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从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和员工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出发,重点分析了不同维度的工作价值观和员工承诺的相关关系,并引入组织支持感(POS )和主管支持感(PSS)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

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增长,文化多元发展,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工作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人们重视对物质利益的满足,工作力求稳定;如今,人们越来越看重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效应,如个人的自我发展,成就感,以及工作的挑战性。以前传统的观念如无私奉献、忠诚、责任感等也发生了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人员的高流动性和高离职率。人们正在为实现自身价值而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了《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度调查报告》。调查共回收3 400份问卷,1970年之前出生的占10% ,1970年一1980年之间出生的占50% ,1980年后出生的占40%。报告用“敬业指数”来代表员工工作投人程度。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段员工相比,1980年后出生的员工,敬业指数最低。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选择“跳槽”或“消极抵抗”,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可见,以1980年后出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员工已经给跳槽和离职下了一个新的时代定义。如何看待新时期员工频繁的流动性,如何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新时期员工,已经成为摆在理论界和实物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在验证员工工作价值观和员工承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引人员工组织支持感(POS)和主管支持感(PSS)两个调节变量,来深层次的研究POS和PSS在工作价值观对员工承诺预测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操作性更强的理论工具。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判断。个人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会显著的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价值观的研究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各种需求因素,进而根据员工的需求设置出符合个体心理特征的激励模式,从而保证合理的员工流动率。

员工承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员工对公司或主管的认同程度和对相关业务的投人程度。理论上关于员工承诺的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很多但能否找出有效影响员工承诺的新变量,或变量的组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2组织支持感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简称POS)首先由Eisenberger, Huntington, Hutchison和Sowa在1986年提出,它是指:“员工感受到的组织重视自己的贡献和关心自己福利的程度”,与前面两个变量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组织支持感只有这一种定义。

3主管支持感

主管支持感(Perceived Supervisory Support简称PSS)由POS理论发展而来,是影响POS三大要素(程序公平、工作条件、主管支持)之一。它是指:“员工感受到的主管珍视自己的贡献和关心自己福利的程度”。

4 POS(PSS)相关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且

POS和PSS的相关性研究,见图1。学者们认为产生PSS和POS的客体包含组织和主管两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对变量的不同作用机理。关于POS的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性特征和组织特征方面。个性特征包括个体的年龄、教育背景和情感,组织特征包括公司的工作,程序公平和主管支持感(PSS)。结果变量的研究集中在态度、绩效和行为几个方面,研究最广泛的是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其中对组织承诺有直接(预测变量)和间接(调节变量)的影响,相关的文献甚多。

本文将从主管和组织两个角度,考虑员工所产生的PSS和POS如何影响工作价值观对员工承诺的关系。着重剖析POS(或PSS)作为调节变量对员工承诺的作用机理。

根据工作价值观、组织承诺、员工支持感的概念,可以构建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其中主管支持感(PSS)与组织支持感(POS)相对应分别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工作价值观和员工承诺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探知组织、主管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匹配性。同时为了全面的反映员工承诺的内容,与PSS相对应加人了主管情感承诺,见图2。

模型中,不同变量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尚有部分研究结论。认知性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成正相关性,与组织的情感承诺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认知性的工作价值观属于内在性的工作价值观,同时Stingl(2003)清楚地揭示出POS部分调节内在工作条件(体现内在价值观要求)作用于组织情感承诺。而且IkushiYamaguchi(2001)运用“Person-Environment fit”更进一步证明认知工作价值观中的“自我管理”受POS作用强烈影响员工的态度。结合社会交换理论思想和文献的相关结论,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POS越高,认知性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越大。

由于Stin梦(2003)已经证明PSS完全调节内在工作条件对主管的情感承诺,根据当时Stingl对内在工作条件的划分依据于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界定方式,而之前文章已提及Elizur(1984)三纬工作价值观分法中的认知性工作价值观与情感性工作价值观

同属于二纬分法中的内在工作价值观,所以本文大胆从工作价值观对主管情感承诺的影响角度提出假设20

假设2:PSS越高,认知性工作价值观对员工的主管情感承诺影响越大。

工具性工作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员工重视外显性物质回报和

支持,如工资、福利、股利、工作基本条件等,由于这些均是由组织统一决策,员工产生的应该是对组织的承诺,特别是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而主管对物质性回报的影响力极其有限,难以形成较高的主管情感承诺。这样可提出假设3和4。

假设3:POS越高,工具性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越大。

假设4:PSS在工具性工作价值观作用于主管情感承诺的过程中无显著作用。

在Elizur(1991)的研究中,情感性工作价值观主要包括自尊、同事关系和主管关系。任建华(2005)发现情感性工作价值观显著影响医生的规范承诺(p<0.01),对情感承诺和继续承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P<0.05 )。显然,员工与主管关系会影响员工产生主管情感承诺,而作为另一个利益交换体,组织为员工提供除主管情感关系的其他情感关系,如同事关系等等,会影响员工产生组织情感承诺,故我们假设如下。

假设S:PSS越高,情感性工作价值观对主管情感承诺的影响越大。

假设6:POS越高,情感性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越大。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2

论文摘要:以知识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支持感的结构以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引入工作价值观作为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的中间变量,探讨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的部分因子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性影响;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

0引言

由Eisenberge:等人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员工往往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有关组织如何评价他们的贡献和是否关注他们福利的综合知觉,这种知觉到的组织支持还可能被评估为在员工需要有效工作和应付压力情景时,他们从组织中能够获得帮助的保证与确信。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或组织支持感(POS)源自于员工心目中组织的人性化特质,它是通过组织人的行为所体现出的组织的法律、道德和经济责任。组织政策、规范和文化总是通过组织人的角色行为持续不断地体现出来,作用于每个员工。透过组织人,员工将其得到的来自组织愉快和不喻快的对待,视为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和是否关心其福利及其程度的具体依据。

较高的组织支持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回报组织的心理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投人、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支持理论的提出克服了以往研究片面强调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很少关注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才是导致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内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重要原因,即先有组织对员工的承诺,然后才会有员工对组织的承诺(Borman)}Z}o McMillin认为Eisenberger提出的观点着重于亲密支持和尊重支持,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支持。因为员工如果缺乏工具性支持,便可能缺少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讯、训练、工具和设备。所以工具性支持是执行工作的基本所需,而且服务提供者在缺乏所需的咨询、物质和行为支持时会导致不良服务,工作也不能圆满完成。

从国外对子组织支持感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如组织支持感知与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等都是组织员工关系的相关理论,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组织支持感知是一个心理层面的变量,可利用组织支持感知调查表(SPOS ) }4}对其进行测量;SPOS的来源有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体自身因素等,不同的组织待遇、不同的员工个性特征导致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也不同。

知识型员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组织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个人的工作绩效是组织实现自身绩效的基础。组织支持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绩效,但在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着力研究中国企事业的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给予支持的感知,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希望管理者关注员工的付出与组织的管理付出的密切关系。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为员工提供尽可能的协助和支持。由于工作价值观主导着员工自身的工作导向,而且不同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是不同的,因此,论文除了研究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外,通过引入中间变量—工作价值观,来进一步研究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不同的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有所不同,感知组织对自己的支持是不同的,因此,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为中介变量,分析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1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3个变量的关系研究。其中,组织支持感变量是自变量,工作绩效是因变量,工作价值观为中间变量,通过分析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及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因果模型。为了使得研究聚焦于这3个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更好地呈现这3个变量的作用关系,我们有意不将组织因素等其它中间变量放人本文的研究框架中。这3个变量的基本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与有关专家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将组织支持感分成3个方面,即狭义组织支持感、上级支持感和同事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分成4个方面,即工作行为、组织认同、上级认同和价值回报。“任务绩效一周边绩效”二维绩效模型是当前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绩效模型。本研究在工作绩效部分同样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

为了检验问卷的质量,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小样本测试。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企事业单位,通过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87份,有效问卷为64份,有效问卷实际回收率为64%。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进行问卷修改,最后确立了正式问卷。

大样本问卷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上海、北京、安徽、广西、深圳、广州、浙江11个省市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总共回收问卷236份,有效问卷201份。其中,书面问卷发放180份,回收问卷165份,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1.7% ,回收有效率为81.6%;网络电子版问卷的发放数量无法统计,回收问卷71份,有效问卷56份。

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本论文对各研究变量结构的构想;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2研究结果分析

2.1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结构模型

2.1.1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的结构模型

本文的组织支持感结构模型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的来源,将其分为狭义组织支持感、上级支持和同事支持3个维度。在设置具体指标的时候,结合Eisenberger和McMillin的思想,对3个指标分别从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两方面设置。

2.1.2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模型

本文结合Ginzberg理论,认为工作价值观包括工作伙伴、工作活动、工作报酬3个维度,员工在工作环境下面临不同对象的价值取向,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工作行为、上级认同、同事认同和价值回报4个维度。

2.1.3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结构模型

本文采用Borman和Modowidlo提出的“任务绩效一周边绩效”二维绩效模型,借鉴已有的量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一些项目。

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分为3个维度、工作价值观分为4个维度、工作绩效分为两个维度,与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只是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有所调整,对不符合的指标予以剔除。之后运用lisrel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维度结构的合理性。

2.2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有相关关系。具体看来是狭义组织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54,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23 ;上级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86,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58 ;同事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99,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25。其中除了同事支持与周边绩效的系数不显著,其余的都是显著正相关的。之后的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组织支持感的3个因子中,狭义组织支持和上级支持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2.3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有相关关系。工作行为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6,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06;组织认同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87,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09 ;上级认同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19,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25;价值回报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58,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14。其中组织认同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其余都显著。随后的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2.4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价值观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工作价值观的相关关系。狭义组织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326,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245,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77,与价值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244;上级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58,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325,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318,与价值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352;同事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002,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61,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03,与价值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395。其中除了同事支持与组织支持感的几个维度相关系数不显著外,其余的都显著。这一结果与回归的结果一致。

2.5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本文关注的是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国内关于组织支持感的实证研究刚起步不久,涉及到的中介变量较少。本文基于对国外研究和实际探讨的综合考虑,将工作价值观作为中间变量来研究其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

结合中介变量必须满足3个条件,通过回归分析,具体分析了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中介作用见表1。

总体说来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有部分的中介作用的。具体到每个维度大部分存在中介作用,只是工作价值观对同事支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我们可以认为,上级和组织管理者是组织的代言人,是影响员工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组织行为。而同事支持相对于组织支持感的其它因子,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影响往往集中在具体的工作层面上,不会影响到工作价值观以及相关组织行为。

3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支持感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组织行为的变量,因此,关心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需求和组织支持感,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将员工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关注和研究员工的组织支持需求,定期检查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以此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3

一、语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施现状分析

1.现今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施上的诸多偏差

首先,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偏重功利。当前的学校教育还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虑,对教学的三维目标只偏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忽视甚至漠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其次,教学观念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有人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语文教学的衍生目标,只是教学中需要渗透的东西;既然是渗透,就可多可少,还要看教学过程与内容有没有渗透的机会;“识字、阅读、写作”才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教学目标。

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弱化。

2.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被“虚化”

表现一:文本成没有生命的材料,文字成为没有情感的工具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新闻,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部队番号、地点名称、具体时间和兵力情况,乍看起来,都是一些名词的组合,显得枯燥而单调。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偏重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字词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文意的疏通和段意的概括。教师情感的苍白,势必肤浅地解读文本,更无法感悟文本材料中所蕴含的浸润生命的特质,这就使得文字降格为工具,不能承载情感;文本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因而被“虚化”。这种表现,当然不能从文本内这些看似枯燥而单调的名词组合中,去领悟统帅全军的恢弘气度和人民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也不能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去感受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感受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不能获得有益的启示。

表现二:学生的情感未被激活,从心理上排斥文本

例如《最后一课》的教学,许多教师常常先按部就班地简介作者和普法战争,之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完成教参中设置的五个思考题。

这首先暴露了教师导入中的情感蓄积不足、学生的情感未被激活的问题。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要放弃母语,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把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而且阿尔萨斯人此时的心情是悲愤、沉痛的。如果这些情感因素没有在导入时交代清楚,没有进行必要的情感铺垫和气氛营造,学生的情感未被激活,就难以进入文本,更不用说带着情感去阅读和理解文本了。

其次是教学环节的顺序违背学生认知规律而使学生排斥文本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仅读一遍,还未疏通文意、掌握概要,还没有问题产生,或者还没有深层次的问题的产生,思考也没有积蓄到不吐不快的程度,就让学生连续回答五个“大”问题,这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以致从心理上排斥文本。

表现三:教师理念上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没有深度解读文本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分别选自古代神话故事集《山海经》和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两篇均为文言文,篇幅都较短。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没有深度解读文本,仅仅满足于文学常识的介绍和文言字词的教学,只注重实现知识目标,强调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积累,故而无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谈不上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夸父逐日》开篇第一句“夸父与日逐走”就让人惊叹敢与太阳赛跑气魄。其中“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更令人惊叹远古人民丰富奇异的想象力。夸父虽然渴死于半道,但是并没有给人以失败的悲凉之感,相反,他在面对几乎不可战胜的大自然面前所体现出来的豪迈、雄健和大无畏的精神力量,振奋、激励着后人去追求光明和真理。

如果在备课和实施课堂教学中注入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就会使教学厚重而饱满,而不至于只是两篇短小而单一的文言文字词教学。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策略探究

1.把握“单元说明”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明显意图

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编排体系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导向明确。几乎所有“单元说明”都是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去启发学生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的。

七年级上册开篇第一单元说道:“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的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此单元所有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都是显见的。《在山的那边》,作者热烈向往的不仅仅是大海,更是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描写克服登上崖顶的困难的过程,其实就是战胜人生道路上意想不到的困难的过程;《短文两篇》以小见大,启发人们思考如何让短暂、脆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紫藤萝瀑布》引导我们如何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中化解悲痛和焦虑,寻求宁静和喜悦;《童趣》写的是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了“物外之趣”和人生的欢愉。

2.领会“课文导读”中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指向

七年级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读:“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八年级课文《藤野先生》导读:“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

由此可见,课文有的在讴歌理想,有的在阐述信念,有的在论说人生修养,有的在陶冶爱美的心灵,有的在激发求知欲望,有的在培养科学精神;有的在启发你憧憬人生、关注生命的成长,还有的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如果广大教师能够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课文导读”进行阅读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不是大而泛的空洞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3.明确“研讨与练习”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比重较大

七年级课文《〈论语〉十则》“研讨与练习”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年级课文《桃花源记》“研讨与练习”提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课文导读”的具体化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理解、思考、感悟,再通过“研讨与练习”的实践,如此循环反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能逐渐得到熏陶和提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九年级上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无论是导读,还是课文本身,甚至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无不贯穿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在其它课程和教材中,是不多见的,足见教材编写者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视。

4.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

散文、诗歌、小说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蕴含丰富,我们更应该尝试从其它不容易显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文本中去挖掘,特别是说明文。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科学性和形象性俱佳:既用了科学严密的体现四季更替的词语和句子,如“立春过后”、“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也用了许多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描写的句子,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燕子翩然归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

经过文本细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有章可循。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要求:“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可以就此理解竺可桢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所倾注的感情,同时可以理解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的动机和原因。

5.从课堂教学中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意识

以《故宫博物院》教学为例,许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开展了一项活动: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故宫的平面示意图。从课堂评价看,多数教师主要着眼于学生是否画得准确、美观,这一活动充其量只实现了让学生“看懂”课文主要介绍什么内容的知识目标,而如果把这一活动视为一个教学资源,其资源价值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这一活动时,应该考虑活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的。

由此可见,许多教师仅仅把此篇课文当作一般说明文来组织教学,完全忽略也根本未去挖掘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涵,更遑论去实现这一目标了。如果我们去读一读作者的写作动机,就不难理解作者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奥运价值观;爱国情感;代际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001-04

奥运会作为一个重大的事件,往往吸引了全世界民众的极度关注。民众对奥运的关注包含着许多的方面。从个体层面来看,民众可关注奥运对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如个人经历、体验。从国家层面来看,民众可关注本国在奥运会中的表现,如金牌数量。作为民众与国家之间发生联系的重要桥梁,探讨奥运关注的国家层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注重面子的社会,在面对可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民众的奥运关注具有何种特征、这些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1 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逐步恢复,中国人对于奥运的民族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民众依然具有浓厚的“金牌情结”[1],但是奥运的民族心态越来越体现出平常心、包容心、自信心和责任心[2]。这种民族心态的变化必然对民众的奥运关注产生深远的影响。“金牌情结”的民族心态引导着公众更加关注国家在奥运会中所取得的成绩,而自信心与责任心则势必会引导公众把目光更多集中于国家在奥运会举办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这两种不同的关注分别呈现出奥运表现关注与奥运历程关注的两种不同特征。在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自信和平和的民族心态看待奥运会的背景下,民众对奥运两个方面的关注程度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人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问题的一般信念,指导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价值观不仅具有动机功能,而且具有评价性、规范性和禁止性的特点[3]。价值观不仅是个人的心理特征的体现,而且是社会现象的集中反映,因此对奥运持有何种类型以及何种程度的关注可能受民众持有的奥运价值观影响。奥运价值观是指奥运主体(人)对奥运物体、奥运关系、奥运创造活动及奥运比赛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式[4]。奥运价值观所具有的动机功能、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影响着民众对奥运的奥运关注。然而,看待奥运价值的视角不同,便衍生出不同的奥运价值观。我们认为在国家层面,奥运价值观更多体现为塑造何种类型的国家形象。中国自古以来崇尚民族的自尊、自立、自信与自强,因此本文以奥运国家自强作为指标,以此衡量国家视角下的奥运价值观,并讨论民众如何看待奥运价值以及奥运价值观如何影响人们的奥运行为。

奥运价值观是奥运与国家之间联系的体现,这种观念作为个体的一种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与国家之间联系的影响。爱国情感是反映自我与国家之间联系的良好指标。奥运会往往会提高本民族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凝聚力。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对奥运会上运动员夺冠场面的爱国情感体验强烈[5]。个体的爱国情感越深,奥运参与的程度也越高[6]。在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民众所激发的爱国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奥运行为,自我与国家之间关联的爱国情感又如何影响民众的奥运价值观从而影响奥运关注是研究重点关注所在。

爱国情感是自我与国家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不同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爱国情感程度不同,进而影响民众的奥运行为。研究已表明,不同自我概念的个体其爱国情感对奥运参与的影响不同[6]。“80后”一代在奥运会中表现突出,其公众形象因奥运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跨掉一代”跃升为“鸟巢一代”,因此“80后”的公众形象是伴随着奥运会而产生变化的。已有研究发现,“80后”有自身独特的自我概念[7],他们在公共事件的关注、认识和表达上也存在着独特的特点[8]。“80后”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是否导致代际在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和奥运行为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又将如何调节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和奥运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将揭示不同代际在奥运观念上的差异。

本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背景条件下,以北京市民和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奥运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代际对三者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假设在情感上,奥运会所诱发的爱国情感的程度不同可能导致人们在奥运行为上的差异;在价值取向上,奥运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奥运行为;爱国情感与奥运价值观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爱国情感可能透过奥运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奥运历程关注,即奥运价值观可能在爱国情感与奥运历程关注中起着中介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代际在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的观念不同可能导致调节了代际之间在奥运行为上的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被调查人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奥运会举办前三个月(参照其他国家相关研究的时间段选择,一般为奥运会前后三个月及奥运会期间进行)。样本源来自两部分。一部分采用入户问卷调查,以配额抽样法,在北京市抽取了5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和户进行两次等距抽样,获得18-70岁常住居民共952个有效样本资料。另一部分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法,以随机取样方式在北京市抽取有效学生样本数196人。在统计分析中删除10个90后的取样数据,统计分析的最后有效样本数为1138人。在所有样本中,80后共计355人,占31.2%,非80后783人,占68.8%,男性457人,女性665人,16人性别信息缺失。被调查人的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毕业及以下48人,初中毕业197人,高中毕业324人,大专122人,大学本科374人,研究生65人。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根据研究假设编制《北京市奥运民意调查》,其中包括:奥运价值观,该部分由5个项目组成,如“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的促进”、“提高国家组织发动人民大众参与国家大事的能力”,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α=0.80);奥运历程关注,该部分由5个项目组成,如“比赛过程”、“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拼搏精神”等,整个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α=0.77);奥运表现关注,该部分由4个项目组成,如“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有关项目记录的突破”等,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α=0.69);爱国情感,该部分由3个项目组成,如“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我觉得中国人了不起”,“我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感觉很好”,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α=0.69)。问卷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1”为很不赞同、很不符合或很不关注,“4”为很赞同、很符合或很关注,为了减少中国被调查人常出现的趋中反应倾向,将“不确定”或“此题不适合我”放置最后,即“5”。 在统计分析中,选择“5”的数据被设为缺失值。为避免缺失值个案的丢失,以均值代替缺失值。

2.3 施测程序

调查员为经过培训的心理系学生。集体施测法以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入户调查采用入户面访方式,请被调查人回答《北京市奥运民意调查》。根据回答者不同文化程度,分为自填和念答两种形式。一般作答时间需要15-40分钟。要求调查员陪答并控制整个问卷填答过程。调查结束时给回答者分送小礼品以示答谢。

3 研究结果

3.1 代际在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奥运历程关注和奥运表现关注的差异

以代际为自变量,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奥运表现关注和奥运历程关注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爱国情感上,“80后”(M=3.50, SD=0.51)与“80前”(M=3.63, SD=0.46)存在显著的差异(t=-4.10, p

3.2 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奥运历程关注和奥运表现关注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各变量之间均存在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如表1所见)。由于各变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为进一步探明变量间的关系,对各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爱国情感与奥运价值观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r=0.30, p

3.3 奥运价值观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度[9],先检验爱国情感对奥运历程关注的回归,然后检验爱国情感对奥运价值观的回归,随后检验爱国情感和奥运价值观对奥运历程关注的回归。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爱国情感(β=0.36, t=13.03, p

以奥运表现关注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爱国情感(β=0.32, t=11.26, p

3.4 代际的调节效应检验

对调节变量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回归分析发现,就“80前”群体而言,爱国情感(β=0.29, t=8.30, p

为了探明“80前”与“80后”中介模型中的路径参数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采用跨群组分析(multi-group analysis)。结果表明,在“80前”与“80后”的参数配对比较的分析发现,“80前”的爱国情感对奥运表现关注的路径系数(β=0.21)与“80后”在这一路径的路径系数(β=0.46)的参数差异决断值(critical ratios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parameters)为2.43,这一差异决断值的绝对值小于1.96,表明在“80前”与“80后”群体的模型中爱国情感对奥运表现关注的路径系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80前”与“80后”在奥运历程关注的各路径系数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代际在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和奥运表现关注的中介模型中起了调节作用,而在爱国情感、奥运价值观和奥运历程关注的中介模型中不起调节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80后”在奥运价值观、奥运历程关注、爱国情感的程度显著低于“80前”,奥运表现关注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关分析发现,爱国情感与奥运价值观、奥运历程关注、奥运表现关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奥运价值观与奥运历程关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奥运表现关注相关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和奥运历程关注、爱国情感和奥运表现关注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不同群体中,奥运价值观依然在爱国情感和奥运历程关注、爱国情感和奥运表现关注中起中介作用,只是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和奥运表现关注的中介作用受到了代际的调节。这种调节效应表现为在爱国情感与奥运表现关注的预测路径上“80后”的路径系数显著高于“80前”。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对于“80后”和“80前”群体,爱国情感的程度越高,其对奥运表现关注的程度也越高,另一方面表明在爱国情感对于奥运表现关注的影响程度上,“80后”显著高于“80前”。

4.1 民众的奥运观念

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人文奥运”深刻地反映了奥运会具有教育的功能。在本研究中,“人文奥运”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奥运促使民众的爱国情感空前高涨。奥运会通过民族国家的政治化,在二者具有相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得奥运会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附加的关系[10]。在本次调查中民众的爱国情感(M=3.59)显著高于中间值2.5(p

4.2 奥运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与奥运关注(奥运表现关注与奥运历程关注)中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现有对于重大公共事件的探讨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从如何防范与应对公共事件、媒介在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等角度展开,较少关注个体对公共事件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等对于重大公共事件的影响;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是一些突发的草根公共事件,如“70码”、“瓮安事件”,较少涉及稳定的政府公共事件,如奥运会、世博会。在已有与奥运相关的研究中,研究也偏重奥运会对个体产生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鲜少关注个体对奥运价值的理解对于开展奥运会产生的影响。奥运价值观的部分中介作用表明不仅应该充分利用国民的爱国情感以调动人们的奥运关注,更应该注意个体奥运价值观对奥运关注及参与的影响。虽然爱国情感对奥运关注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但是至少33%以上的爱国情感是通过个体的奥运价值观间接地对奥运关注产生影响。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加,中国主办或者承办世界性、国际性的重大公共事件将越来越频繁。成功举办这些大型活动不仅只是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来自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如何在举办此类活动中,充分考虑民众对这类活动持有的价值取向以吸引民众的关注与参与,从而确保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4.3 代际对奥运价值观中介作用的调节

在奥运价值观的中介作用中,本研究发现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和奥运表现关注的中介作用受到了代际的调节,“80后”的爱国情感对奥运表现关注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80前”;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和奥运历程关注的中介作用未受到代际的调节。这一研究发现引发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80后”的爱国情感对奥运表现关注的影响程度为何显著高于“80前”?从均值可知“80后”的爱国情感虽然显著低于“80前”,但是仍然显著地高于中间值(p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民众的奥运关注具有多元性,并且不同代际的关注程度不同。奥运关注受爱国情感和奥运价值观的影响,且奥运价值观在爱国情感和奥运关注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代际调节了爱国情感对奥运关注的影响程度。这些结果对于加深理解公众的重大公共事件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助于指导未来大型公共事件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08奥运公众关注焦点问卷调查[J].人民论坛,2008,(8):46-48.

[2] 张永.北京奥运中华民族心态探析[J].人民论坛,2010,(12):144-145.

[3] Rokeach, 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Free Press.

[4] 周丽萍,田雨普.新中国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嬗变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7-80.

[5] 陆遵义.奥运文化与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6):128-131.

[6] Yang Y.Y., Chen M.Q., Chen W.Q., Ying Q.P., Wang B., Wang J.X., Kolstad A. Effects of boundary-permeated self and patriotism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 vol.13(2):109-117.

[7] 佘双好.“80”后眼中的“80”后——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4):9-15.

[8] 李林.“80后”博客叙事中对公共事件认知态度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10]胡全柱.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一个社会学的阐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6-88.

[11]李泽敏.汉城奥运会对韩国经济的推动效果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35-39.

[12]章建成,金亚红,司虎克.北京奥运会增强国人凝聚力的研究——以上海市成年人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41-46.

[13]李艳霞.影响公共参与强度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1,(1):77-82.

[14]罗牧原.80后的社会评论及其群体的再划分——关于80后刻板印象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32-35.

[15]田丰.改革开放的孩子们——中国“70后”和“80后”青年的公平感和民主意识研究[J].青年研究,2009,(6):1-10.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5

ス丶词:情感分析;情感极性;中文文本;评测;语料库

ブ型挤掷嗪: TP391.1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The sentiment analysis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many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since the subjective texts are useful for many applications. Sentiment analysis is to mine and analyze the subjective text, aiming to acquire valuabl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urveyed the status of the art of Chinese sentiment analysis. Firstly, the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nularity levels, namely word, sentence, and document; and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review and news review were presented respectively. Then evaluation and corpus for Chinese text sentiment analysis were introduced. The difficulty and trend of Chinese text sentiment analysis were concluded final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ajor methods and key technologies in this field, making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Key words: sentiment analysis; sentiment polarity; Chinese text; evaluation; corpus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Web 2.0技术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从单纯地获取互联网信息向创造互联网信息转变。互联网中的博客、论坛、讨论组出现了大量的由用户的主观性文本。这些主观性文本可以是用户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评论,或者是公众对某个新闻事件或国家政策的观点等。潜在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产品或服务时获取相关的评论可以提供决策参考,政府部门也可以浏览公众对新闻事件或国家政策的看法来了解舆情。这些主观性文本每天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仅靠人工进行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采用计算机来自动地分析这些主观性文本表达的情感,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个热点的研究方向就是文本情感分析或称为意见挖掘。

文本情感分析是指对包含用户表示的观点、喜好、情感等的主观性文本进行检测、分析以及挖掘。文本情感倾向分析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信息检索、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文献[1-3]对文本情感分析的目的、主要任务以及主流技术做了简要的介绍,但主要是介绍针对英文的文本情感分析,对中文文本情感分析并没有重点介绍。本文主要介绍针对中文文本情感分析的主流方法与研究进展。

1 不同粒度的中文文本情感分析

1.1 词语的情感极性判别

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是文本情感分析的基础。为了定量地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通常用位于区间[-1,1]的某个实数作为情感权重表示词语的褒贬程度。通常如果情感权重大于0,则词语为褒义词;情感权重小于0,则词语为贬义词。情感权重的绝对值越大则意味着词语的褒贬程度越大。词语的情感极性判别主要有基于语料库和基于词典两种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词语之间的连词以及统计特征来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由连词连接的词语的情感极性存在某种关联,比如由连词“和”连接的词语的情感极性相同,由连词“但是”连接的词语的情感极性相反。Yuen等人[4]利用Turney的点互信息,用小规模的语料库来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具体算法是将情感极性已确定且情感色彩强烈的词语作为种子词,通过计算需要判断情感极性的词语与这些种子词的互信息。张靖等人[5]建立基于二元语法依赖关系的情感倾向互信息特征模型,利用特征集合描述情感极性,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训练分类器,自动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

基于词典的方法是利用中文词典HowNet提供的语义相似度或者层次结构来判别词语的情感极性。朱嫣岚等人[6]提出了基于HowNet 的两种词语情感极性判别方法:分别是基于语义相似度和语义相关场的方法。实验表明,基于HowNet 语义相似度的方法比基于语义相关场的方法准确率更高,词频加权后的判别准确率可达80%以上。李纯等人[7]利用HowNet中的对词语的定义与描述,建立褒贬倾向比较强烈的词语组成种子词,并结合上下文的影响,采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计算普通词与种子词之间的语义相似度来判别普通词的褒贬极性。杜伟夫等人[8]提出了一个可扩展的词语语义情感极性计算框架,将词语语义情感极性计算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通过基于HowNet提供的语义相似度和基于共现率的语义相似度构建词语的无向网,利用以最小切分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对无向图进行划分,使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目标函数。实验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好的扩展性。柳位平等人[9]挑选常用的情感词构成一个基础情感词语集,并采用词语相似度方法计算出每个词的情感倾向权值,提出的情感词权值计算方法不要求种子词数量相等。

1.2 语句的情感分析

语句的情感分析主要任务包括对语句的主客观性的区分,对主观句的褒贬性的判别,以及对语句中情感倾向的细粒度提取,包括对与情感倾向表达有关的评论持有者、评论对象、评论的倾向性及强度等。例如,句子“我认为索尼笔记本电脑质量不错而且外观漂亮”。该句中评论持有者是“我”;评价对象是“索尼笔记本电脑”,“质量”,“外观”,其中“索尼笔记本电脑”是间接评论对象,“质量”和“外观”是直接评论对象;“不错”和“漂亮”显示评论倾向褒义,其中“漂亮”的褒义强度要大于“不错”。

叶强等人[10]在NPOS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卡方(CHIsquare)统计方法提取中文主观文本词类组合模式,建立中文双词主观情感词类组合模式2POS模型来自动地判断中文语句的主观性程度。实验表明采用2POS模型的分类器对主观句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接近目前英文同类研究的结果。姚天P等人[11]利用领域本体来抽取主观句的主题以及它的属性,然后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主题和情感描述项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决定语句中每个主题的情感极性。实验结果显示,与手工标注的语料进行比较,用于识别主题和主题极性的改进后的主谓结构极性传递算法的 F 度量的性能有所提高。オ

熊德兰等人[12]提出了基于知网的语义距离和语法距离相结合的句子褒贬倾向性计算方法利用夹角余弦法对语义倾向进行了改进。党蕾等人[13]提出采用否定模式匹配与依存句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分析了修饰词极性以及否定共享模式,确定修饰词以及扩展极性的定量和否定共享范围,提出依存语法距离的影响因素来计算中文语句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否定模式匹配后改进语句极性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实等人[14]根据中文语言的特点,借鉴关联规则对英文评论产品挖掘的方法,通过构建中文短语提取模式,定义中文评论中的邻近规则和独立概念,提出了面向中文网络评论的产品特征挖掘方法,数据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刘鸿宇等人[15]使用句法分析结果获取主观局中候选评价对象,同时结合基于网络挖掘的点互信息(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PMI)算法和名词剪枝算法对候选评价对象进行筛选,再通过分析主观句句型归纳相应的分析规则,使用无指导的方法完成评价对象在主观句中的情感倾向性判断。

1.3 篇章的情感分析

篇章级的情感分析是指将文本从整体上区分为褒义、贬义或中性。谭松波等人[16]使用中文分词及词性标注工具ICTCLAS解析并标注中文文本,分别采用文本频率、CHI统计量、互信息、信息增益四种特征选择方法,以中心向量法、 K近邻、 Winnow、 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作为不同的文本分类方法,在不同的特征数量和不同规模的训练集情况下进行了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文档频率特征表示方法优于其他特征选择方法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优于其他分类方法。在足够大训练集和选择适当数量特征的情况下,文本的情感倾向分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文本的主题不同对分类的结果有影响。孟凡博等人[17]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关键词模板的文本褒贬倾向判定系统。该系统定义了关键词类别、 建立了关键词库、 关键词模板库,并设计了模板匹配算法和文本褒贬倾向值算法, 对测试文本进行关键词及模板匹配进而判断测试文本的褒贬倾向。李寿山等人[18]具体研究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在中文情感分类上的应用,并且采用一种基于 Stacking 的组合分类方法,用以组合不同的分类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方法在所有领域都能够获得比最好基分类方法更好的分类效果。

2 不同类型的中文文本情感分析

2.1 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

文本情感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对互联网上出现的大量产品评论进行挖掘与分析,主要目的是能够比较精确地发现产品的优缺点。产品评论的挖掘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并获取产品的特征或属性,定位用户的主观性评论,抽取评论搭配,判别用户评论的褒贬。产品评论的挖掘基本上是基于语句的情感分析。但是由于产品评论的主题就是产品名称,评论的持有者就是默认的使用产品的用户,所以产品评论的挖掘的重点是提取产品的特征及对应的情感词。产品特征分为显示特征和隐式特征:显示特征是指直接在评论中出现描述产品某个特征的名词;隐式特征没有明确出现在评论中但隐含表达了。

黄永文等人[19]首先对产品的规格文档进行挖掘获得产品的特征及其关系,再采用基于BootStrapping 的弱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对用户评论抽取产品的描述特征和规格特征的层次关系,先提供少量的产品特征作为种子集合,自动进行文本模式的抽取,再用抽取得到的模式抽取新的产品特征。这种方法可以看成是半自动方法,开始阶段需要人工提供少量的产品特征作为种子。宋晓雷等人[20]提出了一种不依赖外部资源的无指导评价对象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综合使用词形模板和词性模板,采用模糊匹配方法和剪枝法抽取候选评价对象;然后从候选对象集中采用双向Bootstrapping 方法识别出产品评价对象;最后通过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对产品评价对象进行聚类,实现从评价对象中自动抽取产品名称和产品属性。那日萨等人[21]对产品评论评价和情感进行模糊建模,建立了消费者评价和情感模糊语料库,并结合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偏好,提出一种新的产品综合评价和情感计算方法。

2.2 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

新闻评论大部分是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看法。通过对新闻评论的情感分析可以了解民众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总体评价,掌握当前的舆情信息,特别是热点事件的舆情信息。

Tsou等人[22]在 Yuan 等人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汉语报刊上有关四位政治人物褒贬性的汉语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研究。在研究中,首先通过标记语料库获得文本中的极性元素 ( Polar Elements),然后主要采用了三个度量指标,即极性元素的分布(Spread)、极性元素的密度(Density)和极性元素的语义强度(Intensity)来对每个文本进行统计,得出文本褒贬分类和强度大小的结果。徐军等人[23]用朴素贝叶斯和最大熵模型分别对新闻及评论语料进行了情感分类研究,发现选择具有语义倾向的词汇(特别是形容词和名词)对情感分类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采用二值作为特征项权重相比采用词频作为权重的方法更能提高分类的准确率。并且最大熵模型比朴素贝叶斯的分类效果明显好。周杰等人[24]选取不同的特征集、特征维度、权重计算方法和词性等因素对网络新闻评论进行分类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陶富民等人[25]构建了一个面向话题的新闻评论的情感特征提取框架,通过对那些热门话题构造对应的情感特征表来达到改善情感分析的效果。

3 中文文本情感分析评测及资源

随着中文文本的情感分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为了推动中文情感分析技术的发展,国内第一个情感分析方面的评测(Chinese Opinion Analysis Evaluation,COAE)[26]于2008年举办第一届。COAE目的在于推动中文情感分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建立相关的分析语料库。COAE 共设置6个任务,可分为 3个方面:一是中文评价词语的识别和分析,属于词语级的情感分析评测;二是中文文本倾向性相关要素的抽取,主要是抽取句子中的评价对象,以及对于其观点的倾向性判别,属于语句级的情感分析评测;三是中文文本主客观性及倾向性的判别,属于篇章级的情感分析评测。

除了COAE提供了产品类的评价语料库,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谭松波博士提供的较大规模的中文酒店评论语料,约有 10B000 篇,并标注了褒贬类别,可以为中文的篇章级的情感分类提供一定的平台。

中文的评价词词典资源有NTU 评价词词典(繁体中文)和HowNet 评价词词典。NTU 评价词词典由台湾大学收集,含有2B812 个褒义词与8B276个贬义词。HowNet 评价词词典包含 9B193 个中文评价词语/短语,9B142 个英文评价词语或短语,并被分为褒贬两类。而且该词典提供了评价短语,为情感分析提供了更丰富的情感资源。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日本电影 东西方文化《入殓师》

自日本电影《入殓师》上映后就备受大众好评,且获得很多奖项,由此可见该电影的影响力。这部电影对日本电影风格进行了继承与弘扬,叙事情感细腻,而且节奏也比较缓慢,最能打动观影人的是漫长的电影抒情内容。《入殓师》所关注的关键点一方面是对传统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关注个人情感诉求,人和社会、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这明显有别于以往的东方电影。《入殓师》主要传达的是集体化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其中集体化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虽然在二战后改观比较明显,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家”文化的集体特性。在这部电影中,小林大悟的身份是单独个体,重点对个人情感上的传递进行追求。而且《入殓》还对罪文化、耻文化进行着传达。在西方电影创作方面,成长的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常见,其实就是主人公自我认识、价值等环节的成长与蜕变,而该电影内部所彰显的亲情与自我情感则比较倾向于西方文化。《入殓师》最后是解读亲情,其核心依旧是弘扬日本“家”文化,同时也将电影创作者的矛盾心理显示出来。

一、《入殓师》重新解读家庭观念

(一)影片所蕴含的日本家庭观

人到中年的一个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是《入殓师》电影的主人公,因为乐队的解散,小林大悟失去了工作,所以就和妻子居住在母亲遗留的房子中,同时阴差阳错地从事入殓师这一职业。该工作内容和尸体搬运有关,尽管有着非常可观的薪资收入,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唯一坚持的是小林大悟,故事情节随之升华,小林大悟戏剧性为父亲入殓,而且在入殓期间与因情人而出走的父亲达成单方面谅解。电影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家庭观念不同于日本传统社会观念,以往的日本社会与电影相对较为保守,且比较倾向于被社会同化,此为日本文化中的集体意识、父权意识以及家庭意识。然而,《入殓师》所传达出来的父亲抛弃家庭,母亲离世,从表面上看没有家庭价值与观念,然而,影片中的社长其实就是父亲的角色,他在小林大悟失业时为他提供工作,并扮演其工作导师的角色,严厉指导因首次接触尸体而恐惧的小林,举手投足间都彰显着同情与认真果敢。虽然小林缺乏父爱与母爱,但是观众同样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小林绝对服从的家庭信仰,因此社长在《入殓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关心小林的同时,又给予其入殓师的工作,暗喻父权社会下日本子承父业的观念。

(二)影片颠覆传统家庭观念

《入殓师》在解读家庭观念上并非传统单一的,也是在对与传统相违背的故事进行描述,而主人公故事就是对传统的反叛。比方说,小林大悟父亲与家庭观念相违背,所以遭到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惩罚,沦落到孤老终生的下场,迫于压力,想念妻儿又没有回家的勇气。而小林的角色也极为反叛亲情,通过分析小林对家庭与亲情的态度发现,小林与传统日本人不同,他像一个失去猎枪与快马的牛仔,从城市辗转至农村,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开始谅解父亲。该影片的根本和西部电影中发现金矿最终获得人性救赎的情节相同,主人公主要传达人性化故事,且不被家庭所制约与束缚,主要彰显西方敢作敢为与特立独行的一种精神,与日本传统家文化集体精神相背离。

二、《入殓师》中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冲撞

(一)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概念

所谓耻感文化,其实就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收集与整理大量二手资料,将耻感文化当成日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关键是基于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所总结出来。而且耻感文化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内容,在对耻感心理感受充分发掘与升华后,确保其变成文化积淀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与国人行为,同时也对国家体制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是国家性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影片所传达的耻感文化

通过分析影片中主人公小林大悟社会活动范围与特点发现,小林大悟的角色是与西方文化相偏向的。事实上,人类的羞耻感来源于对集体归属感的不解与迷茫,此为日本社会主要特征,因此可将小林大悟罪恶感的来源推断出来,电影中很多情节对该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在小林大悟开始从事入殓师工作时就承受着社会认同压力,其原因是入殓师的工作不被社会所认同与接受,是缺乏集体归属感的一份工作,事实上这也是小林大悟内心世界的冲突与矛盾,其所产生的羞耻感导致小林被迫承受源于社会与家庭的指责,然而,在影片中观众还会看到一个具有西方特色的小林大悟。从根本上说,罪感文化最为核心的环节是劝人为善,此为以西方基督文化为基础的一种自我救赎文化,电影《入殓师》中,虽然小林遭受亲友的反对与指责,然而,最终小林坚持下来从事该项工作,小林认为自己是对的,并表示这是比较规范的一个职业,同时也是救赎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份工作,对自我认识与自身职业认同感非常强烈。

(三)影片所传达的罪感文化

《入殓师》同样从社长视角解读了两种文化。九年前社长妻子去世,其入殓工作由社长承担,《入殓师》即刻向“吃”的话题转换。在社长的观念中,有些人既然为生存而谋生,为何不找一份压力小的工作,其实多数烦恼都是外界给予的。《入殓师》后期给出很多镜头,将小林大悟在工作期间手法越来越娴熟的特性彰显出来,体现出小林大悟对自我的认可与对工作的热爱。此外,还有一个镜头是入殓一个孩子,该镜头暗示非常明显,那就是孩子自杀的真实原因与活着的时候热衷于化女装等,这明显和现实社会有着格格不入的特征,然而,其共同点在于服从自己内心,虽然也会产生耻感,然而,均有其存在的道理与价值,是自我认同与价值方面的追求,在该过程中,主人公小林也发生着意识与观念的转变,慢慢与耻感的外部影响相脱离,坚信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不丢脸,也不觉得羞耻,甚至重视内心世界救赎,基于罪恶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该罪感文化明显靠拢西方文化,该行为也很少在现实社会中出现,无法在社会中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个常规方式。

到目前为止,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源问题上,相关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观点,很多学者表示此为东西方教育环境与家庭结构不同所导致。其中西方资产阶级的家庭重视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孩子在家庭反抗与斗争中慢慢成长。然而,相比于西方家庭自主、独立的家庭观念,东方家庭对其子女斗争意识有着非常明显的弱化作用,主要偏向于同化与服从,孩子在儿童时期就缺乏独立场所。而两者中的公私分明立场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区别,还有一个就是父权社会的协同。所以,在《入师》中,我们能够看到一方面屈服罪感文化、另一方面存在耻感文化属性的主人公小林,可以将该文化差异转变隐晦传达出来是电影的高明之处,而小林大悟的成长道路其实就是文化认同的彻底转变。

三、《入殓师》解读父爱

(一)影片中传统父亲形象

上文中我们提到小林这个人物身上的西方文化特点,就个人的认同和情感诉求来说,他的确是一个敢爱敢恨、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人,但同时这个人物身上又有着强烈的日本文化印记。而故事情节也正是在这种日本文化的推动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并悄悄地为人物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仅从故事的主线来看,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但是人物成长中的内核其实是一个关乎亲情以及家庭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小林彻底地理解了自己的父亲,真正地实现了家庭以及亲情的回归,而电影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设定获得了电影主体表达上的升华。

(二)影片基于西方文化剖析父亲形象

为将社长角色重点突出出来,影片同样刻意注重描写小林与社长两人的情感。通过观众角度剖析,小林亲生父亲和社长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而且在比较中彰显传承与延续,特别是在小林大悟目睹去世后的父亲与父亲遗物时,小林惊呆了,他感慨;“这就是人生吗?”很明显,在此时,观众能够明白亲情中主人公小林大悟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执拗,尤其是在小林大悟居无定所期间,他宁愿在外流浪,也不会选择来父亲这边,小林在意识到该点时,同样读懂了父亲的感受,在此时,这位满是缺点又有些陌生的父亲形象得到人生救赎。日本文化奉行父亲庇护和子女风险的对等性,然而在小林大悟目睹父亲临死前依旧握着童年石头时,小林大悟第一次流泪了。事实上,父亲一直都没有忘记小林,此时彻底在小林心中填满了原有的父亲形象,他最后变成一个得到儿子理解与认同的合格父亲。这不仅彰显着《入殓师》中对死亡与生命的解读,在重建亲子关系方面并非重新获取或者分配权利,关键是传递东方文化中固有的温情,所以,《入殓师》所传达的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