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1

一、作文命题中蕴涵的情感因素

作文的命题指的是为学生写作文而提供的标题、材料以及提出要求的总和。命题是每次作文训练能力目标的体现,必须是有计划的,而有计划并不是就要忽视命题中的情感因素。好的命题不仅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能唤醒他们的潜在情感。例如同一个写作内容――友谊,有的教师命题为“朋友之情” “我与×××的友谊”等;有的教师命题为“爱,是刻骨铭心的”、“莫愁前路无知己”等。不难看出,前者的命题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注入一定的情感因素,显得大而空;后者的命题则充分实践了命题的艺术性,避免了随意性,命题本身就蕴含着积极的情感导向,易于引出学生潜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又如写“我的老师”则可命题为“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写“谈勤奋”又可命题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二、作文指导过程中贯穿的情感因素

教师针对命题,调动自身情感体验与学生实际,或介绍自己的体验,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把自己的写作实践告知学生,或讲述一个故事等,刺激、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然后因势利导,加以总结和完善。作文指导过程是情感注入过程,只有积蓄了饱满的情感,才能说好话,抒好情,析好理,叙好事。投入了感情,才可能变“要我写”的被动心态为“我要写”的主动心态。这样不仅本次作文会取得很好效果,还会带动学生的自发作文,以后经常会有学生将主动练笔的文章交给教师批改,都是一些真实反映生活的文章。有这样的成效,应该得力于写作过程指导中的情感注入。

三、作文批改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作文批改是对作文进行修改、批语、评判,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评语。有教师说过:作文评语“是师生信息交流的导线,是师生友谊的结晶”。不错,作文评语不仅是评判写作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指出如何做人的道理。评语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评判技巧、能力;2.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能感人、育人,当然要求教师在批改这一环节中,注入真切,积极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注入情感的方式最好是少说教,多谈心;少批评,多鼓励。尽量发现学生闪烁的点滴思想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肯定,并能热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教会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

四、作文讲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

作文讲评是在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能进一步强化批改的作用,巩固批改的成果,成为以后作文的经验教训。教师在作文讲评中注入的情感,比评语更具鼓动性,因为讲评是面向全班的。具体方法是:1.有感情地朗读;2.分析作文主题触动的情感;3.分析精彩句触动的情感;4.分析小作者情感与教师情感的碰撞。经过这几个步骤,作文讲评饱含感情,可促进、鼓励下一次作文。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作文;思路拓展;策略

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拓宽思路,让文章充满别样的韵味

常言道:“题如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比如以“感恩”为主题拟定题目。有的孩子题目新颖便能夺人眼球,材料典型定能出“奇”制胜。同时,在选材方面,孩子们能拓宽思路,从“感恩”这个大主题中组织有关材料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其中有感恩父母的,有感恩祖国的,有感恩老师、同学的,有感恩医生的,有感恩为学校捐资建校好心人的,有感恩创造辉煌历史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多角度选材,使习作内容百花齐放,各显特色。

二、书写真情,让文章充满动人的魅力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的确,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只有书写真情,才能激人心动、动情感人。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积累是写作泉源,生活充实才能抒发出真正深厚的情思来。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向生活打开,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孩子们,也应该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走进生活。春暖花开,用那河畔的金柳、颤动的银鳞、轻柔的流水声,来冲撞他们灵感的诗行。课间十分钟的喧闹,你追我赶的竞赛,天真幼稚的争论,师生挚友的别离,学生都能打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时空。这样,他们在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写出的文章不是生病的,矫揉造作,而是处处洋溢着流光溢彩的思想浪花。

三、细致入微地刻画细节、突出主题,动情感人

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十分重要,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的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海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引领孩子用细节之花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激荡文章之海,让孩子们笔下涌动真情的习作充满生命的魅力。比如作者以“感恩”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实事求是地讲,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动起笔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在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审题不清,拟定的题目与主题联系不紧,如《文明礼节从小做起》、《让座》、《家乡的变化》、《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等。针对“感恩”这个话题,拟题时必须明确什么是“感恩”,清楚“感恩”的原因,确定“感恩”对象,感恩什么,怎样感恩,然后从小处着手,揭示“感恩”话题。可以根据感恩的对象拟题如《感恩××》,可以根据“感恩”这一中心词补充拟题,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中心凝炼语言拟题。

2、“感恩”这一主题表现得不够鲜明,比如《感恩母亲》的文中,一位小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爱”这一主题,一句“感恩”的话语也未体现。还有一位同学在《家乡的变化》一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家乡的生活水平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却没有从“感恩”这个角度去写,这就偏离了“感恩”这一主题。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感恩其实很简单》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那如冰山下的温泉一样的父爱。在体会了这种父爱之后,他懂得了知恩图报,学会了感恩。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懂得了父爱的心便是一种感恩,让自己过得好,让父母过得好,便是一种报恩。我尽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感恩其实很简单。为父母捶捶背、洗洗碗、给他们唱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心思、一个眼神、一个好习惯,对父母感恩吧!感恩其实很简单。因为有“爱”才会感恩,“爱”与“感恩”融为一体,我们的感恩文章才会主题鲜明,扣人心弦。

3、选材构思行文方面,有些孩子不能大胆突破常规思维,人云亦云。如《感恩老师》写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感恩母亲》写妈妈下雨天为我送伞、送我去医院看病。这样的素材大众化,不能引人入胜,选材要真实、要新颖。比如: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写给老师一封感恩的信》中,(描述了一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他去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他够不着,这时老师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他认字的真实例子)其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您让我们举手的同学上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我够不着,这时,您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我,老师,您知道吗?当时,我心里有多高兴吗?老师,您当时真像我妈妈,谢谢您,老师!事例虽小,但却真实感人。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难忘课堂”;文化意蕴;操作要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12-05

新世纪初,诞生于江苏省南通中学的“难忘教育”,以激情澎湃的德育场景和润物无声的德风甘露,给学生以道德启迪并滋润着他们的德性养成,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1]“难忘教育”凸显于德育又不局限于德育过程,它是学校教育传统和理念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穿透学生心灵的教育张力,它使受教育者内心被震撼而历久弥新,它使教育对象成为实践主体而不是被动者,它更指向学生的整体状态而不只突出某个方面。所以,“难忘教育”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内驱力张扬和实践内化的全部教育过程,其普遍意义和价值当然要深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这正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究和发展的必然。

“难忘教育”深入教学和课堂既是继承,又是超越。它继承了学校传统和德育实践成果,又具独特的认知和情感魄力;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又在更高起点上扬弃和超越。课堂集约了学生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时空,学生是其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完整个体,知识的灌输和程序性操作也许会塑造出一个个“机器人”,但却失去了人的天性、能动性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因此,课堂应当赋予学习活动本应有的猎奇、探究和取舍的精神享受,并且在相互影响、启迪和协作中形成团队的活动方式,这就是课堂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多样的、多元的,课堂文化也是多重的、多向的,既有个体学习经验所形成的学习个性,又有学习团队相互影响而聚合的学习共性;既有一般的学习规律支配着的学习进程,又有特定的学校文化所拥有的学习传统和活动特征。所以,课堂文化具有特征性、倾向性,不具规定性、统一性。从南通中学的教学文化传统和难忘教育理念出发,我们概括出通中课堂的“智慧”与“情感”两个基本特征,并从保持文化呈现的连续性和跟进性考虑,用“难忘”来表达南通中学的课堂文化内涵,即“难忘课堂”。

在“难忘教育”向教学领域拓展的初期,我们对“难忘课堂”从内涵、特征、建构等方面提出过有关假设。具体包括:“难忘课堂”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场所,具有优质长效、自主学习、生命成长和智慧迸发的特征,并有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共同成长的教学取向、预设生成的教学过程和记忆深远的教学效果等建构路径。[2]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对“难忘课堂”的操作系统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逐渐提炼形成了包括“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和知情融合”在内的“难忘课堂”操作要义。

一、问题引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生产和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知识。所以,“难忘课堂”倡导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问题教学的渊源,一般认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以及近代美国杜威“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我国也有一句教育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围绕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化与多层次的探究和学习。问题是世间普遍存在的,而对学习活动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的问题,一定是能触及学生思维起点,并符合其思维规律的问题,主要有问题链和主问题等形式。

所谓问题链,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的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3]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则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问题链像一条锁链,通过围绕主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的追问,把问题与教学目标紧紧地链接在一起,每一问都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问题链的导向作用决定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一定能到达知识的彼岸。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节的引入阶段,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链:(1)在正方体A1B1C1D1-ABCD中直线A1B1与平面ABCD是什么关系?还有类似与平面ABCD平行的直线吗?(2)你会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吗?(3)任意画一条直线与平面ABCD平行吗?在平面A1B1C1D1内画A1C1和其他比较特殊的直线呢?(4)用定义判定起来困难,需要找新的判定工具吗?该问题链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背景,按照思维层次由浅入深的方向逐级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知识的内涵,同时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主问题”源自语文阅读教学,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4]主问题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精准地指向教学目标、有力地强化教学重点、顺利地推动教学进程等三个方面。所以,“主问题”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支撑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细节描写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切口小,开掘深,紧紧抓住人物细节,能将大观园内一个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内心世界生动地凸现出来。“主问题”策略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例如,对于“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分析四个装置中金属电极可能发生的变化”,由于问题中的四个装置分别对应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在随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前两个装置认识电化学腐蚀的反应原理,结合后两个装置寻找防止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方法。所以,“分析四个装置中金属电极可能发生的变化”的问题实际就是本节课的主问题。

从教学功能的角度看,问题链或主问题都有导入、探究、迁移、诊断等多种类型,所以“难忘课堂”不管是选择什么形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设计都注意紧扣核心内容、立足认知起点、优化思维过程,同时还注意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二、自主探究

青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具有主动探究新异刺激,并从自身的体验中理解事物意义的内驱力。如果教学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学习就会成为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所以,“难忘课堂”倡导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活动,获取相关知识并提升探究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5]根据教师对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与帮助程度的不同,即不同探究阶段活动主体的差异,可以把探究教学分为定向探究、指导探究和自主探究等几种类型。“难忘课堂”侧重的探究教学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或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对学生的帮助或指导,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所有阶段的相应活动。

关于科学探究的要素,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叙述。学科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组织,既可以是以一节课为单元的相对较大的探究活动,几乎包括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相对较小的探究活动,每一个探究活动只包括一两个要素。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例如,关于能量子概念的教学,可以按照“冶金工业促进了黑体辐射问题的研究用经典电磁理论解释实验规律难以解决的矛盾普朗克能量子的假设数学推理与实验事实的对照”的线索展开,让学生在其中经历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形成结论等要素的探究过程。再如,在引入强相互作用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的现象,思考其原因是什么?教师呈现问题后,学生自然会想,“对呀,同性相斥啊……可能除了库仑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力,使得质子相互吸引,不然怎么会……”这小段教学过程也许只有一两分钟,但它也包含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以及极其简单的分析,也含有科学探究的典型要素,也是一段科学探究过程。在语文及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相关科目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实施探究教学。不同的是,在数理化生等学科运用探究的方式,是为了获取和理解这些学科的知识,以及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学科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则是为了“积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掌握正确先进的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所以,语文探究教学可以是“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探讨字词句的含义,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梳理探究并积累语言材料的运用以及段落篇章组合的方法规律,在语言材料和运用规律技巧的操作训练中提升能力等”。[6]不过,虽然探究教学的目的随学科性质的不同有所差异,但组织形式基本相同。

自主探究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亲自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并掌握相应的探究技能。所以,“难忘课堂”对探究教学的设计,首先考虑探究方式与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等的匹配。又由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形式,所以“难忘课堂”还考虑探究方式与学科性质、特点的匹配。同时还注意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知识单元也可能有不同的探究方式。

三、互动合作

面对引领学习的问题,或是探究学习的有关任务,如果都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通常是有难度的,往往也是低效的。由于合作不仅能够融洽人际关系,增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感情,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和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和个体的绩效水平。所以,“难忘课堂”倡导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等的互动合作中产生智慧的火化,实现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同时被介绍到国内并在一定范围开始实践,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引起普遍重视。自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教学的构造就包括教学主体、学习内容及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其中,班级教学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和信息操作的技术互动。课堂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与技术的互动,包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信息技术和沉寂四类十八种情况,该课堂互动分析系统,显示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7]完善的课堂互动分析系统不仅能够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以及与技术互动的深层次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组织开展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实施,一般都以问题引领和自主探究为基础。合作学习的任务可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探索性的思考题、拓展性的训练题、比较性的分析题等,让学生意识到困难,又能在组员的互相帮助下解决问题,难度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最近发展区”。如物理教学中研究物体的失重与超重现象、测量木板的动摩擦因数、自来水电阻率的测定等探究性内容;政治学科与时事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投资的选择”等生活性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明确的责任分工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应以异质性混合小组为主,既要照顾日常座位的相对稳定,又要考虑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的互补。另外,在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否认教师的“价值引导”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放弃教师的责任;而且没有教师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过程,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足够的发展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主动与学生互动,把控教学节奏,调整思维走向,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适当而又适量的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难忘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着力从改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技术互动等状况入手,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

四、知情融合

课堂是认知与情感交织共生的世界,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难忘课堂”追求知情融合的和谐统一,倡导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获得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知情合一思想是由当代美国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认知与情感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在其间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难忘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注意挖掘有关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这对教师就提出了以情施教的要求,具体对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化处理等教学策略。

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主要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材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含有丰富的显性情感因素。探寻显性情感因素,可以用美学观点分析和处理教材,以发现作品的语言美、哲理美、意境美和形象美;还可以从写作意图、文章语言、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以及层次结构、情节线索等方面探索和挖掘作家赋予作品本身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教材也含有隐性情感因素,主要是说明性文体、文言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等。挖掘隐性情感因素,要善于捕捉“疑点”,撷取“知趣”。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四类十二项:(1)以知引情――以教师的认知水平引发学生的情感,包括矛盾冲突法、比照联系法、学科渗透法和示范点拨法;(2)以情引情――以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情感展示法和角色变换法;(3)借境引情――教师借助客观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包括游戏表演法、创设情境法和教具辅助法;(4)以知生情――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过程生感,包括课外实践法、“留白”感悟法和小组讨论法。[8]

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的策略,主要适用于以数理逻辑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具体是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从情感角度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设法赋予教学内容以某种情感色彩,使之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相应的情感化处理方式可以有情感迁移法、情感诱发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和美感引发法等。[9]对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情感化处理。如心理匹配策略,包括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包括由超出预期的刺激引起惊奇和由惊奇转化为兴趣;等等。[10]

“难忘课堂”倡导知情融合,就是期望通过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能获得积极的情绪调动和愉悦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

从课堂实施和活动方式上看,“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知情融合”具有可操作性,它们分别从某个方面和教学策略上突出了“难忘课堂”的实施要领和组织方式。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方法论支撑,但关键还在于理念和实践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有学校文化的共性,又有教师自身的文化个性。学校文化共性聚合了“课堂文化”,而教师领悟、发挥、创造和个性化实践,实现了“文化课堂”。“文化课堂”是在学校课堂文化基础上自省、自觉的课堂,它是实践者作为具体学校的文化使者演绎着各自精彩的课堂文化,它包容和聚合了各种文化元素,使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在圆润的活动中得以实现。因此,前行者会不断超越在这些问题上的纠结。

第一是“有痕”和“无痕”。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一种外在的教学和组织手段是要暴露痕迹的。痕迹是突兀和粗糙,是一种不自在、不流畅,是教学过程的磕磕碰碰、流于形式。可能刚刚领会和尝试新的课堂操作要义时会有这个过程,一旦真正领悟、贯穿和得心应手,则会获得理念与方法的“内化”。内化并自如就是“无痕”,就是自然而然的认知体验,就是教与学的交融挥洒,就是个体教学风格的闪现。“无痕课堂”是难忘课堂的基础。

第二是“有意”和“无意”。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要求的,这种目标要求时时在实施者心中,成为“有意”行动。因此,教师总要研读和熟记课程标准,并在课堂实施中逐一呈现。但常常是教师该讲的都讲了,学生却难有完整领悟和内化。比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总在有形和无形、有意和无意之间纠结。何为知识?何为技能?如何在认知体验中领会方法?如何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要是作为“教条”去默念和机械照搬是难有作为的。其实三维目标是为课程实施者搭建的一个学生发展的时空框架,它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其中,实现课堂的立体效果。教者固用意精良,而“有意”却在“无意”之中,学生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自我体验、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无意课堂”是难忘课堂的升华。

第三是“有为”和“无为”。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是实施者心中的量度和成就使然。有些效果是内隐的、长效的,有些效果是外显的、即时的,而外显的、即时的效果恰恰是可当前测量的,并且是学业成绩的证明所在。教师往往被它们所左右,采取非常手段去加压和堆砌,其实这是“有为”而不可为。教育是“慢功夫”,是成长的积淀、人格的历练,是主体的感悟、实践的内化,指望短期的直接效果,必欲速则不达,且损害整体根基。高明的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会使课堂透射出“知情融合”的认知魅力,赋予课堂宽广的认知背景和丰富营养,顺乎自然且向其所然,回避功利且积极进取,在情绪昂扬和日积月累中获得成长和成功的满足。教育者“心中有为”,然“匠刻无为”,学习者“漫步无为”,然“脚下有为”。“无为课堂”是难忘课堂的意蕴。

“无痕”、“无意”和“无为”看似飘逸而豁达,却功夫深厚、志存高远,是教育者不断追寻的课堂文化意境。“难忘课堂”作为其中的一个实践范例,是通中人共同创造并走向远方的文化观照。

参考文献:

[1]龚永泉,申琳.辉煌人生从这里起步――江苏南通中学德育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04-11-20.

[2]姚天勇,陆军.难忘课堂:内涵、特征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B).

[3]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0(5).

[4]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5]徐学福.探究教学三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6]郑晓龙.合作探究教学浅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7]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8]严雯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性处理策略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4

要使上述现象得到改观,就要求写作主体本身是有血有肉、和着欢笑、和着泪水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能为每一次的太阳升起而欣喜,为每一次的日落而悸动,每一阵风吹过都能让他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每一声蝉叫鸟鸣都能激起他翩跹的思绪,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容易刺激他们的感官,触动他们的心绪。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轻轻敲醒他们沉睡的心灵。

端正学生写作动机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对教育的文化理解和行为取向的问题。以往的那种纯功利性的写作动机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创作产生了误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无疑似一阵春风,让我们感到了作文教学的希望。我们要把握这一时机,用新教材的思想重塑自己,用新教材的理念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写作动机,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张扬。

一、革新教师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对学生作文评价采取了灵活、多元的方式,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明朗的天地,也使教师的教学终于摆脱下种种束缚,为我们自觉地去探索作文教学的改革之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也在尝试着:1.在阅读教学别珍惜学生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避免用抽象概念化的语言强硬地灌输给学生,简单的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把学生当成有机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运用于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思考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主动建构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例如我们在教授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诗中写了哪些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状态如何,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再让学生谈谈他在这幅画面中感受到的氛围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总之,力求用生动真实的形象感染学生,也具体可感的使学生领悟到诗歌是用具体意象来抒感的。让学生的触角变得细腻些.情感更丰富些。2.作文的命题、写作方法的指导、评价都向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个方向努力。命题“学生的每一次作文,是否能够把内心积蓄充分表现出来,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是否切中学生的实际”;因此我们在命题中,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出一些他们了解和感兴趣的,关注到社会现实与未来的、比较实际的、容量较大的、富有启发性和批判性的、能充分展示自我的题目,来唤起他们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个性化的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而自由的氛围中,很容易写出自己特有的东西来。在评价作文时更多地是根据每次的训练目标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只要学生的作文达到这一阶段目标,即给予鼓励。

二、熏陶学生情意心智

美学家罗丹曾经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文同样如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情意心智进行陶冶。1.教师的熏陶作用。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远远称不上大师,但在学生个性的培养上,完全可以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来熏陶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在作文教学中,不要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评判,鼓励学生灵感的闪现,甚至是不成熟但具个性的思想的出现,让学生真正写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2.书本的熏陶作用。作文中讲求个性,并不是天马行空、刻意求异求怪,真正有个性的文章应该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阅读多方面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的情操、为人的求索、英雄的形象、历史的屈辱,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5

一、让阅卷老师看到漂亮的脸面

文章的脸面指书面整洁,书写美观,字体规范,行文正确。文章的脸面犹如人的脸面,漂亮洁净的脸面给人美的享受,文章的脸面亦然,漂亮的文面给阅卷老师神清气爽的感觉,一下子就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反之,那些字迹潦草、涂涂改改、卷面不洁、行文错误的作文是阅卷老师最讨厌、最反感的。这样的作文即使内容写得很好,但已给阅卷老师的批阅带来困难,会影响对此文的赋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平时习作时逐步实施写作要求就可以做到。另外,在现在无纸化阅卷的时代,答卷时一定要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避免扫描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要尽量让阅卷老师看不到文章的“外伤”。

二、让阅卷老师感受到真情实感

考生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牵动阅卷老师的情思。情感是连接作者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是两者情感碰撞火花的电石。在应试写作中,考生要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使阅卷老师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中一直强调文章要抒发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考生要用真切的语言去打动阅卷老师。

三、让阅卷老师明白文意

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即主题的重要。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它与题材、结构、语言等关系密切。文章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取决于主题的需要。古代文人强调“意在笔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全篇作通盘考虑,把握如何开头,如何叙写,如何衔接、过渡,如何结尾,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离开了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就失去了主脑,无所依附,就像断线的珠子、溃散的士卒。考生务必牢记文章的主题要求: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正确是指文章的思想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经受社会实践的考验。主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鲜明指文章主旨要明确,作者态度要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毫不含糊。集中指文章的主题不能零乱、分散。古人作文的经验“立意要纯”、“意多乱文”,是很有道理的。深刻指主题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主题是否深刻,往往反映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因此,考生在确定立意时必须把握主题要求,要让阅卷老师明白所写文章的主题。

四、让阅卷老师看到有格调的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的境界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境界,材料就必须有高尚的审美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有一个学生在《童年趣事》习作中选了这样几则材料:(1)搞恶作剧,与新来的女班主任作对;(2)想办法吓唬胆小的女同学;(3)根据同学生理或行动上的缺陷给同学取绰号。也许这些事在作者童年时确实感到有趣,但是作为中学生至今仍然视之为有趣,其表现出的情趣是不高的。尽管考题没有在这一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做到这样就紧紧地把阅卷老师的目光吸引住了。

五、让阅卷老师欣赏优美的写作形体

美感形体是指文章以完美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框架,使审美形象在整体的自然和谐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文章形体包括题目、开头、正文的顺序安排、过渡、照应以及结尾。怎样展示它们的美呢?

1.题目要一“目”传神。这是针对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来说的。好题目令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拟题目的方法有使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等。

2.打造“凤头”。头好一半文。考场作文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使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感情。考生应尽量做到开门正、入题巧,这样可以收到“先发制人”之效。

3.壮大“猪肚”。在话题作文写作时,考生要选择擅长的文体、行文结构、语言形式。语言要规范、连贯、得体,还需增强语言的文采魅力,即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长短句等。另外,还要提炼出闪光的语言,即在关键处恰当引用一两句名言警句,使文章增辉生色。

以感动为题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积累;随感;兴趣;作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14-02

一、积累素材,随机训练

1、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

(1)从课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写作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如在《心声》学完后,让学生针对“李京京被老师拒绝后在小树林中的心理”这一略点进行扩展,针对“赵小桢在公开课前一天向妈妈讲述京京偷听朗读演练的事”这一隐点进行补充;针对“公开课后京京给爷爷写的一封信”这一续点进行接编。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2)教学中抓住契机,多写随感。新教材有许多课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与之产生许多共鸣,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也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关心时事,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生把报纸上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让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二、多活动多交往,长见识增感情,激发写作兴趣

1、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感。组织学生参加野炊活动,写出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让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比如,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2、加强师生交往,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喜欢教师,就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学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不信任感,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使学生了解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从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学生跟教师交流思想,就会认真完成作业任务,增进师生情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训练时多教作文方法

1、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所设题目要能够使学生感到“有用”、“有味”和“有望”,要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半命题目和自由作文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2、提供写作范文,激发写作兴趣

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提供范文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借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选好范文供学生模仿和借鉴,学生容易写出好文章。学生有了成功感,大大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3、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写作前应审类型、审引语、审话题、审要求。具体地说,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准确审清题意。针对不同的话题题型,对作文提供的引语、材料,尤其是话题的中心语的内涵要理解准确,才能在正确范围内选材作文,纵横驰骋而不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满足话题全部的要求。对不同的话题作文题目,有的考生容易只看中心语而忽视了材料或引语及要求中的其他信息,结果在作文中造成明显的硬伤。正确的做法是兼顾各种要求,尤其是体裁,表达方式、字数、出现人名、校名怎么办等等。审题时要看清哪些条件是开放的,哪些条件是限制的。

(3)以小见大,选取最佳切入点。话题作文中话题的宽泛性决定了以小见大是话题作文拟题、立意、选材、构思的最佳法宝。从“话题”所饱含的意蕴生发开去,围绕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中最能吸引人的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搜理出来,或叙事写人或写景状物,或发表见解展望前景。

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巧拟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含文章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以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受,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如何快速准确地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

1、拟题四原则为准确、新颖、小巧、简洁

如课文《秋魂》、《背影》、《驿路梨花》等。

2、拟题手法:

(1)添加因素法。如 “老师”话题――《新来的老师》、《老师的眼睛》

(2)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显得生动、鲜明、贴切。如:“心愿”话题――《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明喻、“电脑”话题――《告别“网事”》

(3)仿套名句法。翻新改造名诗名句,成语俗语,仿用套用当前流行的影视、歌、书的标题,使标题新颖别致,具有独特的魅力。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拟题上设置一个诱人的悬念,或表明一个异乎寻常的结局,从而紧紧扣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急于探求文章内容的强烈愿望。如:“男孩女孩”话题――《我与203室不得不说的故事》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评讲活动

1、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在课堂中大声朗读一遍,再由学生及教学当场评议。因为学生在大声朗读习作时,不但能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能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