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太阳能;制冷;专利申请

中图分类号TK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111-02

Abstract The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patent applications in China in the field of the solar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based on the number changing of patent applications distribution of applicant country and the region the applicant profiles technical profiles. By analyzing patent portfolio in this field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ield of the solar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for the patent applicants.

Keywords solar;refrigeration; patent application

利用太阳能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等。由于制冷空调系统耗电量大,尤其在用电高峰期时,会给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为了节能和环保,推广和发展太阳能制冷空调,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利用专利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近30年来中国专利申请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内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专利申请概况

笔者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中以较准确的分类号、关键词及其结合作为主要检索手段获取专利信息,共得到456篇专利文献,其能够在总体上反映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中国专利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以该检索结果作为分析的数据样本,检索截止时间为2012年12月。

1.1 申请量的时间分布

1985年~2012年,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在华专利申请共计45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272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为184件。其中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为403件,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为53件。上述数据说明在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中,国内的申请量占主导地位,且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实用新型的申请量所占比重不相上下。

图1为在华专利申请随年度的变化趋势。从图1的申请量变化可以看出,其中在华专利申请在2000年前一直徘徊在10件以下,进入2001年以后申请量明显增加,在2001~2005年申请量处于53件,而进入2006年后国内申请量显著增长,2006~2012年每年平均在60件左右,更是在2010年度突破了100件,专利申请总数从1987年的1件提高到2012年的156件,而2010~2012年申请量更是达到了高峰,这三年的申请量为37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数从1991~1995年间的3件提高到2006~2012年间的151件。

图1中还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12年,国内申请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专利的数量出现了飞跃式地增长。这是因为,国内开始大力关注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的创新。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的制定到《可再生资源长期发展规划》的再到之后的“太阳能空调”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都大力推进了太阳能制冷空调的推广应用[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太阳能制冷空调的条件和时机已趋成熟和逐渐完善,包括科研投资,技术研发等方面。

图1还反应出,在我国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申请专利的基本都是国内申请人,国外申请人很少在该领域申请专利,例如发明专利,从1985年~2012年间,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为403件,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为53件,国内申请人占在华申请总量的88.4%。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国外申请人没有很看重中国的市场,且国外的技术较为先进,其在中国申请的专利量虽然较少,但所涵盖的该领域方面的技术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研发投入明显增大,市场占有率也明显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认识度,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但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外部和内部竞争环境激烈,因此更加需要夯实基础科研工作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将科研所得应用于实践,实现节能和环保,使得我国的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真正能够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图2为在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年度变化趋势。如图2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比重所示,二者比重差不多,这反映出我国太阳能制冷空调领域缺乏创新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在技术根本上进行创新,虽然提高了专利意识,但创新水平大大匮乏。

1.2 外国在华专利申请的国别分布

图3为在华专利申请国外申请人的国别分布。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的专利数量很少,以发明专利为例,从1985-2012年间,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为403件,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仅为53件,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申请量较多,分别是11件和10件,澳大利亚和德国均申请了7件,韩国申请了4件。由于国外申请人较少,也为我国太阳能制冷空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企业应该抓住眼前的机会,努力研发,构筑技术堡垒,以便将来较好地防范国外企业的入侵。

1.3 国内申请人的主要分布

在研究样本中,其中,个人申请为168件,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总数为403件,占总量的41.7%,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量排名其次,但是企业和公司的申请量很少。

这说明我国有关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的研究深度相对较浅、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这也是我国个人的申请量较多,而企事业单位的申请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所在。

图4显示了国内申请人的地区分布情况。上海、北京、江苏、浙江这四个地区的申请量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国内申请人很多是高校申请,而在上海、北京有大量的高校与科研院校,因此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申请量。总体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明显强于其它地区。

2 技术概况

太阳能制冷主要通过太阳能光热转换制冷和太阳能光电转换制冷两种途径来实现。利用光热转换制冷时,太阳能制冷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系统、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利用光电转换制冷时,太阳能制冷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太阳能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系统。

上述不同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在本领域中已经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且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了。因此提高太阳能制冷空调的制冷效率应当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在太阳能光热转换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和在光电转换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冷机组以与太阳能进行匹配。

然而国内关于太阳能制冷空调的专利申请大部分集中于太阳能与上述制冷系统进行结合时的管路设置、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系统里增加一些设备以增加该系统的其它功能和辅助热源的选择,例如蒸汽直接补热、电加热器、风能、生物能和热水锅炉等作为辅助热源。例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1991年申请的该领域中的专利想到了将太阳能与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结合制冷,但并没有涉及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或者与太阳能集热器相匹配的制冷系统进行相应地创新改进,仅是将太阳能简单地作为了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动力。再如个人申请王洋于2002申请过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空调机组的专利,但该专利的研究主要在于通过增加地热水和热水锅炉作为辅助热源系统。

国外关于该领域方面的专利大多是关于太阳能电池板的改进,例如日本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申请过该方面的专利,以及与太阳能集热器相配合的制冷机组的选择,例如美国申请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就申请过这个技术方向上的专利。

因此,实现高效太阳能制冷,最终又归结到研发高温高效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电池板上。

3 结论

虽然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导致该项技术并没有达到最大产业化的发展。国内申请人应在如何降低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的费用和提高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制冷效率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广泛地走向商业化应用。结合本文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加大科研力度,进行创新:1)研发出更加适应于太阳能利用的制冷机组;2)加大对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提高当前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其造价。

参考文献

[1]王如竹,等.吸附式制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6.

[2]陈砺,谭盈科.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发展[J].流体机械1997(9):44.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一)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一种企业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管理理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二)精细化管理的组成内容。

精细化管理组成由以下几部分:一是技术标准管理方面;二是人员管理方面;三是材料、设备及流程管理方面;四是安全管理方面;五是效果评价方面。

(三)实际应用的阶段划分。

在#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实际应用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际改造过程、验收及总结阶段。

二、准备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在#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过程中,准备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组成要求进行的,包括标准管理、人员管理、材料设备及流程管理、安全管理、效果评价五个方面。由于效果评价需在最后检验完成后方可评价,下面就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技术标准管理。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当项目目的确定以后,技术资料是第一要素,准备完善的技术资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技术标准管理的关键是标准的提供、标准的执行、标准的检查三个环节,技术标准的提供是技术资料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1.技术标准组成。针对#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工作,技术标准应包括以下几部分:一是设备图纸:#2炉水冷壁总图、单管图、#2炉钢梁图。二是设备改造档案:查找#2炉自投产至今的设备技术改造情况,与本项目有关的改造,确定技术改造的范围,检点。三是设备大修工艺卡:提供更换的技术标准、工艺要求、合格标准。四是锅炉机组检修规程。2.标准收集及管理方法。针对技术标准,项目研究人员采用了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主要采用了以下管理方法:一是对资料的搜集要求是“细”;搜集的资料包括文本资料、电子文档、图像资料,采用的搜集方法包括在互联网上搜集、在企业资料室搜集、在制造厂家搜集、在同行企业中搜集、在本企业内部各部门搜集。二是将收集的资料按种类和用途建立了项目资料库,同时为保证资料的安全采用了重要资料备份制度;三是在资料管理上采用专人负责,在资料的使用上采用了借阅管理制度。以上管理方式,保证了项目资料的应用效果。

(二)人员管理。

1.组织机构。根据技术改造项目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人员及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分为领导组、安全管理组、技术管理组三个部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施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强调每个人的岗位职责。2.人员培训。根据#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工作的需要,进行了项目培训工作,分两部分。一是技术培训;二是专项培训。培训要求是受训人员掌握相关技术,能够完成技术改造工作需要。一是技术培训。针对项目特点进行,要求施工人员全面掌握施工对象的特点、方式、施工流程、质量点、技术要求、验收标准等。二是专项培训。专项培训是对焊工进行的焊前焊样培训及焊接工艺掌握。本次培训针对更换管材特点,制定了专项的焊接工艺,详细规定的接头、母材、预热、气体、焊接参数、焊接基本要求等项。在此基础上,又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曲仿样实测。

(三)材料、设备及流程管理。

材料设备及流程管理包括材料管理、施工设备状况、工艺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四方面。1.材料管理。根据#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工作的需要,事前制定详细的材料计划表,并按计划表的要求完成材料采购、检验工作。在检验工作中,全面检查材料的种类、规格、型号、材质、数量、价格、质量单据等。2.施工设备状况。根据#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技术改造工作的需要,事前就改造设备的状况进行了改前检查摸底,并据此制定了施工范围。3.工艺流程。根据施工范围、施工人员情况、设备检修情况及相关设备大修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工艺流程,该流程的制定为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4.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各专业责任人员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程序文件的要求,搞好材料的到货验收、施工技术保证、质量检验,确保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实际改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实际技术改造过程中,施工人员按照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各类管理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专业管理,保障了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要求。由于#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位置在标高26米至49米处,属于高空作业,并且需要在炉膛的吊盘上作业,施工场地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了安全监察和质量监督。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下料和对口要求的“精”。对于下料根据测量前制定了测量技术要求和方法,组织测量时,按要求进行了落实。二是管子焊接工作的“细”。对于焊接工作,根据仿样结果确定了焊工人选,根据焊接工艺要求进行焊接操作。三是施工过程技术记录完整、准确。需要完成的图纸和技术记录完成。各项磨损的检测数据不仅用表格、文字表示,也使用图纸记载。四是施工机械使用合理、可靠。

四、验收及总结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在#2炉水冷壁四角更换实际技术改造完成后,进行了验收及总结工作。

(一)验收工作。

验收工作是按照制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的,通过对照技术要求,全面检查了施工质量,现将验收工作总结如下:一是焊口检测做到了100%检口,实际达到了合格率100%,焊口记录准确、完整。二是水压试验证实了更换部分100%合格。水压试验一次成功,水压试验单保存完好。三是设备大修工艺卡填写完整、准确。四是设备档案记录完整、准确。

(二)总结工作。

所有工作完成后,进行项目总结。从项目准备工作、实际改造过程、验收过程综合来看,项目施工准备充分是关键,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实际改造过程按照制定的标准、工艺、流程、安全技术措施、技术要求严格执行是整个改造工作的保证,验收过程是最终的把关环节,外观检查、金属检测、水压试验检验等验收工作保障了项目全部工作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教集团 集团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最早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地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共相继建立了三个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是北京市西城区蒙妮坦美容美发职业教育集团、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北京市西城区新技术职业教育集团。随后江苏省开始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经建有11个省级职教集团,参与的职业院校近300所,合作企业多达600家。这些职教集团由于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下,在办学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①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湖北省行业企业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提高湖北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促进开设品牌专业群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创新品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转型对湖北省行业企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湖北省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鄂政发【2012】77号)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以武汉商学院拟牵头组建“武汉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为例,来探索和思考湖北省高职教育品牌建设。

1 拟建职教集团的概况

武汉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武汉商学院为牵头单位,整合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构建机电制冷专业群。我们将以该专业群为龙头,联合省内有相同或相似职教专业的职业院校和机电制冷行业协会、机电制冷企业单位等构筑为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的主体。本职教集团将以培养适应机电制冷行业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核心,以机电类专业建设和人才服务为纽带,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基础上组成地域性、契约式校企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该机电制冷职业教育集团旨在整合职业院校机电制冷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聚合职业院校的机电制冷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行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特色与优势

(1)专业建设方面:截至目前,该专业群已建有制冷与空调技术省级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省级实训基地,拥有制冷与空调技术省级教学团队,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省级教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武汉市品牌专业等。同时,该专业群还设立楚天技能名师岗位,聘请行业知名的专家黄国智、王胜年等担任该专业群楚天技能名师。(2)课程建设方面:该专业群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成功列为部级精品课程、制冷空调系统原理与装置评为全国能源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销售服务流程、单片机应用为校级精品课程。(3)教科研成果方面:该专业群教师主编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制冷压缩机与设备》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该专业群教师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该专业群目前已结题(或在研)的省市级教科研课题7项,近50篇。(4)师资力量方面:该专业群已拥有正教授4名(含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名),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名,讲师9名等,师资力量较为雄厚。(5)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生参加各类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就业情况好,受到各界好评。

牵头组建职教集团的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在小型制冷装置安装维修、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暖通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汽车类专业在汽车检测、维修、技术服务等方面著有成就,并长期致力于汽车检测维修与技术服务的教学和实践,在车用空调系统、冷链车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用电子专业着眼于电子、自控、物联网等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基础领域。这三个专业的整合,形成了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专业拓展的立体结构,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机电制冷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该职教集团吸纳的职业院校具有较长的机电制冷教学办学历史,各具鲜明的特色,既有在机电制冷领域办学条件优良、专业基础好、专业建设成果丰富的高职院校,也有注重操作和技能的中职学校。这些院校机电制冷专业群生源良好,办学水平得到社会认可。与此同时,职教集团吸纳的院校,均注重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做到产学结合。更为突出的是,这些院校长期致力于与行业协会、企业通力合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武汉市机电制冷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校企间的相互融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更好地对接武汉市机电制冷产业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办好学生、社会和政府满意的职业教育。

3 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机电制冷职业教育模式,以行业为依托,以机电类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协议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功能和优势,拓宽机电制冷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机电制冷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促进机电制冷职业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实际,提升机电制冷教育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与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机电制冷人才。

根据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对包括机电制冷在内的现代制造业列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以及湖北省机电制冷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武汉机电制冷产业的发展,以对接武汉机电制冷产业、服务武汉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校际合作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机电制冷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汇集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资源,通过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机电制冷与空调行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达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订单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独辟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力争到“十二五”末,将机电制冷职业教育品牌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湖北职业教育品牌。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产业物流转型高端化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分析,目前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物流行业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技术的浪潮之下,正处于转型阶段。所谓转型,不仅仅是指传统运营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是指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网络化带给传统行业从业者在信息、资源方面的获取方式,产业链各个环节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从制造业来看,目前实现制造业物流发展的精细化和专业化;需要加快物流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发展中的应用,特别要加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物流信息化来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的制造业物流已初具规模,但相应的制造业物流的标准化发展滞后,阻碍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制造业物流应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环节,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在制造业产品包装、运输、仓储以及装卸搬运等流通环节,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这是今后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继续改进的趋势之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当前改造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也是推动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国制造业物流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和行业内部结构差异,要同时在所有省市和行业进行供应链改造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发展制造业物流,要按照循序渐进。

戴定一表示,逐步接轨的原则制定我国制造业长远发展规划,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结合企业与工业城市具体现实,选择一部分企业与工业城市进行供应链改造试点,为我国制造业物流与国际接轨提供示范,是推动当前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一个可行路径。

此外,工业超市能提供传统物流所具有的快捷、完善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反馈共享和金融服务,还通过PTP网络、媒体宣传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站对企业信息进行实时和宣传,使销售网络直接辐射到每个城市甚至乡镇的每一个企业。

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将与物流系统技术、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将大大促进物流信息化水平。近年来,烟草、食品、医药、邮政、书业、电子等行业继续扩展。航空、金融、军事物流系统技术和物流技术装备获得了巨大进步,推动了企业物流系统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节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制造业物流信息化在电子物流、数字物流、网络物流、信息物流、虚拟物流、集成化的高级物流、精细物流、精细供应链、物流与生产一体化等方面将继续获得快速发展,智能供应链和物联网技术将得到应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成为企业现代物流技术的核心。

未来,企业运用信息与物联网技术将企业内部物流与ERP、CRM、SCM、EC等实时、无缝集成,调动全球资源,减少库存占用,实现销售信息、生产计划、物流管理、采购供应的企业内外物流过程、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使企业物流能更准确、快速、有效地为企业创新决策、新品开发、精细管理、质量控制、质量跟踪、节能降耗,消费评估、降低库存,节约资金,快速反应、柔性生产、提高效益服务。除了制造业,冷链、快递、农产品、化工、医药、家电、煤炭、汽车等也将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进一步走向专业化高端化,成为新的信息化热点。

冷链物流热捧信息化

制造业之外,冷链物流是最受追捧的明星了。冷链物流是指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根据博科资讯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研究显示,目前中国食品年供应量总额在17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8000亿元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在19%。另外,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由于冷链的问题造成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至少在100亿美元。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短板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五种发展模式: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商与原产地为主导的“一条龙”冷链物流模式;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自营模式;以冷库仓储服务为主体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模式;国际化大企业参股、收购的外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抢占市场资源。这五种发展模式基本构成我国冷链物流基本体系,同时为构建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冷链物流供应链平台奠定基础。

当前,随着市场成熟和发展,冷链物流开始“热”了起来,但另一方面,在软硬件建设上冷链物流却相对显得有点“冷”。博科资讯董事长沈国康表示,目前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被浪费。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中国发展冷链物流软硬件建设可谓生逢其时。

从政策方面来看,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物流利好政策,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给冷链物流带来了曙光。物流信息化的逐步推广也为冷链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冷链物流即将成为物流业新秀。在国务院总理提出的8项措施中,特别提出了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运输方面的措施。8项措施还涉及扶持仓储物流的政策,具体提出要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厂拌冷再生设备;公路施工;应用

厂拌冷再生设备是根据道路工程的需要,从而设计的一种厂拌冷再生设备。在公路养护的施工过程中具有环保、效率高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将老的沥青路面的废旧材料进行回收,放入拌合厂进行破碎、筛分,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水泥、石灰等,然后进行拌合、摊铺、压实。时间证明,厂拌冷再生设备的应用可以将废旧的路面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 厂拌冷再生设备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厂拌冷再生设备主要是将废旧的沥青路面,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和其他集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其进行拌合,用冷再生机器对其进行破碎,在进行综合处理,在铺筑到路面上,压实,进行后期的养生,确保路面基层满足施工要求。该施工工艺简单、环保,能够充分的利用原材料,而且施工进度快,经济效率很高。因此,在现有的公路改造项目中,应该大力推广。

2 公路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应用情况

目前,虽然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现已成为施工建设单位的主要生产力,被广泛应用到公路建设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将造成管理虚位、应用不当,甚至引发事故。因此,需要有关单位给予高度重视。

2.1 完善设备维修管理机制

公路施工厂拌冷再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工的环境在野外,比较艰苦,而且设备容易老化,损坏等。部分施工单位存在厂拌冷再生设备重使用而轻维护的情况,加之,设备管理维护机制仍停留在故障维修阶段,使得设备的完好率低下,返修率上升,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故障维修是一种滞后性的补救维修手段,其易造成设备停工,这样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预防性维修应该是主动进行,发现了一些小的问题就应及时对其进行修理。通过科学地制定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维修、保养周期,加强对设备状态的监测。对使用频率高、易损坏的设备,加强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事前修理。

2.2 提高作业人员操作技能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和普及,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的种类更加繁多,其结构和操作也更加复杂,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单位注重眼前效益,而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特种厂拌冷再生设备的操作没有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甚至有的操作人员是无证上岗,文化程度低,而且是一人多岗,又操作装载机,又操作压路机,这样就导致工种的不专一,技术水平就难以精通。因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刻不容缓。有关单位须组织特种厂拌冷再生设备操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并以考试的形式检验作业人员培训质量。对于通过培训获得“上岗证”的人员须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对于没有经过相应培训的员工,一定不准进行设备的操作。并且要定期的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的专业水平不断提供,面对一些事故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能够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3 厂拌冷再生设备的应用前景

厂拌冷再生设备在国外的应用极为普遍,在国内的应用也变的越来越广泛,厂拌冷再生设备在公路改造和养护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自身巨大的作用,国际上有多家这样的知名厂家生产此类设备,我国也在2003年就成功开发和生产了厂拌冷再生设备,并且陆续投入到市场中,现生产的企业不仅有华晨华通公司,一些新的公司也开始生产此设备。这种新型高科技含量养护设施,可实现铣刨废旧沥青料100%的循环再生利用,节约资源和工程用地,投入成本低,相对于传统工艺环境污染小,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施工进度快,开放交通早。采用厂拌冷再生混合料铺筑于道路面层或上基层,可以明显提高路基强度及抗疲劳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应用前景广阔。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华晨华通公司于2003年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涉足沥青混凝土厂拌冷再生设备制造领域。他们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我国公路养护发展趋势,与澳大利亚ARAN公司共同合作,成功研制开发出国内首台ARC300E型沥青混凝土厂拌冷再生设备,从而成为国内目前能够自主研发高品质沥青混凝土厂拌冷再生设备的制造商之一。

在设备使用中,设备厂家应该针对设备技术特点及施工工艺要求,派出专家组与施工方一道密切合作,攻关诸多技术难题,尤其在低掺量元素计量技术、冷再生混合料搅拌技术、摊铺碾压技术、后期养生技术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真正意义上实现半刚性基层向柔性基层转换,在治理基层纵向裂缝及反射裂缝、消除车辙等结构性不足方面取得了创新型成果,不仅能够使高速公路技改工程顺利通过评审验收,而且打破了国产设备不能上高速的局限,也为公司积累了一整套成熟先进的沥青混凝土厂拌冷再生设备制造技术及安装调试施工工艺。

在未来的公路养护市场,厂拌冷再生设备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

4 总结

厂拌冷再生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中一门综合性学科,厂拌冷再生设备的应用管理是决定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的合理应用关系到公路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的作用,加快公路施工进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对公路工程厂拌冷再生设备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而使企业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潘春华.华通牌沥青厂拌冷再生设备成功进入市场[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10).

[2]李占伟.厂拌冷再生基层技术在公路大修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1(12).

[3]马文涛.渝涪高速公路冷再生技术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4]杨勇.厂拌冷再生技术在珲乌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1).

[5]渠文芳.厂拌冷再生技术在高等级公路改造中的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2(03).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433万吨,水果产量1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