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论文范例6篇

设计模式论文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1

学生本位理念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其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受益效果最好。参与式教学法要求让学习者有自由思考、选择上课方式、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其倡导的正是在教学设计领域中实现学生本位。过程导向理念过程导向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和效果反馈。其教学目标是随过程而调整改变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提升,弱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参与学习目标的提出,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宰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中对自己的学习等产生新认识,致使学生的想法与意见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体现,在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协作能力。

2参与式教学在冲压模具设计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课程特点及教学规划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模具设计原理虽不复杂,但模具结构复杂多变,而且先修课程多。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认识,传统授课模式的课堂效果易打折扣。而参与式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选用,首先把学生分成多个八人左右的小组,由教师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探讨,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等共同规划教学内容,明确课程中模具的典型结构、动作原理、标准化的模具组件和企业里的先进设计方法等核心内容作为此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有些把握不好的章节或者理解困难的部分暂时搁置,随课程的进行再安排时间讨论确定。这样先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大致步骤。课前准备首先,根据共同制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整理出课堂要学习的课程纲要、要掌握的内容、课堂活动规则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需承担的任务等文档文件,并把这些文档上传到冲压模具设计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上。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看到教师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学习帮助文档,借助平台进行预习,查阅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论坛、邮件等形式与教师沟通,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模具结构”这一课程小节,教师整理的资料包括冲压模具的三种类型、16种模具典型结构的Flash文件、实验室中真实模具的照片、模具企业的模具动作视频文件、学习要求等,这些资料都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学生结合教师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组成八人左右的兴趣小组,对该小节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工作,组内及师生间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讨论和经验分享。课中实施课堂上,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有效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课堂具体实施分为预习的成果展示、师生间及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陈述讨论成果和教师讲解三个主要步骤。具体实施过程以“工作零件设计”这一小节为例。

1)设计成果展示。每各小组代表把组内设计好的凸模和凹模通过教室多媒体展示给同学,并把其设计原理、设计过程、相关计算等进行演示和讲解。讲解时,同组的学生可以提示,甚至可以按照个人设计的不同情况顺序完成成果的讲解。这不仅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设计过程,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讨论交流。不同小组间进行不规律的讨论交流,主要是针对各个小组设计的工作零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间的学生都可以互相问答,通过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创新思维方式。教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肯定一些有新意的见解;对于一些不符合模具生产实践,却具有一定创意的想法,教师予以尊重并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便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参与氛围,学生有了参与课堂的热情,积极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

3)陈述讨论成果和教师点评。各小组再简单陈述讨论形成的新成果。学生对于冲压模具的工作零件结构、功能、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作为没有在模具制造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设计时很容易忽略生产实践中有关设备、人力、加工成本等实际问题,而设计出理想化的工作零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点评,并结合视频、图片等媒介给学生以直观认识,让学生通过思考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环节课后环节主要包括课后反思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教师把上节课需要补充的内容以练习题的形式制成文档,同时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并对一些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实践。对这些相关要求,学生全部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获取。其中,学生通过反思反馈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方面做得满意,哪些地方还尚需改进,并思考自己如何更好地参与到下面的教学环节中去。课外实践既是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强调模具设计的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课外实践,不仅需要走进图书馆、实验室,甚至要到模具企业进行调研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结束语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2

1.1传统工业设计平台现状

传统的工业设计平台还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网站内容缺乏实时性。作为工业设计产品的展示平台,很多网站只是把已经投入生产的旧产品进行展示,有些甚至是多年前的设计产品,无法跟随工业设计的潮流。其次,展示的工业设计产品实用性不高。这类网站经常展示概念性产品,却不考虑许多概念性产品只是处于理论阶段,很多方面是用现今已有手段无法实现的。一味地进行概念展示,非但无助于工业设计的进步,反而会钳制设计者的思想。最后,网站模式过于单一。现有的工业设计网站大多数都是产品展示网站,缺少学习、交易等功能,这也使得很多学习者、设计者只能望“站”兴叹。

1.2新型工业设计平台的设计思考

基于现阶段工业设计平台发展现状,从互联网知识创造和内容聚合的角度,根据各类用户的需求,开发了基于威客模式的工业设计平台。该平台是以威客模式为基础,在面向服务、用户参与、功能聚合的设计思想下开发出来的。与传统的工业设计平台不同,该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平台,能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上传自己设计的作品,还可以进行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交流,成为网站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除此之外,商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工业设计产品的需求任务;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竞标,获取设计产品的任务。商家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个性定制,发现创意设计;用户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学习与交流,提升自身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

2威客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2.1威客模式的含义

威客,英文译为witkey,由wit(智慧)和key(钥匙)2个单词组成。威客通常指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生活、学习等领域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体现经济价值。威客模式则是威客们将自身的知识、智慧、经验、技能通过互联网转换成虚拟或者实际收益,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互联网新模式,体现了互联网按劳取酬和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2.2威客模式的特征

在Web2.0时代,威客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模式,具有知识有偿化和回答个性化的特征。

2.2.1知识有偿化

威客作为在互联网通过自己的知识为他人解决问题而获取报酬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为他人提供完整、合理的解决方案;威客模式改变了知识免费共享的模式,将智力劳动成果作为商品来看待。这样的知识有偿化转变,是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提高人们去学习知识、开发知识应用领域的热情,激发他们去提高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回答个性化

威客模式改变了专家学者提供标准答案的模式,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是威客,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自身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问答模式还能够让一些企业节省开发成本,开发具有个性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图1基于威客模式的工业设计平台Fig.1Platformofindustrialdesignbasedonwitkeypattern

3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的设计

3.1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的总体设计

基于威客模式的工业设计平台是一个集展示、学习、交易为一体的网站平台。该平台以威客模式为核心,围绕原创性、交互性、针对性的思想进行开发。它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平台由用户管理、个人中心、作品展示、知识学习、威客交易、作品上传、作品审核和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组成。

3.2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的模块设计

3.2.1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有注册和登录2项基本功能,将用户分为游客、会员、管理员三大类,各自拥有不同的权限。游客无需注册,只能对特定的作品进行浏览,无法对作品进行评价交流的操作。会员拥有个人中心,能够进行浏览、评论、上传、修改等操作,对平台展示的工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学习,上传符合平台规定的工业设计作品,并进行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操作。管理员具有审核、删除、、维护的权限。用户上传的作品需要通过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对公众进行展示,如不通过则被删除。此外,管理员还可以工业设计学习教程、信息公告,具有资料的上传下载权限。

3.2.2个人中心模块

个人中心模块给注册后的用户提供一个可以自己规划的空间,包含个人信息管理、个人作品管理、个人学习管理、信息交流管理和空间风格管理等子模块。用户可以在个人信息管理模块,进行头像、昵称、密码、个人签名等个人信息的修改;在个人作品管理模块,对自己上传的作品进行修改或者删除操作;在个人学习模块,记录用户的学习教程和学习进度,以便继续进行学习;在信息交流模块,系统的通知、其他用户的回复信息都会通过站内信的形式通知用户,保证用户间的即时沟通;在空间风格模块,用户可以根据喜好对空间进行自由搭配,展现自身的特色与品位。

3.2.3作品展示模块

作品展示模块是用于展示工业设计作品的模块,其中包括大师作品、创意作品、推广作品等栏目分类。大师作品栏目用于展示一些知名大师的工业设计作品,供用户观摩学习;创意作品栏目则展示近年来的概念作品或者是用户的奇思妙想,为工业设计产品创新提供灵感;推广作品栏目则对已有产品的原版或改进版进行呈现。作品的展示方式多元化,包括图文描述、影音介绍,集中体现各类别工业设计作品的精华。

3.2.4知识学习模块

知识学习模块包含了学习课程和学习测试2个子模块。学习课程模块针对不同设计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层次性的学习教程,适合使用者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选择性学习,用户选择的学习进度会被记录,以方便下次继续学习。学习测试模块让用户在学习完课程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模式分为2种,一种是章节测试,另一种是综合测试。用户打开测试后,平台会从题库中抽取10道理论题,这些题目的内容来自学习课程模块,由用户选择的类别决定。用户在回答完所有题目后才能提交,并获得答题情况反馈。平台会自动根据答题情况给出测试得分,为答错的题目提供课程的链接,而不是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这种形式有助于加强用户的知识体系构建,提升其学习自主性。

3.2.5威客交易模块

威客交易模块是联系互联网与现实的核心模块。该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平台,包含知道型和悬赏型2种威客模式。知道型威客模式主要是用户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工业设计问题问答的一种模式,用户甲关于某个工业设计的问题,由其他用户进行回答,如果最终采纳了用户乙的答案,则用户乙会获得用户甲问题的奖励积分,奖励积分根据问题的难度级别而不同。悬赏型威客模式是偏重于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威客交易模式。主要流程如下:1)商家悬赏任务和要求;2)商家支付一定或者全额费用给网站平台;3)其他用户根据自身能力自由竞标,商家自己或者委托平台从所有竞选者中选出中标者;4)中标者按要求完成任务,把成果提交给平台;5)根据完成的成果实际情况,商家支付给平台剩余费用,平台从商家支付的费用中抽取一定比例(一般20%)的佣金,剩余部分支付给中标者。悬赏型威客模式的收入是网站平台主要的利润来源,具有盈利模式清晰、可实行性高的特点。

3.2.6作品上传模块

作品上传模块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内容上传功能,包括工业设计文字教程、作品图片、产品视频等。上传的内容会根据最终呈现形式规划在不同分区,方便其他用户搜索。为了保证作品上传的效率和规范,上传的作品根据类型不同有大小限制,对图片和影音文件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格式转换;所有上传的作品需要经管理员审核通过才能被在网站页面上,不符合网站规范和国家法律的作品会被删除。

3.2.7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是保障平台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模块。该模块需要管理员权限方可操作,主要包含通告信息管理、资料上传下载管理和系统维护3个子模块。管理员通过通告信息模块网站通知信息;通过资料上传下载模块更新资源库;通过系统维护模块进行必要的平台维护,如数据库更新,功能模块增减等。

4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的应用

威客模式应用到工业设计网站,并且实现商业化,主要覆盖以下3个方面。

4.1客户类型

平台的用户基本以中小企业和个人为主。就大企业而言,一方面他们的项目往往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他们资金相对雄厚,宁愿花重金寻找满意的方案,以保证项目的质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问题简单一些,只要拥有一定的水平就可以进行解答,比如工业产品的设计草图,选择威客模式,可以低成本而高效率完成,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2产品与服务

平台提供的产品有无形和有形2种。无形的产品如设计产品图标、撰写策划方案,这些产品最终都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送,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工业设计产品的特殊性,最终呈现的产品更多的是有形的实物,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创意的产品设计,集合众人的智慧,这正是威客模式的一大优势,所以这种模式很适合工业设计产品领域。

4.3收入方式

平台属于典型的C2C网站,只要运行合理,完全可以实现三赢的局面。商家可以通过平台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甚至得到超过预期的产品;威客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设计产品,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获得一定的报酬;平台可以从交易过程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在该种模式中,商家或者威客提供的报价必须是双方协商同意后,两者的交易关系方才生效,在商家对威客最终提供的工业设计产品满意后,付款给平台,平台将80%支付给威客,20%归网站所有,此时交易关系结束。

5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的特色

威客平台依据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围绕工业设计产品的展示、学习、交易三大功能,突出工业设计产品的原创性、信息评价交流的交互性、威客交易的针对性三大特点。

5.1原创性

该平台是集展示、学习、交易功能为一体的工业设计平台,无论是细节的启发,还是突发的灵感,用户创造的工业设计产品必须是原创作品。原创作品能激发用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用户的设计能力。

5.2交互性

用户能够对工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用户之间则可以相互交流工业设计的经验,在评价交流中提升各自的能力。同时,用户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扩大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5.3针对性

该平台针对的特定用户群体,主要是工业设计者、学习者和工业设计产品生产商家,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商家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平台。针对性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工业设计的专业能力。

6威客模式工业设计平台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方案

6.1定价机制不够规范

由于悬赏的价格由商家与威客协商决定,难免造成定价较为随意的现象,造成价格浮动过大,市场不稳定。由于威客模式出售的主要是智力成果,价格界定比较麻烦,因此,解决此问题时可以对同平台纵向价格和不同平台横向价格进行比较,作为定价的参考。

6.2知识产权问题

威客提供的方案,可能已经是别人采用过的,这就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一方面,威客需要提升自身素养,拒绝抄袭、剽窃别人的智力成果;另一方面,平台可以对威客提供信用评级制度,针对威客提供的方案、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对于威客是一个能力的评价,可以激励威客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威客模式的发展。

6.3盈利模式单一

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是威客模式盈利的基本途径,但是这种盈利模式的利润十分有限。作为一个工业设计产品平台,除了通过收取服务费之外,可以利用网站进行相关产品的广告投放,也可以为商家的工业设计产品进行推广收取费用。

7结语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3

(一)组织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模式仍是采用先学生选题后分组指导的方式。这种模式的问题首先出现在选题的方法上,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教师出的专题论文题目中进行选择,选择了哪个教师出的题目就跟哪个教师的小组做一般部分设计。教师出的专题题目往往和学生人数相等或者稍微多一些,这样以来,选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多人选一题),尽管后来采用了“增加志愿”的办法进行协调,但效果仍不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由于将设计方向和选题挂钩,就容易造成“选择方向”和志愿从事的设计方向不相符,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选题,失去了原有的选题意义。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是从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而是自己拟定题目后与老师沟通、讨论后确定,这才是真正的选题。目前这种被动的选题方法常常导致学生勉强接收、被动应付。还有就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控制分配,造成分组后常常是各组学生的素质差别太大,给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从整体上说,需要对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较为灵活的模式来满足实际现状的需要。

(二)指导模式缺乏高效性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采用分小组指导的传统模式,然而由于专业特性,这种分小组的指导方式在本专业应用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目前交通土建专业设计分为公路、桥梁两个方向,每个设计小组跟随一个指导教师就一个方向进行设计,小组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对于公路工程方向来说,采用山区地形进行设计必然会遇到建设桥梁的问题,基于工作量的考虑,学生此时往往“重公路轻桥梁”,导致桥梁方案容易出现方案不合理的现象,影响整体的工程方案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抛开工程背景环境单纯对某种桥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计算的成分过多,设计的成分太少,学生的专业思想训练过弱,这种指导方式无法完整地锻炼和表现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另外,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专业侧重不同,而路桥工程涉及面较广,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变,有时难免对偏离个人专业的细节技术问题把握不好,单独指导不如小组配合指导更加有效。为此,目前指导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为解决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设计内容模式改革

第一,将目前各自独立的设计方向改变为综合设计,即基于一定设计原始条件,公路和桥梁同时考虑,合并设计,将桥梁设计放在公路设计地形的大背景当中,这样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原有的桥梁设计简单方案化以及过于程序化。当路线行进过程中,需要设置桥梁的时候,桥梁的方案对于路线影响其实是很大的,综合考虑有利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来,整体设计重点突出方案的考虑,加强设计思想的锻炼,适当降低纯计算的内容和工作量,而使得总工作量和原来大致相同。第二,以公路、桥梁设计为主,适当增加城市道路、隧道、地铁的设计内容,总体上使得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达到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设计背景进行体现。原有的设计背景大多数是选择距离城市很远的地区,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设计以公路为主要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交通愈发重要,也造成了一定的相应人才短缺,为此,可以将设计背景设置于城郊地区,从而形成以公路为主,近城部分涉及城市道路以及地铁等设计,以迎合市场需求。

(二)教学组织开展模式改革

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开展模式进行改革,重点是选题和分组的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对设计工作进程进行控制,主要的办法是变目前“先选题后分组”为“先分组后选题”。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以及扎堆现象。一旦选题扎堆,最终还是仅能满足一个同学的选题,其余同学需要重选或者命题,于是先选题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先分组则可以将选题人数化整为零,小组内进行选题必然效率更高,同时,先分组的还可以考虑小组间学生成绩、能力的均衡,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设计过程中,一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和质量需要有1~2个领头羊,形成一种设计工作氛围,无形中促使着整个设计小组工作的前进。分组后的选题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这种被动状态变成“学生拟题再与教师商定”这种主动选题。而对目前的过程管理,则应该改变现在的“大阶段制”为“小阶段制”,即需要将检查节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事实反复证明粗放式的管理容易使设计工作失控,往往形成了赶设计进度的现象,设计质量难以保证。通过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总体上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客观化和灵活化。

(三)指导工作模式改革

针对目前采取的独立小组指导工作模式进行改革,配合设计内容模式的改革,主要采用设计指导小组的工作模式。将设计内容中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合并设计时,当然需要相应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为此,应由2~3名教师组成设计指导小组,其基本组成原则为小组成员的专业搭配合理,尽量兼顾职称、年龄的搭配,并考虑工作量等因素,每个教师平均指导人数可以与原来相同。这样以来,由原来的一名教师指导全部设计内容无法对每个方向进行精细掌握的状态,改为整个设计小组共同控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小组指导教师专业优势进行设计分部指导和质量控制,总体上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4

类似的变化也逐渐影响着中国的设计教育和实践。在设计教育上,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8号文件的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计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近年来,包括清华、同济、湖南大学、广州美院在内的不少国内设计学科领先的学校都在尝试涉及学术和机构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其中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借成立学院的时机参照全球一流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制定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大纲,老牌的设计院校如清华美院和广州美院由于新兴设计院校追赶的压力,也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在设计实践上,现代企业面临着从产品到服务、从功能到体验的新的竞争策略的要求,很多面临竞争压力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设计对企业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上的支持,寻求各种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设计师、设计咨询、横向课题合作等等。近些年虽然出现了关于用户研究、设计和商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服务设计、社会创新等新兴研究课题,但它们往往被孤立在整体设计学科体系之外,当前的设计教育主体仍然停留在产品本身的造型设计或造物艺术形态上,促使毕业后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认识只停留在外表形式的“学院派”,而不是从根本上反映出产品设计真正以人为本注重从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科学方法使外在的型与内在属性能融合一起。另外尚缺乏对不同层次设计教育的重点和盲点的认识,目前从本科到研究生侧重于产品设计的基本设计原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实践(本应该是专业硕士的一个培养重点)和学科本身(研究型硕士或博士)的反思。

2.设计专业的研究趋势

设计的对象、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对设计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设计对象或任务的复杂性提高了对设计师系统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反映在设计教育上,新的时代对有着半个世纪设计教育积累的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有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以学科的交叉、整合来提高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设计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证明社会已经认可了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而要充分地发展其社会作用,就需要建立设计学科包括定义、范畴、和方法论等内容的相关专业理论体系,而交叉课程体系下的实践型创新教学活动是创造新知识,推进专业发展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3.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由于当前工业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张、教学科研的强调以及电脑专业技能的过分介入,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当前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严重弊端。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际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大设计、综合性的转变,大力加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建设,以表达与实现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为主线来构建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症结。通过与企业、公司等机构中的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的同时能够紧跟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实用、商品化的产品。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持续学习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面向产业的综合设计服务和商业转化等多元创新的需要,培养时展和社会市场迫切需要的、更具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当前高校教育仍部分保留着灌输式教学,教师只管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社会需求。通过交叉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实践型的实验项目,以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的确定,跨学科师资的配置和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4.交叉课程与实践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学科的交叉,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包括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丰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校企联动,有助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探索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模式,结合专业特色,依托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即接受多种形式及正规的设计训练和实践活动。例如:海尔的冰箱设计项目与食品学院合作,科沃斯的智能机器人与物联网合作,以及设计管理的项目与商学院合作等平台的建设及实验,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交叉实践型课程体系,有助于定向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定位。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交叉课程体系以培养定性、专项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以交叉实践课程为特征的设计理念及团队建设和实务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5.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5.1工业设计交叉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组织与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相应的“1+2+1”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在保持设计学科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重构课程结构,实行1年设计基础课程、2年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1年专题研究课程。目标是培养面向产业的具有综合设计服务思维和商业转化意识的多元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人才建设以传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跨学科教师团队以及业界知名设计总监等优质教师资源引领教学,推进教师教学、研究与设计创新项目相结合,整合并共享课程内外教师研究项目和社会科研的各种教学资源和经验。目标是通过优秀典型资源统合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创新课程内容改变以往以具体产品类别为研究和设计范畴的定式,突出课题研究与社会问题前沿趋势相联系,突出在跨界与合作中的创新产品研发为企业的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提供有创新价值的预研成果。目前在老龄化社会产品开发、智能物联网家居产品、个人健康医疗与服务体系、儿童成长与教育、低碳交通出行工具、文化产品创新发展等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课题研究。从2011年至今,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团队在交叉设计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建设中,针对部分课程做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如“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专题研究与实践”课程以及“工作室”课程的指导上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强调设计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强调设计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5.2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平台支持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主导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教授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设计注重设计思维的启发式训练,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环节,将设计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影响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与环节之中,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向人才培养,将课程成果与产业转化对接,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应,教学环节相比原有的教学方式要更加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成果更具有原创性,更具社会价值与意义。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依托部级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交叉型设计学科、江苏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优势教学资源、雄厚科研平台和完整的实践体系,确立“实践创新,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本科教学理念。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通过与相关具有前沿创新领域探索的企业合作,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合作教学平台。已经建成的平台和基地有:江南大学海尔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科沃斯机器人研发中心、江南大学新日电动车研发中心、江南大学飞鱼设计产学研基地、江南大学上海汽车集团产学研基地等。企业需求定向人才依托典型企业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为定向企业后备干部储备高素质人才。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培养具有高适合度的定向人才。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长期研究价值的课题内容,已经开展的并产生一定成果的课题包括:海尔健康厨房产品系统整合设计研发、海尔健康饮食科学解决方案、海尔智能空气管家设计研发、海尔冰箱食品保鲜研究课题、科沃斯家庭安保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娱乐机器人产品设计研发、科沃斯儿童教育机器人产品构架及内容研发、上汽荣威产品品牌延伸设计开发、新日老年人助力车产品研发、新日学生车产品研发、中粮集团磨粉机系列产品研发等。

6.结论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5

1.“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载体。在高职的三年学制中,第一、二学期完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础设计能力;第三、四、五学期在企业和工作室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含毕业设计),主要以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利用设计大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第六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以指导教师推荐或自找企业的形式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1+2”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年、两年的叠加,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运用校企两个培育人才的主体和环境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为主要目的,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融合。

2.“1+2”人才培养目标

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活动,以达到通过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完成对学生培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包括:第一,根据灯饰照明企业对灯具设计师的岗位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考核评价等进行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主动适应灯饰照明产业设计师岗位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和创新型灯具设计人才。第四,整合与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第五,培养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第六,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1+2”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1+2”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首先,此模式下,学校能为企业长期提供顶岗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企业能储备人才,降低人才培养成本,解决人才招聘的盲目性问题,保证人才的质量。其次,该模式不但能为企业解决设计人才匮乏的问题,还能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服务。从学校的角度,“1+2”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能真正实现教学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故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2”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多类型工作室和企业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实习机会。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强化教学实践性环节,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1+2”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所谓“走出去”是学校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灯饰照明企业展开学习与实践活动,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通过实践体会企业的生产过程对知识与技术能力的要求,以及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展开教学改革和设计研发,确保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请进来”是指企业技术人员以兼课、讲座等形式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市场。这样以多元的师资结构对应课程教学,在组织实施教学的同时共同研发产品,真正实现校企融通、工学交替的办学宗旨。

(4)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2”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首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关注灯饰照明产业的发展动向,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始终保持前瞻性,保证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另外,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要求灯饰企业的设计专家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校企双方的合作就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次,在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针对以往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存在与企业要求脱节现象的实际情况,依据灯饰企业灯具设计岗位的标准要求和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推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灯具设计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包括设计学、美学、材料学、电子电工等学科,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灯具设计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与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灯具设计职业岗位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是为我国灯饰照明产业发展提供优秀设计人才的根本保证。要构建适合灯饰照明企业设计师岗位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根据灯饰产业需求,结合灯具企业的技术标准,将灯饰企业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流程与要求作为灯具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灯饰照明企业开展广泛调研,了解灯具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与技术要求,了解灯具设计师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并针对往届灯具设计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麦可思调查数据等进行分析,对原有的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等形式,确定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重构适应灯具设计生产实际、适合灯具设计师职业岗位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把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能力模块,即人文素质模块、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设计基础能力模块和专业设计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具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包含不同的课程,每门课程也具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模块设置是进阶式的由低级到高级,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较好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与工作室对接

在专业教学组织安排上,以企业设计项目和设计赛事为主线,以教师组织负责,学生参与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模块的学习与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其对于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这些课程对接学校的课室或实训室展开教学。其次,专业设计能力模块的课程学习与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这些课程对接到多类型工作室和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训。如灯具工艺与材料、灯具行业标准与认证、灯具装配等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只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精通这些知识与技能,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他们来承担,而且必须安排在企业进行教学。多类型工作室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项目实训的主要阵地,分为教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学生工作室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工作室的功能、师资、目标要求均不同,并且都对接了相应的课程,主要核心课程安排学生在专家工作室(任课教师为资深灯具设计师)进行学习与实训。

2.课程任务与企业对接

课程教学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化教学。课程的实训项目来源于合作的灯饰照明企业。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任课教师课前必须与合作企业加强联系,落实灯具方面的相关设计项目,确保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3.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任课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个项目展开设计,项目设计结束后,企业专家到课堂评选(考核评价)设计方案。每位学生以PPT的方式进行提案,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最后由企业专家、教师评选出优秀设计作品并给予奖励,对较成熟的设计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逐渐养成竞争的意识。同时,学生面对面地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互动,不但可以了解企业的相关要求,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设计水平,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语

设计模式论文范文6

多元化评价主要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八种基本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其各自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发现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激发潜能,使其“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充分促发“个体优势”,这符合教育目的所在,也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多元化评价下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形式

课堂活动主要遵循目标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进行设计。目标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层次性原则即活动设计要根据年级、专业等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即分组要兼顾个体差异,成员之间要在能力、成绩、性格及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形成互补,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尽量一致;多样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符合学生的多样兴趣和需求,旨在激发学生热情、思考和潜能。根据活动互动方式,课堂活动形式分为四类:全班集体活动、结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各种活动形式具有各自优、缺点:全班集体活动,接受面广、效率高,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和生生互动少;结对子活动,学生结合自由度大,易互帮、互助、互学,但自我结对往往出于个人喜好,缺乏相互学习的针对性;小组活动则自由度大,参与度强,信息交流多,但因个体差异易缺乏控制而偏离任务;个人活动则是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全神贯注,但难以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

(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活动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两方面。语言知识最关键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语音方面,除了教授音标和发音知识外,还涉及听、说、辨相结合的活动,如涉及分辨元音/ei/与/e/时,播放音频句子:Pleaserememberyourdebts/dates等。重音练习可采用上述方法分辨重音、重音位置与语义关系活动、句子重音及语调练习等。词汇方面,应注重词汇的语音、拼写、同义词、反义词和语体等,设计结构填空、听力比赛、音乐或电音欣赏、阅读、交谈等,使学生自然习得词汇。语法方面,既要掌握、理解语法规则,更要运用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实现相应的交际目的。可以采用填充、改错、仿造句、句型转换、竞赛或任务游戏、语篇剖析等方式。外语课堂常见的语言交际技能活动:日常会话任务、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信息差活动、信息转化活动、课堂讨论活动等。日常会话任务指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活动。语言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情节,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如结对子交流话题favoritemovie等。角色扮演或课堂展演是一种将有意义的场景、情节与语言交际相结合展开语言交际的活动,如戏剧表演、即兴表演、角色扮演(Role-play)等。信息差活动即交流双方或多方拥有不对称的信息量进行相互交流的活动,可采用结对子或小组活动,利用实物、视频等进行访谈、问卷。信息转化活动是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处理、转化和传递的活动。课堂口语、听力、阅读等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接收信息过程中,按要求将其转化为另外的一种形式的任务。课堂讨论活动是设定贴近生活的有代表性、趣味性的话题或场景进行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互动交流,如采用上述四种形式交流话题success,fashion等,指定代表或随机抽取发言汇报结果。实践证明,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各类教学模式的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师角色

课堂活动正是实现言语功能和言语活动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课堂活动设计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督促者;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主导教师变为活动的协助者。而在课堂活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如积极的情绪、平等的态度、赞许的微笑、欣赏的语气,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欣赏者、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个体,无论呈现的学习结果是否理想,都应得到教师尊重。具体做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纠错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转换语言形式,切忌使用直接批评方式,至于是否纠错,何时纠错和如何纠错,要基于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有选择地适时、适当、适情地恰当纠错。即使出现意外冲突,教师也要做到宽容、理智冷处理,切忌矛盾公开或激化。总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应关注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探索符合学生需求和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模式。

(四)课堂活动评价

大学英语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倾向于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深入学生发展过程,注重个性,旨在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针对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形成性评估的方式一般分两种:测试性评价与非测试性评价。测试性评价包括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摸底测验等,非测试性评价则有课堂观察、学生成绩档案、问卷、访谈、讨论、学习札记等。实际操作中,根据评估目的,如学生背景、需求、动机、目标、情绪、兴趣等,来设计表格收集所需信息。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并要注意开发诊断性测试和个人学习进度报告,以便发现和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至少考虑情感指标、语言指标和文化指标三个方面。评估方法则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指标重在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定量指标重在考察学生阶段性成绩,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A:100-86,B-C:85-76,D-E:75-60,F:<6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总之,教师需从不同角度(学校层次、专业等)设计出不同活动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