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基本途径范例6篇

脱贫基本途径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1

2016年,局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局党组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对联系帮扶村和帮扶群众采取实际举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现将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016年初以来,局就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局日常工作考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就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员、副局长负责定点扶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市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有关科室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和林下经济的统筹安排中,向定点村倾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先行、项目牵引

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产业道路建设

今年我局投资*万元为该村修建了生产公路,这是我局投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贫行动的具体体现,生产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盘活了*多亩土地,使元宝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亩左右,为实现该屯60多户210多人的脱贫目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下步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支持。

(二)开展技术培训

为发挥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加快山区脱贫步伐,针对竹编工艺品具有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技术易于掌握、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和适合资金缺乏、发展产业路径少、劳动力丰富的贫困户实施的情况,投资*万元在村组织了一期扶贫竹编初级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户学习了先进的竹编工艺品技术,为实施技术扶贫,发展成为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三) 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开展“扶贫日”活动,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此,我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活动:一是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二是在全局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活动日当天捐款*元,衣服图书*件套,折合资金*元;三是对本村范围内的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送温暖活动,深得群众好评。

三、积极开展“一帮一联”活动

根据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途径和要求;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并在局办成立了“一帮一联”活动办公室,协调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我局干部职工对元宝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中层以上在编干部均有帮联任务,处级干部同时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职工联系元宝村68户贫困户(全村128户贫困户)。我局帮联人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帮就医等途径,促进了“一帮一联”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面对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户的脱贫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脱贫还是建立在上级的大力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脱贫也还不稳定,随着今年脱贫任务的完成,虽说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但多数政策也将不可持续,再加上特色产业的培育还在初步阶段,稳定脱贫压力犹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继续做好联系村的扶贫工作。开展谋划产业扶贫,用经济的发展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2

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使扶贫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进行,根据省、市、县相关工作要求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就在册贫困户的走访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人口39人,为使贫困户脱贫增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按照“一户一策”的总体要求,瞄准贫困人口,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对贫困户实行有效的帮扶,按期完成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二、工作原则

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脱贫信心。

2.坚持“扶智、扶志”的原则,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原因,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3.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帮扶工作中,应先选择脱贫决心大、具备一定条件、能扶得起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为探索途径提升帮扶水平提供经验。

三、目标任务

1.任务: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2.目标:通过工作队员结对帮扶,使该村11户42人在计划时间内摘掉贫困帽子,被帮扶贫困户基本脱贫,贫困户家庭成员有病能及时就医。贫困家庭学生不再面临辍学,危房能得到改造,对有劳动能力而无处就业人员进行劳务信息服务等。

3.时间:2019年前。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2.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重在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贫困户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3.对“因老、因残、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一是建立贫困户帮扶制度。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多途径筹措贫困户(村)帮扶及项目资金。二是建立贫困户子女教育制度(雨露计划)。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工作队名义上门进行走访慰问。对家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生活一时遇到困难的贫困户,要及时上门走访慰问。

4.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列入重点扶持对象。一是技能培训。按照“扶穷先扶智”的原则,切实加强贫困户家庭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上门指导,思想发动种养殖大户进行结对帮扶,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二是就业扶持。对帮扶贫困户的剩余劳动力和大中专院校毕业且专业对口子女,尽可能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同时,多方联系,介绍外出务工(采挖虫草),提高收入。三是政策扶持。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门路而无法起步的贫困户,想办法、找门路,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落实中草药种植等农业产业项目。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3

商丘市是河南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所辖6个县全部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贫困村455个,贫困人口25万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认识深刻。他告诉《小康》记者,自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商丘市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做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践行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扶、搬、保、就”五条扶贫途径,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切实推进各项扶贫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商丘市完成了15.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了12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商丘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何“法宝”?记者了解到,商丘市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打通脱贫攻坚主渠道。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路径,也是商丘市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商丘市立足自身优势,多业并举,形成了“1+N”多种产业模式。如“1+1:能人+贫困户”模式,通过引进外地企业、外地人才提供管理和技术,本地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2+1:手工业+分散加工+贫困户”模式,根据加工企业需要的终端产品,把订单分散到千家万户,通过贫困户手工劳作完成订单;“3+1:特色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并为贫困户购买保险,保障收益;“4+1:工厂+务工能人+帮扶人+贫困村+贫困户”模式,通过帮扶责任人协调企业到贫困村建立扶贫工厂,安排贫困户到工厂就业,并由务工能人教授实用技能;“5+1:龙头企业+基地+金融+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运用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建立生产基地,围绕扩大生产、延伸链条、提升效益,为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

二是以金融支持为依托,破解脱贫攻坚主瓶颈。商丘市积极加大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力度,在政策支持、机制建设、产品创新、要素组合等领域全面发力,探索推出了一批体现商丘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和产品,如“一家亲脱贫助力贷”、“统保分贷”、“三贷一担”等金融产品,初步实现了金融支持贫困户创业就业,激发了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4

这次全市扶贫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我市“八七”扶贫攻坚的成绩和经验,对今后10年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完全同意振有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完成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下面,我着重就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七年的攻坚决战,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任务。为实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后10年要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要求,从20*年到20*年,全市要力争完成搬迁扶贫1万人以上;力争在正常年景下,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不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并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其温饱;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力争使重点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经济发展速度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到村到户扶贫,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大胆创新。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搬迁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二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技能。三是实施产业开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开拓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多种扶贫开发措施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八七”扶贫攻坚奠定的物质基础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对此,大家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

第二,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与“八七”扶贫攻坚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总体上看,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一是环境和背景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体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和推进;又要应对入世的挑战,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都要适应国际惯例。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加大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地解决脱贫问题的难度。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这些新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新体制、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创造和积累新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使党和政府的这项“德政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二是对象和难度不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首要的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或虽已解决温饱但极不稳定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市4万多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重中之重。这部分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或者是痴呆傻残等弱势群体,是“八七”扶贫攻坚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常规性的工作措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还要看到,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脱贫的标准比较低,他们也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因此,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三是标准和要求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所谓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要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开放式扶贫和科教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高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从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同时,还要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这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对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不仅要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扶人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富民,而且要努力做到富民与富财政相结合。总之,就是要通过扶贫开发的实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我市“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高度,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

第三,要不断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世纪初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有新思路,要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从宜昌的实际来看,当前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突破性地推进搬迁扶贫。实施搬迁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合理迁徒,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搬迁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要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加大搬迁扶贫的工作力度。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地方的特困人口,要逐一登记造册,在合理确定迁出地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逐步实施搬迁安置,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近几年来,各地涌现了不少“山里下坪,坪里进城”的梯次搬迁模式,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显著。要认真总结这类成熟的经验,大力推广成功的作法,推进搬迁扶贫的实施。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把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周密安排,通盘考虑,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是继续大力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克服“重资金支持、轻智力支持;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智力开发和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首位,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扶贫。要在全市大力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要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乡有科技示范点、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要通过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三是深度推进开放式扶贫。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长期封闭,开放不够,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扩大开放,走开放式扶贫之路,这是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走出去。当前,特别要大力引导、组织贫困山区农村劳力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接受观念,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贫困地区的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共同秉性,只要他们能够走出去,很多人可以站住脚,逐步摆脱贫困。如果能有一部分人致富后回乡创业,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就要注意培养这样的典型。另一方面,要破除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敞开山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速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支持贫困县和不对外开放县到宜昌开发区及其他地区异地办厂,各地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形式,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定点扶贫、区域协作扶贫、民间参与扶贫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全社会扶贫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不仅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得更有成效。市直各部门都要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将扶贫开发纳入本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共同帮助贫困地区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全市定点帮扶工作一定四年不变,对扶贫重点对象,要一户不漏地安排干部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市内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着重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使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并为缓解当地财政困难多作贡献。

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使扶贫开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扶贫开发的大合唱。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民和武警部队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向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广辟扶贫开发的资金渠道,为贫困地区济困解难。

第五,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改天换地、战胜贫穷的雄心壮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决定着脱贫致富的进程和成效。这些年来,有的贫困地区面貌一新、走向富裕,有的却山河依旧、仍然贫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愿意进行艰苦的工作,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部门及社会的帮助上,就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只有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只要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同心协力,开动脑筋,苦干实干,脱贫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六,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的方针有了,规划有了,政策有了,关键在抓好组织领导。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如何推动、社会力量如何动员、贫困地区的工作如何开展、各项措施如何落实,都要一一研究,逐项组织落实。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扶贫开发摆在中心位置,作为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贫困县的党政一把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要继续实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分片包干、挂点扶贫制度,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一手情况,体察民情实情。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带着感情深入贫困群众,了解、理解他们的冷暖疾苦,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都要带着激情发奋图强,真抓实干,致力于贫困面貌的改变。任职一届,致富一方,这是足以留传后世的辉煌业绩。希望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通过苦干实干和巧干,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中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5

乡党委书记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召开“两户”见面会暨村民知情大会,这是我们徐扈家乡扶贫攻坚行动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一件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徐扈家乡广大干部群众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是我乡纯少数民族村,也是全县   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辖   个社   户   人,共有贫困户   户1281人,已脱贫  户   人,未脱贫   户   人,贫困面为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洋芋、大豆,经济作物有玉米,村内自然条件严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困难。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先脱贫、后致富、再小康”的精准脱贫工作思路,把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增收作为关键核心,带领各族群众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县直各部门始终情系我们村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扶持,有力地促进了***的扶贫开发进程,使全村各族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帮扶带来的成果和变化。

虽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群众脱贫致富仍然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突出问题。在当前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奔小康的新形势下,我们认识到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扶贫方式已经跟不上扶贫开发的时序要求。在这种紧迫形势下,乡党委、政府多次广泛深入调研、与群众商议的基础上,我们召开这次“两户”见面会暨村民知情大会,从解决群众最根本、最紧迫的要求和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选择群众急需的事来扶,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扶,使扶贫开发内容源自民意、合乎民心,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在这次会上,我们邀请了通过养殖、种植、劳务等途径已经脱贫的农户代表,面对面和贫困户交流,介绍他们的脱贫经验、致富门路,给贫困户出谋划策,从而使贫困户从中受到启发,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争取早日脱贫。同时,让群众全面参与贫困村扶贫规划制定、项目选定、实施管理、监督检查、评估验收的全过程,让群众摒弃等、靠、要的观念,通过国家扶持,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投资、投工、投劳、致富带头人带动,自力更生,共同努力,脱贫致富,确保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到位。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6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扶贫模式;产业链;农企利益联结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18 ― 06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总攻的第一年。齐齐哈尔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依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重要指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积极探寻精准扶贫最佳方案,举全力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比如,在精准识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针对多种致贫因素,探索相应脱贫路径,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效果,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打下良好基础。2017年,是我国实现精准脱贫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全面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打赢这场攻坚战意义极其重大,不容轻视。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要用尽“洪荒之力”实现精准脱贫,补齐短板。打赢这场攻坚战,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一、精准脱贫良好实践开端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第一年,贫困地区相应的精准扶贫良策已经落地生根,取得了一定成效,可谓首战告捷。最严“军令状”践行精准脱贫承诺。未来3年多时间是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刺阶段。各省向党中央立下精准脱贫“军令状”,市(地)也要向全省立下“军令状”。“言必信,行必果。”形成了乡镇向县承诺,县向市承诺,责任层层压实,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局面”。特别明确一点,贫困县不脱贫,县党政一把手不调整、不调离、不升迁,把扶贫成绩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干部严格的任用考核导向,倒逼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精准脱贫进程,“你致富,我进步”的任用干部机制,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之从严治党的要求,符合选人用人标准。实践证明,各贫困县(市)区,已经形成了齐抓共管、扶贫责任体系更加牢靠的良好局面,扶贫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同时,纪委出重拳保证扶贫成效,让扶贫政策“放水到田”。

对于脱摘帽的贫困县,以及贫困村、贫困人口,方法模式固然重要,但明确“怎么扶”“扶持谁”“谁来扶”“扶什么”“怎么脱贫”更重要,要做到“起点精准”。运行中,各贫困县(市)区基本做到帮扶全部量化指标,落实到人,上墙展示,挂图作战。力保农村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如期完成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未来2年时间,齐齐哈尔市将通过强化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特殊贫困者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解决贫困村基层组织弱化、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等突出问题。

切实把持精准扶贫再升级。将贫困村派驻的工作队、派出驻村干部要真正担负其职责。驻村干部要动真脑筋,不辱使命,发“洪荒之力”带领群众脱贫,扶贫扶到点上。为使扶贫政策落实精准,依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配套文件,完善“1+N”扶贫政策举措。为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要确立建档立卡“回头看”策略,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补录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确保建档立卡指标体系逐渐完善。为了做到项目安排精准、审批严格、落实精准、保持客观公正,坚决杜绝人为因素,严禁暗箱操作,做到“三公开”。为了完善资金使用精准,做到在核实精准方面多努力,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改革扶贫资金的分配方式,好钢用在“刀刃上”,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一级。总体看,建档立卡和干部驻村帮扶,为全市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打下了建档立卡的基础,再用一年时间,即2017年要“回头看”,严格规范运行。另外,扶贫办等职能部门要做好“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干部驻村帮扶,重点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切实发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生力军、催化剂”的作用。

二、产业扶贫开发的实践效果

产业扶贫是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条件,以发展产业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通过发挥产业支撑的保障作用,形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不断地壮大地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因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帮扶广大贫困群体努力发展生产,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进而早日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目标。

产业扶贫开发是针对解决贫困地区因生存与发展等现实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以依靠地域内部的产业为基础,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扶贫与开发,实现“输血型”向“造血型”功能的转变。解决传统扶贫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从根本上强化对扶贫对象的对接程度,遏制地域内部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状,消除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在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的被边缘化,从而实现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平等普惠的待遇。同时,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扶贫专项资金,采取“滴灌”的扶贫模式,突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实现贫困群体参与产业的发展,从而努力提高产业扶贫开发的力度,促进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

从大量的实证来看,贫困地区以产业扶贫开发作为着力点在不断地推进,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日益突出,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因此,产业扶贫开发的效果十分显著,俨然成为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对贫困群体扶贫的精准度,实现了普惠力度的公平性。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地域内部的产业经济,解决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强化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以齐齐哈尔为例,2016年全市通过引进和实施产业扶持开发、低收入贫困户产业扶持、产业化扶持等,带动众多无产业途径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落实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增收途径、收入量明显增加。有针对性的导入公司、合作社引领带动机制,建设养殖园、种植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按照“公司(企业)+农户(重点是贫困户)”、“合作社+农户(重点是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务工实现就业、托管、入股等方式方法,广泛吸纳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以此获得大收益,实现贫困人口快速脱贫。例如,克山县在强势发展马铃薯产业基础上,2016年又重点研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大格局,拟在全县上马大项目,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大发展,并以此完成全县脱贫重任。其他县(市)区也都积极选项引资,全力为脱贫谋划发展。另外,从比较利益看,齐齐哈尔市贫困人口务工收入一般为90元/日左右,用工高峰期达到150元/日,收入较为可观。

产业扶贫中,旅游产业扶贫是一个亮点。为使产业扶贫更加精准,齐齐哈尔市8县1区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可采用土地入股、信贷入股等方式,由公司带动,资金投入方面公司出大头,村集体适量,贫困户抵押、信贷等入股,实现贫困户增收,直至脱贫。调查显示,在全市一个不足200户的贫困村,贫困户为73户,年旅游收入超过210万元,户均1万有余,其中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达到3万元左右,远远超过贫困线标准。

三、产业扶贫脱贫开发制约因素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现今,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重要时期,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扶贫开发的力度,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践工作中,产业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工作思路和方式手段的局限性,仍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贫困地区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以产业链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通过联系各个产业的部分,形成环环相扣的一种运营形态。现今,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由于一些贫困地区受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程度不高,加之决策者的科学设计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缺乏对资源分配的统筹机制,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大部分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无法衍生出相关的产业链,存在着本地企业对贫困群体帮扶力度不强,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示范作用较弱,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推进水平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等困境。此外,有些贫困地区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考量,盲目地进行投产与上项目,没有预判产业项目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致使自身缺少特色的产业、精准的产业,使其无法形成高端的市场竞争力,造成贫困地区得产业趋同性情况比较严重,呈现出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是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进行精深加工,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后续链条,包括对产品的包装、服务、以及销售等各个部分,致使更多贫困地区的产业链呈现出短板的问题,使其仍旧处于产业发展的最低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组织的程度化较弱,甚至广大贫困群体面对市场的风险性也很大,严重制约着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

(二)缺乏配套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

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匮乏,相关的优惠政策与待遇措施跟不上,造成贫困地区缺乏相应的人才成长环境。虽然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只能过多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很少有能从事高端产业的研发与管理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之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的人才。同时,由于尚未形成与之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配套相应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致使地区内部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在产业的发展上,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在生产上很难附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Σ业发展的科学研判缺少相应规划与设计,以及对相关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程度不高,人才的断层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整体状况呈现出层次较低的形态,产品大多数都以初级产品为主,结构化单一,因而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预见性,规避贫困群体对市场的抗风险性,甚至是提高广大贫困群体参与产业发展的经济性,严重抑制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对称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扶贫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在利益联结的机制上,仍然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在双方履行责任上,仍然存在着有关原料价格、技术投入以及风险负担等一些利益纠纷的现象,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农企双方的合作共赢。此外,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确保贫困群体与企业之间实现紧密地利益联结,致使贫困农户无法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维权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无法对所进行的产业扶贫开发实行全方位的监控,实现在公开合作的项目上,有效地掌握企业扶贫的经营与收益的运营情况,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方利益共赢的局面。

四、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重中之重

产业扶贫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设计好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极其重要。有的地方提出“121”产业扶贫模式,即1个龙头企业扶持一或两个贫困村;组建2个社,即金融互助社、专业合作社;发展1个主导产业,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在此基础上,有的地方又丰富了“121”模式内涵,把专业合作社细化为县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乡镇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一)创新模式,构建“抱团式”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市场主体“带动”。要强力鼓励和吸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立形成利益联结或联盟。这里需要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力作支撑。二是主导产业“联动”。依照“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实施“一村一个致富产业”行动,建成每个贫困村均有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基地。三是担保体系“撬动”。在创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恢复重建乡镇供销合作社等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职能,在村级组建金融互助社,打造精密细致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担保服务体系。

(二)产业融合,践行“链条式”延长扶贫策略

推进实施“互联网+”“乡村特色旅游+”“技能培训+”等扶贫攻坚行动,发挥地域优势,发掘长板补短板,构建一、二、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链条式”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互联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货进城。充分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用,完成“一园一馆两中心”规划与建设,即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及创业孵化园、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馆;两中心是县级电商运营中心、电商网货配送中心。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县有平台、乡有网店、村有网货”的电商扶贫新格局。二是“乡村特色旅游+”推动“青山绿水”和“冰天雪地”皆变成“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示范带、示范区。可以展望,一批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亮点会不断凸显,并焕发出活力。三是“技能培训+”打造贫困人口素质提高平台。扶贫先扶“志”,更要扶“智”。技能培训便可实现这一目标,即可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又可提高智慧,解决“授人以渔”问题。另外,还可以用“光伏+”推动清洁能源变成扶贫资源。

(三)联结利益,实施“红利式”精准扶贫模式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坚持双赢原则,建立“市场主体+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市场主体、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贫困人口公共受益的“红利式”发展格局。一是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全面清理各个贫困村资产和资源,以此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组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贫困人口以劳动力、土地经营权等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实体则以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入股村级产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形成利益联结。贫困人口、龙头企业、贫困村集体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以贫困户拿大头,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二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土地流转给市场经济主体,流转资金作为股份入股。通过土地二次流转,建立贫困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比例分红,以实现贫困户增收。三是政府建立基金入股分红。比如,建立政府奖补入股分红,即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基地的市场主体实行“以奖代补”入股,或实行差异化奖补,实现“企业盈利、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三赢局面。

(四)激活要素,实施“开放式”扶贫攻坚方案

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开放式”扶贫格局。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市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一是用活生产资料扶贫支持。充分利用财政产业发展生产资料等物质支撑,有效缓解企业发展难题。抢抓农业部“结对帮扶”政策机遇,借力帮扶资源助力精准扶贫。二是撬动要素基石。生产要素是多方面的,如劳动力、生产资料、土地、技术、资本等。三是发挥商会的作用。政府及相关单位引导搭建异地商会平台,创新开展商会扶贫工作,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咨询、法律维权、助学圆梦等活动。

(五)金融支持,落实“产业式”资金支撑扶贫

资金短缺是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的最大制约瓶颈。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发放贷款和扶持某一产业,而是改变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更要激发内生动力,变“包办”为“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现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借鸡生蛋,生蛋还鸡”的创业理念和意识,推动群众依靠政策性贷款资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资金来源仍然较为单一,贫困户贷款覆盖率低;二是金融深化支持贫困户程度不够,到户贷款贴息覆盖率不足;三是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比如,贫困农户贷款“门槛”降低了,但“风险”也同时提高了。为此要做到:一是加强和领导,政策保驾。贫困县(市)区、乡镇要筹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领导小组”,在扶贫办设立“互助资金监管办公室”,乡镇设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扶贫互助协会,配备专职干部,出台各类贷款管理细则,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实施规划、方案等。二是严格选村,精准到户。选定县(市)区、乡镇抓试点村,实现乡镇试点工作全覆盖。三是多措并举,降低风险。紧跟贷款资金后续管理工作,实行驻村严管资金使用方向和财务管理,实行跟问效。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到户,使贫困户掌握致富产业技术技能,确保贷款户在生产中利用培训过的技能科学经营,从而取得实效。实践证明,建立“一体系、四保障”金融支持产业扶贫机制,采取“五户信誉联保”、“双联”干部担保、“141”技术到户实保等,风险防控措施大大增强。贷款条件优惠、农户使用便捷,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全程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可复制性强,易推广。

五、解决产业扶贫开发困境的主要路径

产业扶贫开发的设计思路是以发展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精准定位、重点帮扶,从根本上有效地增强广大贫困群体增产增收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开展产业扶贫开发的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做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

产业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在于精准,运用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开发的力度,因此,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应当下大力气去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建立初加工的基础上,更应发展精深加工以及后续的销售与服务的链条,进一步的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的规模。在保障产业链的发展上,通过吸引更多的资本,盘活资金的利用率,打造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充分保障原料的优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其从根本上全面打造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构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体系,强化保障广大贫困群体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与经济性。利用企业的优势力量,充分将对口扶贫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整合地域内部的优势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扩大产业规模的效应,并引导农户集中优势力量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打造品牌效益,进一步地加快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力度,延长优势产业链,保障产业链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使其从源头上进一步地提高产业扶贫的实践效益,为加快推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贫困地区的技术专业人才的力量

人才是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保障,加强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是顺利推进产业扶贫开发的重要所在,只有不断地提高精准扶贫的人才支撑力度,才能更好地开展产业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使其从根本上减少贫困、消除贫困,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目标。因此,应当进一步地加强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人才与培育本地人才双管齐下的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储备,实现精准扶贫在人才方面上对口扶持的力度,使其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作用,有效解决制约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在人才方面上存在的瓶颈问题,增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实效性的进展。

充分运用技术型人才的力量,使其形成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树立品牌效应的意识,将地域内部具有特色的、生态的产品进行优势整合,形成品牌效应,并加以有效地宣传与推广。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并使其向高层次的发展状态上发展,强化企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准确定位市场的发展形势,拓宽销售市场与渠道,为更好地提高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增收提供充足的保障,使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在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农企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改变以往传统的帮扶机制,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快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优势力量,整合贫困群体的优势资源,如引导贫困农户以利用土地的流转、折价入股等形式与其加强合作,使运营模式能够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轨迹,全面达成利益联结的共同体,并从根本上克服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上的短板效应,引导扶贫对象走向市场,切实提高扶贫对象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提高广大贫困群体增收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使之更好地实现贫困农户的根本利益。同时,在双方履行合同的约定上,逐步完善农企之间的利益联结,严格执行农企所签订的合同,不仅让经济组织实现更多的收益,也更好地让贫困群体能够真正的分享产业扶贫所带来的利益。还应当建立健全贫困群体的维权机制,确保贫困群体与多种经济组织之间在利益联结上的正常关系,指导和帮助贫困群体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农企双方在履行的经济合同上,以及对所参与经济活动上所出现的问题努力地加以解决,尊重贫困群体的自主参与,确保广大贫困群体的根本利益,全面有效地推进精准产业扶贫开发的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广大贫困群体的根本利益,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利益机制

在产业扶贫方面,今后要重点建立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和收益、受益机制,强化组织动员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各项技能,也就能够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会干、能干。继续推进旅游扶贫、科技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等精准扶贫行动。2017年,我们将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劳务输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进展,确保全市按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全力消除贫困死角,实现精准扶贫全方位、全覆盖。

六、结语

(一)几点启示

一是产业扶贫要特别注意“一、二、三”产业相融合。顾名思义,产业扶贫的主要路径是坚持扶贫与产业紧密融合。作为松嫩平原地带的贫困县(市)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广袤的黑土地、机械化规模经营、众多的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生态游等。为此,就要树立总书记提出的“青山绿水”“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大思维、大理念。在产业结构和产业扶贫方面,坚持一产业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出产品;三产业围绕“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做配套的思路,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拓宽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增收渠道。

二是产业扶贫要注重“点、线、面”布局相契合。产业扶贫的快捷之道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齐齐哈尔市在产业布局方面要以“十二大优势产业”大发展为方向和突破口,并以之为带动,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基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示范平台,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产业扶贫示范点、示范线、示范区,通过“点、县、面”带动,向全市各县(市)区辐射,推动全市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是产业扶贫要注重“短、中、长”项目相结合。产业扶贫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要以“一个家庭一个就业”为指导,将“短、中、长”产业项目协调布局、渐次开发,并作为保障贫困人口长效稳定增收关键来抓,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发展“长中寓短、长短结合”产业开发模式,确保贫困户短期收益不减少、中长期收入有增加局面,使“真脱贫、不返贫”有可靠保障。

四是产业扶贫要注重“多元化”投入融合。产业扶贫的力量源泉多元投入机制。在产业扶贫方面,坚持把政府投入作为“杠杆”,积极引导对撬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投入资金发展生产,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补充,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有效破解扶贫投入难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贷款总量,拓宽贷款资金来源。县级财政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撬动10倍、20倍以上农商行信贷资本投入,政府、银行、保险可按照2:3:5的比例承担风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10万元的3――5年无担保、无抵押、全贴息扶贫贷款。通过贫困村产业增收、能力建设、技术到户、民主管理、参与式扶贫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保扶贫贷款资金有效益,且是“放得出,收得回”,进一步增强加大贷款Y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化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贷款供给,争取贴息资金扶持。重点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改进投资方向,扶贫对象优先贷款,优先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行“村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贷款资金”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以贷入股。支持“职业农民的贷款要求”,提高放宽产业大户的贷款额度,激发其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的热情。推广“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发展模式,激励贫困户利用贷款资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是提高扶贫互助协会的服务水平,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扶贫互助协会贷款资金防控体系,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与手工账务管理同步运行,逐步实现担保措施多样化、合理化,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加大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减低贷款资金风险。

总之,消除贫困是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产业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关键环节,势必需要更好地整合区域内部的优势资源,促进广大贫困群体参与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稳步推动广大贫困群体的增产与增收。因此,产业扶贫开发对于当下能否打赢这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带动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的积极参与度,使其有效地提高广大贫困群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杜晓山.精准扶贫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16,(09).

〔2〕周宜强,张晓丽,邱峰.财政精准发力助推扶贫攻坚〔J〕.农村金融研究,2016,(09).

〔3〕谢学芹.精准扶贫支持模式与实现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9).

〔4〕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

〔5〕陈秋衡.产业“造血”激发脱贫内生动力〔J〕.农经,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