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市场论文范例6篇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1

1.1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优质服务。

1.2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3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全面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准确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使用者素质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结语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2

1、对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

"人文精神"的讨论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自身角色认同与价值定位的一次典型努力。可以说,寻求"人文精神"与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这场讨论的发起者之一陈思和开宗明义地挑明了这一点:"我跟王晓明一样,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即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们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3)这决定了"人(1)、比如南帆在题为《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对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许多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被再度抛到了边缘,如果他们仍然不敢作为自己话语的主人公,如果仍然只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而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借用昆德拉的话说年’生活在别处’,那么这个阶层将可能这个消失。所以我们这次的谈话不是不是局外人的清谈,除了在理论意义上探讨以外,同时还有给自己定位的意思。"见《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应该指出的是:这场讨论还涉及重要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的重新组合以及全球化浪潮。原先以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政党意识形态界定知识分子身份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包括中国再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寻找自己的民族文化(明)认同,民族身份意识的兴起成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走向。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基本不涉及这方面。

(3)、参见《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读书》1994年第3期。此外参见王干:"人文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今天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执着的世界,一个与当权者无关甚至在目前也可能与民众没有多少关系的独立存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读书》1994年第期)。费振纲:"重建人文精神,从最切近的意义上说,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是寻求再生之道。"(同上)另一位"人文精神"讨论的参与王彬彬说:"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不具备这种精神特征的人,哪怕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作合格的知识分子。"(《具体而实在的人文精神》,《世纪之交的碰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文精神"讨论的与其说是社会文化或道德问题,毋宁说是知识分子的价值与角色定位问题。或者说,是从后一种视角谈论前一个问题。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指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的出场,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知识自身发展的纯自律的结果,不能只在思想史、学术史的范式内部加以解释;毋宁说它是知识分子对当今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认同危机与角色危机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回应方式。

从引发"人文精神"讨论的社会语境看,这个话题引发大陆文化界的热烈关注是在93年前后。(1)而这正好是知识分子由于社会转型而陷于迷惘、失落与焦虑之时。众所周知,1993年是中国式"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转型经一段时间的停滞以后重新起步、并以更快的速度急剧发展的一年。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这一世俗化潮流在文化界的表现,就是被称为痞子文人的王朔等所谓"后知识分子"的大红大紫、各种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文人下海、演员走穴等所谓"文人商人化"倾向。早在1993年(即《读书》杂志关于"人文精神"讨论大规模开始前两年),陈思和就指出:"我们面对的文化处境每况愈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精神文化的萎靡不振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因此陈思和的问题就是:"在今天所处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到哪里去了?"(2)这一以疑问句形式出现而实际上包含强烈情感色彩的质问已经暗含这作者的前提:商品经济大潮是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面。谢泳把这一点挑得更加明白:人文精神讨论"意在维护当今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引注)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值得充分注意的是:这与80年代知识分子在反思文革的语境中思考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从一开始就取道有异。尽管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后来把文革乃至更早的"革命"传统也作为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因素加以反思,但是促使他们反思"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的与主导的原因却不是"革命"而是"市场"。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使得他们在把革命与市场都作为人文精神的对立面的时候无法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3)

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看,80年代的转型基本上是观念转型,或者说,那时的社会转型还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次(所谓"解放思想"、"拨乱返正");到90年代则进入了实践的与物质的层次。80年代对于计划体制及相关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到了90年代转化为市场化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世俗化的大众生活价值取向。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状况又必然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导致知识-权力关系的变化、知识-市场关系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变化。知识分子从80年代的思想启蒙的中心被抛向了边缘,其启蒙者地位面临深刻挑战。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世俗化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对那些惯于编织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主义、奉献主义神话、以启蒙领袖与生活导师自居的人文知识分子形成了双重挤压。

毋庸讳言,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当初对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期望无疑南辕北辙,他们由此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平。蔡翔很准确地指出:80年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分子本身在90年代的边缘化,以及他们原先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与现实结果的错位(4)。这种错位导致人文知识分子巨大的认同焦虑。另一位持有相似立场的学者也指出:原先他以为"即将来临的经济大潮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两种东西,一种是思想的自由,一种是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但后来发现"经济大潮并没

(1)、更准确地说是从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93年第6期上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发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出场语境以及问题意识等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四章。

(2)、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7期。此外,王力雄先生把知识分子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称之为"渴望堕落",参见《东方》1994年第1期。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第141页。

(4)、《道统、学统与政统: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1994年第5期。

有使我们获得这样的竞争机制与自由,而一种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机却紧逼着我们",

"商品大潮没有带来我当初期望的格局","这种变化造成了我们生存失调的现象","于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人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就特别焦虑。"(1)失落感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这个话题的提出,未始不可以说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边缘化处境的一种抗拒,是对于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的带有情绪性的回应。

正因为这样,我在"人文精神"讨论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指出: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相比,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有了完全相反的出场语境、批判对象与价值诉求: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与神权文化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正是其最为核心的诉求;而中国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恰好是针对世俗化的趋势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人间"回到"天国",以终极关怀、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被当成了对立的两极。(2)

这样的前提已经设定了倡导"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必然要在与世俗和市场的否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只有与世俗的社会功利需求相对抗,才能得到彰显和阐扬。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承担人文精神的责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的生存与价值立场。"(3)具体说,大多数人文精神倡导者是在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包括政治与经济的,它们常常被统称为"世俗"--的对立中确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在对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认定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种形而上价值("终极价值")的承当者。这样一种认同取向在90年代知识分子中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

首先,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表现为与政治权力以及政府的分离。王晓明说:"从近代到90年代的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表面看,其作用相当大。结果是知识分子越来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中国社会问题的感觉变得迟钝了。"

(4)更有论者认为儒家的朴素人道主义与道家的对于个人生命的尊重,本来都蕴涵人文精

(1)、王光明语,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参见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二十一世纪》1995年12月号。王晓明在这场讨论过去五年以后,对此予以了承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宗教有关,针对基督教否定人的欲望,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世俗的价值","但我们讨论人文精神概念,意图不同。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强国梦’的烙印,因为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对策反应,带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对应具体问题的功利性很强","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一个用意,就是想改变这种状态。中国现在流行一句话叫’谁都是人’,是在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在,当然要考虑功利(现实的利益),世俗的欲望,因此,我们搁置功利性,来讨论价值、主体、信仰等问题,这一点和欧洲人文主义不同。"参见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3)、费振钟语。另外参见费振钟:"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太重视实用功利,太重集体原则,太容易媾和认同,缺乏形而上的批评与否定精神。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很难找到自己的个人位置和独立话语,这样也就谈不上对人文精神有自觉清醒的建构意识。"均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王晓明在最近还强调,人文精神讨论"知识分子丧失了坚韧思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分追求功利性,常想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结果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广泛的远见卓识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丧失了,变成背景特别软弱的存在。因此我们希望知识分子超脱一般功利,拥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力量。"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4)、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神,"但悲剧在于,本来人文精神应该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话语相对立的,可一旦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纳入其集团统治话语时,无论儒家型知识分子还是道家型知识分子,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公开的或潜在的’合作者’,人文精神也就在这个时候被阉割、被遗置了。"(1)。这里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与话语模式:意识形态/人文精神,政治家/学者、政府/知识分子。这个论式事实上恰恰遮蔽了问题的复杂性。此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第一层意义。

其次,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与独立性表现为知识分子与市场以及商品大潮的对立,这个对立经常被表述为物质/精神的对立、肉体/灵魂的对立。北村说"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满足肉体为唯一的目的,……而知识分子又想担当生存责任,探索精神问题","精神的问题绝对不可能靠经济能力来解决,如果一切都归到经济上,那么活着也就只能归结为本能";

谢有顺说:"我的生存意义是由什么来确立的?如果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话,我们在商品大潮目前是茫然的","我们在社会上的价值不是由经济指标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价值可以随着经济指标变化的话,这个价值本身是值得怀疑的。"(2)此为知识分子独立价值立场的的第二层意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人文精神论者在倡导独立性、反对与统治阶级或市场"合谋"的同时,并不认同传统道家的"无为"或逃离模式,也不认同90年代有些学者的"为学术而学术"立场。王干认为:儒家的哲学总是被统治阶级利用,而道家讲的"人格独立与生命自由,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去独立地思考,恐怕也不是一回事。"(3)。张汝伦明确指出:"在现代条件下,文化建设决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或讲求学问,而是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的现代知识分子,自由的文化创造和独立的文化领域的营建不仅构成他们批评和抗议的坚实基础,也是他们在这个为金钱与权力统治的世界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4)

2、作为话语建构物的"民间"

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陈思和提出了"民间"(以及相关的"岗位")概念以作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新的立足依据。这个概念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找认同的努力。王光东先生曾经对陈思和的"民间"概念进行了专门梳理。(5)根据这个梳理,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1、"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又与国家权力相互渗透;2、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3、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

(1)、费振钟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2)、北村与谢有顺语,参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同时顺便指出,被本文归入"人文精神"倡导者的除了参与《读书》杂志上的讨论的学者以外也包括了其他持相同或相似立场的一些学者。此外,倡导"人文精神"的学者内部除了存在一些共识以外,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限于篇幅,对于这些分歧我只能适当地涉及。

(3)、王干语,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4)、《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五》,《读书》1994年第7期。

(5)、《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态。在民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如果归纳一下的话,"民间"概念的前两层含义是理想型的,即作为对抗政治权力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民间"的第三层含义是描述型的,即指民间的实然状态。

显然,陈思和以及其他倡导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在弘扬理想型的"民间"。它 "自觉地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在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中发现精神寄存的意义。"因此,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显然,与我们的讨论相关的主要是后一种"民间"含义,它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在陈思和那里,"民间"概念与"岗位"概念紧密相关。"岗位"同样是相对于权力与市场而言,意在于权力与市场之外建立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想与学术传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即陈思和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在坚持"岗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关怀社会。也就是说,与以前那种与政治合为一体的或以牺牲知识分子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他那里就是知识的独立性或"学术传统")为代价的使命感不同,他强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都必须以其知识活动的独立性为基础。陈思和比较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差异,认为西方知识分子的入世或社会参与是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他们的"知识"与"专业";而中国的情况是:"中国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直强调一种入世的精神,却很少强调追求知识的前提。"结果是"大家都把兴趣放到’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责任上去。把学术的责任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完全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没有知识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1)但是回到岗位并不是退回"书斋"。陈思和认为,走向"庙堂"(做政治工具)与退回"书斋"(自我逃避)均不可取,"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或者知识分子的"新道统"。他明确指出:"岗位意识可以作多重意义的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作认识了广场的虚妄而退回书斋去做学问,那不仅是理论上的退却,而且是人格上的萎缩。但我谈的岗位是知识分子的岗位,它包括敬业精神,又不等同于敬业,还有知识分子对人文传统的寻求和继承。""五四留给我们的是使命感与正义感,但这只是构成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我们还应该有知识分子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传统和人文传统。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搞清楚,光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也是无力的。"(2)就是说,陈思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学术传统、人文传统以及社会关怀如何很好结合的问题。(3)

在《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一文中(4),陈思和借陈寅恪阐述知识分子的立场,并明确地把"民间"与"岗位"并用:"远离庙堂,续命纷河",即:"守住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起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并在这价值体系内实践并完成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对人生以至于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这里,陈思和把"民间"与"岗位"基本上用做了同义词,民间立场也就是岗位立场,而岗位就是自己的学术传统,这个学术传统同时又是开放的,在知识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借助政治权力等外在因素)完成文化与社会使命。这也就不同于没有知识基础的"抽象的"社会文化关怀(所谓"广场意识")。陈寅恪"以专业知识为价值取向,以民间岗位为立足根基,才有了不曲学阿世的根本所在。"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思和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基本概括。知识分子的学术传统与社会关怀之间的相通而又相对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在陈思和那里,这种关系依然停留在抽象泛论的层次。他的"民间"概念是一种话语的建构物,在中国缺少社会现实与经验事实的支持。

(1)、(2)、《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

(3)、这也是人文精神论者的普遍立场。比如朱学勤认为一个技术型知识分子与人文学者或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没有"社会关怀"而后者则必须有这种关怀,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李天纲认为:"知识者当然应该表达社会见解,但是其中应是充满人文精神,而非权谋利益等政治原则。"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

(4)、《天涯》1998年第1期。

4、超越二元对立模式

在我看来,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试图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求身份认同与价值立场,其主观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学理与经验的基础却显得薄弱。问题是,把知识分子/政治权力、文化/市场作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它在把知识分子与人文学术本质化的同时也把权力与市场本质化了,从而无法把握权力、市场、学术以及知识分子这四对核心范畴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内在勾连。"人文精神"论者寻找的那种既与政治离异又与经济绝缘、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的规范力量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笼统地、抽象地、非历史地谈论"权力""市场""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抽象地说权力或市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没有多少意义,真正需要的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入具体的历史分析。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市场的关系、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都要比简单的否定要复杂得多。他们既可能借助市场的力量谋求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自由,也可能借助政治权力(政府的保护或政策倾斜)来抵御来自市场的挤压,还可能借助于一种政治权力来对抗另一种政治权力。后者正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发生在中国的情形。有些论者把80年代"文化热"的迅速"消退"归结为它不够"超越":"’文化热’之所以会在转瞬之间成为过眼云烟,关键在于文化自身仍然没有能够作为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真正分离的独立领域出现。"(1)但实际的情况是:"文化热"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本身就离不开其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化热的消退也是当时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远离政治,文化热就不其为文化热了。

"人文精神"论者反对人文学术的意识形态化或被意识形态地加以利用当然是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但是人文学术在特定的时期被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利用并不能导出人文学术应该完全非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的结论。事实上西方文化研究的新潮流以及中国90年代的文化批评都在重新呼唤人文学术的社会政治关切。只是这种参与与以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关键不是从政治场域中撤离,而是以什么方式介入政治场域。同时,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也需要进行调整。我们一直把政治狭义地理解为"党派政治",而实际上,"政治"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党派政治而囊括了广阔的社会政治,这正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解的"政治"。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批评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但是有超出了这个范围,它还包括性别关系、种族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政治关切的"文化关切"是空洞的。实际上不管是8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特定的政治权力呼唤人文学术的独立性,还是9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市场或商业寻求独立性,实际上都具备深刻的政治性。因为经济问题从来都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如此。而"人文精神"的倡导者缺少的正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权力与文化、市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的深刻历史分析,从而无法对市场的权力化、权力的市场化以及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有力的诊断。

在这里,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t)最近的知识分子理论对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无启示性。本尼特在最近的一次的采访中谈到,在文化研究中,大量对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论概括来自于早期的而不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生活模式。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用爱义德的话说--知识分子就是"对权力说不的人"(the intellectual is one who says ’no’ to power)。知识分子把自己视作是站在与权力对抗的立场上。而本尼特则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国家权力的二元对立模式无法解释当代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角色类型的变化,以及他们与政府、社会的复杂关系。他的一本刚刚出版的新著《文化:一种改革者的科学》(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悉尼,1995)探讨的就是如何发展出一种不同于爱德华·爱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模式。本尼特认为:在今天,

(1)、季桂宝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中观视角;资本子市场

一、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现状

现代金融学理论作为一套严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其“有效市场假说”(EMH)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一脉相承;自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44)建立期望效用理论以来,先后发展了利息理论、投资组合理论、MM定理、CAPM定理、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公式(BS公式)、有效市场理论(EMH)、托宾Q值理论等,它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标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严密的科学化体系。但人们却发现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异常现象”,如羊群行为、规模效应、一月效应、股票溢价之谜、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反转效应等,股价剧烈震荡等金融市场价格偏离基本价值的现象。此外经济学家发现的阿莱悖论(Allaisparadox关于预期效用的悖论)和艾尔斯伯格(Ellsbergpa-radox关于主观概率的悖论)。这一切都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出现了背离,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已经需要新的表现出人类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于是在以新古典为代表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迂回又回到了源头,因为它所依据的基本行为假设的本质是心理学意义上的。

因此,“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便成为了学界的关注点,除了实验经济学的实验测试的支持以外,行为金融理论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CongnitivePsychology)的影响,将心理学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一种工具,它对投资者心理和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源于对一般经济主体心理和商品市场价格的研究。StatmanMeir(1999)认为: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试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构建统一的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所有问题。唯一的差别就是行为金融学利用了与投资者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例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启发式推理方法、确认性偏差和框定依赖等,情感心理学成果中的过度乐观、保守主义和情绪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学成果中的信息串流、羊群效应等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研究者认为: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人们的金融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在学术研究和金融实务中,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科学基础包括心理学、行为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有关投资者行为偏差和市场非有效的研究纷纷涌现。由于新近出现的行为金融学理论更多的是借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异象进行解释和判断,各种研究视角、方法和观点纷至沓来,相信在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体系之前,将是行为金融学理论各种假说和解释的“理论丛林”时代。因此,对于行为金融的研究视角也各不相同:Shefrin(2000)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成三类,分别是经验法则偏误、框架相依和无效率市场。Barberis&Thaler(2001)认为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有限套利;二是心理。李心丹(2003)从有限理性的个体行为研究、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研究和非有效市场研究三个层面为行为金融研究提供了系统论的思路。王宁(2005)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国内投资者33种心理偏差,以期打开投资者“认知黑箱”,探寻投资者内生偏差的微观机理。

从上可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视角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针对市场非有效性和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研究;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投资者心理偏差所导致各种市场异象的研究(王宁,2005)。而且,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股票市场对非有效市场均衡和投资者行为偏差所进行的研究,对于其他的市场则仅有少量的研究,对于基金市场的研究仅集中于基金折价方面,对于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固定收益市场等的研究则更不多见,目前在行为金融学领域除了股票市场,对于其他资本子市场还有待深入研究。不同的资本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交易规则不仅相同,因此需要结合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行为金融学进行中观研究。

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市场微观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场微观结构是各种交易制度的总称,包括价格发现机制、清算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等诸方面,狭义的市场微观结构仅指价格发现机制。

从广义上来看,市场微观结构由5个关键部分组成,即:法规或规则、市场参与方、信息、技术和金融工具。市场通常采用流动性、波动性、交易成本和透明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市场质量或者市场效率。从狭义的交易机制角度看,市场微观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1)价格形成机制;(2)指令形式;(3)交易离散构件;(4)价格稳定机制;(5)信息披露方式;(6)交易支付机制。

最早进行市场微观结构研究的是Working(1953)和Houthakker(1957),而Demsetz(1968)的《交易成本》一文则奠定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价格发现的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二是关于市场结构与设计方面的理论、实证和实验研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早期文献侧重于研究价格确定模型和对价格形成过程进行实证检验,包括交易成本的确定和交易价格对信息的动态调整等问题,如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开始关注市场结构与设计问题,即研究不同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安排对市场质量和价格的影响,如流动性、存活性、稳健性和市场设计等一系列问题。

相比于传统金融学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已经逐渐打开资产交易过程的黑箱,研究不同的市场微观结构对于资产价格和市场效率的影响。但是,资产的市场出清价格是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大量的投资者在特定的市场微观结构中不同的买、卖决策的结果。相比于传统金融学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已经逐渐打开资产交易过程的黑箱,研究不同的市场微观结构对于资产价格和市场效率的影响。但是,资产的市场出清价格是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大量的投资者在特定的市场微观结构中不同的买、卖决策的结果。因此,进一步分解交易黑箱绕不开在特定的市场微观结构条件下投资者如何认知,如何判断,如何决策等问题。

我们认为,市场结构以及交易规则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投资行为;透过对众多投资者投资行为隐性的制约和影响,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规则将对资产价格和市场效率产生显性的影响作用。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交叉的视角进行研究,并逐渐吸收不完全竞争理论、博弈论、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以及认知心理学等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以探寻市场结构影响投资者行为,投资者行为影响资产价格的形成,这将是金融学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三、行为金融学的中观视角:市场微观结构与投资者异构行为

对于已有理论的检视为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提供了可能,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现在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大都关注宏观的市场非有效性和微观的投资者心理偏差机理的研究,而从中观层面对于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的横向研究还不多见,可以说还是空白。再说,对于股票市场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是否可以适用于整个金融市场,是否仅凭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就可以建立起统一的行为金融学理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则更多的是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来研究资本市场微观结构在资产价格发现与价格确定机制中的影响与结果,其实质是市场微观结构与资产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已经初步涉及打开资产价格形成过程的“黑箱”的目的,但准确地说其仍然是从物(市场微观结构)到物(资产价格)的过程,如果说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揭示了市场微观结构与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话,那么则是“知其然”;如果要进一步打开“黑箱”,逼近资产价格形成的“所以然”,则绕不开对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者的研究。市场微观结构的不同和发展、变化是市场规则制定者和投资者互动博弈的结果。投资者持续的决策和选择给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使得市场一直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而市场微观结构和交易机制的更替则相对要少的多。连续变化的投资者行为和间断变更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匹配的过程。众多投资者的投资或投机博弈能够在短期内形成与之适应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机制;而某阶段的显性或隐性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则是市场长期演化发展的节点和基础,这些显性或隐性的结构和机制当然也被市场中“冷暖自知”、“风险自担”的投资者所获悉,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和投资行为。可见,市场微观结构是透过有限理性投资者的认知,影响其心理或与其心理产生交互作用,投资者心理的变化会影响其决策,并最终传递至市场交易结果——资产价格和交易量。这就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存在的焦点,也是本文拟将研究的主要方面。

市场微观结构对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所谓纵向,即市场微观结构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发展对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所谓横向,即在同一时期空间上异质的市场微观结构对各自投资者心理和投资行为的影响,包括不同地域和不同资本子市场间的比较。图1是行为金融学进行中观研究的脉络。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市场导向;共变量;企业业绩;企业成熟度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0)03-0065-07

一、文献综述

中国企业的市场导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而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也面临着采用市场导向本土化的压力。所以,针对中国企业的市场导向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Musa Dwairi 2007)。

市场导向是营销观念概念的进一步深化,营销观念是企业获得理想业绩的基础(Keith1960,McKitterick 1957)。而不同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其盈利模式是不同的。规模、经营模式、地域等是研究市场导向对企业业绩影响强弱的一类因素,理论上称之为共变量。研究市场导向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其与企业业绩之间的量化关系来制定提高企业业绩的方法。

在测量市场导向体系方面,主要有Kohli和Jaworski体系(Jaworski 1993,Kohli1990),以及Narver和Slater体系(Narver 1990,Slater 1994)。前者提出了MARKOR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 O个指标,分别为情报收集、渗透和组织反馈,并从决定因子和产出因子来进行因果研究。后者提出一套15个测量市场导向的指标,定名为MKTOR,包括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部门协同。朱宏杰和陆雄文(2004)在中国不成熟市场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包括4个因子,即顾客导向、基于部门协同的市场情报渗透、企业管理文化、企业战略导向的市场导向量表,并在对9个城市6个行业78个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研基础上采用了探索性研究(EFA)方法(Holzinger 1939,Joreskog 1979,Millsap 2001)。他们证明了市场导向越强,企业越有可能拥有一批忠诚的顾客;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利润率越高;企业的营销能力越强等结论。

市场导向共变量一般的表述为:企业所处市场或企业本身的内部条件波动性越强时,则企业市场导向水平越高,且市场导向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越大(Bennett 1981,Houston 1986)。Narver和Slater对共变量的研究表明,共变量对市场导向和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影响很弱,因此,坚持市场导向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决策。同时,他们也指出该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将给出某些共变量在中国市场的显著作用,以增加对市场导向理论体系的贡献。

从研究的结果上分析,他们都得出了市场导向是由不同的行为组成的结论,也都证明了市场导向有不同的决定因子,同时,市场导向对企业的一些经营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市场导向与企业业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irish Ramani 2008,ManuelaSilva 2009)。

决定因子又称作前提变量,与其相对的是产出因子,也可以叫做后置因子。在1990年,Kohli和Jaworski就提出了有关市场导向决定变量的研究命题。他们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态度,部门间的沟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体系都会影响企业市场导向的程度。除此之外,朱宏杰(2005)证明了,在中国,企业竞争能力是市场导向的另一个决定因子。

关于产出因子,Jaworski和Kohli指出(Jaworski 1993),今后还需要研究除了企业盈利能力以外的市场导向的产出变量。笔者认为,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使得企业必然重视企业的市场业绩,同时从行为上分析,企业的预期行为将不仅反映企业的一种市场业绩,而且也反映了企业的持续,也是独立反映市场导向产出成果的一个因子。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通过假设验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数据的验证包括信度、效度分析,模型将通过SEM来构建,对于共变量的假设,将依托样本分拆法,再通过SEM来验证假设,并与其他样本模型的结论进行比较研究。在目前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无疑,定量研究是最为集中的方法,而在其中又有一般的相关性分析(Kohli 1993,Narver 1990)和因子分析,还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方程式分析(Matear 1997)。本文采取结构方程式来研究在共变量影响下,市场导向的行为因子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企业调研的形式采集数据,问卷都是1~7的李克特量表,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同时对企业的特征进行统计。

关于市场导向的测量,本文选取了Narver、Slater(1990)的量表(MKTOR),理由是:第一,以往的研究证明,Narver、Slater量表是在严格信度和效度检验条件下得出的测量体系,并经过了重复性研究,量表比较稳定(Deshpande 1998)。第二,相比较其他量表,MKTOR在统计性和理论性上表现更为优越(Pelham 1997)。按照MKTOR的设计,市场导向有3个行为因子: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部门协同。

关于企业业绩的测量,根据文献中有关企业业绩需要多角度测量的观点(Agarwal 2003,Avlonitis 1997),本文选取了财务类指标中的ROA,ROI、销售利润率以及市场份额、新产品成功率、销售增长率和顾客满意度,这些都被广泛引用,具有稳定性,同时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进行主观测量,经验证明,在被采访者是诚信的前提下,这些主观数据是可信可行的(Deshl~ande 1993,Kohli 1993,Narver 1990)。除此以外,本文将把企业的预期行为也增加为市场导向的导致因素,与企业业绩一并作为产出因子。

关于共变量,本文选取企业属性作为代表指标,即企业成熟度,其是反映企业本身特征,也是体现比较差异的根源。

三、数据

本文针对不同成熟度的企业进行了采样,在上海的研究共采集了117个有效样本,企业都是分布在主要商务区的成熟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大型企业等;在深圳共采集了96个有效样本,这些企业都来自于传统的农产品交易行业,基本属于缺乏营销理念和不成熟企业。

在上海样本中,所有企业均注册在上海,办公地点都在陆家嘴地区,大部分样本属于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贸易、咨询、中介等,占到样本的66.6%,其中包括金融类企业31家,贸易类企业13家,咨询中介企业14家。境外投资的企业占到45.3%,国内其他城市来沪投资企业占到27.4%,上海本地企业有29家,占到24.8%,另有中央企业3家。从答卷人的职位分析,高层占30.2%;中层占64.2%;一般行政人员占5.7%,基本符合

研究要求。

在深圳样本中,组成企业全部注册在深圳,全部是农产品批发企业,该类企业顾客多数固定,销售额都比较平稳,不存在明显的外来压力,在经营上没有市场导向观念,在管理上属于传统型企业,符合与上海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要求。

在上海样本中,市场导向三个部分的信度检验Cronbach Alpha值为:顾客导向0.9283、竞争者导向0.9131、部门协同0.9110。关于效度检验,三个行为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分别为0.94***料、0.89***和0.96***,所以收敛性指标好。而与其他研究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相比,这三个行为内部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较高,所以效度通过检验。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信度值为0.9247,而且每个指标与总体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较高,通过检验。企业预期行为的信度为0.9109,通过检验。企业竞争能力作为市场导向的决定因子,其信度值为0.8777,通过检验。

在深圳样本中,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部门协同的Cronbach Alpha值分别为:0.8213、0.8005和0.8367。在效度方面,三者相关性分别为0.56*、0.70,和0.69*,所以收敛性指标较好,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相比,这三个行为内部之间的相关性要显著高,所以判别性效度通过检验。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业绩的Cronbach Alpha值为0.8789。企业预期行为的信度为0.8213,通过检验。企业竞争能力作为市场导向的决定因子,其信度值为0.7975,该数据较低,通过指标剔除,可以提高到0.8251,通过检验。

四、假设和模型

在把企业竞争能力作为市场导向决定因子,把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企业业绩和企业预期行为作为产出因子的前提下,把企业的属性(企业成熟与否)作为共变量因子,本文假设:

在不成熟企业中(深圳样本),

H1A: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业绩相关关系不显著。

H2A: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预期行为相关关系不显著。

H3A:企业业绩与企业预期行为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4A:企业竞争能力对企业市场导向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5A:企业竞争能力对企业业绩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在成熟企业中(上海样本),

H1B: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业绩相关关系显著。

H2B:企业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预期行为相关关系显著。

H3B:企业业绩与企业预期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4B:企业竞争能力对企业市场导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5B:企业竞争能力对企业业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通过SEM构建模型,首先,上海样本模型如图1:

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分别为:SRMR为0.042,RMSEA为0.056,NNFI为0.94,CFI为0.95,根据胡研究的标准(Hu 1999),该模型成立,且4个主要的拟合度指标值非常好。

根据以上模型显示,假设H1B至H5B都成立。

其次,深圳样本模型如图2:

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值分别为:SRMR为0.10,RMSEA为0.093,NNFI为0.72,CFI为0.74,GFI为0.70,该模型不成立,且5个主要的拟合度指标值不达标。

根据以上模型显示,假设H1A至H5A都成立。至此,本文对企业属性这个共变量的测量全部完成,模型表明本文的假设成立,即在不成熟企业中,市场导向对企业业绩或企业预期行为等没有显著影响。

五、结语

首先,不是所有的企业,当实施市场导向策略时都能对企业业绩和企业预期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正面的促进会因为企业的成熟度发生显著变化。在不成熟的企业中,市场导向与业绩无关。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将受到其他因素的显著影响,在具体制定市场策略时,务必考虑周边及组织内部不同要素的波动情况,谨慎决策。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产业化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49-01

一、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温饱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发展。随着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才缓解了我国的粮食问题。杂交水稻的研制与发展为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由于杂交水稻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从而杂交水稻也由国内走向了国外,随着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升,它成为了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在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迎合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实现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以便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供给与销售一体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加速杂交水稻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保证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最终提高杂交水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所存在的问题

1.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和销售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与销售是分离的,科研育种单位不会顾及市场需求,只是一味的研究优良的种子;而种子销售部门只是负责种子的经营管理。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一种模式对于杂交水稻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不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力方面的资源。

2.杂交水稻科研力量被削弱,研究成果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种子研究人员得到的实际利益,与所付出的不成正比。因而,不少科研人员逐步转向了种子的销售,或者一边做杂交水稻种子研究,一遍进行种子经营,从而使得科研育种的力度被削弱。这样制约了杂交水稻科研成果的发展进程与转化周期,进而影响着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3.杂交水稻种子的质量和价格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经营上。其中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销售一些劣质的和半成品种子,从而导致粮食减产,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由于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商人为了利益最大化,从而倒卖种子,使得农民增加了购买种子的成本,然而粮食的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上涨,从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实现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方法和措施

1.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和销售一体化

为了杂交水稻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的产业化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 才能加快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与销售一体化进程,从而避免生产与销售的盲目性。从而保证杂交水稻种子新品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和研究,这样培育出的杂交水稻种子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进一步有利于种子的销售。随着市场销售业绩的上升,才能够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杂交水稻种子的科研上。

2.加大对杂交水稻新品种研究的投入力度

加强杂交水稻种子科研的投入,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的品牌化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杂交水稻种子科研的投入力度,从而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科研人员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将精力投入到杂交水稻种子的科研上,并对那些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资鼓励,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统一规范的杂交水稻重视市场

健康有序的市场才能保证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对那些惟利是图的不法商人及时进行制裁,从而确保杂交水稻种子的质量。此外,对于那些严格遵守法律的商人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从而净化杂交水稻种子市场,以保证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结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生产和销售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加强杂交水稻种子的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体系。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茜,乔鹏程,黎世民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种子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种业 2004年10期.

[2]谭载阳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实施种子工程[A] 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6年.

[3]赵永来 郭佐世 青海省种子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A] 论中国种子工程――全国种子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6年 .

种子市场论文范文6

摘要: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是O2O电商的一个分支,也是O2O电商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应用。通过分析外卖订餐平台的现有的模式,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和亚历山大商业画布对国内外卖平台“饿了么”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丰富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外卖订餐平台;双边市场;商业画布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云财零点校园网”、云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基于用户接受模型的电子政务建设效益研究”(项目编号:YB2012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信用管理模式、信任建立途径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362016);《中国文化视角下商务智能(BI)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应用方法及其实证研究——以云南电子商务企业为例》(项目编号:71162005)研究成果。

引言

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是O2O电商的一个分支,也是O2O电商模式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应用。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网上订餐业务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网上订餐的基本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跑腿模式”,主要是帮餐厅提供配送服务,并向用户收取一定的配送费,部分项目也可以从交易额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折扣作为配送报酬;第二种是“佣金模式”,主要集成餐厅后为餐厅带来订单,通过为餐厅带来订单并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一般是5%~12%);第三种是“定额服务费模式”,餐厅每年上交固定的费用,平台为其提供订单。简单分析一下前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不需要搭建平台,但是所能提供的服务受到人力资源和地域的限制。第二种模式相对于前者来说有了明显的进步,运用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容纳大批商家。但是商家和平台容易形成对立。综上所述,第三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订单处理的困扰,也解决了商家与平台的对立。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

传统的单边市场仅涉及商品的交易,而双边市场中,“平台”是其核心,通过实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顾客之间的接触获取利润。Rochet和Tirole(2006)提出了一个双边市场的定义:“如果通过提高一边的收费,同时同等程度地降低向另一边的收费,平台可以改变交易量,则称这一市场是双边市场”,所以,在双边市场中,价格结构可以影响双边的参与者。

关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刘启、李明志(2008)对双边市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作出综述,对研究的平台分类为中介、媒体、支付工具和软件平台这四种类型[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是针对这四个领域作出深入研究。熊艳(2010)对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作出综述,借鉴单边市场理论基础,对双边市场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市场行为和绩效等方面进行梳理并评述,并对双边市场理论发展进行展望[2]。岳中刚(2006)对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的定价方式进行研究。朗君(2010)对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的定价策略进行研究。关于双边市场的综述的研究相对较多,而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1.2 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

外卖订餐平台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14年,所以针对外卖订餐平台的研究较少。王娜等对校园餐饮服务模式进行研究中提到网络订餐与共同配送相结合的餐饮模式[3]。段海梦基于外卖订餐软件的O2O电商模式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及优化[4]。

基于双边市场的外卖订餐平台研究更是存在不足,所以本文基于双边市场对外卖订餐平台模式进行分析及优化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2、外卖订餐平台业务流程——以“饿了么”为例

2.1 基础流程

以“饿了么”为例,餐饮店每年需要交5000元左右的费用获得平台推广的权限,如图1所示。

“饿了么”外卖平台是一个明显的双边市场,外卖平台的收费应是向两边收费,即向用户和餐厅收费,但为了积累用户数量,平台对用户采取免费策略。这里存在网络外部性,平台的价值是随着双边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用户数量的增加也会获得更多餐厅的进驻,使得双边的用户的数量都增加,进而增加平台的价值。

为了更好的分析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本文以“饿了么”为例,运用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提出的商业画布具体分析该模式的客户细分(CS)、客户关系(CR)、渠道通路(CH)、价值主张(VP)、关键业务(KA)、核心资源(KR)、重要伙伴(KP)、成本结构(C)和收益来源(R),如图2所示。

2.2 流程优化

对于送餐来说,最大的体验是菜好不好吃、配送速度快不快等问题。对于这点,上述外卖订餐流程中并没有详细设计和优化。餐饮行业面对很多问题如食品安全、服务效率、缺乏专业化团队等,其中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最为关键。对于外卖订餐电商模式来说,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订单流程和订单格式非常重要。线上线下用户数据、订餐数据以及资金的数据的流畅传递和处理都需要规范的订单流程和订单格式。

所以本文对原有的外卖订餐电商模式进行优化及业务流程再设计。

相对于之前的流程图,这里增加了一个“数据处理”模块,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评出评分最高的几家餐厅推荐给用户,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向餐厅推荐常用客户,让餐厅更好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针对用户评论,不仅可以选出优秀餐厅,也可以对评分低的餐厅进行警告和处置,提高平台的整体水平。优化后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通过商业模式画布,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新的需求,如图4所示。

3、问题及对策

目前外卖订餐平台基本采用第三种定额服务费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有“轻模式”与“重模式”之分。以“轻模式”为代表的“饿了么”、“美团外卖”也在往“重模式”靠近,即自己搭建一些配送体系以解决送餐这道难题。而以“重模式”为代表的“到家美食会”也在向“轻模式”靠近,即与自身拥有配送体系的餐厅合作,负责处理订单。这两种模式其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目前侧重略有不同,但都应该基于大数据优化其模式,做到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启,李明志.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7:17-20

[2] 熊艳.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49-54

[3] 王娜,唐佳俊,陈兴林,薛亮.浅谈校园餐饮服务模式的创新——网络订餐与共同配送相结合的餐饮模式[J].科技资讯,2013,19:238

[4] 段海梦.基于外卖订餐软件的O2O电商模式现状分析及优化[J].科技向导,2014,24:252

作者简介:

亓梓谕,大学本科,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