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建理论

在有关党的文献和学术着作中,往往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称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如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论断。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必须明确,这里所说的“成果”是特指理论成果,而不是泛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成果。如果由此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等同于理论成果,那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呈现出两种形态: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探索的成果,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还包括我们党的实践创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党的文献的概括和“十七大”的理论创新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析,以期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所助益。

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每一大的阶段必然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和从实践到理论两个飞跃,产生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这样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崭新命题,是一个通俗性的简洁表述。其学理性表述和思想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如毛泽东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此作了更精致的表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才能科学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里的“化”就包含着具有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二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前者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寻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否则,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后者说的是在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前者说的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后者说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前者体现了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后者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其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种实质性含义,毛泽东在延安时期都讲到了。在最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毛泽东的确强调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在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3]。这里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在《毛泽东选集》正式出版时,为避免发生误解而由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语改动而来的。可见,当时毛泽东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但是到了1941年9月,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已经讲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之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这就是他在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同时,提出了“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命题。他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4]1942年3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含义讲全了。他说:“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5]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新的东西”,表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实质性含义。 转贴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层实质性含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双重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过程。这既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层含义和预期目标即应用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和预期目标即在对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理论创造,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还在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前一年,1937年7月在《实践论》这篇哲学名着中,为了从认识论上清算割裂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剖析长期拒绝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的观点,第一个飞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到革命实践,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他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这不仅因为理论是否正确必须经由实践加以检验,而且因为获得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变革世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不例外地遵循着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也要经历这样两个飞跃。不过具体的次序有所变化,由于毛泽东讲的是认识的来源和理论的运用,因此形成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理论的运用和理论的发展,因此呈现出认识——实践——认识的状态,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及其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引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探寻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二个飞跃及其成果,就是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探索的成果,后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理论探索的成果。这两种形态的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每一次飞跃都包含着上述两个飞跃,产生了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重大成果: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道路”和“理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从成果的层次看,“道路”是实践层面的具体模式,“理论”是理性层面的思想体系;从形成的过程看,先有“道路”,后有“理论”;从两者的辩证联系看,在对“道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理论”,有了科学理论就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发展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的具体内容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用实践探索的成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这样两个层面进行明确概括并加以区分。同时由于理论成果是最高层次的成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简化的办法用“成果”这一概念来指代“理论成果”。这都是可以的。但是从理论的严密性与成果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着眼,我们必须同时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呈现出两种形态,必须深入研究这两种形态的成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行概括的历史轨迹中,也十分清楚地表明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这样两项基本成果。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但在党的初创时期,由于革命经验和理论准备都相对不足,因此就全党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体上处在自发的状态。真正自觉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延安时期的事情。这不仅体现在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而且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成果,这就是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这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正如毛泽东1938年11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所明确指出的:“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6]党的“七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写进党章。党章的总纲中不仅写上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在阐述中国革命的特点时使用了“革命道路”的概念。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论党》中谈到毛泽东的贡献时将“思想”与“道路”并提,指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完整的明确的道路——毛泽东道路”[7]319。不过,当时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这一重大变革的评价上还没有使用诸如“历史性飞跃”这样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表述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毛泽东思想”这样两个层面。从刘少奇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论述看,当时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主要理解为毛泽东思想,正如刘少奇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7]335。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继找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之后,又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在对这一重大成果进行定位时,党的“十三大”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判断,飞跃的成果首先也是从实践探索的成果进行概括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8]在这里,党中央将两次飞跃的标志和成果概括为找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一条是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那么这里为什么没有用思想理论来概括两次飞跃的标志和成果呢?这是因为第一次飞跃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而第二次飞跃在当时体现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14年来的基本经验时,肯定了“十三大”这一提法,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9]7。值得注意的是,“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使之形成科学体系,因此“十四大”在对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概括上虽然沿用了“十三大”的提法,但同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9]13。这已经很明确地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只是还没有用“第二次飞跃”这样的语言来概括它。党的“十五大”再次肯定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论断,但是与“十三大”不同,这次是从理论成果的角度和层次来概括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0]

综上所述,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先后进行过两次概括,一次概括的是我们党的实践探索的成果,一次概括的是我们党的理论探索的成果。归结起来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和产生的重大成果,它既包括实践探索的成果,也包括理论探索的成果。前者表现为找到了两条道路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后者表现为形成了两大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中,更加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提,这就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探索成果和理论探索成果这样两个重大成果。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就是集中了我们党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全部成果,采取“一总两分”的概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伟大旗帜、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是引领我们胜利前进的指路明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新的概括,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形态凸显出来、明晰起来。

从科学内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的旗帜。“十七大”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新概念,而且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可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概念中的两个具体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对应于社会主义而言的,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对应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

从改革开放的历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新时期不断引领我们胜利前进的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历届党代会阐述的理论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旗帜的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也就是说,新时期我们党始终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统一的旗帜。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可见,党的“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着一面统一的旗帜,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不同的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体含义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十二大”、“十三大”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十四大”、“十五大”、 “十六大”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任务;“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十六大”强调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个理论体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实践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样的科学整合,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完整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同时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统一的旗帜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取得的全部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旗帜问题上的一脉相承。

总之,党的“十七大”在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完整概括和科学表述的同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这既总括了我们党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部成果,同时又说明了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与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一中,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做出科学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

[ 参 考 文 献 ]

[1]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1.

[2]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3] 毛泽东.论新阶段[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 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5]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6]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7] 刘少奇.论党[M]∥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

[9]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M]∥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毛概》;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6-0013-01

《毛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简称。实践教学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毛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在《毛概》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整体来看,《毛概》实践教学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高校《毛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缺少保障

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许多高校都将重心放在专业教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使高校《毛概》实践教学体系、队伍建设也受到影响。如许多高校在《毛概》招聘和引进上,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都缺少明确的要求。一些教师也错误地认为,《毛概》实践教学不过是教师带着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可有可无。有的高校即便在《毛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带有鲜明的形式化、政治色彩,实践教学被虚化,学生的主体性和感受无人关注。

(二)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许多高校至今未将《毛概》教学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也没有针对实践教学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一些高校的《毛概》实践教学虽然早已起步,但是,《毛概》实践教学在组织和实施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计划、大纲不系统,实践教学规划与操作不协调;实践教学方法老化,形式单一;教学形式老化,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高校《毛概》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一)完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领导和管理机制

《毛概》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毛概》实践教学要在管理机制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贯彻、执行中央文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领导和管理机制建设,将《毛概》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制定提上议事日程,就《毛概》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方式做出明确规范。然后,充分发挥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作用,由学校副书记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构建上下一体的《毛概》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要求任课教师与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宣传部门做好配合,强化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二)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高校要想强化《毛概》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要求高校突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确保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然后,在综合考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建设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或与有关部门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最后,高校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承受能力、运输条件等问题,合理调整班级规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进行小班授课,以便于教师指导。同时做好实践教学规划,避免因为实践规模过大、实践调控不合理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促使实践教学持续、稳定地进行。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毛概》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超越自我、提升自我。那种传统的闭门造车、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也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毛概》教学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在《毛概》教学中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发一些实践项目,如组织法学专业的学生去法院旁听,组织医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社区孤寡老人医疗服务等。然后,要求教师明确实践教学目的、标准和要求,做好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和引导工作。号召教师以实践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走进普通大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课实习中。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毛概》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转变《毛概》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和实践基地建设,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毛概》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成长为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谢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99-100. 

[2]方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調研能力: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2):58-61.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一、当前毛概课课堂话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高职院校毛概课跨越式发展同理论研究的话语陈旧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落后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毛概课的实效性。

首先,传统的思政学科话语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多样化的话语表达,毛概课的学科话语体系亟需创新。

高职院校学科话语作为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基础,对于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完善、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网络体的兴起更使得大学生的思维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互联网思潮话语的影响,给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加强对词汇、概念、定义和理论的创新,将思政理论课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促进思政话语体系现代化,建设与时代同进步的思政课堂话语体系。

其次,传统的思政课堂话语体系无法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实践教学相适应,毛概课的话语方式有待创新。

现在很多思政教师过于抽象呆板的话语严重影响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也让学生给毛概课贴上了“无聊无用无趣”的标签,严重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为教材中相关理论的叙述、教师授课中所沿用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用语之间存在着差别和障碍,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产生代沟和距离,难以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

最后,当前的思政课教学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毛概课的话语讲述内容必须创新。

当前毛概课教师无法脱离教材,对教材内容严重依赖,直接大段甚至满堂都是复述教材内容。实际上,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教材话语主要注重理论叙述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不易被当今的学生接受,教师应下大气力思考如何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思政课堂话语体系。“我们的思政课应当是倡导生动活泼而又朴实亲切、柔性优美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1]我们要积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打造具有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体系。

二、关于创新思政课课堂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首先,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融合进来。

认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集中全党智慧,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对应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例如:“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小康小康,全靠老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这些理论话语深刻而具体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内涵,为我们打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把反映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思政课话语体系当中。

毛概课要强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语境下来解读理论内容,近年来国学的大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比如:中国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和而不同”;“强调“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孕育了丰厚的土壤。”[2]在讲话中,经常借用中国的诗词、典故、成语、历史故事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把中国文化语言巧妙地融合在理论的阐发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益处。”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资源。例如,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思想与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相结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相结合;把“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的大学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把儒家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比较分析等等,通过话语体系的转化,提升思政课的人文关怀。

最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毛特概论”课;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鉴于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全过程中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贯彻这个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姓“高”,又要姓“职”。所谓姓“高”,是指高职院校办学级别是在高等教育层面的,应当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办事,帮助学生树立既要立足本专业阶段层面学习,更要努力掌握专业前沿研究状况的理念,鼓励引导他们不仅只看本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相关的或者间接相关的信息,开阔眼界,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和提高生存、适应社会的本领。所谓姓“职”,指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系统且有效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和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了解职业、适应职业、拓展职业的实际本领,参照国家人社部人才规格标准并结合用人单位反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搜集归纳整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六个方面(以下简称“六种能力”)。为了切实培养锻炼学生以“六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能力,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毛特概论”课)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育人功能不容小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毛特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评价,更关系到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的“毛特概论”课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特点,积极进行教改探索,提高课程吸引力[1]。从“05方案”中看出,“毛特概论”课承担着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笔者注)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任务。如此看来,讲授好“毛特概论”课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旧思维、老办法,在课堂上继续实施“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潮流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教学主体―“90”后大学生们的期待。在教学改革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胜任“毛特概论”课的教学任务,尤其是要做到教学思路契合高职教育规律,教学行为反映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评价符合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不与时俱进、不创新变革,就没有出路,也不可能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人生向导课。

可喜的是,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对“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艰苦探索和执着实践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绩,形成了以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涵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考试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肯定[3]。但事实上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距离教育部提出的规格要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还应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和学生成长发展实际,毫不动摇地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拓“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新局面,这是现实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庄严使命。

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

1.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也是高职“毛特概论”课教改的基本价值遵循。具体而言,高职毕业生要想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首先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学生安身立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高职“毛特概论”课教学改革应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六种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教改方案,周密安排教改计划,妥善组织教改活动,跟踪反馈教改效果,总结归纳教改经验。如果说经过测评或者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六种能力”没有实际提高和进展,我们应及时调整教改方案,完善教改计划,做到使教改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六种能力”为中心而不动摇。

2.关于怎样培养学生

明确了教改目标任务之后,接下来就是怎样培养学生,在教改工作中怎样贯彻落实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任务。

首先,高职“毛特概论”课教改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是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教什么、讲什么,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在这样“被教育”的情形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难以调动。在教改中,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敢于展开相互讨论和辩论。一般而言,两节小课100分钟内学生们发言讨论的时间应在40分钟左右,当然这个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灵活把握。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中心观的内容之前,可事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料收集活动,要求各组准备一份典型的案例材料,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讨论之后学生都要提交一份讨论心得,作为形成性考核项目之一。其中可能有一组学生会做得特别好,他们将就“中国式过马路”等中国式现象收集整理起来,在课堂讨论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小组同学的强烈思想共鸣。由于学生的兴趣极高,这节课学生讨论时间占用了近60分钟,最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做了概括总结,课后学生纷纷表示很有收获。所以说,“毛特概论”课教改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其实并不难,只要教师善于转变观念、换位思考、精心组织,就一定能够做到。

其次,高职“毛特概论”课教改要始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毛特概论”课教改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提高以“六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能力,针对学生普遍对“毛特概论”课不重视的现状,只有通过课改来扭转这种局面。这就必须让学生明白这门课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应当怎样学习好这门课?学习这门课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何实质意义?尤其是我们的教改,为什么要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中心?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有何影响?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作为参与教改的教师都应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们解释清楚,这样教改的阻力就小了,学生们就会自觉地参与其中并按照教改指标完成任务。在“毛特概论”课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计划、备课、收集教学资料、授课、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的各环节全过程中都应以学生的“六种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提高为标志。

第三,高职“毛特概论”课教改要解决好“两个转化”的难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题。“毛特概论”课教改应以解决好这个难题为突破口,为整个思政课教改积累新鲜素材和宝贵经验。其实,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能力与解决“两个转化”难题是高度契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锻炼提高需要在“两个转化”中实现,“两个转化”更应考虑到职业能力提高的要求要素。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指引下,“两个转化”应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更应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存本领上有所加强,这才是教改的本真目的,也应是“两个转化”的努力方向。

第四,高职“毛特概论”课教改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解决学生们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毛特概论”课教改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体现。如果在教改中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只讲思想问题不提及实际现状,那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思想上就会更加困惑,更不知何去何从。所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求真务实,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他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唯有如此,我们的教改工作才会赢得更多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三、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什么和怎么教

1.关于教什么

高职“毛特概论”课的内容应严格贯彻中央精神,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至于教什么,基本的内容都是固定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的教学水平[4]。所以,“毛特概论”课教改关于教什么不能做更多地创新,但可以适当增加删减相关内容,做一些微调,使教学内容丰富鲜活同时又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同时伴随新事物、新思潮、新热点的不断涌现,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和高职特色。

2.关于怎么教

确定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教。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此言极对。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每种风格都是为了把课上好,让学生们有所收获。“毛特概论”课教改因为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对怎么教,还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笔者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归纳整理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了课前15分钟的时政新闻与评论活动,每节课前都安排两名学生准备新闻事件(该新闻事件要尽可能做到两个联系,即联系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联系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实际)。上课时,学生分别上讲台近一周以来的典型新闻事件(包括国内和国外,一次课3-5个新闻),完之后,还应简要评论,自评之后班里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活动结束后,再由新闻的学生将此项活动的情况及同学们的评论和教师的点评,都以书面形式撰写心得,作为形成性考核项目之一。为了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笔者在讲到科学发展观内容关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中心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时,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有的小组结合创新社会管理采访了摆摊设点的小商贩和执法部门的城管,有的小组结合央视“你幸福吗”的大调查,采访了不同群体的市民,在课堂上通过PPT课件和视频录像展示出来,课后每小组都要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出来,形成文字资料提交给教师,作为教学材料保存起来。所以说,虽然怎么教可以千篇千律、千人千面,但“毛特概论”课教改中的怎么教必须以锻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衡量教改效果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1.关于评价标准是什么

由于各专业、领域、岗位的属性及特点千差万别,所以何为人才?人才规格为何?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既然高职“毛特概论”课的教改工作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笔者认为,评价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六种能力”是否真正提高为主要参照。一般来说,“六种能力”都是隐性的,如果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是不易表现出来的。在教改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出主观和客观标准。主观标准是凭借直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评价该生在与人交流、应变能力、接受任务后的表现、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和在同学当中融合的状况,客观标准则是通过调查、走访、座谈、外界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每一类标准都各有缺陷,不足以单独定论,实践中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交叉运用。

2.关于如何评价

至于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设计,定性的评价较好设定,比如同班其他同学的评价,给教师留下的印象,甚至可以包括家长的意见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通过假定情境、任务布置、自我评估、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上述参考信息。做定性评价时要避免先入为主、掺杂个人感情因素,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定量评价较难,需要借用统计学专业知识,在每一个大指标下还要设定若干子指标,每个大指标都有相应分值,每个子指标又有细化的权重系数,运用统计学知识将分数计算出来,通过数据分析之后作出结论。无论定性还是定量评价都各有优劣,在教改实践中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才能作出科学全面、客观合理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高职院校“毛特概论”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54-5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3] 骆昭平.高职高专“毛特概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及其成

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7):125-126.

[4] 张远平.浅论高职院校“毛特概论”课的教学创新[J].

职教论坛,2010,(26):22-26.

[5] 李乐霞,等.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3,(24):159-161.

[6] 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

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7-79.

[7] 王凤芹.浅议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职教论坛,2010,(2):38-39.

[8] 邓伟.关于高职《毛特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J].

职教论坛,2011,(20):25-26.

[9] 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

研究,2007,(5):49-50.

[10] 曾旭华,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29-33.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教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研究与实践”(XTZY14J18)的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作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电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凸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因而具有权威性、创新性,确实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教材。当前.对《概论》的使用才刚刚开始,编写者、使用者关于教材的解读.大都作了肯定性评价.而对其改进和完善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从该门课程的主题、任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来看.《概论》也存在不足的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对理论和政策二者的张力把握不够到位。政策和措施层面的份量过重,淡化了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要求.因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显得不够突出。本文提出自己的肤浅见解.以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一点启示.也为教材的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一、课程的主题要求把理论教学放在突出位置

一门课程的主题决定其教学的重点。《概论》的主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当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而突出课程的主题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论观点、精神实质和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论。

首先,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并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并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虽然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和基础理论。对于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理论的视角给予揭示。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同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区别自然有其实践根据,那么它们的理论侧重又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们为什么又能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些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也许并不困难.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未必容易。如果没有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没有理论上的比较研究,是无法使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共性与特质的。

其次.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表征这一精髓时.其具体形式是不同的。毛泽东思想是通过强调“调查研究”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才能为行动提供正确的向导。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诸多论述.虽然包含有技术层面的要素,而更多的则是理论的发挥.其直接的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邓小平理论是通过强调“解放思想”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邓小平说:坚持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从理论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通过强调“与时俱进”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对于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只有从理论上思考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是通过强调“求真务实”来表征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艰苦奋斗上求真务实,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及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上求真务实.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求真务实.在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上求真务实.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智慧。毛泽东思想中的“调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中的“求真务实”.都注重从理论上阐释问题。基于此,《概论》的教学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精髓的理论阐述。诚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条件而昭示其精髓的具体特点,但是.如果不从理论上对不同理论成果表征精髓的具体方式进行论证的话,是无法使学生获得正确理解的。

最后,突出课程的主题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就共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因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具体指导具有整体效应。毛泽东思想虽然形成于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但由于其精髓、立场、价值取向等的恒久性.因而具有当代意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就个性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具体指向不同.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同,因而理论内容的侧重也有所差别。不仅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与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之间在理论侧重上如此.即使是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侧重上也是如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作深入的理论分析。

我们强调《概论》把理论教学放到突出位置.是否会淡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在理论上搞懂弄通.否则,联系实际就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能说明任何实际问题。《概论》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质疑的现象,即过多地讲授时事政策.似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殊不知,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并不只是时事政策.而是作为总体的实际(实践),其实质是要求理论教学不脱离实际,或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实际,而不是以时事政策的讲授代替理论的分析。事实上.当我们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我们不仅要论证其形成的实践依据.而且还要论证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看,这不仅可以说明理论的来源和动力.而且能说明理论的作用与发展。这种从整体上、从理论上把握实际的方法,应该说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二、课程的任务要求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前者属于理性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思想、观点、体系等等,后者属于实践理念层面的成果.诸如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理性理念应当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决定的。理性理念和实践理性具有共性特征.它们都是对于实践的反映.也都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但二者在本质上又是有区别的。理性理念是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在它所适应的范围内发挥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理性理念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容,往往还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实践理念即马克思所说的“观念地存在着’’的实践结果,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图景,具有中介性特点。相对于理性理念而言,实践理念如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是具体的,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阶段;相对于实践活动而言,行动方案、计划、政策、措施等等,虽然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活动,但毕竟是根据理论的本质以及实践所面临的现实世界而形成的关于实践结果的具体图式。这就是说,实践理念居于理论的一般和实践的具体之间,是前者与后者由此达彼的桥梁和中介。实践理性之中介作用能否发挥及其发挥之大小,取决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且首先取决于它对理性理念把握的性质和程度。由此可见,《概论》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应该把理性理念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过多地介绍政策层面的内容,就可能混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本质差别。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又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制约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有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即实践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实践理念方面曾经发生过一些错误。究其原因,既有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缺乏正确了解的问题.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缺乏准确把握的问题。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首先在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髓。这也就是说.实践理念方面发生错误源于理性理念方面存在问题,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机械地、教条地运用。与此相反.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纲领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措施等等,都是建立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正如邓小平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显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性理念制约着实践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精神能否准确把握,关系到行动方案、计划、方针、政策、措施等的正确与否。据此,我们认为《概论》教学应该强调理性理念,这是大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条件。 

《概论》教学必须突出理性理念,这也是由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层次关系决定的。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由于各自对于现实事物的概括程度和适应范围不同,因而在层次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也是实践理念的思想升华.在层次上高于实践理念。尽管理性理念也有自己的适应范围,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同实践理念相比较。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普适性。实践理念适应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因而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多层次的,既有理性理念方面的成果,也有实践理念方面的成果。基于理性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层次差别,我们认为《概论》的重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有成果。否则。把作为实践理念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等作为教学重点,到头来只会淡化课程的主题和任务。 

其实,《概论》的主要编写者在《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的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把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已经上升为理论的内容,同时会涉及到有关的政策问题,教材力求注意说明政策的适用范围和程度,而不是把政策当作理论去论证。应该说,这种关于如何处理理性理念和实践理念关系问题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但事实上《概论》教材不只是“涉及”政策,而是大量地介绍政策,甚至把政策作为理论系统论述。没有很好地体现主要编写者的意图。我们主张把理性理念作为《概论》教学的重点,并不忽视实践理性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在《概论》教材和教学中合理地把握实践理念的度,即在相关的理论内容中引人实践理念的内容,让学生在真正懂得理性理念的同时认知与之紧密相联的实践理念.并保持对于实践理念的自觉。况且,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而言,《形势与政策》所传授的就是实践理念,如果在《概论》教学中有了理性理念的知识储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就更能显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课程的功能要求把学生理论素养纳入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或者“手段”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目的”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精神缺乏力度.因而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并不明显;由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不明显,因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也不明显。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制约关系.“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导致“目的”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真正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包括《概论》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尤其是把理论的教学摆到特别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 

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产党;先进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2005年春,教育部在对部分高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共包括五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具体如下:

(一)必修课

1.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合并,并增加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总共设置3个学分。

2.将原有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行合并,共同组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为概论。总共设置6个学分。

3.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进行合并,共同组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为基础。总共设置3个学分。

4.继续保留《形势与政策》课,设置2个学分。

5.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共设置2个学分。

(二)选修课

将原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必修课变成限制选修课,设置2个学分。

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布署可以看出:

(一)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教育活动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然也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使共产党员能够做到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教育活动的对象。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党员,重要阵地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也包括在其范围内。

三、新体系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

新体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详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行动指南是党在今后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来源和总体原则,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即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任何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要让现在的指导思想继续成为今后的指导思想,必须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将现在的指导思想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完善。因为,在内容上的完善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保持其先进性的本质;在形式上的完善,将有利于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三进”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新体系的出台就是为了从内容上和形式上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一)新体系需要在内容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完善。在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的前提下,根据时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增加或删减,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理解。

1.新体系对原有内容需要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应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那些原理大部分是在19和20世纪形成的,与当时相比,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理论都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并且,不是每一个理论都可以无限地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当地增加某些理论和删减某些理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转贴于

新的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整合,并主要侧重在哲学方面,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大量减少,这种积极的变化,将可以避免今天的大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研究19世纪中叶的问题。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今天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当时出现了矛盾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还有一定空间,大部分都隐藏起来了。今天的资本主义虽然还存在很多矛盾,包括过去的旧矛盾和现在的新矛盾,但总体上,其发展状况要大大好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今天的表现并不是垂死的,腐朽的,而是还具有相当的调整能力。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新的体系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针对目前社会当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增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对台工作新政策等,甚至还有外交政策新举措。

历史表明,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列宁主义;因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因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才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因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能在中国新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成果都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的行动指南中的内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行动指南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因为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前者的认可和继承,而且也包括了对前者的丰富和发展。

2.新体系对原有内容保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创新理解。新旧体系的交替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旧体系中那些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一定差距的原理,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期它们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旧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程中,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依据十五大报告,已经进行了创新理解,使其实现形式已经出现了多样化。但是,在新体系中,还面临不少同样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过去,二者关系不很清楚,今天,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多样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扩大按劳分配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理解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这不仅是经济理论的突破,而且是政治理论的突破。

(二)新体系需要在形式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完善。在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的前提下,根据时展的需要,新体系需要从形式上对行动指南进行完善。主要包括将各门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和促进教学形式发生积极变化。

1.科学整合各门课程,打通彼此联系。在旧的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共包括七门必修课和一门指定选修课,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是《思想道德修养》。其实,很多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不过,这些联系在过去的体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新体系将它们进行了科学有机整合,形成了《原理》、《概论》和《基础》等课程,《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完整地融合在一门课之中,有利于开展教学;《概论》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四次飞跃,四大理论成果,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有机而又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即体现了前者对后者的指导和规划,又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基础》将道德与法律进行有机整合,将教人不做坏人与教人做好人有机结合,力求实现社会的人与国家的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追求。

2.促进教学形式的积极变化。旧体系中已经开始着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大转变,一是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变;二是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转变还没有完全实现,新体系的出台,将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教学形式产生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