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毕业论文范例6篇

工民建毕业论文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1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能力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评定学生获取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民办院校从2011年起将面临教育部教学质量的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办学资格?本文从分析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入手 ,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质量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1.1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新形势下,毕业论文在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认真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

1.2 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日益受到政府?市场?社会重视的今天,立足本科教育全程,紧紧扣住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已成为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可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从2011年起,民办本科院校将面临教育部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这些院校的教学资格?而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是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评估结果?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最佳手段?通过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待提高和改善的环节?基于此,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选题偏大或落后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有的只是文献罗列,简单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甚至存在论文抄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动力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前期工作不扎实,论文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等基础工作与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有差距;二是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掌握不够,撰写过程的时间太短,缺少必要的反复修改过程;三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工作能力,依赖心过重,加上有些教师精力投入不够,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疏于指导,监控不力?这种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我们认为强化学生意识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合理安排 ?加强指导 ?检查督促是关键,规范管理 ?严格监控是保证 ?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系列对策和措施 ?

3.1 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为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务处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答辩规则,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制订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二是建立了科学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加强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四是建立了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工作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制订评估考核办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质量监控?

3.2 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在教学上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学生基础知识虽然比较扎实,但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强,普遍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院系要充分发挥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 ?融会 ?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或技术管理工作的适应期 ?

3.3 改革指导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优化选题设计,认真做好立题和审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自承担的在研课题 ?横向科技开发 ?技术改造项目 ?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历届学生签约单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上报课题,经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综合审定后公布立题,然后由学生填报毕业论文选题志愿表,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

3.4 建立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为依据的质量监控机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以“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形式,规定指导教师要从方法 ?理论 ?实验数据和信息资料收集 ?统计分析 ?写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动性 ?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明确课题的目的 ?要求?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进度安排 ; 界定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迫使学生及早作好准备 ?任务书是师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行动纲领,是衡量毕业论文完成质量 ?取得成果好坏的重要文件,是检查论文落实的依据,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填写 ?学院则以此作为督促检查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落实及进展情况的依据,实施质量监控 ?

参考文献

[1] 郭守军,杨永利,张继,等. 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J ]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52-02

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力提高。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办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学生党员数量大幅提高。到毕业为止,平均每个班的党员发展比率已达到15%,部分已达到20%。按此比例,全校18 000余人,党员约3 000名。这么庞大的学生党员队伍,特别是离校毕业生的党员数量呈上升趋势,部分毕业生党员毕业时不主动转走组织关系或者由于没单位接收或单位不接收等,导致组织关系不能一毕业就转移而滞留在学校,造成事实上的脱党。有的滞留少则几个月,多则长达三五年,甚至成为死档。我们把这些一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户口和档案及党组织关系保留在校的毕业生党员,称之为滞留毕业生党员,这些滞留毕业生党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改革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党员管理中的一个盲区,如何处理这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已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原因

(一)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

一些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党员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已把学生送出校门,学校已与学生无关。因此民办高校出于节约成本方面考虑,认为毕业生已不交学费,学校没必要为学生组织关系转接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毕业前没有专门提醒学生办理组织关系结转工作,或某些高校虽然同意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党员将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保留,实际上对这些党员疏于管理,平时不组织他们开展组织生活,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按时收取党费,使其放任自流。

(二)一些毕业生党员认识不到组织关系的重要性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管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办理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增强党员党性和组织观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一些毕业生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入党后以为就万事大吉,或对学习不够深入,不知如何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也不知道组织关系对党员的重要性。因此,离校前不能及时、正确地转接自己的组织关系,找到工作后也没有意识去学校转出党员组织关系。

(三)部分毕业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一些大学生党员在高年级才加入党组织,党龄较短,有些党员还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主义”倾向,认为入党能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党组织关系的转接没有党性观念意识,入党后不关心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过组织生活。有些预备党员毕业后不主动回校履行转正手续,导致转正时间延误,甚至过了多年也没有办理转正手续的情况发生。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滞后,党员管理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根据历年就业情况反馈,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进入了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由于部分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导致进入这些单位的毕业生党员无法及时接转组织关系,长期滞留学校,无法按时缴纳党费,无法参加组织生活。

二、加强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各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党的建设,从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民办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是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一部分,做好这一部分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体现。

(一)民办高校党建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增强责任感

在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帮助毕业生党员。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工作是毕业生离校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当作学生党员工作的一个大事来抓,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并把具体流程和措施要事先对毕业生党员传达。做到学生离校前就全面、正确地登记毕业生党员的个人信息及组织关系转递去向,为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校要结合毕业生党员实际,加强教育和指导

毕业生党员如何在社会上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必不可少。毕业前的教育要以增强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明确组织关系接转程序、清楚延误接转所致后果、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为主要内容,以专题学习讨论为途径,强化党组织观念。同时引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依靠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尽可能给予毕业生党员就业方面的指导,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从多方面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明确奋斗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要。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关于滞留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机制

《中国共产程》中明确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根据此规定,学校对未能有单位接转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成立毕业生滞留党员党支部。为使滞留毕业生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各高校可在各学院(系)党委(总支)成立滞留毕业生党支部,抓好党员的“出口关”。滞留毕业生党员在毕业离校时将党组织关系及档案材料转入滞留毕业生党员党支部。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滞留毕业生党员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结合他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通过网络平台、电话和信件、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们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以各种方式汇报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以确保这些同学在离校期间,都能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以便及时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对已经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督促,促使他们尽快转出党员组织关系。三是建立滞留毕业生管理制度。制定《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规定》和《滞留毕业生党员支部工作职责》,明确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的主要原则、机构与责任等,健全制度,规范工作。同时也可对滞留毕业生开具《流动党员活动证》,鼓励其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所在地方和单位组织的党的活动,这样能确保每个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以保证滞留毕业生党员管理不断档、组织不掉线、学习不掉队。

(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大量的毕业生进入民营、私营、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了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之一。据调查,非公企业中还有数十万的流动党员没有亮明身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极少数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虚设,毕业生党员进入这些单位普遍存在着接收不了组织关系,这也是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滞留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情况,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结合实际,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单独组建和区域、行业组建相结合,外力推动和企业内动相结合,实体组建和网络组建相结合,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内、区域里、行业中、网络上,形成覆盖完善、组织严密的网络体系。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确定党建工作联络员、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从而使学生党员一毕业,无论其就业情况如何,都能够找到党组织,防止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出现“真空地带”。

总之,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虽然任务繁重且手续复杂,但对党员权利和义务的正确履行十分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党员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口碑。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切实担负起组织关系滞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责任,不断增强其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始终保持毕业生党员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李玉雄.高校滞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问题探析[J].传承,2010,(2):20-21.

[2]张悦,姜健.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方式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120-121.

[3]张淑华.论新形势下高校存档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J].科技教育创新,2009,(13):246-247.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筛选假设理论,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19]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21-25.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4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作为地处甘孜藏区的民族高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和对大学生“四观两论”教育时,要做到理论贴近学校所处的藏区实际、学校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的实际、学校为藏区培养人才的实际。[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题,坚持进行“三个离不开”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藏区社会实际、贴近藏区人才培养的实际,贴近藏区学生成长的实际。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的渠道学院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活动,以宣传栏、读报栏、黑板报、LED大屏幕、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为载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给每位同学。

第一、开展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学院党校和团校每学年举办两次培训,在党校、团校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训以及我党的关荣历史。党团组织双管齐下,做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覆盖。

第二、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学院团委、各级党团组织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如每年“五•四”,“十•一”院团委组织的五•四文艺晚会,“颂歌献祖国”大型合唱比赛,各系团总支组织的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征文比赛等。3、立足本地,服务藏区学院经常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本校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团结问题,推动广大学生扎根奉献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夯实学生愿意在康巴藏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开展国情、州情、校情教育,四川省在藏区实施的帐蓬新生活、牧民定居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民生工程,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藏区;开展“三个离不开”及艰苦奋斗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勇于在边远民族地区担岗尽责。在已经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近万名毕业生走向了建设民族地区不同岗位。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1、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第一、完善教育活动设施。目前学院设有学生活动中心两个,心理咨询室两个。学生社团联合会、各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设有专门的办公室。第二、加大经费投入。对各项工作实行专款专用制度,保证每项活动款项落到实处。第三、加强科学研究。2、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近三年,四川民族学院根据党委工作重点,曾开设“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网页,校园网主页现设有“康巴发展研究”、“群众工作专题”、“华西思政网”等主题网页。在学院网站“课程资源中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相关课件共享,供教职工和学生学习使用。3、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完善选聘机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选聘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并了解州情、校情的人员作为辅导员。二是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选派辅导员外出学习培训。三是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辅导员队伍实行校系“双重领导”和“双重身份管理”。四是完善辅导员保障机制,健全政策保障机制。五是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坚持考核制度,坚持座谈会制度,周检查制度,辅导员进公寓制度等。

二、建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内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碰撞、交互发展而产生的特殊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四川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汉藏学生为主的多民族的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掘民族文化中康巴文化,将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一)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1、2006年,学校启动了以“热爱祖国、热爱康巴”为主题,以“读康巴、说康巴、写康巴”为形式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这两项活动相继获得教育部和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励。此外,还创编具有浓郁康巴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美术(唐卡)、书法(藏文书法)作品;开展“巧手秀康巴”活动,每周开展“跳康巴锅庄”活动;充分发挥民族节日文化的作用,用藏历年、跑马节、彝族节、羌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等。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坚持组织师生深入康巴藏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康巴行,“民族地区调研与顶岗实践”,“重走长征路•读康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送文化“三下乡”,追踪毕业生在藏区工作生活情况等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和对口帮扶活动,发挥高校的科学文明辐射功能。

(二)打造康巴学研究的学术特色鉴于康巴藏区独特的学术科研价值,学院长期致力于康巴文化的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康巴藏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康巴特色生物、民族政策与法学、旅游、歌舞艺术、方言与民间文学、民族经济、民间体育、民族教育、民族美术等研究。通过建校20多年的努力,学院建设了一支研究康巴文化的队伍,产生了一批研究康巴文化的科研成果。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意识和教育教学活动技能的培养,积极通过进修、函授、在职读研、参加培训、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学历与学术水平。学院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而且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有全面的认识,具备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学院建立起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牵头,各系部的书记、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四川民院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体系。中心通过以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掌握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人群,并对其进行监控,防止意外发生,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建立以来,中心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构建了危机干预和预防的活动平台,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平台,对特殊学生人群的干预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围绕学业与就业的压力,情感挫折与性问题的困绕,人际环境适应不良,交往障碍与自卑,生活中应激事件等进行了上百人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转变就业观念作为一所远离中心城市、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山区的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更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生入学后结合专业引导,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进行必要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在学生的毕业学期,开设一个学分、十八学时的大学生择业技巧专题和就业相关知识培训及《就业指导》,来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应对能力。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 毕业生 就业指导

一、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市场意识,认识不到竞争的激烈性。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生活在西北西南偏远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就造成民族毕业生现代社会信息匮乏,在生活态度上陈旧思想严重,竞争意识淡薄。由此造成社会上对民族毕业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质疑,从而影响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市场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决定了市场发育的低水平。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就业市场起步晚、总体化水平低,造成相关制度落实不充分、政策配套设施缺乏、服务层次低、工作职责分配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现代企业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实际是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要想成功就业获得理想职业,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实际技能,提高择业技巧。少数民族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理想的、适合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

第四,少数民族毕业生缺乏合理的就业策划。一方面许多民族毕业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把理论落实到实践这一高度,造成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许多民族毕业生大学期间没有及时的结合社会需求而选修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最后许多民族毕业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合理的认识,造成准备不充分,面对招收单位应对不足。

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对策探讨

新一轮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就业制度改革必须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要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要”。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拓宽就业领域

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适合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使毕业生看到乐观的就业前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积极做好就业前的规划工作。“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有利环境,所以所有学生都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时间,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做好就业的合理规划,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计划要随着社会的需要而改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但搞经济建设不只需要经济管理类人才,也同样需要技术和研发类人才。那么,民族类高校的任务就不再是过多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而是应该培养适应各个行业专业技术型的人才,来支撑起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三)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能力

民族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为导向,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首先,招生和培养工作要考虑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其次,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拓宽民族高校就业辅导体系

建立系统化、网络化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而当前形势越来越呼吁就业指导的个性化、网络化、信息化,即对不同少数民族群体、不同学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化、差别化、突出特点的就业指导,对每位学生都设有信息库,针对学生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指导,争取做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专业辅导员联合指导学生就业,并针对弱势个体进行个别指导。

(五)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教育和指导力度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仅解决了其个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已成为许多民族学生创业者的“熔炉”,民族类高校应积极举办创业技能大赛,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引到学生自主创业,认真引到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团队健康成长,同时,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艰难,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合理规避创业风险。

(六)毕业生自身调整好心理状态

大学生必须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及时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关键是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在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得就业制度改革起步晚、实施慢,与全国毕业生就业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存在问题,但少数民族毕业生也有很多天然的“特殊优势”和“后发优势”,只要积极贯策改革措施,加速实施进度,转变观念,突破创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十七大宣传提纲.日报.2007-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