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天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夏天的作文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1

1、柳树也长出了长长的嫩绿的叶子,枝条长长的垂到地面,它迎风飘舞,象是小姑娘梳着辫子,跳着优美的舞姿,树上的几只知了不知疲倦地在叫,给安静的夏天带来了生动。

2、呵,夏天!她使我想起红霞,想起萤灯,想起蓑衣,想起蛙鸣,想起花裙,想起荷伞;想起菱荡渔歌,想起松风涧水;想起海边夏夜的凉爽,想起暴风骤雨的激情;想起池边垂钓的逸趣,想起临窗望月的乡愁。

3、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沉,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一时凝望出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了呢。

4、春天的旖旎风光渐渐远去,迎来了夏的蓬勃,缤纷绚丽,灿烂着热烈。这夏天多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大地的五彩缤纷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5、盛夏,树林显得美丽可爱,阳光透过树叶间丝丝空隙射了下来,像一片片碎银落在地上。花儿也争相开放,红的,白的,紫的,黄的,象绣在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亲吻着花朵,辛勤的飞来飞去。青草,芦苇也被高悬在空中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中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6、狂风夹着星星点点的雨落在地上。仰望天空,只见头顶上乌云翻滚,就像千军万马,汹涌着,奔腾着,直向南天门跑去,平静片刻后,天边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给周围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金光。随后一个震撼大地的响雷,炸得人心心惊肉跳。刹那间倾盆大雨直泻下来,我马上跑进房间去。这时地上的湿气,雨里的水气,一下子扑进了肺腑,好不凉快。院子里,柳条在雨中欢快的摇动着,向日葵的叶子仿佛在热烈地跳舞,篱笆上那架豆的须头也在努力地上下晃动。地面上一个个的大水泡就像一颗颗大珍珠,随水飘溢。

7、不知不觉中,夏天悄然来临,太阳失去了春天的温柔,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把柏油路晒得软软的,把行人的脸庞晒得红红的,把大地晒裂了,把树叶儿晒得打起了卷儿……知了躲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邻居家的小狗趴在树荫下吐着红红的舌头,喘着粗粗的气,时不时地叫两声,好像在说:“好热呀!”上班的大人们一个个戴着遮阳帽,披着披风,急匆匆地赶去上班;小孩子呢,干脆待在空调房里看电视。

8、傍晚的云如同秋天的枫叶一样红,这可是一大奇观,火烧云,云朵们像魔术师一样,一个变得比一个好看,时而像丝带一样,随风漂流;时而像大海的波纹,飘来荡去;时而像老太太的皱纹,独显魅力;时而像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时而像个大苹果,我真想把它一口吃下……这时,我想我如果是一朵云那多好呀!

9、草丛中蟋蟀唱着动听的歌。水田里的青蛙给蟋蟀伴奏。小草啊,野花啊,身上都沾满了露水,露珠在月光下轻轻的滚动,是那样的晶莹剔透,那样迷人。夜变得更黑了,各家的灯亮了,像无数的星星。夜深了,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恋恋不舍的踏上归途。

10、啊!夏天的风,你多么像个小天使,给清晨的大地带来芳香,给辛勤地父亲送去凉爽,给老人饱尝晚年的幸福,使孩子备感童年的欢乐!

11、春天万紫千。春天万紫千红,秋天遍野金黄,冬天因转银装素裹,的确使人倾倒;但是,夏姑娘也有自己苍翠欲滴的盛装。夏天的哪一个角落不充满这生命的绿色那呢?当你登上山颠,极目四望碧绿的原野,那深绿色的层峦叠嶂,像海洋般的巨大的波涛,一浪接一浪,一直伸向遥远的地方,同灰蓝的天空连成一片,整个大地变成一块四处绵延伸展的巨大地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12、轻轻仰起头红红火球挂在空中,手指缝中光透过眼睛传到心里,温暖。光明透入心中。微微闭眼阳光中有暖暖的味道,一束一束橙色的阳光还透露着彩色光芒,照亮虚无迷惘。额头渗出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轻轻拭去汗,带上了有蝴蝶结的遮阳帽,嘴轻轻动着,哼着简单又清新的歌。在阳台上探出身子,看鸟儿枝头歌唱。知了哼着小调。蝴蝶扇动翅膀,美瞬间绽放。想要光着脚丫在树上唱歌,让太阳把脸庞晒得红彤彤,像夏一样,放宽了心情,把什么都变美了。

13、刚刚立了夏,天气还不是十分炎热。我独自漫步在林间的小道上,欣赏着初夏美丽的夜空,倾听田野里悦耳的声音。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14、半个小时后,雨变得更小了,太阳从乌云里探出了半个头来,又过了几分钟,雨已经完全停了,乌云全都散了,太阳又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屋外空气格外清新,房子、道路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树木显得古翠欲滴。远处的群山,洗尽了身上的尘污,更加郁郁葱葱。

15、傍晚,鸟鸣虫啼,风吹得树叶哗哗作响。这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树荫下悠闲地下着起棋,风轻轻吹起棋纸,也轻轻地吹进心扉。忽然,一位老人站了起来,高兴地喊到:”我赢了“。这时,带来的凉爽随着胜利的喜悦一齐涌进了老人的心头。啊!夏日风,是否也给老人捎来了无限的祝福?

16、清晨,人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太阳就从东方的地平线冉冉升起,就像一轮火球发出金色、灿烂的光芒,像要穿透万物似的,把大地妈妈晒得满头大汗,把它的绿色小宝宝们烤得唉声叹气。

17、当夏天来临,树开始大展身手了。伸长双手,为人们”劈“出一块阴凉的地方。但知了在树上还是不停地叫“真热啊!真热啊!”草儿比以前长得更加旺盛,绿叶不停地装扮花儿,让花儿更加美丽。

18、来到小树林,这儿的天气就像换了一个季节似的,原本烈日当空,在这儿则树荫遍地;原本空气闷热,在这儿则凉爽无比;原本人影绰绰,在这儿则安静无比;原本……总之,在这普普通通的小树林,在现在对我来说就像是天冷时穿的毛衣棉袄一样那么重要了。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2

瞧!美丽的春天姐姐刚刚走掉,就迎来了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阳公公火辣辣的,晒得大地滚烫滚烫的。人们都在大树下乘凉,一个个有说有笑。小朋友们围绕着大树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任凭你怎么叫喊,他就是停不下来;老爷爷和老奶奶们在大树下摇着大象耳朵似的蒲扇叙叙旧、拉拉家常。太阳公公丝毫不留情,更是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小朋友们可就受不了了,有的走向冰棒屋,有的奔向游泳池,泡在里面就不想出来了。

夏季里花草树木最为旺盛,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到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放眼望去,一片花的海洋、树的海洋。树叶都绿油油的,在暖暖的夏风中,摇起一把把绿扇子为自己扇风、降温,也为树下乘凉的人们带来习习凉风。花儿们在夏天里开得更美,在炎热的天气下依然争奇斗艳,非要比个高低不可,可是在烈日的烘托下都格外美丽,不相上下。小草在夏日也分外美丽,毫不示弱地顶着烈日,努力挺起腰来,任人们踩踏,都不倒下去,成了地平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夏季的天气就像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就是倾盆大雨,弄得人们不知如何是好。也难怪,夏季的每一场雨都来得那么突然,让你措手不及,像泼,像倒,不一会儿地上就积满了水,雨滴大得像沙里的小石子一样,密得像地上的灰尘一样,夏天的雨可不像春雨和秋雨那样温柔的像妈妈的手轻轻摸着你的脸,而是打在脸上火辣辣的痛,可是一阵暴风骤雨过后可是凉爽了许多呀。

夏季的天空也是四季中最美的,早晨天蓝得像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云白得像小绵羊身上乳白色的毛一般。在天底下看,就像一幅只用蓝色和白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那样美丽、独特。夏季的夜空也很美,浓黑浓黑,像一瓶墨水泼在白纸上,但是还有成千上万的“明灯”和一个“大灯笼”为你指明。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3

夏天是四季最热闹、最华美的演出季节,所有生命都盛装出场,展现自己的辉煌。

夏天这个大舞台竞争非常激烈,生命是绝对的主题,包括我们人类也向这个舞台奔驰,有的在冬天就已经被冻死了,有的已经度过严冬,来到春天,就要到舞台的边缘,就被扼杀了,有的已经在舞台一角了,正要向舞台中心奔驰,却被挤下台了。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才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人类也不例外,只有在幼年积极成长,少年积累知识才华,才能在青春的生命夏季绚烂开放,青春飞扬。

可现在就有许多同学,他们不好好学习,心不在焉,学习时候象梦游,更有甚者,消耗时光在网吧,打斗在街头校园。他们在自杀,如果不知道悔改和悬崖乐马,那就永远看不到夏天的朝阳!

所以,我们应该在春天里细心准备,勤奋耕耘,在夏季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到秋天才有丰盛的果实,直到冬日,我们生命寂寥的时候,我们的种子还在孕育成长,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生命再次轮回。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4

【英文摘要】astrology and calenda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iplomaey and war between song and tangut. astrological abnormality influences their military decision process of war.the promulgation of calendar is a sign of realization of ruling.reception or refusal of song calendar manifiests tangnt's recognition or denial of suzerainty of song.it is a standard to judge the relation between song and tangut.therefore,we can know some details of 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song dynasty and tangut then through the study of astrology and calenclar.

【关 键 词】星占/历法/宋夏关系

astrology/calendar/relation between song and tangnt

颁正布朔、观天测象的天文历法知识,在古代世界是作为“天授”权力资格的象征,是拥有天命的一种证明。宋夏对这一稀缺资源充满了竞争,天文历法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宋夏两国君主的天命之争。同时,星占观念认为异常天象是上天通过天变显示对军事策略的态度,并预示了战争的胜负,这引起双方在军事决策中对天象的高度重视,从而对宋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星占对宋夏军事观念、军事策略的影响

 

西夏朝野对天文星占都比较相信,对天象充满敬畏①。西夏人在翻译汉、藏佛经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了佛教密宗的一些观星术,同时吸收汉地占星术的内容,发展成为西夏民族独特的星曜崇拜。西夏流行佛教密宗的炽盛光佛崇拜,这就是一种和星曜密切相关的信仰,火星、土星等灾星恶曜照临本命星宫或国家分野时就会带来灾难,必须依照仪轨进行星曜祭祀才能祛灾,黑水文献中《种咒王荫大孔雀经》、《九曜供养典》、《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典》、《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及西夏佛教艺术文献《星曜坛城》和其他相关材料,对西夏的星曜崇拜和坛城法事活动的全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这种以星曜崇拜为背景的星占术对包括军事在内的西夏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深有影响。

12世纪,西夏政府还仿照宋设立了全国性的天文历法机构——大恒历司和卜算院,前者主管历法,有定员;后者主管星占,依事设职,没有人数规定。根据西夏法典《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判断,该机构位于划分成上、次、中、下、末五等的国家行政机构中的第三等即中等司。西夏王朝对天文星占是极为重视的,每逢异常天象发生,国家星占机构的占卜人员都要作出占卜供夏王决策时参考。

在西夏的对外战争中,天文星占常常发挥重要作用,战争中发生的异常天象常被认为预示了战争的胜负,西夏军事决策者对此非常重视。德明精天文,相信星占,天文星占对其军事行动产生了较大影响。1009年十二月,德明出兵侵甘州,恒星昼见,德明因此而退兵;1030年九月,火星人南斗,当时民间流传“火星入南斗,天子下堂走”的谣言,德明很担忧,出居贺兰山禳之;1032年七月,镇星犯鬼,加上大风扬尘拔木,德明对此星象颇感不吉利,因为鬼宿在分野上正属西夏所在的古秦雍之地,而镇星(土星)是星占中的灾星恶曜,照临国家分野,代表国家有灾难之事。德明就想把这个灾难移到凉州身上,故祝曰:“凉州其当之乎?”这是禳解中把灾难移到其他地方、其他人上的常用做法。加之此月据《长编》卷一一一记载,太白昼见经月,星占主有兵事,利于进兵。这些天象因素可能是德明决定用兵凉州的原因之一,九月攻取凉州[1]108、128、130。

宋朝也非常重视星占在军事中的作用。田锡在《上太宗答诏论边事》中,把星占列为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举措,认为应引起相当重视:“虽天道远而难知,然昭昭垂象纬者,为陛下言兵之利害也。”曾公亮的《武经总要》是仁宗时编辑的一部兵书,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称:康定中,朝廷恐群帅昧古今之学,命公亮等采古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凡五年,书成奏御,仁宗御制序。这部书实际是朝廷编给将领们的军事教材,仁宗序中说:“考星历,辨云气、刑德、孤虚,推步占验,行之军中,阙一不可。命司天监杨惟德等参考旧说,附之于篇。”[2]仁宗皇帝御制序认为星占是军事行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令司天监杨惟德参考前代占星等著作写成关于占候的内容。其中的星占包括太阳占、太阴占、陵犯杂占、日辰占、五星、二十八宿次舍、诸星占、星变等内容。书中讲到对星占的态度:“叙曰仰观天文,著在图籍,昭昭可验者也。七曜所行,经星常宿,次舍陵犯,飞流斗蚀,晕璚背穴,抱珥虹霓,迅雷妖风,怪云变气,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犹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一方面承认星占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可牵于禁忌、泥于小数,提出“胜决于人事,参以天变”的原则[2]卷一六,占候一。

宋代许洞的军事著作《虎钤经》也专门讲到战争中对星占的重视:“凡诸星宿,中外罗列,上周天盖,隐见变化,下应人事;七曜往来,以为经纬,灾变之作,实在于兹。凡为大将,不可不详察星位,以括休咎焉。或兴受命之符,或起败亡之兆,鲜不由此矣。”[3]卷一四,占星统论第一百四十二不仅要知道星象的变化,还要细考其躔度、分野,以辨方位,有利于作出正确判断:“行师之际,五星伏没迟顺,两曜盈亏薄食,飞流示变,孛彗为妖,既知之矣,必审必详所居躔度焉。其躔度既详之矣,必审所管分野焉,苟如是方可以精别灾异,顺其举动而已矣。”[3]卷一六,分野统论第一百五十六某些异常天象对于宋朝对西夏的军事、国防政策产生一些影响。咸平二年闰三月,京西转运使朱台符应诏上书真宗论彗星旱灾。他认为彗星的出现警示了西夏、辽的军事威胁,建议在秦陇宋夏边境置义军,这样既加强边境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节约了军事开支[4]367—368。

熙宁十年,张方平上书反对神宗用兵西北,历举神宗朝薛向、韩绛、王韶、章惇、熊本、沈起、李宪用兵西夏之事,认为即使凯旋奏捷,拜表称贺,不过“赫然耳目之观”,并借日食、星变等天象灾异批评神宗用兵[5]7007—7008。神宗对张的直言很感动,但并未听从。

元祐六年十一月庚午,“御批:十一月二十八日夜,太史局等处奏有客星初出,在参宿度。参宿在晋分,今河东是也,窃恐昨夏贼打劫麟府路,杀害人民掳掠人口孳畜不少,朝廷虽体量赈济,亦虑体量不实,赈济未得仔细,及将来本路粮食别致阙乏。三省枢密院商议合如何施行,此亦应天一端也。”这是哲宗将参宿的客星天象与西夏在边界麟府路的军事进攻和掳掠相联系,准备进一步加强对被掳地方进行赈济;壬申,“吕大防因言:‘闻有客星在昴毕间,臣等不敢呼日官问,不知已退未?’太皇太后曰:‘未退。’大防曰:‘毕主敌兵,恐是今有西事,应见于天,由此观之,人事不可不谨。’苏颂曰:‘毕主赵地,恐事在北界,亦不可知。’太皇太后曰:‘已于上清作道场祈禳’。”[5]11185由于出现客星的异常天象,吕大防认为主西边宋夏边界会有战事,苏颂认为是主宋辽边界有战事,主张加强边境军事防御,即所谓人事不可不谨。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朝廷君臣因天文星象变异而引起关于宋夏边境军事问题的讨论、决策。

靖康元年八月发生的彗星天象中,大臣也以此论及当时西北军事策略,指责徽宗时期童贯收取河外湟、鄯、廓三州是好大贪功,认为不可将大量资源用于童贯经营的湟、鄯诸州而削弱陕西军事力量,陕西是宋夏之间对抗的前沿,是国家军事的重点和根本,削弱陕西边境的军事力量将会使宋在与西夏的对抗中处于劣势[4]481。

异常天象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现象,对军事的影响是多维的,宋夏双方的军事决策层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占星术,相信天象预示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天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军事策略和军事部署。大臣们借天象来发表对宋夏军事的看法,当然,他们对天象的解读既有谨遵星占书的笃信,也不排除是借天象来为他们自己的观点服务。

 

二、星占与宋夏战争

 

宋在宋夏边境堡寨派驻专门司天占候人员,侦测天象,奏报朝廷,以为军事决策参考。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召河北、河东、陕西诸路部署司祗应翰林天文归阙、以边防无事故也”[5]1611,证明在陕西等宋夏边境的军事堡寨中有朝廷部署的专业天文星占人员服务于军事。这些中央派驻边境堡寨中的星占机构的运行体制可以从以下材料中得到初步了解:真宗景德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谕枢密院:“河朔屯军所差占候司天官,访问每先与州县官议奏闻事。今后每有占候,如合,令边臣知者即实封申报,如所占不在地分,合申奏者,即实封以闻,此外更不得别有供报。”[6]职官三一之一军事堡寨中的司天占候人员要将占候结果通过边臣上报,朝廷可以之作为决策的参考。这些占候结果属于军事机密,谕旨严禁司天人员与州县官谈论占候结果。由此可见这些司天人员不属于地方州县行政系统,而归属于枢密院直接管理的军事系统,其服务于军事的特点就更为明显。

宋夏灵州之战中发生两次荧惑犯舆鬼的天象,星占认为与宋夏之间正在展开的战争有关,这引起太宗和真宗的高度关注。

至道二年,李继迁围攻宋西北军事重镇灵州,长达七年的灵州之战开始。此时,发生了荧惑犯舆鬼的天象。荧惑是指火星,古代占星术认为火星是灾星恶曜,它所人、犯、守某一星宿,这一星宿所对应的人间的某地或某方面就有灾难;而舆鬼属于南方七宿之一,分野上属于秦之雍州,所以司天占为西北有兵事。司天中官正韩显符认为,荧惑犯舆鬼秦雍之分,国家当有兵在西北。冬官正赵昭益也认为。荧惑犯舆鬼中积尸,秦分野有兵,人民灾害之象。太宗因此非常忧虑西北战事,担心诸路援军不能及时赶到,又担心城中被围乏粮。后来,五路援军果然失期引还,全仗灵州守将窦神宝坚守才挫败了李继迁此次攻取灵州的计划[5]834。

真宗咸平四年,李继迁攻占清远军、怀远城,切断灵州与外界的联系,灵州成为一座孤城,危在旦夕。此时,又发生了一次荧惑犯舆鬼的天象,真宗语近臣曰:“近者庆州地再震,昨司天奏荧惑犯舆鬼,秦分野当有灾,宜戒边将以静镇之。且上天垂象示戒,惟虑不知,今既知之,可不恐惧修省。”真宗表示天象警示应当引起重视,而知枢密院王继英、同知枢密院陈尧叟却说妖不胜德、圣德格天上一类话奉承真宗[5]1074—1075,结果第二年灵州即陷落。

宋朝对西夏的军事行动中,天文星占扮演着重要作用,对战争进程产生微妙影响。治平四年,边将种谔入据绥州,横山豪酋举族内附。朝中一些大臣认为当时西夏谅祚已经“献方物谢罪”,保证不再侵宋界,朝廷此举是纵容边将贪功,朝廷以阴谋变诈之计取西夏之地,可能引起西夏报复,于是郑獬借太白经天的异常天象劝神宗制止边将的这种开启边爨的行为[4]1530—1531。谅祚果然派兵争绥州,双方战于大理河,西夏败;熙宁二年,梁氏请以塞门、安远二寨换绥州,神宗不许,宋夏又进入长期战争。

绍圣四年九月,彗星出于氐,入天市垣,扫巴星,哲宗对此很忧惧,避殿减膳求直言,又于中太乙宫设醮攘灾。君臣皆认为彗星和西北军事形势有关:“辅臣早朝,上顾问‘见彗否?’皆以实对。上曰:‘长丈余。’且曰:‘初起于氐,扫巴星,天变甚大,当避朝损膳,求言肆赦,以答天戒。’”曾布举神宗熙宁乙卯彗出翼轸吴楚分野之外,寻有交州之变,战争饥疫继起的例子,认为对这一彗星天象应引起相当警醒,并借此反对在宋夏边界进筑堡寨:“今扫巴星,则巴、蜀亦不可不虑,臣等当更讲求兵备。兼星在氐、羌,边事诚不可不戒。臣素言泾原篱落未葺,须至营筑堡障,其他版筑当且休息,未可举动。”哲宗对此颇为认同[5]11647。

当时,哲宗听信钟传的建议,进筑堡寨,以困夏人。四月,宋在宋夏边界葫芦河川修筑平夏城堡寨;九月,吕惠卿又在杏子河修筑平戎寨,宋夏围绕这些城堡展开激烈争夺。宰相章惇积极主张进筑,甚至不待朝廷正式命令,而直接以私人书信与边关将佐令其进筑,并在诏书上添加惩罚观望不进筑将领的内容。彗星发生后,章惇也“殊不以天变为可懼”。朝中大臣如曾布等则反对贸然进筑,认为在如卓克索娄这样的河外之地进筑堡寨,一方面耗民力,另一方面,道路阻隔,孤军深入,风险极大,所以借彗星建议谨慎边事,停止冒险进筑。哲宗虽热衷于进筑,但异常天象也使他忧虑,担心吕惠卿等轻易进筑导致失败。己未,彗犯天市垣宦者;庚申,犯天市垣帝座。陈并也借此次彗星求直言的机会上书论宋夏军事,认为彗星是“廷臣好谈兵,边帅喜攻战”所致,宋夏边界进筑堡寨是“急功利之人,多无远虑,但务以雪耻为名,挑剔起事,径人筑城”[4]461。他历举汉魏以下御西戎之策,特别是宋太祖以来宋对西夏军事政策的得失,反对贸然进筑,反对任用钟传任边事,主张待时机、择良将以待西夏。壬戌,哲宗下诏“诸路帅臣敢于非万全及道路难险处辄进筑,以军法从事”,彗星天象使宋在对西夏堡寨进筑的问题上变得很谨慎[5]11653—11654①。

这次彗星天象对西夏的军事行动也有重大影响,当时西夏当政的梁太后力图打破宋的堡寨进筑,计划发兵攻取泾原,彗星出现后,她认为出兵不利,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1]344。次年,两国都因彗星而改元,西夏改元永安,宋改元元符。

建中靖国元年,右正言任伯雨借月晕围毕昴的天象上书论西北河湟、陕西宋夏局势:“谨按汉志日:毕昴。天街也。其北为胡,其南为汉,而参为赵魏之郊。昔汉高帝七年,月晕参毕,遂有平城之围。以此观之,象不虚示,必有可考。”任伯雨认为此天象预示西北军事,指出喃厮哕“凡有夏贼之虞,唃氏必为中国之助”,朝廷不该逞乱而取其河湟之地,失去与西夏的屏障,主张放弃河湟,还与古唃厮啰。又论宋夏在陕西的争夺,边将侵入西夏修筑的堡寨多不可守,建议朝廷辨明可守与不可守,强其可守者,废弃不可守者[4]470—471。

西夏在诸多战争中也注意利用星占来作为军事决策的参考。咸平元二年,李继迁攻府州不克,败还。此时,番汉争传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据说李继迁在夏州时,天降陨石于帐前,石上有文字:“天戒尔勿为中国患。”这个传言传到了真宗耳中,他向右班殿直卢鉴询问此事,卢鉴说:“此诈也,宜益为备。”果然十二月,李继迁即出兵攻延安[1]74—75。如果这个记载无误,则是李继迁在战争中编造天象来迷惑对手。

1040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春正月朔,日有食之,日西有一珥。此时正是元昊与北宋在陕西进行一系列战役期间,元昊大臣杨守素利用这次天象劝元吴进军攻取延州:“此吾军胜象也。”[1]157日食本来是凶兆,杨守素利用日食中发生的日珥现象,把它解释为进军吉兆,这可能在心理上给西夏军队一种鼓舞。此月,元吴攻破金明寨,生擒号称“铁壁相公”的宋将李士彬,接着又取得著名的好水川战役的胜利。

1086年闰二月,太白犯荧惑,术者谓“国有兵丧”,群臣上表请禳;1088年春正月,太白昼见,占曰:“不利用兵。”当时权臣梁乙逋正在对宋边界州县进行一系列战争,西夏朝中有人希望借此星象劝梁放弃进攻,梁不听。1098年九月,有星出东井西,如太白状,占者云:“宫中有忧。”太后梁氏不听,继续发兵攻宋延边堡寨,十月,亲自率兵40万攻宋平夏城,大败而归。1112年二月,白虹贯日。西夏仁宗李乾顺命群臣直言得失,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愿主上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这是大臣利用天象劝西夏皇帝不要只重文饰,应加强边境武备防御,不可放松对宋的军事戒备[1]313、321、347—348、371。天文星占在宋夏双方的军事策略、军事行动中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因素。

 

三、历法颁赐与宋夏关系

 

历日颁赐即所谓颁布正朔,“正”是指一年之始,“朔”是指一月之始,正朔是历法的基本内容。颁赐历法、宣布正朔是王朝行使上天赋予的权威,制定时间节律的一种垄断性特权。这种宣布正朔的特权是拥有上天赋予的治权的一种象征,而接受正朔就是承认王朝的统治权,是臣服的象征[7]。正朔的与接受是关系到王朝的治权能否实现的大问题,自古就为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周礼·大宗伯》: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历法制定了王朝的时间节律,一切行动都要符合于这种节律,即所谓正岁年以序事。颁定历法实际就是取得建立时间坐标的权力,接受赐历就表明承认这种时间坐标,所有的活动也随之纳入这种时间体系中。王朝向周边国家的历法颁赐实际上是制定统一的时间标准,这既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华夏文明圈朝贡体制的基础。

西夏与宋之间,是否奉宋正朔是衡量二者间关系的一个指标,服则奉正朔,叛则不奉正朔。宋初,“西夏自保吉俶扰,羌戎不知正朔几十年。德明遣供使表请,真宗以新历并新历赐之。初,诏延州牙校赍往,比闻德明茸馆、修道路以待朝命,乃命閤门祗候往赐,德明受而行之。”[1]105李继迁在和宋战争期间是不奉宋朝正朔的,宋真宗景德三年,李德明接受宋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的封号,宋夏迎来一个和平时期。景德四年,李德明即奉宋朝颁定的仪天历,这是西夏奉宋朝正朔的最早记录,德明茸馆、修道路以受赐历法,宋朝起初派牙校前往赐历,后改派閤门祗候前往赐历,显示双方对此都非常重视。“德明时,行中国《仪天万年历》垂三十年”;天圣元年,真宗命司天张奎制成《崇天万年历》,“未及颁,而囊霄称帝,自为历日,行于国中”,李元昊叛宋称帝,不行宋之正朔而自制历法。元昊设立“大恒历院”编制颁行历法,元昊显然认为唯有颁布自己的历法正朔才是拥有天命的表现。仁宗庆历四年,宋夏达成和议,元吴称臣,宋册封元吴为夏国主,庆历五年复向西夏颁赐《崇天万年历》[1]209。

此后见于记载的宋赐历西夏有:英宗治平元年赐西夏谅祚治平二年历日[8]卷二三,赐夏国主历日诏;元丰八年,哲宗刚即位,即诏:“夏国遣使进奉,其以新历赐之”[6]运历一;哲宗元祐二年,宋册西夏李乾顺为夏国主,双方互有和战,元祐四年仍赐李乾顺元祐五年历日[9]卷二六,赐夏国主历日诏;元符三年徽宗刚即位,又赐西夏元符四年历日[10]922,实际上并无元符四年,次年即改元建中靖国元年。这一阶段虽然宋夏之间战争不断,但名分上西夏仍臣属于宋,奉宋之正朔,故宋赐历于西夏。

但可能这种赐历并不是连续的,在双方激烈对抗的时候,赐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绍圣四年,宋筑平夏城扼制西夏,乾顺则侵宋大理河东葭芦河境上空地,双方关系又变得很紧张,宋“诏罢赐西夏历日”[5]11527。北宋灭亡后不久西夏就停用宋朝历日,“故事:每于上年孟冬受中国赐历。时高宗以乾顺附金久,不复颁赐。自是,不行中国历”[1]396,这其实是南宋完全无力经营西北的一种无奈之举。

历法颁赐还可以反映宋夏在西北沙州地区的军事争夺和势力消长。沙州曹氏政权也曾接受宋的颁历,奉其正朔。据邓文宽研究,敦煌地区瓜、沙二州,唐德宗兴元以前一直用唐历,吐蕃攻陷敦煌地区以后,王朝权力象征的历日无法颁行,从这时起敦煌地区开始自编历日,即所谓“小历”;建隆二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遣使入贡;太平兴国五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卒,其子曹延禄遣使入贡,宋让其继任归义军节度使,对沙州曹延禄的拜官诏书中称:“奉正朔以惟恭,修职贡而不怠”[6]蕃夷五之一[10]943,大概就是在这前后宋王朝开始向敦煌地区颁历,敦煌地区又开始有中原王朝正式颁赐的历法。敦煌遗书中s0612“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应天俱注历”,其正文首书“大宋国”,下有“王文坦请司天台官本刊定大本历日”字样[11]513,其底本可能就是宋的赐历。这种颁历可能一直持续到仁宗景祐三年西夏攻陷敦煌地区前后。即使西夏攻陷敦煌地区以后,沙州也曾多次遣使入贡,保持与宋朝的联系;与此相应,宋朝的纪年还在使用,敦煌莫高窟第444窟窟檐外北壁,保留一则淡墨汉文题记“庆历六年丙戌岁十二月座神写窟记也”。庆历六年距西夏攻占沙州已10年,仍使用宋朝纪年而不用西夏纪年,表明敦煌仍认同于中原的大宋王朝。这种联系一直保持到皇祐四年,此后沙州就没有再向宋遣使入贡,宋朝纪年的题记也不再出现,而西夏纪年的题记开始出现,最早的西夏纪年题记是一则汉文墨书“天赐礼盛国庆二年”的题记,位置在莫高窟第444窟开宝九年所修窟檐门南柱内侧。天赐礼盛国庆是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年号,国庆二年是1071年,这时距西夏攻占沙州地区已经30余年。西夏纪年取代宋朝纪年表明西夏到这时才更有效地控制了敦煌地区,而宋对敦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则逐渐消失[12]209—229。对敦煌地区颁历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夏势力在这一地区的消长。

西夏历法深受宋的影响,即使南宋停止向西夏颁历,西夏境内流行的历法在格式上和宋朝历法没有什么不同,黑水城5229、5306、5285、8117、5469等西夏光定年间历日的注历格式包括每月的月序、月大小、月九宫、月斗建等,每日的日期、干支、五行、二十八宿当值、节气、月相、物候、宜忌、当日人神所在、当日日游方位,这与宋朝的俱注历是一样的。宋夏之间在南宋时期为金所阻隔,直接的交流不多,但从历法上看还是深受宋的影响[13,14]。

天象和历法在古代世界是一种对现实社会极具影响力的支配性力量。星占观念和历法颁赐与军事、政治密切相关,对宋夏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是宋夏关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侧面。通过还原这一侧面,我们拓展了观察事物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由此可以更为深刻、全面地理解古代军事、政治运作的过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诸如异常天象这样的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由此加深对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的洞察。

 

 

注释:

①星占、历法与古代军事政治的关系可参考:江晓原:《古代中国的行星星占学——天文学、形态学、社会学的初步考察》,《大自然探索》,1991年第10卷第35期;氏著《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关于西夏天文星占的研究可参考:(前苏联)h·a·聂历山《十二世纪西夏国的星曜崇拜》,文智勇、崔红芬译,2005年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银川)提交论文(此文蒙聂鸿音先生介绍,文、崔两位老师惠赐译文,特此致谢);汤开建:《西夏天文学初探》,《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4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苏冠文:《西夏天文历法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韦兵:《日本新发现北宋开宝五年刻〈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星图考——兼论黄道十二宫在宋、辽、西夏地区的传播》,《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年第24卷3期。

②哲宗因彗星而谨慎进筑一事,又可参考林希:《绍圣日记后帖》:“上以星变多由兵事,深患惠卿此举众皆以为非,恐且已破土,示有兴筑之名,诱致敌兵,未必便兴筑。上曰:‘更速戒约。’因谕:‘边兵且休妄动。如杏子河未进筑,有何阙事?’”见《全宋文》第41册第670页,巴蜀书社,1994年。

 

【参考文献】

[1] 龚士俊,等.西夏书事校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 曾公亮.武经总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许洞.虎钤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95.

[6] 徐珂,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 江晓原.天学真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8] 王珪.华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苏颂.苏魏公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宋大诏令集[z].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2] 刘玉权.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c]//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5

教学重点、难点:用对比手法表现夏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夏的情感

夏天远去了,但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起回味夏天,也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先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回望夏天。一起朗读《夏天的歌在哪里》(投影出示):夏天的歌在那里?“瞿瞿瞿”,夏天的歌在绿色的草丛中。夏天的歌在那里? “知了知了”,夏天的歌在高高的大树上。夏天的歌在那里? “咕咕呱呱” “哗啦哗啦”,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池塘里。夏天的歌是太阳帽,是小花伞,是甜津津的冰淇淋,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同学们,孩子们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现夏?(活泼,快乐。)(草丛、知了、池塘、青蛙、太阳帽、小花伞、冰淇林。)

轻快甜美是孩子们心里的夏天,那么一个成熟人士笔下,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夏的别样风采。

二、快读课文,感受夏的氛围

要求学生默读,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动指,不回读,三分钟内读完文章,同时筛选重要信息:1.作者是谁?文中提到哪些季节?哪些人?2.作者眼中的夏天具有什么特点?从文中的找词语来表达。

三、对比阅读,品味夏的精彩

为了表现夏的热烈、紧张、急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处对比。请找出具体语句分析。(先跳读课文,画重要词语和句子,再朗读品味。)

1.朗读第一小节,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明确:(1)春的“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蜂蝶轻飞曼舞”与夏的“密密厚发”“ 黛色长墙”“蝉儿长鸣”形成对比。(2)春的“灵秀之气”和夏的“磅礴之势”形成对比。

这一节从景物与气势上将春夏进行对比,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板书)对比之一:突出夏之气 热烈

(过渡)作者选取了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用动态的词语呈现它们变化的过程,突出这是一个“气”慢慢积蓄,由灵秀而酿为磅礴的过程,极具生命成长的美感。那么第2小节又有哪些对比呢?

2.朗读第2小节,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明确:(1)将春之色“冷的绿”与秋之色“热的赤”进行对比,强调夏之色是中性的“黄色”。(2)将颜色的内蕴,春之色是“贮满希望之情”与秋之色“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进行对比,强调夏之色的内涵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朗读第3小节,思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学生分析动词“挑”“ 举着”“ 匍匐前进” 的表达效果,分析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并思考:这部分内容,表现了夏的什么特点?(板书)对比之二:突出夏之色 热烈

(过渡)作者将春秋两个极端的色彩与夏的中性色彩进行比较,表现夏的内涵是“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又用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来表现夏内在的热烈。那么作者对于他发现的这个夏有怎样的情感呢?其他文人对夏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3.朗读第4小节。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历代多数文人喜欢春秋的闲适安逸,不喜欢夏的“紧张的旋律”,但作者大声“赞美”这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夏季。(板书)对比之三:突出夏之情 赞美

(过渡)作者将自己与历代文人对季节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强调对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作者仅仅是喜爱夏的气势和色彩么?你是如何理解“黄金”一词的?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进行品读分析。

四、再品画面,体会夏的独特

1.朗读第2小节描写金色麦浪翻滚的句子,体会热烈的气氛;朗读第4小节,夏收场景的旋律是紧张、急促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夏的这种旋律的?分析四个“快”,以及“还要”“ 又得”体现的农民收获时的紧张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节奏的缓急。

2.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使学生明确:收获之已而希望还未尽。用农民“倍忙”的五月来进一步揭示夏的内蕴。

小结:作者喜爱夏天的景色,更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黄金”不但表现了夏季代表性农作物麦子成熟时的色彩,更突出了夏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忙碌充实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五、放飞心灵,歌颂夏的美丽

仿照《夏天的歌在哪里》,用学生充满活力、昂扬向上的心去赞美夏天,利用课文中的事物来写一首散文诗。(用填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找到关键信息;学生可用跳读法,迅速找到关键信息,回答,朗读。)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黛色的夏草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蝉儿的长鸣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翻滚的金色麦浪里)。

关于夏天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西夏;敦煌;行政建制;职官设置

中图分类号:G256.1,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084-08

Abstract: After having occupied Dunhuang, the Western Xia dynasty established a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and official system and appointed a local noble family to govern Guazhou and Shazhou. Because the two frontier towns were of significant military importance in the Western Xia, a military office named Jianjun-si was set up in both Guazhou and Shazhou to take charge of local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Meanwhile, other offici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Ci-shi and Zhuanyun-si, were also established in the two towns in addition to the Jinzhi-si, which was particularly set up for Shazhou. The official system in Guazhou and Shazhou was thus composed of various ranking officials and organizations such as Dutong-jun, Futong-jun, Jianjun-shi and Tong-pan.

Keywords: Western Xia; Dunhua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ficial system

西夏(1038―1227)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全盛时期的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1]。而敦煌即处玉门关内,汉唐时期一直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往来的枢纽。20世纪初,因敦煌文献与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产生了以出土文献研究中古史的两大显学――敦煌学与西夏学。西夏时期的敦煌史则属这两大显学的汇聚、交叉领域。关于西夏时期敦煌的行政建制与职官设置,刘玉权先生[2]、陈炳应先生[3]曾分别撰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汤开建先生[4]、鲁人勇先生[5]对包括沙州、瓜州监军司在内的西夏诸监军司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李昌宪先生则着眼于整个西夏,利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下文简称《天盛律令》)对西夏的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6]。日本学者佐藤贵保先生透过榆林窟供养人画像与题记,对西夏在河西走廊的官僚设置进行了探讨,颇多启发[7]。2012年,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专门撰文探讨了敦煌学与西夏学的关系,指出西夏时期的敦煌是敦煌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他结合《天盛律令》的相关记载,对西夏时期敦煌的行政建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8]。总体来看,结合文献史料及莫高窟、榆林窟西夏供养人画像与题记,对敦煌一地的行政建制与职官设置情况的专门性研究还有待深入。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推动该课题的研究。不当之处,敬请识者不吝指正。

一 瓜州监军司、沙州监军司

监军司是西夏时期设立的兼具军事与行政性质的地方建制。西夏建国初年元昊在全国设置十二监军司,《宋史・夏国传》记载:

有左右厢十二监军司:曰左厢神勇、曰石州祥v、曰宥州嘉宁、曰韦州静塞、曰西寿保泰、曰卓和南、曰右厢朝顺、曰甘州甘肃、曰瓜州西平、曰黑水镇燕、曰白马强镇、曰黑山威福。[9]

《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9]13994,《续资治通鉴长编》(下文简称《长编》)卷120“景v四年(1037)”则记载元昊“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10]。汤开建先生根据《范文正公年谱》和在日本发现的司马光《日录》均记载元昊时期为十八监军司,指出二书与《长编》记载相合,认为元昊时期应设置了十八监军司而非十二监军司,并指出在宋夏战争频发的元丰、绍圣、元符年间西夏全国监军司数量最高时至少有二十五个,到仁宗天盛年间变为十七个,西夏后期又裁撤五个而变为《宋史・夏国传》末记载的十二个监军司[4]440-449。汤开建先生对西夏监军司的分期考证,符合西夏根据战情时局进行调整、增设、裁撤的实际情况。但西夏元昊时期的监军司数量究竟是《宋史》记载的十二监军司,还是《长编》记载的十八监军司,笔者认为应以十二监军司为是。虽然《长编》景v四年(1037)记载时期为十八监军司,但在其后的熙宁四年(1071)、元丰四年(1081)、元v二年(1087)均记载为十二监军司。《长编》记载北宋熙宁四年(1071)二月丁巳朔宋神宗批曰:

近诸处觇西贼聚十二监军司人马及取齐地名,皆有考据。详此乃是大举,虑诸路不大为备,贼至有失支梧。可令陕西、河东宜抚及诸路经略司早为清野之计,毋得轻易接战。[10]5336

这段记载表明至熙宁四年,西夏仍为十二监军司之设。同书元丰四年(1081)十月丙寅,~延路经略副使种谔报称:

捕获西界伪枢密院都案官麻女硕喔铮熟知兴、灵等州道路、粮窖处所,及十二监军司所管兵数。已补借职,军前驱使。[10]7680

表明至少在元丰四年时,西夏仍旧保持了十二监军司的设置。同书元v二年(1087)八月戊戌日记载:

已而夏国主乾顺尽召十二监军兵屯会州天都山西南,国母与梁乙逋等率之,对兰州、通远军而营,欲与鬼章连谋入寇。[10]9841

“尽召十二监军兵”反映出此时西夏监军司数仍为十二,数量上并未发生改变。这表明至少在元v二年(1087)八月以前,西夏仍旧保持了十二监军司的设置{1}。需要提及的是,西夏建国初年瓜、沙二州只有瓜州监军司而无沙州监军司,但在《天盛律令》中,共出现十七个监军司:

十二种监军司当全部派二正、一副、二同(通)判、四习判等九人:石州、东院、西寿、韦州、卓、南院、西院、沙州、庞岭、官黑山、北院、年斜。

五种监军司均一正、一副、二同(通)判、三习判等遣七人:肃州、瓜州、黑水、北地中、南地中。[11]

这表明原有的十二监军司在西夏天盛年间或之前又有增设。除了原有的瓜州监军司,在西夏西陲增设了沙州监军司、肃州监军司。瓜州榆林窟第29窟出现的“沙州监军”题名,也印证了《天盛律令》关于设立沙州监军司的记载。至于在西夏西陲增设沙州监军司和肃州监军司的原因,应与北宋绍圣四年(1097)二月喀喇汗王朝攻破沙、瓜、肃三州有关。《宋史・于阗传》载:

绍圣中,其王阿忽都董娥密竭笃又言:缅药家作过,别无报效,已遣兵攻甘、沙、肃三州。诏厚答其意。[9]14109

《西夏书事》也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二月,“于阗国破瓜、沙、肃三州”[1]341。上引《宋史》记载的“甘州”应作“瓜州”。西夏立国之初,宋夏双方爆发了数次激烈战争。北宋联合吐蕃、回鹘、鞑靼及其他部族共同对付西夏,采取各种措施使这些部族对西夏后方形成牵制。而西夏为入侵北宋,不惜举全国之兵力,如北宋元丰五年(1082)西夏“点集河南、西凉府、庞界、甘、肃、瓜、沙,十人发九人,欲诸路入寇,人马已发赴兴州”[10]7848,导致西夏西陲兵力空虚。虽然西夏意识到了喀喇汗王朝的军事动向,进行了备战,如《西夏书事》记载:“(元v八年)二月,以兵备于阗。”[1]335但北宋绍圣四年(1097),瓜、沙、肃三州仍陷落于喀喇汗,表明西夏西陲兵力已不足以防御喀喇汗。喀喇汗王朝在攻下西夏西陲三州后虽然未能长期占据,但已经对西夏河西地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必然引起西夏方面的重新重视。笔者推测,正是在此背景下,西夏于1097年后重新加强了西陲对喀喇汗王朝的防范,将最西面的沙州升格为甲类的沙州监军司,同时将原来的甘州甘肃军司西移肃州设立乙类的肃州监军司,这样由西向东构筑了沙、瓜、肃三监军司的驻军体系。

按照《天盛律令》的划分,沙州监军司和瓜州监军司均为中等司,其司印为铜上镀银十二两。《西夏书事》关于监军司的职设记载云:“诸军并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一员,以贵戚豪右领其职,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数十,不分蕃汉悉任之。”[1]142尽管在以皇帝为首的西夏统治阶层里面党项人居多,但汉人也被任用而委以官职[12]。根据《天盛律令》记载,沙州监军司设二正、一副、二通判、四习判共九人,瓜州监军司设一正、一副、二通判、三习判共七人。各监军司的首长为正监军使,下设副监军使、通判、习判,防区的各支部队,则由“豪右”担任正副行统[13]。“通判”、“习判”以及《西夏书事》记载的“指挥使、教练使”等职,为监军司的中级职务,党项人和汉人均可担任。根据《天盛律令》记载,沙州、瓜州监军司分别配有三名都案和两名都案,二司俱属于地边监军司,因此都配属十二名案头。都案和案头主要处理文书等具体工作,要求必须熟悉文书工作和国家典章律法,而且要头脑灵活。都案、案头在监军司中职位较低,应即《西夏书事》记载的“左右禁官”,此职可由党项人和汉人共同担任。同时,根据《西夏书事》叙述语境,除了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职党项人和汉人均可担任外,由贵戚豪右领职的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等监军司的高级别官员应只能由党项人担任。

根据《西夏书事》记载,都统军和副统军才是监军司中的最高长官,要高于监军使。这在《天盛律令》中也得到了印证。该书第四“边地寻检门”中记载:

若正、副统归京师,边事、军马头项交付监军司,则监军、习判承罪顺序:习判按副行统、监军按正统法判断。[11]211

正统即正统军;副统,在“边地巡检门”中亦作“副行统”,即副统军。值得注意的是,《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有正统司和统军司[14],二司在中书、枢密和经略司之后,但在殿前司、监军司之前。《天盛律令》记载正统司之司印为铜上镀银二十两,次于经略司银重二十五两,但高于作为中等司的监军司之铜上镀银十二两,表明其司阶排序与《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相符,但此外未再见到正统司记载,因此对于正统司职能还不甚清楚。而统军司,《天盛律令》中未见记载,但上引《天盛律令》中有正统军和副统军的记载。史金波先生根据宋夏交战中,西夏“洪、宥、韦三州总都统军贺浪率众迎战”之记载,指出根据《天盛律令》可以推定统军司是在经略司之下,高于监军司的军事指挥机构,其正副将领应是正统军和副统军,并认为都统军可能是正统军[15]。但这里似乎出现了难解之点:既然都统军和副统军是监军司的最高长官,为什么又同时是统军司的正副将领?统军司除了高于监军司,它们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关于这点未见有学者进行更深入的钩索,因而对于统军司具体所指以及与监军司的关系、区别解释得不甚清晰,容易引起混乱。

统军司之名正式出现于乾v年间(1170―1193)成书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中,但其作为一个机构成立应较早。由上引《天盛律令》第四“边地寻检门”记载可知,正统军与副统军回京师后,作为军事事务的“边事”和“军马”要交付给监军司处理。如果出现问题,习判按副统军、监军按正统军之法处理。《天盛律令》第十三“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门”记载:

又应派遣执符中,正副统、州府使、刺史、监军司等俱在,原语同,则彼亦勿分别派执符,当总合一齐派之。[11]472

这表明,正统军、副统军虽然是监军司的最高官员,但仍与监军司有别。作为统军司将领的正、副统军同时兼任监军司的最高官员,并且高于监军司之正职监军使。统军司与监军司既有紧密联系和交叉性,又有所区别。统军司与监军司在驻地和辖区范围上应一致,主要负责监军司范围内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任务,正统军、副统军是监军司部队的最高统兵将领。如在《天盛律令》第四“弃守营垒城堡溜等门”中记载:

一诸副行统率军马防守,住于边境,在任时期日未满,及虽日满但其地上敌人不安定,及闻知有疑,未得局分指示擅自放弃军寨,并令所率防守军马等散去时,住滞出不出,一律与边检校、营垒主管、州主等放弃军溜相同判断。一正统人住边境军寨,无指示放弃军寨,并令所率防守军马等擅自解散时,审计有无住滞、语情轻重,依时节等奏计实行。[11]196-197

除了平时防守边境、维护治安外,统军司在战时还负责带军打仗,此时统军地位仍高于监军使。如《长编》记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冬十月宋军与夏军之战:

先是,诏泾原兵听高遵裕节制,仍令环庆与泾原合兵择便路进讨,夏人之谍者以谓环庆阻横山,必从泾原取胡卢河大川出塞,故悉河南之力以支泾原。既而环庆兵不至,刘昌祚与姚麟率本路蕃汉兵五万独出,离贼界堪哥平十五里,遇贼三万余众扼磨脐隘口不得进……昌祚既挟两牌先登,弓弩继前,与贼统军国母弟梁大王战,自午至申,贼小却,我军乘之,贼遂大败,追奔二十里。斩获大首领卧沙、监军使梁格嵬等十五级,小首领二百十九级,擒首领统军侄吃多理等二十二人,斩二千四百六十级,获伪铜印一,自是我军通行无所碍。[10]7677-7678

由以上记载可知,此次战斗中西夏的统军、监军使均为党项人,西夏军队的人数达到三万人之多,有多位统军和监军使。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提到宋军获“伪铜印一”,应是西夏机构的司印,该印肯定不是经略司印。《天盛律令》中只记载正统司为铜上镀银二十两,中等司铜上镀银十二两,那么该印只可能是正统司印或监军司印。遗憾的是,上文并未记载铜印重量,难以具体判断是哪个司的。由引文还可知,西夏其中一位统军为国母弟梁大王,即梁太后之弟梁已埋。梁已埋身为国相,虽被宋人记载为统军,但绝非一般统军。在此战中梁已埋身为战时最高统军首领,统领和节制各地统军司统军、监军司监军使等大小将领进行作战。

陈炳应先生认为统军司之统军任命颇多,有作为一个监军司主官的,有作为几个监军司、几个州、几个路的统兵官的[16]。笔者则认为,统军应为一个监军司的主官。至于作为几个监军司、几个州的,都是西夏根据战争规模和需要而调集多个统军司进行联合作战,这时会有临时设立的总都统军,统领和指挥各个统军、监军等大小首领进行战斗。如北宋绍圣四年(1097)宋军攻打宥州:

(八月)丙戌,~延路经略使吕惠卿言,差将官王愍破荡宥州,并烧毁族帐等不可胜计,斩获五百余级,牛羊以万数。诏赐出界军兵特支有差。(惠卿家传云:七月遣副总管王愍统制诸将入界,二十九日至宥州,其洪、宥、韦三州总都统军贺浪率众迎战。愍等击,大破之,追奔二十余里,斩首五百余级……)[10]11623-11624

韦州、宥州均设监军司。但宥州监军司后来裁撤,与洪州并属于东院监军司防区[5]86。以上记载也说明,统军司与监军司在驻地和辖区范围上应一致。此外,陈炳应先生还引用《长编》中西夏有“六路统军”之记载,认为统军还有作为几个路的统兵官的[16]13。但根据《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统军司在经略司、正统司之后,在监军司之前。统军司与经略司之间还有正统司,无法与路一级的经略司相对应。“六路统军”或可以理解为,西夏根据战争规模和需要,调集多个路下的统军司、监军司兵力进行作战,在作战中,军队的调动和统军的设立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战时体制特点。

举凡政制、兵制都有根据形势而不断调整变化的特点。陈炳应先生曾指出,西夏后期枢密要通过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来调兵,主要是为了分权,是吸收权臣任得敬、分裂国土的惨痛教训的结果[16]13。此诚为得的之论。这一变化也标志着西夏兵制走向复杂化和成熟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统军虽然早在西夏前期就已经出现,但统军司设立却应在西夏后期。由上文论述,我们大体推测统军司应为地方性的统兵机构。统军司与监军司彼此区别但又有密切联系。其联系是,统军司与监军司均司职同一片区域,同属于地方军政系统,但统军司要高于监军司,统军司最高将领正统军和副统军同时兼任监军司最高职务,高于监军司之正职监军使,因此《西夏书事》有监军司“诸军并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一员”的记载。其区别是,统军司主要负责监军司辖区内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和战备以及战时作战。监军司则管辖监军司内多重事务。统军司向正统司负责,正统司向经略司负责;而监军司主要向一路的经略司负责,经略司则依据民事或军事分别向中书或枢密负责。经略司和监军司的职权范围很广,举凡人事、军事、边防、司法、畜牧,无所不管[6]243-245。但正统司、统军司则应专事军事,特别是统军司具体负责边防和作战。

由此可知,沙州监军司、瓜州监军司的最高官员为正统军(或称都统军)和副统军,同时正统军、副统军也是统军司的正副将领。沙州、瓜州监军司的正职为监军使,职位次于正统军和副统军。榆林窟第29窟窟门南侧绘制有多位西夏男性供养人画像,并旁书带有职名的西夏文题名,对研究西夏职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榆林窟第29窟的营建年代,刘玉权先生考证为西夏乾v二十四年(1193),属西夏王国之后期[17]。该窟内室西壁门南侧上层供养人像第一身“真义国师信毕(西壁)智海”之后的第二身男性供养人题名“……沙州监军摄受赵麻玉一心皈依”,表明赵麻玉担任沙州监军使之职,但他还不是监军司的最高官员。下层第一身题名“……瓜州监军……座…名每纳……”、第二身题名“施主长子瓜州监军司通判纳命赵祖玉一心皈依”[18],可知赵麻玉之子赵祖玉担任瓜州监军司通判,属于监军司中级职务。榆林窟第29窟中的供养人像及其题名,反映出赵姓家族担任了沙州监军司、瓜州监军司的多个职务。佐藤贵保先生认为榆林窟第29窟的赵姓供养人是与河西走廊地区的瓜州、沙州的军事管辖区有着深刻关系的当地汉人集团[7]5,并进一步指出“在河西走廊,西夏无疑会利用当地的汉人势力来推行统治……说起来,身为汉人的发愿者们,其官名和人名不是用汉文而用西夏文书写,这一点表明他们掌握了西夏语”[19]。但佐藤氏观点恐欠妥。榆林窟第29窟的男供养人像,虽然由于头戴起运镂冠而看不清发式,但根据画像男性人物均“圆面高准,两腮肥硕”的面部特征以及典型的西夏武官服饰特点,当为党项人。且在该窟上部第三身和第四身男性供养人之间画一孩童,旁用西夏文书写“孙没立玉一心皈依”,并上部最后三身侍从,皆为党项人典型的秃发发式。元昊时期颁布了著名的秃发令,并在全国推行开来,成为党项民族的一种象征[20]。再者,据前文对《西夏书事》叙述语境的分析,正副统军、监军使等监军司高级职务应只能由党项人担任。因此,榆林窟第29窟的赵姓家族应为党项人,他们在西夏后期担任着沙、瓜二州监军司的多个官职,表明当时两司俱在党项赵氏家族的实际领导之下。

二 瓜州刺史、沙州刺史

西夏汉文本《杂字》“司分部十八”中有“刺史”一职[21]。《天盛律令》第十“司序行文门”中,西夏五级职司中未有刺史,表明刺史并非职司。但在职官配属中,向瓜州、沙州派遣刺史各一人:

二十种一律刺史一人:东院、五原郡、韦州、大都督府、鸣沙郡、西寿、卓、南院、西院、肃州、瓜州、沙州、黑水、庞岭、官黑山、北院、年斜、南北二地中、石州。[11]369

上文包含全部17个监军司名,表明是向监军司派遣刺史。沙州刺史、瓜州刺史俱属于中等司,并且享有与中等司平级传导的权利,《天盛律令》第十“司序行文门”记载:

一诸边中刺史者,与中等司平级传导。[11]365

监军司位列中等司,则刺史亦享有与监军司平级传导的权利。《天盛律令》第十三“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门”又载:

又应派遣执符中,正副统、州府使、刺史、监军司等俱在,原语同,则彼亦勿分别派执符,当总合一齐派之。[11]472

这表明统军司的正副统军、州府使、刺史、监军司是相对独立的几个职设。《天盛律令》第十四“误殴打争斗”又载:

边中:经略司,府、军、郡、县,刺史,监军司,城、寨、堡。[11]485

此处亦清楚表明,经略司,刺史,监军司是相互独立的几个职设。沙州、瓜州监军司俱属于中等司,并且沙州、瓜州刺史还各配属一名都案,位于末等司,也表明刺史有某种职司的特点,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边境刺史应向经略司负责,《天盛律令》第九“诸司判罪门”载:

刺史人当察,有疑误则弃之,无则续一状单,依季节由边境刺史、监军司等报于其处经略,经略人亦再查其有无失误,核校无失误则与报状单接。[11]323

李昌宪先生结合《天盛律令》记载,对刺史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勾勒出刺史的几种职责,如负责监督赋税登记造册、库粮发放;负责调配修造粮仓、搬运粮食所需之“笨工”;负责治安,刺史同监军司、地方巡检一样有实行抓捕;在审刑方面,刺史拥有复审权;参与军事,拥有兵权。他同时指出,相对于监军使,刺史职能明显有民事官色彩[6]245-246。根据《天盛律令》记载,笔者认为刺史职能更多体现了监察的特点,监察内容涵盖了民事、刑事、军事等方面,例如对监军司领取粮食进行监察,《天盛律令》第十五“纳领谷派遣计量小监门”记载:

一诸边中有官粮食中,已出于诸分用处,监军司谕文往至时,当明其领粮食斛斗者为谁,刺史处知觉当行。计量小监由监军习判、通判等轮番当往一人。领粮食处临近,则刺史当自往巡察,若远则可遣胜任巡察之人,依数分派。[11]512-513

对收租入库的整个过程进行巡察,“纳领谷派遣计量小监门”记载:

一纳种种租时节上,计量小监当坐于库门,巡察者当并坐于计量小监之侧。纳粮食者当于簿册依次一一唤其名,量而纳之……管事刺史人中间应巡察亦当巡察。[11]513

对租户种地与耕牛之数字,转运司等负责登记造册,而刺史等则负责检校,“纳领谷派遣计量小监门”记载:

一边中、畿内租户家主各自种地多少,与耕牛几何记名,地租、冬草、条椽等何时纳之有名,管事者一一当明以记名。中书、转运司、受纳、皇城、三司、农田司计量头监等处,所予几何,于所属处当为簿册成卷,以过京师中书,边上刺史处所管事处检校。[11]514

刺史对刑事审理进行监察。《天盛律令》第九“诸司判罪门”记载:

一国境中诸司判断习事中,有无获死及劳役、革职、军、黜官、罚马等,司体中人当查检,明其有无失误。刺史人当察,有疑误则弃之,无则续一状单,依季节由边境刺史、监军司等报于其处经略。[11]323

刺史对狱中犯人的非正常死亡和非人待遇也要进行监察。“行狱杖门”记载:

一等囚人染疾病不医,不依时供给囚食,置诸牢狱不洁净处,及应担保而不担保等,疏忽失误而致囚死时,依四季节,诸司所属囚亡若干,刺史司体等当依次相互检视。[11]334

如果有人对刑审不服,则先告诉刺史审查,如果确实是冤枉,则转交监军司。“越司曲断有罪担保门”记载:

一诸人因互相争讼而投奔地边,经略使上职管者因种种公事当告原先所属监军司。其中谓己枉误而不服,则告于刺史,敢只关则当取文而视之。实为枉误,于局分争讼者当引送监军司……[11]338

刺史还有军事监察的职责。如对于监军司所属印、符牌、兵符等,平时置于监军司大人处,当调兵时需在刺史面前开合符牌[11]474。

由上文分析可知,沙州刺史、瓜州刺史应与监军司有一定的独立性,其职责较多,但职能偏向于监察,监察内容包括民事、刑事乃至军事等等。沙州刺史、瓜州刺史各配属一名都案,负责协助刺史行使职权。榆林窟第29窟内室西壁门南侧上层第二身供养人像,为第一身供养人沙州监军赵麻玉之子,其西夏文题名,陈炳应先生译作“内宿御史司正、统军刺史”,同时依据该身供养人在沙州监军赵麻玉之后,指出他不是正统军使,而是职务较低的官员,刺史之职可与其地位相当[18]22。

三 瓜州转运司、沙州转运司

西夏在瓜州、沙州还设立转运司,《天盛律令》第十“司序行文门”载:

六种转运司二正、二承旨:寺庙山、卓、肃州、瓜州、沙州、黑水。[11]370

转运司之设亦当是仿自宋朝。《宋史・职官七》“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载:

掌经度一路财赋,而查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查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蠢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9]3964

宋朝设立此职主要执掌一路或数路的财政。李昌宪先生认为西夏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受宋制影响,大致可分两大系统,即经略司路与转运司路[6]249。值得注意的是,西夏除在瓜州、沙州设立转运司外,其余转运司设于寺庙山、卓、肃州、黑水、西院、南院、大都督府、官黑山。除了都转运司位处中等司而与监军司平级外,其余10个转运司俱为下等司,在监军司之后。这表明西夏的转运司不应设于路一级,而是设置于监军司,为监军司下属机构。瓜州转运司、沙州转运司下还分别设立两名都案,位于末等司。李昌宪先生利用《天盛律令》记载对转运司职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基本廓清了转运司之职能,指出转运司的职责比较单一,大体可归纳为催租和维护水渠两项,另外,“与地租相关的闲田复种、生地开垦、田地毁坏、土地买卖,也都归转运司管辖”[6]247-249。榆林窟第29窟内室西壁下层第五身供养人题名“……承旨……”,但监军司、刺史均不设承旨,只有沙州转运司和瓜州转运司各设立两名承旨,沙州经制司也设立两名承旨,因此这名承旨可能是沙州、瓜州转运司之承旨,也可能是沙州经制司之承旨。

四 沙州经制司

西夏设有两个经制司,一个在西院,一个在沙州[11]371。宋代职官设置中,设立有经制边防财用司。在《宋史・职官七》中,“经制边防财用司”也恰在转运使之后设立:

经制边防财用司:掌经画钱帛、刍粮以供边费,凡榷易货物、根括田地及边部弓箭手等事,皆奏而行之。[9]3972

西夏经制司应是仿宋制而设,作用应同宋朝经制边防财用司一样,其目的是加强边防而设置的理财机构。沙州位于西夏国境最西端,边防作用重要,故于此设立经制司。该司属下等司,在“转运司”之后。

西夏时期要求各地诸司将官畜、谷物的借领、供给、交还、偿还、催促损失等情况,按照距离京城远近,自三个月至一年不等向中书、枢密所管事处报告。由于沙州、瓜州位于西夏最西边,距离最远,因此按一年一次向中央报告,一年一报告的仅有的两个地方[8]55。

五 瓜州、沙州以下乡的基层建制以及

作为民间组织的社

关于西夏时期瓜、沙二州之下的基层行政建制,由于史料记载缺略还难以详知。曹氏归义军初期敦煌县有11个乡:敦煌、莫高、神沙、龙勒、玉关、洪池、洪闰、效谷、平康、慈惠、赤心[22]39-50,以及为通颊、退浑两族编设的10个蕃部落,在这蕃部落使之下,又设有两个通判五部落副使管理通颊、退浑两族。曹元德上台后对基层行政建制进行改革,首先废除部落制,将通颊、退浑部落改设为乡,辖下乡由11个变为10个[23]。由于曹氏归义军末期回鹘与西夏互相攻战,因此镇、乡的设置必然遭受到冲击。虽然曹氏归义军中后期的十乡未必全然悉数保留,但乡作为基层建制在西夏时期得到了延续。如1972年在武威张义公社发现的西夏汉文文书中有“依中各乡以属行遣”的记载[24]203。《天盛律令》中亦有乡的记载:“前述当遣人数,京师界附近乡里当遣之。”[11]437

社是唐宋时期敦煌极具特色的基层民间组织,敦煌文书保留了大量社的记载。而敦煌莫高窟第363窟西夏供养人汉文榜题记载:“社户王定进(永)一心供(养)。”“社户安存遂永充一心供(养)。”[25]这表明西夏时期敦煌仍然保留了唐宋时期社的基层民间组织。

六 小 结

以上根据有限史料对西夏时期瓜、沙二州的行政建制与职官设置进行了勾勒。由于瓜州、沙州位于西夏国境西陲,军事作用重要,因此在两地均设有监军司。监军司是西夏时期兼具军事与行政的地方建制,向一路的经略司负责。沙州监军司、瓜州监军司即向设在凉州的西经略司负责。西夏后期随着兵制的不断成熟,经略司和监军司之间又增加了作为统兵机构的正统司和统军司。统军司正副将都(正)统军和副统军,兼任监军司最高主官,高于监军使。统军司主要负责监军司边境和城池的军事防御以及战时作战,监军司则兼管民事与军事。沙州和瓜州各设刺史一名,主要负责监军司辖区内的监察事务。西夏还在沙州和瓜州分设转运司,负责处理催租及与水渠、田地相关的事务。同时,沙州位于西夏最西陲,因此在沙州设立负责边防地区理财的机构沙州经制司。瓜、沙二州应延续了乡的基层建制以及作为民间组织的“社”。榆林窟、东千佛洞中党项赵姓家族供养人像的集体出现,并且担任着各级官职,表明赵姓家族曾是瓜、沙二州的实际统治者。总体来看,西夏在瓜、沙二州建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对敦煌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

参考文献:

[1]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45.

[2]刘玉权.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J].敦煌学辑刊,1981(2).

[3]陈炳应.西夏与敦煌[J].西北民族研究,1991(1).

[4]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札记[G]//党项西夏史探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鲁人勇.西夏监军司考[J].宁夏社会科学, 2001(1).

[6]李昌宪.西夏地方行政体制刍议[C]//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兰州,2002.

[7]佐藤贵保.榆林窟第29窟男性供养人像にる西夏の官制――官僚登用制度を中心に――[C]//西夏r代の河西地域におけるv史・言Z・文化のT相にvする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书(研究课题番号:19520598),2010.

[8]史金波.敦煌学和西夏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展望[J].敦煌研究,2012(1).

[9]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4029.

[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2845.

[11]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69-370.

[12]佐藤贵保, 赤木崇敏, 坂尻彰宏, 吴正科.汉藏合璧西夏“黑水桥碑”再考[J].内アジア言Zの研究.22,2007:27.

[13]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438.

[14]骨勒茂才,著.黄振华,聂鸿音,史金波,整理.番汉合时掌中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29.

[15]史金波.西夏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6.

[16]陈炳应.贞观玉镜将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13.

[17]刘玉权.榆林窟第29窟窟主及其营建年代考论[C]//敦煌研究院,主编.榆林窟研究论文集(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62-364.

[18]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12.

[19]荒川慎太郎,佐藤贵保.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题记再考[C]//兰州大学法藏敦煌文献轮读会报告,兰州:2013:53.

[20]汤开建.西夏“秃发”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21]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C]//中国民族史研究(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84.

[22]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J].敦煌研究,1989(3).

[23]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