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例6篇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1

【关键词】小学寄宿制;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凉山地区

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农村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向城市输入,虽然带来了城市财富向农村的转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破坏了几千年的家庭结构。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民族地区务农人口进城务工致使大量留守儿童滞留农村,寄宿制小学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担负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因此发展寄宿制小学自身责任重大。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未来儿童的成长成才,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既要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做人道理的知晓。

一、寄宿制小学

我国农村艺术教育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布散乱,教师能力水平不高,教育质量能以满足群众需要的客观问题,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凉山地区以山区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孩子们上学难问题由来已久,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比较频繁,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战略。凉山地区较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2003年出台了《凉山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办法》对寄宿制小学教育做了良好的引导,促进了凉山地区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二、凉山地区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

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占了人后的半数以上,加上地理外置偏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彝族的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孩子们在入学之前长期说自己的方言,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只有进入到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正学的汉语学习,因此学习能力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也更愿意与自己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孩子们交流,这样也不利于彝族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家长角色的不足也是影响孩子们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是多子女家庭,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来自观念上和经济上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普通话是否达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少数民族孩子接受汉语的第一个窗口,如果早期汉语教学不标准后期将很难改变。

三、如何加强小学生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决定一个孩子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来自于一时的教育,而是来自生活氛围的营造。凉山地区小学生们汉语口语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处在良好的汉语环境中,因此要在寄宿制学校营造一个说汉语的良好环境。小学寄宿制学校要合理招收学校学生,保持汉族学生达到一定的比例,不能一个学校仅有极少数的汉族学生,这样的学生比例是不合理的,不利于良好汉语环境的营造。要在学校里养成以汉语为荣的氛围,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加强汉语测评的分量,使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鼓励兴趣式学习。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尤其当孩子们处于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们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能是孩子们对汉语学习保持旺盛的精力,将是汉语学习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们往往是一板一眼的教授拼音、读写能力,对于年少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有着旺盛的精力,但他们缺乏持续的注意力,传统的课堂教育往往是乏味无聊的,加上孩子们没有汉语语言基础,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教学放大并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要不断地给学生们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是汉语学习有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能够使孩子们在积极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这就需要学校严格教师选拔标准,汉语基本能力不能只依靠语文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汉语读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课堂上强化汉语学习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承担起汉语教学的重任,汉语课堂可能是少数民族接触汉语的第一堂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早期汉语教学不标准,后期的改变将会很难。语文老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意识,教师职业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身上肩负着培育祖国外来栋梁的重任,教师只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要性,并贯彻落实现实的行动中,才会真正促进寄宿制学生的汉语学习能力。其他教师也有尤其注重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孩子自身的语系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的障碍要比汉族学生们苦难的多,因此要全方面的注重汉语读写能力,不同专业的老师也要肩负起传播汉语的责任,共同促进寄宿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创新学习形式,积极开展汉语听写能力竞赛活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书写文字越来越少,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听写能力的担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央视快速反应只做了一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节目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文字书写能力的下降,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形式引导人们更好的学习汉语。寄宿制学生学习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定期举办汉语听写能力大赛,设置不同的奖项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汉语学习中来。通过一些这种形式的活动激烈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发挥孩子天性,进行启发式教育。寄宿制小学生的生活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要鼓励孩子们之间积极主动的用汉语进行交流,在自然地交流环境中、默默促进汉语读写能力。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们的生活,而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的成果,毕竟生活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课堂,孩子天性热爱交流,寄宿制正好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小学生对于单纯的课本教育往往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们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孩子们通过一个名词学习到另一个名词,从一个意义延伸到另一个意义,进行启发和拓展式教育。

四、总结

凉山地区加强小学寄宿制教育的发展,其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基础知识的教研课改上要立足少数民族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同时鼓励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在不断地课改中着实提高小学寄宿制学校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2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会工作;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09

长久以来,我国主要是以国家拨款,福利院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照顾的方式来承担抚育孤残儿童的责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寄养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一、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

院舍集中养育模式在我国大致经历了探索时期、初步改革时期以及深化改革时期[1]三个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模式通过自身不断地改进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孤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但社会在变迁,院舍集中养育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一方面,因为院舍集中养育无法使孩子通过与固定照看者的紧密互动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院舍集中养育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家庭寄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家庭寄养模式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东省于2001年出台《广东省福利院家庭寄养暂行规定》,并下达给各市、县、区的民政局,要求各地方遵照执行。按照这一民政厅文件的精神,广东省中山市于2003年出台了《中山市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7年下发《关于寄养儿童入幼入学的通知》,保障了寄养儿童入幼、入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后,中山市又在2008年出台《中山市家庭寄(助)养活动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家庭寄养工作。

目前,该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在院人数为358人,寄养在家庭中的则有124名。市儿童福利院每月按照寄养儿童的残疾程度向这些寄养家庭发放1 000~1 300元/人的寄养补贴费用,其中包括被寄养儿童的伙食费,患一般疾病的诊治费,寄养家庭抚育儿童劳务费。另外,被寄养儿童在寄养期间,患重大疾病的治疗费、入托或入学的费用,由市儿童福利院负担。市儿童福利院还设立了专门的评估小组,每个月上门对寄养家庭进行家访评估,一旦发现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随时提出终止寄养。就此,笔者对中山市23户寄养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23户寄养家庭中,三口之家有4户,占总数的17.39%,四口之家有14户,占总数60.87%,另有5户人口均为5人及以上,占总数的21.74%。大部分家庭寄养儿童的父亲是司机,靠载客赚钱,他们的工资收入则是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寄养儿童的母亲则大多数是家庭主妇,空闲时间比较多,平时在家照看孩子。调查显示,73.91%的寄养家庭表示,妻子是寄养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其他的寄养家庭则是夫妻两人共同照顾。

家庭寄养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孤残儿童寻找替代性亲子关系,帮助其实现正常的依恋关系,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从而能够使孤残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2]。这种养育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从维护儿童权益出发,以优势视角看待孤残儿童,使其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享受家庭的温暖,符合其成长的规律。中山市的实践证明,家庭寄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第一,家庭寄养模式对孤残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首先,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个别化的照顾以及父母的疼爱,其个人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个体发展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其次,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孤残儿童建立依恋关系,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实现;再次,家庭环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隔离的,孤残儿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进而了解到真实的社会角色和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方式,有利于其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加强其语言、情感、认知和思维等的发展;最后,轻度残疾的儿童在家庭中还可以参与适当的家务劳动,有助于其身体的康复以及自理能力的发展。

第二,家庭寄养模式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减压效果。传统的院舍集中养育模式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压力过大,而家庭寄养模式正是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方面,家庭寄养不仅使得孤残儿童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和发展,而且还使得政府和儿童福利机构节约了基本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大减轻了因社会弃婴不断增多而导致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儿童放到家庭中进行养育,能够将一定的国家财政投入更好地用于照顾院内儿童,有利于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第三,家庭寄养模式能对寄养家庭带来快乐之效。寄养儿童来到家庭给寄养家庭带来的最大效果是能够给家庭成员带来欢乐。对于空巢家庭来说,寄养父母的子女均已长大不在自己的身边,而自己的身体状况又比较好且没有工作,养育寄养儿童可以填补自己的空闲时间,填补自己精神的空白处;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寄养儿童可以与自己的子女为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家庭寄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寄养家庭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寄养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使得无事在家的妇女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觉到生活更富有意义。

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难题

尽管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社会问题,适应了社会发展,但是,这种模式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题。

以广东省的中山市为例,笔者对中山市胡镇的23个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出,大部分家庭寄养两个儿童,另有五个家庭是寄养1个儿童,一个寄养家庭是寄养3个儿童以及一个寄养家庭寄养了4个儿童,总共有44个寄养儿童。这些儿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疾,并且大部分都为先天愚型或者脑瘫儿。在这些儿童中存在智力残疾的有28个,占到深度访谈家庭寄养儿童总数的63.64%;在被访谈家庭中,寄养儿童除了存在智力残疾以外,还存在着先天性心脏病、肢体、言语、癫痫以及其他一些障碍。存在言语残疾的儿童最多,在44个寄养儿童中占到了40个,这些是完全不会说话的;其他的几个也只能进行少量言语交流,甚至只会打招呼和叫人。通过走访寄养家庭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寄养儿童同时存在着多种残疾,主要是由于脑瘫造成的,这也给整个寄养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寄养儿童完全不能自理的寄养家庭为17个,占到了被访谈寄养家庭的73.91%。一个家庭中有寄养儿童能部分自理(主要表现为能吃饭、穿衣)也有寄养儿童完全不能自理的为4个家庭。仅有2个家庭的寄养儿童生活能够基本自理,占到了23户被访谈寄养家庭的8.70%。

由此可知,寄养儿童因为大部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身体和智力方面的残疾,这使寄养家庭将要面对多种困难。

一是寄养儿童生病难于医治。儿童抵抗疾病的能力比较低,更不用说残疾儿童了。虽然孩子生病可以送到福利院医疗室,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家长们回福利院非常麻烦,因此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在镇上的医院进行医治,除非病情比较严重。还有家长表示,孩子们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也不会表达,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地发现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案例1:在一次入户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正逢梁大叔家的寄养儿童心儿(化名)发高烧。笔者来到他家时,梁大叔正准备冒大雨将心儿送到镇上的医院进行诊治。过了几天,心儿还不见好转,梁大叔就把他送到福利院的医疗室进行诊治。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心儿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告诉梁大叔,心儿的心脏也有点问题,可能不会那么快好转,让梁大叔再换一个寄养儿童。

二是残疾儿童生活难于照顾。寄养儿童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寄养家长在照顾其吃饭、洗澡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比较辛苦。

案例2:X阿姨收养了两个孤残儿童,她说这两个小孩都不会吃饭,用汤匙喂他们也不吃,全都吐出来了。所以只能煲粥煲到很熟的程度,然后装在奶瓶里,剪大奶瓶嘴让他们自己吸食。

三是寄养儿童难于入园接受教育。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大小便都要人照顾,一般的幼儿园都不会接收寄养儿童入园接受学校教育,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这是一个他们眼前最大的困难,即孩子到了适当年龄却不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案例3:东东的家长找了好几家幼儿园,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幼儿园都表示没有能力接收。还有家长提到,有的幼儿园园长表示愿意接收照顾寄养儿童,但是其他孩子的家长却不太乐意,担心寄养儿童大小便不能自理会破坏环境。

四是寄养儿童的行为问题

第一,学习有障碍。寄养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往往是无心学习,不喜欢做作业。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寄养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案例4:小石和小飞的寄养父母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而考虑是否收养他们。小石现在在读小学二年级,不会汉语拼音,基本的加减法也不会,比如1+1,2+3等都要靠数筷子来得出结果,而且2+3数出来了,3+2又得重新数。平时上课完全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坐在座位上发呆或者自己玩。老师们也想过各种办法想帮他把成绩提上去,但是都不见效,班主任反映是因为他的基础太差了,小学一年级的内容都没有学会。

第二,有不良行为。有些寄养儿童会在寄养家庭中偷取他人钱物用来买玩具等,或者未经允许就随便翻动寄养家长亲生子女的衣柜,挑出衣服穿在自己身上。

案例5:小石来到现在寄养家庭3个月左右,之前在另外一个家庭寄养了四年左右。他是一个特别机灵的孩子,但是特别调皮,在班上把所有同学书包里的东西都偷遍了,以至于有家长找老师投诉。在家里也会偷爸爸妈妈以及亲戚的钱拿去买玩具。而且,他还会干一些很危险的事情,比如和同学打架,拉马路上行进中的摩托车。

第三,有情绪障碍。部分寄养儿童会经常性地闹情绪,只要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会不高兴。

案例6:小宝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平时会主动帮助做家务,比如做饭、拖地等,她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很好,平时会一起散步、聊天。但是,一遇到学习问题她就会容易发脾气,特别是当她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妈妈告诉她做错了的时候,她就会发很大的脾气,说出很多伤害妈妈的话。寄养妈妈表示,小宝发脾气的时候完全像变了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她都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个小孩的口中,而且小宝特别敏感,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无意间惹怒小宝了。

三、家庭寄养模式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为了缓解寄养家庭所面临的困难,广东省中山市儿童福利院从2011年底起与中山市一家社会工作机构签订《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协议书》,向该机构购买家庭寄养社会工作服务。

(一)寄养家长培训服务

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寄养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亲子互动的相关知识极度缺乏。此外,即使寄养家长们有着养育孩子的经验,但是可能他们并没有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寄养儿童大多为各类残疾儿童,照顾这样的儿童是他们所没有过的经历。针对这种情况,社工可对寄养家长开展一系列培训服务。具体来讲,培训服务可从法律规范的了解,寄养家长的角色与职责,残疾儿童的照顾与康复,亲子沟通技巧以及寄养家长支持服务等方面来开展工作。

1.法律规范的了解。这部分培训主要是向寄养家长讲解家庭寄养管理条例,家庭寄养工作制度,寄养费用实施细则以及家庭寄养协议书的法律效力等相关法律规范,使得寄养家长对相关规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规范家庭寄养工作。

2.寄养家长的角色与职责。在家庭寄养工作中,寄养家长的角色包括照顾者、安抚者、教育者等一般性角色和资料提供者、协同治疗者、经验教育及提供者等特殊性角色。对寄养家长进行这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是对寄养儿童提供良好照顾的前提。

3.残疾儿童的照顾与康复。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和心理特点,因此,作为家长除了要了解他们的生理状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从而更好地和孩子沟通。这一培训主要是让家长们认识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及寄养儿童特有的心理特质,了解残疾儿童的需要,掌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残疾儿童进行照顾,并且使得他们注重残疾儿童的康复,熟知一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4.亲子沟通技巧。每个人都有一个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很多家庭出现的家庭暴力和冷暴力,或者语言的冲突、夫妻关系的不和等都与他们本身的家庭成长有关。作为家长,在领养一个孩子之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家庭结构、家庭互动以及家庭对自身个性的影响。因此亲子沟通技巧的培训首先是让寄养家长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寄养家长帮助寄养儿童融入家庭。然后再对其讲解与寄养儿童进行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应对问题,孩子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叛逆、性格内向、沉默、多动症、行为障碍等等,针对这些情况,父母应该学习一些科学的应对方法;二是有效教育孩子,父母如何欣赏、鼓励和批评孩子都是学问,所以父母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用的。

5.寄养家长支持服务。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期望而产生压力或烦燥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父母自身以及孩子的影响都会很大,只有处理好了这些情绪,才会使父母更有信心去教育孩子。寄养家长支持服务主要是向家长们讲解情绪管理ABC理论,提供情绪管理的小技巧,并让每个父母说出自己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和情绪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建立寄养家庭支持网络。

(二)寄养儿童成长服务

寄养儿童成长服务主要包括安全培训、才艺学习、青春期教育、学习技巧培训和情绪控制培训等形式。

安全培训是让儿童观看视频,从而模仿他人的安全行为方式;才艺学习主要是开展手工作坊等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亲密接触,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青春期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征,认识行为偏差及其矫正方法,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并学习如何保护自我;学习技巧培训是让孩子正确认识学习的作用以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情绪控制培训则是加强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和了解,辨清情绪和环境以及发生事件的关系,并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

(三)亲子互动活动

亲子互动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亲子游戏和外出游玩活动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活动中,选择一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游戏,或者适当地开展外出游玩活动让儿童体验式学习,然后策划出具体的亲子活动,在适合儿童身心发育的活动场地开展活动,促进家长和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四)危机介入与个案跟进

除了提供常规的促进发展的服务,社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危机事件或者寄养家长应对不了寄养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这些都需要社工的及时介入与处理。

当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社工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及其性质。如果事情属于工作范围之内,社工要及时对问题作出界定,给予当事人鼓励和支持,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落实,最后还要进行评估与反思,以使对于这类问题能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事情属于政策范围之内,社工则要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从而推进政策的实施与发展。

事实证明,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中的介入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家庭寄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得寄养工作能顺利实施,从而保障孤残儿童的权益,较好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先进.从机构照顾到家庭寄养看我国儿童福利服务政策的转变[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

[2] 曾凡林,昝 飞.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J].心理科学,2001(5):18-20.

Foster Care Mode of Orphans and the Disabled Children

QIN Q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3

关键词:自主德育;评语;智慧

德育是什么?在我看来从来都不是高大上的口号,更不是一纸文件能够做好的,德育靠教师的内化和领悟,更需要在润物无声中播种德育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间生根发芽。当自主德育走进教育的视野,我们更希望的是在平淡的感动中给学生一些感动,一些难忘,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又到一年寄语时,每每这时我总是不敢马虎,静坐桌前仔细思量。

今年是接这个班的第二个年头了,敲击键盘笔下流淌汉字的时候,脑海里闪现的是孩子们从一年级进校后的一幕幕画面,一个个故事。

一、笔尖的情感融合浓浓的师生情

乐怡,原来胆小得很,对上学很排斥,甚至在入校一个月还是每天哭着起床。当初的我每天面对她的时候,总是对她怯懦的眼神中的惧怕而感到无奈,我知道,这孩子一定对陌生的环境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对学校环境产生深深的恐惧感。我暗自下决心:要让她从接纳我开始,到喜欢我喜欢这个班级,直至喜欢这所学校。于是我总是首先拉住她的小手,含笑向她问好;总是在她课堂上局促地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大肆”渲染她的聪明伶俐;总是刻意“创造”和孩子家长见面的机会,并当她的面表扬她的一点一滴的小进步……渐渐地,乐怡开始抬起头来面对所有人,开始主动向我问好,能够在别人的邀请下参加课间孩子们的游戏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放松和快乐,也体会到一个精神引领者的荣耀。

想到这里,我在屏幕上打下了这样的文字:孩子,知道吗,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笑容的你是最可爱的,就像百灵鸟般灵气、生动。因为你的快乐,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如果你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同学们的学习和课后活动中,展现你活泼的一面,你将会更加优秀!

二、寄语,我对自己教育工作的规划书

短短的几句寄语,却深深地倾注了我对孩子的表扬、肯定和更大的期待,也是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下阶段的目标核定,同时也激励着自己继续跟踪研究、坚定地执行我对这名学生的教育规划。寄语,成了我对自己教育工作的规划书。

写着寄语的过程,犹如播放着一个个学生的特写小电影,把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一一在脑海中回忆,有欢笑、感动,也有生气和欣慰……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看到小凯这个名字,我立即回忆起入学的第一天,他闪亮着大眼睛惊奇地盯着新班级,沉默不语,整个小身板绷得紧紧的,透着一股倔强。我意识到这孩子个性很强,很难劝解。不出所料,在后来的一学年中,他总是在和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争强好胜、争锋相对。时间不长,孩子们开始对他敬而远之。我通过多种方式和他进行交流,作用却微乎其微。在学校羽毛球队选拔新选手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改变小凯的机会,于是我竭力推荐他参加训练。坚毅执着的个性让小凯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赶超同期队友,技术和体能的进步很大。我经常通过教练了解他的情况,教练的反馈证实了我的担忧:个性让他投入训练,技术掌握到位,进步明显;但是钻牛角尖的性格又同时制约了他,使他在使用技术时逞一时之能,不够灵活,机械死板,训练时反而经常落于下风。于是我约请家长、请求教练和我同时对他开始引导,从生活、学习和训练中让孩子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团结协作比个人英雄更强大等道理。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凯开始有所变化,棱角柔软了很多,开始主动道歉,能够接受一些批评和指导了。

小凯的变化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迪:教育工作永远不能成为教师个人行为,携手家庭、社会等周围教育力量才能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更加深刻地触动孩子们的内心,改变孩子们的性情和言行举止。想到这里,我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小凯,坚强勇敢是你进步的强健翅膀,让你在学习和羽毛球训练中取得了耀眼的成绩,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你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团结同学,通力合作,那你又为自己插上了另一只翅膀。有了双翅,老师相信你将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变得更强!

三、文字中师爱的流淌

时间静静地流淌,我徜徉在回忆的海洋中,顺手摘下片片寄语,让它们幻化成鸿雁寄往孩子们的心灵。于是,那份平日里忙碌、焦躁的心开始变得柔软、温暖。我努力让自己的寄语更加简洁、更加准确、更加动人,变成点化一个个小精灵的魔法石。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4

几年前,当罗伯特・皮克(Robert Pick)来到时,映入眼帘的只有棕榈树。

马尔伯勒学院马来西亚分校(Marlborough College Malaysia)校长皮克,在校园里接受采访时说:“建筑师告诉我,这块地很不错,但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努沙再也还是块处女地。”

努沙再也分校现在是马尔伯勒学院第一个国际分校。马尔伯勒学院是一所成立于1843年的英国寄宿学校,现在的英国王妃凯特・米德尔顿曾就读该校。现在努沙再也分校有350名学生,约20%为马来西亚人。

皮克说:“我们并没有采用加盟的形式,而是扩校。在我们看来,两个学校是一个整体。”

马来西亚分校占地36公顷,约合90英亩,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设施,包括一个带活动坐席的室内综合体育馆,一个全天候曲棍球场和一个板球场。教室里,木制课桌按双排整齐地摆放着,穿着格子校服的孩子们散坐在一起。

这所分校于2012年8月开始运营,它是依斯干达教育城(Iskandar EduCity)的一部分。教育城是由政府管辖的项目,目的是为了在与新加坡交界的柔佛州建立一个教育枢纽。西方贵族寄宿学校在亚洲掀起了设立分校的热潮,该校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个产物。

哈罗国际学校香港分校(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与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英格兰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签署了特许经营协议,并于2012年9月开始运营。哈罗公学在北京和曼谷也设有分校。

与此同时,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Branksome Hall Asia)于2012年10月在韩国济州岛教育城开设了分校。该校是加拿大多伦多具有109年历史的私立女子学校布兰克森山学校的姊妹学校。

这些学校顺应了亚洲家长的需求,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家附近得到高质量的外国模式教育。同时,家长们还希望子女能摆脱当地学校体制的束缚,因为当地教育更强调的是考试和机械式的学习。

40岁的薇薇安・冯(Vivienne Fung)曾做过律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她和丈夫对很多香港当地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感到失望,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放学后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做作业或参加补习班。她的孩子,一个5岁一个4岁,成为了新设立的哈罗国际学校的首批学生。

冯女士说:“我们对死记硬背的学习不感兴趣,我们更倾向于整体学习。人们普遍认为,香港很多较为知名的学校往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因此,它们只接受成绩拔尖的孩子,而且希望孩子们在校外参加额外的补习班。”

她说,哈罗学校“教育理念比很多香港学校更为全面,它不仅关注学业,同时还极其注重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

哈罗公学香港分校是该校在英国本土之外的第三所分校,占地3.7公顷,校舍前身是一座军营。在开学第一年,学校招收了约740名男女学生,包括180名寄宿生。在所有建设完工之后,该校预计将招收1500名学生。

马尔伯勒、布兰克森山和哈罗学校在修建其亚洲分校时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资助。

韩国设立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的初衷之一就是让更多的学生留在韩国就读。

韩国政府的调查显示,出国就读国外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在1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从2001年的近八千名上升到2011年的一万六千多名。出国上学的孩子往往由母亲陪读,父亲则留在国内挣钱。

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校长皮特・肯尼(Peter Kenny)在香港接受采访时说:“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韩国父母在金钱和感情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是韩国南部这座风景秀美的岛屿上开设的第二所西方寄宿学校。另一所是北伦敦教会学校济州岛分校(North London Collegiate School Jeju),是这所英国顶级女子寄宿学校在韩国设立的男女合校分校。

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占地9.5公顷,校园里有一个奥运会场馆标准大小的游泳池、溜冰环道、高尔夫学校、网球场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开学第一年,学校招收了约300名学生,包括181名寄宿生。

该校提供国际文凭课程,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达到1200名学生的满额招生规模,包括450名寄宿生。幼儿园至3年级为男女合校教育,而4-12年级仅招收女生。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也希望招收来自亚洲各国的学生。

马尔伯勒、布兰克森山和哈罗亚洲分校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可达到几万美元。然而,就读这些学校的开支仍比将孩子送往西方寄宿学校就读要少。这三所学校都设有一些奖学金。

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每年的学费为1900万韩元至2900万韩元不等,约合1.75万美元至2.5万美元,住宿费为700万韩元。这些费用加起来要比学生就读多伦多的布兰克森山学校的费用便宜约三分之一。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住宿与否,就读马尔伯勒学院每年的费用为5.676万至12.6万马来西亚林吉特不等,约合1.86万美元至4.14万美元。这笔开支要比就读英国学校的费用便宜20%~40%。

哈罗分校每年的学费为11.87万港币至15.98万港币,约合1.52万美元至2.05万美元,住宿费1.311万港币。全日制寄宿学生的费用约为英国学校的三分之二。

亚洲分校并非完全照搬其母校模式。哈罗公学校长兼哈罗国际管理服务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亨斯曼《J.Mark Hensman)在电话中说:“分校与英国的哈罗公学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全盘照抄。英国学校只招收男生,拥有400多年的历史,而亚洲分校是男女合校。”

这些分校一直在努力教授亚洲语言和文化,以使学生不至于与所在的地区脱节。哈罗分校约30%的学生持有香港护照。学校既开设了英国国家课程,也有广东话和普通话课程。

马来西亚的马尔伯勒学院教授的是其英国母校的基础课程,同时,学校还把中文和西班牙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布兰克森山亚洲分校教授韩语和韩国文化,学校85%的学生是韩国人。

马尔伯勒学院校长皮克先生说:“在英国,学生们是先学习法语和德语,而后接触这几门未来语言。而如果你会说普通话和西班牙语,你能在70%的发展中国家闯荡。”

在亚洲招收寄宿生可能会比较困难。尽管马尔伯勒学院在英国基本上是以寄宿学校的模式管理的,然而目前马来西亚的分校只有46名学生是全日制寄宿生。约150名学生住在马来西亚的其它地区,而另外150名学生则每日往返于学校和新加坡,开车从学校所在城市到新加坡约1小时。学校预计,到2018年,寄宿生的数量将有所增长,因为学校届时将达到1350名学生的满额招生规模。

皮克说:“寄宿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因为学生得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更有利于学生面对日后的大学生活。”

他认为寄宿生数量少的原因在于该区域的人们对寄宿这种概念仍有一定程度的顾虑。

然而,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将希望放在像冯女士这样的家长身上,她11岁时离家去英国就读寄宿学校,并在那里尽情地体验生活。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5

关键词:家庭寄养;失依儿童;被寄养儿童;寄养家长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结构是问卷。问卷调查由笔者在唐王镇纸坊村寄养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帮助下完成的,于2009年4月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为,笔者将问卷交给家庭寄养互助组的组长,由组长发放给个寄养家庭,待问卷回答完毕后由各组长转交给笔者,当天回收。本问卷共发放3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份。另外笔者同时对这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问,获得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第一手定性资料。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寄养家庭的人口构成

如表1所示,在这31户寄养家庭中,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各有13户,占总数83.8%。另有5户人口均在5人以上,占总数的16.2%。从家庭人口的年龄构成上看,家庭主要成员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他们都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家中耕地在平均每人半亩左右,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蔬菜为主。耕作方式均为现代化机械生产,效率较高。家庭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很少,其收入占到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寄养儿童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有一部分在企业单位工作。他们的工资收入也是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

所示:31户寄养家庭中,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家庭最多,占到总数的38.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不超过2500元的家庭数为7户,占到总数的22.6%,月收入在501-1000元及1501-2000元的家庭分别为6户,各占总数的19.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寄养家庭属于当地比较富裕的家庭。被访的这些家庭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困难,生活比较富足,这为抚养寄养儿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二)寄养家庭中妻子和丈夫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95.6%的寄养家庭表示,妻子是被寄养儿童的主要照顾者,选择丈夫为主要照顾者的仅占9.8%。

寄养家庭丈夫的年龄大部分在46-50之间,其年龄分布如表6所示。其中56岁以上的仅为1人,占到31户深度访谈对象的3.2%,26-35岁的寄养丈夫为零。寄养家庭中妻子的年龄大部分也集中在46-50岁这个区间,这与寄养家庭中丈夫的年龄结构基本吻合。46-50岁年龄段占所有寄养父母的48.4%。而年龄在35岁以下的妻子数量同样为零,如表6所示。

寄养家庭中丈夫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占总数的71.0%;其次是小学和高中程度,各占总数的12.9%,中专文化成度的仅占3.2%。如表7所示,寄养丈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太有利于寄养工作的开展。

寄养家庭中寄养妻子的文化程度同样以初中为主,占到总数的64.5%。值得注意的是寄养妻子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丈夫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总数的29.0%,相当于寄养丈夫的近2.5倍,如表7所示。由于寄养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妻子照看寄养儿童,这对于家庭寄养工作是有利的。

二、被寄养儿童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个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出,每个家庭寄养两个儿童,其中96.8%的寄养儿童存在残疾,并且大部分都为脑瘫儿。在这些儿童中轻度残疾的有5个家庭的寄养儿童,占到深度访谈家庭的16.1%;中度残疾的寄养儿童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被访谈家庭的35.5%;其次是重度残疾儿童,占到了被调查家庭的25.8%;极重度的也有5户家庭的寄养儿童。在被访谈家庭中,寄养儿童除了存在治理残疾以外,还存在着视力、肢体、言语、癫痫以及其他一些障碍。存在言语残疾的儿童最多,在31户被寄养家庭中占到了24户,其次是肢体残疾,占到了被访谈家庭的67.7%。通过这个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相当一部分被寄养儿童同时存在着多种残疾,这些障碍基本上都是由于脑瘫造成的,这也给整个寄养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寄养儿童完全不能自理的寄养家庭为11个,占到了被访谈寄养家庭的35.5%。一个家庭中两个寄养儿童一个能部分自理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也为11个家庭,仅有4个家庭的寄养儿童能够生活基本自理,占到31户被访谈寄养家庭的12.9%。

综上所述,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寄养儿童大部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身体和治理的残疾,寄养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把寄养儿童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去疼爱和照顾,尽管家庭寄养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对寄养家庭的专访可以清楚的看到希望所在。

三、研究结果

(一)寄养家庭接受寄养儿童的动机

1、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因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而接受这些失依儿童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所有被访问家庭的67.7%。许多被访者提到,这些孩子不仅身体上有缺陷,而且还被父母抛弃,觉得他们很可怜。出于恻隐之心,他们参与到抚养这些孩子的工作中来。

还有相当一部分寄养家庭处于空巢期,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年开始工作,身边没有了小孩,这些家庭出于需要一种生活的乐趣,感觉小孩子很可爱,于是接受了这部分孤残儿童,这部分家庭占到了寄养家庭的64.5%。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孩子特别有爱心,觉得这些孩子非常可爱,而且还能够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爱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寄养这件事情中来。

2、为国家、社会分忧解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一部分寄养家长思想觉悟比较的高,不仅站到寄养这些孩子的层面上,他们还想到了为国家分忧解难。有被访者认为,照顾这些有缺陷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是一项奉献社会、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够为国家、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在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影响下,他们参与到寄养工作中来。这一部分家长占所有寄养家长的54.8%。

3、出于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看了别人家养孩子,自己出于好奇心也就想养。这部分家长占到了被访者的16.1%,比例比较低。

4、获得经济收入

在被访家庭中,有一些家庭收入确实比较低,由于济南市寄养一个孩子政府每月补贴500元,而农村在衣食住行方面比较的便宜,吃的东西大多是自己家产的,寄养儿童的生活费剩余便成为家庭的一项收入。出于这种动机的寄养家长仅仅占到了被访者的9.7%。

(二)寄养家长面对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一些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帮助。这就使得照顾被寄养儿童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障碍,如被寄养儿童因残疾而不能吃饭、大小便、无法站立行走,突然生病等等。这些困难对于寄养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寄养家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寄养家长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需要一定的寄养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教这些孩子。调查发现,很多时候被寄养儿童的进步是很微妙的,但是寄养家长必须要有耐心。

(三)寄养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及要求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寄养儿童都是脑瘫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就给寄养家长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既要照顾好被寄养儿童的日常起居,又要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急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爱心;既要有细致耐心的态度,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寄养过程中,寄养家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应付这些问题,家长们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1、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寄养过程中家长们要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仅仅靠寄养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寄养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还发现,由于被寄养儿童的上述类似的缺陷和症状,以及寄养家长缺乏一定的康复技术和经验,导致家长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寄养服务机构或专家所提供的指导就十分必要了。

除了难以割舍与被寄养儿童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直接原因之外,一些寄养家长还担心被寄养儿童被送到别的地方后,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爱护这些孩子,怕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64.5%的家长认可这一项。

寄养过程中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难和问题,家长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吗?笔者从对寄养家长的调查显示,大约34.5%的家长认为有能力应付。而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相应的康复学习和培训”这一问题时,61.3%的家长选择了“绝对愿意”,另有38.7%的则选择了“愿意,但是有些顾虑”;而且,有51.6%的家长对学好康复知识和技巧很有信心,这说明了寄养家长对社会支持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寄养家长普遍缺少专业性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还是非常需要社会支持的。

2、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及其类型

寄养家庭的各项支持主要由家庭寄养中心来提供。家庭寄养中心主要负责提供抚养被寄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被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器材,支持被寄养儿童日常生活的费用。

调查显示,寄养家庭目前从家庭寄养中心这一正式组织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为工具性支持。即“上门提供技术指导”(80.6%)、“组织技术培训”(25.8%)。

除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家庭寄养中心还会随时监督被寄养儿童的养育情况,及时发现寄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业评估。接受这一服务的家庭占到了所以被访家庭的48.4%。然而,家庭寄养中心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比例相比较低,仅占到寄养家庭的9.7%,可见,家庭家养中心在对寄养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上还是比较缺乏的。

四、家庭寄养的效果评估

(一)更有效的促进了寄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协调发展

1、生理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进入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脑瘫儿,身体状况非常的差,有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还不能说话,有的甚至于不会走路,生理状况普遍比较的糟糕。根据被访的寄养家长得叙述,大部分被寄养儿童刚被送来时,在肢体、语言、咀嚼吞咽、大小便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少的孩子在刚进入寄养家庭的前两个月患过病,有些住院好多天。

2、心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所有进入寄养家庭的失依儿童,有相当一部分是脑瘫儿,童和脑部发育不全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比较低下,会说话的也寥寥无几,有的十几岁了连“啊”一声都不会。更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特别容易急躁,心理上非常的脆弱,一句话不好就有可能伤害到这些孩子。

进入寄养家庭之后,孩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在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中,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康复的很慢,来的时候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唯独不同的就是比以前胖了,长高了。

3、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一些孩子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社会交往,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大人出门也不像正常孩子那样喜欢跟着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寄养,这部分孩子比以前活泼开朗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总之,在寄养家长的努力下,孩子进入寄养家庭在之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变化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家庭寄养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寄养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不少乐趣

关于对孩子的寄语范文6

据调查,幸存下来的农村小学,学生人数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外出打工的村民把孩子带进城镇就读,有的孩子甚至辍学,导致生源减少;二是教育质量极差,老百姓对当地小学的认可程度极低。 这些都是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恶果。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较好的公平的教育,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既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远的发展。

一、改善教学环境,搞好硬件建设

农村小学教学环境之差,超乎想象。 据公开资料显示,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讨火车小学是一所村小,师生一直使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桌凳;同乡的苏家堡小学, 处于大山深处,2012 年在校学生有 237人,那时学校厨房简陋,只有一个大灶台和两口锈铁锅,80%的学生离家路途遥远,渴了喝自来水, 饿了吃点从家里带来的冷饭。这两所离县城稍近的小学尚且如此,其他更为偏远的可以想见,很多校舍都成了危房。因此,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改善教学环境,搞好硬件建设,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就需要资金扶持。 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搞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内部设施配套,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农村小学的硬件均衡。

二、优化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制度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小学之间,存在着两大矛盾亟待解决。

(一)教师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初中规模萎缩,教师严重超编;小学生人数剧增,教师严重缺编,导致学段教师结构矛盾;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师超编,而小学的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缺编。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城镇小学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解决这个难题,根据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有两个手段。 其一,对新招聘的教师合理安排,可以把部分已分配到乡镇学校的新教师留在县直学校学习,其余新教师全部安排到乡镇中心学校,分配到乡镇及农村小学的新教师,再轮流到县城跟岗学习锻炼。 这样的配置,有利于留住新教师,让他们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生力量。 其二,对于严重超编与严重缺编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自愿报名 、定岗考试 、组织培训 的方式进行分流,将初中超编学科教师分流到农村小学担任相应学科教学工作,比如,英语科目超编的初中教师,可以调配到农村小学教授英语,而正是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缺编最为严重。 如此可以有效解决超编与缺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弥补农村小学师资不足。

(二)教师配置的区域性矛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小学教师缺编严重,边远山区缺编更加恶化;而城区周边学校,出现教师超编的现象。 其原因在于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引起的复杂关系,因而需要从人事制度改革入手,以推动教师合理流动。改革措施之一,是设置浮动岗位。 解决教师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人走,人事关系也走, 选出教师到其他缺编的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形成区域内教师循环流动机制。 措施之二,是设置特殊岗位。 教师到指定岗位工作达到一定期限,予以优先聘任,工作满了期限,还可带职称回到原来学校工作。 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案,将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挂钩,引导超编学校的教师向缺编学校、边远学校流动。

三、加快师资培养,加强对口帮扶

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根本,是教学质量落后,而师资不足又是主要原因。 用家长的话说,就是没有好老师。 实际上,农村小学早年有不少优秀教师, 但现在他们大多退休;在职的一些教师,在文化水平、教学观念甚至在师德师风方面, 都落后于时代要求。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的师范毕业生,又不愿意被分配到信息封闭、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一些稍微优秀的村小教师也想方设法调到城镇小学去任职。 如此一来,农村小学面临的头等威胁,就是没有好老师,甚至没有老师 。 在来凤县农村小学 ,一个教师身兼数职、带多个年级多门学科,那是家常便饭,许多学校没有英语教师,英语科目形同虚设。 因此,加快师资培养,加强对口帮扶,是改变农村小学教育失衡的重要对策。我们认为, 为了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的成长,促进城镇与农村小学间的师资均衡, 应当采取教师培训、跟班学习、送教下乡、委托管理等多种措施。

四、推进公平教育,办好农村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