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论文范例

制冷技术论文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1

我国的在制冷空调行业起步较晚,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冷空调相比较,我国的制冷空调在节能技术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大多是采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并没有自己的研发成果。瑕不掩瑜,我国的制冷企业已经充分注意到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力推动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研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制冷空调技能技术

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合理用能,并且降低电力高峰期的符合,现阶段主要的制冷空调节能技术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蓄冷技术、燃气技术、太阳能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热泵技术、热声制冷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2.1蓄冷技术

现阶段空调用电量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总耗电量中的70%左右,并且由于电力紧张以及能源紧缺现状的不断加剧,促进了制冷空调新技术的研发。蓄冷技术是在这种条件下被研发出来的,该技术就是使空调在非高峰期用电来保持最佳节能状态,此时空调系统的冷负荷由所需的潜热的形式释放冷量来满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调系统冷负荷使用融冰释放的冷量来满足,蓄冷设备也就是储存冰的容器,这样的空调不仅可以提高本身的经济效率,还能够增强系统稳定性。按照我国每年新增3亿m2的商用建筑,如果均使用蓄冷空调系统,每年可为国家节电40亿元,节煤330万吨。

2.2燃气制冷技术

燃气空调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空调使用对于电网的负荷,也可以提高能源的一次利用率,对于减少污染,平衡冬夏季燃气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相关部门的测算,如果燃气制冷量1×107万RT,消耗天然气约6×108m3,这些制冷量就相当于少发电3.5×107KW,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电力设备的运转利用率,还能够节约发电设备的投资。随着我国城市燃气管网的逐步完善,燃气空调必然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此外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燃气空调的发展,其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夏冬季用电高峰、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太阳能制冷技术

目前太阳能空调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是通过光热转换,以热能制冷,另一种是以光电转换,利用电力制冷,而现阶段应用较多的就是热能制冷。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太阳能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再制冷的技术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并未取得显著地效果,一个原因是成本过高,另一个就是能源利用率较低。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直接驱动的空调虽然性能系数赶不上传统的机械式空调,但是由于其成本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因此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太阳能制冷空调。虽然太阳能具有可再生的特性,但是由于其能量供应具有随机性而且能源密度也较低,给其大规模扩展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现阶段的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首先就要解决其可靠性、稳定性,并且相应的提高系统性能系数以及效率。最后,也可以将太阳能制冷技术与其他能源技术结合,形成一个多能源系统,充分利用废热、废气以及其他能源。

2.4热泵技术

热泵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水源热泵技术和土壤源热泵技术。热泵技术具有性能可靠、无污染、高效节能的优点,可以在夏季制冷、冬季制热,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热水,此外配套的热泵系统还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节能效果好的优点。鉴于其明显的节能降耗优势,其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我国也有了很多的应用实例,通过对比,我们总结出:虽然热泵技术的初期投入与中央空调基本持平,但是其投入运行后的使用费用远远低于传统的中央空调。据相关部门估算,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每年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相当于3.56亿吨标准煤,扣除消耗电量,可节约相当于2.48亿吨标准煤。

2.5热电冷联产技术

作为一种综合利用能源的系统,热电冷联产技术不仅增加了热电联产中的夏季热负荷,提高了汽轮机组的负荷率,实现了机组效率的提升,还能够提高低品位热能的利用率。燃气轮机发电是以天然气为动力源,并且将废热直接排放到吸收式冷热水机组,长生了用于制冷的冷冻水,并且将热量应用在除湿型空调上面,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增加热电冷联产的综合效率。该技术的节能效果非常显著,至少在10%以上,因此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该技术的应用,例如上海的黄浦区中心医院以及浦东国际机场都采用了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产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

2.6热声制冷技术

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制冷技术,热声制冷技术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相比,取消了对于环境具有破坏作用的制冷剂,直接使用惰性气体或者惰性气体的混合物作为制冷剂,减少了对于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臭氧层的破坏。而且热声制冷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无需特殊材质,在制造成本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它减少了活塞、润滑剂的使用,在维护成本上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此外,热声制冷技术几乎没有现阶段制冷系统的缺点,因此其可以成为未来制冷空调节能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2.7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了人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智能控制、负荷预测以及故障检测和诊断等方面。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应将传统的方针系统与人工智能制冷技能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空调制冷效率的最大提升,并且实现最大化的节能效果。

3结束语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字:空调器;节能;单向阀;改进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能源的消耗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空调器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主要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如何使我们的空调系统既能提高人体的舒适程度并减少空调噪音,又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就变成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今的空调系统,要求我们在提高空调房间的舒适度同时又能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制冷装置的四大部件主要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装置,所以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来提高节能的需求。本文正就是以此为目的,仅从节流装置侧的进一步改进,对空调器的单向阀结构创新作进一步阐述和介绍。

1节能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飞速,这给空调器制造厂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的产品正在走入国际化,空调器市场竞争已经提升到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节能和环保会成为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所在,这当然也是空调器行业发展亘古不变的的主题和热点。目前我国的空调器的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其生产性能和质量保证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了我们国家能源合理利用,必须不断创新,开发新型节能与环保型空调器。因此,本文针对目前空调器单向阀如何加以的改进,怎样高效节能降低生产造价的分析研究,对提高空调器的整体能效,有着重要需求求和远大的意义。我们房间空调器的节流装置一般有两大类:电子热力膨胀阀和毛细管。毛细管具有直径很小、流通面积不变、长度和内经比大得多的特点。由于毛细管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安装简便、可靠的工作性能,作为节流装置其在房间空调器、电冰箱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家用空调器工作原理图,单向阀位于毛细管处,毛细管是节流降压的主要元件,单向阀是在冷暖机中使用的,现如今的空调器都具有制冷制热的效果,也因此在广大群众中深受欢迎。在这种空调器中,单向阀是和四通阀配合使用的,一般装在室外机中,一般单向阀两端各有两个接口,一根较短的制热毛细管和单向阀并联起着一种有效的控制调节作用,也因此空调器的制热效果因此变得更加明显。单向阀又叫做止回阀,由于其表面标有工质在阀中的正向流动方向,单向阀所起的作用是限制流体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所以我们在安装中应该竖直安装。单向阀主要应用于热泵型空调器上,热泵空调器中单向阀与毛细管并联在系统中,制冷时,工质正方向流过单向阀;制热时,制冷剂反方向流过,由于通常情况下,单向阀在开启制热循环时,会限制流体的流动方向,强迫使制冷剂必须先通过主毛细管后,然后才能通过副毛细管,从而使得高低压之间的差值更大,制热的效果更好。目前我国现有的空调器用单向阀它的阀座具有深度较深通孔,耗费的金属材料过多,与此同时,单向阀的引流通孔开在阀座上,引流通孔上没有瓣膜,单向阀阀座底部没有通孔,这样的弊端就是阀门水平安装时候会造成制冷剂反方向回流,容易造成泄露现象。同时在阀座和阀管处设计中仅仅采用单道来缩颈,显然不够牢固,这些都使得我们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

3高效元器件单向阀的改进及创新之处

如图2为改进的本空调器单向阀,包括阀管,在这里所述阀管的前端部为制冷剂进入口,阀管的后端部为制冷剂出口,阀管单道缩颈的阀座开设在阀管的内部,这里的阀座开设有轴向的通孔,口径大于所述的通径的沉孔开设在阀座后端面上有。通孔的壁面处具有向内的凸肩,在凸肩处形成如图的阀口,阀座上会附有膜,瓣膜开设在膜的通孔出开之处。本单向阀可有效节约金属原材料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在阀座壁上开设反倒流瓣膜,使阀座可水平安装还不容易泄露,在固定阀座和阀管的同时,使用单道缩颈和凸柱卡槽,结构更加牢固,如图2所示。通过以上改进装置的设置,单向阀阀座上开有沉孔,可有效节省金属原材料使用量,节能环保,降低生产成本,使人们更易使用和接受。

4准备操作过程及实施步骤

(1)选取合适的需用改进的空调器;(2)设计改进后的阀门结构示意图;(3)阀体的选材与准备工作;(4)在阀座上开设沉孔,可有效节省金属原材料用量;(5)通过在阀座壁装有反倒流瓣膜,使阀座可水平安装不泄露;(6)固定阀座和阀管,使用单道缩颈和凸柱卡槽,使其更加牢固;(7)设备调试,安装到空调器上之后,观察空调器的运转情况,如果工作正常,说明运行完好,还能节约成本,反之排除故障,指导运行正常。

5单向阀改进后的特点

(1)室外温度对制冷量的影响会随着毛细管长度的增加而变小。这说明室外高温时候,毛细管的长度越长,制冷量提升越大。当需要全天候使用空调制冷和制热场合、或者南方需要空调器制热的场所,这种情况下更节能,生产费用减少。而且这种空调制热效果快,空调运行时停机间隔少,温度变化幅度小,适用于对怕冷的人群。(2)这种空调用单向阀需要经常护理保养,但运行过程中噪音降低,高温运行节能、但其在试运行阶段返修率高、造价高、高频运行噪声大等问题至今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需经过反复实验,才能取得最大的使用效率。(3)数据表明,改进后的单向阀制冷制热效果快,可以快速的提升或者降低室内侧的温度,这是人们在使用空调器中越来越被重视的要素之一。当然,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6结论

节能是标志空调器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主要空调器生产大国都制订了相应的节能环保法规,使得空调器的能效比也不断提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进一步对空调器的改进,我们有效节省了金属材料的使用率,而且改进后的空调器具有节能、制热高效率高、使用舒适的优点,单向阀改进后的空调器不仅表现在节能方面有所改善(尤其是在制热情况下节能效果明显),而且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也能得以提升(如室内温度变化幅度小,制冷/热迅速,运行过程中低噪音等)。用户可根据需要以及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多方位选择,选取最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温度,从而能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节能效果、创造更为适宜人们的居住和生产工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熊硕,王铭坤�关于房间空调器高效节能方法的探讨团[J]�机电工程技术,2010(7)

[2]GB/T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李卫华,房间空调器节能潜力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6�

[4]谭周芳,空调器用单向阀阀芯材料的对比试验�REFRIGERATION,2005�06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3

1.超导电缆的基本概况

超导电缆一般指利用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下形成超导态从而实现电能传输的新型电缆。超导电缆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可实现无电阻的大电流传输,其导体的传输损耗非常低,即使考虑上制冷系统等其他损耗,其总体损耗仍为常规电缆的一半以下,同时其电流密度也很高,相同直径下其传输容量可达常规电缆的5倍,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输电通道空间占用问题。超导电缆因短路故障而失超时阻抗变大,可以提高故障电流限流能力,当故障排除后,又可快速恢复超导传输性能,降低电网故障电流问题等级。另外,超导电缆中作为冷却剂的液氮不存在泄露等安全问题,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超导电缆还具有无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特点,能够满足绿色输电网络的需求。超导电缆在原理上构成最理想的输电技术,但由于其建造价格较为昂贵,且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离广泛应用还需要较长时间。世界首条35kV/km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于2021年12月在上海投运,标志着国内电力系统建设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单位后续积极申报5km级的超导电缆工程,将进一步推动这项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2.申请量初步统计与分析

2.1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1和2显示了超导电缆专利的申请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有超导电缆的国外专利申请,其中1972~1986年为技术萌芽阶段,全球年申请量平均在30件左右,此时超导电缆主要采用低温超导材料,实现超导态条件苛刻,研发成本高,市场前景不明,故专利技术发展缓慢。1987~2005年为技术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年申请量不断增加,更是在2005年超过400件,这是因为1986年高温超导材料出现后,超导态可在液氮环境下实现,使得超导电缆技术取得突破,向实际应用迈出一大步。2006年至今为技术日益成熟阶段,全球年申请量有所下降但是保持在100件以上,随着更多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超导体制备工艺的改进以及超导电缆结构的完善,超导电缆专利技术也取得长足稳定发展。国内的超导电缆专利申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稍晚于国外,2006年之前国内申请趋势与全球申请趋势基本相似,但是2006年之后,国内每年的相关专利申请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2020更是接近150件(占到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四分之三),这是源于近些年我国的电缆行业规模、产量以及增速已稳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将超导电缆作为未来电力传输领域的战略方向,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当然也离不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保护体系的不断健全以及研发人员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升。

2.2申请量地域分布

技术原创国和地区表征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实力。在超导电缆技术领域,日本(占28%)的申请量稍多于我国(25%),其次是欧洲(占19%,其中法国和德国占绝大部分)和美国(15%),韩国的申请量较少(11%),日本申请量多的原因在于日本在超导材料方面起步早且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则是因为具有多个中长期的重大科研项目,且在规模化应用推广方面不断着力。目标国和地区表征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在该领域的重要程度。在超导电缆技术领域,日本(占31%)和中国(27%)为目标国的专利申请最多,接着是美国(占17%)、欧洲(占12%)和韩国(占11%),这是因为日本和中国对大容量和高密度的绿色电力传输技术都较为重视,超导电缆需求大。

3.技术发展分支

超导电缆的技术分支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结构、超导材料、冷却单元和制备方法。通过查找相关技术所涉及的专利申请,对上述四个超导电缆的主要技术分支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基本结构:超导电缆由内置外一般包括支撑骨架、超导体层、电绝缘层、热绝缘层以及防护层等。按照导体结构,超导电缆可以分为单相超导电缆、三相平行轴超导电缆和三相同轴超导电缆,而超导体层则可以采用超导带材和超导线材构成,其中带材绕制又可以分为罗贝尔电缆、圆芯导体电缆以及堆叠带电缆。按照绝缘形式,超导电缆可以分为常温绝缘超导电缆和冷绝缘超导电缆,常温绝缘超导电缆的电绝缘层位于热绝缘层外处于常温环境中,而冷绝缘超导电缆的电绝缘层则与超导体层一样处于低温环境中,冷绝缘形式结构相对复杂,但是在工作状态下涡流损耗要小很多。按照电流形式,超导电缆可以分为交流超导电缆和直流超导电缆,其中直流超导电缆因交流损耗基本为零故无需绕制屏蔽层,同时因不存在交变电流带来的邻近效应故无需对超导带材绕制参数进行计算。超导材料:超导电缆中常用的超导材料主要包括铋锶钙铜氧化物、钇钡铜氧化物、二硼化镁和铁基超导体。铋锶钙铜氧化物于1988年被发现,其临界温度可达110K,因不属于稀土类,以其为基础的第一代高温超导材料更具性价比。钇钡铜氧化物于1987年被发现,其临界温度可达90K,首次突破液氮77K的温度壁垒,以其为基础的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已实现商业化生产,且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二硼化镁于2001年被发现,其临界温度可达39K,因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便于加工等特点,也得到广泛的研究。铁基超导体于2008年被发现,其临界温度可达55K,因具有金属性,相比其他超导材料更容易被加工成线材或带材。冷却单元:超导电缆的冷却单元可以分为单流道和双流道两大类,其中单流道中骨架由铜绞线或者金属波纹管制成从而构成支撑芯和冷却介质流道,而双流道中由骨架和外层的波纹管形成两个冷却介质流道,其冷却效果更佳。双流道按两个流道中冷却介质的流向又可以分为顺流制冷和逆流制冷,顺流制冷中内、外流道的流向相同,逆流制冷中内、外流道的流向相反,当逆流制冷仅在一端设置制冷单元时称为单端逆流制冷,在两端均设置制冷单元时称为双端逆流制冷。制备方法:超导电缆的制备方法包括粉末管装法、涂层导体法和中心扩散法等,其中涂层导体法多用于钇钡铜氧化物超导带材中,中心扩散法多用于二硼化镁超导线材中,而粉末管装法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和易于批量生产,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粉末管装法大致流程为先将粉体原料装入金属管中,用延展性较好的堵头封住金属管两端,经过旋锻、拉拔、轧制等工艺,获得所需尺寸的线材或带材,最后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完成制备。

4.重要申请人分析

4.1国外重要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国外申请人的申请量进行分析,得到在超导电缆领域的国外申请人的申请量排名情况,其中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的申请量超过1000件稳居第一,尼克桑斯公司的申请量超过400件排名第二,而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和LS电线有限公司的申请量超过200件分列第三至五,美国超导体公司、西门子公司和株式会社藤仓的申请量超过100件位于第六至八,另外一些科研机构如公益财团法人国际超电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法人中部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也有一定量的专利申请。国外超导电缆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日、美、韩、德等头部电缆厂商,这是因为日、美、韩、德等国对超导电缆领域重视度高,同时超导电缆技术的开发周期长,对研发人员水平和技术实施设备要求高,投入费用巨大,导致中小企业参与度较低。

4.2国内重要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国内申请人的申请量进行分析,得到在超导电缆领域的国内申请人的申请量排名情况,其中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的申请量超过100件排在第一,上海市电力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富通集团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西部超导材料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上海电缆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有一定量的专利申请。国内超导电缆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超导技术公司、电力公司、科研院所和部分高校,这是因为国内超导电缆的研发以各大课题项目和示范工程为主。国内申请人申请量较少的原因在于,相关企业更加注重工程化应用,而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加注重学术,相信随着超导电缆技术与市场的日益成熟,国内申请人将在超导电缆专利技术上不断加强战略布局。

5.重要专利分析

5.1国外重要专利分析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的重要专利JP4174824B2中,其超导电缆通过将多根超导线材在骨架的外部多层缠绕而形成,其中超导线材使用具有螺旋超导纤维的绞合纤维型超导线材和具有直线型超导纤维的非绞合纤维型超导线材,并且至少导体层的最外层包括绞合纤维型超导线材,并且至少导体层的最内层包括非绞合纤维型超导线材,此种组合结构能够降低交流损耗,同时降低电缆制造成本。尼克桑斯公司和美国超导体公司共同申请的重要专利US7304826B2中,通过检测超导电缆上的故障电流,在预定时间段内根据故障电流和至少一个先前的故障电流确定在超导电缆中耗散的累积总能量,根据累积的总耗散能量来确定是否将超导电缆从公用电网断开,从而提高了超导电缆的使用安全性。LS电线有限公司的重要专利KR102340762B1中,其超导电缆包括通电层,其中通电层位于各超导线材的两表面上,由在常温下具有通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用以增强构成超导导体层的各超导线材的机械强度,使故障电流的分流路径多样化,同时还能够减小骨架的直径和重量。

5.2国内重要专利分析

北京云电英纳超导电缆有限公司的重要专利CN100367420C中,其超导电缆导体由混合层、超导层和金属层的组合而形成,其中混合层为中电流层,由超导导体和金属导体混合而成,超导层为大电流层,金属层为小电流层,在相同传输容量下,能够简化超导电缆制造工艺,同时增大超导电缆导体的机械强度,提高超导电缆失超保护能力。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的重要专利CN110570985B中,通过将通电导体转移至板材上,并对板材进行卷板处理,从而省略超导电缆制造过程中需要通过拖拽将通电导体转移至低温杜瓦管的步骤,避免因通电导体与低温杜瓦管之间产生摩擦而造成通电导体的磨损,提高超导电缆使用寿命。富通集团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的重要专利CN107876659B中,通过设计超导电缆弯曲装置,仅使伸缩杆驱动运动臂围绕铰接点摆动,即可挤压超导电缆按设计的弧度弯曲成型,其中弧形挡片与超导电缆为面接触,可以有效保证超导电缆在弯曲过程中既不会受到伤害又能按需弯曲成型,该弯曲装置适用于多种尺寸超导电缆。

6.结语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4

1《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创办背景及运行经验

1.1期刊支撑学科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学科是《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要支撑学科。该学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员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环境科学、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城乡能源系统和国情政策与战略4个主要方向。经过60多年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学科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行线。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拥有“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此外,还与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主办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IEA-EBC)执委和中国代表,近十位教师在行业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50~60篇。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顶级研究人员与研究生进行常态化的密切交流。经国际评估,本学科被认为是在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领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丹麦技术大学齐名的三大国际一流学术研究团队之一。

1.2期刊创办背景简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本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尽管十几年来不断添加新的跨学科元素,该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基本上被几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大型国际学术期刊所垄断。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专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建筑模拟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专业又长期在建筑模拟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国际上认可的数个建筑模拟软件平台。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创办国际上首个专注于建筑性能模拟的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英文名称定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简称BuildingSimulation。由一个并不算大的学科创办国际学术刊物,这在当时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也招来一些怀疑的声音。幸运的是,该想法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织了具有办刊经验和热情的教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及可行性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为联合出版方,对期刊定位、出版、发行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编辑队伍参加期刊筹备及后续运行工作。出版发行所需经费也主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200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高效的筹备,《建筑模拟》首刊正式发行。期刊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为主编,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比利时列日大学的JeanLebru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iMalkawi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为副主编,聘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赵彬、燕达、夏建军3位副教授为助理编辑(现赵彬教授为期刊副主编,后又分别聘请了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学者BingDong和YixingChen两位博士担任助理编辑),协助主编和副主编工作。聘请了建筑模拟领域40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由曾洁编辑领衔的编辑出版队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级编辑参加期刊的各项工作。期刊分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步发行,为保证纸质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额外费用全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开始发行时为季刊,每期发表10篇论文,按照主题分5个固定栏目(A、B、C、D、E)。5年后改为双月刊至今。

1.3期刊运行及管理

《建筑模拟》从2008年首刊发行至今,已经整整十年,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经过短短3年,期刊于2011年被国际数据库SCI-E索引,正式成为SCI源期刊,并且从创刊开始的所有论文都被SCI索引。2015年被EI索引。2017年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673,进入“建筑技术”领域Q2区。2017年共6期74篇,论文作者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总下载28277次。总结期刊10年来的运行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要有一个团结、勤奋、开拓进取的编委会团队,负责期刊日常的运行管理。由于是整个专业在办刊,因此期刊的运行管理不是主编或副主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研究团队的事情。《建筑模拟》组成了由学科专业、编辑、出版核心人员组成的期刊运行小组,负责期刊日常管理、交流,研讨发展定位等重大事项,及时跟踪和引领国际上主要研究动态,及时有效地组织高水平稿源。第二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尤其避免将期刊办成地区性期刊,甚至是成为发表自家作品的“自留地”。国际化稿源、国际化读者、国际化运作、国际化发行是本期刊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目前期刊的4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全世界10余个国家(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编委只有5名。论文作者、审稿人来源也都做到了充分开放及国际化,其中亚洲、欧洲、美洲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与本领域其他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基本相同。第三是严格把控论文质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本刊采用多种方式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每篇稿件除了主编、副主编初审及终审,还需至少两位国际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采用双向匿名评审形式,使审稿人能够更好地聚焦到论文的质量上,而无需关注作者是谁,这有利于维护审稿意见的公平和公正性。期刊还通过评选年度优秀论文、邀请行业权威专家投稿、在国际会议优秀论文中遴选后备论文等多种方式提高论文质量。第四是要有良好的作者、审稿和读者互动平台。期刊选择了声誉好、运行操作方便规范的网络平台,作者以自助方式进行一站式投稿,极大地简便了投稿流程。及时更新网站,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增大与作者、读者的互动空间,特别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以后还将在有效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将主要功能拓展到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上,大大方便作者、读者、审稿人和编辑。第五是快速出版。传统的工程领域论文从作者投稿到正式出版一般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造成了很多作者不愿将好的文章交到发表慢的期刊上。《建筑模拟》在严格保证论文审稿质量的前提下,将论文初审、编辑、出版时间缩减到最小,并通过及时提醒审稿人和作者等多种形式,实现快速出版。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从提交到经过两轮评审正式接收仅需4~5个月的时间,比很多同类期刊快了1/3到一半时间。而对不适合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在一周左右就会将意见返回给作者,以便作者及时对稿件进行后续安排。

2创办国际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建筑模拟》创办10年来,其与建环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技期刊引导学科建设

高水平科技期刊所接收的投稿,都是国际上最为前沿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因此是该领域学科发展的记录仪和风向标。而学科建设的三大任务,即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都必须以对学科国内外前沿的准确全面理解为前提。一个学科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就是要看其学科方向凝练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认识是否到位。这既要立足于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的总结,更应该面向未来、瞄准前沿。经过认真梳理和总结,《建筑模拟》率先归纳出该领域的五大发展方向,并整理成期刊发表的5个固定栏目,经实践证实,对学科凝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也与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势匹配良好。

2.2科技期刊促进学科创新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目前,无论是实际需求驱动,还是学术本身内生的创新动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尽管世界上各个国家具体的体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高水平学术必定是其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则是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交叉性、前沿性、系统性、平台性等特点,能够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断总结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建筑模拟》创刊以来,发表的优秀论文、高被引论文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两类创新的成果。

2.3科技期刊助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水平成果和学术论文的保障。全世界都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人才竞争也日趋国际化。《建筑模拟》由于采用集体办刊模式,有多位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经验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十年来,本学科有一位助理编辑提升为正教授、副主编,另一位助理编辑提升为长聘副教授,并且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领导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开展前沿研究。在国际编委中,一位副主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中心主任,另外3位教授分别升任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职位。此外,多位研究生、博士后由于对自己专业的期刊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大大提升了研究自信和综合能力。期刊通过邀请本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交流学术前沿问题,包含如何写好科学论文,对提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4科技期刊促进国际化建设

多年来,本学科在国际化方面,分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做”等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请进来”,即邀请国际专家和研究人员来学校讲学、访问,促进合作;“走出去”,则是派遣本学科教师和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联合做”,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化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些措施尽管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投入是个大问题。此外,由于没有很好利用新媒体等形式,国际联络进程较慢。相比之下,国际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平台。根据我们的大致估算,目前《建筑模拟》46位国际著名学者以及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总共有数百人;而作者群每年大约200~300人,读者群每年2000~5000人。这些人通过期刊了解中国,了解清华,了解建筑清华的建筑环境学科,因而大大拓展了学科的国际影响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期刊创办以来,已经先后邀请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两任美国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主席,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主席,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暖通空调领域学术权威来清华交流并进行深度科研合作。同时,聘请一位瑞典籍的国际著名空调和室内环境健康专家出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该教授是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最高奖获得者,曾任本行业顶级学术期刊《IndoorAir》的主编。在清华任职期间,其在研究生培养、科研合作、宣传提升清华大学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5

1《红外技术》作者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光电领域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红外技术》的自投稿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投稿作者来自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军事高校,国有、民营企业等。经过对稿件的归纳和分析,发现稿件和作者群呈现如下特点:1)涉及交叉学科的稿件多,优势学科文章数量不多;2)第一作者中硕士研究生较多,中、青年专家少。虽然目前我刊稿件数量充足,但高质量的文章及优秀的作者群仍是迫切需要的,基于这种现状,办刊人员不能坐等来稿,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拓展和完善作者群,使期刊与科技进步紧密互动,推动红外及夜视技术的发展。

2拓展作者群的策略及实践

2.1走进优势学科实验室组织稿件,拓展科研人员作者群

研究所和高校的研发人员,是重要产学研结合型任务、重点预研、基金项目的承担者和参与者。期刊编辑应及时了解和跟踪项目研制进程,与承担或参与项目的研发人员保持紧密互动,并在其中发展撰写论文能力强又对论文有需求的作者群,同研发团队约定稿件计划,使期刊的稿件能围绕项目研制的进程,以便及时地将其项目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等研究成果呈现在刊物上。从2013年至今,《红外技术》编辑部先后在主办单位通过拜访院士工作站,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夜视技术研究院,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发部门向部分技术骨干和科技带头人组稿。此外还走出主办单位,分别走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实验室等,了解其项目研究进展,并向其项目负责人约稿。组稿对象中有的是“”的入选者,有的是学科领军人物,还有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见解独到。编辑部对其来稿建立了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力争将其创新成果在本刊首发,从而使刊物围绕着光电领域的重点型号任务及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使刊物报道的内容尽量紧跟科技的进步。例如:2016年编辑部特约的专家稿“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中报道的读出电路技术是探测器和所有信号处理都在数字域完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红外焦平面技术[9],《红外技术》对此稿件实现了首发。《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拥有光学工程硕士、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招研究生中既包括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也包括在校毕业生,他们都在科研岗位上边学习边参与课题的研发,课题和科研项目紧密相关,其课题论文也成为我刊关注的方向之一,每年编辑部都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汇报及论文答辩,从中择优选出适合的稿件发表。

2.2到生产线,拓展产研结合型作者群

《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既开展基础应用研究,还承担着生产任务,需不断提供新产品、新装置,目前拥有如下国内一流的生产线:一是探测器中心———可同时生产一代、二代、兼顾三代研发的红外探测器;二是微光夜视器件中心———承担了一代、二代、超二代夜视像增强器的研发和生产;三是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具备完整的光学产业链,承担着红外光学材料和光学系统及组件的研发和生产;四是北方红外股份公司———实行军民结合、产研结合,从事红外热像仪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这些生产线是我国先进产业的组成部分,其中聚集着相当数量高学历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具备技术开发和技术保障实力,是产研结合型的开拓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开创新思路、新技术,研发和完善新装置、新工艺,通过反复实践生产出高可靠性的产品。他们同时具备研发、生产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潜在的优质作者群,只是平时因忙于生产而疏于写作。因此作为办刊人的编辑应积极组织和协助其写作投稿,将其工作中积累的新工艺经验、创新技术思路和工作成果转换成有形的知识成果。《红外技术》编辑部连续5年走访上述主要生产部门,召开组稿座谈会并举办写作培训班,一方面向其宣传刊物,同时向其中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约稿,并与其中的部分项目组约定了稿件意向和任务,将其生产线中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文章发表在《红外技术》,以推进红外技术产业的发展。

2.3关注专利申请者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创新性是专利授权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大量的专利不断涌现。专利是科研、生产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造,编辑应及时关注和跟踪国内有关单位专利的申报情况。经统计发现,《红外技术》主办单位近3年来申请的专利每年为近百项,专利申请者均来自各研发单位、生产部门,其中大部分专利成果都是国内外刊物中没有报道过的。因此关注其中已获得授权、符合相关保密审查、适于加工成文的专利及其申请者,与申请者互动,并组织发表适合的稿件,可作为拓展作者群的途径之一。

2.4通过编委进行组稿和约稿,拓展核心作者群

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丰富的科研经验,多数还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因此编委是刊物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和学术导向的指引者,是重要的核心作者群。编辑部必须强化编委会的建设和完善,坚持依托编委会办刊,主动为编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编委能积极地参与刊物的选题和组稿,并亲自撰写优秀稿件。《红外技术》编辑部从2012年开始,通过电话、邮件、登门拜访等方式积极地向期刊的编委约稿或请其推荐优秀稿件,特别是加大邀约综述稿件的力度;编委提供或其推荐的专稿实行快速发表,刊登在期刊的首篇,并实行专稿单篇稿件彩色印刷,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以提高特邀专稿的稿费。在2012—2017年我们先后向编委约稿50余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期刊的影响力,以《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数据为例,《红外技术》2014年核心影响因子较2013年的上升了0.23[10]。《红外技术》特邀专稿报道的部分技术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例如文献[11]报道的昆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像素级数字读出电路与相同规格的长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进行互连后,其主要性能参数与国外同类像素级数字化长波焦平面探测器相当(该技术的应用可使红外探测器的热灵敏度从20~30mK降低到3~4mK,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NETD和动态范围),文章发表后,还有读者与作者互动进行学术探讨,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5通过参加或组织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拓展作者群

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一般是该领域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聚集园地,也是编辑与作者、读者、专家面对面互动的平台。编辑通过聆听会议报告,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和发展前沿,通过参会、办会与会议代表面对面交流,也可迅速发现并结识优秀的作者[12]。光电领域科技的发展会不时涌现出许多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装置,国内外每年都举办该领域的各类会议交流和这些新技术,是编辑需密切关注的。《红外技术》编辑部近年来加强了参加学术会议的力度,并积极参与组织会议,通过参会/办会组织稿件,发掘并进一步拓展作者群。如由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中国红外技术发展研讨会”,《红外技术》作为唯一的合作期刊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通过聆听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交流,邀约到3位国内“红外领军人物”撰写综述稿3篇,业内专家撰写稿件4篇,另从会议论文中择优录用稿件6篇,已分别刊登在2016和2017年的《红外技术》中。2015年《红外技术》编辑部通过承办“昆明KIRO(北方驰宏):先进光学技术论坛”,将论坛文集以专刊形式出版,通过对会议中的先进光学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等报道,以期推进先进光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编辑部连续几届参与协办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通过出版会议论文集、择优在正刊发表稿件,拓展了在红外加热及红外医学应用等领域的作者群。

2.6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用真诚留住现有作者,用热情吸引新作者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编辑是期刊的组织者,为科技成果的交流服务,为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服务,是科技共同体中重要的一员。高质量的期刊要求高素质的编辑。编辑不但要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在审稿过程中向审稿专家和作者学习,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完善编辑业务素养,精心提高稿件质量;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活跃于编委、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群体中,真诚地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认可和信任[13]。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炼铁冶金环保;节能技术;环境保护

1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铁大国,由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钢铁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污染大户,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污染问题的治理。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炼铁冶金环保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提高炼铁行业的环保和节能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炼铁冶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能耗较高

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能源资源消耗量高,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受到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技术的限制,与先进国家钢铁行业的能耗相比,我国的能耗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了每吨100kg左右。

2.2规模化程度不足

我国钢铁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国家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不断提升在钢铁领域的环境保护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小规模的炼铁企业总体上拉低了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水平。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布局分散等相关原因,导致很多中小型的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存在能耗较高、污染严重的问题,整体要落后技术发达的国家二三十年,严重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

2.3技术装备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各种各样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钢铁企业中,冶金行业的生产流程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各大钢铁企业已经重视起冶金领域的节能环保技术,并引入一系列新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工艺的升级优化,但从全国整体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冶金技术、冶金工艺、冶金管理方法以及冶金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节能环保的技术需求。尤其对于一些处于行业前沿的设施设备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来说,还没有在我国冶金企业获得广泛的应用以及开发,造成我国冶金行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

3炼铁冶金环保与节能技术的相关对策

3.1研发节能新工艺和新技术

炼铁冶金过程中能耗比较高的环节主要集中在烧结和焦化两个过程,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与开发也需要重点集中在烧结和焦化环节。在焦化工序可以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集中进行焦炉大型化的改造,采用先进的炉型结构和四大车连锁技术,引入计算机炉温控制技术以及美钢联的水分吸焦工艺等相关技术,还需要应用先进的装煤除尘环保技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废水零排放和烟尘控制机制,从而在降低焦化工序能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提高冶金行业生产的环保性。另外,还需要改善烧结工序的流程,合理调整料层的厚度、煤粉的外加比例以及混合料的粒级,降低固体燃料的消耗量,提高固体燃料的应用效率。此外,还需要进行高炉的大型化改造,可以对原有的高炉系统进行扩容改造,提高高炉的平均容积和高炉的利用系数,采取高富氧率等相关对策建立起大型高炉装置,为低能耗、高环保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硬件基础。

3.2减少动力资源的消耗

减少动力资源的消耗是降低炼铁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改建高炉鼓风机,使得鼓风机能够与高炉系统最大程度地匹配,还要尽可能地对鼓风机进行排风操作,使得鼓风机本身的消耗可以降低。同时,还可以应用技术手段减少冷却水的消耗,可以在制冷站设置冷却水系统,提升冷却水的循环效率,使得冷却水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废水的排放量,防止废水以及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达到冷却废水零排放的目的。3.3提高废气热量的回收效率在炼铁冶金系统中构建废热回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常用的废热回收技术为干胶淬火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热量的损失,防止水体被污染,有效提高焦炭的质量和节水效率。例如,可以在冷却器的进口位置安装烧结废气的余热回收和冷却空气装置,热废气所产生的蒸汽可以用于热烧结混合物的干预,热废气也可以用于支持燃烧的空气以及点火,实现热量资源回收。

4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消耗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能源资源消耗的控制。冶金行业是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重灾区,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行业整体的控制和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朝向健康、平稳以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建新.降低炼铁系统能源消耗的实践[A].中国金属学会.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2005:4.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7

大型数据中心机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以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项目为载体。该项目由数据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能源动力、生产辅助4个功能区组成,共包括18个单体,90个模块化数据机房,2万台标准数据机柜,是亚洲最大、建造规模最高的新一代金融数据中心,按照UPTIMETIERIV级最高标准进行设计。在上海地区数据中心设计中首次采用了中压耦合不间断电源系统、弥漫式侧向送风系统等先进技术。该成果针对数据中心2N机电系统冗余设计的管线预制化施工、管线支吊架结构化支撑及共用的设计施工、大体量大型设备的吊装运输分析、弥漫式送风方式的仿真模拟验证、多级保障电源的切换调试等重难点进行了探索研发,形成的关键技术在保证数据机房运行平稳、绿色环保、增效等方面都有极大地提升和改善。

二、主要创新点和关键技术

该成果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类似工程经验可以借鉴。主要创新点和关键技术如下:

1.BIM+VR+管线综合布置装配式施工技术。对各数据机房单体内冷冻站及屋面的机电管线进行BIM建模深化设计,合理划分模块,通过三维扫描方式对现场机房环境进行测量;采用VR技术模拟安装、技术交底。

2.结构化管道支撑体系及多层共用支架技术。采用BIM综合机电管道排布,复核计算管道重量,管道支撑体系设计等步骤,利用结构式网架体系作为管道支架,既保障了支架受力安全,又达到美观、有序的效果。

3.基于BIM的大体量设备安装协调管理技术。利用BIM+工期管理、BIM+施工模拟(吊装),二维码设备追溯等技术手段,精确规划设备生产、运输、进场、吊装等工序,保障各大型设备有序安装就位。

4.基于BIM+CFD模拟的数据机房高效调温控湿技术。利用CFD模拟技术对数据机房温度分布、气流组织进行,不断优化改进送风角度及热通道尺寸,达到恒温恒湿效果。

5.数据中心机电综合调试技术。形成了一套多路电源切换调试作业程序,实现供电中断状态下,柴油发电机组自启动接替市电带动全部负荷,解决了多系统协同调试及三路市政电源及应急电源与应急电源无缝切换的难题,保障供电稳定

三、创新技术水平和先进性

该成果依托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项目。机电工程涉及到2万台机柜、500多台大型设备、260台UPS、52台柴发、15套中央空调等,机柜容积比2.35。所有数据中心单体均采用双路冷源(2N冗余设计)、机房内精密空调设计温度精度达到±0.2℃,湿度精度达到±5%。采用三路市政电源供电,另设置中压耦合不间断电源及中压柴发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大型数据中心机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的成套技术,在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获专利1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受理发明专利3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件,6篇,形成省部级工法1项,QC成果2项。该成果通过上海市安装行业协会组织专家成果评价,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荣获上海市安装行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四、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

该成果的成功实施。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大型数据中心机电工程建造技术,提高了大型数据中心供电、制冷安全性、可靠性,降低了数据中心运行电源使用效率(PUE),达到了绿色低碳的运维目的。

五、推广应用价值及前景展望

制冷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建筑施工;幕墙工程;幕墙施工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随城市发展,建筑施工数量逐渐增多,幕墙工程随之兴起。虽然我国在建筑施工方面发展良好,但对于幕墙的管理存在不足。幕墙工程中,施工风险诸多,具有普遍性及客观性的特点,会对工程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施工管理是幕墙工程继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依据幕墙的含义、管理其施工的重要性以及对其实施管理时面临的问题,提出的管理其风险的策略,对提升其管理水平具有理论性意义,对我国建筑业整体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2幕墙的概念及其施工管理意义

概念:幕墙是由支承结构、支承装置及面板等构成的,相对于建筑主体,其具有位移及变形能力,且不与建筑主体承担相同作用的护墙,又可称其为装饰性结构或悬挂墙。其如同幕布一般,不起任何承重作用,是现如今建筑工程中普遍应用的一种轻质墙体。其类型诸多,按不同方式区分可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密闭式(开放式、封闭式)、支承结构式(点支承、构件式、智能呼吸式、单元式及全玻璃式等)、面板材料(人造板材、玻璃、组合面板及石材等)[1]。其具有一定的热工性能、光学性能、承重性能及隔声性能,且具备耐撞击、节能、美观与易维护等优势。施工管理意义:幕墙施工管理十分重要,既可以增强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又可确保其每一环节的操作都能符合国家标准;既可以降低其风险,又可以提升其相关管理水平,还可为其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经济发展,幕墙施工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当中。技术进步,使得幕墙的板材及结构发生转变,由笨重型转为轻型,不仅板材丰富多样,且安全性能更高。当前,我国幕墙施工发展尚未成熟,对其缺少一定的管理,加强对其的管理,有利于其安全质量的提升。幕布施工中,施工单位既要注重施工技术问题,又要注重施工管理问题,应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标准完成其工程。加强现场管理,利于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施工质量,有助于幕墙工程效益的发挥。

3建筑幕墙工程现场施工风险管理探析

3.1密封胶问题

施工现场是风险易发生地带,幕墙工程中,风险种类繁多,密封胶出现问题,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一种因素,而导致密封胶出现问题的因素诸多,多数都是因对其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例如,在对板块进行加工之前,缺少对密封胶及与之接触材料粘接性与相容性的试验,致使过期胶进入加工现场,胡乱使用不同性能的胶或是使用未经检验机构检验的虚假产品等[2]。与此同时,使用密封胶时,并未能对其具有的混匀性、拉断性及剥离性等进行试验;注胶操作过程中,其尺寸出现偏差,致使密封胶缺乏密实性,可能会导致气泡产生。注胶完成后,操作者未能及时开展清洁工作,其养护环境的温湿度及洁净度未能达到相关标准,并对其缺乏养护时间,致使密封胶缺乏强度等。合理解决密封胶问题,是风险管理方式之一。

3.2缺乏牢固性

牢固性,主要是指建筑构造预埋件与幕墙间的连接问题。二者间的连接件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可通过使用螺栓对连接构造进行合理化调节。调节不当或缺少防滑、防松拖等措施,会降低二者连接间的紧固强度。牢固性问题,也是易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较多。例如,施工缺乏合理性,在施工操作中,由于施工缺少合理性,致使对构造的施工存在偏差,最终导致实际施工与原设计图纸相违背。若在运用钢板调节构造时,未能对连接件及预埋件二者间进行科学调整,可能会使其焊接形式与施工标准不符。除此之外,连接件孔位破孔或未经防腐处理,均会对连接点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4建筑幕墙工程现场施工风险管理策略

4.1幕墙建材管控

幕墙施工时的材料应是在检测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后进入施工现场,供施工人员使用。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监管,并对其进行抽样检测,在分析完其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后,方可准许其进场被使用。幕墙的施工材料诸多,应用最广的是玻璃。对于玻璃的选购,采买人员应注意选择辐射较低的玻璃,低辐射的玻璃对红外线有反射功能,在夏天,可起到一定的制冷作用,节省制冷费;在冬天,可保护室内热量,使其不向外流失。用玻璃作为幕墙的构建材料,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工人应提前对玻璃进行检测,并在施工现场配置专业的监管人员。用玻璃建造的幕墙,不仅其型材应达到国家建筑型材的标准,其结构的撕裂及抗拉强度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其弹性模量应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检测是否达标。

4.2施工质量管控

在幕墙的现场施工中,专业人士需通过放线操作对建筑外立面的构造进行测量,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其实际施工是否符合设计施工图纸。若发现实际施工与图纸的设计存有偏差,专业人员应及时对出现的偏差展开分析,必要时可对制作幕墙的尺寸实施微调手段[3]。工人在进行放线操作时主要应用的仪器是激光经纬仪,利用经纬仪垂直标定的功能,将控制线进行标定。标定好控制线之后,应先将其闭合,闭合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通过使用水准仪,可将幕墙的水平线进行标定,并进行分割线弹出的操作。幕墙施工中,施工人员应保持裸露在外的金属构件均匀平整,避免其出现不良问题。例如,变形与波纹问题、紧固件凹进与突出问题等。各构建的标高应横平竖直,精准无误,防止其表面出现划痕、擦伤、条纹或斑点等。

4.3施工过程管控

对于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施工期间,参与施工的相关人员应对规范文件有所熟知,以便于对施工的管控。例如,对幕墙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了解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及设计方案,查看与施工、设计相关的文件,核查其进行幕墙施工的资格认证书、建材进场验查及复检登记表。此外,工人要认真检测组件对雨水及空气的抗渗性能,检查幕墙表面是否出现变形等。②工程管理人应定期下现场对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其主要内容有三,分别是安全措施、安全制度实施状况及施工工人是否存有违反安全制度的行为等。在幕墙施工过程中,确保安全问题是关键,对于幕墙施工的管理,相关负责人应秉持安全第一的理念,加强对施工风险的管理,有利于降低风险的破坏力。如若管理得当,有可能会避免风险的产生。

5结论

言而总之,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幕墙的应用频率逐年增高,国民对其施工质量、安全及美观程度都极为重视,对于其在施工过程中各类风险管理问题十分关注,致使相关管理工作面临挑战。在幕墙建设中,施工现场风险诸多,加强对其的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文章依据幕墙的内涵及现场管理意义,分析并总结出其现场施工存在密封胶使用缺乏规范性及其连接缺乏牢固性等风险,提出了幕墙建材管控、施工质量管控以及施工过程管控等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筑工程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万厚.开展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风险管理浅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1(7):00115-00115.

【2】叶伟.建筑幕墙工程的施工风险管理分析[J].环球市场,2017,20(4):28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