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例6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1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样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近几年,我校以江苏省规划课题《以“项目学习”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研究》为依托,倡导语文教师以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为切入口,探索运用“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案例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教学设计主题

1.根据文本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睿智善辩,机智爱国的晏子。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楚王。本课安排在苏教版8年级上册第2单元“爱国情怀”(主题)内,在《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篇目之后。它与前面几篇反映“爱国情怀”的文章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人的爱国情怀;二是课文篇幅短小,文言体裁;三是本文主要以“人物语言”来体现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抓住本课的不同点,也就是本文的个性特点来组织教学。据此我们把教学目标预设为:了解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之妙,感受晏子智慧。即教学的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同时积累一些重点的文言词汇。教学的难点是品味晏子的语言之妙,感受他的睿智与爱国情怀。

2.根据设计理念确定“学习任务”

运用任务驱动理论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探究,以此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两大版块来实施。第一版块,课前预习任务,常规任务:读通课文,读懂生字词(略)。项目任务: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第二版块,课中学习任务,检查预习任务。重点放在预习中项目任务的交流上。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看法。

四、教学设计案例

1.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老师有个疑问,注释上说他姓晏名婴,为何称为“子”呢?(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姓氏后加个“子”字,是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像孔子、老子等。那晏子,真的值得尊敬吗?他出使楚国,又受到尊敬了吗?不妨去看看。

出示本课项目学习任务:

项目任务一: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项目任务二:面对楚王的“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2.自主交流,完成项目任务一

昨天在布置预习时已提示同学们自主思考:晏子出使楚国,受到使者应有的待遇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相信大家一定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思考过了吧。

活动环节一: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环节二:班级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有关交流内容。

活动环节三:师生互动,得出交流成果。

根据学生互动交流情况,统一下列认识:

晏子没有受到使者应有的礼遇,楚王反而对晏子非常不尊重。

理由是:“晏婴……吾欲辱之,何以也?”(楚王出坏点子)简析 “之”的用法。读出楚王的轻蔑、阴险。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王曰:何坐?曰:坐盗。”(左右出馊主意)简析 “左右”及“坐盗”的解释。

“缚者曷为者也?……齐人也,坐盗。”(君臣上演丑剧)简析 “缚者何为者也”的句式用法。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楚王盛气凌人)简析从“齐人坐盗”到“齐人善盗”,一个“固”字,增强了语气。读出楚王的嚣张。

楚王不尊重晏子。

理由是:(教师顺势插入)楚强齐弱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朗读 “楚王闻之……齐人固善盗乎”,感受楚王的无理与傲慢。

活动环节四:最后归纳,楚王不尊重晏子,仗势欺人,自作聪明。

3.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二

好,我们已经自主完成本课的第一个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本文的难点:面对楚王的“无礼待遇”,晏子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话或读原句“晏子避席对曰……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原文”与“改文”对比,解决难点。

【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改文】晏子对曰:“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删去“避席”,效果有何影响?

删去“婴闻之”一句,效果有何影响?

将“得无……耶”改为“岂……乎”好不好?

“避席”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面对楚王诬陷,晏子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辩,没有暴跳如雷的怒吼,而是镇定沉着,有礼有节!

删去“婴闻之”一句,不能反映晏子语言的睿智特点。在晏子看来,正是楚国风气不好,才会有“齐人固善盗乎”。说到底,还是楚王不好(晏子没有明说)。这种说话方式很高明,晏子抓住“水土”这两类共有的话题,进行类比,从而争锋相对,化被动为主动(提醒学生留意“其实”两字的翻译)。

“得无”即“莫非”,“岂”即“难道”。“得无”听上去语气委婉点,“难道”好像太不客气。这样说的好处是给楚王面子。显示出晏子说话有礼有节。

学生回顾: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吗?学生都能认可晏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为晏子语言艺术高超,说话有理有节,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当之无愧称在姓氏后加一个“子”字。

教师小结:晏子凭借他的语言智慧与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在楚王的诬陷面前,晏子没有退却,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沉着应变,通过精彩的反驳,展现了一名出色外交家的风范。晏子不卑不亢,最终以智取胜。

五、教学设计反思

项目引领学习任务,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其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项目引领可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上述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容易入手,适合于自主学习,有助于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使之自觉地走进课文、走近晏子,此其一;其二,学生一旦钻研进课本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考会深入,再加上交流互动的启示,对于课文的内容以及晏子在楚国所受的“待遇”就能了然于胸。

2.项目引领可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实践告诉我们:把教学内容中原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为“学习任务”(即项目任务),有助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实效。就《晏子使楚》而言,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了解了故事内容,把握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学生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文言词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为翻译而翻译”“死记硬背”的现状,并能较好地实现“文言结合”这一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局面。

3.项目引领可搭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记得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理解课文上往往舍得花时间,停留在“得意妄言”的层面上,没有将学生从能理解语言升级到会运用语言上,因此,“得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得言”“得法”。

我校自实施《小学语文课堂为写作而教对提高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后,在“读写结合”之路上不断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一个关键,五个策略。

一、一个关键

要做好读写结合,必须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如,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等,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二、五个策略

策略之一――模仿练笔

学生喜欢模仿,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让学生模仿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格式,用第二人称的叙事方式,表达自己的心里话。

代树淇这样写道:“老师,请您休息一下吧!老师,从早上到晚上,您几乎一直忙碌着。要不备课改作业,要不为我们的一些琐事操心。到了深夜,我们可能在看电视或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您仍在不辞辛劳地改着如山般的作业,只有当您困得支撑不住的时候,您才趴在桌上眯一会眼睛。您说,我们怎能不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高兴呢?”

策略之二――想象练笔

语文课本上有些课文设置了悬念,比如,《桥》中老太太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地说着什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来。

马昭写道:“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嘴里喃喃地说:“洪水呀!你夺去了我丈夫和儿子的生命,儿子,好样的!虽然你那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被洪水吞没了,但是你的名字,你的模样将永远被人们记住。丈夫,你身为党支部书记,舍己为人,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做得对,咱不怨谁。你安息吧!”

策略之三――化“我”入文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化“我”入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晏子成功出使楚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齐王大喜,准备择日给他开一个盛大的庆功宴,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出使楚国的随从,请赶快写一个折子上奏齐王,夸夸晏大夫吧!李尚锦写道:

尊敬的齐王陛下:

臣以为晏大夫这次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晏大夫能说会道,逻辑严密。楚王知道晏大夫身材矮小,开了个狗洞让晏大夫钻进去,这分明侮辱我国人民是狗。晏大夫机智勇敢,马上反驳楚国是狗国。楚王冷笑轻视我国没有人才,但晏大夫将计就计说自己是下等人没用,派到楚国说明楚国是下等国。楚王恼羞成怒上演了“捉‘齐国贼’”的戏。没想到,晏大夫语惊四座,反而说楚国是强盗国。

策略之四――挖掘空白

教材上很多课文没有提示语,课堂上花几分钟时间,挖掘这一部分空白,是很有价值的。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让学生给楚王和晏子的对话添加提示语。

张欣宇写道:楚王用讽刺的眼神对晏子冷笑:“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勾当?”楚国的大臣都笑得合不拢嘴,哪知晏子面不改色,拂了拂衣袖,直视着楚王:“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到淮北只能结出又苦又小的枳。”楚王拉下脸来,瞟了晏子一眼,哼道:“这和盗贼有什么关系?”晏子气定神闲地反驳:“大王,这大概就因为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脑袋转过弯来,心知自己无法再反驳,只好赔不是。

策略之五――延伸情节

很多课文结尾言虽尽,意未穷,如《草船借箭》,诸葛亮用超人的智慧在谈笑间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和曹操知道后会怎样?故事很精彩,可以续编。

邓慧宁写道:周瑜得知诸葛亮成功借箭,长叹一声:“哎,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他通天文,识地利,知人心,我为何还要嫉妒他呢?我真得好好向他学习啊!”此时,曹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勃然大怒:“什么?我居然被算计了。可恶的诸葛亮,我会报仇的!”旁边的军士看他火冒三丈,也不敢说话。曹操还不能完全发泄自己的怒气,便又捶了一下桌子,茶水四溅,茶杯也碎了,可又有什么办法,箭都没有了。

通过实践,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因为注入了写作而灵动起来,因为我们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只要我们有一颗“慧心”,有一双“慧眼”,用好课文,以读促写,这样不仅“得意”“得言”,更“得法”“得能”。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3

抓住思维冲突设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课文前面讲了故事的起因――“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学习这个开头部分,扣住“侮辱”一词,学生体会到楚王开始很不尊重晏子,想取笑他。如果按部就班地往下教学: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样应对的?这就容易陷入“内容分析”的泥沼,即使抓住重点词句来串解,学生也缺乏探究的内驱力。

为改变这种状态,在学习了课文开头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结尾:晏子会被侮辱得无地自容吗?结果怎样?一看结果――“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个双重否定句的意思很明显:楚王变得很尊重晏子了。笔者让学生将前因与后果一对比,就引发了一个思维冲突:一个强国的国王对一个身材矮小的使臣,怎么会由开始的不尊重变得尊重了呢?面对这个急于要弄明白的“谜”,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对课文中晏子和楚王“唇舌交锋”的3个小故事的学习中。学习的指向也变了,不是探究“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应对楚王”的过程了,而是着重关注晏子应对楚王的话,体会他的话妙在哪儿,用了什么好策略。这样的学习进入了一个“语言探究”的更高层次,学习的乐趣增浓了。

抓住“不寻常”设问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讲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有错误,勇于挑战权威,在比萨斜塔做公开试验,证明给当时的人们看,以唤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要实事求是。在研读课文时,笔者发现此文中多处蕴含着“不寻常”:一是伽利略要颠覆的对象不寻常――不是一般人的言论,而是一直被科学界人士信奉的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出的话,他的话在认识领域统治了2000多年,是不容质疑的,要颠覆它将遭遇很大的阻力。二是伽利略的做法不寻常――他发现那句话有错误后,不是马上公布看法,而是反复试验,再做公开试验。三是伽利略的品质与众不同――一般人不会去思考他却思考了,一般人发现不了他却发现了,一般人不敢去纠正他却敢去纠正。四是本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不寻常――记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通过刻画主人公在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而这一课,更多的是写他遇到的阻力、当时人们的反应和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

为此,笔者设计了3个富有对比意味的问题:①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有错误,一般人发现了吗?为什么伽利略能发现?②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问题,一般人会怎样做?伽利略是怎么做的?③一般的记事写人的课文是怎么表现人物的?这篇课文在表现伽利略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其中,问题①能吸引学生去研读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通过联系生活和对比思考,能较好地体会伽利略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的品质,也能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问题②能引领学生深入研读第二、第四、第五自然段,从而充分感受伽利略颠覆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说法所遇到的阻力,并从伽利略不畏阻力执着试验的做法里深切体会到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挑战权威、决意唤醒人们的科学精神;问题③则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研读,感知本课写法上的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这3个问题前后关联,层层推进,诱发学生的思维不断生长。

扣住阅读感受设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介绍的是詹天佑当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个特定背景。特级教师汪智星是这样设问的:“读了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后,喜怒忧乐,你是哪一种心情?“

这一巧妙的设问,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谈心情,说依据”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细读了课文第二、第三段后,纷纷说:“替詹天佑是否真能成功修筑铁路而倍感担忧”“充满了对嚣张、狂妄的帝国主义者的满腔怒火”“因有了自己国家的总工程师,心里生发说不出的兴奋与自豪”。教师退出了主讲位置,成为一个倾听者和组织者,只是在需要点拨时予以点拨,在需要鼓励时予以鼓励,在需要提醒时予以提醒;而学生却在目的明确、层次清楚的读悟与交流中,领会了课文思想,习得课文语言。这样抓住阅读感受来设问,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探究原因式设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此课,笔者先让学生先看到故事的结果,并在读懂结果的基础上设问:“你们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地指挥军士借箭的?如果他不能神机妙算,结果又会怎样?”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4

一、问题设计要讲究技术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使提问达到高效。

1.逐层深入,讲究梯度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一定乐于接受。例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②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③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④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⑤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在认识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进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分解开来,便于学生逐步认识,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例如《背影》一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了解了背影出现时的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背影前的家境描写,然后笔者再提问:你的父亲的衣着和你的衣着有何不同?由于学生已经进入情境,所以讨论的时候学生都很投入,教学效果很好。

3.提问简单,效果显著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我在教《变色龙》这篇小说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开始,对巡警只称“叶尔德林”,而当巡警说:“曾在将军家院里看见过这样一条狗”后,便称其为“叶尔德林老弟”,称呼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已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二、问题提出更要讲究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技术,另一方面更在于提问的艺术。

1.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老生常谈,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提问独特,追求新颖

新课程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独创性,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多一些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他会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争着说出自己大胆的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3.力求神奇,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教《美丽的西双版纳》,如果直接问:文中描写了西双版纳哪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采用曲问法,假设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西双版纳,那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这样提问,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来当导游。

4.适时评价,讲究技巧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兴趣 实践 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只有通过有计划的 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方法的训练,才能培养起阅读的熟能生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会热爱阅读。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光靠教师“用脑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教师“用心工作”,就是充满工作激情,并对学生产生感召性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激发阅读兴趣的方式有多种。如:抛砖引玉式、蜻蜓点水式 、身如其境式等。当我在教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首先我绘声绘色地范读,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读,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到对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陶冶情趣,犹如身临其境之中。

二、从实际出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阅读, 《课标》指出,让学生读好书。“好书”的标准是思想性好,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种类丰富,深浅适宜的书。

如鼓励自主,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如《课标》在实施建议别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阅读才能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才能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才能逐步由量变到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中,在学习“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引导学生抓住“笑”字进行探究:诸葛亮这一笑到底笑什么?同学们想读懂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懂后举手告诉老师。

学生尽情阅读后,有了不同的解答:“有的说诸葛亮在笑曹操多疑,上了自己的当。”“诸葛亮再笑周瑜设计害人的计划落空。”“诸葛亮在笑鲁肃忠厚老实,助自己计划实施成功。”也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自己计划周密,打败了周瑜的诡计。”还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一笑,诸葛亮既是在笑周瑜阴谋落空,笑曹操谨慎多疑,也在笑赞鲁肃忠厚老实,更是笑自己胸有成竹。”一个小问题的探究,引发了学生更多个性化观点的表达与交流。通过这一探究交流,让学生真正领悟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象诸葛亮 周瑜 鲁肃这样的人呢?班级中有没有?

生:有。也有。

师:现在大家想想,谁最像他们?

生:各自畅所欲言。

师:指名说,师适时点拨引导教育。

学生通过七嘴八舌地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了人物的形象。

三、掌握阅读方法

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些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的梗概,而对少数的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如:反复读,就是一般指文中重点的部分或比较重要的篇章要多读,才有领悟。我在教学《白杨》一文中,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来”,“不管”,“总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加深感悟,使学生体会到白杨树具有高大挺拔的 生命力顽强及坚强不屈的品格特点。接着再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句子(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边又浮起一丝微笑?

学生读后理解爸爸的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反复朗读,加深体会爸爸的心。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妙处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知识化、情感化、层次化、人文化的多元性,也更深更广地挖掘出了语文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人性培养的双重任务。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和潜在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知识、人文素养、情感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怎样的教学手段,方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多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挖掘到课文中蕴含的宝藏。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功能,恰好满足了师生的需求,教师设计新颖、简洁、丰富、多变的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知识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完全投入到教学当中,汲取知识,领略情感。

二、能够突破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

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语文教学具有层次性,一个小小的课文情境,里面蕴含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文情感。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突破其中蕴含的多种知识。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赛马这一部分”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如下三层。 第一层,内容层。将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的这一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显示,简洁明了,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第二场比赛的结果,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学生就会从图中自然地看到孙膑舍小取大的聪慧。第二层,智慧层。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田忌取胜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得出孙膑这样做的依据,自然地总结出了孙膑的聪明才智,不同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第三层,情感升华层。通过前面环环相扣的图解和句解,学生自然会对人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中积累了学生评价人物的词句,发展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是无法将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分层实现的,只有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中,才能形象、简洁地将课文调换层次,分解细化,实现预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复述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故事情节,动画作品等,让学生在倾听、观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见解和感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结束课文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讲得很好,对内容的掌握更全面了,想象完全飞出了教师的预想,学生运用语言,提炼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情境的感染中更是超乎寻常。

四、能够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文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目标在齐头并进,逻辑知识也隐含在语文教学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怎样在推理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教师把握目标的确切程度。教师在传授知识、解析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恰好能够透过图示和层层推理,简化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涵,给学生一种简洁、生动的推理图示、在图示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时,可以这样将晏子的回答运用课件显示:狗洞――狗国,钻狗洞――访狗国,“我”访楚国――钻狗洞,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中,学生自然地推理出结论,“我”访问的是狗国。我用推理的图示课件层层展示晏子第二次、第三次巧妙应对楚王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然地总结晏子回答的结论:楚国是个下等国,楚国是个强盗国。看似简答的几句话,将楚王说得无法回答,在图示的简化中,学生从心里理解了晏子运用的巧妙逻辑,从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无形中贯穿给学生一种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