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论文范例6篇

主流文化论文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1

1.主流思想舆论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

来自网络的民间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带有网络文化的特性。网络文化从形成开始就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如非主流、反文明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民间舆论的走向起到消极的影响。不仅如此,这些网络文化的弊端还影响着主流思想舆论的渗透。对于网络文化的这些特性,主流媒体可以用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对网络文化进行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将主流思想舆论中的核心内容,即主流价值融入进去,对网络文化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在报道方面,适度的报道原则有利于主流思想舆论进入民间。以网络报道为例,正面报道无需过分渲染,网民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对正面的报道会形成正面的网络文化。对于负面报道而言,则应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过度的负面内容引发“网络地震”,最终形成负面的网络文化,违背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的初衷。主流思想舆论可以贴近并融入网络舆论,从而将正面的、主流的思想舆论传播到网络,进而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主流思想舆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功能发挥得越到位,民间舆论的正面性就越强,对主流思想舆论的发展和壮大效果越好。

2.主流思想舆论对网络文化发展的辅助和纠正作用

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个时候,主流思想舆论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就起到了辅助和纠正的作用。前几年出现在网络上的一种价值观就十分发人深思。电视剧《蜗居》热播之后,网上掀起一股对反面人物宋思明的追捧。宋思明作为一个腐败干部,在家庭之外包养情人,编剧本意是赞扬对爱情忠贞的小贝,贬损作风败坏的宋思明。可是电视播出后,在网上呈现的舆情却刚好相反。有钱有权的宋思明受到广大女性的追捧,而身家清白、对爱情执着的小贝却因经济能力差而仅仅得到了同情分。曾有网络调查显示,若在二者中间选择,更多女性会选宋思明。这种嫌贫爱富,攀附权贵的错误价值观一旦形成,对社会的危害很大,这时的网络文化已经脱离了主流价值的范围。对于网络文化的这些问题,主流思想舆论有辅助和纠正的功能。主流思想舆论中的主流价值观体现的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不劳而获形成强烈的反差。主流思想舆论的介入能有效地将不正确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引导向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网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本身带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一旦网络文化发展偏差或走向极端,网络的特性会让这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迅速传播、扩大,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主流思想舆论应当担负起辅助网络文化传播、纠正网络文化偏差的任务,让网络文化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让网络这块民间舆论的主阵地更加有序和规范。

二、网络文化反哺主流思想舆论

网络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会反哺主流思想舆论。网络传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在自媒体时代开始到来的今天,网络文化在长期接受主流思想舆论的哺育后,一旦“长成”,定会回报主流思想舆论。网络文化反哺主流思想舆论,是对新型网络文化和主流思想舆论关系的一种概括,是对“主流思想舆论哺育网络文化”的转化和升华。网络文化反哺主流思想舆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大众性有助于主流思想舆论的快速传播

目前主流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有两种,一种认为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这种定义倾向于网络文化的“活动”和“产品”属性,强调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提是网络物质的极大丰富。这种定义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谋而合,突出了网络社会属性中的精神层面。另外一种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此定义更多的是以受众人群为切入点进行的探讨,定义了网络文化传播的范围和使用的人群。两种定义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网络文化的诞生平台有着一致的认可:即网络文化来源于网络。既然网络文化诞生于网络,那么从它形成的那天起,本身就一定带有网络的某些特性,其中最明显的是网络的大众性。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这使得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激增。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以中国人口13亿计算,中国网民的比例已经达到45.5%,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层次分布的多样化促使网络文化的走向更加亲民。网络的草根基础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大众性,精英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小于大众文化。加上近年来各种社交网络的盛行和发展,网民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这使得网络在文化传播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流思想舆论一直以来主要靠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有限,传播的效果也不完全尽如人意。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比重的日益加大,主流媒体纷纷进入网络,以期通过和网络的联姻为自身谋求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传播主流思想。传统媒体选择网络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结果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好。传统媒体进入网络后传播的内容仍然是严肃的和正式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让网民产生距离感。另外有些媒体一言堂的作风更是让网民感到反感,这些都不利于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相反网络文化大众性和亲民的本质可以使主流思想舆论得以迅速、大范围地传播。不仅如此,健康的网络文化还可以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效果。

2.网络文化意识前沿的特性为主流思想舆论输入新鲜血液

网络不仅给草根文化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精英文化提供了空间。尽管精英文化不缺乏传播的平台,但是网络的诞生使得精英文化呈现出诞生周期短、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些都有赖于网络碎片化传播的特性。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草根文化,都在网络的平台上交互碰撞,形成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应该说网络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前沿阵地,网络文化本身也带有意识形态的前沿性。以最近最为活跃的微博来说,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名人在微博里和交流着最前沿的信息。这些信息迅速地被草根关注、讨论并转发,所产生的影响力有时会超过主流媒体。网络文化所带有的意识形态前沿的东西会为主流思想舆论提供新的内容,增加新的血液,最典型的是“正能量”的例子。2012年,“正能量”一词走红网络,这个说法出自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最初的使用是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一些博主写出“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微博,随后被无数网友转载,“正能量”一词迅速走红。走红后的“正能量”多次被传统主流媒体引用。2013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由此,“正能量”完成了从网络文化到主流思想舆论的完美转变。如“正能量”般由网络文化发展成为主流思想舆论的例子比比皆是。健康的网络文化不仅能促进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更能为主流思想舆论提供新的参考和内容。

3.网络文化修补和扩充传统文化,丰富了主流思想舆论的内涵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三湘都市报》主流化原因对策

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出版的1926种各类报纸中,党报438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23%;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占15%,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报纸门类。有人说,都市报是在全国2000多种报纸激烈竞争和市场分割基本完毕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种说法不无依据。都市报带来了中国报业市场的大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小报”作风盛行、恶性同质竞争日甚等等。

鉴于此,1998年《华西都市报》提出要“迈向主流媒体”,并诉诸办报实践。其它都市报及一些地市晚报随即跟进,宣称要打造主流媒体。新创刊的都市报也发挥后发优势,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主流媒体的取向。主流化已经成为都市报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都市报“迈进主流化”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都市报“主流化”是我国报界经常提到的“小报大报化”。很多都市报在经历了市场竞争洗礼之后,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走势,通过寻求自身的“主流化”,来适应新的形势。以下从《三湘都市报》的改革来看促使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

1.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

从整体而言,长沙报业呈现出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为主的几张报纸尚处于各自实力不算悬殊的竞争对峙阶段,但湖南广电等电子媒体对平面媒体造成了强力挤压,形成另一层竞争。所以,同质媒体的竞争,异质媒体的竞争,以及读者对报纸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对办报人来讲,战略战术的选择需要理性基础上的创新。简单的盲从,简单的低层次报业竞争,很有可能几败俱伤,像《东方新报》的折戟长沙就是个例子。因此,改革创新就成了《三湘都市报》最终的落脚点。

在饱受恶性同质竞争的烦扰、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时,都市报将“迈向主流媒体”作为其发展的一个措施,“迈向主流媒体”的目的是寻求差异化,获得良性发展的空间,通过提升报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都市报寻求“主流化”是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所致。

2.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依据

由于都市报有明显的市场效应和巨大的发行量,都市报能弥补党报市场覆盖的不足,能够分担党报的部分宣传功能。都市报的“主流化”就有了现实的依据。

二、都市报主流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1.赢得高端读者与适应大众之间的矛盾

《三湘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面向大众读者。但是《三湘都市报》要往主流媒体方向发展,必然要把高端读者视为主要争取的对象,并努力为高端读者创造出适合其消费需求的新闻产品。但是高端读者与大众的“融合”中容易呈现出不和谐,高端读者与大众之间存在着矛盾,要做到两者兼容很困难。

在信息时代,分众传播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不断变化的都市报受众以及同质媒体的竞争,人们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对高品质新闻产品的追求已成为志向远大的新闻人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新闻操作过程中,许多都市报人以为只要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加上自己的声音就能赢得高端读者的认可,报格亦能得到提升,并未从总体上调整自己产品的内容、结构,最终使受众群在上下兼容,即高端读者与泛众的“融合”中呈现出不和谐。在阅读报纸的价值取向上,高端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往往与中低读者叉,而中低读者群向高端读者群向上兼容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所以都市报在定位读者时,选择高端读者还是大众之间存在着矛盾。

2.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缺失

《三湘都市报》在报道内容改革时,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娱乐等各方面,但却缺少了深度报道和评论。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三湘都市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想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的是事情背后的那些背景信息,媒体就应当承担这种解释功能,深度报道就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方式。评论是都市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性、批判性和权威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价值,而这三点要素也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深度报道和评论成为了整个报纸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现。

从都市报的发展来看,评论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数量少,本报的评论更少。都市报的评论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很少过问,更多的是对体育、娱乐、社会生活等事件渲染。缺少了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都市报就显现出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缺乏。

3.人才储备的不足

都市报发展过程中,报业市场快速膨胀,报纸数量递增迅猛,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也迅速扩大,然而同时期的专业新闻人才却非常少,早报和晚报的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仅是初中毕业,虽然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过低的文化水平往往限制其新闻报道能力的继续提升。有的新闻单位为了扩大规模而扩军,在招收人员时门槛很低,这些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都很一般的人员进入后,报纸的整体水平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主流媒体对报人要求会比普通的大众媒体高得多,更多地需要专家型的记者,需要不仅是腿脚勤快,更要头脑敏锐、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新闻从业人员。

4.再次陷入同质化竞争

在“迈向主流媒体”的理念提出来后,在都市报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大小小的都市报一哄而起,都“迈向主流媒体”,都市报都去迈向主流媒体,又使竞争从市民生活报的恶性同质竞争很容易就转化为主流媒体的恶性同质竞争,媒体发展的目的同样不能达到,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

三、都市报主流化进程的对策

都市报想要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就必须理解真正主流媒体的内在素质:广泛的影响范围、较高的报纸品位、极大的权威性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1.准确定位,把都市类报纸办成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在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指的是高级的严肃报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着,社会地位很高。与其相对应的是大众化的通俗报纸。在我国主流媒体指的是那些针对社会主流人群,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关注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的权威媒体。在我国,传统上的主流媒体一般是指党报。

都市报要迈进的主流媒体并非是回归传统主流报纸,而是一次全新的理念提升,按照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石峰的说法,应该定位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④这里的关键是“普通百姓”和“喜闻乐见”。

这就要求都市报更进一步地面向大众、关心大众、服务大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市类报纸是连接读者个体和公众社会的一个桥梁,它是阅读者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自我约束的有效参照物。都市类报纸必须保持这种深入百姓生活的鲜活状态,才能体现其对于读者的重要性。

都市类报纸还要成为主流媒体,所谓“主流”,就是说报纸不仅要做到百姓爱看,还要担负起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责任;不仅要反映社情民意,还要通过精心策划、深入人心的报道,调动起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2.重视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增强权威性

政府的决策、判断、调整,会对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时政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报社要在内容选择、编排手法上尽量与众不同,成就报道生活化、会议报道信息化、批评报道建设化,努力做出独家特色,来吸引主流人群。

一方面,要把时政类新闻放在版面的重要位置,给予突出和强化处理。《新京报》的封面就是把时政新闻作为了第一选择:“时政是我们不变的选择,政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据统计,2005年2月,《新京报》的封面共选新闻199条,时政类新闻108条,占54.2%,头条中时政新闻24条,85.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显示了该报力创“主流时政报纸”的特色。其次,在遇到重大时事政治新闻时,都市报开始积极参与,与主流日报展开竞争,在重大问题、重大事件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到“大事诉求”,进一步强化报纸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如地方的党代会、重大建设项目的报道,以往参与较少的都市报纷纷辟出大幅版面,给予全方位的报道,一些独家新闻还超过了传统党报。

另一方面,要在报道深度上开掘。都市报相对年轻的采编团队、充满激情的职业冲动、视野开阔的知识结构,还有长久以来浓墨重彩地报道重大新闻的历练,都为全景式地深入挖掘新闻提供了保证。而这种内涵丰富的高档次的新闻产品又是受众所需要的。

另外,还必须重视报纸评论。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快速传递的时候,在新闻唾手可得的时候,选择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予以评说,抓住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予以论述,帮助人们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尤其重要,也体现了媒介的功力和影响力。

3.改革用人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

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如媒体内部的采编制度、奖惩制度等,是制约媒体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成功的媒介内部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优点和特长。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强劲的激励机制、严厉的约束机制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对于优秀的工作者给予重奖,对于漏报重大新闻者给予严惩。这样奖惩分明反应快速的机制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

从专业角度出发,选择新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法律、财经、收藏、投资等版面也应该选择相应的专业并具有良好文字功底的人才。并对记者的职能细分,改变过去那种社会新闻记者跑财经、财经记者跑体育的业余操作方式,专人专用,培养起一支专业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记者队伍。还要吸纳美术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以新颖的栏目编排和独具特色的广告来吸引读者和客户。

4.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报纸质量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3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诸子百家争鸣。

2.西汉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儒学曾一度出现过危机,但因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和一些儒学大家的吸纳与融合,儒家思想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

4.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在吸纳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宋明理学,并逐渐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了批判,提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从而使传统儒学出现了新气象。

6.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儒家思想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康有为曾试图对其进行改造;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否定。

二、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理论成果

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中国的知识界起到了思想启迪的作用。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4.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等思想主张,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了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以“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再一次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7.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8.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9.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重难点解析]

1.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的几个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与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关于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从民间层面来,孔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很大,其与当时的墨家学说并称为两大显学,从学者甚众,在受众群体的范围和学说的影响上是其他学说所无法匹敌的。第二,从统治者层面来看,儒家学说地位低下,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孔孟辗转各诸侯国,所到之处,虽然有国君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总是没有人去实践。就像孟子见齐宣王时,齐宣王明明已经认同了孟子的观点,但依旧不愿将孟子的观念全面地用于治国之中。

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主要是因为: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第二,孑L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与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③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百家争鸣”的影响主要有: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主要观点。

①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物自然”。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人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2.如何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2)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从思想内涵上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也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春秋大一统”,强调君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⑥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董仲舒思想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其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压制知识分子。

(4)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①“春秋大一统”的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③“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是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④“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当摒弃。其中的“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3.关于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1)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

①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②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③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①从思想上看: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②从哲学范畴上看: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③从修养论(方法论)方面看: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和“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

(3)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相同点。

①从代表的角度看: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②从实质的角度看: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③从内容上看: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和“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④从影响上看: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4.如何认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这里所说的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指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等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如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在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2)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儒家,之所以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经济方面: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政治方面:随着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兴起,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君主专制日益腐朽,民族和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③文化方面: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文化专制日益严重,造成文化恐怖局面,禁锢人们的思想。因此,进步分子要求摆脱思想束缚,面对社会现实,倡导个性自由。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5.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1)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历程。

①春秋时期创立儒学。②战国时期发展儒学。③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打击儒学。④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丰富儒学。⑥宋明时期发展理学,分为两派。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焕发生机。⑧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⑩新中国成立后,儒家思想在“”中遭到批判;改革开放后,儒家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2)儒家思想在中国曲折发展与演变的原因。

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②儒家思想经历代融合与演变,形成了~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因而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如近代康有为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他透露了自己这么做的目的:“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自20世纪开始,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故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伏尔泰的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以此滋长启蒙精神营养。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的。被称为“日本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说过,企业家必须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他认为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6.为什么说“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的主要标志。它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启迪人们去探索救国之路。我们之所以说“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主要理由有三个:第一,从目的上看,两者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第二,从方法和步骤上看,两者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制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第三,从结果上看,两者都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7.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1)主要区别。

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康梁维新思想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②早期维新思想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康梁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联系。

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③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④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8.关于新旧三民主义中的几个问题。

(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①时代特征: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前,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③社会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④革命实践:孙中山放弃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逐步提出三民主义思想。⑤欧美启示: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启示。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

①民族主义,即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思想内涵是:以革命暴力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②民权主义,就是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其思想内涵是: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③民生主义,就是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其思想内涵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民权主义不是真正的人民,民权主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第一,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都是民主革命新时期的产物。第二,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第三,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功能。第四,就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mainstream media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position, function and effect of campus mainstream media, pointing out that campus mainstream media has three main functions: news transmissi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somorphism. It is the main front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bridge and link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outside world and also the important platform of enhanc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mark and banner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their unique features.

关键词: 校园主流媒体;校园文化;作用与影响

Key words: campus mainstream media;campus culture;function and effect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68-03

作者简介:赵远远(1979-),男,湖北黄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校园文化与新闻传播;袁姝(1973-),女,安徽巢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

0 引言

校园媒体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媒介形式。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学生社团报刊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贴吧、微博、微信等组成了如今的立体式信息传播渠道,构建了新时期的校园媒体。校园媒体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阵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表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当其冲就是要抓好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育人作用和舆论导向功能。

校园主流媒体主要面向全校师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形象窗口,也是学院党政领导发声的喉舌,还是师生之间重要的交流、沟通桥梁。从其受众面和主办方来看,特指直接由高职院校党委主办的有出版刊号或准印证号的校报和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校园网,二者的受众面不仅是全校师生,而且面向全社会,是外界了解学校、认识学校并得出主观判断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窗口。报网互相交融,深度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二者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运营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提高了校报在信息采集方面的无纸化快捷传输,读者可以直接将稿件投到电子邮箱,大大缩短了新闻采集流程,提高了办报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纸质校报的宣传面狭窄和时效性滞后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校报不仅仅指印刷出的有限的报纸,发展到如今,校报几乎都有电子版,并且每期都挂在校园网上,读者打开校园网不仅可以浏览到学校实时发生的动态消息,了解外界媒体对学校所作的动态报道与评价,而且还可以打开校园网上的校报电子版,查阅到学校的历史信息及相关知识。校报通过校园网的官方门户网站功能被无限次阅读,扩大了受众面,从而实现了校报功能的延伸。

1 校园主流媒体的功能

在高职院校中,校园主流媒体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它与社会媒介一样,是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物。它反映着高职学生的精神风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潮流、服务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它也是锻炼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记者和学生骨干,锻炼他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摇篮。作为社会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主流媒体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对于文化品牌的塑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是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平台,也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倡导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是大学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大学品牌价值的核心内容。大学通过建设和培育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使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

校园主流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新闻传播功能、舆论引导功能和文化上的同构建设功能。深受世界范围内媒体环境变革的影响,校园主流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面临新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校园媒体在舆论引导功能上要加强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党性原则与受众意识的统一;在媒介文化建设上要深入研究“三贴近”方法,办有亲和力的校园权威媒体。下面,仅以校报为例,逐一简要分析校园主流媒体的三大功能。

1.1 校园主流媒体从宣传功能向新闻传播功能倾斜,凸显新闻本位意识。如今校报也在不断进行改版,其改版理念的出现是同党报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的,市场化的报纸促使人们对报纸、新闻作出多元化的解读,冲击着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校报沿着党报改革的方向不断开始自身的改版与定位的调整,其最大特色莫过于宣传功能的弱化和新闻功能的强化。校报在内容、版面及模块设置上原来长期扮演“传声筒”、“宣传阵地”的角色,而当前的校报在坚持原有属性不动摇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平台”的功能,但是教育和宣传的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从读者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出发来陶冶师生的情操,育人功能在校报的舞台和空间上挖掘得更深。尤其校报在被批准为公开刊号之后,校报的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另外,校报的服务意识与功能也日益增强,不仅为师生员工和校友提供尽可能更多的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坚持把报纸办得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受读者欢迎。校报还承担着扩大学校声誉、搭起学校与读者沟通联系的桥梁、呈现校园文化、创造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功能。

1.2 校园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引导功能,能在校园文化发展上作出方向性选择。舆论为公众意见,体现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校园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能对个人和学校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对个人来说,校园主流媒体发挥的舆论导向能够指示个体行为的方向,舆论通过对个体提供信息而指导个体行为的方向。校园媒体通过展示舆论中所大量包含的信息、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便于个人了解媒体和“意见领袖”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作为个体的人,既是舆论的客体,也是舆论的主体。舆论作为众人强有力的一致意见表达,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压力和约束,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舆论规定的方向行事。此外,由校园主流媒体发挥的舆论功能,能有效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成熟。正是因为舆论所带有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约束力量,校园舆论中的个体,可以与他人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往的动机。在交往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意见,发挥个人的作用,使人体验到个人的力量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并且产生归属感和力量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并增强对自己行为的自信,从而进一步社会化。校园舆论也会对学校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舆论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整合功能和鼓动作用反作用于学校的发展,它通过反映众人的兴趣、需要、信仰和态度,可以反映出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和社会思潮,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正是因为校园主流媒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出方向性的选择。校园主流媒体是校园文化的导向性载体,作为校园文化综合传播的文化载体,可以运用传播、舆论引导等手段,强化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师生员工通过文化信息,或解除对事物的否定性认识,或纠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把观点和行为调整到主流文化的轨道上来,从而达到舆论引导和文化育人的作用。

1.3 校园主流媒体具有文化上的同构建设功能。校园主流媒体作为被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可的新闻舆论工具,被称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和耳目,除了承担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等功能之外,还具备文化上的同构建设功能。它不仅是宣传工具,同时兼具文化属性,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更趋活跃,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等特点,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起到引领和同构的作用。其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上,要能够引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多元化思潮,起到帮助他们识别、分析和判断的作用,通过对典型人物与事件的报道,起到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其二,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在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应用教育方面,校园主流媒体应着力营造浓厚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氛围,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引导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由此可见,校园主流媒体是校园内部、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实现充分互动的平台,话语的多样性是文化转型和过渡时期最为典型的特征。但是,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并存,必须具有主导性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性的文化精神来作为本质性的文化支撑点,即主流文化,坚持多元中的主导地位正是高职校园文化存在的必要和关键所在,而校园主流媒体是最有可能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将理性愉悦与感性快乐相融合的平台,因为大学校园受众是精英内涵与活力内涵独一无二的结合体。

2 校园主流媒体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2.1 校园主流媒体是高职校园文化传播的显性载体、导向性载体和开放性载体,在文化育人、化人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起着引领作用,是促进校园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营造开放民主校园氛围的“舆论集散中心”。此外,校园主流媒体还会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同构和巩固加强的作用。比如,位于孝感地区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所倡导的“孝”文化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通过校园网和媒体策划,并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打响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当地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上,比如宁波大学在校园媒体上所弘扬的“经世致用”精神,把“宁波帮”精神作为浙东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所倡导的商文化,在行业性上结合得比较紧的如倡导鲁班文化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

2.2 校园主流媒体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巩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理念必须通过校园主流媒体去体现、贯彻和实施,校园文化在建设与谋划的过程中,离不开校报、校园网的大力宣传和营造的舆论氛围,离不开校报的专栏、言论等“意见领袖”的充分表达,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聚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所学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得浓不浓,学生素质引导提高得够不够,关键取决于校园主流媒体的关注度、宣传度和报道率。

2.3 校园主流媒体是高职院校连接外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对高职院校而言,尤其是对于正在实施集团化办学的院校来说,深化产学研有机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办好校园主流媒体,开发集团网站,开放共享信息资源和数据平台,对于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比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通过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着力通过在校园网开发集团网站、打造集团数据共享平台,实施资源共享、师资共培互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融合的战略,用欣禾职业教育集团这条纽带,实施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的“集群对接、全程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合作共生、协同创新之路。

2.4 校园主流媒体是高职院校打造自身鲜明办学特色的标识和旗帜。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办学定位与鲜明特色,其校报、校园网是最主要的标识和旗帜。校园网的特色与生命在于及时迅捷、鲜活有力,院报的特色在于凝练与有深度的策划和报道,有思想、有分量的意见表达和言说,同时只有首先能在自身的主流的媒体上被发掘,被首先报道和发现,才能引起外界主流媒体,如教育报或国家、省市主流媒体的关注,一个学校才有机会被校外媒体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将外界纸质媒体对学院的聚焦与报道汇编成册,编印成一部“勤禾”新闻年刊,通过校园主流媒体的首发功能,联动起外界媒体的深入跟进,更大限度地发挥外界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从而以第三方的客观视角与立场,更加精准地传播学校的相关信息与办学特色、理念。因此,一个学校的主流媒体可以说是这个学校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与办学特色等信号的首发者、释放者、彰显者,也是这个学校校园文化的诠释者、贯彻者和解读者。

3 在主流媒体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同时还由于各院校校园文化主题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不管校园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我国高校的性质以及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第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高校是一个科学与学术氛围较浓的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极富知识与智慧,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校园文化的主题还具有精神境界较高、思想敏锐的特点,故校园文化的构建还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第三,稳定性和可塑性相结合。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必然带有这所学校特定条件下的历史价值。同时,校园文化不仅因为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和人格都具有可塑性,更因为它要受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职能的支配,还有教育者对其施加的影响。第四,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校园文化及其特定的创造环境、创造主题、创造途径以及创造成果,形成了区别于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独立的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校园主流媒体在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开创性的工作,如在校园网和校报上,可以开辟相应的特色专栏和互动平台,围绕其校园文化的精神与内核展开系列化宣传与报道,进行校园文化品牌标识的强化与构建,从而探索出使二者相得益彰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萍.校园媒体: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N].光明日报,2009-6-3(007).

[2]廖爱军,铁铮.校园主流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2).

[3]李卫东.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4]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3).

[5]隋长虹,杨越.充分发挥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6]张琳.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7]吕剑红.和谐校园视域下的校园媒体功能创新[J].新闻界,2009(6).

[8]王德宽.发挥高校传媒在德育中的综合优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9).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5

1.CFB锅炉的基本构成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分成:主床燃烧和副床燃烧。主副床下各设有风室。原煤块经过破碎后,通过刮板式给煤机将煤送人煤斗,煤斗下方有螺旋给煤机,经播煤风将煤吹人炉内,此风与一次风均由一次风机供给。

炉膛出口水平烟道内装有多级烟灰分离器,分离出的高温灰落人灰斗,分别经锁灰装置和J阀进入副床燃烧。副床上燃烧产生的烟气,经床上方的烟道孔进入炉膛。副床上的灰层高至溢灰口时则溢流到主床,已燃尽无可燃物的飞灰,通过灰分离器经尾部受热面进入除尘器经灰沟冲到沉灰池,主副床下部已燃尽的灰渣定期排放。

2.CFB锅炉燃烧原理

循环流化床燃烧为:煤进入炉膛后,首先是在主床燃烧、经过预热器的高压二次风,从炉床下风室向上往炉膛内送风,使在床上煤颗粒沸腾燃烧,当烟气达到一定的流速,大量的颗粒就会离开床层,由烟气携带到炉膛上部燃烧,并随烟气直至炉膛出口。在炉膛出口处一般设有多级分离器,对颗粒与烟气进行分离,而后进入烟道。为了使颗粒上升、分离,穿过并离开炉膛,要求烟气必须达到某一最小速度。分离后的烟气流人烟道,通过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得到进一步冷却。而分离后的颗粒、下落回到炉底副床上继续燃烧,并溢入主床,再次进行燃烧上升、分离,形成颗粒循环。由于颗粒反复循环延长了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因此,各煤种均可在850—850度的低温下得到充分的燃烧,提高了燃烬度。因为炉膛内燃烧温度较低,使得NO;的生存能得到有效控制。这个炉温范围,也有利于使为脱硫而加入炉膛内的石灰石颗粒在循环燃烧中与燃料中的硫化物(SO,)发生反应,达到最佳的脱硫效果。而排放的炉渣由于是低温燃烧,又可重新得到利用(如水泥制品等)。

二、CPB锅炉控制特点

从CFB锅炉构成看,与常规锅炉不同的是增加了分离器回料系统、石灰石给料系统冷渣器系统等等。因而,有不同于常规锅炉的控制系统:

1.床温控制

影响床温的因素有:煤种、煤量、一、二次风量、返料量及灰渣排放量。

炉膛内要有效抑制NO,排放和达到脱硫最佳效果,就必须将床温控制劲,850—950~(2这个范围内才能实现。:在循环倍率(η=1/1—(nt%),nt:分离器效率);和煤种一定时,主要调节风量,控制床温。一般情况采用:

调节一、二次风控制炉内氧的浓度,使炉膛燃烧稳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调节返料量(可以通过调节循环诙风量)大小以控制床温。

2.给料量控制

它包括二个部分:即给煤量控制,石灰石给量控制。

给煤量调节是通过调节给煤机转速来实现。由热负荷输出作为煤量需求指令并与实际总风量选小取值后,为煤量的给定值。

石灰石给量控制是由环保对SO2排放量的测量是否达到要求,对石灰石的加人量进行控制。其调节需由主调节和副调节组成串级调节回路。石灰石量给定值由石灰石给量与现煤量的适合比确定,再由烟气中SO2)含量对其比值进行修正,改变进入炉膛石灰石粉量,控制这个钙硫比,保证SO2排放量要求;达到最佳脱硫效率。

3.床位控制

其控制也称料层控制,它是通过测量运行中料层压差来控制,维持床料高度在适当数值。若料层高,太厚则使床布风阻力加大,分层严重,可能引起床下风室风道振动,且增大风机电耗。若床位(料位)低,高度太薄会发生吹穿,燃烧热量减少,运行不稳定,带负荷受到影响。由于料层高度与床压成比例关系,用压差大小了解床料高度,当压差达大时,床料厚度增加,可打开锅炉排灰渣装置,进行排灰渣,随着增加排灰量,床料减少,床压下降。反之,当压差过小时,可通过适当加石灰石料补充,控制床位。

锅炉排渣方式有两种:连续排灰渣、间歇性排渣。注意的是:排灰渣时会对床温有所影响,具体选择应结合运行床温、床位的参数变化选择。在不影响料层的运行时,排灰渣也是调节床温的一种方式。灰渣在排出前,其温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排渣时,将冷渣器烧变形。控制渣温可采取风量冷却和喷水调节。4.炉膛压力控制

炉膛内压力调节是通过调节引风量来实现的。调节引风机人口挡板开度控制引风量。维持炉膛分离器人口处压力为微负压。但在设计该调节时,要考虑一、二次风量对炉膛压力造成扰动影响,为此,可引入超前控制,将一三次风波动量作为前馈引入到炉膛压力调节回路,以消除炉膛压力调节控制中动态偏差。炉膛压力设定值由人工设定。

其它还有锅炉水位控制、主蒸汽温度、负荷控制与普通煤粉炉基本—致,无大差异,这里不再论。

三、CFB锅炉主要联锁控制

主要联锁是指:主燃料跳闸,包括以下内容:

当丧失所有引风机,或者丧失所有送风机都将使主燃料跳闸装置动作。若只丧失一台引风机或一台风机或是其它原因造成风量较大的减少,则应切除部分燃料量,以便维持合适的风/燃料比率。

炉膛压力大于其正常规定值,主燃料跳闸,防止由于管子破裂、挡板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不正常炉膛工况。

床温高跳闸,防止机组因超温而损害。

床温低和启动燃烧器无火焰(相当于常规锅炉失去火焰监视信号),启动主燃料跳闸。

发生紧急事故时,人工搬动跳闸开关使主燃料跳闸。

汽包水位,主蒸汽压力超过定值等事故状态时,主燃料跳闸。

锅炉辅机:如给媒机、引风机、送风机、一、二次风机在启、停及事故掉闸时的顺序联锁及各相关风门的联锁。

四、CFB锅炉热工报警

报警应采用声光报警。除联锁动作时,发出相应的报警外,还应有下列报警:

1.燃烧器雾化蒸汽或空气压力低。

2.燃烧器燃料总管压力高和低。

3.煤粉机、石灰石粉给料机跳闸。

4.输送料粉风机跳闸。

5.燃料出现堵塞。

6.炉膛压力高或低。

7.任一运行的风机丧失。

8.锅炉总风量低。

9.失去联锁系统电源。

10.流化床锅炉安全联锁,燃烧控制电源丧失。

主流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9-02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其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入侵,经济基础的变化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过程是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

1.思政课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才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变动和颠覆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变化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课课堂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仍然还存在着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在小范围存在政治虚无情绪和“非意识形态化”观点,也是不争的事实。[2]

2.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素质仍存在不足

当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缺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存在不足。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理论深度以及个人的教学素质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收、认同和内化的重要因素。

3.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信息源和信息量,但也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同时对思政课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们不断更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而较少的利用微博、微信、MSN等新媒体载体进行双向式互动教学来增强认同效果。

二、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效性仍存在不足。下面将从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入侵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现代大学的主题,在文化传承、创造思想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这种文化层面的传承使大学生群体既吸收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为社会创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1]

2.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为枯燥的政治理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缺少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依然存在着语言生硬呆板,缺乏亲和力的情况。[6]

3.思政课教学主体

思政课专业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承载着重要使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将关系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效果。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要求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的高度保持一致,要对青年大学生负责,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育。[3]

4.思政课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只采取单项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思政课教师在实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照本宣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太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发展的引导,难以满足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新变化,缺乏互动式灌输授课方式。

5.思政课教学对象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在思政课教学教师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前的学生认知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就接受相应的知识,然后产生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灌输―接受―认同―内化”规律。现在学生的认真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被动地做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兴趣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再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来消化吸收,最后在达到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判断―选择―接受―认同―内化”。

三、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的路径

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业教师光荣且崇高的历史使命。

1.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观念结构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只有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堂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因此,将思政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用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情感、认知的统一。

2.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主流意识形态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校园文化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4] 21世纪也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将思政课的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感染为依托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手机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影响,进而增强了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3.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将思政课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深当代当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即在提高实效性的过程当中,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应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贯穿在社会实践当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5]

4、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通过在思政课课堂上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从而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实效性。即在互联网对大学生有极强吸引力和极大影响力的现状下,将思政课认同教育采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传播渠道,以崭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增强实效性。高校要大力建设思政课与校园红色文化相结合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认识价值和精神价值,教育大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去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

5.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

通过创新思政课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课堂用语与网络化语言和符合大学生时代特点的潮流话语相结合,进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形象性来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使大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缩短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心理距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效果,从而增强实效性。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双向的灌输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路海华,余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作用探析[J],社科纵横,2003,(1).

[2]王晓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