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例6篇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1

本文首先提出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行政领导艺术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接着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行政领导观念更新的必然趋势。然后分析了行政领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最终落脚在当前我国行政领导艺术存在的问题上。提出了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性的方法和途径,它们分别是:正确对待传统领导方法和西方领导理论、领导过程中的用人的艺术、授权的艺术、决策的艺术、还有时间管理。

[关键词]行政领导;艺术性;途径

一.行政领导艺术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时变而事变,事变而时变。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时代对行政领导者的要求也愈来愈多,愈来愈高;被领导者的个人需求与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认识正在变得更加平等、民主、自由、开放。致使行政领导者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充满了很多新鲜感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领导者就更需要具有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行政领导艺术的本领,通过使用艺术性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去解决复杂环境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职能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所谓的行政领导艺术是指行政领导者能够运用自身的科学知识,结合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智慧和胆魄实现其行政目标的领导技巧和能力。行政领导艺术体现的是领导者认识和剖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深度,速度以及熟练度,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和创造能力,并把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联系起来,巧妙地在日常的领导活动中加以运用,进而才能在领导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创造出卓越非凡的工作成绩。

二.行政领导观念更新的必然趋势

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行政领导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的行政领导也面临着新世纪下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恰如其分地运用领导艺术,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是研究行政领导艺术的主要目的。激励鼓舞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统一组织成员目标与组织目标都离不开有效的行政领导艺术。行政领导艺术虽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主观性,但其往往没有僵化的固定模式,终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领导艺术不断科学化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揭示和遵循行政领导艺术规律的过程。所以,行政领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不能分离的,领导艺术应当接受领导科学的指导。

所以,在新形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水平,已然成为行政领导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三.行政领导艺术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的许多行政领导者,普遍缺乏对待我国传统领导艺术和西方领导理论的正确认识,有的对古代伟人盲目崇拜和效仿,全盘接受,有的则对传统领导方式全盘否定,极度崇拜与鼓吹西方的领导方式。

其次,领导者普遍因为职位的等级高低而具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不能在管理领导过程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领导者本身也缺乏专业的领导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领导经验,在进行领导决策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战略思维和价值导向,而这样的决策往往很难经得住历史和现实的考验。

最后,领导者专权、被领导者被动服从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行政组织中,组织成员无法表达利益诉求和参与决策;领导者的权力得不到下放,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了领导活动的效率。

四.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性的方法和途径

1.传统领导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领导艺术的培养往往不能够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多种历史和文明的交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检验,从而在历史的淬炼和验证下不断吐旧纳新。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波涛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锤炼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伟大领袖。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方式,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则昙花一现。对待传统的领导艺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借鉴历史。

2.正确对待西方领导理论

由于西方的管理和领导理论发展较早,较为完善和全面。有些管理人员过分的迷信合乎崇拜西方的领导策略和方法,将西方的领导理论奉为领导决策与办事的万能宝典,对事务进行决策时就囫囵吞枣,不分主次地照搬照抄,办事毫无灵活性,习惯于因循守旧,毫无创新,忽视了我国在历史和现实上的领导环境和西方的区别,更多的时候甚至是投入多产出少,把事情搞砸。

正确认识西方的行政领导方法时应当秉承扬弃的态度,坚决不能全盘西化,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领导理论,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突破西方领导理论固有模式,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行政组织的中国式行政领导方式。

3.以人为本,关注成长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是领导者用人艺术的最基本要求。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人尽其才。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应该善于将满足成员需求与实现组织目标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其为组织的发展做贡献的方式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领导者要关注不同的织成员在不同发展成长阶段的需求,为组织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兼顾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另一方面,领导者对于组织成员要知其短长、扬长避短、了解下属、奖罚分明,积极推行组织绩效管理。

4.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在行政领导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是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领导者应该不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促进领导素质的提高;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术业有专攻”;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打破管理常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领导者应该把自身具备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的领导实践中去,才能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树立领导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亚平,吴春华.公共行政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2.

[2]金太军,赵晖.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3]谢永梅,李莹.提高行政领导艺术的必要性和途径[J].探求,2002(2):43―45.

[4]孙关宏,胡雨春,任军峰.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7..

[5]孙茜.提高行政领导的领导艺术分析[J].学术论坛,2011(10):211.

[6]李成言.领导学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9.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艺术民俗学;文化产业;教学模式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宗教信仰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1]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2]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3]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4]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2艺术民俗学教学目标与规格设计

目前高校教学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市场与就业需求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要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的目的,抓住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基本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即掌握艺术与民俗知识又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具体如下:首先,通过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领域环境中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并驾驭历史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逐渐加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此领域中更应该具有敏锐的触角,而且要意识到艺术民俗学这一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仅纸上谈兵是不能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服务的,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习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要注重当下新的形势、政策、信息、思想等,做新型的文化产业与艺术民俗的复合型学者。二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掌握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民间文化的沃土滋养,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特有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意识,其间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在艺术民俗的教学中,以艺术、民俗文化为根本,秉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站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度,探求如何构建新时期艺术民俗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传播发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具备传承及实践创新能力。张士闪教授提及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文化观出发,对典范社区内曾经存在的和仍然存在的艺术事象予以梳理,对其中的各个艺术门类进行慎重的微观性分体研究和宏观性综合研究,为社区文化的艺术定位、发展提供出指导性建议;二是注重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三是中国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应注意其自身特色。[5]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以上几点研究原则,还要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让学生把社会实践同创新思维相联系,在日常学习的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过程中。

3艺术民俗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所设立的艺术民俗学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学科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一般课堂教学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但就艺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言,涉及了艺术和民俗,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艺术,并非每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艺术、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艺术基础常识较弱的学生,让其多听、多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民俗文化常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消化课堂讲授知识和实地调研体验,增强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掌握民俗文化基本理论。

3.2把握教学整体性与灵活性

在进行艺术民俗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纯理论性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冗杂的理论学习中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分解为理论与实践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选定一个调查对象,在进行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选定的对象进行文化、现状、发展、艺术性、民俗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做课堂展示。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要表述清楚所调查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等,还要结合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考并展开有效的阐释。此类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每次课堂演示,教师为辅助对展示完的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民俗文化素养。

3.3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合理性

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将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由此,将这个研究观念引入其教学模式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尤其在文化产业专业视阈下的艺术民俗学教学更加要关注在变迁的民俗社会中艺术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艺术活动所依附的民俗社会大环境。从而,在学生将艺术民俗学基本调查方法运动到实践过程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调查进度随时给予指导,适时纠正学生在实践中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报告写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张士闪教授提出构建艺术民俗学这一学科开始,就提出本门学科应该将文献资料、历史考古和民俗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学术研究,从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存在于各地域、人群中的民俗和艺术。同样,今天我们将艺术民俗学放置文化产业这样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不仅要遵循以上学术观点进行教学,而且要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民俗学,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依据,让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年.《艺术民俗学》评述[J].民俗研究,2001(2):169-170.

[2]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8.

[3]王伟.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0(8):161.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3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近200所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院(校)长,还有来自美国、奥地利、韩国、菲律宾等国艺术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可以说,这是一次国际教育界的大讨论、大聚会。

论坛以“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界、新思路以及新跨越”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为议题,旨在推动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为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文化强国战略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办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义尤为重要。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以十精神为指导,通过《艺术教育》杂志,搭建艺术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跨越,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改进学术之风,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机制,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适逢党的十胜利闭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将理论层面的审视与实践方面的探索结合,抓住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党的十精神高度一致,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继续办下去,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致欢迎词。他表示,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重要议题。李大胜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出人才、出精品,这一新的形式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因而,构建合理的体制、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培养人才、催生精品的环境和范围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

作为广州地区兄弟院校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提出期望。他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专门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在融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学科服务社会,此次论坛正是广东美术学院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黄丽雅说,“党的十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美,还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高尚的情操。”她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情操修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和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引导人发现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主持,她说:“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届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论坛主题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参与的专家和院校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活动,这说明,我们的论坛有着持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此次论坛正值党的十胜利召开,在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家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旨在引领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继续攀登。”

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开幕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具滋弘分别以《艺术学科建设的本质》《论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学科交叉的思考与探索》以及《韩国设计教育的现况》为题做了报告,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仲呈祥认为,十提出文化的功能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16个字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先锋者就是站在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自觉地引领这个思潮,攀登思想和艺术审美的高峰,而不是沉浸在这个思潮之中,甚至掉在思潮的末端去论证思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仲呈祥说,“我们应该深刻地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导艺术教育,统管艺术学学科建设。自觉认识文化的功能,要自觉把握文化规律,自觉担当文化的时代重任。十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八个字:富强、民主、文化、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八个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的层面提出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认为这二十四个字非常准确、科学,这与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学习贯彻的过程当中去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每个个体的要求去改善、改进,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仲呈祥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藏”在公民之中的,公民素质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种德曰道德,这四种德都与艺术教育相关,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相关,讲德就一定要讲到人的德,人的德是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是靠审美、情感传递的,因此,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重要的还是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在报告中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问题在于这种精神力量还带有民族的特征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发生作用?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一方面,如果要让中国的文化发生真正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改变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第二个是与之相关的,如果要让文化发生这种精神力量,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将艺术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首先,怎样改变思维方式。众所周知,现在所谓措施多是引进西学,很多问题其实并不产生在西学本身,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成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这种两分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与艺术直接进行对立,更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科的分化、思想的破碎。要重新改变这些,特别要重新去认识所谓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打破这个两分法,只有艺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曹意强还对“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应在教育”做了深刻的解析。他指出,“我们的文化,一方面指高雅文化,坚持伟大的文化创造,而这个伟大的文化创造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如何引领我们去创造?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的精神目标,教育按照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引领人超越自身缺陷,包括思维方式的缺陷,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提升、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他说,艺术是文化的主体,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艺术创造人才,同时要担当起重新改变国家教育中所体现的思维的两分法。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就是要从重视学科建设,以及它对改变民族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做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结合清华美院的实际,强调了新世纪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他在报告中讲道,“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时代,今天的信息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今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艺术设计对研究者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未来的发展,当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是学科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领域交叉融合以推动知识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鲁晓波阐述了艺术创新和世界学科的更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并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中产生。

具滋弘在其报告中系统地对韩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设计教育是教授形式的生产、流通、享有的方法及方向的学科,其具有与家庭、社会及文化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特性。他提出,当前韩国的设计教育大体分为普通教育、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教养教育指社会教育机构实行的设计教育,专业教育指大学专业教育课程,韩国从1954年开设设计教育以来,其教育课程有过七次改革,即过去以制造业的产品、包装、广告等设计为主,现在更注重信息设计、经验设计等与信息、知识相关的教育,而且逐渐追求艺术自然科学、人类学、技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相融合的跨学科教育。他最后总结,韩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更注重能够打动人心的感性设计,即通过艺术设计对人心理的治愈疗法设计,也称Healing design,并且已经在韩国悄然成为一种新趋势,为国际艺术设计提出了一个新思考。

主报告结束后,11月24日下午,论坛以分会场的形式继续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分为美术·设计类和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类两组进行讨论。讨论紧紧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艺术学各学科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各院(校)长结合当前艺术教育大环境、大背景,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探讨,就艺术各学科升级为门类后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经过近一天的研讨,论坛取了良好效果,大家就新形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如何更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以及艺术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期待下一届论坛的举办。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4

关 键 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研 和谐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23-01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1 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2 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3 立和诣的师生关系

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科科研;创新体系;服务理念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蓬勃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科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科发展又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年来一直致力于为我国信息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在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学术影响力,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新闻传播学、戏剧影视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目前,学校文科科研和艺术创作力量主要来自三个学部(新闻传播学部、艺术学部、文法学部),一个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五个直属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MBA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动画学两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还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文化部国家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广电总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等十余个部级、省部级教学研究中心;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正在整合相关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力量,筹办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力争将其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与艺术核心期刊。

学校集聚了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与艺术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文科科研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不断增强。近些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文科有两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2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人次荣获部级教学名师奖,两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1人次荣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0余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更兼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学校文科科研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近年来,学校文科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也取得较大突破: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大型横向课题等捷报频传、硕果累累。自2007年以来,学校教师共1万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3,000篇。另外,科研成果与艺术创作作品的获奖量也有所增长,尤其是近几年获得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飞天奖”“星光奖”等一大批含金量高的奖项,成果质量得到社会认可。不仅仅在国内,学校文科科研在国际上也遍布着数十个科研合作伙伴,核心论文被全球5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近500家科研机构引用,在全球学术界崭露头角。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促进文科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水,也。,平也。天下莫平于水。这是学校文科科研处多年来所秉持的坚定信仰,在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及科研成果组织评奖等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科研项目申请瞄准部级重大项目,实现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的新进展,科研成果力求学术领域高标准,成果奖项在国际和国家层面取得突破。

2013年6月以来,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文科科研处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新规划,并初步取得实效。包括制定艺术创作与获奖评价体系、重点学科指标评测体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手册》,建设完成文科科研成果库等,通过系列措施推动中国传媒大学文科发展。

艺术学作为学校的优势学术领域,涵盖了该门类下的5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俱全。文科科研处为配合艺术学创作的顺利开展,专门制定了一套艺术创作与获奖评价体系,在国内高校之中还属首创。在体系建立之初,学校主管文科科研的廖祥忠副校长(同时兼任艺术学部长)指出,“一流大学要做到以教学为核心,创作、科研两不误,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寻找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创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可以更好地反馈到教学领域,通过完善艺术创作成果评价标准,找到平衡点,积极鼓励教师创作;具体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把握‘既鼓励创作,又追求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新体系本着积小奖为大奖、鼓励创作、繁荣艺术创作的理念,针对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一级学科,分别制定可直接认定的评分奖励标准与需要提交专家委员会评定认定的评分奖励标准。经过反复27次会议的研讨,不同范围、层次的专家论证和反复推敲、修改,将国内、国际的350余项重要奖项、比赛列入评价范围并制定相关标准。同时,该系统又是一套开放式的评价系统,今后将按照学校教师获得的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成果奖项,不在系统之内的奖项还会由专家组予以评定计分,凸显人性化、专业化的成果评定理念,以期该套评价体系在国内高校艺术创作方面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2013年底,学校文科科研处联合国内外5所知名高校制定了重点学科的指标评测体系,从国内外公认的排名体系和相关权威数据库入手给出专业的指标体系说明,涵盖一级指标5项,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情况、创新性水平、国际性、学科领域等;二级指标21项,包括教师情况、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艺术作品出品情况等;三级指标62项,包括毕业生质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艺术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7份中英双语专业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2014年3月,学校的文科科研成果库建设完成,该成果库设在新图书馆七层,共收藏论文15,500余篇,著作3,258册,研究报告730余篇,形成了学校自建校以来最为完整的科研成果文献体系。

2014年4月,随着交叉型学术研究的增多,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在眉睫,学校 “文科科研特区”的设立正是适应不断丰富的交叉学科发展需要。本着“高标准、精投入”的原则,集中一批优秀科研人才,营造一个互相激励的良好学术环境,促进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文科科研处为“科研特区”制定了相应规划方案及实施细则,引导教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围绕全媒体、大数据等热点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2014年6月,文科科研处制定的《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手册》,是学校第一本科研手册,尽可能完备而精炼地介绍与全校各教师学术研究、科研考核等相关的各类事项,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评奖、科研业绩预算奖励等,也包括最新出台的针对中国传媒大学学科特色的“艺术创作类评价办法”和“文科科研特区政策”。这些事项都与各位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旨在让广大文科教师“一册在手,了解全局”。

2014年9月,文科科研处同其他相关单位一道共同组织“定福庄论坛”,邀请了移动互联网、虚拟社会、数字媒体、新媒体、大数据挖掘、舆情分析、金融、文化创意、动漫、广告、会展、设计、文化产业园运营等相关行业代表,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共同参与讨论,为“文化定福庄”发展建言献策。“定福庄论坛”除了主论坛之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分论坛和活动。系列分论坛一:“中外媒体领导高峰论坛”,主要研究国内外媒体行业发展、以中国传媒大学为核心的传媒中心区建设、就移动互联网内容、数字传媒科技、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华文化传播等,从行业、学术、文化角度对定福庄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系列分论坛二:“中国最优秀电视剧创作与评价论坛”,以灵性的学术,引领电视剧艺术实践,努力做成学界业界信赖的学院派中国电视剧批评品牌,以期占领该领域至高点;系列分论坛三:“中外新闻传播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主编论坛暨《现代传播》刊庆35周年纪念活动”,从战略的高度,探讨新闻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中外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之间学术资源的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术刊物发展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国内学术刊物的长足进步,并尝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有效沟通机制,逐步实现国内与国际新闻传播学术刊物的对接。系列活动一:首批“文科科研特区”揭牌成立仪式,本着“高标准”“高投入”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集中一批优秀科研人才,营造一个互相激励的良好学术环境;系列活动二:《全球与中国―传播与传媒艺术季刊》英文期刊首发仪式暨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文科科研处携手传媒教育国际联盟总部学院邀请教育部相关领导、学校领导与期刊编委会成员、国外相关专家学者参加创刊仪式并组织数场学术研讨会及论坛,与国外专家对话、采访相关学者,讨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如何增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如何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如何获得更多国际学者的投稿等重大问题,为学校打造重点英文刊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1月,文科科研处组织了首次艺术创作与获奖评审,邀请校外数位业界专家和专业院校教授组成评审组,依据《艺术创作与获奖评价体系》标准,评审学校127位教师的273项创作成果,包含影视剧、纪录片、广告、动画片、卡通形象、书画作品、产品外观设计、展览会创意设计,由学校教师编导的戏剧、话剧、舞台剧、歌舞、晚会等,依据教师承担创作的角色、任务以及创作作品的质量,客观公正地为每位教师评审分数,受到了广大艺术创作教师的好评。各位专家评委也反应本次艺术创作评审为我国高校的艺术创作评价提供了专业化的科研管理方法。

高校艺术创作评价体系应是一套开放的、专业的体系,艺术创作评价的实践也不可或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标准的维度与广度,形成艺术创作评价体系与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亦有促进价值。

明晰职责定位,坚持服务理念

学校文科科研处是为全校科研服务的单位,定位清晰,坚持服务理念。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免去经费报销审批环节,在项目建立伊始就详细规定好报销的科目和金额,教师可以按照经费报销科目标准到财务处直接报销。

第二,热诚为先。开展学术服务计划,转变单纯管理职能为管理兼具服务功能的部门职能,联合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及相关学科馆员开展科研学术服务,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现有的科研成果、可参考的图书及论文文献、全面的数据库提纯资源、网络信息提纯资源等,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保证。

第三,管理为辅。文科科研处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平台、短信推送平台、官方门户WEB、手机WEB等自动化管理平台,引导教师自主查询项目信息、经费情况、科研动态、项目成果通知,改变以往机关强制推送的工作模式,加快学校整体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奖励为手段。科研奖励一直是文科科研处工作的重点,依据学科情况,制定了学校认定的12种权威核心刊物,给予重点科研经费奖励支持。2014年,特别将《教育部简报(大学智库)》专刊列入其中,希望资深的教授们组成团队为国家建言献策,提升学校学术、科研成果影响力。

第五,宣传为途径。文科科研处宣讲小组深入基层学部和直属学院进行文科科研相关成果汇报、政策解读、规划发展等内容的宣讲及经验交流,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校文科科研政策导向。同时,文科科研处正在制作新的门户网站,将用中英双语介绍教授及相关重点科研项目,目标国际学术大环境,全面提升学校科研学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