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例6篇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1

随着“生态立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县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水是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命脉显得更加突出,为保障自治县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特制定____20__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现状:县域内水资源总量为6.012亿m3,其中地表水年径流量3.08亿m3,可开发利用的的年径流量2.12亿m3,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5.42亿m3,重复量为2.5亿m3,实际补给量2.93亿m3,可开采量2亿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__年全县总用水量15550.15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14130.246万m3,工业用水量150.85万m3,生活用水243.81万m3,生态用水量1025.246万m3,用水比例为90.8:1:1.6:6.6。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县水资源特点,存在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强度相对较高,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节水意识淡薄。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坚持以优势资源转换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新型化旅游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是坚定不移的走“生态立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之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现代旅游城市,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需要。

四、08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计划安排

一、成立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机构

二、切实落实“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用水量化管理,建立用水定额管理体系。

(一)农业用水实行“地有定额、户有总量”08年用水量化管理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责任单位县水管总站、水资办,责任领导:赵晓,责任人:__*、__*、__*。

1、落实各乡(镇)种植面积,种植结构调整面积,按照不同的作物,核定用水定额,3月底前完成

2、根据不同土壤墑情,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在每次轮流灌前后都进行监测,比较耗水量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8月低前完成。

(二)立足企业用水实行“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其中规模20万以上的企业用水量化管理覆盖面积达到100%,其余企业达到90%。

1、对县域内的所有工业、企业用水量进行调查摸底,核定企业生产、生活、绿化用水量,经核定的企业用水量由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整理归档,年底全面实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责任单位:县水资办、节水办,责任领导:__*,责任人:__*、__*。

(三)城市生活用水实行“人有定额、户有总量”,城市自来水覆盖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化管理达到90%,公共服务设施用水量化管理达到95%,全面建立用水档案,实行定额用水,超额加价的阶梯式水价运行机制。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__*、__*,责任人:__*、__*,于4月底前完成。

四、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一)认真做好07年节水型先进单位的挂牌验收工作,对07年开展节水型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的企业、宾馆、机关、地区、家庭加大检查力度,进行技术指导,完善节水运行体制,对符合创建目标要求的单位进行验收挂牌,奖优罚劣。

该项工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成员单位配合,于4月底前完成。

(二)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1、创建节水型企业1家(____江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单位:经贸局、水利局,责任领导:____、____,责任人:____、文____、____。

2、创建节水型机关5家(县水利局、建设局、国税局、社保局、环保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____,责任人:____

3、创建节水型社区1家(县城镇住宅小区)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____,责任人:____五、在07年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的基础上,08年继续做好该

项工作,年内完成____新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密江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的水平衡测试,对于不按年度计划进行水平衡测试的企业,将执行《哈密地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水平衡测试后管理办法》予以处罚,以推动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责任单位:经贸局、水利局(哈密水文局承办),责任领导:____,责任人:____。

六、进一步加大节水器具的改造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工作,年内新建、改造、扩大公共设施,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旧式住宅区节水器具改造500套,城镇绿化节水面积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质量监督局,责任领导:____

七、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题,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型社会建设日”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全社会节水意识。

责任单位:水利局、各成员单位协助,责任领导:____,责任人:____、____、____、____。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2

 

2021年,全省节约用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全国节水办部署,深入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为主线,以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以规范节水管理为支撑,坚持示范推动、典型带动、亮点引导、分类推进,继续抓重点、攻难点、创品牌、树亮点,推动全省节水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确保“十四五”节水工作起好步、开好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政治自觉,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

1.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充分发挥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全面推动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及山东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调整公布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筹备召开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印发联席会议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加强督促调度,推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及时向水利部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2.积极推动山东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水利部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山东实际,研究制定山东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工作任务清单并严格实施,各市要认真抓好落实,加快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3.探索节约集约用水促进机制。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完成“探索节约集约用水促进机制”改革任务。会同相关部门,梳理制约节水工作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短板,深入调研论证,研究提出完善节水激励政策的意见建议,争取改革成果纳入上级决策,推动全省节水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各市要结合实际,加强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节水激励政策措施,创造更多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4.印发实施山东省“十四五”节水规划。按照“十四五”发展要求,结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山东实施方案,研究提出“十四五”山东节水主要目标。在国家“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指引下,紧密衔接我省各行业专项规划,明确全省重点领域和行业节水工作具体目标任务,高质量编制完成《山东省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实施。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省规划指引下,及时本地区“十四五”节水工作规划,并抓好落实。

5.积极推进非常规水利用。认真落实国家10部委《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指导意见》,积极组织申报典型地区再生水配置利用试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试点支持和保障工作。各地要将非常规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再生水、淡化海水等开发利用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纳入城镇供水管网,不断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

二、创品牌、树亮点,高标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6.培育一批行业节水标杆。会同相关部门,在农业、工业、城镇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积极培育一批农业节水、工业企业及园区节水、城镇及生活服务业节水的节水标杆单位,打造节水工作亮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示范引领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节水。各市要结合实际,做好节水标杆单位培育和遴选工作,切实发挥节水标杆的典型示范作用。

7.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配合水利部做好2020年度通过省级验收的31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市、区)复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程序,对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及时组织技术评估和初验,确保2021年全省7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各市要积极推动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达标建设,加强经费保障和分类指导,及时提炼经验做法,积极开展县委书记谈节水等活动。

8.拓展节水载体建设成果。按照国家要求,做好威海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总结验收工作,探索形成滨海城市缺水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在省、市、县三级水利单位开展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建设,厅直属单位、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参照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标准,组织所属水利单位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年底前50%的单位建成水利行业节水型单位,到2022年底全部建成。进一步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督促指导高校加强节水管理,确保到年底全省20%以上的高校建成“节水型高校”。会同有关部门,对命名满五年的第二批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进行复核。各级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设,切实提高创建比例。结合高校节水工作,积极推行合同节水管理,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打造一批合同节水典型示范项目,征集一批合同节水典型案例,促进节水服务市场发展。

三、强化支撑保障,深化节水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9.加快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按程序做好《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立法工作,年内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早日实施。根据水利部相关文件出台情况,研究制定我省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定额管理、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等方面的配套管理办法,推动节水管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实发挥法规制度对节水工作的保障作用。

10.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标准等支撑体系。按照定额修订周期和分行业、精准化、全覆盖的要求,与国家已的用水定额标准紧密衔接,在现有省级用水定额标准基础上,制修订一批制造业、采矿业、服务业等行业用水定额标准,年底前实施,进一步提高用水定额标准的覆盖率和先进性、适用性。按照水利部部署,在火电行业开展用水定额对标达标,推动火电行业用水效率提升。加大用水定额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定额执行应用,确保定额标准务实管用。积极做好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征集工作,提高节水技术应用推广水平。组织做好节约用水管理年报工作。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节水基础工作,切实做好各类节水工作信息报送工作,提高节水统计数据质量,为节水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1.规范计划用水管理。指导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理顺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计划用水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用水定额和区域用水计划下达单位用水计划,确保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各类用水单位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12.深入落实节水评价机制。严格省级层面节水评价审查,把好重大项目节水关。指导市县加强节水评价台账管理,规范节水评价章节编制,细化实化节水评价审查标准,开展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内容抽查复核,促进节水评价从建机制向严管理转变。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应评尽评、严格把关,从严叫停节水评价审查不通过项目,将节水优先落到实处。

13.强化节水监督管理。配合水利部和省有关部门做好涉及节水各项检查考核评估工作,研究完善节约用水相关考核内容和指标,更好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督管理,对省、市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进行动态调整。按照节水监督检查方案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为重点,以计划用水制度执行为主要内容,开展节水业务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

14.深化节水宣传教育。开展“山东节水在行动”主题宣传,层层发动,广泛宣传,营造节水宣传强大声势。做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节点和日常节水宣传,积极组织参加水利部“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联合行动、第二届全国节水知识大赛等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发挥好各级节水教育基地、节水知识普及读本和机关干部、节水志愿者、节水大使的作用,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节水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节水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结合评选表彰节水示范标杆工作,组织编印全省节水典型案例集萃,积极宣传推广各地节水典型经验。各市要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提炼典型经验,打造体现当地特色的节水工作品牌,及时报送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典型经验做法,形成点面结合、多头引领、集星闪耀的节水工作推进格局。

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节水管理效能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为载体,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大力示范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落实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节水制度到位的四到位”制度,不断强化节水意识,转变用水观念,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构建节水型宾馆,为促进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管水,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原则。坚决执行水法规,强化用水管理,规范用水行为,提高节水意识,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氛围和节水长效机制。

2坚持科学用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推广应用各种节水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坚持分工协作、高标准示范的原则。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供水单位、用水单位的管理职能,加大节水投入,建成高标准的城镇节水示范点,促进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大力营造节水氛围,提升宾馆节水用水管理水平,增强员工和客人的节水意识,达到示范一小片,带动一大片”目的争做服务行业的节水标兵。

主要指标:建立完善宾馆节水用水管理制度;宾馆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不高于《市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用水器具漏失率≤2%绿化用水有效利用中水、雨水,并普遍采用喷、滴灌技术;景观用水有效利用中水、雨水,并循环利用;年节水量达到2000立方米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是安装计量设施,控制用水总量。自备水源井安装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由用水主管部门配置水权,控制总量,推行刷卡取水。

二是改造用水设备,普及节水器具。对宾馆内部的用水设备、管道器具进行全面清查、维修,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对不符合节水标准的器具和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更换节水型水龙头60个、节水型便器50个、节水型淋浴器50个,力争将卫生间公共水龙头全部改造成红外线自控节水装置。

三是修建集雨水窖,购置集雨设施。宾馆院落修建集雨水窖,楼房屋顶排水管以下放置雨水收集桶,收集雨水、废水进行绿化和院落清洁。

四是采用节水技术,减少绿化用水。宾馆的绿化供水设施,全部改造成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中水回用设备1套,积极利用中水和雨水,减少绿化用水总量。

五是制定节水制度,建立责任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管理办法》用水管理办法》用水巡查制度》等以单位员工共同监督、共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水,把节水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责任落实到各班(组)与经营效益挂钩,使宾馆内部节约用水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实施步骤

节水型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计划分两年实施,年开始建设,年完成全部计划任务。

年主要任务:成立工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建立节水工作责任制;完成计划的全部工程建设内容和节水器具改造任务;完善节水用水管理的规章制度,全面宣传节水科普知识,初步建立节水型宾馆管理体系。

年主要任务:巩固年建设成果,进一步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和营造节水氛围上实现新突破;认真总结经验,组织其它单位参观学习,推广成功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以宾馆经理为组长,各班(组)主任为成员的节水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节水工作和宣传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和实

施,做到有专兼职节水管理人员,有节水管理制度措施,建立“组织领导—目标定位—专人负责—目标实现”工作机制,使创建活动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建立“项项有人抓”项项有落实”项项有结果”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创建节水型示范单位的良好开局。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节水气氛。宾馆院落制作悬挂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绿洲”节水惜水、保护生态”等内容的宣传横幅;宾馆内部所有水龙头上方张贴“请珍惜每一滴水”等内容的节水警示标识;客房摆放“节水节电、保护绿洲”等内容的提示支架;房间和公共卫生间张贴用水器具大水、小水使用提示标识;接待大厅、楼层、餐厅过道悬挂以“节约用水、关爱是共同的心愿”为主题的节水宣传画。精心设计警示和温馨提示的形式和内容,力求切合客人的消费心理、关爱心理、同情心理、接受心理,使客人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增强节水意识,参与节水行动。对节水规范、节水常识进行专题培训,要求员工在做好单位节水工作的同时,积极带领家人树立节水意识、开展节水行动、加强节水宣传,开展好家庭节水活动,邻居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用水管理,杜绝浪费现象。对宾馆内供水设施时常进行巡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保证用水正常。要求职工用完水及时关闭、关严水龙头的同时,提示客人注意节约用水,严禁跑、冒、漏、滴现象发生。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执行计量收费和超用水加价收费制度,逐步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4

*6年,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管理的各项措施,认真贯彻取水许可条例,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是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取得新进展。法规建设方面起草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中明确了节约用水要求;会同省发改委下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等一系列文件;下发了《*省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起草了《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启动徐州、张家港两个全国试点工作,南京市列为第二批全国试点单位。确定*、南通、淮安等12个市县为第一批省级试点单位;完成了237个节水技改示范项目(其中省级80个),创建节水型企业38家,通过了15家“节水型高校”验收,联合省妇联在全省开展“节水型家庭”创建;初步编制完成了《*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三是强化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工作。会同省物价局、财政厅出台了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年内开展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专题调研,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6年全省征收水资源费3.5亿,比*5年增加75%。

四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全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已形成初稿。制定了《*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市编制了《*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报告》和三年实施方案,经水利部批准,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试点市。全面开展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和监测。

五是巩固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果,全面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省政府年初召开了禁采总结表彰会议,全面总结苏锡常五年地下水禁采经验,表彰了禁采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省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地下水管理。苏中、苏北地区地下水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和总量控制,按省厅下达的取水计划和压采目标。实际取水量7.3亿立方米,总量控制在计划之内;压采0.34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组织对全省地下水管理工作开展了互查,进行全面考核和评比。

六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全面启动了取水许可换证工作,规范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明晰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年内全省共审批取水许可申请105份,新审批地表水取水量95亿立方米、地下水860万立方米。同时,各地加强了排污口设置的论证和审批管理,从排污源头控制排污总量。

尽管*6年水资源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省水资源费征管工作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政策落实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地区间工作不平衡,调价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有南通、南京等地级市以及近半数的县市未出台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部分市、县(市、区)自来水的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基金的合并价格没有达到0.20元/立方米的规定标准。

二是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根据“四个总量”控制的要求,市际、县际还没有总量控制和计量设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功能区管理要求,水源地保护的应急监测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管理的需求。

三是社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水资源社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国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但是,各地水资源管理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对资源水利的宣传不够,公众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政策措施研究还不到位。

二、二七年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

*7年,水资源管理要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资源水利,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按照资源节约的要求,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环境友好的要求,抓好水功能区管理;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抓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贯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新的一年水资源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水资源费征收和管理

一是要落实调价文件。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文件。*6年省物价、财政、水利三部门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中明确“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尚未调整到位的部分,连同南水北调基金一并调整到位”,各地要根据通知要求,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凡是南水北调基金文件没有出台的,或者基金和水资源费合并标准没有到位的必须在今年六月底前全部到位,同时全面清理越权减免文件。

二是要提高征收到位率。各市要加大征收力度,及时分解下达县级征缴任务,并落实到各征收单位。今年省厅将对各市下达征收指标,按征收到位率和征收额度双重考核。各地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交流,在节水技术、取用水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要强化用水计量,全面实行计量收费,杜绝协议收费和人情收费,继续大力推广ic卡等先进的用水计量设施,省厅今年将实施取水大户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各市、县已建和在建的系统一并纳入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是要规范管理与使用。各地要严格执行《*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统一使用“*省水资源费专用票据”,并按规定设立水资源费缴入专户,按月按比例分别缴入同级金库和省库,并将征收情况逐月上报省厅;水资源费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规范管理。*7年,省级水资源费重点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信息化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各地的水资源费使用要与省级相配套,要分级建立项目库,按项目化管理要求用好、用足水资源费。

四是要强化考核奖惩。今年省里将组织相关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对各地随意减免水资源费的政策文件进行清理;同时全省建立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的考核机制,将水资源费征收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各市也要加强对县级水资源费征收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

(二)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突出保护饮用水源地

一是要进一步推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完成全省1315个重点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今年上半年省厅将完成省政府批准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并向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各地要配合省厅,在此框架下对其辖区内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全面核定,向同级环保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二是加强水质监测和预测,建立应急预案。目前各地已经按月组织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并通报,今年在此基础上要定期公布行政区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开展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旬报工作。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水质监测设备和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要特别重视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各地要建立健全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继续开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

三是强化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在入河排污口普查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划定禁止和限制排污水域范围,提出相应的排污口整合方案。各地要加强重要供水水源地、骨干清水河道沿线排污口整治。加强和规范排污口设置论证,规范新设排污口的审批和管理。从今年起各市审批的排污口要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四是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各地要编制完成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开展清水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干线、泰东河、通榆河、望虞河等主要供水河道的水源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宜兴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探索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经验。

同时抓好*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编制完成三年实施方案,报水利部、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工作。完成《*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提请省政府出台《*省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

二是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三个部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要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徐州市要组织实施水资源监控系统,制定行政区域用水总量节约奖励和超额加价办法,为建设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积累经验;张家港市要开展循环型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体系和城乡水循环体系的建设;南京市要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起步实施。*、南通、淮安3个地级市和大丰、泗洪、江宁、姜堰、句容、东海、淮阴、武进、高邮9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今年要编制完成试点工作规划,并完成规划审查和报批工作,年内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三是抓好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今年省厅要对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各地继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工作,推进节水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同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配合载体建设,开展相关的节水宣传,及时推广先进的节水经验。

四是实施“行业节水行动”工程。年内在火电、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造纸、机械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力争主要产品用水水平5年内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带动行业节水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重点抓好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用水,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鼓励企业废污水“零排放”,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企业,积极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试点。

五是建立社会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今年,全省单位gdp水耗要确保下降4%,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分解总量指标,分行业、地区建立用水总量考核指标体系。对取水、用水实行按月统计并上报省厅。

(四)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是各地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步地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要全面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供水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各项规划;加快人员培训和水务人才的引进,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人才保障;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结合城市防洪建设,做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改革运营机制,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全省地下水管理,逐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的计划管理和开采总量控制,规范地下水审批程序。首先要按照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强化地下水禁采区、严重超采区、控制开采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厅下达的年度开采计划,逐级考核到每眼深井。苏中、苏北各市要按照五年压采方案,落实水源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压缩等措施。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网建设,密切关注沿海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变化和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苏锡常地下水禁采成效。再次是要严格控制新凿深井,凡地表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严禁增凿取水深井。

三是要继续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460号令),规范取水许可程序。今年省厅将组织专题培训,各地要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学习《条例》,使各级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各项程序和要求。各地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厂矿企业和广大取水户广泛宣传《条例》,提高全社会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各地要对现行的取水许可审批、发证、监督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等规定进行整理、核查,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各地要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程序,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杜绝发生违规审批行为。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各地要规范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查,加强对水资源论证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论证从业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论证工作。关于换发新的取水许可证工作,在*6年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主要先换发有效期在*7年底前到期的取水许可证。

(五)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6年省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做到管理机构明晰、人员结构合理、技术设备先进、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规范、基础工作扎实。各级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节水办、水资源费征收部门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水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各单位要保证工作所需的车辆、计算机、办公设备以及现场踏勘和调查所需的设备和工具;要建立健全行政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要重视水资源档案管理和基础工作。

今年,省厅已经组织编制了“*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省取水远程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将于近期启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还将制定有关的指导意见和技术标准规范,各地在系统开发建设中,要以此作为建设依据,以利整合全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已有的各类资源。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8号)精神,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期间节能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节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我省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也应看到,我省是能耗大省和人口大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加,能源供给压力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保障我省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期间节能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技术进步为根本,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继续保持我省节能工作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的批复》(国函〔*〕94号)要求,到2010年,全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按*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年的0.79吨标煤/万元下降到0.66吨标煤/万元,比“*”期末下降16%。其中,*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列入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8%;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6%;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二、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转发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决定的通知》(粤府〔*〕27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的通知》(粤府〔*〕15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粤府办〔*〕15号)和《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44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要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关闭、淘汰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1号)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文化、传播媒体、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同发展。

(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优化能源利用系统。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资源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到2010年,建成15个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要用节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优化能源结构。统筹规划电源电网建设,积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大力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适度发展天然气电,合理配置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加快小火电机组淘汰退役步伐。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加快推广使用大容量、低能耗发电机组,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重点节能工程。

三、着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一)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冶金、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印染、制浆和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期间,我省实施“双千节能行动”的1000家重点能耗企业要实现节能1000万吨以上标煤。

(二)推进建筑节能。“*”期间,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严格实施和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广州、深圳市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制订实施更高的节能标准。建立和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技术监管体系,对现有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三)加强交通节能。合理进行城市(际)功能区和快速公交设施(包括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加快淘汰老旧铁路机车、汽车、船舶,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开发和推广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二甲醚、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推动交通节能科技进步。

(四)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

(五)抓好农村节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我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意见的通知》(粤府办〔*〕40号)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加强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淘汰和更新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

(六)发挥政府机构节能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粤府办〔*〕47号)要求,各级机关带头节能,做全社会节能的表率,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公务车节能,加强对用能设施的节能管理,降低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

四、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一)加强节能技术创新。要将节能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结合节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优化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等。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研发制造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研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技术工艺。

(二)加快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组织实施能源系统优化、冷热电三联供、炉窑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专项工程;鼓励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同时,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有关行业协会及时跟踪了解本行业有关节能信息,做好行业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节能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际节能合作,及时掌握国际节能技术发展的动态和信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及粤港澳地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引导我省重点耗能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推动我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五、推进节能监管法制化、规范化

(一)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的修订工作,尽快出台广东省能源利用监察管理办法。要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建筑业的能耗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终端用能设备和建筑上的应用,培育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由省经贸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我省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有关办法报省政府。

(三)加强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省统计局要建立并完善我省节能统计系统,确保节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统计局要加强对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公报指标数据准确、及时。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我省能源消耗监测预警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我省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四)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切实落实《广东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推进“能效电厂”试点工作,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进一步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优先安排清洁能源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五)促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和监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能量平衡分析和能源审计、诊断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节能责任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督促、推动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我省26家企业完成节能目标,切实抓好我省100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六)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公布淘汰的落后工艺和产品目录制订强制淘汰的具体安排和时间表,并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要建立节能举报制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六、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

(一)加强节能工作规划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制订节能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对节能工作的指导。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订全省节能中长期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加强分类指导。

(二)加大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调整优化现有技术改造等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结构,重点向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节能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倾斜,促进企业节能产品、设备和技术自主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电、油、气等能源价格的传导和联动机制。省物价局要按照鼓励低能耗、约束高能耗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电力分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研究制订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利用价格机制约束能源消耗。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与企业(用户)合作研制节能设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或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参与节能效益分成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工作。

(四)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节能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节能工作,省经贸委负责有关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确保全省节能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节水型单位工作总结范文6

莱芜座落于莱芜南麓,依山而建,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是一座充满生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园林旅游城市,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各项节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巩固扩大国家节水型城市成果为主线,坚持节水工作“为居民用水服务,为用水单位服务”思想,把城市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在全社会广泛的开展节水、爱水活动,公众节水意识逐步提高,供水、节水法规逐步健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用水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城市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10月,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今年经复查现场考核专家组一致认为我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总体要求。

一、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提高市民节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城市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节水意识解决不好,节水工作将难以开展。在工作中, 我们把节水宣传当作一项常规性的任务来抓。一是拓宽供水、用水、节水的多项交流、沟通渠道, 推广普及介绍节水经验、方法和良好的用水习惯, 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 提高用户对节水的认识。二是以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活动为契机,要求各级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在电视台上滚动播出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口号,在主干道主要建筑物上悬挂节水宣传标语。三是在市级各主要新闻媒体上,对城市节约用水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报道,积极宣传城市节水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措施。四是开展对城市用水户进行入户宣传工作。制作节水宣传材料,通过市发放宣传单、入社区进用户等方式向各用水户发放节水宣传材料。五是联合泰城各学校开展一系列与城市节水有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六是举办企业(单位)节水人员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了节水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把节水日常宣传同集中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以点带面的节水宣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投入到节约用水活动中来,使节约用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人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完善法规,规范管理,使节水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我市在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中既有行政手段, 同时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对节水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我们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供水和节水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对早期的供水、节水管理办法提出了修改意见, 并重新进行了修订。根据城市用水实际情况,又先后出台了十几部地方性规范性文件。根据城市节水新的形势要求,依法行政,严格加强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新的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使城市供水、计划节约用水工作全面纳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的轨道, 使我市供水和节水管理地方法规建设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大力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

一是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在用水企业(单位)完成水平衡测试工作的基础上,指导企业(单位)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的创建工作,在技术与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节水型企业(单位)的创建活动,各单位建立健全了节水管理制度,摸清了用水现状,配齐了计量设施,促进了节水科技研究和节水技术改造,推进了循环用水,提高了用水重复利用率,使企业走上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二是全面发动创建节水型社区、小区。我市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节水型小区标准及考核管理办法》的要求,积极到各社区、小区调研,指导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加强创建组织、宣传等建设。将节水型小区创建与居民节水器具改造工作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水创建活动,为节水型社区、小区创建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鼓励县级城市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开展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并为其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各县市区有计划的准备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推进节水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奠定了基础。

四、加快供水管网和居民“户表”改造工作,降低管网漏失率

我市公共供水企业成立的早, 过去管网材铺设时间长、材质差, 部分已严重老化,爆管和蜂窝漏水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供水管道漏损率居高不下。为有效解决管网漏失问题:一是加快供水管网的维护和改造。督促供水企业以多种形式筹集资金, 在城市综合整治道路工程施工期间同时将部分以往老化的供水管道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二是完善供水管网档案。不能同时与道路建设改造的老化管线,建立了完备的供水管网技术档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分步改造计划。三是加强管网监测。购置先进的检漏设备,对供水管网进行跟踪监测,及时修复。为应对供水突发事件,制定了城市供水应急预案,设立了应急水源地,确保城市不间断供水及安全供水。四是加快居民“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改造步伐。“一户一表”改造步伐的加快, 给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施阶梯式水价打下了基础, 同样加快了改革用水方式, 强化居民节水意识。

五、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加快城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

(一)严格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确保新建建筑节水器具达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节水型器具使用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对老式公共和民用建筑中不符合节水型器具的单位和个人, 采用调查摸底, 制定计划。对于仍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要求用水器具的缩减其用水计划。

(二)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近几年来,每年都增加了对中水回用建设的经费投入, 平均每年投入百万元;在城市综合整治工作中,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两侧、河流的两侧,铺设中水管线,有效地节约了城市公共水资源。目前企业(单位) 的中水回用技术也已逐步进入面向全市用水企业(单位) 推广阶段。

六、加强城市地下水管理,实施封停自备井计划

城市自备井的乱开乱采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公共供水的正常运行。为此市水利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分组进行普查,集中开展了自备水井清理整顿工作。并进行了分类别统计登记。下一步,将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对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自备水井进行逐步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