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年中总结范例6篇

绿化年中总结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1

——泗阳县城乡2006年春季绿化情况汇报

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加快我县城乡绿化工作建设步伐,确保全面完成春季绿化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结合我县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景和城乡绿化现状,因地制宜,优化生存空间,改善投资环境,城乡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县今年春季城乡绿化工作汇报如下:

一、绿化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以农村杨树栽植、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以城乡道路景观绿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城乡建绿、增绿工程,目前,我县城区绿地总面积达50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1%,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小城镇绿化面积达到,覆盖率达,人均绿地为平方米。

2006年春季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62万余株,其中乔木约1.5万棵,新增绿地2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122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实施重点绿化工程建设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县先后规划并启动了人民公园改造(占地亩)、生态公园建设(占地亩)、市民广场建设工程,其中,生态公园、人民公园绿化工程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建设完成,市民广场等重点绿化工程有望于年内基本建成。重点绿化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城市绿化面积的逐年大幅度增长。

二、突出增绿美化,加快道路景观绿化步伐

对西康路、繁荣路、北京路连接等道路进行重点绿化。城区道路春季绿化新植绿化总面积6.28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55万株(其中乔木1.1万株),总长公里,总投资万元。对众兴路、华夏中学路、北京路等城区8条道路进行了绿化补植,补植总长公里,补植各类苗木7.23万株(其中乔木0.4万株)。

县乡交通道路方面,对徐准一级公路绕城段、高速公路二号桥连接线等道路进行了大面积绿化。全县城乡道路春季新增绿化里程公里,共投入资金万元。

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了行道树品种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尤其是注重了绿化品位的提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目前,我县城区道路常用的行道树品种有10多种,主要为女贞、银杏、楝树。注重合理配置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长树、乔木与灌木、地被的比例,特别是今年还引进了杜英、红花木在道路绿化中进行应用,实现了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

三、深入开展单位和居住区绿化达标活动

积极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广大群众对绿化工作的认识,营造强有力的舆论环境,使“爱绿、护绿、种绿”深入人心。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在审批新用地规划的同时,坚持以单位庭院绿化标准为依据,严格控制绿地率,确保绿化配套用地。坚持对单位庭院绿化实行有效监控,开展绿化达标单位评比。致远中学、育才双语学校、供电局、泗阳中学等单位庭院绿化工程扎实推进,注重品位,形成动静结合,高低、色彩配置合理的优美景色。居住区绿化从“见缝插绿,还债补缺”发展到目前的规划先行、求新求美,在优化布局形式、提高园林艺术档次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城市绿地面积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居住区绿地占城市绿地面积的比例已达%。

四、结合景观创建,大力增绿添绿

结合城市景观创建工程,对23家单位实施围墙内外绿化的补种,在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同时,也使绿地面积得到了有效增加。特别是一部分内部绿化条件较好的单位实施了围墙退后建设,原沿街的单位内部绿地转化为城市公共绿地,绿地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发挥。

五、小城镇绿化工作。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2

1、遥感影像预处理

1.1 技术路线

植被生态调查是遥感的重要应用领域,利用植物与水的光谱特征,通过解译遥感影像,可以有效的将其与其他地物相区别,从而能够确定植被的类型、分布等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研究绿地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技术路线如表2-1。

表1 遥感影像预处理技术路线

1.2 遥感数据源及特征

本次规划研究利用的遥感数据来自美国LANDSAT7卫星ETM影像、LANDSAT5卫星TM影像以及法国SPOT卫星数据,其特征见表2-2。

表2 遥感数据源及特征

遥感平台 数据类型 分辨率 成像时间

LANDSAT7 ETM 10 2001年

LANDSAT5 TM 10 1986\1996\2006\2009年

SPOT PAN 10、2.5 2009年

2、海淀区城乡绿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2.1 分类变化分析

对比分析各基准年分类图像,获得如下数据认知:

单位:km2 1986年 1996年 2001年 2006年 2009年

中心城区绿地(不含水) 164.66 109.90 117.43 122 134

市域绿地(不含水) 316.68 250.85 305.87 312 323

水域 90.99 77.67 18.51 10.92 9.71

城市总体绿地(含水) 407.67 328.52 324.38 322.92 332.71

2.1.1 1986-2009年市域范围绿地变化及特征描述

图1 海淀区86-09年绿地分布

图2 海淀区86-09年城市建成区分布

1)绿地总量先减再增,减少的部分主要为林地与耕地、增加的部分主要为城市绿地;

2)北部水稻田大面积转化为普通耕地;

3)随着城市向西北蔓延,山体林地遭到侵蚀,但在06年之后则有较大改善,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4)中心城区城市绿化有较大改善,并有细化的趋势 ;

表3 海淀区86-09年市域绿地面积(km2)变化趋势

2.1.2 1986-2009年中心城区绿地变化及特征描述

图3 海淀区中心城区86-09年绿地分布

1)绿地总面积先减再增,增幅小于减幅;

2)山林地区有逐渐退化的迹象,取而代之的是草地、耕地以及园林;

3)现状东南部四环内增加了大量的小面积绿地,整体覆盖率较之2001年有所提高,多为住宅区内的绿化建设;

图4 海淀区中心城区86-09年绿地面积(km2)变化趋势

2.1.3 1986-2009年水体变化及特征描述

1)水体面积大幅度减少;

2)连接中心城区与市域的主要河道及结构框架基本得到保留,但是水系的支流以及零散的池塘基本消失,整体水体面积减少,其中96-01年减少幅度最大,自06年以后逐渐得到控制;

3)市域水稻田水系面积自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后大幅减少;

4)中心城区主要绿地公园水系基本保持不变,“动脉”基本保留,水系的“毛细血管”则消失殆尽,很大一部分小面积的水体消失;

5)主要的河道的清淤工程较有成效,人工河道逐渐清晰;

图5 海淀区86-09年水体分布图

表4 海淀区86-09年水体面积(km2)变化趋势

2.1.4 2009年较之1986年绿地变化及特征描述

图7 2009年较之1986年林地分布与水系分布

1)市域绿地面积增加,主要为山林的恢复以及人工造林,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减少,但波动幅度不大;

2)水体面积大幅度减少,北部水田的取消占水体减少面积的很大一部分;

图8 2009年较之1986年绿地、水系面积(km2)变化

2.1.5 城市热岛分析

图9 海淀区城市热岛分布变化图

1)1986年中心城区由于较高绿地覆盖率,城市大部分为绿岛,在西北部山体部分形成热岛,主要由于山体岩体暴晒所致;同时由于水稻田的气候调节作用,北部形成大片绿岛;

2)至1996年,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热岛面积大大增加,呈现由内环向外环逐步加重的趋势,西南部严重恶化;北部出现较大面积热岛,山体的热岛有所减缓,主要得益于人工造林运动,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

3)2009年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增加,对应热岛面积的减少;市域部分则由于城市的蔓延,绿岛面积减少,形成大面积的弱热岛;

4)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热岛的形成、分布与植被、水体的分布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城市热岛的研究,可以比较直观的反应城市绿地的分布以及绿量大小。

2.2 各阶段绿地系统演变特征分析

2.2.1 第一阶段(1986年之前)

1)整体:绿地分布较均匀,覆盖率较高,多为自然式的分布;

2)山林:部分荒山,山林与城市交接处多为草地、农田过渡;

3)水系:大片水稻田构成水面的主体,自然散布的水面与人工河道相结合;

4)中心城区:单块绿地面积较大,穿插。

2.2.2 第二阶段(1986-1996年)

1)整体:整体良好,绿地分布较为均匀;

2)山林:城市逐渐向山区蔓延,山体被侵蚀较严重;

3)水系:水系总量及分布变化不大;

4)中心城区:追求绿地“量”的建设,粗放式的发展城市绿地,总体有所减少。

2.2.3 第三阶段(1986-2001年)

1)整体:取消大部分水稻田,山林与城市交接处被侵蚀;

2)山林:山区植被退化严重,城市扩张对山林造成严重破坏,但是人工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

3)水系:农田水系大部分消失,主要河道以外的相对较小面积的水面基本消失;

4)中心城区:追求城市绿地景观效果。

2.2.4 第四阶段(2001-2006年)

1)整体:城乡结合部的耕地的比重大幅度减少,而林地的比重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山林:前山脸绿化整治有所成效,绿地增加

3)水系:绿地公园内水系与人工河道基本保留不变,并得到疏浚;

4)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着重体现文化内涵,新建设一批文化主题公园,

2.2.5 第五阶段(2006-2009年)

1)整体:市域与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均有所增加;

2)山林:城市蔓延对山林的侵蚀进一步加剧,众多人工建设占据山体,造成山林破坏;

3)水系:人工河道脉络更加清晰,水道得到有效疏浚,并伴有较好的滨河绿化;中心城区内自然水体基本消失;

4)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绿化增多,主要体现为社区内种植的乔木,形成分散但是整体均匀的绿化覆盖形态,形成较为明显的城市绿网。

2.3 总体演变特征分析

城市发展整体概况 城乡绿地变化趋势 中心城绿地变化趋势 水系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 稳定 稳定 稳定

第二阶段 快速扩张 小幅减少 注重量增 稳定

第三阶段 相对稳定 稳中有升 注重文化 大幅减少

第四阶段 重质、保量 主干保留

第五阶段 急速扩张 整体提高 量增、质升 基本不变

3、海淀区城乡绿地演变动因

3.1 演变动因

发展阶段 主要演变动因

第一阶段

(1986年之前) 1、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建设并未经历高潮,城市很大一部分是空的,并未有充实的填充;

第二阶段

(1986-1996) 1、荒山绿化工程:1988年9月2日北京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郊区植树造林条例》,发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市委、市政府以及首绿委每年实行人工造林、植树以及城市各项指标计划,事实上,海淀区荒山绿化工程早于上世纪50年代便已经展开;

2、1990年成立“北京市前山脸爆破整地造林办公室”

3、在城市绿地建设导向上追求“绿量”

历史上的海淀区是远近闻名的菜区,建国后的全市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文教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机关大院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的片区。这个阶段是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迅速扩张,其扩展主要吸纳附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以及工矿等设施用地,占用耕地也是其扩张的主要方式,大量的菜地和农田陆续转为城镇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则占用的较少

第三阶段(1996-2001) 1、在城市绿地建设导向上追求精致的景观效果

2、农业结构调整,水系变化巨大

第四阶段(2001-2006) 1、2001年展开“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 ,

2、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予以“前山爆破整地造林”立项,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增加了前山地区的绿量;

3、2003年绿化造林十大重点工程基本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全面启动

4、坚持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增强了绿地的系统性

5、2005年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多个事关北京绿化林业全局的政策性文件

6、突出城市绿地建设的文化性,挖掘地区景观的文化内涵

第五阶段

(2006-2009) 1、河道淤塞整治疏浚

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适宜适地的绿地建设

3、绿色奥运的巨大推动力

3.2 主要因素归纳

总结影响海淀区城乡绿地布局结构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形态的演变与绿地布局结构的关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建成区扩张、交通设施建设、城市首先向山前继而向山后蔓延扩张)

2)区域生态环境(市域范围、津京冀地区)

2)自然山水格局和人文历史景观要素(皇家轴线、)

山形水系等结构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框架,

3)城市宏观政策与总体布局考虑(文教区的确定机关大院、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陆续进驻、山林地、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

4)绿化及水利工程(植树造林、引水渠建设、生态屏障、退耕还林、沿河及道路形成绿色走廊)

5)奥运经济(前奥运经济,绿色奥运的主题)

4、海淀区城乡绿地演变趋势分析

1)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但空间结构明确,中心放射的巨型城市与楔状绿地之间水融,绿隔明确,但被蚕食;

2)由绿地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趋势;

3)水资源日益短缺,海淀“水乡”特色弱化‘

4)山区绿化受到城市建设的蚕食,但是人工修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我市村庄绿化步伐,提高村庄绿化水平和档次,促进林业发展和*生态市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广泛发动,精心实施,不断改善我市农村地区的生态质量和绿化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奋力崛起,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把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绿为主,建设结构合理、乔灌花草科学配置的村庄绿化体系。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鼓励和支持发展庭院林业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科学规划。认真编制村庄绿化规划,力求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并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树立和落实生态理念,体现村庄绿化特色。

(三)坚持分类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村庄绿化总体目标,分解年度任务,突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本着先易后难、先绿化后提高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动,务求实效。

(四)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结合各地的特点,采用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绿化成果,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改造与建设并举,在加快村庄绿化的同时,加强对村庄森林资源、古树名木和绿化成果的保护。

(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美起来相结合。围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绿化制度,并大力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义务植树意识、绿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总体目标和建设标准

总体目标:*6年—2010年,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绿化美化。各地要结合各村庄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绿化工作。开展创建“绿化示范村”活动,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建设100个左右的市级“绿化示范村”。各县、市、区每年要对20%以上的行政村进行绿化,同时建设2—4个县级“绿化示范村”。“绿化示范村”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村庄绿化分丘陵区、平原区村庄(以行政村划分)两种类型,其中丘陵区村庄(自然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平原区村庄绿化覆盖率50%以上。

(二)行政村区域内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5%以上;道路、河道宜绿化地段绿化率95%以上;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网格面积不大于300亩。

(三)大力开展庭院绿化,80%以上的农户庭院要实现绿化。

(四)森林资源和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档案,设立标志,划定管护范围,落实管护措施。

“绿化示范村”的具体标准另行制定。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村庄绿化步伐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一个具体行动,是建设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将其摆上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村庄绿化以及“绿化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分片包干,分工负责,推动村庄绿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科学编制村庄绿化规划。市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编制*市村庄绿化总体规划,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类型的村庄绿化目标和具体任务。各地要结合农民的意愿和不同村庄的特点,编制具体村庄绿化规划。村庄绿化规划应组织专家论证后,报当地党委、政府批准。规划确定后,要严格按规划实施。

(三)充分发挥“绿化示范村”的引导作用。村庄绿化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地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并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引导,整体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确定联系点,积极创建“绿化示范村”,并高起点规划和实施,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村庄绿化过程中,各地要注意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多办实事,确保村庄绿化不断取得实际成果。

(四)多渠道筹措村庄绿化资金。各地要调动多方面村庄绿化的积极性,加大对村庄绿化的投入。要把村庄绿化与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万里绿色通道、生态公益林、平原绿化、花卉苗木等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每年从工程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村庄绿化。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村庄绿化和“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并实行“以奖代补”。各县、市、区财政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村庄绿化。此外,要拓宽村庄绿化的筹资思路,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村庄周围的集体隙地、林地,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开发。

(五)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检查评比。各地要对村庄绿化工作和“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每年要对村庄绿化工作和“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进行考核评比,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内容。市政府每年将对各地的村庄绿化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绿化示范村”进行核查验收,检查结果作为兑现“以奖代补”的依据。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4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但城市环境水平却有所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有效控制;酸雨面积正在扩大,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30%;特别是2000年的几次大规模沙尘暴,严重袭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更是敲响了人们心灵的生态警钟,更多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身边是否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因此,关于现代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价值。

二、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与绿容率指标体系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100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具有代表意义,宽阔的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带包围着城市,城市中有农田和菜园分隔,市内有中心公园,住宅花园和林荫道路。1930年L?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Green City)思想,主张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空间,建设立体花园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就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有许多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但这些理论只能对建设园林城市有指导意义,对园林绿地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划原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对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的实践中,还是远远不够的。

随时展与进步,我们认识到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植物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一环,绿地系统的建设也得到规划管理者的重视。但是,从目前来看,现实中绿地系统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生态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沿用至今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对于在宏观上表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绿化用地规模基本状况及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用绿地面积或绿化覆盖率来进行规划并推算控制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往往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不能真实反映在环境中绿色面积能发生实际效应的生物量、生态效率以及生态功能,特别是在分析城市的绿化结构和估算绿地的生态效益时,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来完善绿地系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地评价绿地生态效益。

结合多年以来沿用的贯用术语和“绿容率”新的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园林城市的生态效益。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新生理论,它的具体含义是:为了应用于生态规划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进行科学指导与控制而制定的绿化指标。其目的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上绿地的科学生物总量,进而约束绿地系统建设的投机行为,规范绿地系统建设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有限的绿地系统建设的品质和效率。这一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沿用原有的绿地评价指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第二部分是衡量绿地本身的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绿量、绿量率;第三部分是将绿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的绿容率及绿化建设指数。

1、绿地面积:指城市中各类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绿地面积总和。

2、绿地率:指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绿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3、绿化覆盖面积:一定范围内所有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垂直投影面积。

4、绿化覆盖率:指一定区域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区域内园林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区域总面积×100%。

5、绿量和三维绿量:绿量在绿容率指标体系中指植物全部叶子的1/2总面积,国际常用单位为平方米。三维绿量也是20世纪80年代新提出的概念,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常用立方米。

6、绿量率:也称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面积内植物1/2的叶面积。

7、绿容率:也称绿量容积率,指某规划用地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

8、绿化建设指数:是将绿地系统及建筑开发结合起来和一项指标,是绿容率和容积率的比值,也是绿量和总建筑面积的比值。

三、绿容率指标体系产生的背景及实施技术路线

绿容率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指导意义和严谨的可操作的量化应用路线,改变了社会对绿化的单一认识和简单的行为方式。

目前,我们经常谈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优美、如何生态环境优良,其实这种现象是发达国家经过多次失败、痛苦和灾难以后的修正结果。无论是雾都伦敦、畸形发展的纽约曼哈顿,都是以代价换来新生的城市。我们欣赏维也纳森林,我们向往柏林城市中心森林的优美、清新和品质,但是中国的城市走向何方,却是每个中国人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更是每一个中国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师、建筑师、经济学家、生物生态专家以及商人、政府官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选择。

生态规划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是一项可应用、实施并影响后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看到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蔓延、城市扩张、城市板结以及城市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形式主义的城市草地、简单低效的城市绿地建设、逐渐被压缩、侵浊、破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上长官意志、扭曲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狭隘导向和特权商品—破坏生态优先权的默许等等,这些行为往往借助了科学的外衣。某些学者在科学上的不负责任与价钱诱惑的钱权交易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配套绿容率指标体系的实施,在分析国内外绿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课题组统合,界定了绿量概念内涵。以绿容率为核心的绿地控制系统体系建立在GIS数字信息技术上,应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支持和辅助绿容率指标系统建构和应用,有利于绿容率在生态化城市规划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实施作用、管理作用和评价作用。

在绿容率体系中绿量的指标涉及单株绿量、群落绿量、地块绿量的计算模型和数据统计模式。对于绿容率中有效的绿量计算是以稳定绿量的植物群落的初始绿量开始的。统一的绿容率指标体系涉及生态规划中的自然区域和城市区域,统合了生态规则、传统的常规指标,与生态等级控制指标、规划的常规指标、城市容度指标并行构成技术体系。它依托GIS数字信息系统的动态运行,实现生态效益和城市生态承载等重要生态指标的对应与协调配套。

绿容率不仅可以用在生态规则中,而且可作为国土、森林、土地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设计管理指标。目前,在区域生态规划、城镇生态规划、项目地块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进行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

四、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学原则同绿容率指标系统内核相统一

当今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曾对自然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虽然创造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现在人们已经觉醒,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阐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972年《马丘比丘》提出子“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的重要概念;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1992年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建筑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体现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实践方面。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表现为对气候的关注,形成“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深层次生态学、生物建筑运动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完善,生态理论大大丰富。在园林界,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理论,这种理论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影响范围内的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的途径,并提出园林生态学原则理论: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

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

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总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容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五、结束语

当然,现有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和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规划研究、创新与修正,也是导致社会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以生态学原则为基础的生态系统规划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应运而起、应运而求、应运而生和研究成果和实施探索。绿容率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落实在各项生态规划的编制应用工作,正是基于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开展的工作。中国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现实是依赖人与法的结合,现在正从人治走向法制的过程之中。因此绿容率指标研究正是适应中国从人的意志向科学量化的法制管理方向发展的探索性研究,是专家学者以科学为手段服务社会、支持政府科学行政和积极行为。

绿容率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约束绿化内涵和提高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标准依据,其作用与以往的绿地建设指标有着本质的不同。既为绿地系统建设定性,也为绿地系统建设定量,还为绿地系统生态功能提供科学的标准化动态参照。创建绿容率指标系统和生态学原则,可以为政府精确规划、科学行政提供支持和指导,还可以约束建设开发的形式与质量,提高了生态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梁伊任.园林建设工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刘立民.绿量-城市绿化评估新概念.中国园林.2000(5)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5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为主;着眼高标准,立足早见效;科学规划,强力实施;利用三年时间,尽快提升交通干线、旅游干道两侧,以及景区景点周围的绿色质量,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镇的绿化、美化。

2、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亮点示范,注重实效,推进全局的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原则;坚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完美的原则。

基本概况

镇古为黟县赤山镇,自唐永泰建县千余年来一直是城关镇。镇域经过两次调整变动,现在的镇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27.3公里,东临金字牌镇和柏溪乡,西接小路口镇,南与塔坊乡、祁红乡及休宁县接壤,北与大坦乡、古溪乡为邻。全镇总面积34.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城区面积3900亩,慈张公路、皖赣铁路及新建的黄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全镇辖18个行政村,136个村民组,人口为48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40人。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度,农民人均收入为4890元,其中林业收入1500元,占31%。

我镇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面积3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4%。活立木总蓄积77.3万立方米。辖区内有各类林场14个,营造人工林2.4万亩;有部级、省级公益林共79247亩。城区周边有茶山公园、宋家山森林公园等集绿化美化、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场所五处,县政府计划用2-3年时间从城区沿阊江河往南修建一条长约4公里的河边绿色长廊,那将又是我县市民进行晨练、散步的又一好去处。

规划设计内容及技术措施

镇作为我县第一大镇位于县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本次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活动,我镇将按照祁门县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组[2011]8号文件通知部署要求,以全面提升城镇绿化美化质量全力打造慈张公路及皖赣铁路绿色长廊为目标。规划用2-3年时间,在城区周边及交通干线两侧建成13个绿色质量提升亮点工程,合计实施面积2504亩,建设期为3年,即2011年至2013年。建设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景区景点(含节点)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3个提升点内容包括:绿色产业园开发绿化工程、华杨工业园新区开发绿化工程、阊江河绿色长廊绿化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5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园区进行绿化,美化;对现有的古树挂牌登记,设置围栏保护和病虫害防治;设立封山碑,制定护林公约,组建护林防火队伍。

2、百佳摄影点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1个提升点为茶山公园绿化提升工程,实施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强补缺补差,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园区进行绿化,美化;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和围栏保护;砍除杂草、藤蔓等植物,促使新造幼林生长。

3、新农村建设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2个提升点内容包括:西风坦雷竹园丰产工程、华桥新村绿化提升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19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高效雷竹培育,道路绿化,河坝、护坡绿化等。主要措施是采取除草,施肥等加强笋竹两用林的管理;搞好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

4、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含城镇、园区)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4个提升点内容包括:站办林场速生丰产造林工程、松植园绿化大苗培育工程、宋家山森林公园多功能提升工程、青罗寺森林登山探险旅游工程,工程实施总面积1314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中幼林培育,珍贵绿化大苗培育,封山育林,补植补造,迹地更新等。主要措施是按照营林规程对人工中幼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大径材;立足乡土树种,提高珍稀树种大苗培育的比例;对达到主伐年龄的人工林林分,要逐步安排块状皆伐,并栽植毛竹或阔叶树,及时更新;组建护林防火队伍。

5、城镇绿化绿色质量提升

规划设计3个提升点内容包括:七里桥新城区三期项目工程,实施总面积3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绿化美化。主要措施是采用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乔木与灌木、竹类与木本草本植物结合的方式,立体搭配,对主干道城镇、园区进行绿化,美化。

投资概算

根据当前劳动力日工价、苗木价格、管理费用等经济指标,估算我镇2012年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点5个,面积1224亩,工程总投资为2163.6万元。其中:

1、景区景点(含节点)绿化质量提升点2个,面积410亩,投资900万元。

2、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绿化质量提升点2个,面积714亩,投资363.6万元。

3、城镇绿化质量提升点1个,面积100亩,投资900万元。

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

通过以毛竹垦复扩园、纯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间伐等科学措施,优化林分结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土地绿化率,提高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

2、社会效益

通过对城区周边、公路主干线、景区景点、河流两岸以及新农村绿化建设,可以更好地绿化美化城镇旅游休闲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3、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林分内林木质量可以得到提升,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苗木产业发展,也为我镇林农增加劳务收入。

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发动

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是充分展示祁门对外形象,加快现代旅游城市建设的德政工程,为营造浓浓的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氛围,镇政府牵头,林业主管部门及各提升点单位具体实施,通过张贴标语,制作横幅、宣传牌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我镇计划在公路沿线,各提升点悬挂大型横幅,在醒目位置,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一座。通过系列宣传发动,增强了全民参与意识,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干群都来关心、支持并主动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决定成立“镇绿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组”,明确镇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镇长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具体负责提升行动日常工作。同时,明确具体责任,做到13个提升点都确定一名副科领导包点以及技术负责人,确保每个提升点事有人抓,责有人担。

3、落实资金

要依托项目,多方集资,搞好各提升点工程实施单位项目对接,做好服务,确保资金投入,保障绿色质量行动建设顺利实施。

绿化年中总结范文6

根据国家提出的森林城市概念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分析如下,内涵一:模拟自然森林,强化城市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要凸显城市绿地强大的生态功能,大面积的人工森林才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加强大面积人工森林建设。我区就已经制定了大面积城市森林发展规划,提出了以“一环、两轴、三带、四廊、五片、十线、多点”生态绿化格局为带动的全方位、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绿化生态系统。这一规划布局和结构已成为指导全区绿化建设的基本蓝图和总体框架,我区西部街道正沿着大面积人工造林、以凸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也为进一步构筑起森林生态特色明显的城市总体风貌奠定了坚实基础。内涵二:模拟自然森林,保护和改善生物物种多样性。

我区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数量多、品种优、造型美、特色浓、质量高、管理细”的要求,突出抓好“四大板块”和重点区域绿化景观建设,大力引进彩色树种,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在城市中心区,不断延伸扩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绿化特色,打造特色景观大道,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新建香樟、紫玉兰、鹅掌楸、七叶树等特色道路。对进出城区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改造,大量增植栾树、红枫、五角枫等大规格彩叶乔木树种和美人蕉、彩叶草、观赏菊等时令花卉,建设城市片林,丰富城市色彩,打造*城区。在*等道路在已绿化的基础上,大量增植白玉兰、广玉兰、栾树、红枫、黄栌、紫薇、紫荆等特色树种,营造出“春天繁华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色彩斑斓,冬天绿意浓浓”的四季效果。在出口加工区,主要搞好周边的大环境绿化,规划建设平均宽度500米以上的环区生态林带,主要栽植白腊、杨树等。在环海新材料工业区,以栽植白腊、香花槐为主,在园区道路两侧各建设宽度达20米的道路林带,形成防污染生态隔离带。

以黑松、栾树、黄栌、苦楝、水杉、臭椿、乌桕、榉树等树种为主进行块状混交栽植。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内,大量栽植红枫、五角枫、黄栌、火炬、红栌等彩叶树种,建设彩色滨海风景林,全面促进了我区绿化品位的提升。内涵三:模拟自然森林,注意丰富人工造林的层次结构。我区根据实际,开展“植大树、造大绿、栽竹林”活动,做好花、草、木品种搭配,绿地、灌木、乔木立体绿化。突出休闲广场、街心公园、特色景观道路等绿化特色工程、精品工程建设。并通过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分析,探讨现有绿地优化调整和改善的群落技术途径,研制绿地群落评价体系,开展稳定、高效、健康和低维护的绿地群落的构建示范。城市的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建筑密度大的地方疏林草坪会比层次结构丰富的密林更符合需要。所以,就城市绿地中乔木的覆盖率来说,一般应该从市中心向逐步提高,从市中心以疏林草坪为主,逐渐演变到市郊以城市森林为主,同时要求以通道绿化为延伸渠道体现出层次性和连续性。我区进一步深化了道路、铁路、河流、海岸等绿色通道建设及下一步规划,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混交林,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长廊。

重点搞好了正阳特色大道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绿化规划建设,突出林带绿化、田园林绿化、绿化造型、特色景观、整体绿化美化效果。其中,正阳路绿化,岙东路至胶州界和王沙路至铁骑山这段道路两侧采用国槐、白腊、楸树、黑松等乡土树种进行带状混交栽植绿化;双元路至王沙路,采取几何地形、整形色块交替出现,以雪松、法桐、栾树、大叶女贞、水杉等高大乔木为骨架,以红枫、鸡爪槭、五角枫等彩叶树种和时令花卉为亮点,建成现代化城市景观大道;岙东路至双元路,道路绿化采取乔、灌、草相结合,以栽植水杉、银杏为主,突出工业园区生态自然的景观特色。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绿化,路最外侧各栽植1行雪松,中间各栽植2行黄山栾,靠路一侧各栽植红皮云杉、樱花1行,形成以乔木为特色的景观带,构筑绿色屏障。其它道路绿化,要因地制宜增加乔木栽植比例。在桃源河、大沽河、洪江河流域两侧各规划建设宽度50米的生态林带,主要栽植白腊、杨树、柳树等固土、涵养水源的乡土树种,营造两岸杨柳依依的靓丽景观。白沙河两侧各规划建设宽度20米的沿河绿色长廊和城市风光带,主要以栾树、苦楝、楸树、水杉、柳树、喜树、碧桃、青桐等树种进行块状混交,形成“水绿相映、桃红柳绿”的河岸景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区“绿色*”建设成果来唤起群众对“城市森林”的向往,同心协力地投入到我区生态环境建设之中,真正做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

绿色是健康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是和谐的颜色,*区正以其秀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繁荣昌盛的经济实力,传递着城市理念变化的悄然信息。城市森林生态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区景观交相辉映,为*绘就了一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活改善的生态城市、和谐社会的动人画卷。我区是一座森林中的花园城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突出了“绿色*”建设大格局,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城区,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传播绿色文化、建设绿色环境、弘扬绿色理念,做足绿色文章,倾力打造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和一个个响亮的荣誉,充分体现了绿色*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描绘出了*青山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树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全面打造“绿色*”的意见》等文件,全面实施“绿色*”建设工程。截止到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5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比20*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先后荣获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做到了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居住在林中,生活在绿中,娱乐在花中”的生态环境体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合“绿色*”和城市森林建设,分析我区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及目标如下:

一、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让城市融入森林,是我区发展的根本目标

城市森林是城市的“肺”,可缓解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自20*年实施“绿色*”工程建设目标以来,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每年年初举行“绿色*”工程建设动员大会,提要求,定目标,不断形成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合力。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城市融入森林,把城市森林建设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全过程,全力打造城乡绿化新形象,促进城市森林向纵深发展,基本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花木配套、绿树成荫、乌语花香的生态效果。同时以绿色通道和森林旅游工程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城郊主要公路、江河两岸的植树造林,着力建成“有路皆绿,错落有致”的城市森林景观带。实现了“城在林中,景在城中”城市森林新格局。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选择林种树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统一。

二、创新城市森林建设运作机制,让森林融入城市,是构建生态和谐的成功之举

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要先行。我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城市森林建设的新机制和新路子,从而使城市森林建设成为可望又可及。我区把城市森林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全区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点,聘请组织专业部门和专家,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科学编制《*区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严格划定森林和绿化用地界限,建立城市绿色管制制度,将绿化绿线、水界蓝线和建筑红线视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超越绿线搞建设,坚决维护林木绿地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拓宽思路,大力开展了见缝插绿、通道绿化、山体恢复等绿化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绿地面积增长不快、总量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三、拓宽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渠道,让公众融入建设中,是构建生态和谐的不竭之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共建意识,是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是我区构建生态和谐的不竭之力。我区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形式多样,手法新颖,形成了全民动手、广泛投入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我为*添‘绿色’”、营造“纪念林”、栽植认购“纪念树”等活动,创新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树立绿色文明的新风尚。每年春季,区主要领导及机关干部都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履行植树造林义务。特别是今年以来,区林业局进一步创新义务植树登记、管理和实现形式,通过召开有关动员会议,印发《青岛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和义务植树倡议书等形式,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义务植树氛围,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几年,全区先后建立了10多处义务植树基地,营建了“世纪青年林”、“三八林”、“军民共建林”、“政法林”、“团结林”、“老少共建林”等纪念林。全区累计有60多家单位获市级“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区义务植树尽责率年年都在85%以上。组织组织实施了中日友好林(青岛*)植树活动,迄今已连续组织2届,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植树20000余株,今年十月份即将迎来第三届中日友好林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