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例6篇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1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原先设计的是听记句子导入新课。教师朗读文本:“四川的峨眉山风景秀丽,到处鸟语花香。”紧接着:“无锡的五里湖好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然后,顺势导入:“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非常美丽。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去黄山风景区游览。”这样的教学设计尽管也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几经斟酌,我最后还是否定了这一设计,因为,这样的导入太过平淡,缺少生动性和形象性,于是,经过思考之后,新的教学设计出现了:

一、观看黄山的风光片,导入新课

播放黄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黄山风景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感知。

二、整体感知课文,揭示课题

黄山的风景在影像中是如此秀丽,那么,在文字中,它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呢?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感受黄山是怎样用文字来讲述自己的美丽的。

这样改动之后,好的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与此相对应,我把原先只是简单的课文小结,换成了能更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拓展训练:“课文结尾概括介绍了其他怪石,来表现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小朋友可以想象其中一些奇石的样子,并动手画出来,比比谁画得更形象。还可以给自己画的奇石起名字,看看谁起得名字最贴切。”事实证明,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最好。在课堂实践中,看到学生们被这一拓展训练所激发出来的强烈参与意识和高涨的热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开放学习内容激发思维新的交流方式求知领域

一、弥补文本不足,开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现行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些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美妙风光,文字非常得优美动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黄山毕竟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奇石,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事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风光的奇特、美妙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在组织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利用教学虚拟网,将课堂链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黄山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黄山”,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进入,登陆黄山网站,黄山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施教模式:A组学生快速搜索,复制网上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和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并编辑这些信息资料,完成一份黄山旅游的报告;B组学生搜索黄山“四绝”的另外三绝——奇松、云海、温泉的相关句子,粘贴在word文档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保存文件;C组学生只需要搜索出黄山的地理位置、网站栏目的介绍等简单信息。

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增加表象积累、开宽视野的同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网上互动,创建新的交流方式,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课上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在网络里畅游,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可以轻松地阅读和课文有关的读物,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阅读效率也十分高。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3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指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被捆绑在教材和教案的阴影下。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探究活动的特点是“源于教材,广于教材,个性发挥”,为学生在更大范围了解自己所急切关心,了解的知识提供了舞台。因此,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在网络中去研究,去发现。这种活动目标不是强加的、预设的,而是生成的,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网络课件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输技术,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设备于一体,能使自然事物及发展过程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如在教学《黄崎山》一课时,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黄山风景区的精美画面,内容包括黄山四绝、黄山四季、黄山晨夕、动物植物、黄山冷暖等。师导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黄山奇石的美与奇,并结合电脑课件形象感知“黄山石”的奇,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个性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自我发现,提出活动目标

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产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冷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以选择了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认为行星撞击地球更容易导致恐龙灭绝,因此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则不满足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从因特网中再搜索进行探究——之后,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用表单提交到公告板,同时学生也可浏览其他同学提交的观点,起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探究内容,让内在兴趣成为整个活动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习者以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航,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

三、利于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结构,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环节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延伸至45分钟之外的大课堂中,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S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白板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笔者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投影相结合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深感电子白板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与学、优化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中的作用效果显著。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事半功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才会讲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白板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显著,色彩、照相、拉幕、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吸引了以兴趣为先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赞美之情,让学生感知作者所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即半开、全开、含苞),我在电子白板课件中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荷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接着让学生读文本,通过练读找出最喜欢的一种姿态,进而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感受荷花的美丽。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我利用“探照灯”效果将荷花的姿态一一呈现,学生觉得非常新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能留下最生动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电子白板的运用使重难点迎刃而解

语文教学中,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重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交互白板技术这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学《槐乡五月》,教学的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在这堂课上,我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先将12张槐花图片制成精美的PowerPoint,将它在白板上显示出来。在阅读前欣赏图片,感受到槐花的美丽。接着在白板中将描写这些槐花的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针对重要的或有感悟的词、句做批注。为了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感情朗读呈现。这使得白板不仅仅有利于“教”,更重要的是它也方便于“学”了。这种方式的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重点。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三、电子白板的多功能性,为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或放在计算机上灵活地随机调用。使用时,教师只需拖动、批注,课堂教学就恢复了“黑板+粉笔”的灵活。如《黄山奇石》一课,课前我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添加了许多黄山奇石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黄山奇石“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同,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都不尽相同,学生说到黄山奇石姿态或者哪一种变化时,我及时地从资源库中拖出有关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黄山奇石的特点。可见,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手中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即触即停,不需要辗转于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使音乐和图片的呈现更加便捷,使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在白板上批注、勾画,更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巧妙结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课堂生动、流畅,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对话,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课堂更多了一份灵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课堂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5

一、“巧设问题”教学法。学习此类“写景”文章,关键在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可先从课题设疑:“奇是什么意思?”(奇怪、奇特、非一般的)为什么说黄山的松树是奇特的?请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学生的好奇心因此问题而激起。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独对它更有感情呢?他必定有它的奇特之处。接下去读文章,找出各种松树的奇特之处。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爱追根问底的儿童特性也被激发、牵引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探索中收获。

二、“巧抓中心”教学法。写景文章往往层次比较分明,脉络比较清晰,像《莫高窟》一课便是如此,整体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层次。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学,比较便利、简易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抓出中心句来学习。如《莫高窟》一课的开头是总起,结尾是概括,中间三段分别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处景物的特点,课文中都各有一句总括的话。如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壁画“精妙绝伦”、藏经洞“藏有各种经卷、帛画……”抓住这些总括句。再通过具体语句来体会、感悟、理解,景物的样子便在头脑中有了明晰的轮廓。

三、“巧用课件”教学法。写景文章中的景物若是静止的,相信谁也不爱看。那么怎样使景物流动起来。那便要靠“多媒体课件”来做功了。像《黄果树瀑布》,书中的插图就是一幅画,元论怎样也感觉不到“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怎么办?那就借助课件――视频中黄果树瀑布那种从悬崖高处直泻下来、轰轰作响的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不仅震撼了学生的视觉。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从课文具体语句描写中体会感受,不费劲就深化了主题。恰当的课件,给人留下的除了视觉冲击,还有心灵的震撼,容易引起共鸣。

四、“巧演角色”教学法。在本单元中描写的景物比较奇特,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奇特”一些。如迎客松“它有一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送客松“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松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学到这些,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自己的动作,或者自己的语言。会对游客说什么?做什么?实际模拟都来演一演。这样,有的演,有的看。还有的评一评……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也打开了,收获也多起来了。

五、“巧读细思”教学法。景物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很美,如果你都用相同腔调或感情读下来,再美的景物也不美了。所以在朗读时,应与景物特点紧密结合,读出不同的味道。如黄果树瀑布,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读的时候要有层次。在远处时,读出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越来越近,读出渐进渐响的气势;在山谷间读出浪花飞溅的感觉;在谷底读出訇然作响的声势。像《莫高窟》一课,可抓住“明珠”、“瑰宝”等重点词来突出特点。不同的朗读。可把不同的景物特点展现出来。当然,朗读离不开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所以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也是必须的方法。读文章中的景物,仿佛身l临其境,人之感受也会神清气爽。舒服惬意。

六、“巧联故事”教学法。凡是孩子都爱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时不妨多加个环节。如在学莫高窟时,有学生问:“莫高窟是怎样建成的?它经历过怎样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交给学生,让其课下查找资料,整理成故事。再上课时,就用故事把莫高窟的历史问题一一道来。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享受了听故事的乐趣,还享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范文6

中国古代的道家洞天福地

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年至361年),医药学家、炼丹术士葛洪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成为三清山道教的开山始祖。此后,这里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的道家洞天福地。

唐时,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三清山的朝山香客络绎不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最先在葛洪结庐炼丹处营建老子宫观,成为三清山的第一座道观。古籍记载:“唐建老子宫观,称三清福地”。北宋真宗笃信道教,三清山建成了葛仙观、福庆观、灵济庙、风雷塔等道教建筑群。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封张天师为全国教主,龙虎山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与龙虎山毗邻的三清山道教即大兴土木,扩建三清观。

明朝是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自景泰至天顺(公元1450年至1464年)的14年间,三清山的道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共兴建宫观、亭台、山门、桥梁、泉池200余处,另有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 处。三清山也因此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清初,三清山道教继续得到推崇,香火有增无减。康熙年间,三清山道教形成四大派系,在全国的影响有所扩大,知名度有所提高。乾隆登基后兴佛抑道,三清山道教随之受到打击。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三清宫毁于大火。到咸丰年间,三清山道教日趋泯灭。

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被专家称为“世界花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馆”。这种地质地貌十分奇特、宝贵,它所形成的历史十分漫长。资料介绍,在过去的14亿年中,三清山先后经受过3次大海浸,并两次沉入海底达五六亿年。由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花岗岩从缝隙带入侵和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以及以后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不断抬高,断层密布,呈垂直状态的花岗岩体又长期受风化侵蚀,加上重力崩解作用,最终造就了如今三清山奇峰参天、幽谷千丈的山岳奇观。

三清山的花岗岩峰林微地貌形态类型完备,记录了地貌的演化过程。比如宏观的地貌演化系列,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岩壁、峰谷、造型石9种地貌,在三清山都能看到。在2800公顷的山体中心,有48处花岗岩峰林,89处象形石,384处单独形态的地貌景观。

三清山是研究东亚、北美的古地质、古地理和古生物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对三清山的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三清山的鹅掌楸和北美的鹅掌楸形成对应关系,而且是对应成分突出的代表。三清山的华东黄杉和美国花旗杉也形成对应关系。这些都从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角度,为东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佐证。

第四纪冰期时期,由于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很多植物遭到了毁灭性摧残。但因为三清山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复杂的地形环境,这里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三清山有高等植物种类2373种,其中红豆杉、杜鹃花、白豆杉、银杏、天女花等十分珍稀。这里还是华东铁杉的分布中心。

三清山还是国家动物保护基地,有野生动物17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黑鹿、云豹、金钱豹、短尾猴、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金斑喙凤蝶等53种。

吸收天地之精华的大自然美丽绝景

三清山因有玉京、玉华、玉虚3座山峰,形如道教尊奉的玉清、上清、太清3位神仙列坐其巅得名。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高于庐山和泰山的最高峰。景区呈东险、西奇、南绝、北秀之势,奇峰怪石、古松珍卉、流泉瀑布、云海雾涛、古代建筑,构成三青山的五大特色。其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东海岸、三清宫、玉京峰、西华台、玉灵观、三洞口、石鼓岭十大景区最为引人入胜。

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文人雅士说它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峨嵋之清秀、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青城之幽静的特点;国际友人誉其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专家学者说它和黄山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而称其为黄山的姐妹山。历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陆游、坡、杨万里等,先后来此登山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对三清山作了详尽的记载。

三清山的东部景区,以水和远眺景色见胜。金沙镇是三清山的东大门,由此向西,有冰玉洞、冰玉洞瀑布。沿山路向南,各具风姿的瀑布排列其间。景区内的阳光海岸,又名东海岸,全长3600米。由此连接西海岸,形成三清山核心景区环形栈道线路。漫步阳光海岸,可以鉴赏珍稀古木,可以观赏由奇峰异石造型的“五老拜三清”等惟妙惟肖的自然绝景,可以欣赏东海日出、祥云飞渡、瀑布流云等天象奇景。

中部景区以石、松、云及古建筑、古石雕著称。南清园集中展示了14亿年地质演化形成的花岗岩峰林地貌特征,是三清山自然景观的精华。由奇峰怪石造型的很多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浏霞台、玉台等观景台,均为观赏晚霞、日出的绝佳位置;方圆数万亩的千年杜鹃谷,每到花开时节,芬芳满山。三清宫所在地称“三清福地”,是三清山的中心。三清宫有1600多年的道教历史,有风雷塔、龙虎殿等230多处古建筑及文物,是研究我国道教古建筑设计布局的宝地。

西部景区以山峰、瀑布、古树称奇。这里有“雄狮滚球”、“百鸟朝凤”及夜莺石、鹿角石、合欢峰等形象逼真的石峰,有宛如白玉屏风的八磴龙潭瀑布,有似红锦高悬的二桥墩红瀑,还有罕见的华东黄杉等名贵树木。

西海岸是当年三清山曾3次被海水淹没时的海岸线,以栈道、云海、大峡谷、古树名木群四大奇观闻名。栈道全长4000米,架设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漫步其上,可以看到“达摩面壁”、“神童负松”、“青龙探海”、“观音送子”、“玉女献花”等栩栩如生的绝妙景观。

在西海岸,还能看见响云、瀑布云、蘑菇云、火烧云以及海市蜃楼。由西霞港、飞仙谷、翡翠谷、葫芦湾等大峡谷所构成的“海底世界”,壁立千丈,气象森然。沿途还有1800多棵古松以及红豆杉、华东黄杉、天女花等许多珍稀树种。

西部的三洞口景区,是从高峰进入幽谷深处、探索三清山腹部迷宫般的深沟大谷。这里的沟壑飞仙谷,最深处垂直切割1000米,是百川汇集之穴,形如迷宫八卦阵。八祭龙潭,瀑布高30多米,远望犹如一条白龙闪耀。瀑布水帘中隐约可见一龙探首峭壁之外,龙头、龙目、龙嘴惟妙惟肖。

南部景区以峰峦造型奇特、形象生动逼真闻名。登上玉台,即可见被誉为举世三绝的女神峰、“巨蟒出山”、“观音听琵琶”3座山峰。女神峰海拔1180余米,其造型如一位秀发披肩的端庄少女,神态祥和,亿万年来端坐山巅,被世人称之为“东方女神”。与女神峰相对峙的那座巨型花岗岩石柱,高128米,峰身的横断裂痕,经亿万年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峰腰似蛇身挺立,头部硕大扁曲如蛇首。整个石峰的神态犹如蛰居的巨蟒,昂然,云雾飞来,如巨蟒吐雾,人称“巨蟒出山”,是三清山的又一绝景。

玉京峰景区除玉京、玉虚、玉华3座主峰高凌云端,还有蓬莱3峰、垂直千米的飞仙谷、深渊万丈的王母谷,更有天象奇观的云海、雾涛、日出、佛光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