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例6篇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1

这可难到了白羊老师,她不知道应该选那位同学做班长,突然白羊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白羊老师跟同学们说:“我这次要考考你们,如果谁过关了,谁就可以当班长。”

“老师,是什么题呢?”一位同学问。

“这道题不算难,就是我给每人发一颗种子,在一个月之内,你们把它养成最美的花,看谁的是最美丽的,最鲜艳的!”白羊老师说。

“这一点都不难!”

“我养花是最鲜艳的,最美的!”

“我最会养花啦!”

······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山羊老师发种子给同学们。

······一个月过去了,山羊老师看见一各个同学们都捧着美丽的花儿,她从同学们身边走过,一个笑脸都没有,而看见小白兔捧着一盆没有花儿的盆子,问:“你为什么捧着空盆子来呢?”

“我种了一个月,可它就是不长出根来。”小白兔回答道。

山羊老师拉着小白兔宣布:“我宣布,我们班的班长是小白兔!”

大家都惊奇地看着山羊老师问:“老师为什么要选小白兔当班长呢?我们的花都很美丽,很鲜艳啊,而小白兔却捧着一个空花盆啊!”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2

《龟兔赛跑》,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小乌龟。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龟兔赛跑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龟兔赛跑读书心得1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只兔子跑步很快,但总是嘲笑乌龟,说它跑步如何笨拙如何慢,乌龟很生气,决定和兔子进行一场比赛,兔子也爽快地答应了。比赛前一天的晚上,兔子为了养足精神,早就睡觉了,而乌龟却在家里练习跑步,很晚才休息。

第二天一早,乌龟和兔子准时到达赛场,刚开绐的时候,兔子跑得非常快。不一会儿,就把乌龟远远地抛在后头,连影子都看不见。兔子心想,即使现在我睡上一觉,乌龟还是跑不过我的。于是,它就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呼呼"地睡起大觉来……。而乌龟虽然爬得很慢,累得满头大汗也坚持地向前爬。不久,乌龟就超过睡在路旁的兔子。等兔子一觉醒来,冲到终点时,乌龟早已拿到奖杯……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努力向上的人才会胜过那些骄傲自满的人的道理。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有好的成绩就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要继续努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龟兔赛跑读书心得2《龟兔赛跑》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它虽然很简单,却又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和道理。

它的内容是:一只弱小的乌龟和一只强大的兔子赛跑,动物们都认为兔子会赢得比赛。而骄傲的兔子也认为乌龟一定不会超越自己,便在路途中睡了一觉。乌龟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超越了兔子,赢得了胜利。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有半途而废的人,但也有许多坚持不懈的人。比如说: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叔叔们。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忍着用手挖掘的疼痛。依然坚持在抗震前线。你们说,他们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起来吗?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也令我想到了一件难忘的事。在上个星期四的体育课上,老师叫我们比赛跑步。我和刘吴世君一组比赛。我跑了一会儿,回头一看,刘吴世君还在后面一大截。我想她可能是力气不够了吧!心想,她肯定超不过我了吧。于是,我便放慢了脚步。就在我骄傲松懈的那一刹那,没想到她一步步赶上来,而且还越跑越快。一下子就超越了我,到达了终点。等我反应过来时,同学们正在为她鼓掌。这时,我非常后悔。心想,如果我当初不松懈自己,这时的掌声与胜利一定全属于我。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任何一件事都要坚持不懈,比如说比赛,不要因为对手比自己差,就放松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龟兔赛跑读书心得3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龟兔赛跑》主要讲了:一只骄傲的小白兔要和小乌龟比赛,还没开始前小白兔骄傲自满地想:“小乌龟跑得最慢!冠军肯定非我莫属!”山羊大叔“嘭”得一声枪响!小白兔一下子就跑得没影了。到了一半,小白兔看一下后面,打着哈欠说:“反正小乌龟还没追来,我先睡一会儿。”而小乌龟气喘呼呼地跑来,问:“小白兔,你怎么睡着了?”小白兔不耐烦地说:“别吵我,我正睡得香呢!”由于小白兔的骄傲轻敌,最后小乌龟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能骄傲懒散,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但我也有时候也像小白兔一样懒散。比如,有一天起床后,爸爸叫我收拾自己房间,我想着时间还早,就慢吞吞的整理,收着收着,就又睡着了。结果,一觉睡到了中午!爸爸知道后狠狠地批评我:“以后做事一定不能半途而废,要尽力把每一件事做好!”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做一件事一定要用心对待,以后我再也不能半途而废了!”

龟兔赛跑读书心得4《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人人都明白,讲得是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赛跑的故事。兔子很骄傲认为自己跑的快,而乌龟爬的慢,就不把比赛当回事,所以跑了一半路程时,兔子就躺在一棵大树下睡觉。结果当他醒来时乌龟已经到达了终点。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自高自大,不要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不能有一点点小成绩就骄傲,不虚心。这正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外我还感受到了乌龟不仅仅仅是靠它的踏实和虚心战胜了高傲的兔子,重要的是它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们四(3)班的一些事。我们班有90%的同学在外面都报有英语班。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大家都认为自己在外面已经学过,都会了,就骄傲自满,在下面说话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个。

这一次期中考试好多同学考的成绩都不怎样理想,唯独那几个踏踏实实的同学成绩很优秀,我们班的这些事不正是反映了学习中的“龟兔赛跑”吗?

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学习乌龟对待事情认真虚心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虚心不骄傲。

龟兔赛跑读书心得5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故事书,我翻开第一页,是《龟兔赛跑》,我怀着好奇心去读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深深地触动了我,人们常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难道不是吗?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3

关键词:绘本 低年级 语文能力 培养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抓好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读、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至关重要的。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阅读量少,积累的词汇也相对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表而产生畏难情绪。为突破这一瓶颈,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绘本着手,挖掘利用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资源,引导学生从小多读书、读整本书,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利用绘本中的图画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林博士指出:“图画书教学中,老师通常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实际上,图画书中的图的作用有时比文字更大。”此观点,我深以为然。绘本中的每张图画都有着较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着独特的叙事关系,图画正是儿童想象力的出发点,生长点。在教学中若能用心选择具体画面,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将画面内容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绘本中的图画情境不失为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好素材。

以《逃家小兔》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小兔子变成小鳟鱼,兔妈妈变成捕鱼人这部分时,除了读通文字,还要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得非常好: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小兔变成了小鳟鱼,快乐地游着!妈妈变成了捕鱼的人,穿着黑色的大雨鞋,站在冰冷的水里,用小兔最喜欢的胡萝卜吸引它的小兔子。教师相机点拨:这根红红的胡萝卜中可藏着妈妈浓浓的爱呢!紧接着在学完小兔子第二、三次变化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看从哪些细节发现兔妈妈对小兔的爱。学生用心观察妈妈变成登山人、园丁寻找小兔样子的变化,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想象,猜测妈妈的心理,不仅有图上信息的表述,还有妈妈和小兔的心里话,学生在其中轻松地学会了看图说话的技巧――按顺序描述画面细节,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到了母爱的可贵。课的最后学生为母爱感动得热泪盈眶时,我问学生:“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们的真情表白,又是一个语言训练点。

二、利用绘本中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绘本是一种用图画讲故事的书。图画是表达方式,故事才是核心内涵。儿童亲近图画书,常常从色彩丰富饱满或简约夸张的图画开始,可是最终震撼儿童心灵的却是图画背后的故事。绘本故事中的文字较少,感情也容易理解,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每次阅读指导课,在引导学生读绘本时我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例如,《逃家小兔》一课,小兔子桀骜不驯的个性,在朗读时就要读得顽皮些,而妈妈的话就要读得和蔼可亲,充满耐性,她们的对话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同桌同学一个扮演小兔,一个扮演兔妈妈进行对话。同时读完整本书体会到妈妈的爱以后为了升华情感,积累语言,我出示了一首根据绘本改变的《永远的妈妈》进行诵读,在《童年》的钢琴曲伴奏下,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学完《我爸爸》,在最后的诵读环节时,孩子们了解了爸爸的特点,把爸爸的那种崇拜与骄傲读得绘声绘色。

三、挖掘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激发孩子创造性的写话能力

1.模仿让语言更鲜活。绘本多数都是外国作家创作,他们独特的思维常常令我们叫绝。绘本中的语言文字都很简洁,有的还有一定的规律,是进行创造性写话的绝佳教材。

以《逃家小兔》为例,小兔子和妈妈的对话都是用:“如果……就……”这种语言来描述的,我就让学生发现特点进行创作:“同学们,绘本读完了,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最喜欢里面的谁啊?我们知道在这本绘本中小兔变成了小鳟鱼、石头、小花、小鸟、帆船、空中飞人、小男孩,因为爱孩子,妈妈不怕山高路远,不顾危险,一路追随!同学们,你们猜猜小兔可能变成什么,妈妈会变成什么找寻自己的孩子呢。接下来我们也像作者那样设想一下。”然后让学生读绘本、编绘本。学生写得非常好,有的学生在我发的创作纸上写道:“‘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变成蝴蝶,飞上天空。’‘如果你变成蝴蝶,’妈妈说,‘我就变成花朵,让你到我的怀抱里。’”还配上优美的图画。有的同学写自己变成白云,飘得远远的,妈妈则变成蓝天。还有的写小兔变成小树,妈妈变成护林员保护她等等。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只给学生搭了个仿写台子,学生就给我们这么大的惊喜。

2.补白让思维更活跃。绘本的文字简洁明了,舍去了很多繁琐的叙述,给孩子的想象留下了丰富的空间。生动的图画间,那些有意识的留白,就好像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羽翼,启发孩子尽情地想象,为这些言简意浓之处进行补充,使之更加丰满。

例如,《大森林里的小故事》画中没有把小白兔把花瓣寄给了哪些朋友,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片花瓣的情况一一呈现出来,于是我对学生说:“猜猜看,小白兔会把花瓣寄给哪些朋友呢?其他的动物朋友会把花瓣当做什么”?听教师这样一问,学生有的眨着眼睛,有的拍着小脑门儿,马上动脑想了起来。不一会,就有人举手发言了。学生有的说:“小白兔把花瓣寄给小刺猬,小刺猬把花瓣当做发卡。”有的说小白兔把花瓣寄给金龟子,金龟子把花瓣当做摇篮,还有的学生说小白兔把花瓣寄给小蚂蚁,小蚂蚁把花瓣当做花伞等,于是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把“其他的动物朋友会把花瓣当做什么呢?”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学生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有趣的文字就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这样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又能降低书写表达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快地促进低年级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发展。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4

[关键词] 防兔篱笆;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意象;片名翻译

一、序言

影片Rabbit-Proof Fence根据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土著女作家多丽丝・皮金顿的小说改编而成,以“被偷走的一代”为主题,生动反映了澳大利亚社会所存在的种族压迫,以及土著的奋力抗争和乐观精神。该片由澳大利亚著名导演菲利普・诺西执导,2002年一经发行便广受关注,国内外获得好评无数。但该片在中国却颇受冷遇。虽然中文版电影和小说于2005年同步推出,但至今仍知之者寡。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片名翻译不当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Rabbit-Proof Fence意为“防兔篱笆”,该片的中文宣传名为《末路小狂花》,台译《孩子要回家》。译者显然希望用鲜活的故事情节取代陌生的文化意象,以适应中国观众的需求。笔者将分析该片片名与社会文化和作品内容的密切联系,探索片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二、“兔子”“防兔篱笆”和澳大利亚土著:从社会文化看片名

澳大利亚文化中,“兔子”是个生动的隐喻,常常用来指被政府暴虐的群体。这一意义源于澳大利亚独特的生态环境。澳洲本无兔子,19世纪时一位欧洲移民为了打猎引入当地,没想到短短100年间就增加到上亿只。它们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到农业和牧业,于是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西澳大利亚政府耗巨资修建了三条总长度达2000多英里的篱笆,试图抵挡兔群蔓延,人们统称为“防兔篱笆”,其中最长的一号篱笆纵贯西澳南北,但它们没发挥多少作用便成为摆设。此后人们更加歇斯底里地灭绝兔子,比如射杀、捣毁兔窝、放毒、搞细菌战等。

澳洲土著的命运和兔子何其相似,防兔篱笆和实施种族隔绝社会又何其相似。在18世纪末与欧洲白人接触之前,土著已在澳洲大陆上生活了几万年。他们用石器狩猎和采集为生,性格淳朴敦厚,生活高度融于自然。欧洲人到达后,他们一无先进的武器。二无严密的组织,面对强势的进攻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强占去。

澳大利亚政府二百多年来对待土著几乎和对兔子的态度相同。最初,他们认为落后的土著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实施灭绝政策,导致土著人口从30万左右骤降至不到7万。除武力消灭外,在土著的水源和食物中投毒非常普遍;土著妇女常常被迫与白人男子发生性关系。感染上天花、麻疹以及性病后,由于没有免疫力,死亡人数比武力消灭还多。从19世纪末起,隔离政策兴起,白人企图用和平的手段让残留的土著自行灭绝。偏远的保留地内食物供应不足,疾病肆虐,土著“像苍蝇般死去”,到1939年只剩下5万人左右。但种族隔离半个世纪后,白人预期的效果并没出现,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同化政策,不过指导思想都是“白澳政策”,实质就是强迫土著放弃其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最终消除这一长期使政府和公众耿耿于怀的难题。

“被偷走的一代”就是白澳政策的牺牲品。1910年,澳大利亚通过一项政策,以改善土著儿童生活为由,规定当局可以随意从土著家庭中带走混血土著儿童,让他们集中接受白人文化教育,肤色较浅的孩子被送到白人家中收养。直到70年代,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同化政策逐渐消失,这项政策才被废止。

历史上,土著人如同柔弱的兔子,遭受欧洲白人无所顾忌的灭绝;灭绝不成,又遭到防兔篱笆一般的“白澳政策”的隔离。“兔子”和“防兔篱笆”已成为澳大利亚文化中的典型意象。隐喻意义尽人皆知。Rabbit-Proof Fence作为片名具有极强的指向性,熟悉澳大利亚文化的人一看便可猜出影片的大致主题,其作用无可替代。

三、漫漫篱笆。何处是家:从作品内容看片名

防兔篱笆不仅仅是影片故事发展的重要背景,也隐喻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在南方的穆尔河居留地,三个来自北部吉嘎隆地区的小女孩不愿接受强加给她们的命运,冒着巨大的风险逃离。她们沿着穿越沙漠的防兔篱笆,踏上了漫长的逃亡返乡之路。上有飞机巡逻,下有警察围堵,前面自然环境险恶,后面捕手经验丰富,但三个小女孩凭着惊人的勇气和信念,凭借祖先传给她们的智慧,徒步穿越西澳大利亚,其中两人最终回到家里。防兔篱笆作为故事背景一目了然,但它隐喻的历史背景却需要细心体味。

原作者皮金顿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故事不是简单的逃亡,而是关乎民族命运。皮金顿出生在西澳东皮尔巴拉地区,她出生的农场距离吉嘎隆大约60公里。还在蹒跚学步时,皮金顿就和母亲莫莉、妹妹安纳贝尔一起被送到穆尔河。十年后,她母亲和姨妈正是从这里逃出来的。1941年,莫莉带着小女儿再次逃离,皮金顿则留在居留地,直至18岁时参加首批土著人医护培训。她创作了传记性三部曲,第二部《漫漫回家路》(FoHow the Rabbit-Proof Fence)就记录了她母亲和姨妈的亲身经历。

《漫漫回家路》属于土著传记,特点是个人遭遇和群体叙事相结合。全文共九章,三个小女孩的个体经历从第五章后半段开始,影片主要由这些部分改编而成。小说的前半部分追述历史,讲述群体:首先是西澳大利亚的土著尼翁加赫人的生活,他们已经开始遭遇白人探险者,但白人探险者当时尚未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第二章中,耶拉古部落目睹了殖民地的建立和欧洲移民的到来;第三章紧接着描写了白人和土著的冲突。在精良的武器、不公正的法律和微不足道的施舍面前,土著部落迅速衰败;第四章讲述了皮尔巴拉地区的玛杜贾拉人在20世纪的生活,他们不适应欧洲文化,也只能被迫接受;第五章前半段中,莫莉出生成长,政府开始为她们这样的孩子规划未来。

群体性叙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在文中比例相当可观。“防兔篱笆”第一次出现在小说第四章,尽管作者只是语气平和地介绍了它的由来以及作用,但在宏大的历史视角中,读者已经被推到“兔子”和“防兔篱笆”的巨大象征意义面前。

影片中,防兔篱笆仍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但由于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土著文学不同,群体性叙述被一刀切掉,影片从莫莉在沙漠中无忧无虑的生活讲起。然而编剧结合对原作意图的领会和对剧本创作的熟稔,通过改编重新勾勒出这一段特定的历史背景。

片头片尾的字幕最有概括性。片头提到土著顽强抵抗白人一百多年,但现在完全失败了,任由白人控制,土著人保护官有权把混血孩子从家里带走。片尾字幕告诉观众这一政策实施了几十年,对土著造成极大伤害,点明主题“被偷走的一代”。电影片名的出现也极为震撼人心,斑驳的红土地铺满了银幕,镜头越推越远,直到湛蓝的苍穹出 现,莫莉的声音从画面外传来,从她的角度简单告诉观众土著曾经的生活和白人的到来。最后,她说:“他们正在修一条篱笆。”片刻停顿之后,红土地被一条明显的篱笆隔开,片名赫然其上。小说中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未曾言明的创作主题,便浓缩在电影的一头一尾。

奥尔森精心添加的一些片段同样重塑了历史气息。第一个生活场景是土著文化和智慧的特写。“神鸟”让人想起土著的“梦幻时代”,而莫莉顺着地上的爬痕逮到大蜥蜴,则象征着土著和自然的亲密无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场景是保护官内维尔借助幻灯片说明设立土著人居留地的缘由。他对一家三代照片的陈述最为“精辟”:从有一半土著血统的祖母,到有四分之一土著血统的妈妈,再到只有八分之一土著血统的孩子,层层过滤,最终淘汰土著基因。多么振振有辞的同化理论!此外,保护官挑选聪明孩子的片段也加深了观众对种族理论的印象。他像挑牛买马一般查看土著孩子的背,以决定他们能否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而女佣玛菲斯房间里发生的事则代表了土著所受的屈辱和苦难。逃亡途中,女孩子们碰到了在白人家帮佣的玛菲斯,当晚就借宿在她的房间里,不料男主人闯了进来,一边宽衣解带一边掀开被单。女孩子似乎只虚惊一场,殊不知土著女佣都难逃被白人男子奸污的下场。

一条清晰的篱笆,指引莫莉和她的妹妹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一条隐约的篱笆,隔绝了一个种族和它的文化。两条篱笆交融在一起,串起了故事的情节和主旨。因此,皮金顿命名小说FoHow the Rabbit―Proof Fence,奥尔森保留了核心部分,以此为电影的片名。

四、文化意象。要还是不要

电影是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体,能不能通过片名吸引观众直接影响电影票房收入。因此,片名翻译不单是文学翻译,还兼具广告翻译的性质。除了直译、意译等传统方式之外,“变译”很常见,即改掉原名,另起炉灶,以适应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观众的特定需求。变译名通常巧妙利用剧情,比如Rain Man译为“手足情深”,the Italian Job译为“偷天陷阱”,就是经典之笔。

然而,变译不等于乱译。片名的广告功能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通常认为片名翻译应实现信息、审美和文化三项价值。据此衡量Rabbit―ProofFence的两个中译名,问题十分明显。港译《末路小狂花》虽然沾了一点剧情的边,但用词过于夸张,“末路”让人想到穷途末路、走投无路,和“小狂花”放在一起,还以为是激情枪战片,吸引不了对历史文化片感兴趣的观众。台译《孩子要回家》,淡而无味,极容易被归入《妈妈再爱我一次》之类的苦情戏。最关键的是,两个译名都没有传递出作品在文化历史方面的内涵。如果中译名一定要体现剧情,不如用小说中文版的标题“漫漫回家路”,至少“漫漫……路”让人联想到屈原的名句,格调高雅,暗含追求平等之路的漫长之意。

影片Rabbit-Proof Fence题材严肃,片名不仅是故事背景,还提供了时代背景,在翻译这类片名的时候,应尽量保留片名中的文化意象。像Troy译为《特洛伊》、KingAt-thur译为《亚瑟王》等,让关注西方历史的观众一看便知。该片名中的文化意象虽然名气不大,但翻译为中文“防兔篱笆”后,字面意义通俗易懂,四字表达符合汉语审美,相比而言倒是更好的选择。

五、结语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5

关键词:刘知远;通俗化;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

一、刘知远形象的通俗化与《白兔记》

刘知远为五代十国时后汉高祖皇帝,冒姓刘,讳薄>荨毒晌宕史》载高祖“其先本沙陀部人也”[1]《资治通鉴》载 “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2]五代十国之时,朝廷更迭迅速,刘知远出身市井小民,发迹故事本身具有传奇性。宋建立以后,说书艺人演说五代故事,使刘知远故事进一步在民间流传。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有“尹常卖《五代史》”[3]之说。

最早以说故事的形式记载刘知远相关事迹的是《五代史平话》。《五代史平话》中的刘知远故事基本以历史为纲,按时间记叙了刘知远从先时的浪荡游民,到参军发迹的人生历程。此时对刘知远既不批评也不肯定。

90年代俄探险家在黑水古城出土了最早的《刘知远诸宫调》刻本。这是对刘知远故事的进一步改编。现存的《刘知远诸宫调》不全,只流传六回,且这六个章节也是不全的,第三回缺大半,四至十全缺,第十一回缺三页。但从现存的几个章节中,我们能基本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对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这时的刘知远形象正面,大义凌然。

随着对前代对刘知远故事的不断改编和流传,民间关于刘知远故事的版本也越来越多。除了前面的两种外,元代刘唐卿也作有《李三娘麻地捧印》杂剧(今佚),在整合这些剧目的基础上,南戏《白兔记》应运而生。《白兔记》中的刘知远形象大不同于《诸宫调》,此时重新变成一个不思进取的地痞无赖,且增加了负心婚变内容。这实现了刘知远故事的最终通俗化。

二、《白兔记》使作品更通俗的原因

(一)作品形式使然

《白兔记》中刘知远形象在元代的重新定位,是刘知远故事改编成戏曲这种形式,自身逐渐通俗化的表现。这一时期的刘知远故事,因为其在演出形式上的新特点,而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如《诸宫调》意刻画李三娘的形象不多,因诸宫调仍是一种说唱艺术表现,它的表演形式是一人演唱到底,只需要一个确定的中心人物,因此重点在刘知远。

《白兔记》与《诸宫调》相比,涉及了更多的人物形象。李三娘的戏份也空前增加了。《白兔记》是南戏,南戏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且创造了多种演唱形式。演出角色和形式的改变,使除了刘知远外的其他人都拥有了更多的戏份。因此在三十三出的剧目里,有近二十出涉及到李三娘。有些剧目如《强逼》、《挨磨》、《分娩》、《汲水》、等成为经典剧目。

(二)流行因素使然

《白兔记》中明显增加了刘知远负心婚变的内容,他这一形象的展示,在《诸宫调》中已经初见端倪,《刘知远诸宫调》有刘知远再次娶妻的情节,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演变,负心婚变终于在《白兔记》中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可能是为了丰富文本内容,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动人,使得在舞台上表演的情节更加的丰富。二可能是受到同时代的戏剧作品的影响。同时期作品如《张协状元》《陈叔文三负心》《赵贞女蔡二郎》等都有负心婚变内容,戏剧作家在进行戏曲创作时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而且,由于《白兔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代的刻印可能增加的不同的时代内容,如现今流传的《白兔记》就经过明代刻印,文本中对人物的评判明显增加了儒家传统礼教对妇女道德批判,增加了教化社会的功用。

(三)政治环境使然

《五代史平话》将刘知远塑造成一个地痞无赖,在历史上刘知远也并非一代明君,从《旧五代史》等历史记载来看,刘知远的行事作风相当残暴狠厉的。称帝后,手下多是蛮横无知,骄奢残暴之徒,也难怪受其迫害不远的宋人对刘知远多有批评。

《刘知远诸宫调》中刘知远由《五代史平话中》地痞流氓完全转变成了一个盖世英雄的形容。这与刘知远故事在通俗化过程中民众的接受心理以及诸宫调流传状况都有关系。

刘知远是十代十国时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在辽入主中原之时,刘知远远据河东,在太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既然是一位开国帝王,刘知远的作风定然与众不同。因此在《诸宫调》中,刘知远的形象多是正面的,而且宋代末年,对刘知远故事的演绎还比较少,民间对于刘知远的故事还不能耳熟能详,此时对他存着敬仰与羡慕的创作者在塑造刘知远形象时就比较正面了。

到了《白兔记》时元朝政治相对稳定,当朝统治者的不干涉态度,《白兔记》受到政治的影响就少的多了,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作品进一步通俗化,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审美和期待的改变,刘知远形象逐渐丰富,及至后来《白兔记》中对刘知远故事的生活化,形象化改编,是不断通俗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薛居正.旧五代史.汉书一.高祖纪上[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小白兔的故事作文范文6

一、课前猜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因为绘本都配有漂亮的图画,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利用题目、封面、蝴蝶页等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尽情猜想故事情节或主人公的遭遇,可以大大激发阅读绘本的兴趣。有些绘本的题目,它本身就可定为一个猜想的主题,例如《小老鼠忙碌的一天》《坏习惯》《小刺猬的麻烦》等。以《小老鼠忙碌的一天》为例,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猜猜小老鼠一天都忙了点什么。学生有的说:“他在帮妈妈运菜!”有的说:“他去田里收割稻谷。”还有的说:“他是卖小菜的,所以很忙。”……学生兴趣很高,都希望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时,教师抓住契机,忙说:“小老鼠,到底在忙什么呢?我们马上来看看这本书,好吗?”这时,所有学生的眼睛里都是放着光彩的,都希望听这个故事。这样的猜想,就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想看书的激情。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封面、扉页,让学生进行猜想。例如,在引领学生看《小蓝和小黄》,教师就是利用封面进行导入的:

1.出示画面,揭示绘本的题目。

2.观察封面,猜想故事情节。

师:故事里,可能会讲“小蓝和小黄”的什么事情呢?

生:小蓝和小黄在大海上漂流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去旅游的故事。

生:小蓝和小黄会“捉迷藏”吧!

生:小蓝和小黄“亲亲”的故事。

……

学生的猜想有些是受到封面的影响,有些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都融入了这种猜测和表达之中。边看书边猜想,就是带领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和书中主人公的生活发生碰撞和交融。通过几个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读故事题目,观察封面,猜想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也能从书中感受到故事的快乐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看书的习惯。

二、课中猜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猜想是展开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它往往是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经验,或根据绘本插图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学生在猜想过后,渴望被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所以探究的欲望会更强烈,更主动。

例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说的是鼠小弟看见苹果树上结

了很多又大又红的苹果,非常想吃,可是他摘不到。这时,他看见一只鸟飞过,叼走了一个。接着,猴子经过,爬上树摘了一个。接着是象、袋鼠、长颈鹿、犀牛,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各摘走了一个。最后,鼠小弟和海狮合作,拿到了苹果。教师在这个故事引领中,多处运用猜想。

比如,让学生猜想:当鼠小弟看见猴子摘走一个苹果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纷纷猜想,有的甚至还做上动作了。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这些不同的猜想就能激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这时,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不用说,学生看得比老师还仔细,一个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

紧接着,按照刚才的办法,让学生猜想,他还会遇到哪些动物?他会怎么去模仿这些动物?结果鼠小弟吃到苹果了吗?怎么吃到的?鼠小弟和海狮会玩什么游戏?……每一次,教师总是先不急于放图片,而是让学生充分猜想。教师也不急于出示正确的答案,而是抓住这个机会播放图片。这样,不仅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是产生了全身心投入,主动地关心课堂进展的动力。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所以,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猜想既是知识发现的先导,同样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三、插图猜想,带领学生深入感悟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图画,这些图画,与文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特别是图画,往往隐藏着丰富的细节和深长的意味,往往蕴藏着文字以外的内容,是画者的精心之作。所以,读懂图画背后的文字,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绘本真正蕴含的道理。

《逃家小兔》讲的是一只小兔子想离家出走,兔妈妈说如果小兔子离家出走就去找他。在以后的图画里,作者非常精心地安排了一个个细节。如,第一次小兔子想变成一条鱼从妈妈身边游走,妈妈则变成了一个渔夫,但画家把鱼饵换成了胡萝卜;第四次,小兔子变成了一只鸟飞离妈妈的怀抱,妈妈则变成了一棵树,但作者却把这棵树画成了兔形。这一些细节,都是妈妈爱小兔子的细节。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细节,让学生猜想妈妈的心理,更深刻地读懂妈妈的心。

师:这个鱼饵怎么是胡萝卜呀?

生:因为小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

生:因为兔妈妈知道小兔子这会儿一定饿了。

生:这样就没有鱼钩,也就不会伤到小兔子了。

……

师:咦,这棵树怎么长得和兔妈妈一样呢?为什么呀?

生:兔妈妈想伸开双臂迎接小兔子。

生:这样小兔子就知道这棵树是妈妈了。

生:兔妈妈想让小兔子一眼就看见妈妈。

……

学生你说我说,都在揣测着妈妈的心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触摸到了兔妈妈的用心,那就是爱小兔子。那么,我们的绘本教学也就学得更加深入,不是简单地听了一个故事,而是明白了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