关系网络,瓦解了社会基本单元一家庭。引发的夫妻反目、父子相向、甚至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最终往往给自己和亲人、朋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传销突破了道德和法制的约束,危害人的思想信念基础,让人们不以骗人为耻反以为荣,不以违法为过反以为能,危害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造成了价值观念扭曲,勤劳致富理念沦丧,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3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是引发刑事案件。由于参与非法传销的人员,大都是城乡弱势群体,文化修养低、自律意识差,经过传销雪上霜式的破坏,生活凄惨,受骗后的处境更加艰难,很可能成为盗窃和黄赌毒等恶习的易感人群。传销组织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进行集体殴斗,有的甚至寻找社会黑恶势力保护,有的自身就发展为涉黑性质的组织,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引发诸多社会政治问题。传销案件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传销使得本来的社会弱势群体生活雪上加霜更加拮据,精神上也变得更加脆弱。同时,这一受害群体极容易受人唆使、利用引起甚至变身成具有某些政治诉求的政治性团体,有可能与其他丑恶现象,如黑社会、,恐怖组织联手,或者受国际势力的操纵,从事颠覆国家的活动。

非法传销活动,往往涉及较多人的利益,范围广、传播快、影响人,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其成因有三: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使传销有可乘之机

当传销初入我国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许多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市场监管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非法传销的认识逐渐清晰,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不配套,直到2005年出台《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传销的打击进入了一个法治时代。2008年8月“传销罪”被列入了《刑法修正案(七)》的草案中。从全国的范围看,已经没有企业公开打着传销的旗号了,但是仍然有很多非法传销组织打着直销的旗号迷惑诱骗普通群众从事非法传销行为。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我国信用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在信用产品生产、使用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对不良信用行为的惩戒机制和相关的立法保障,使得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大量发生,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非法传销骗取钱财,偷逃税收,禁锢人身,腐蚀思想,其“杀熟”的运营疗式动摇社会信用体系,危及社会秩序。我国对传销活动的打击,大多只停留在取缔和驱散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消除根植于传销参与者脑海中的传销理念,没有打散传销人员间紧密的联系。所以那些被解救和遣送了的传销人员很容易被组织起来,重新参与传销活动,这也正是传销活动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有的甚至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作法传销正是迎合了少数人一夜致富的畸形心理,使一部分人很快加入了非法传销的行列。而一旦发现梦想破裂,有一部分人则会挺而走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闲散人员增多。不断增多的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提前离岗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社会阅历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这无形中为传销活动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库。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村目前剩余劳动力中每年人约有1000多万人转入城市产业部门就业,而城市除每年新增900多万人需要就业之外,目前国有企业约有3000多万人冗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面临下岗、失业的威胁,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易成为传销组织最广大的受骗人群。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在保障农村居民和贫困家庭、城市困难、进城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传销的组织者把重点放在了这部分缺乏社保的人群上,对他们洗脑,给他们描绘致富的愿景,骗取信任,使之成为非法传销组织的“生力军”。对传销危害的模糊认知是传销存在的社会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及部门对打击传销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对打击传销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传销的欺骗性、危害性、违法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

2 对传销活动打击力度不够

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手段缺失。法律没有给传销规定相应的罪名,很多现行案件只能依据治安案件处理或以非法经营罪、非法集资罪、非法拘禁罪、诈骗罪等定罪量刑,使得有效打击传销存在一定难度。在查获传销头目时,由于他们行踪诡秘,一般是中线联系,异地控制,抓获十分困难传销组织的封闭性、人员的流动性和区域的广泛性等特征,造成了调查取证的困难。

违法成本低。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心存侥幸,有“不怕打”的心态。由于处罚轻,犯罪成本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传销骨干分子刑满释放后仍继续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出现“打而不绝”的现象。轰动全国的“3.15”非法传销大案(即“天狮美丽佳人”),查清该传销组织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传销人员达10万之多,涉案总价值数亿元,而其“精神领袖”罗国文才仅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60万元。

传销手段花样翻新、极具诱惑。被“洗脑”和精神控制是传销存在的个人原因。鼓吹“五商三阶”制度对每一个加入者都是最公平的,盅惑传销人员不论是否有文化,不论从事哪种职业,不论处在哪个阶层,只要交纳了几千元不等的人会费,就可以从事这个“暴富”的事业。出局制又使得人人都梦想走到金字塔的顶端,成为网头,实现暴富。同时大肆利用名人效应、媒体效应推波助澜,成为传销迅速蔓延的催化剂。对待身心受到控制的传销人员,执法机关以驱散、遣返方式简单查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从事传销的思想问题,使他们一旦有机会就会再从事传销活动。

“裂变、再生”能力强。由于公安机关打击门槛偏高,造成对传销组织中的“鼓动家”讲师,及传销最基层的组织者“家长”的打击屡屡落空。一些传销的普通参与者、出租屋主、“讲师”、“家长”在被打击、驱赶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传销骨干。传销骨干分子则四处游走,不断改头换面,发展新的传销组织,传销组织可能死灰复燃。

3 社会综合防治不到位。

管辖难确定。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传销案件,只要数额符合规定标准,经营者就已经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公安机关进行追诉,而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执法单位往往以罚代刑,一罚了之,对涉嫌犯罪的传销案件不移送公安机关。

各部门协作不够,打传存在盲点。按照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和《禁止传销条例》规定,打击非法传销活动的主要职责由工商部门承担,工商部门人员、装备及手段等方面先天不足,涉嫌限制人身自由的传销案件也没有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因而无法实现对非法传销的有效管理和准确打击。

发现难,取证难。由于交易方式和操纵手段“升级”,增加了打击难度。一是交易方式从当初申购单、实物等演变为“虚拟网络”,资金在银行间快速运作,交易尽量不留证据;二是策划组织者远程操控,从不抛头露面,给打击、防范带来更大挑战。三是传销组织日益表现为无产品、无纸化、大迁移、骨干隐身、活动分散的特点以及传销人员的对抗性,造成认定犯罪所要求的证据锁链获取困难。

部分群众不支持执法部门的工作。某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认为

打传工作破了他们的财路。很多被遣散的传销者往往跟执法机关玩”捉迷藏,一打就跑,一松就回继续从事传销活动。

三、治理对策

(一)必须大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矛盾

1 拓宽融资渠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正规渠道融资困难,一些单位为了生产非法集资。而传销组织假借专卖、、直销,连锁、电子商务等名义进行非法传销活动,并许诺高息进行大量非法集资,这就造成融资市场的混乱局面。为此,首先,国家应制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同样享受优惠政策。其次,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使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档次,增加产品品种,满足市场需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撤出机制。再次,建立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积极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坚决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

2 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提高就业机会。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财政预算,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机会t通过提供优惠条件,鼓励创办新的企业,增加就业机会t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提供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让第三产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促进农村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村镇企业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力争失业农民就地转化就业。

3 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1)中央和各地市财政对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2)适当调整在职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相关的社会保障标准。(3)鼓励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医疗互助金,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培育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完善社会医疗救助,提供多形式的医疗保障。(4)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体制三项改革,切实引进竞争机制,以较低的医疗费用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保险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5)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等方式筹措。(6)实行公益性医院与营利性医院的分离,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公益性医院的一切运营成本由政府支付,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院则主要面向对医疗服务有更高需求的高端客户。(7)要逐步地实行医药分离。医药分离可以彻底杜绝以药养医等问题,但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疗收费标准,防止医疗费的飞速膨胀。

(二)必须加强打击传销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按照国务院“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综治、工商、公安,财政、银行、电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传销工作体系,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以防为主。一是加强与工商部门的日常协作配合,在情报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研判传销形势以及执法清查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更为广泛的实质性合作,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推动集中行动深入开展。二是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紧紧依靠街道、居委会、基层治保组织等社会力量,以派出所为单位,结合重点人口、流动人口、公共场所等日常治安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出租屋开展摸底排查工作,认真梳理登记涉及传销的窝点、网络、人头,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大对房屋租赁管理的力度,让传销人员无立足之地,从源头上掌握和控制好传销活动的动向。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把揭批非法传销的内容引人社区和课堂,让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及早认清非法传销的违法本质。针对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应重点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之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抵御各种非法组织、腐朽思想观念和非法经济利益的诱惑。四是成立直销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在法律的框架内经营和运作,要严格遵守目前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并按照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税弦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依法经营;应当在法的“空白”领域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的公正,并自觉接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舆论和广人消费者的监督;直销企业应当健全内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以此作为自律经营的行动指南。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5

一、课程改革目标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我院市场营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熟悉基本的技术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行基本的实务操作,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市场营销》课程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反映学过后很快会忘记。为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后希望能达到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市场,给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希望能推动专业其他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重构知识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工作实际过程和行业标准,分为四个岗位群:市场调研和分析岗位群、市场策划岗位群、促销岗位群和销售岗位群。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个核心教学单元,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目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销售计划实施与管理,增加第一单元市场营销导论和第六单元综合模拟实训(用一个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整体设计为六个单元,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架构来进行教学,重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理实的一体性。

(二)改进实训内容、加强资源库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时,可灵活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营销综合实训活动,分组为该企业销售其产品,在实训期间,各实训组通过对实训企业营销策略(如STP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综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了解,对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其后续运作改进方案或建议的提供等营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完成综合实训任务,撰写《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综合运作实训报告》,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终展示的学习成果。

为确保营销综合实训活动卓有成效,达到扩大学院和营销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院营销专业的社会美誉度,提高学生营销实践动手能力的预期目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介绍实训企业情况,进行营销综合实训动员,让学生充分认识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营销综合实训活动,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精心进行营销综合实训实践准备(如相关知识、消费者心理分析、目标市场分析、营销策略与方法、营销技巧与手段等),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营销技能基础。

再次,根据与实训企业协商的结果,规定适当的营销任务和考核指标,以形成必要的压力和动力,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行动基础。对产生良好营销实际效果的优胜者,由实训企业给予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以充分调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营销实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在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结束时,根据学生营销实践实际效果和实训报告评定成绩,该成绩将作为衡量每个学生学习该课实践实训考核(学习成果展示)成绩,按5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毕业成绩。

在资源库建设上,不断完善资源库,资源库主要包括课件、电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参考文献、网站、著作、期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视频。习题主要包括多选、简答、单选、多选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习题需要把答案做出作为教学资源。还可以制作一些时长十分钟左右的关于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以备自学。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

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紧紧围绕学生市场营销能力培养这一主线,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法,把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努力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人员推销这个知识模块时,将课堂设计成一个推销现场,模拟推销人员和客户,让每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推销技巧,对出现的各种不同销售情况都能知道应说什么、做什么,并提出针对各种销售情境的最佳对策。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感性认识,弥补学生缺乏的感性认识,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

(四)改进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考核中特别注重实训考核,实训过程考核包括实训态度、出勤情况、与人合作、营销能力、职业道德等考核指标。结果考核包括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实训报告撰写质量考核指标等。

三、课程实施效果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基于企业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职业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差异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支持者和帮助者,陪伴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随时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课程改革,一方面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每周的模拟实训,学生把所学知识随时转化为应用能力;综合的模拟实训,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四、课程改革推进

(一)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

教材的更新以及对应新教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后面将不断完善并更新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网站、教师讲授课程视频、微课、习题库、案例库、报刊杂志等资源。利用慕课时代下的课程平台泛雅平台,集资源、服务、平台为一体网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教学系统。

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范文6

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引入ESN技术方面已作出尝试,但在分支行经营管理中鲜见引入ESN技术的案例。实际上,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为互联网核心思维是“链接(linked)”,通过加强分支行上下级组织间的纵向“链接”以及支行间、干部员工间的横向“链接”,可最大限度消除行内各单位间、各员工间的信息不对称,打造出统一规范又丰富多彩的在线管理模式。总体而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具有以下五方面意义。

(一)改善经营管理效率陈坤祥、吴秋明(2009)研究指出,推进企业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二者的集成,有利于发挥这两种管理模式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最大程度摒除二者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就商业银行而言,其绩效考评工作一般是结果导向的,以目标管理为主,而监督辅导工作一般是过程导向的,以过程管理为主。通过引入ESN技术,整合优化分支行经营管理流程,可打造集结果导向与过程督导为一体的管理闭环:一方面,通过绩效考评结果及相关分析,反映分支行过程管理做得好不好、执行效果如何、措施路径对不对,用来指导对下阶段措施方案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分支行对绩效考评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反映绩效考评方案设计是否科学,并评估分行对支行的督导是否有利于绩效管理指标的实现,从而调整优化绩效考评方式,改进督导工作方式,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二)实现分支行资源优化配置借助企业社交网络,可打破层级决策局限,共享银行上下、左右资源,实现整体优化。支行的重大项目难点可在第一时间在线提交分行寻求支持,分行可向其他支行征集办法、思路、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兵力,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避免支行单打独斗延误问题解决时机,真正实现无级别营销、链条式营销,跨层级、跨支行组合资源,将优质资源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益的支行及项目,实现最大效益。分行通过在线查阅支行工作方案,提前进行协调,避免内部竞争、重复营销,同时加强对支行工作方案的指导,将分支行牢牢绑定在一起,做到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实现对支行管理的扁平化。

(三)提升银行知识管理水平首先,通过企业社交网络进行工作方案和产品创意评优、悬赏中标公示、工作进度控制甘特图展示,发动广大干部员工发帖评论,充分提炼分散在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借助企业社交网络支持悬赏众包、创意征集、考评分析点评等在线社群行为,对拥有特殊技能与知识、资源的干部员工进行灵活调剂,避免特殊资源因在各层级、各单位之间的错配导致隐性知识闲置,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生产效率;再次,通过揭示正确措施、方法与良好绩效结果之间的稳定关系,可为其他支行经营管理提供经营指引与借鉴,分行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支行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增强业绩提升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应用系统可积累大量分支行经营管理中的过程数据、行为数据,供进一步数据挖掘,衡量管理效能、改进管理决策。

(四)考评激励更加科学有效在分支行考核方面,集成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可做到既看重机构绩效结果,也看重取得该绩效的措施与手段,从而能更为科学地评价机构经营管理绩效。比如,通过在线审核支行工作方案可判断班子的经营思路与解题能力,通过查阅每周任务可了解班子的统筹规划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查阅工作日志可掌握班子的执行力。同时,通过采用“上级提要求,下级立责任状”方式,实现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与自下而上的自我挑战相结合,较好地发挥了两者的长处,而系统留痕的统一管理也可准确反映分支行之间的经营管理互动记录,有利于明确责任。在员工考核激励方面,由于匿名参与,干部员工在虚拟社群中的言行、人气、口碑等行为信息相对较为客观,故依托对在线虚拟社群活动的监控,可多角度了解干部员工的履职能力,从而改善员工行为管理,为干部选拔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在工作积极性调动方面,员工还可获得更多虚拟激励,这也是对物质激励的一种重要补充。

(五)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大趋势通过构建上下级纵向和支行间、干部员工间横向两大“链接”,可突破部门条线分割、连通信息孤岛,汇聚员工创造力,激发创新热情,挖掘人才潜能,释放智慧红利。同时,通过完善智能化决策的信息系统,为支行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将支行班子及部门经理从繁杂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客户营销中。

二、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一个初步设想

(一)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的内容框架鉴于企业引入ESN主要应用于六大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引入ESN技术也可从这些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管理可知,ESN至少可在三大领域得到应用(如表1所示)。1.协作与创新一是推进上下联动决策,突破层级决策的局限,相应的社交工具是改造或开发的专用内部经营管理平台;二是引入悬赏、众包机制,解决因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在各层级、各单位之间错配导致的资源闲置问题,相应的社交工具是银行内部维基平台。2.知识管理一是加强上级行对下级行的实时督导,适度注重考查下级行工作措施,揭示得当措施与优秀业绩之间的稳定关系,相应的社交工具是改造或开发的专用内部经营管理平台;二是发动全员点评各支行考核结果、工作情况(如工作方案与工作进度控制等),挖掘员工脑中独到心得,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相应的社交工具是银行内部论坛。3.管理活动与问题解决一是鼓励各经营单位针对各类考核指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擂台竞赛活动,将工作游戏化、娱乐化;二是在行内广泛征集创意进行产品创新,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参与行内事务的热情。

(二)开发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开发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将分支行长、部门经理、会计主管设置为系统操作用户,并将全体干部员工设置为普通用户;在经管平台中实现在线考核督导与工作部署系统、论坛、虚拟世界和维基等社交工具的集成,构建三大功能模块:一是“考核督导”模块,主要用于绩效考评,对分支行长、部门经理与职员开放;二是“任务管理”模块,主要对支行行长、分行部门经理与职员、客户经理开放;三是“工作社群”模块,对分行辖内全体干部员工开放。具体如下:1.考核督导与任务管理考核督导包括考核方案创建、任务督导、资源响应及工作社群管理四大功能,其中:考核方案创建功能是指任务管理员通过对考核指标、目标任务的维护,生成特定条线的综合或专项考核表。任务督导功能是分行审核工作方案,处置任务申辩,查阅支行每周任务、工作日志内容并进行及时提示,查询本级及支行各项指标任务完成进度,对弱势指标单位提前进行警示。资源响应功能是分行对支行关于人、财、物等方面资源的申请进行处理。任务管理包括考核表查询、工作方案维护、工作进度控制、资源申请、工作社群活动五大功能,其中:考核表查询功能是指支行接收分行下发考核表。工作方案维护功能是支行根据分行下发考核方案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完成考核任务的工作方案,针对任务完成的不确定性编制应急预案。工作进度控制功能是支行对考核期内工作进度的安排,主要是将所提交的工作方案按周分解成具体任务并进行分配、核销,团队全体成员每日及时掌握本周剩余任务、登记当日工作日志,查询本行及分行全辖各项任务进展情况,接收预警提示等。资源申请功能是支行向分行申请下本级支行所不具备的人、财、物等方面资源。2.工作社群管理所谓工作社群就是将游戏竞技、在线社交等互联网企业元素引入银行各级管理组织而打造的虚拟社群,主要提供三大功能:一是机构参与的工作社群活动,主要包括任务擂台、悬赏众包及产品创意三个子功能。其中:任务擂台是支行就特定考核项目或绩效指标向特定范围发出公开挑战,邀请兄弟单位或同事参与竞赛,参与其他支行发起的各类经营管理竞赛。悬赏众包是支行就综合及专项营销、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跨越本行向特定范围的兄弟支行征求有偿援助,并通过浏览其他支行的各类悬赏,向所在支行申请参与竞标,以引入市场化手段,为支行制定工作方案、获取急需资源等在所属分行范围内寻求智力支持及人、财、物等资源支持。产品创意是支行全行征集产品及综合金融服务创意方案通知,评选创意精贴,以广泛征集行内创意。二是员工参与的工作社群活动,即各级干部、员工用户通过发帖(回复、置顶)、跟帖、点赞等在线社交功能操作,参与对分支行业务开展情况的评论、投票等。三是工作社群管理,即分行对全体经营机构、员工参与的虚拟社群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支行所发悬赏进行审核与中标审核,对中标悬赏在支行之间进行绩效费用结算,对各类产品创意进行评价等。

(三)再造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流程依托基于ESN技术的银行经营管理平台,配合相应的管理制度,再造分支行经营管理流程。1.考核督导与任务管理流程:分行制定下发考核方案——支行研究考核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支行创建分配每周任务、登记工作日志——分行根据提交方案督导支行每周任务安排、跟踪工作日志——分支行查询工作进度、评选优秀工作方案。2.工作社群活动与管理流程:支行、分支行干部员工参与工作社群活动——分行管理工作社群活动。

(四)以社交网络思维重塑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精心打造指导纠偏、评比推优、责权匹配、无界沟通、虚拟激励“五种机制”,充分发挥分支行上下一体、全行一家的协同效应。1.指导纠偏机制分行根据支行报送方案与实际工作进度,随时予以督办与提醒,纠正偏误,引导方向。充分利用分行条线业务人员制度熟、业务精等方面优势,辅导支行的经营管理,不断提升支行的经营决策能力,逐步建立成熟的指导纠偏机制。2.评比推优机制分行结合支行报送方案与最终业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根据得分与排名情况,表彰优秀支行;对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好的思路、经验与技巧在全行进行推广,不断提升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建立争先创优的评比推优机制。3.责权匹配机制分行对支行下达目标任务,落实支行班子责任,支行将任务落实方案分解到个人,明确员工任务内容,层层监督执行情况,及时获取情况反馈,由此可形成清晰的责任追究线索,并建立起单位与个人激励相容的责权匹配机制。4.无界沟通机制分行通过考核督导对支行经营管理行为每日进行督办,支行通过任务管理及时反馈工作思路与工作进展、提出资源申请,上下积极联动、前后紧密配合,由此打破分支行上下级组织局限,将金字塔式决策结构转换为扁平化决策结构,实现了组织机构之间的无界沟通。支行之间通过发起及加入擂台PK、及竞标悬赏、征集及发表创意等活动,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在线社交联系,分支行全体干部员工通过帖子、跟帖评论、发起活动、收藏分享、围观指点擂台竞赛、浏览点评悬赏众包、评论发表产品创意、讨论借鉴考评分析,实现了干部员工之间的无界沟通。5.虚拟激励机制通过建设单位、员工在线活动的虚拟工作社群,逐步形成以在线活动调动干部员工积极性的虚拟激励机制,打造出可供全体干部员工消费的独特社群文化。通过打造完善的在线虚拟世界,为广大干部员工提供发/跟帖吐槽、晒、赞等在线社交操作,引入积分激励机制,建立独特的头衔晋升制度,打造以人气为核心的口碑评价方式,引入网络竞赛、悬赏众包、创意发帖等在线活动,将工作娱乐化,鼓励行内能人积极承接任务、贡献聪明才智,使员工尤其是80、90后年轻员工获得更多工作乐趣,消除层级管理造成的紧张感。同时,提供强大的非货币激励,如通过头衔晋级解决“帽子”问题,通过塑造社群名人实现社群认可、满足自我实现,解决“面子”问题,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和绩效工资还部分解决了“票子”问题。

三、商业银行引入ESN技术的潜在风险与缓释机制

尽管企业社交网络可为银行提供许多机会,但其实施也可能涉及一些潜在风险。E.Turban,N.Bolloju,T.PLiang(2011)将这类风险分为五大类:法律问题、安全和隐私问题、知识产权和版权纠纷、员工抵制参与以及员工对社交网络的误用与滥用,并提出六大缓释机制,我们应用其方法以指导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交网络应用。

(一)完善相关治理,明确基本政策商业银行应就企业社交网络的预期用途建立治理结构、出台相关政策,以确定可允许的内容、明确参与者做出贡献的固定程序,并提前告知员工违反政策可能面临的后果。同时,明确内容审核的责任人,由其管理社交网络内容的主题与期限。

(二)加强对员工的教育通过对员工的教育,改变员工对于内部社交网络的认识,可有效减轻员工对参与或做出贡献的抵制,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社交网络相关治理结构与政策的沟通。

(三)分阶段引入企业社交网络在引入企业社交网络的前期,可先将一些应用较为成熟、风险可控的社交应用引入商业银行内部,如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将在线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微博等在线社交应用工具大量引入内部沟通中,以支持培训学习、任务协作等,下阶段可考虑将在线社交融入经营管理中,最后则可考虑打造银企一体化社交网络。

(四)设置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通过创建不同的用户角色、明确相应用户权限来保护安全和隐私、避免员工误用与滥用社交网络的重要机制。常用的访问控制技术手段包括根据用户位置进行内容过滤、对内容进行预处理以及使用网络时间窗等。

(五)监控和审查商业银行应建立拟内容的审查和编辑制度,同时持续监控用户内容创建、更新和使用情况,掌握用户对本行政策和道德的遵守情况,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以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风险处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