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之御范例6篇

晏子之御范文1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深受百姓爱戴。

处理政事上,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利用局势,转危为安,颁布政令也顺应民心;晏婴则是与国君直言以对,或遵循法度,或斟酌而行,诸事办得合理合法。

重视民生,顺应民意是你管仲与晏婴为政上最大的共同点,也是是司马迁将二人合写的重要原因。但《管晏列传》对这一部分着墨很少,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两人生活中的一些轶事。这是为什么呢?

(二)深层原因:太史公将管、晏二人合写以寄托难言之隐。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晏子之御范文2

关键词:刘晏;中唐;经济思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82-02

刘晏(718①-780),字士安,唐曹州南华(治今山东东明境内)人。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年龄只有八岁的刘晏献颂于行在,被授予太子正字,号为“神童”。天宝年间官至御史大夫,领江淮租庸事。上元元年(760)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次年贬通州刺史。代宗宝应元年(762),又任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加国子祭酒。二年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领各使。广德二年(764)罢相,任太子宾客。不久又兼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永泰二年(766)和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理全国财赋。大历四年(769)改吏部尚书。五年第五琦被贬,刘晏又和户部侍郎韩分领关内、河东、山南、剑南租庸、青苗使。十三年升尚书左仆射。十四年由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德宗建中元年(780)因受杨炎诬陷,被贬为忠州(治今四川忠县)刺史,不久即被杀。从他家中抄出的财物只有书二车,米麦数石。

刘晏任宰相的时间不长,但是很有经济头脑,“自言如见钱流地上”②,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他还抓紧一切时间考虑经济问题,在上朝时候还用马鞭来进行计算。在他的管理下,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代宗大力年间(766-779)的“军国之用,皆仰于晏”③。但是他不是单纯依靠增税的方法,而是在于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财政和经济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

第一,改革漕运。唐代的租庸调等税收收入以江南为重点,要将这些收入运到京城长安,困难之大。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年久失修,运输路线受阻,转运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的考察,刘晏决定有官府出钱雇工,“不发男丁,不劳郡县”④;采取分段运输的方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即使粮食及时运入长安,又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⑤有一次京都盐价暴涨,要从扬州运3万石盐来京,运输只用了40天,“人以为神”⑥。出钱雇工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代替行政命令,对提高运输效率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改革盐法。唐朝最初未实行盐,后因财政开支不断增大,感到“用少而财不足”,才渐有人想到盐。刘晏接任后,对传统的盐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主要归结于为两点:

1.改管收、管销为官收、官销

刘晏认为:过去盐办法不善,关键在于官府结构庞杂,盐官盐吏充斥,“

吏多则州县扰”⑦。而盐官、盐吏所以多,在于盐的体制不良。因此,他从改革盐体制入手,把官收、官销改为官收、商销。具体做法是:盐仍由亭户(盐民)生产,生产出后一律由国家统购,转嫁给商人,财政收入即包括在转售价格之内;商人买到盐后,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运往何地销售、销量多少、价格高低,皆听其自便。由于运销及销售于消费者的任务都交由商人以自己的资力承担,盐机构及官吏可以大批裁撤。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晏只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0个盐监和4个盐场。盐监负责对亭户、盐商的管理以及盐的统购(对亭户)、批发(给商人);盐场则是存贮及收发盐的堆栈。商人向盐监纳钱办理购盐手续后,即可向盐场领盐自由运销。为了禁止非法经营以及保障国家盐收入并保护合法盐商的利益,还设立13个巡院负责查捕私盐。

经过这一番改革,国家减少了维持盐机构和官吏的庞大开支,籴盐给商人使国家获得丰厚、稳定的财政收入,而商人的竞争又可使盐价保持平稳。

2.在边远缺盐地区设常平盐

刘晏上述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把国家对盐的垄断价格变为竞争价格,利用商人之间的竞争使盐价保持比较低廉、稳定的水平。这必须以同一市场上商人众多、竞争比较充分为前提。但是,距产盐区遥远的边荒地带,商人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多不愿去。少数盐商去了,也必然因缺乏竞争而已垄断价格出售。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刘晏借鉴汉代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把它移植于盐工作中,在边远地区设“常平盐”。由国家运一部分盐贮于这些地区,作为平衡盐价的手段。商人仍可以在当地自由销盐,但如果出现了竞争少而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则由国家以较为低廉、较为稳定的价格出售仓盐。常平盐虽然也是由国家机构经营的,但在这里国家却不是以垄断者的身份,而是作为垄断商人的竞争者出现;国家储存常平盐不是按垄断价格出售,而是作为打破垄断价格、稳定市价的条件。

刘晏的这些改革,使盐的收入大大增加,在全国财政收入中迅速跃居首位,而盐价却远比以前低廉。即使在边远不产盐的地区,常平盐的经营也限制了盐价的过度高涨。

第三,行常平法.常平法也就是平准法。除实行常平仓、常平盐制度外,还包括平衡其他商品的价格。为了掌握各地的物价变动情况,刘晏建立了一个情报网:在各道设巡院,用高价招募快足,沿途遍布驿站,及时递送情报。“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贱之忧”⑧。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记载了刘晏管理粮食的办法:先令各产粮郡县统计几十年来的粮价和购粮数,各分为五等,定为制度。每年粮食收成时,各地政府只要根据当地的粮价,不必向主管部门申报,就可自行决定购粮数。第一等粮价按第五等购粮数收购,第二等粮价按第四等购粮数收购,余类推。主管部门统计各地的收购数,如收购的太多,则减少价贵和路远地区的购粮数;反之,则增加价贱和路近地区的购粮数。沈括对此评论说:“自此粟价未尝失时,各当本处丰俭,即日知价,信皆有术。”

广德二年,刘晏重任转运使后,曾写信给宰相元载,把自己的复职比为“贾谊复召宣室,弘羊重兴功利”⑨。实际上就他实行的经济政策的社会效果而言,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史学家都对刘晏的经济工作做了高度的赞扬,如《新唐书》本传说:“刘晏因平准法,斡(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乱)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旧唐书》本传说:“历代操利柄为国计者,莫不损下益上”,而“刘晏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敛于家而利于众”。在中国古代运用轻重之术管理经济取得如此成功并受到史学家一致好评的人,刘晏是唯一的一位。

此外,关于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还要提到以下两点:

《资治通鉴》说刘晏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⑩。“理财”一词在唐代尚未流行,《资治通鉴》提到“理财”,是宋人的用于。这是说理财首先要实行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促进人口增殖,扩大税源,为税收的增加创造客观的可能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刘晏当政时户口有了增加,《资治通鉴》说得更明确:“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繁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现)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余万;在晏所统则加,非晏所统则不增也。”B11

刘晏认为“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纫,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又说:“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B12他反对单纯靠赈给的缺点有二:第一,如果赈给的数目小,救火的人有限,如果数目大,又会造成国用不足,结果还是要加重人民的负担。第二,赈给会造成人民的侥幸心理和官吏的营私舞弊,结果使强者得到的多,弱者得到的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他采取的救荒办法,一是及早了解灾情,根据国家的财政能力,决定减免赋税的办法和贷放对象?,“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而是利用常平法。发生灾荒时缺少的是粮食,国家可以在灾区贱卖粮食,而收购其他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者留给官府自用。这样做,即可使“国计不乏”,又可使不入城市的“下户力农”,“转相沾逮(及),自免阻饥”B13。

注释:

①刘晏的生年各书不一致。《旧唐书》本传说他66岁死,《新唐书》本传说他65岁死,但《新唐书》和《唐语林》卷三都说他8岁(《旧唐书》本传作7岁)时献东封书,则应生于开元六年(718年),死时63岁。此据鞠清远《刘晏评传》附《年谱》,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②⑥《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

③⑧⑨《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④《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下》。

⑤《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⑦《新唐书•食货志》。

⑩《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七月。“理财常以民为先”中华书局点校本作“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B11《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七月。

B12苏辙《栾城后集》卷一二《颖滨遗老传上》。

晏子之御范文3

宰相晏子就忧虑,说莽夫不讲礼法,一旦做大,会出祸患,劝齐景公杀了他们。齐景公虽觉得可惜,但晏子的顾忌也有道理,便赞成了。

晏子准备妥当。齐景公宣三士上殿。晏子说:“御花园引进一棵优种桃树,大王要请你们品尝,可只有两个熟了,就请你们按自己的功劳来分吧。”晏子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两个桃子娇艳欲滴,芬香扑鼻,三士直流口水。公孙接抢先说了当年扑杀虎之勇,大方地取了一个。田开疆不甘示弱,列了领兵击败敌军之劳,自信地取过第二个。桃子没了,古冶子怒火中烧,举了斩杀大鳖,护国君渡黄河之功。他拔出了宝剑:“我勇不如你们,还是功不如?”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完,满脸通红,确实,论勇猛和功劳,他们都不如古冶子,却先抢了桃子,这是品行问题,自觉做了的事,拔剑自刎。古冶子也痛悔:“我们本是朋友,居然为了两个桃子争执?他们死了,我活着,是不仁;自我吹捧,羞辱朋友,是无义;做了错事,不敢去死,是无勇。像我这种‘三无’之人还配苟活吗?”于是也自刎而死。

这便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小时候,我认为三士骄狂,才不容于国君。君主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才上演兔死狗烹的老戏。武将的价值就在于敌军入侵时,天下太平便是他们谢幕的时候。否则手中还握着兵权,君主还怎么睡得着?

青年重读,又问了自己一遍:区区两个桃子何以能在顷刻间让三士自杀身亡?正是他们的优点――君子之风。

公孙接和田开疆互比功绩,古冶子一番话令二人感到羞耻。古人重义轻死,不是不知生死,而是生死之上,更有精神价值,就是气节。做错了事,拿生命去弥补,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古冶子也行以同举。

君子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难逃失败的命运。像晏婴便能借两只桃子,在谈笑间,杀掉三士,成本小,连谋杀的嫌疑也没有,这一计高明至极。

晏子之御范文4

关键词:史记平民女性人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史记》伟大而成就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韩兆琦.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韩兆琦.史记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

[5]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6]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季羡林.先秦两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聂石樵.司马迁论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张克.史记人物辞典[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施丁.司马迁研究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于兰.《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语文知识,2005,(2).

[12]于兰.谈《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语文天地,2005,(11).

[13]王晓红.简论《史记》中的女性人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4]张莺.尊重历史尊重女性——浅议《史记》中女性形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1).

晏子之御范文5

1、大周最坏的人

首先,赵无晏是个人。其次,赵无晏是大周最坏的人。最重要的是,赵无晏还是大周最丑的人。

他可不是普通人,他把持大周朝纲,朝堂之上,他说好,没人敢说半个不好。就连皇上,都拿他没办法,任由他踩在他头顶上作威作福。

有什么办法?谁让他手握兵权,甚至还将大周国的赋税都拢在手心儿里,只要皇上还想有银子花还想安稳睡个好觉,他就不得不对赵无晏低头。

“青棠啊,朕也舍不得你,但待在赵大人身边,比留在朕身边强啊!”皇上拉着我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对我说,“皇后她实在舍不得你,在碧凤宫里哭得伤心呢。”

这种时候,我只能配合皇上的小情绪,哽咽着说:“奴婢知道皇上和皇后娘娘都是为我好,要不然怎么会把我赐给赵大人呢?”

嫁给赵无晏,他是个坏人也好,是个丑八怪也罢,但最坑爹的是,他是个阉人,通俗点来说就是——太监!

我八岁那年被卖进皇后娘娘的娘家当使唤丫鬟,后来跟着她进了宫,伺候到现在也有了八年。但这八年的主仆之情,在皇后偶然发现皇上喜欢拉着我的小手谈心事之后,全部烟消云散了。

“你去吧,好好收拾一下,虽然赵无晏他……喀喀,但好歹你跟了他,也是荣华富贵一辈子,甚至吃的喝的比朕和皇后还好。”皇上哀怨地看了我一眼,“朕会想你的。”

我掰开了皇上的手,回了宫女住的宫院。

也不知道赵无晏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竟然接受了皇上的赐婚,派了顶八台大轿,将我从宫里抬了出去。

“郡主,大人在书房等您。”小丫鬟领着我朝书房走。

好歹也是嫁给天下第一狂霸炫酷狠的佞臣不是,皇上也像模像样地给我赐了个扶簪郡主的称号。

书房门幽幽开启,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赵无晏,他坐在书案前批阅奏折,脸上扣着一只狐狸面具,估计是长得实在无法见人,不得不戴上面具吧。

他没有抬头,只是淡淡说了一声:“你们都下去吧。”

于是书房里就剩下了我和他两个人,他丢下毛笔朝我走来,两只眼睛透过面具看着我的脸:“皇上赐给我的人……嗯,还真是与众不同。”

我下意识地抬手触了触自己的脸,嘴角抽了抽,视线在他的面具与大腿之间徘徊了几下:“赵大人,你也很与众不同。”

我想了想,又问了一声:“赵大人,你说我以后是喊你什么好呢。相公?赵大人?或者是赵郎?”

赵无晏眸光带着一丝别有深意的浅笑:“既已嫁给我,以后唤我无宴便可。”

2、大周最好的人

“无晏,吃饭了。”我将装着饭菜的圆盘搁在他手边。

赵无晏还在看奏折,闹得我都有些怀疑,眼前这个人他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个,一手遮天把控朝纲祸国殃民的大坏人了。

我托着下巴看着他的狐狸面具,一不小心就把心中疑问问了出来:“你真的是天下最大的坏人?”

他握笔的手顿了顿,一滴墨落在了奏折上,他放下了笔执起筷子:“嗯,虽然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大好人。”

我站了起来,这已经成了习惯,一旦他拿起筷子开始吃饭,我就得自动消失。

站起来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了他没有合上的奏折,只见奏折上,被人画上了一只大大的猪头——

收回我的错觉,赵无晏果然还是大周最糟糕的佞臣。

晌午时分,赵无晏要回房午睡,这个时候我就要乖乖地从房间出去。赵无晏的书房里有不少春宫图,民间话本之类的,不过也只有他午睡的时候我才能进他书房看书了。

“郡主,皇上来了。”丫鬟急匆匆地来唤我,赵无晏睡觉,是没有人敢去打扰他的,天大的事情都比不上他睡觉重要。

我正巧看到精彩的地方,舍不得将那本《金莲的故事》放回原处,于是就偷偷揣进了怀里,跟着丫鬟去见皇上了。

“青棠,朕想死你了。”皇上迎面就要给我来个拥抱,我连忙让开一步。

“青棠,你不想朕了吗?”皇上一抱扑空,顿时很受伤地看着我。

皇上长得貌美俊俏,这么可怜兮兮地看着我,我就有些浓浓的负罪感了,于是我把皇上拉到角落里从怀里掏出那本《金莲的故事》,一咬牙狠心地送给了他:“很好看的,我还没看到大结局,就用这本书代表对我的思念吧,皇上和皇后春宵一刻的时候一定用得上!”

皇上的脸上,转阴为晴,迫不及待地抱着书就回宫去了,估计是找皇后一起研究吧。

难得找到一本鲜活香艳的话本,被皇上带走了,我就有些失落。

失落的我,已经对书房失去了兴趣,正好赵无晏也醒了,我就抱着被子睡大觉了。

稍晚的时候,赵无晏将我从床上拉了起来,说是要带我去赴宴。他给我穿了一身相当奢华的衣衫,这么好的料子,皇后都没穿过。

他的眼睛亮亮的,透过面具看着我:“嗬,这么一打扮,还真好看。”

我愣了愣,被一个丑八怪称赞,我的脸却红了。

3、大周最无理取闹的人

赴宴的地点,把我吓得可不轻。

我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是皇后娘娘的娘家。以前我被卖进来,可没少受罪,就是我被当作陪嫁,也是因为我毫无威胁性,皇上应该不会瞎了眼地看上我。

因为在相国府中,我是所有丫鬟里最丑的一个。我的左颊上,有一块丑陋的伤疤,那是我八岁那年,家中失火留下的印记。

我瞄了一眼身边的赵无晏,他的脸一直藏在面具之下,大周最丑的太监,娶了大周皇宫里最丑的宫女,啧啧,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很般配的。

“无晏,我真的好看吗?”我摸了摸自己的脸,看着伺候宴席的丫鬟们,一直对我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我就有些飘飘然起来。

我看不见无晏的表情,但是我能听出来他声音里带着笑意:“嗯,如果只看右半边脸的话。不过综合看,你和‘好看’二字,还是搭不上边的。”

我有些不开心了,我不开心的表现是直接摔了筷子,捂着脸哭着跑出了千岁府:“赵无晏,我要回娘家!”

我又回到了宫里,皇上坐在我身边,口沫横飞地开导我:“青棠啊,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嫁给赵无晏了,怎么能说回来就回来呢?”

“哼!”我偏过脸扭过头背对着他坐着,“反正皇上也觉得青棠丑得不能直视,将我打发给一个丑八怪太监也就算了,太监他还嫌我丑!”

皇上就急了,他急着跟我解释:“朕也不愿意你嫁给赵无晏啊!你可是朕的贴心小棉袄啊!这不是皇后她……喀喀,对了,前几天你给我的那本《金莲的故事》,朕可喜欢了。”

我偷偷扫了他一眼:“那你说我好不好看?”

“好看好看,青棠是最好看的人。”他说起谎来,舌头都不带打结的,“要是无晏来接你,你就和他回去吧。”

“他才不会来接我,反正他就当我是你赏给他的丫鬟而已。”我说着,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一丝丝的失落。

事实上让我意料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无晏在我毫无准备的时候,站在了我面前。

“乖,别闹性子了,跟我回家吧。”他静静望着我。

我的眼睛一热,险些被他感动,因为他说这句话的语气,就像是一个宠溺任性小妻子好男人,无奈而深情。

我哼了一声:“要我原谅你也可以,但是你得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他温柔地问。

我对他笑了笑:“把面具摘了,让我看看你的样子吧。”

他就伸出纤长白皙的手,落在了狐狸面具上。

4、大周最美的人

我觉得,我才是大周最丑的人。

眼前这个传说中大周最丑的人,他拥有一张比皇后甚至比后宫任何一个美人都漂亮的脸蛋。关键他还是个男人,是个太监啊!

他戴面具,不是为了遮住自己的丑,而是为了挡住自己的美貌吧。到底是谁说他是大周最丑的人?让我以为最丑的宫女嫁了最丑的太监,现在看来完全是最丑的宫女嫁给最俊秀的太监。

“走吧,跟我回家吧。”他将面具扣回去,固执地将手伸在我面前,“是你说的,给你看了,你就跟我回家的,你说话可要算数。”

我抬手摸了摸自己罗刹一般的左脸,有些不解地看着他:“你为什么答应皇上的赐婚,就算你是……凭借你的外貌,多的是姑娘愿意跟你的。”

他微微低下头,低低道:“是啊,为什么呢?”

我到底还是跟着赵无晏回去了千岁府。

不过我回去的第二天,刘相国就来千岁府做客了。那时候无晏正陪我看春宫图,丫鬟来书房敲门,说相国来了,而且还带了一个貌美如花的舞姬。

“如花舞姬?相国大人竟然还会给你送美女!”我赌气似的站起来,伸手指着他喝道,“赵无晏,你要是敢留下那舞姬,我、我就……”

“你就怎样?”他轻轻握住我的手指,语调带着一丝调笑,“回娘家吗?”

我被他堵得哑口无言,只好恼羞成怒地甩开他的手,“就知道,你会嫌弃我长得丑。”

他沉默了一阵,微微拉开面具,冷不丁凑近我脸颊,在我额头上吻了吻:“这世上任何一个人嫌弃你,我也不会嫌弃你的。”

他说完,重新拉下面具,推开书房的门走了出去。

留下我面红耳赤地坐在那里。

我跟着出了书房,躲在内堂偷窥外面,我很想看看,无晏在面对漂亮舞姬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

几日不见,刘相国还是这么的容光焕发,他笑得无比开怀:“赵大人,近来可好啊?”

赵无晏坐在太师椅上,目不斜视没有看站在刘相国身边的舞姬一眼:“托相国的福,一切都好。”

刘相国将舞姬推到赵无晏面前:“皇上也太不懂事了,竟然给你赐那么丑的女人为妻,不过没关系,男人嘛,三妻四妾很正常。”

赵无晏站了起来,十分抱歉地说:“可惜青棠她不太懂事,要是我收下这尤物,她一定会闹到皇上那里去,现在是非常时期,还是不要轻易激怒皇上的好。”

刘相国眼睛里闪过一道精光,皮笑肉不笑缓缓道:“也好,不过赵大人,我们的大事,你可准备好了?你现在是九千岁,离那万万岁,也就一步之遥。”

赵无晏点点头:“放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大周最拉风的人

我听到了什么?

赵无晏和刘相国在商量着谋反?虽然我一直知道赵无晏他是大周最坏的人,是比皇上还厉害的角色,但他个太监,竟然也有当皇上的野心。

不过如果赵无晏当了皇上,那我不就成了大周最丑的皇后了吗?啧啧,这个身份还真拉风。

所以一直到刘相国带着那舞姬离开,我还陷入兴奋之中。

晚上躺在床上,我推了推赵无晏的手臂:“刘相国找你做什么来了?”

“给我送舞姬啊!”他淡淡道。

他的面具已经取下了,秀美的容颜暴露在烛光下,我吞了口口水,拉着他的手臂垫在脑袋下,“无晏,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没有。”他睁眼说瞎话的水准,明显在皇上之上。

我用手掰过他的脸,让他直视我的双眼:“我都听见了。”

他蓦地笑了笑,顿时如昙花盛放,美的我都快忘记我的初衷了:“你会告诉皇上吗?”

我连忙将头摇成拨浪鼓:“当然不,不过你得答应我,你当了皇上,必须让我当皇后。”

他伸手将我按在怀里,轻轻问了我一句:“你就不怕?万一东窗事发,可是要掉脑袋的,到时候,你可就得跟我到地府里当一对苦命鸳鸯了。”

“不怕,高风险才有高回报嘛,这道理我懂。”我有些感谢皇上把我赐给赵无晏了。成王败寇,怎么看都是赵无晏的胜算比较大嘛。

赵无晏忽然问我:“青棠,要是我真的死了,你会不会为我伤心?”

我笑了三声,坚决摇头:“当然不会。”

他叹了一口气,也不知是欣慰还是失望。

“睡吧,夜深了。”他吹熄了蜡烛,抱着我睡了一夜。

第二天赵无晏起得依旧很早,等我起来他早就不知去向了。不过造反肯定很忙,我得善解人意地给他空间啊!

在千岁府坐到中午,皇上又来找我了,我坐在书房里研究春宫图,正打算找人将他打发走,他就自顾自地推开书房门进来了。

“青棠,你都不回宫看朕,真狠的心。”皇上又在作死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皇上他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我相公可是要造反的人,面对即将被造反的正主,我还得装出十分和善的表情:“不是皇上说,青棠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吗?上次回去你又怪我随便回去,不回去你又来怪我不回去,皇上你到底是闹哪样啊!”

6、大周最无能的人

皇上又拿可怜兮兮的眼神看我了:“青棠你不会是喜欢上那赵无晏了吧?”

我愣了愣,很快否认:“怎么可能!他可是个太监,我怎么可能喜欢他。”

皇上就松了一口气,他将我手里的春宫图打劫走了,拍了拍我肩膀,意味深长地对我说:“青棠啊,你可不能喜欢他啊,到时候……”

皇上并没有往下说,他只是又看了我一眼,这才离开了。赵无晏回来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他一脸的疲惫之色,喊我过去给他捶背。

我将皇上来过的事情和他说了,他听到我说的皇上问我是不是喜欢他的时候,插了这么一句:“皇上这么问,是不是他知道了什么?”

“不可能!”我下意识地就否认,“皇上是我见过的最傻最无用的人了,你看,他连想留下我在宫里都要看皇后脸色,这样的人才不可能知道什么呢。”

赵无晏点点头:“你说的也有道理。”

我得意地扫了他一眼:“我可是宫里最聪明的宫女。”

赵无晏哑然失笑,他抓住我垂在胸前的头发,轻轻捻着:“青棠,要是你没有被烧伤左脸,一定也是宫里最美丽的宫女。”

这次我没有接话。

因为我若是没有被烧伤左脸,那么我现在应该是杜家的大小姐,并且大概已经嫁给刘相国之子刘怀生为妻了吧。

可惜八岁那年,一场无名大火将整个杜家焚烧殆尽,我所有的亲人都死在了那场大火里,甚至到我家做客的刘小少爷,也糟了那无妄之灾。

我幸运地捡回半条命,代价却是毁了左半边脸,被人贩子卖到了刘相国家,成为一名粗使丫鬟,直到小姐进宫,我才“有幸”被选做唯一的陪嫁。

赵无晏伸出双手将我抱在怀里,他不确定地又问了我一句:“青棠,你不会把我的事情告诉皇上吧?”

我笑着摇头:“我当然不会,我还等着当皇后呢。”

他低头吻了吻我的唇,瞳仁晶亮无比,他说:“青棠,不要背叛我,否则——我一定会杀了你的。”

我下意识地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问了一句:“无晏,在你眼里,我到底是你的什么?”

他嘴角露出一个温柔的笑意:“说什么傻话呢,一直都是我的妻子啊!”

唉,真是不诚实的人,赵无晏他又在对我睁眼说瞎话了。

不过听到他这个回答,我的心里很是开心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真的喜欢上赵无晏了?可是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呢,他对我虚情假意,我若动了真情,那就大大的糟糕了。

7、大周最无知的人

刘相国终于按捺不住了,频繁进出千岁府,赵无晏经常和他关在小黑屋里,一聊就是小半天,每次出来都是满脸奸计得逞——哦不,是志得满满的笑意。

整个大周朝都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之前的沉静之中,皇上与皇后日日在关着宫门研究春宫图,忘我到连刘相国去拜见都不理会。

“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啊!”刘相国一脸纠结,我坐在一边嗑瓜子儿,时不时听刘相国和赵无晏说几句,“我本想救出我女儿的,看来她对皇上是情根深种啊!罢了罢了,为了赵大人的社稷大业,牺牲一个女儿有什么可惜。”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在听到刘相国说完这句话之后,赵无晏端茶的手似乎猛地颤抖了一下,不过他的声音很是开怀,“刘相国果然是成大事的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日后这江山,我必定和相国你共享。”

刘相国满意地看着赵无晏,显然对他十分上道很满意,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口不由心地道:“不敢不敢。”

送走了刘相国,赵无晏坐在那里好一会儿都没有动,我走过去坐进他怀里,他顺势揽住我的腰:“怎么了?最近忙得没什么时间陪你。”

我忽然觉得有些烦躁,为我和他之间的虚情假意而烦躁。

我扭头,透过他的面具看他的眼睛,认真问他:“无晏,你喜欢我吗?你会接纳我,是因为不能拒绝皇上的好意,不能让他心生怀疑吧。”

赵无晏漆黑的眼眸猛烈颤动了一下,一丝我看不透的神色闪过:“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青棠,你难道从未想过,我可能是真的喜欢你呢?”

我想了想,很正经地道:“那我就是傻子,你是个太监啊!”

他忽然对我笑了一下,一把揽着我的腰将我抱了起来,他用力将我抛在床上,然后扯下纱帐朝我扑来。

我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意思,因为生有残缺的他,根本无法对我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的。

只是显然我太傻太天真,直到我被他吃干抹净,我才不得不面对一件事情——

那就是赵无晏,他根本不是太监!

我一定是大周史上最无知的新娘子,对枕边人一点都不了解。

他微笑着看着我,一手勾起我的下巴:“现在你相信,我可能是真的喜欢你这件事了吗?”

我忍着浑身酸痛,咬牙切齿地看着他:“你也说了是可能,说明你还是不喜欢我的。”

他在我耳边低低叹了一口气,但这次他什么都没有说。

8、大周最傻的人

赵无晏和相国约好了,明日三更动手。

刘相国握有兵符在手,可以轻易调度京城内的三万御林军,而赵无晏把控住了朝纲,文武百官没有人敢不从他。这两个人勾结在一起,想要谋权篡位简直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

我开始为深宫里,还在研究春宫图的皇上担心了。

三更天很快到了,外面金戈铁马的咆哮声,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大声喊着变天了奔走逃窜。我在千岁府中转着圈圈,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直到——

一声沉闷的轰响轰开了千岁府的大门,一群雕翎戎装的将士手握长枪涌了进来,我愣了愣,急忙说:“你们干什么?这里是赵大人的府邸,你们是不是走错地方了?”

为首的将领冷笑着看着我:“走错?当然不可能走错,是青棠姑娘吧,皇上让我等接你回宫了。”

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皇上的春宫图,到底是研究出来了吗?

“赵无晏和刘相国他们怎么样了?”我跟着将领往外走,随口问了一声。

“刘相国当场毙命,赵无晏那个阉人,被皇上扣在宫里。”将领语气甚是得意,“皇上说了,要升我当禁军首领呢。”

我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明明告诉自己赵无晏只是咎由自取,可是不知怎的,心里却轻松不起来。

我明明一直告诫自己不可以动心,不能动心,可是似乎……事与愿违。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对赵无晏倾心的,也许是在他用温柔清润的嗓音对我说,以后就叫我无晏的时候。也许是在他解下面具,露出那张绝色面孔的时候,更或许是他问我,他死了,我会不会伤心的那一瞬间……

太多了,可以让我对他倾心的机会,真的太多了。

我苦笑着,不知道一会儿到了皇上那里,怎么面对赵无晏。

不过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我见到皇上的时候,赵无晏已经走了。

“他呢?”说不清是为什么,我没有说出“赵无晏”这三个字。也许是为了我心里,那一点点的自欺欺人。

皇上轻声说:“已经回千岁府了。”

我愣住了:“为什么?他可是要造反啊!”

皇上冲我笑了:“青棠,你难道不觉得,你每次找出来的罪证,都是很轻而易举地就能拿到手的吗?”

我茫然地点着头。

9、我才是最傻的人

皇上将我赐给赵无晏的目的,其实从一开始就是让我去搜集他要谋反的证据的。比方说《金莲的故事》,那里藏着赵无晏和刘相国往来的书信,比方那天去相国寺赴宴,我仓皇离席,只是为了跑回皇宫告诉皇上,赵无晏和刘相国的党羽之中,究竟有哪些人。

再比如春宫图……不过是赵无晏谋反的详细计划而已。

“因为青棠,那些罪证,都是赵无晏准备好的,留着你发现了,再拿来交给我的。”皇上拍了拍我的肩膀,有些无奈,“虽然对你来说有点打击,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其实从一开始赵无晏就没有想过要谋反。甚至将你赐给他,也是他自己的意思。”

“哈?”我瞪大眼睛看着皇上,要是可以的话我更想抓着他晃悠几下,“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把我赐给他?他既然搜集了证据,亲自拿给你就是了,何必中间安插一个我?”

皇上恨铁不成钢地白了我一眼:“你傻啊,他不要造反,但是要让刘相国相信他要造反。”

我脑中嗡嗡作响,一时间无法消化掉皇上话里的意思。

赵无晏不是坏人,他是阻止刘相国谋反的大功臣。

“可是为什么?”我想不通,正常人在面对皇位这个诱惑的时候,都不能保持理智吧。

皇上沉默了一下,视线一直落在我的脸上:“如果我说,赵无晏这么做,都是因为你,你信不信?”

“不信。”我立马答道,“这没有道理。皇上你眼睛没问题吧,怎么看我都不像有那本事的人啊!”

皇上拍了拍我的脑袋:“你不相信是对的,因为连我都不相信。”

我不明白皇上为何又变了话头,只是在我发愣的时候,他又说:“所以我已经让人,给他送了一桌好酒好菜去了。”

我蓦地倒吸一口气,皇上要赵无晏死!

“可是他不是一直站在你这边的吗?”我惊呼出声,死死抓住皇上的手臂,“他帮了你,你为什么要他死?”

皇上危险地眯起眼睛来:“因为,朕不允许,朝堂上存在第二个刘相国。”

“连你都不信他可以为你做这些事情,那么我又要如何相信?或者说,就算我相信他说的,我也不可能容他活着,也没有办法让他活着。”皇上说到这里,语气已经有了一些落寞与无奈,“他和刘相国是绑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他身败名裂是大周国人人唾骂的佞臣奸贼,他不死,朝堂不能平。”

我没有再听下去,我转身飞快地往外跑。

皇上眼明手快地抓住我的手臂:“你要去哪里?”

我没有说话,我只是挣开了皇上的手,他说:“你若踏入千岁府,就不可能活着回来了。你要想明白,青棠,不要去送死。”

我静静地看了他一眼,我分不清他眼底的不舍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情假意。

但我知道,我必须去确认一件事情。

那就是赵无晏,他对我,到底是真情,还是假意。

“好吧,我只能告诉你,赵无晏,这其实并非他本名。”皇上没有执意拦着我,只是对我说,“他原本姓刘名怀生,八年前,他戴上面具,踏进这腥风血雨的朝堂。”

10、大周最痴情的人

刘怀生。

我反复地将这个名字在唇齿之间咀嚼,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烙印在我灵魂最深处最憎恨的那个人——

我以为他早就死在了那场大火之中。

我不顾一切地跑出皇宫,到处都是死尸和战火,这一场宫闱叛乱,死伤很惨烈。

我奔跑在这烟雾横陈的大周之中,一如八年前,我捂着口鼻,奔跑在杜家一样仓皇和害怕。

我爹曾是赫赫有名的杜将军,打过不少胜仗,后来战事平息回到颐养天年,手握三万御林军的兵符。我和刘怀生的亲事,是我还在我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定下的,那时候他已经五岁了。

我八岁那一年,因为顽皮伤了眼睛,大夫替我将眼睛一道一道地缠起来,刘怀生就是那个时候到我家里来做客的。

我的手紧紧握成拳,只觉得脸上很痒,抬手去摸,才发现早就泪流满面。

他照顾着什么都看不见的我,带着我到处走到处玩,我多么喜欢他,那时候小小年纪还不懂情爱为何物,就已经那样喜欢那个温润的少年郎。

可惜,他来杜家的目的,是为了偷兵符。

那天,我眼睛上的伤痊愈了,拆掉了布条的我,那样迫不及待地去找他,想看看他的样子,可迎接我的,却是一场滔天大火。我看到了,刘相国满目狰狞地站在那里,那场大火并非意外,而是有人故意放的,刘相国就是主谋。

我混入刘家,不过是为了伺机报仇,还有打听刘怀生的下落,却只听到他也被烧死在那场大火之中的消息。

我用力推开千岁府的大门,空荡荡的府中,下人早就溜光了。

我想起我曾问过他:“在你眼里,我到底是你的谁?”

他是这样回答的:“你一直都是我的妻子。”

是啊,自小和他有婚约的我,从一开始便是他的妻子,只可惜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明白。皇上说,他入宫的目的,便是彻底摧毁刘家。并且他也是知道的,刘家,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活命。

知道,但还是做了。

“你回来做什么?”他独自坐在餐桌前,桌子上摆满了好酒好菜,他端着酒杯独酌。看见我出现在他面前,有些意外:“你走吧,青棠。”

我在他身边坐下,他解下了面具,清润的眉目陌生又熟悉。

原来他戴上面具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爹认不出自己,只是为了与最亲的人为敌。

“怀生哥哥。”我喊了他一声,眼泪抑制不住地往下落。

11、半面妆浓海棠依旧

他手里的杯子,哐当一声砸在地上,他低低笑了笑:“皇上说话不算数,他说过不会让你知道的。”

“为什么?”我分不清面对他到底是应该恨还是应该爱,八年前,我喜欢他,也恨过他,后来他死了,我就不恨了,只将他封在心里一处最柔软的地方,不轻易触碰。

八年后,我喜欢他,却不得不面对他是引起我家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

“八年前,我被他骗了。”赵无晏伸手擦掉我的眼泪,无奈地说,“他骗我说,只要我拿到兵符,他就会放过你家人,可是他骗了我。”

“你知道吗?看着你在火光里挣扎,我有多后悔。他从一来是就打定主意要牺牲我,在他眼里,亲情永远比不上权势。他可以轻易舍弃任何一个子嗣,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打定主意要彻底毁灭那样的人吧。”

他说着,忽的呕出一口血来,这满桌的珍馐美酒,每一样都被剧毒浸泡。

他完全不在意,他只是轻轻触了触我的左脸:“我喜欢你这一点,从未骗过你半分。青棠,娶你为妻真好,最后的最后,还能再见你一面,真好。”

他说完,一头栽倒在我怀中。

门外传来纷乱的脚步声,我知道,那是肃清乱党的御林军往这里来了。皇上说,一旦我踏进千岁府,就不可能活着出去,那是因为一旦我走进来了,就是乱党的同谋。

我坐在梳妆台前,穿上那套被他说过好看的衣袍,仔细地描了右半边的眉毛,擦了胭脂,点了绛唇,然后回到了已经死去的赵无晏身边。

我笑着看着围上来的御林军,缓缓提起酒坛子,仰头大口大口地灌了下去。

你问我:“有一天,我死了,你会伤心吗?”

我那时候回答你的是不会。

晏子之御范文6

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员六十致仕;至清,参将以下的武官退休年龄,调整到五十四至四十五岁,“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政治待遇

古代官员退休后,依然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礼记》记载,卿大夫退休称“国老”,一般官吏退休称“庶老”。

《资治通鉴》记载,永光元年(前43),汉元帝朝的丞相于定国、大司马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三位高官请求退休,皇帝批准后,分别赏赐他们“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员会有个“顾问”之类的闲职。唐朝对于退休官员都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议政。

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载:“神宗初,李少保东之自侍读致仕,上特召对延和殿,命坐赐茶,退偕讲读官燕饯于资善堂。”皇帝同退休大臣亲切交谈,并请喝茶、吃饭,这是莫大的荣誉。但李东之是前朝皇帝的近臣,宋神宗待见他,“故礼之特厚,非常例也”。

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官员退休时都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

辽代对退休官员很照顾,应历十八年(968)规定:“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不仅增加薪俸,保证衣食无忧,还授予荣誉性的官衔与爵位,以示尊崇;身体有病的,另派医官随时诊治。

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至明中期,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退休。而且,退休后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仍享受原级别待遇。

清代乾隆帝则喜欢同退休老臣诗词唱和,“凡御制诗章,时附驿寄,命之赓和”。赵慎畛《榆巢杂识》载,嘉庆帝“优礼旧臣”。

经济待遇

汉代规定,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三分之一的养老金。也有特例,汉章帝元和三年(86),贤官第五伦申请退休时,被汉章帝赐“以两千石俸终其身”,并加赐钱五十万,公宅一所。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则的话,唐朝官员退休后没有退休金,但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宋朝“国初循用唐制,至真宗乃始诏致仕官特给一半料钱,盖以示优贤养老之意”。宋真宗除了给退休干部发半薪外,还给他们加级,这叫“迁秩”。但“迁秩”是要经过考核的,“须有清名及劳效”。

明初曾规定退休官员食原俸,但很快就取消了,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清朝基本按照明朝退休制度执行。

退休生活

古代官员有“致仕悬车”的做法——既然退休了,就安享晚年,不出来打拼了。

汉元帝时的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坐着皇帝赏赐的车子回到家后,就把“安车”(高级马车)挂了起来,表示自己退隐江湖,不再出山了。这也是一种荣誉展示,那是皇帝赏赐的“高级轿车”啊!

历史上的官员,大多文化素养较高,退休后,常常著书立说,传播文化。当然,也有很多退休官员依然关心政事,积极发挥“余热”。

东汉桓帝延禧九年(166),高官杜密告老还乡。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谈事情,说东道西。同乡还有个官员叫刘胜,退休后,就不问官场之事,“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地方长官很烦杜密,就委婉地对杜密说:“现在,朝里的公卿大夫们都夸赞刘胜是个清廉高洁的人啊!”杜密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刘胜是朝廷大官,受到你们地方官员的礼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人好事却不表扬、推荐,听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发,为了保护自己,形同寒蝉,这是罪过啊!而我只要发现人才和好的行为,就一定会向你这个父母官汇报,见到违反道义、丧失节操的不良之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纠正,使得你能做到赏罚公正。你想,你声名鹊起,不是也有我的一点微小作用么?”

《资治通鉴·后周纪》记载,后周世宗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从光禄卿的位置退休后,被几个高官的老父亲围绕着,形成了一个叫“十阿父”的小圈子,“恃势恣横,洛阳人畏之”,即使杀了人,照样逍遥法外。

苏辙的《龙川别志》载,八王赵元俨因病退休后,皇帝去看望他时,八王爷问:“叔叔我很长时间没见到皇帝了,现在是谁当宰相啊?”皇帝说:“是晏殊。”王爷说:“这个人名字在图谶(编者注:古时巫师编的预示吉凶的书,常有图)里,怎么能用他当宰相呢?”皇帝原本就对晏殊不满,回去就找了个茬儿,免去了晏殊的宰相职务。

但从史料来看,史上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优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辽朝末年,高官马直温退休,夫人祝贺说:“我嫁给你五十年了,青丝已经变成白发,儿孙绕膝,家事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老家的田地、菜园都快荒芜了。现在,你被批准退休,正好携手东归,‘渔阳山水,自古清秀,乐时娱燕,斯于偕老,岂不美欤?’”

上一篇人生随笔

下一篇散文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