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例6篇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1

一、文本比较式解读

《黄山奇松》与《黄山松》所写的景物完全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树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及其生命力顽强的品质。但两篇文章又有很大的不同。文艺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黄山松》,少有华丽辞藻,语言素朴,如叙家常。文章紧紧围绕黄山松的三大特点,即大都生长在石上,左右平伸或倒生,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一心向阳的坚韧。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是典型的随笔散文。而《黄山奇松》一文,语言华美、精炼,主要表达了黄山松的姿态奇特、优美,赞扬了黄山松热情好客的精神。文章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偏向于写景散文。

二、课堂比较式导读

(一)整体感知,比较文本主题

比较式导读讲究一个“比”字。主题比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体会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事件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挖掘那些文本中最真切又最具个性的细节,力求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下面是围绕《黄山奇松》、《黄山松》的文本主题而展开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片断:

师: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读过教材中作者笔下的黄山奇松,你觉得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生:奇在姿态优美,千姿百态。

师:这千姿百态、姿态独特的奇松赋予了黄山更多的神奇、更多的秀美。读了课本对黄山奇松的描述,咱们再来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黄山松》,你觉得它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它奇在哪儿。

师:通读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

把握主题,是比较式导读教学的基础。上述教学,就是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知两篇文章主题的不同。教师通过几个思考性问题,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认识到黄山松在两位作者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二)深入研读,比较写作方法

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主题,而且要关注文本的写法。这也是比较式导读的重点所在。

首先,作者选择的描写对象同中有异。《黄山奇松》选择的松树主要侧重于奇中有美;而《黄山松》所选择的松树主要侧重于奇中见精神,即生在石中,一心向阳,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其次,虽然选择的松树种类不同,但在写法上又具有相同点。即两位作者都是为了主题的需要,选择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松树。这就启示学生,写作要选择典型材料。其三,两篇文章所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黄山奇松》一文,作者观松于“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属于定点观察;《黄山松》一文,丰子恺先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点的黄山松其精神与品质都是相同的。

(三)细细品味,比较语言风格

比较语言风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中介。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词语组合,不同的语言风格都有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它们都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引导他们品味揣摩语言,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带来的不同魅力。通过比较式导读,学生认识到了《黄山松》语言的朴实鲜活,意味隽永;作者只用平常的字句,明白通畅,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黄山奇松》一文,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也十分妥帖。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到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语言节奏明快,很适合诵读。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不同,但都散发着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三、课后比较式研读

在课堂比较式导读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描写黄山秀丽景色的佳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读,并与课堂所学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教师可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通过课内外丰富的比较式阅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提升。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2

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下面我结合对课堂的导入探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抛砖引玉,但愿能给各位提供一点参考。

(一)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浓厚的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会害怕?”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害怕被老虎吃掉。”我接着说:“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不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呢,你们说奇怪不奇怪?”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那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回答:“用箭射,用枪打,用石头砸……”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然后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神射手更厉害,只拉弓,连箭都不用,‘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认真地读书、思考。

(二)释题引申法

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的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想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授《月光曲》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抒情描摹法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3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选文略,见前文)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木丽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印保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木丽(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用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今湖南一带,在古代位于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

(3)益奇而坚________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的不平之气。(2分)

[推荐理由]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4

一、凭借教学图片,训练学生思维的知觉

思维的知觉就是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有所观,因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插图。众所周知,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插图,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如教生字“公鸡”“鸭”“长”“巴”时,我先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认真观看,感知其外形。然后,我再通过分析比较猴子、兔子、松鼠、公鸡、孔雀、鸭子的尾巴是否相同,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回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像伞?谁的尾巴最好看?这样,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看图识字,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教看图读拼音写词语:mǎyǐ( )、zhīzhū( )、qīngtíng

(  ),我让学生先观看所配插图,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再启发提问:“蚂蚁”“蜘蛛”“蜻蜓”都是昆虫,所以这些字都是什么偏旁?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依图学字,既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

例如《黄山怪石》(上海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配有插图四幅。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黄山比较生疏,教学时我只有利用插图,先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然后对照课文了解黄山那些怪石“奇”在哪里。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由主要事物到次要事物进行观察。如看第二幅图时,可问学生:“这幅图主要突出的是什么?”(山顶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像什么?”(像大桃子)“它的所处位置像什么?”(像个盘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为什么看不清楚?”(因大雾迷漫)“是呀,远山近雾,如同仙境,所以人们给这形似桃子的岩石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仙桃石)。就这样,一幅图一幅图地连起来观察下去,学生了解了它们与整个黄山景观的联系,就自然感受到那些怪石的有趣了。

二、抓住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智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且是知识的泉源。”由此可见,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些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其特殊形式的思维,除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凭借画面去感知外,还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想象、去感知。如上面提到的《黄山怪石》一课中,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金鸡叫天都”。为什么取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呢?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第四幅图,看图上的主要景物是什么?它像什么?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对照并阅读课文后,我再启发他们把“太阳升起”和“金光闪闪”联系体会。文中为什么把巨石称作“金鸡”?只要把“伸着脖子”和“啼叫”以及“天都峰”等关键词句联系到一起,“叫天都”是什么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原来“金鸡叫天都”正是人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凭借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一个有趣的景点名称。

想象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引起人短暂的情绪状态,也能产生高级的社会情感,需要教师去借题发挥,适时激发。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可抓住父亲说的这句话,启发学生去想:“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我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狐狸与乌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文最后写道:“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可要求学生回答:“乌鸦是怎样想的?狐狸又会怎样想?”《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了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也可让学生去想象:“诗人是怎样在黄鹤楼与友人告别的?是怎样目送孟浩然东去的?诗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三、借助音像器材,培养学生的合理联想

联想,是思维的又一特殊形式,是记忆的基础。合理的联想,能丰富人的情感体验,而人的情感往往又是随某些媒介产生的。教学中,合理地借助音像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创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意境,能促发他们的联想。如教课文《黄果树瀑布》(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由描述黄果树瀑布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从而抒发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先让学生通过投影和配乐朗读,受到感染。接着再设计提问:“作者由黄果树瀑布的美景想到了什么?”“文中最后的两个‘亲切’‘舒服’,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如教《长城和运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学生通过看投影和听录音朗读,想到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万里长城,会思绪万千。这时,我借助投影图像,从“那万斤巨石在当时是如何搬上山顶的”提问入手,引导他们从长城的建筑构造联想到人们的智慧和勤劳,联想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学生还从画面上那夕阳留下的一抹殷红之中,联想到了古战场上那一缕缕殷红的血迹,令我们惊叹。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5

开始上课总要有个开头,就像好的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序幕一样能把人的全部精力吸引过来,能取到增加收视力的结果。上课也一样,好的导入能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上新授课,要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好语文。这得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对目前的农村小学来说这样的“高科技”似乎还不大可能。农村小学教师讲课通常无非是讲故事的方式导入、直观实物导入、谈话导入等,更多的就直接导入教学课题完事。我认为在缺乏“高科技”资源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要精心准备,也能用情感兴趣来引导学生轻松学习。经验告诉我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好的导入能用情感激发兴趣,用兴趣培养智慧,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智共生的学习乐园,这样的教学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巧妙的课堂导入更会使课堂多一些情趣、多一份灵动!怎样设计新课的导入,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观点出发:

首先,导入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过程。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例如谈话导入要重于“引”,二年级下册《找春天》,我们可以直接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肯定知道现在是春季,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从哪些现象发现是春天来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过渡到《找春天》,去发现春天的景物变化以及童年乐趣;故事导入要重于“言”,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应充分利用精彩的故事导入,特别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更是以一个深动感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师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催生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问题导入重在“疑”,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就可以直接问学生今天是什么天气呀?学生一看天气就会说什么天气。接着教师质疑:你们想知道像风、云、雨、雪这样自然界的东西是怎样形成的吗?那我们就来学习《我是什么》,这样学生肯定会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看课文。

其次,导入的东西应选择学生知道的但不是太熟悉的为好,太熟悉的学生因为太了解自然形成不了兴趣。小学生非常好奇,对自己感兴趣东西都想明白其究竟,这时因势利导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就像谜语一样让学生去思考。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中教师可以带几块形状不同的石头给学生们看,学生对石头都认识,但有些形状的石头学生就会产生好奇,为什么这块石头这么怪?真是太奇了。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势去把学生带到黄山上去看一看,让学生与自己家乡的山石联系起来突出“奇”,这样又能抓住题目文眼,有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也可以使教师很快由导入切入正题,而对学生又能从本课学习中让学生与家乡特点联系起来,把握了情感主线,使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把学生课间情绪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备课,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又能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留一点小悬念,多提为什么?留下一点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去探索,寻找答案。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范文6

关键词:朗读训练;兴趣;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在小学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信息技术是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新的活力。

一、借助图片引发想象,激发朗读兴趣

形象直观的图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朗读的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就能做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就可以利用课件呈现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奇石的形状,在朗读中流露出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进而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生活体验,通过在现图片及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再比如在《日月潭》这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能够边读边想象描述的事物。在读“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等词语时,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出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美。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也可出示图片,读出雾隐隐约约的特点。

呈现课文中的画面是课堂常见的教学手段,直观的图像能让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当学生被生动的画面所吸引时,朗读的欲望才能被点燃。图片清晰,色彩艳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着画面就可以想象品味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二、借助音频、视频刺激感官,激发朗读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而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朗读教学,更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

视频因视听结合、声画并茂,融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她能唤起遐想,仿佛穿越空间,如临其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充满情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中,在教学时可以重现傣族人民泼水节热烈的场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欢快的语气体现热烈的气氛。由于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去感受傣族人民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如何才能在情感上激起共鸣就是教学这课的重点所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相关视频画面再配上音乐去朗读感悟,朗读的效果会更佳。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共鸣

在小学阶段,有些课文的感染性和情感性比较强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当时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学习的氛围。而音乐很容易拨动人心,它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重要手段。配乐训练朗读是一种方便的创设情境的方式,资源的搜集也并不很费劲,只要在平时注意下载一些适合配乐朗读的乐曲即可。比如在教古诗时可选用悠远清雅的古筝曲,在教美文时可选择一些悦耳动听的钢琴曲或轻音乐。另外,在我们学校设有朗读亭,借助朗读亭学生可以配乐朗读并到班级圈,然后播放出来互相欣赏、互相点评。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进行配乐朗读,比较方便实用,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朗读能力。

因此,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从而提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

力以及创造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 王敏.朗读,让童心浸润在文本的情韵中一一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新校园(中旬).2015(12).

上一篇值班制度

下一篇意大利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