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例6篇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分析师 推荐报告 评级变动 投资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近些年来的发展完善和投资咨询规范制度的建立,证券分析师正日益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影响力量。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报告,对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影响很大,分析师的评级变动往往意味着产生了新的信息。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对投资者是否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又应怎样有效对待分析师的评级报告及其评级变动?先前的国内学者一般都是在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的证券媒体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建议作为样本,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进行投资价值的研究,关于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的研究比较少。目前,得益于数据系统的完善,在新的制度背景和历史环境下,对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变动的投资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文献回顾

对分析师评级变动的研究始于1985年,Stickel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当价值线公司改变评级时存在显著的公告效应,这意味着价值线公司具有未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Barber等(2001)研究了如何根据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构建投资策略。他们发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买入那些评价最高的主流推荐股票并卖空那些评价最低的主流推荐股票,同时根据推荐变化进行投资组合头寸的日调整,将会得到大于4%的年度异常总收益。调整频率的降低或者对调整变化反应的延迟都会消除该收益,而且他们的交易策略会产生高交易成本,扣除成本后他们的投资策略收益并不能显著为正。Zoran Ivkovic和Narasimhan Jegadeesh(2004)研究了分析师的一个季度前的在相对盈余公告日盈余预测修订和推荐修订的信息含量,发现盈余公布前一周的盈余预测和推荐评级向上修订的信息含量快速增长,但对于向下修订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增长。

林翔(2000)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的预测作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检验作为信息中介的证券咨询机构是否具有私有信息。朱宝宪、王怡凯(2001)认为分析师对于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能够超越大市,而对于中长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累计收益率则几乎都低于大市。肖峻、王宇熹(2006)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增加至买入评级调整的股票基本上在推荐后三个月内跑赢了大盘,也跑赢了同规模和同行业的股票;对从卖出评级中剔除的股票未来盈余增加的预期存在过度乐观主义,该项评级调整对投资者而言无太大意义;增加到买入和增加到卖出推荐方向上存在显著的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现象。李雪(2007)研究表明,分析师荐股评级报告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但其评级结果具有时效性,短期显著,长期效应不明显。近些年来,随着股指期货、创业板、融资融券等改革举措不断推出,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分析师的推荐评级变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本文将基于完善的数据系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描述。本研究的交易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2012年至2013年两年间证券分析师共评级报告78 033份,本文选取每周一标准化评级为买入和增持的评级报告,剔除重复值,即同一时间推荐同一股票的报告,再剔除公布当周停牌、涉及退市股票以及缺乏评级变动数据的报告,最终得到两组样本:买入评级样本组,共推荐 3 943只股票;增持评级样本组,共推荐5 283只股票。两组样本中均不含B股,最终得到的评级样本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事件窗口取评级报告前12周至公布后12周,共25周。由于有些股票在这期间有停牌的情况,则向前或向后顺延。

1.超额收益率AR的确定。

(1)规模调整模型(Size-Adjusted Model)。公司规模调整收益的目的主要在于控制小公司效应(Banz,Reimganum,1981)。规模调整模型认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

ARi,tsize=Ri,t-Rsize

其中,ARi,tsize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size表示按公司规模将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十等分组,股票i所属组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t= -12,-11,…,-1,0,1,…,12。

(2)行业调整模型(Industry-Adjusted Model)。行业调整模型的计算方法如下:先计算出每一只推荐股票和所有相同行业股票在第t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再用推荐股票的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减去所有相同行业股票的平均公司规模调整收益。即

ARindustryi,t= ARi,tsize-1/m ARi,tsize

其中,m等于推荐股票所处行业的所有股票数目。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3)市场调整模型(Market-Adjusted Model)。市场即指整个A股市场,包括沪深主板和创业板。

ARmarketi,t=Ri,t-Rmarketi,t

其中,ARmarketi,t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超额收益率;Ri,t 表示股票i在第t周的实际收益率;Rmarketi,t表示A股市场所有个股第t周的等权平均收益率。事件窗口和样本同上。

2.组合超额收益率P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以每周一标准化评级和评级变动均相同的股票为一组合。组合的超额收益率等于组合内所有股票的等权平均超额收益率。即

PARj,t=1/n■ARi,t

CARj(T)=■PARj,t

其中,n是组合内的股票数目,j表示第j个组合,T=-12,-11,…,-1,0,1,…,12。

3.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和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

AARt=1/k PARj,t

CARt=1/k CARj(T)

其中,K代表每个标准化评级―评级变动下的组合数目。

4.AAR、ACAR的显著性检验。本文假设超额收益率是从均值为0的分布中抽取的,这意味着评级报告对被推荐股票的价格没有系统性的影响。假定超额收益率是独立同分布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ACAR的显著性可用单变量T-TEST来检验。统计量为:

T1= AARt/(σPAR■/■)

T2= ACRt/(σCAR■■(T)/■)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如表下页2所示,而行业或市场调整模型计算的结果与之类似,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各组样本在推荐当周均有显著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上调的样本在推荐当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超额收益为3.84%、3.76%、3.93%和3.36%、3.24%、3.3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首次评级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2.04%、1.91%、2.08%和1.50%、1.41%、1.51%,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33%、1.26%、1.39%和0.78%、0.77%、0.8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当周超额收益率为-1.48%、-1.27%、-1.46%。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12.55%、11.05%、14.14%和8.13%、7.10%、8.71%,明显高于其他评级变动的样本,评级上调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8.35%、7.84、9.61%和5.85%、5.21%、7.50%,评级维持的样本对应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3.85%、3.14%、5.43%和3.27%、2.49%、4.71%,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7.88%、-6.87%、-6.16%。

评级上调和评级维持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和推荐当周均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但评级公布后并不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评级下调的样本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和推荐周之后都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买入和增持样本组中首次评级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3.02%、2.44%、3.81%和2.19%、1.63%、2.38%。增持样本组中评级下调的样本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推荐后第12周经三种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为-4.07%、-3.34%、-3.52%。

买入和增持评级样本组规模调整模型计算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见下页图1和图2。行业和市场调整模型计算出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图类似。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评级上调或维持的报告在推荐之前和推荐当周有显著的超额收益率,其中评级上调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8%,评级上调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3.3%,评级维持的买入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1.33%,评级维持的增持报告当周的超额收益只有0.79%,大量评级维持的报告因为自身的低超额收益而降低了分析师推荐报告的整体投资价值。

第二,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其中首次评级的买入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2%,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12%,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3%的超额收益;首次评级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5%,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约8%,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有约2%的超额收益。

第三,评级下调的增持报告,在推荐公布前、推荐当周及之后均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在推荐当周的超额收益为-1.4%,推荐后第12周的累计超额收益达到-7%,从推荐后的第1周开始累计,超额收益为-3.6%。

根据上述结论,投资者可重点关注首次评级的买入或增持报告以及评级下调的报告,首次评级和评级下调的报告均存在显著的推荐后价格漂移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因信息没有充分反映到股价导致的盈利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投资据此及时买进或卖出,预计未来能够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或者避免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评级上调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短线投资价值,但是并不存在价格漂移,推荐周之后不存在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同时,以上超额收益率是以一定组合计算的,投资者要注意组合内部存在分化的风险。J

参考文献:

1.Stickel, Scott E.The Effect of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Rank Changes on Common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5,(14):121-144.

2.Brad Barber,Reuven Lehavy,Maureen Mcnichols and Brett Trueman. Can investors profit from the prophet? 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56):531-563.

3.Zoran Ivkovic,Narasimhan Jegadeesh.The timing and value of forecast and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3):433-463.

4.林翔.对中国股票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0,(2):56-65.

5.朱宝宪,王怡凯.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1,(1):51-57.

6.王宇熹,陈伟忠,肖峻.国外证券分析师理论研究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7):32-37.

7.肖俊,王宇熹.我国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调整价值的经验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6): 106-109.

8.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4.

作者简介: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2

一、《含量》的基本结构

比弗的论文从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年度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分析。通过股票成交量和价格的方差分析来判断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该论文的主体结构如图1所示:

比弗在文中首先强调收益信息含量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含量表现在投资者对未来股价估计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通过样本设计、收集数据和变量设计来完成对股票成交量和价格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在与基期数据的比较中判断成交量和价格的变化是由于年度收益的所引起的,进而得出年度收益是有信息含量的,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和市场的均衡价格。

二、《含量》的主要内容

(一)年度收益信息含量检验的提出 比弗在该文中指出,收益的信息含量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会计研究中争论中的焦点问题。并指出收益在股价估计方程中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这是收益存在信息含量的必要条件。但也有许多理由认为收益缺乏信息含量,如一是在收益中的计量错误过大的话,直接使用工具变量估计股票价值,要比使用作为中间变量的收益进行分析好的多;二是尽管公司收益可能传递了相关信息,但投资者仍可从其他渠道获得相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来源更加具有时效性。有学者如Benston通过设立一个预期模型以反映投资者如何将报告收益与股票市场价值联系起来,并发现市场价格与收益数据的效用相反,也就是价格变化对收益是极不敏感的。比弗认为,产生这样的结论可能是由于收益与市价之间不存在关系或者是因为所设立的模型本身是错误的,但不能确定Benston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后者的原因而不是前者的原因。因此,比弗决定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对收益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运用方差检验的方法不需要使用投资者预期模型的假设。比弗的研究关注于投资者是否对收益做出了反应,而不是投资者是否应当对收益做出反应。

在进行具体测试之前,比弗对信息与信息含量做了定义,认为信息是对事件结果期望的变化。如果企业的收益报告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股票价格)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像现行市场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一样,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在没有投资者预期模型的情况下,尽管价格变化的方向和大小都不能确定,但在收益公布日,股票价格的易变性可能要大于其他时间。信息的另外一个定义规定不仅要有一个期望值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必须是大到足以引起决策者行为的变化。根据这个定义,只有在企业的收益报告使得投资者改变其投资组合中对该公司股票的最佳持有量的情况下,才能说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最佳的调整可能是购买更多的股票,或者卖掉部分或全部持有的股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投资组合的变化都将反映在持有量的变化上。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收益报告时,股票的交易量要大于其他时间。根据信息和信息含量的定义,比弗确定成交量和价格是收益数据是否有信息含量的度量。

通过对信息含量的分析,比弗给出要进行验证的假设是:收益具有信息含量则可以通过价格的方差检验或成交量的方差检验得到,或两种检验同时满足;如果在两种检验中都没有反应,那么收益数据的有用性和研究中的样本设计就值得怀疑。

(二)样本的选取 比弗的研究样本包括1961至1965年期间143家公司的年度收益报告。样本选取遵循了以下标准:必须是收录在Compustat数据库中的公司;该公司必须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成员;会计年度结束日期不能是12月31日;在报告收益的同一周内没有宣告分派股利;在收益公告日的前后共17周内没有股票分割;在《华尔街日报》上每年少于20条新闻公告。

选用以上标准是因为Compustat数据库中包含有占上市公司总市值90%以上的公司的信息,因此对于研究而言是一个相关的统计研究总体,且可以很容易的获得Compustat数据库中公司的财务数据。而NYSE企业每周的价格和交易量数据相对容易取得。CRSP(证券价格研究中心)提供了1961年至1965年所有NYSE企业每日股票交易价格、交易量和交易信息的相关数据。为了避免在报告日过于集中。由于Compustat中的企业2/3是采用12月31日为资产负债表日,所以若没有标准样本数据(即收益报告)将大量集中在二月、三月和四月公布。上述标准也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收益公告周内所观测反应的模糊性。如果不使用这些标准的话,将会产生一个综合效应,从而很难将股利或者股票分割的公告效应与收益报告的公告效应予以分离。标准的选择是为了减少在收益报告期间其他信息的量。

按照样本选择标准,比弗以1961年到1965年中的任何一年满足前述标准的企业做为样本企业。结果是样本包含143家企业。由于不是所有的企业在每一年都满足样本选择标准,所以针对这143家企业,一共506份年度收益报告符合条件。

(三)分析所用变量的定义 在选择样本的基础上,计算各企业的下列变量:

Vit是股票周成交量百分比的日平均数。VMt反映所有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员企业的交易量水平。Rit是相对价格的自然对数,可以看作是价格变化的衡量标准。Dit是i企业第t周每股现金股利。Pit。是i企业股票第t周末的收盘价,Pit-l反映因资本变化(例如股票分割或股票股利)而经过调整的第t-1周末的收盘价。RM,是一个针对425家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业类成员企业类似的价格变化衡量标准。(sP)t是第t周末的标准普尔价格指数的收盘价,(SP)t-l是第t-1周末的标准普尔价格指数的收盘价。

(四)交易量分析 成交量变化是比弗作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一定程度上看使用这个指标有一定的缺陷。理论上即使没有发生交易,信息仍然可以传递到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可能会发生大变化。对此比弗也是有所认识的,也认为用交易量来衡量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比弗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很好地避免了其它因素对交易量的干

扰,如选择较少信息的样本企业。

在交易量分析中比弗首先对原始交易量数据进行分析,对未进行系统性影响调整的交易量分析。比弗计算出506份收益报告(j)中的每一个收益报告计算出来的公告期间各周(t)的交易量数字,其中公告期间定义为公告日的前后17周(公告前8周和后8周)。然后在17周中的每一周,对506份收益报告的相应交易量数字计算平均数,结果如图2所示。虚线表示非公告期间(5年时间所对应的261周当中除公告期的17周以外的其它时间)的值。

该图表明在盈余公告周内(第0周)交易量有很大的增长。事实上第0周的交易量均值比非公告期间的交易量均值高33%,是所观测到的17周内的最大交易量。说明投资者确实在收益报告公布时改变了投资组合,这种改变与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外,比弗还研究了经过调整系统性影响的交易量变化。消除系统性事件对单个股票交易量的影响,主要是消除与收益报告同时的具有系统性事件所导致的成交量放大现象和减少交易量数据中的噪音。这样所作的交易量变化的分析就能更好的反映出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

比弗对经过调整的交易量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残差分析的方法。他认为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在系统性影响与单个样本成交量的回归关系中主要以残差的形式体现。比弗首先建立下面的模型用来概括市场因素:Vit=ai+biVMt+eit。

对非公告期间的观测值进行线形回归,得到ai和bi的估计值。经过回归统计分析比弗发现回归方程的平均相关系数很低,这说明去除VMt的影响对分析的影响作用很小。并进一步指出残差eit是单个股票交易量影响因素的一部分,该部分不能被以指标VMt所反映的市场系统性事件所解释,所以,残差中主要表现的就是收益报告所带来的市场反应。残差eit是针对506个盈余公告在公告期间的每周t按照以下方法计算:eit=Vji-ai-biVMt(其中i=1,…,143、j=1,…,506、t=-8,…,+8)。式中的ai、bi是通过对非公告期间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然后计算17周中每周的et,结果如图3所示。正的残差表明有高于正常的成交量,负的表示低于,0表示正常。

图3显示在第0周有最高点,此时的平均成交量大约比非公告期间多30%,而且比公告前的周平均成交量高出40%。这些周次内的交易量异常低,而仅在收益报告公告周之后的四周时间内略高于正常的交易量水平。对这些发现的解释和前面原始成交量变动的分析是一样的。比弗在此给出结论,认为成交量残差的分析结果与收益报告公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

(五)价格分析 对于年度收益公布后价格变化的分析,比弗的基本构思为:信息可以改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概率分布的估计,从而也改变了其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估计,如果收益公布可向资本市场传递新信息,就会引起股票价格变化。比弗推测,与其他时间相比,在收益公布日可观察到的价格变化会更多更大,也就是在第0周的价格变化幅度要高于非公告期间。

比弗在价格分析中首先去除市场上的系统性事件对个股价格的影响,这样做的原因和对成交量分析时是一样的。他使用以下模型来消除系统性影响:Rit=ai+biRMt+uit。

残差uit代表的是单个股票价格变化当中不能由系统性影响(以RMt,表示)所解释的部分。由于价格变化的方向不确定,所以有必要运用某些投资者期望模型,该模型对uit。进行了转换。

残差的平方就是转换的一种形式,如果收益公告有信息含量,在第0周的u2it值要大于非公告期间的u2it。在非公告期间,得到的残差的平方的均值用变量s2i来表示。第0周的残差平方和非公告期间的残差平方均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率Uit=u2it/s2i来表示。作者进一步作出假设,如果该比率远大于1,则表示价格变化的残差比正常的要大,反之,则小。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第0周,u2it的均值将预计大于1。

比弗通过对非公告期间的数据回归计算得到ai,bi和S2i的估计值,并发现Rit和RMt之间的关联度是比较低的,Rit的变化只有6%可以由RMt的变化所解释。因此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问题可以通过残差的进一步分析得到。残差ujt针对公告期内的每一周(t)以及506份收益报告(j)中的报告,以下列公式计算:ujt=Rjt-ai-biR2Mt(其中i-1,…,143、j=1,…,506、t=-8.…+8)。

然后对残差进行平方并除以非公告期间各个企业的残差变异,公式为:Ujt=u2it/S2i。

公告期17周中的每一周的ut(针对506份收益报告求平均)的值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第0周的价格变化幅度比非公告期间的平均变化幅度要大的多(多67%)。如果假设均衡价格在收益报告之后更有可能发生变化,那么高于正常水平的价格波动正好验证了这一假设,因此,比弗认为该证据与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并认为价格的变化状况很好的支持了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的观点。通过对价格变化和交易量变化的观察。可以发现不仅个人投资者的预期会随着收益报告的而改变,而且整个市场的预期也会相应改变,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均衡价格的变化上。为了进一步说明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化不是因为

公告期间由其他新闻公告大量出现引起的,作者验证了在公告期间并没有其他类型信息公告的大量出现,认为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收益报告的引起的。

三、《含量》对西方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比弗的论文获得了美国会计学会颁发的科技文献创造性贡献奖。他认为,资本市场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观,认为会计盈余是包含多种信息的信号;另一类是计量观,将会计数据作为计量的手段。作者的这一经典之作就是信息观的观点,“企业的收益报告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价格)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就像现行市场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一样,我们就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该论文与鲍尔和布朗1968年的研究论文虽然都采用了信息观的观点,但这一论文避开了鲍尔和布朗关于收益报告好坏的判断问题,重点强调了收益时成交量和股价变化要高于其他时间的变动。这样的处理使得该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使用方差检验的方法取代了预期模型假设的指标,便于检验;定义两个投资者行为的度量指标,交易量和股票价格波动幅度;采用较为狭窄的时间窗口,对周数据进行检验;在分析设计上,将分析期间与控制期间进行对比,即公告期间和非公告期间数据的对比。

虽然比弗的研究与鲍尔和布朗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研究开了会计数字的信息含量研究之先河,并且比弗通过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方差的变化情况发现收益数据具有信息含量,改变了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其研究影响了其后几十年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的方向。

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资本市场通过股价、股票交易量或两者同时来对各类会计信息所具有的信息含量进行反应的方式,包括股价的波动性、成交量的异常变化以及相关的检验方法(如方差检验)。另外,比弗在此所使用的事件研究方法也得到广泛使用。此后西方会计科学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问题。比弗(1980)在《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中进一步研究了股票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来代替随机游走的预测模型,认为收益是股票价格变化的滞后反应,而股票价格的独立性使它与收益的相关系数接近0;Dontoh和Ronen(1993)指出,信息含量包括价格反应、成交量反应以及预期信息的提前披露,价格和成交量都不能单独反应收益的信息含量,必须和现存的信息环境结合才能达到准确反应信息含量的目的;比弗、Mcanally和Stinson(1997)通过联立方程的方法来确定价格和收益的关系,指出某些原因导致的收益变化不会改变股票的价格,某些原因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化不会导致收益的改变。

其次,西方有关信息含量的研究也检验了其他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包括中期报告、资产负债表数字以及股利分配的信息含量。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在《股票价格针对新信息的调整》中指出,市场能够认识到股票分割所隐含的股利增加的信息,并利用该信息重新估计股票的预期收益,该研究认为,股票价格因新信息而迅速调整支持了市场是“有效的”的结论。watts(1973)的研究中发现将来的收益变化与目前未预期的股利变化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股利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此外,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研究还检验了会计信息含量在预测公司财务失败和债务信用等级方面的有用性。关于信息含量的经验研究可以帮助准则制定者把握投资者重视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四、《含量》对我国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我国国内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结构特殊,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中小投资者居多且缺乏理性等特点,对于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借鉴国外已有观点和方法进而结合国内特殊情况进行改进的过程。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研究是我国实证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开展了关于会计收益的信息含量的研究。1998年赵宇龙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从1994年到1996年共369个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与当年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会计盈余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在交易量反应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深、沪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对公司盈余数字的有用性通过交易量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在公司盈余公告日前后,日交易量有明显增加。结果表明,在股票盈余公告日前后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波动,这与美国学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发现相似。他们的研究同比弗经典论文中使用的时间窗口、市场行为的衡量指标等内容是一致的。在年度收益数据的研究基础上,郭菁(2003年)对1999~2001年的中期报告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栗煜霞、李宏贵(2004年)对上市公司的季度报告信息含量进行研究,分析显示中期报告以及季度报告都具有较强的价格效应。陈建煌(2000)、刑丽(2001)、吴世农,李常青和陈碧华(2001)等还研究了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问题,分别从未预期现金流量和超额投资收益率的关系、现金流量对股价的解释力以及现金流量是否包含收益之外的信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次,是针对我国所存在的A股、B股市场的差异性,考察采用不同会计准则下有关会计收益的差异、收益的信息含量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问题。李树华(1997)、李东平(2000)考察了境内外报告的会计收益数字的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差异的原因。潘淡、陈凌云和林丽花(2003)通过研究沪深两市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公司,比较同一家公司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会计盈余数据信息含量,得到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与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存在差异,且国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收益更具有决策有用性。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事件分析法;公告效应;创业板;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引言

自2009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上推出的创业板以来,高管解禁套利;高送转、高分配变相摊薄小投资者收益、创业板公司退市等问题日益暴露。为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市场公告效应情况,进而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创业板市场的类型将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评述

(一)实证综述

好消息影响大。年报公布对股价变动的效应分析――基于上证50指数的实证研究(彭继华,2006)对2004年年报公布前后股价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预期好消息的公布对赢家组合的股票价格能产生进一步的推动效应。

坏消息影响大。上海证券市场年报公布的市场效应研究(周宏,2004)全部样本的累积异常收益在时间窗内都持续走高,而年报披露为坏消息的公司收益增加幅度最大,无消息的公司次之,好消息的公司最小。好消息与坏消息都不显著。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与股价变动关系实证研究(费立明、高俊、申丽杰,2009)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与股价变动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在年度披露日商并不存在明显的盈余公告效应。

(二)文献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研究中,年报公布与股价的变动占了很大比例,就所查阅的资料来看,中国证券市场中上证与深证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有发现存在国外市场中存在的“盈余公告效应”,也有影响非常小的。这些类型的分析与时间点的选取有很大的关系,还与数据的选择的多少,样本选择的好坏,研究时间长短等有很大关系。

三、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思路

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以及分配方案的公布对于该公司股票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根据对此类消息好坏的判断,采取相应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进而影响当日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该股票价格的走向。

在非有效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少数投资者可能在公司正式公布之前便获得相关消息。从而他们能在其他投资者采取行动之前便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获取异常收益。反映到公司股价过程中,就是在正式公布消息之前,股价就发生了异常变化。并且,由于之前消息泄露消化了消息正式公布应该带来的影响,正式公布后的股价变化将较微弱。因此,要研究单只股票公告效应的情况,需要了解该股票公告日前与之后股票变化情况,计算异常收益大小。

由于公告消息中存在“好消息”和“坏消息”,且在好坏消息中又可根据程度不同细分为不同级别。因此,根据消息性质的差异将样本股票细分为不同种类的小组,再进行研究也是必要的。

(二)研究设计

事件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某事件对某一活动是否确实存在冲击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利用该方法衡量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程度。

1.确定事件日期:我们将事件日期定义为,市场第一次获得新信息的时间,即无论是信息出现在快报还是年报中,总是将第一次向市场公布的日期作为时间日期。

2.确定事件窗口与估计期:由于不能确定之前消息泄露的确定时间,因此我们将事件日期前后各5天作为事件窗口。为了确定股票在没有公告公布发生情况下本来的收益率,我们选取事件窗口前110个交易日作为估计期,计算原本收益率。

图1: 事件窗口设计示意

t=0为事件日期。

3.事件窗口公司残差的计算:估计期公司残差,即估计期公司非正常收益的计算可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表现:

(1)

其中,:在事件窗口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非正常收益率;:在事件窗口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截距项;:在估计期中,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斜率项;:在事件窗口中,市场每天的收益率。

要完成以上计算,首先需要计算公司的正常收益率,即公告事件没有发生时该上市公司的收益率。由于单个股票的公告效应对市场的影响是微小的,因此可以将其收益率近似看为正常收益率,并用单只股票正常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回归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j公司股票每天的正常收益率(或非事件)收益率;:市场每天的收益率;: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截距项;:估计出的j公司股票的斜率项。利用回归得到上市公司正常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关系,进而求出事件窗口每日公司的正常收益率,带入公式2得到事件窗口公司残差。

4.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的计算:为使得变量间具有可比性,我们需要计算标准化后的非正常收益率,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的标准化非正常收益;: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方差的平方根,即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标准差。

要进行标准化,需要计算上市公司非正常收益率的方差,公式如下:

(4)

其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率的方差;:在估计期中,j公司股票在t时期非正常收益率平均值;:在估计期的观测中,j公司股票的交易日数目;:在事件窗口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在估计期中,t时期市场的收益率的平均值。

5.事件窗口单日显著性的确定:接着用Z统计量对所计算的非正常收益率确定其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事件窗口中每天的Z-统计量;:事件窗口中每天的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N:样本中公司的数目。

6.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显著性的确定:首先需要计算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

(7)

其中,:事件窗口中每天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之和;

计算该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的Z-统计量,公式如下:

(8)

:事件窗口中,每天总体标准化非正常收益率之和的Z-统计量。

(三)研究检验标准

本文以计算各类组别不同时段、的值进行检验,并以5%作为显著水平。本文估计窗口中的回归采用单指数模型计算,解释变量为对应交易日的创业板指数收益率(市场收益率),回归拟合程度高,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作为正常收益率。

标准1:在事件窗口期间,某类公司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公告效应在中国A股市场创业板中存在;标准2:在公告公布前(t=-5至-1日)某类公司序列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分配方案正式公布之前就发生了泄漏,反之则没有泄漏;标准3:在公告正式公布当日(t=0日)某类公司序列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分配方案对市场的正式公布对该类公司股票价格产生了显著影响;标准4:在公告正式公布后(t=1至5日)某类公司统计检验的p值<0.05,即公告效应强烈,延续至公布后数日。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样本选取自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6月25日期间在中国深证创业板上市的81家公司,剔除一家上市不成功的样本(江苏恒久,300060),整理后得到符合条件的样本为80个。按送转方案分为,SZ_N:无送转、SZ_L:每十股送转0至5股(不含0股)、SZ_M:每十股送转5至10股(不含5股)、SZ_H:每十股送转10股以上,共四组;按派现方案分为,PX_L:无派现、PX_M:每十股派现0至5元(不含0元)、PX_H:每十股派5元以上。

本文共涉及对80家上市公司,共20800个交易日数据的计算。所用交易日数据来自雅虎财经网络数据源,年报公布日、快报公布日消息来自网络。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面方法计算Z统计量、p值后利用公式7对TSAR加总进而求得,并根据公式8计算Z统计量、p值后的结果为:

表1

将以上结果整理可得出两个组不同类型消息股票在事件窗口中每天积累超额收益的显著情况如下:

表2

按照检验标准1看,可以认为公布好的、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公布较好、坏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公告效应。

按照检验标准2看,较好的送转消息、较坏的派现与坏的派现消息上市公司均出现了在公告日前伴随概率显著的情况,说明此类公司公告消息在公布前已泄露,存在“盈余公告效应”,与陈涛(2005)的结论相符。

对于检验标准3,仅有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在事件发生当日超额收益显著,这说明这两类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告公布对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同样是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出现事件发生日后伴随概率显著的情况,说明该类公司公告效应强烈,延续至公布后数日,符合检验标准4。

值得注意的是其显著天数仅分别为2天与1天,与彭继华(2006)对整个A股市场研究后认为公告效应延续8天的结果相比,说明新兴创业板市场仍与主板市场存在相似性,但公告效应延续效果更弱。

(三)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中国A股市场创业板中公告效应是存在的。究其原因,由于创业板监管不够完善,存在部分内部人员通过非公开渠道提前向某些投资者提供公司公告信息,使后者提前采取行动赚取超额收益的行为。其次,对于不同性质的消息,消息的好坏程度,公告效应的显著程度不同。究其原因,过低的送转、派现方案不能吸引投资者,而提供过高的送转、派现上市公司数量稀少,勾结内部人员,获取内幕消息的难度相对数量庞大公布较好送转、派现的公司来说更大。同时,从公告当日来存在上市公司超额收益显著的情况看,说明一部分投资者在对公司分配情况进行关注并及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反应,并偏好公布较好的分红、派息消息的公司投资。最后,公告日后非正常收益率显著程度的情况说明公告效应在创业板市场存在可延续的情况。对于公布良好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理所当然受到市场的追捧,大量投资者跟进操作。而分析结果显示,公布较好送转、派现的公司公告效应延续情况最好。

五、政策及建议

对于证券监管机构,对于公布了较好的送转消息的上市公司与较好的派现消息的上市公司应追查其公告日前数日超额收益情况,认真调查,处罚泄露了内幕消息的公司。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分配政策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对市场中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采取适量、较好的送转与派现政策才是创业板上市公司良好的分配方案。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公告效应的存在,说明我国A股创业板市场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因此,要避免过于依赖对股票历史价格的分析来指导投资。随时关注投资股票重大消息公布日期与情况迅速采取有利行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J・塞勒.金融研究必备方法论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2]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1(7).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4

在聂夫执掌的31年间,温莎基金的总投资回报率为55.46倍,平均年复合回报率达13.7%,这个纪录在基金史上尚无人能与其媲美。

在退休前,聂夫还一直兼任威灵顿管理公司的副总裁和经营合伙人。聂夫的成功之道,并不在于使用了高深的投资技巧及数学模型,而是广为人知的低市盈率投资法。

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聂夫的投资之道完全可以复制,因为低市盈率投资法很容易做到量化选股,而且回溯检验的结果相当不错。

我们运用修正过的聂夫选股方法对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A股市场进行了回溯检验,结果表明,聂夫之道在A股市场可以取得44.12%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只有13.86%,聂夫之道投资法的年化超额收益达到30.26个百分点。

在24个分季度检验区间中,“聂夫之道”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次数达到16个,占比为66.67%,单季最高超额收益达到56.77个百分点;在8个超额收益为负的检验区间中,单季最高超额负收益只有10.69个百分点。

此外,我们还将“聂夫之道”与公募基金进行了对比。在全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的是华夏大盘精选,有“公募一哥”之称的王亚伟从2005年5月开始执掌该基金,直至其于2012年5月离开华夏基金。该基金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期间收益率达到1149.07%,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将达到12.49元。

作为比较,“聂夫之道” 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期间收益率达到1549.70%,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将达到16.49元。

如果“聂夫之道”是一只基金,那么其收益率战胜了以王亚伟所领衔“华夏大盘精选”为代表的全部公募基金;此外,与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在内的全部公募基金相比,“聂夫之道”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即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在任何期间买入和卖出。

7月17日-7月23日的五个交易日中,根据Wind统计,在其所覆盖的券商研究报告中,对沪深300指数的300家成份股公司,业绩调升22家,调降28家。

过去一个月,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业绩调升73家,调降120家。

截至7月23日收盘,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按总市值除以预测总利润计算的2013年PE平均值为8.1,按照总市值从大到小分为5个区间,同样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市盈率平均值分别为6.92、14.36、16.5、17.35、18.19。

相比一周前(7月16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减少0.02%,由19630亿元变为19627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减少1.48%,由8.22变为8.10。

相比一个月前(6月23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减少0.26%,由19678亿元变为19627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减少1.33%,由8.21变为8.10。

截至7月23日,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左侧表格所示。

截至7月16日,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右侧表格所示。 Wind评级的1分至5分,分别对应“买入”、“增持”、“持有”、“中性”、“卖出”。

创一年新高(新低)股票概况

7.18-7.24期间,共计270只股票创一年新高,创新高个股数量位列前三位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分别是信息服务(75只)、机械设备(36只)、医药生物(36只)。上述股票的加权平均市盈率(2012年年报)为59.55,加权平均市净率(2012年年报)为5.36,期间最高股价的平均值为21.61元。

7.18-7.24期间,共计52只股票创一年新低,创新低个股数量位列前三位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分别是采掘(10只)、交通运输(6只)、建筑建材(4只)。上述股票的加权平均市盈率(2012年年报)为13.81,加权平均市净率(2012年年报)为1.44,期间最低股价的平均值为7.71元。

本期创新高股票的总市值为22524亿元,创新低股票的总市值为9540亿元,两者之比为2.36:1。

胜券投资分析

第41期回顾

牛股通常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牛股基因”。胜券投资分析揭秘的牛股基因通常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牛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胜券投资分析通过个股的净利润评分、价格相对强弱评分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快餐化的基本面选股方式,经过历史回顾检验,牛股往往是综合评分超过80分的股票。只有这些股票有着表现优异的基本面,而优异的基本面往往是支撑其股价不断上涨的动力。

其次,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是孕育牛股的温床。关注胜券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胜券投资分析近期重点分析的股票往往集中于医药生物、信息服务等胜券行业排名靠前且整体强势的行业。牛股往往是这些行业中表现不俗的股票。

第三,牛股往往在跌跌不止的行情中具有抗跌性。胜券一度强力解读的牛股恩华药业(002262.SZ)和上海家化(600315.SH)等在2012年大盘的颓势中股价逆市上扬并不断创出52周新高;在年底大盘回暖后再创佳绩。当然,这些股票也不是直线上涨的,在股价攀升的过程中不免有回调,此时正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胜券投资分析认为,对于基本面和政策面以及大盘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个股发生回调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卖出止损策略操作并等待下一个投资时机的到来。

第四,在回暖的行情中不断的创出52周新高并伴随明显的放量往往是牛股启动的标志。这里的放量至少是当天的成交量相比于50日平均移动成交量上涨40%-50%以上。

神奇公式的核心是“低价买入优质股票”,所选用的两个指标是投资回报率(ROTC)和收益率(EBIT/EV),其中投资回报率筛选出来的是“好公司”,收益率筛选出来的是“好价格”。

“好公司”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即以基本面为导向的分析,所选出的都是一些“质优”的公司,这个指标相对容易确定。

在计算“好公司”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投资性房地产等。

“好价格”的目标是“低价”股,但什么样的股价水平才算“低”呢?又该如何发现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呢?对此,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理论认为,低价是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而言,但内在价值的确定又非常繁杂,神奇公式采用的是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即观察股票的价格走势,通过股票的价格涨跌及市值变化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质优低价”股。

在计算“好价格”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少数股东权益等。

神奇公式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寻找“好公司”或者“好价格”,而是寻找能够将上述两个因素进行最佳组合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得分”占优的股票。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5

约翰·聂夫1963年进入威灵顿管理公司,1964年成为温莎基金经理,并一直担任至1995年退休。在此期间,他将摇摇欲坠、濒临解散的温莎基金经营成当时最大的共同基金。

在聂夫执掌的31年间,温莎基金的总投资回报率为55.46倍,累计平均年复合回报率达13.7%,这个纪录在基金史上尚无人能与其媲美。

在退休前,聂夫还一直兼任威灵顿管理公司的副总裁和经营合伙人。聂夫的成功之道,并不在于使用了高深的投资技巧及数学模型,而是广为人知的低市盈率投资法。

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聂夫的投资之道完全可以复制,因为低市盈率投资法很容易做到量化选股,而且回溯检验的结果相当不错。

我们运用修正过的聂夫选股方法对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A股市场进行了回溯检验,结果表明,聂夫之道在A股市场可以取得44.12%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只有13.86%,聂夫之道投资法的年化超额收益达到30.26个百分点。

在24个分季度检验区间中,“聂夫之道”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次数达到16个,占比为66.67%,单季最高超额收益达到56.77个百分点;在8个超额收益为负的检验区间中,单季最高超额负收益只有10.69个百分点。

此外,我们还将“聂夫之道”与公募基金进行了对比。在全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的是华夏大盘精选,有“公募一哥”之称的王亚伟从2005年5月开始执掌该基金,直至其于2012年5月离开华夏基金。该基金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期间,收益率达到1149.07%,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达到12.49元。

作为比较,“聂夫之道”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期间收益率达到1549.70%,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达到16.49元。

也就是说,如果“聂夫之道”是一只基金,那么其收益率战胜了以王亚伟所领衔“华夏大盘精选”为代表的全部公募基金;此外,与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在内的全部公募基金相比,“聂夫之道”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即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在任何期间买入和卖出。

8月7日-8月13日的五个交易日中,根据Wind统计,在其所覆盖的券商研究报告中,对沪深300指数的300家成份股公司,业绩调升26家,调降46家。

过去一个月,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业绩调升62家,调降115家。

截至8月13日收盘,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按总市值除以预测总利润计算的2013年PE平均值为8.47,按照总市值从大到小分为5个区间,同样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市盈率平均值分别为7.02、16.6、16.44、17.51、15.71。

相比一周前(8月6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增加0.02%,由20320亿元变为20324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增加2.2%,由8.29变为8.47。

相比一个月前(7月13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减少0.05%,由20334亿元变为20324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增加2.2%,由8.29变为8.47。

截至8月13日,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左侧表格所示。

截至8月13日,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右侧表格所示。 Wind评级的1分至5分,分别对应“买入”、“增持”、“持有”、“中性”、“卖出”。

创一年新高(新低)股票概况

8.08-8.14期间,共计201只股票创一年新高,创新高个股数量位列前六位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分别是机械设备(30只)、医药生物(28只)、化工(21只)、电子(20只)、信息服务(18只)和信息设备(18只)。上述股票的加权平均市盈率(2012年年报)为40.35,加权平均市净率(2012年年报)为4.27,期间最高股价的平均值为12.79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有8只房地产股(中弘股份、华鑫股份、新黄浦、绿景控股、亿城股份、泰禾集团、美都控股、华夏幸福)创了新高,创新高房地产股的数量之多是近一段时间内少有的。

8.08-8.14期间,没有创新低的股票。

胜券投资分析

第44期回顾

牛股通常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牛股基因”。胜券投资分析揭秘的牛股基因通常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牛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胜券投资分析通过个股的净利润评分、价格相对强弱评分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快餐化的基本面选股方式,经过历史回顾检验,牛股往往是综合评分超过80分的股票。只有这些股票有着表现优异的基本面,而优异的基本面往往是支撑其股价不断上涨的动力。

其次,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是孕育牛股的温床。关注胜券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胜券投资分析近期重点分析的股票往往集中于医药生物、信息服务等胜券行业排名靠前且整体强势的行业。牛股往往是这些行业中表现不俗的股票。

第三,牛股往往在跌跌不止的行情中具有抗跌性。胜券一度强力解读的牛股恩华药业(002262.SZ)和上海家化(600315.SH)等在2012年大盘的颓势中股价逆市上扬并不断创出52周新高;在年底大盘回暖后再创佳绩。当然,这些股票也不是直线上涨的,在股价攀升的过程中不免有回调,此时正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胜券投资分析认为,对于基本面和政策面以及大盘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个股发生回调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卖出止损策略操作并等待下一个投资时机的到来。

第四,在回暖的行情中不断地创出52周新高并伴随明显的放量往往是牛股启动的标志。这里的放量至少是当天的成交量相比于50日平均移动成交量上涨40%-50%以上。

神奇公式的核心是“低价买入优质股票”,所选用的两个指标是投资回报率(ROTC)和收益率(EBIT/EV),其中投资回报率筛选出来的是“好公司”,收益率筛选出来的是“好价格”。

“好公司”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即以基本面为导向的分析,所选出的都是一些“质优”的公司,这个指标相对容易确定。

在计算“好公司”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投资性房地产等。

“好价格”的目标是“低价”股,但什么样的股价水平才算“低”呢?又该如何发现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呢?对此,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理论认为,低价是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而言,但内在价值的确定又非常繁杂,神奇公式采用的是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即观察股票的价格走势,通过股票的价格涨跌及市值变化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质优低价”股。

在计算“好价格”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少数股东权益、延迟所得税负债等。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如何理财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投向证券市场,尤其是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则是不少人投资理财的首选。由于大众普遍对各个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了解,怎样选择具有良好升值前景的股票、基金并规避可能的投资风险自然成了大众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上市公司必须向公众的上市报告书、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等报告书中所披露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的盈利前景等情况做出比较客观的评判。当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决不是只为了“炒股”这么简单,它是了解上市公司过去、现在运营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本途径,是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和政府都要关心和了解的。

所谓财务报表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使报表中的会计数据、资金流转、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转化成投资决策的依据,是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途径。它是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年报三种,具有公布集中、数量庞大、行业复杂的特点。它的经营状况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因此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很重要的。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及其股票价格涨落的影响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债权人、投资者、股东和政府都关心的事情。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

投资者为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必须关心一个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因为盈利数额的大小、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公司管理绩效的主要标志。而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股息发放的多少,也主要是由公司的盈利水平决定的。可见,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是股票投资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也是政府、债权人和股东方关心的主要方面。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提供的资料,计算以下主要指标:

1.上市公司股票每股账面价值。每股账面价值是指股东权益总额与发行在外股份总数的比率。一般说来,每股账面价值高的股票的“价值”较大。通常经营状况好、财务制度健全的公司,其股票的每股账面值会高于每股票的面值。每股账面值逐年提高则表明公司的资产结构愈来愈健全。

2.上市公司股票普通股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收益指企业净收益减去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它表明每一普通股在公司所获净收益中享有的份额。每股收益对于股票价格、股利支付等存在着重要影响,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每股收益一般在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与财务指标”中给以披露。通过每股收益,投资者不仅可以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可通过该指标预测每股股息和股息增长率,并在这一基础上推算出每一普通股的内在价值。

3.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也叫股东权益报酬率,指净收益与股东权益的比率。这是以股东投入的资本为计算基础的投资利润率,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运用股东资本的绩效越高,获利能力越强。

4.上市公司市盈率。市盈率指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余间的比率。市盈率的单位是倍,表示按该种盈利水平需累积多少年盈利才能达到目前的股市市价。该指标在分析个股风险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认为,市盈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依实际分析,中国目前的股票其市盈率在15倍以下的一般就是安全区。

5.上市公司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加利息支出之和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可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它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经营业绩越好。

以上指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更是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最为通用的指标。重要的是,需要将它们与公司以前各期以及同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相应指标进行比对,这样才能判断出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的强弱。

(二)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上市公司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通过资产负债表能了解企业在报表日的财务状况长短期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权益和结构等重要信息。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短期的存活能力,是衡量企业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也就难以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即使是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也会因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而面临破产的威胁。而且企业偿债能力低就会丧失各种投资机会,这不仅给公司的竞争能力造成严重损害,而且会使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至提高投资人的风险。因此,不仅企业的债权人关心,企业的股东及潜在投资人同样关心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主要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通过计算以下指标进行分析: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可以用作支付保证,研究认为,流动比率为2∶1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比率[1]。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这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流动比率过低,加大企业风险;流动比率过高,则减低企业经营绩效。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额的比率。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为严谨的表征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一般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应维持在1∶1以上[2]。如果速动比率偏高,说明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偿还短期债务,同时也表示企业有较多的不能盈利的现款和应收账款,企业就失去了收益的机会;如该指标偏低,则企业表明将依赖出售存货或举新债来偿还到期的债务,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出售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新债而形成的利息负担。但这里同样不能一概而论,速动比率同样存在行业差异。

2.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资产负债率、权益比率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这三个比值进行分析,因为它们是了解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基础。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这个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从股东的立场看,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相反。所有者权益比率是所有者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它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份额,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为1。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率,也叫做债务股权比率。该指标反映了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之间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这三个比率只有在同行业不同时间段相比较才有一定价值。其次,需要对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进行分析。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是资产总额与流动资产之差除以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该值应该低于100%,如果高于100%,说明企业动用了一部分短期债务来购置长期资产,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经营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3.长期负债与利息费用分析。如果出现利息费用相对于长期借款呈现大幅下降之势,应注意公司是否存在不正确地将利息费用资本化,应切实降低利息费用以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二、财务报表分析中的注意事项

1.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掌握报表中各个项目数据所反映的情况和变化的原因;其次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不能用很少的指标进行分析以避免作出简单、片面的判断,使投资者陷入误区,并影响政府、债权人及股东作出相关对策。

2.因为对上市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所以,用这些数据去精确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不确实的,它仅仅是投资分析的一个方面,还必须根据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的特点、经营条件和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动态分析才可能做出全面的判断降低投资的潜在风险[3]。如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使被人们认为“夕阳产业”的钢铁、煤炭、建材等产业就出现了强劲增长,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盈利水平。

3.以上内容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时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在运用时不能孤立的运用一两方面数据就据此作出投资判断[4]。一般的投资者往往只根据每股收益的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位化”后的指标,或是仅仅依靠静态的对比来决定投资策略,这样做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4.采用以上分析方法时应该从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判断。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我们不仅要寻找挖掘出其投资价值,同时也可以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财务风险,并判断它是属于系统风险还是非系统风险以及企业的克服能力,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是否具有投资的价值。

总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不能单一地对某些科目关注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与宏观经济一起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宽度比较,并把其中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掉,发掘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的信息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郭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刍议[j].山西煤炭科技,2006,(3).

[2] 张新广.合理利用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j].商业会计,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