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一、紧扣话题拟题

文章标题是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部分,标题拟得好,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给整篇文章增光添彩,同时也定下了写作方向。作文题目要准确,更要生动、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拟好标题应做好以下几点:

1.以话题为中心词。在话题前后加上适当的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这是拟题最基本的方法。以“感动”话题为例,我们可以围绕“感动”,拟出这样一些标题:“就这样被你感动”、“妈妈,我为你感动”、“感动我的一个瞬间”……

2.用标题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诚信不可少”、“爱是无私的奉献”等等。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可拟为《苦咖啡》,这便运用了双关,既实指咖啡,又暗指生活,通过叙述自己在校独自锻炼的苦,折射出其中的甜。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

二、把握话题中心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提醒同学们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三、独辟蹊径,表现个性

2011年陕西省《考试说明》作文评分“备注”栏:“B.表达富有创意”可在相应等级增加3分。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其次,要学会逆向思维,就是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以“感动”这个话题为例,它的反面是不懂感动或者是不会感动,那我们就可以写一个说自己不懂“感动”的人,写他在母爱面前的心理和行动,写他的冷漠在母爱面前怎样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从而学会感动的过程。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文章不落入俗套、不大众化,而给阅卷老师以“新颖”之感。再次,要发挥联想和想像。要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说别人所未说,讲别人所未讲,抒别人所未抒。

四、点题恰到好处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一.两个智慧

之一:区别“话题”与“问题”的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与一般意义上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有区别的。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谈话时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引发谈话的由头。话题不是一个单向被动的你“问”我“答”的过程,而是立足把握文本精髓和激话学生语文思维的“核”、由这个“核”延伸,辐射开去,针对编者意图和教材能力训练点有的放矢的“谈话”。这种“谈话”提供的只是交流的话引子,无所谓指向性的“标准答案”。它关注的是每位学生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和表达的过程,它提供的是让“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碰撞沟通、平等对话。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之二:驾御教材,梳理文本、挖掘文本,寻找“话题核”的智慧

很显然,教师课前挖掘文本内涵,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中去,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情趣和语文思维的“话题核”,这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什么是“话题核”?怎样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去找到这个话题核呢?举《故乡》的例子予以说明。

通读两遍小说文本,我们会整体感知小说构思的轮廓:通过一个“比”字,突出一个“变”字。再搜索中国二十年风云变幻的背景信息,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可以挖出一个“总根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造成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仔细研读结尾的四段文字,我们读出了“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我”的三个思考: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这里结构全文的“比”字和“变”字,体现作品主题的“总根子”和“新路子”就是能开启《故乡》教学思路和学生语文思维的“话题核”。然后围绕这些“话题核”便能生成相应的一连串的话题:

⑴初读课文:课文中描绘了两个故乡,一个是儿时“记忆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眼前的故乡”。你对这两个故乡的整体印象是什么?能否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构思特点?

⑵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进行了哪几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导致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总根子是什么?

⑶品读课文:“我”别离故乡时,围绕“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提出了三个社会命题: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你能否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身份替他思考?

这是阅读教学的“抱西瓜”,下面我们再进行阅读教学的“拣芝麻”工作:

⑷推敲课文: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里的词语互换?为什么?

①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八岁的侄儿宏儿。

句中带点的字就是“话题核”,题目要求就是围绕话题核生成的话题。因此,是先有“话题核”后有“话题”。这和先有种子后植树是同一个道理。

二.两个实施三维对话的策略

策略之一:小说教什么的策略

接触语文才会认识语文,认识语文才“会学”语文;接触小说才会认识小说,认识了小说才“会读”小说。很多语文老师,没有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和头脑,没有探究过体悟过语文的本能、本质,没有语文教学思维,一味地跟着编者人云亦云的埋头拉磨,结果是:把自己拉成了只会围着磨盘打圈圈瘦骨嶙峋的“老黄牛”,但终究也没找到教语文和学语文的出路。最后,只有让自己的生命在“蜡烛”似的销毁中流泪――因为始终照亮不了自己的内心,也照亮不了别人前头未知的路。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探讨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探讨学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什么最管用最有价值,我们就教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是认识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方法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实践论。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最地道的教什么策略。

第一,要教他们了解一点阅读的原理。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你阅读的文本是作者的创作思想、艺术和写作思路的呈现。文本本身有它的逻辑思路。如果你阅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你的阅读思路将和作者写作思路在做同步同轨的思维运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写作时“意要称物,文要逮意”。他揭示了写作的双重转化规律:“物”――“意”――“文”。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是我们的视觉准确地捕捉阅读文本的信息,然后把我们大脑判断辨别理解得到的阅读之“意”,去“逮”作者的创作之“意”,最后再联想作者所表现的生活现实之“物”,悟出作者从原生态生活中提炼榨取出来的“汁液”,即创作初衷(小学叫“中心思想”,中学叫“主题”)。其实,我们说的阅读活动是在做作者写作活动的反向思维运动。其思维流程是:“文”――“意”――“物”。

第二、要教给学生认识什么是小说。

1.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范畴。“文学就是人学”,艺术的就是美的。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创造美的冲动。因此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固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背景)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去美美的读,美美的感受、美美的体验,而不能把教师公式化的语言、教参的语言定律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

2.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言为心声”。小说的语言不外乎“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种。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文本语言,揣摩小说语言的表现艺术,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还要进入作者和人物的内心去作一番设身处地的考量和探究。

3.小说是叙事性的作品,有明晰的叙事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引导学生读小说,首要的问题是读,通过读,引导学生弄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为理解小说的主题作铺垫。

4.小说是写人的作品,人的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赖以生活的自然空间,人物生活的背景决定人的思想、性格和智慧。因此对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要有必要的补充和交代,人是社会的人,物是社会的物。人物的性格、思想、情趣必然烙印有社会的印记。知人论世、一分为二既是辩证法又是方法论。温总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芦花荡》这课后进行了评课。他说教师没有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很遗憾:“孙犁是河北安平人,他一直在白洋淀一带生活,1937年参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写出像《芦花荡》和《荷花淀》这样的文章。讲作者的经历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孙犁于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到过延安,然后陆续发表了反映冀别是白洋淀地区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像《荷花淀》《芦花荡》都受到好评。”总理语言很平静,但平静之中蕴涵着冷静的教诲。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教会学生学文――学用汉语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学人――学做一个有智商、有情商、有修养、有科学素质、有生活品位的健全的现代人,做一个热爱汉语语言,具有汉民族风格和人格的地球人。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生活,必须治本。

5.小说是写人的艺术作品,艺术重在真实和感人,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是小说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尺。因此引导学生读懂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怎样使环境典型,怎样使人物典型既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又是小说教学的难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编了《小说妙喻八字歌》来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用语地道,对学生认识小说,读小说,写叙事文很有帮助。人物是小说的心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外貌是性格的牌子,神态是习惯的孩子。表情是心灵的影子,语言是心灵的镜子。行动是心灵的仆人,心理是行动的导游,景物是心情的伴娘。情节是生活的浓缩,环境是人物的舞台。线索是小说的中枢,细节是小说的血肉。结构是小说的筋骨,主题是小说的魂魄,小说是生活的使者。

策略之二:小说怎么教的策略

用一句话概括:打造平等对话的阅读磁场,捕捉三维对话的“话题核”。什么是对话?对话是一种语言交流。平时,我们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说话就是对话,其实不然。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小明起床后,漱洗完毕,和妈妈一起吃早饭。他咬了一口鲜美的包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今天我的同桌小华过生日,我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日卡,不知道其他同学会给她什么礼物?”妈妈看着儿子嘴里塞得满满的包子说:“吃东西说话当心噎着,时间不早了,抓紧吃完。”乍一看,小明和妈妈是在一起交流“对话”。但仔细推敲,我们发现两个人的谈话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小明的话题是同学的生日,妈妈的话题是担心小明吃包子噎着。由此看来,对话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它是双边或多边的;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或多方的交流反馈。

对话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交际活动的基本方式。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所谓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和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中心”,只要“教师表演”,只有“尖子生观看”,而把其余的大批学生当作“处理品”的灌输教育,已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成了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园丁教育虽然在挖掘儿童潜质,鼓励个性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却被“自然、自我、自主、自由”的发展模式紧紧束缚着手脚,“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自主”有余,“合作、探究”不足,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欠缺。而对话教育则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作用的途径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对话的平台,通过心灵的碰撞,感觉自己正在接受新的教育,收获了新的东西。课堂对话教育因为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作用,使师生的身心在以文本为介质的联系中得到最大值的愉悦和长足的发展,而且也在对话造成的“边缘领域”获得了各自的创新和创见。

小说教学怎样实施三维对话策略?举《孤独之旅》(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的教学课例说明。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1.走进文本,追寻话题之“核”:踏上杜小康的孤独心路。第一步,学生听录音,边听边画出10处描写杜小康走出孤独心理的句子。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略)话题核:孤独之旅。话题训练点:环境描写衬托心理描写。第二步,话题设计: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鸭群、芦荡、风雨的句子,想想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探究文本,扣紧话题之“扣”:品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话题设计: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研讨与练习一)

3.拓展文本,构建“三维对话”阅读磁场:体验孤独,诉说孤独之音。话题设计:之一,孤独之旅,其实是杜小康经历牧鸭的成长之旅。你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是什么?能否对小说中的人物作点评价?(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之二,环境弄人,环境也造就人。杜小康和我们年龄相当,他的孤独心路旅程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之三,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例简评:教师在研讨与练习三原有字句的基础上,增补了“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这条要求,把握住了编者的意图,明确了训练目标,让学生学有法,仿有例,练有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把例子用足,用活,用好,却不那么简单,必须在透析例子的前提下整活例子,有时还要改编例子,修补例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没有追时髦,宣扬“四维对话”的论调。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岂不束缚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语文思维?语文教学的对话应该必须是这样的:备课环节:教师――编者――学生;课堂环节: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作业环节:编者――教师――学生――文本。本文探讨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所以,议题的重心放在“文本――教师――学生”三维对话这个层面上。

课堂上,教师成了教与学的媒介,学生的兄长。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到“话题核”后,相机抛出的话题,在学生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共振,沟通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渠道,把编者的教学意图延伸拓展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行操练,以求得教与学的最大值。实际上,达成了编者、作者、教师、学生的四维对话磁场效应。如出水之芙蓉,不着半点修饰,就让学生带着自己原生态的生活,原生态的感情参与到一种文本再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去了。探究其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静静地忘我地走进文本(感性的纯纯地读)――跳出文本找回自我(理性的痴痴地想)――联想生活奏响和弦(诗意的心心相印地品)――激扬文字一吐为快(全身心的美美地写)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04-01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1.对话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一个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然而,当前的对话教学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往往提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不上,便叫另一个,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罢手。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思考质疑、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研读

文本研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研读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略读课文,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便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对话。这样,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不清,偏离主题,对话内容流于表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获得深刻的领悟。

3.对话主体突出个别,缺乏民主平等

在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掌控者,学生是服从者,完全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向成绩突出的学生,漠视成绩平平或低下的学生,这样学生得到的对话机会自然悬殊,在优生享受话语特权的同时,差生却失去了话语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对话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学生为个体,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教学活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更加喜欢对话,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对话能力,在对话中学会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总结对话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欲望,不断地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探索,教师通过这些特性来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深入地挖掘知识,寻找语言艺术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自我升华。

2.构建和谐环境,营造对话氛围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主要舞台和空间,我们需要在此空间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知识产生的个性化见解,对学生耐心启发引导,让学生融入语文作品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体验作品人物中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深入地理解生活,产生积极的生活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无情、贪婪、爱慕虚荣等这些罪恶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菲利普夫妇这种特性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当时社会的环境中,物质至上的思想理念制造出了多少这样的人物,他们对社会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未来生活的环境也变成这样的环境,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灾难。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表达社会真善美的作品,并与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真善美的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3.合理设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话题 个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持和张扬!

对话,必然有话题,话题即对话的中心。对话的话题具有开放性,学生的思维便会被激活,个性便会充分张扬。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努力与文本进行对话,凝练出具有开放性的对话话题。

一、形成期待时

阅读期待是读者面对新的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性。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动力。让学生面对新的读物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引导策略就在于提出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来。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

师: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来了解吗?

生:林冲与洪教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生:洪教头是怎样的人?

生:这件事的结局究竟怎样?

开放性的话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篇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填补空白时

文学作品中的“创作空白”系指一切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造成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文本中的空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要立于不败之地挖掘利用这样的资源共享,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学生便会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驰骋,个性飞扬的思维成果便会呈现,创新的火花便会进发!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莫高窟》教学。

在描述彩塑这片段中,课文用“有……有……”和“有的……有的……”的方式列举了各种不同姿态的彩塑,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那么这省略号中包括了怎样丰富的内容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部分彩塑,然后让学生闭目大胆想象千姿百态的彩塑,仿照文中的句式作具体描述。

学生先以个体为主自己想象,然后小组交流,推荐学员全班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介入自己已有的表象,创造出许多富有个性的新形象,从而进一步感悟到彩塑的精妙绝伦。

三、探求文意时

作者创作文本,就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叙述和描写,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阅读文本,就是要发现、理解作品的全部思想意义。由于学生的学力不同,“前理解”各异,阅读同样的作品,对作品的理解,产生的体验,对文本表达的人文精神的认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作品表达的人文精神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条件,设计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对话中心,进行生生互动,生师互动,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天鹅的故事》教学。

在学生细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展现语言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设问:猎人以打猎为生,为什么看到这么多的天鹅,却放下了猎枪?而且一挂便是三十年。此刻,猎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猎人一定在想天鹅是一群可爱的鸟儿,不能打,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生:猎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场面,一定在想,小动物生存不容易,杀了他们太残忍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啊!

生:猎人看到天鹅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无比英勇,具有人一样的精神和品格,内心一定受到极大的震撼了吧!

生:猎取人觉得这些鸟儿为了同伴,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去捕杀他们。

师:是啊,斯杰潘一定从天鹅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壮举中,感受到了天鹅那样的鸟儿闪耀出的生命的光辉。

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发出如此丰满而独特的对文本表现的人文精神的认识与感悟。通过对话,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等人文精神的认识又有了升华。

四、评价人物时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看,作者总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某种情感。读者阅读文本时,语言文字输入人脑,经过大脑的加工,必然会出现内心视像。由于学习主体本身在学习中习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由于学生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各异,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别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把握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评价主要人物,往往会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而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与发展。同时,在碰撞中,通过内省,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以有效的洗礼。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九色鹿》教学。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认为九色鹿是怎样的人呢?

生:九色鹿勇敢地救调达,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生: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调达,这种舍己为人的品格是多么崇高啊!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却不要任何回报,与那些为他人做了一点小事就要回报的人相比是多么的伟大。

生:九色鹿真勇敢,他面对国王毫不畏惧,怒斥调达,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生:九色鹿是正义的化身……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九色鹿这一人物形象,介入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九色鹿进行一番个性化的评说,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美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品味语言时

理解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是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在理解语言时,有些字词句是需要“品味”一番的。品味,便是玩味,便是“咬文嚼字”,有些词句,乍一看,似乎并不重要,细一嚼,却嚼出味儿来,这便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细读细悟出,要用敏锐的语感去捕捉那些“价值连城”的语言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玩味,从而发展语感,提高解词析句之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珍珠鸟》第四自然段教学。教师让学生用心体会人与鸟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关注词语,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隐含的情感。学生细细读文,圈画词语,写写批注,经过几分钟“安静”以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生:我从“只”字体会到珍珠鸟不敢接近作者。

生:我补充,我从“只”字,看出珍珠鸟胆小怕事。

生:“只”字还可以看出珍珠鸟害怕周围的环境。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鸟儿调皮。

生:我的体会是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说明鸟儿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生:我从“竟然”一词中,体会到作者万万没想到鸟儿会侵占他的地盘。

生:也可能是万万没想到它有这么大的胆子。

生:我从“索性”体会到鸟儿放心了,它觉得没有生命危险了,作者肯定很喜欢它。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写一直是学生感觉最难的部分。学生英语写作中常出现词汇贫乏、句型单一、结构松散等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不足,很难把心中所想准确表达出来。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结合课本上的新知识,给予学生一个中心,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材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话题,并且要求学生用已有的单词和句型把这个题材的话题通过英语叙述出来。教师通过话题写作,不仅可以把散乱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学生不再抵触英语写作,而是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时,就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话题写作设计要点

英语话题作文写作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保证话题设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1.贴近生活。教师在设计作文话题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写作才可以使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Friend”“Sportsmeeting”“Shopping”等话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物或经历过的事情,学生对于此类话题有话可说,很容易激发写作欲望。2.难度适中。英语教师设计的写作话题不可以太简单,太简单的话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水平,写作话题也不可以太难,太难的话题学生难于入手,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话题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选题难度设计要适中。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3.内容实用。当英语教师设计话题写作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话题写作常用的单词和句式。这样,学生在话题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或者不会表达。例如,写作“Traveling(旅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先让学生掌握“baggage”“beautifully”“reservation”等单词。

三、话题写作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