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例6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1

今天,我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之后,我感慨万分,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心中的那份激动的情怀,记下这篇文章。

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的心里涌出一大堆问题:作者明知爬悬崖会有危险为什么还要去冒险?作者是怎么脱离险境的?在那个悬崖上作者所学到的经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有什么用处?作者从这件往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这么多的问题像录像一般,在我的脑海里重复播放,使我无法不去探讨这些有趣而有深奥的哲理。

经过一番推敲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作者很想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与他们一样爬悬崖。但是,因为小时一直生着病和母亲的训诫,使作者不知所措。但最后,还是在伙伴们的召唤下一同去爬悬崖,因此陷入了险境。暮色茫茫,父亲在好朋友杰利的带领下找到了作者。父亲又让作者按他自己说的做,使作者脱离了险境。事后,每当作者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想起很久以前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便能应付一切,他时刻的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完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他要抵达的彼岸。每当这时,作者便会惊讶而自豪地发现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长。

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前程万里,全要个自去努力。大家都认为有困难是件坏事,但我认为困难也是件好事,因为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只有在困难的环境中才能锻炼人的才能,进而,战胜困难。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是可以随随变变就成功的,所有的人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所以没有劳动就没有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2

一、目前存在争议的两种做法

(一)动作口令及做法一

1. 齐步向左(右)转:

口令:向左(右)转——走

做法: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左(右)脚,听到动令后,右(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左(右),身体向左(右)转90度,同时出左(右)脚向新的方向行进。

2.齐步向后转:

口令:向后转——走

做法:预令和动令落在右脚,听到动令后,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右,以两脚掌为轴,从右向后转180度,出左脚向新方向行进。

(二)动作口令及做法二

1.齐步向左(右)转走:

口令:向左(右)转——走

做法: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右(左)脚,听到动令后,左(右)脚继续向前一步,然后右脚再向前半步,同时脚尖稍向左(右),身体向左(右)转90度,同时出左(右)脚向新的方向行进。

2. 齐步向后转走:

口令:向后转——走

做法: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左脚,听到动令后,右脚向前一步,左脚继续向前半步,同时脚尖稍向右,以两脚掌为轴,从右向后转180度,出左脚向新方向行进。

二、 两种动作做法的利弊分析

首先是第一种做法,口令的喊法总结起来就是说,向左转走的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左脚上,向右(后)转走的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右脚上。这种喊法是目前来讲大部分人普遍采用的做法,口令清晰,方法简单易操作。这种口令的下达方法是在动令下达后,相反方向的脚继续向前半步即可转身。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重点分析第二种做法,这种做法和第一种口令下达的方法正好相反,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论向哪个方向转,无论预令和动令落在哪只脚上,都可以做动作,只是走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口令的下达很随意,对口令下达的要求不高,但是这样一来无疑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要求在口令下达者喊出预令的时候就该判断该采用哪种走法,甚至有很多学生出现走法上的分歧,造成走法各异,队伍不整齐的现象发生。下面做具体剖析:

第二种口令下会出现2种走法,是存在争议的。以向左转走为例,当预令和动令都下达在右脚上时,学生听到动令后,可以左脚直接向前半步同时脚尖向左转,然后右脚跟着向左迈步,或者就像上面动作口令及做法二中的第1点介绍的那样,当动令下达后,左脚继续向前一步,然后右脚再向前半步,同时脚尖稍向左,身体向左转90度,同时出左脚向新的方向行进。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做动作时出现分歧,到底该如何做,是直接转还是继续向前迈步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分析两种情况可知,如果直接转,那么相反方向的一条腿(以向左转走为例,右腿就是相反方向的那条腿),在转动时会导致一定的扭曲,不符合动作规律。如果继续向前迈步,则会出现比动作口令及做法一的方法多走一步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如果有的直接转,有的继续向前一步再转,则会出现队伍不整齐的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3

高考下来,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许多,与老师同学们告别后,匆匆捆好铺盖、衣服和复习资料,背着回家等录取通知书去了。这一次不是“想回家”,而是学习告一段落回家休整;不是“轻装”走路,而是“负重”远行。

从前的感觉没有了。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我歇下来,躺在路边,想着长长的山路。什么是山路?山路不就是转不完的弯吗?翻过一条沟壑,就是转了一个向下的弯;越过一道山梁,就是转了一个向上的弯;绕着山根转,围着山腰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弯弯相扣。几乎同时我也捕捉到一点走山路的灵感:我是回家去,但我并不去想怎样走到家里,只是想如何走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弯”。我盯着前面那棵树,把它看做一个“弯”的终点,咬紧牙关往前走,这是个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近在眼前”,心里总觉得走到那里不会太难,于是就走到了。到了那棵树,又眼盯着前面的山崖口,把它作为另一个“弯”的终点。脑子里一点也不想山崖口前头的路,一点也不考虑要给下一段路分配力气,只管拼命往山崖口走。于是就走到了,于是又缩短了一截回家的路……

就这样,一个“弯”一个“弯”地各个击破,太阳落下不久,我居然就回到了家里。我一下子没有了下个“终点”,身体瘫软了,精神崩溃了,再要我走一段路似乎都不可能了。母亲一再埋怨:“半路有的是人家,咋就不知道借一宿歇歇脚。”父亲说:“这小子有点拼搏的精神!”我从中似乎能听出一种隐隐约约的夸赞。

我庆幸那一次的策略,虽然其中搀和着许多的盲目和无意,但我却得到了一种自觉的、可以永久使用的奔向最终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我们常说“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是一条路的话,那么它就肯定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上路的话,那么你就肯定是负重在身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是,如果一心想着那个遥远的地方,那么很可能在行程中就会失望,就会泄气,甚至会躺倒不干,半途而废。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办的。如果按照“山路原理”,把一步路、一天日子、一件事情都看成人生的一个“弯”的话,那么,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算一天,干一件是一件的分段前进办法就不失为一种智慧了。只要下决心走好每一步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个日子,拼死拼活干好每一件事情,才配得上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也才能走向那个寄托自己一切心情的精神家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是一个走惯了山路的人,走在任何路上都有一种走山路的感觉。

(摘自《时代读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4

下面我们通过经典文本来讲讲“难忘的一件事”的写作策略。

选材策略:“变态”才有魅力

“变态”片段

请看下面几段改写自经典课文的选材片段。

片段一

今天,看北中国济南,泉水温润冒热气,水藻绿得有精神,泉水水藻的热情,让我实在舍不得与我的第二故乡告别啊。

/批注/ 《济南的冬天》:老舍告别前的特别体验――泉水水藻特别有情。

片段二

今天,我们一家去田野散步,在是走大路还是小路的短暂分歧后,问题得到了非常完满的解决。

/批注/ 《散步》:莫怀戚在母亲又熬过一个严冬后一家人野外散步的难忘体验――散步分歧得到圆满解决的其乐融融与人生感悟。

片段三

今天,我心情特好地答应妈妈愿意去北海看,但她悄悄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诀别的痛成了我心中永久的悔!

/批注/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离开人世的沉痛体验――母亲突然离开的痛与悔。

“变态”原理

以上经典再现“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变态的生活”――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非常规生活――用孙绍振老师的话讲,选择的都是“将生活打出常规”的变形、变态生活。老舍离开济南,莫怀戚母亲终于熬过严冬从蜗居走向野外,史铁生妈妈永远离开他,这些时间节点的“非常规生活”因为突然、变态、新颖最易给人强烈体验,最能印象深刻,让人难忘。所以,从选材的角度看,“变态的生活”才是最有魅力的材料。

“变态”再证

《走一步再走一步》――源于一直体弱多病并被母亲告诫不要冒险的小屁孩,第一次在同班的蛊惑下经历攀爬悬崖的冒险然后遇险脱险的生活体验。

《羚羊木雕》――源于送出去的礼泼出去的水,送给好朋友的羚羊木雕却被父母勒令要回的不堪往事。

《王几何》――源于数学老师王几何第一次与大家见面时,哑笑三分钟后反手画出的等边三角形和圆这样标准又好看的“变态”出场。

详略策略:“还原”才是王道

“变态”生活,“难忘”体验,常常源于情感体验的那个“瞬间”,那个直击人的心灵,让情感产生强烈冲击的瞬间。如父亲爬过铁道的“背影”瞬间,如“我”走下悬崖的“脱险”瞬间。想写好“瞬间”这件事,关键在于要详写“瞬间”这一经过,略写事件的原因结果。

“瞬间”片段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不妨将《背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那一回做如下的切分和概要:

提议买橘――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思虑艰难――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望父攀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男儿泪流――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抱橘回走――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上车吩咐――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望父流泪――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详写”原理

还原瞬间,详写瞬间的基本原理就是“慢镜头切分,原生态还原”。“慢镜头切分”,就是采用类似体育比赛视频报道里的“慢镜头”方式,将“瞬间”发生的事件拉长切分成连续片段,如《背影》的七个切分片段,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安慰――指导――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四个切分片段。“原生态还原”,就是按照“瞬间”的生活本来面目,还原事件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如“背影”用语言还原“提议买橘”,用说明、议论、行为还原“思虑艰难”,用外貌和动作还原“望父攀台”等等。

“略写”策略

详写“瞬间”,并不意味只写“瞬间”,拉长的“瞬间”只是“难以忘怀的一件事”的“经过”,叙写一件事还需要还原“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这样的文章才算完整。

如《背影》在详细刻画“背影”之前,有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浦口送别的“前因”铺垫,还有父亲来信诉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的“后果”的交代。

所以,叙“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要运用好两个“还原”策略,一是“慢镜头切分”还原经过,二是还原起因、结果,详略得当,叙事完整。

“变态还原”展播

“贼”了一回的温暖

森呵

读谢宗玉《在往事中成长》系列,印象最深刻的是《耻辱之心》那个“贼了一回”的片段。

我常常想,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糊涂、冲动和幡然醒悟。

在我十三岁时,我也做了一次刻骨铭心的“贼”。

记得那是我刚刚转入蒲吕中学读书后的一次放假,三姐让我陪她去旧县赶场。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上午十点多我们到了旧县场。这是一个我比较熟悉的场镇,每次去蒲吕中学上学,我都要穿街而过。窄窄的巷子里,花花绿绿的商品,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常常让我驻足。在那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看看这些平常在学校难得一见的玩意,也是一种视觉享受,这也是我愿意走十几里山路随三姐赶场的原因。

三姐很快就买好了自己需要的那些东西,随后我们无意中逛到了街中央一个卖小玩意的老头的摊子前。老头戴一顶蓝而灰的帽子,穿着老旧却很干净的中山装,面容和善,不吆喝,只是静静等待顾客光顾。我曾经在他的摊位前流连过多次,他有许多让小孩欢喜甚至痴迷的小玩意。

这时,一把极为精致的小刀瞬间吸引了我的视线。这是一把多功能小刀,有点近似现在的瑞士军刀。最吸引我的,是这把刀带有耳勺功能。在学校,我同学有一把耳勺,他像拥有宝贝一样自豪,大家耳痒时,想向他借耳勺挠挠,他总是以共用耳勺容易相互感染为由将大家拒绝。

如果拥有这样一把带有耳勺功能的小刀,还不把一个个同学羡慕死!想拥有小刀的欲望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

小刀价格不菲,五角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时我读书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三元钱,一把小刀价格相当一月生活费的六分之一,这价格也太夸张了吧。

我偷偷地挽起衣服袖子,在装模作样选看小玩意时,趁老头不注意,神不知鬼不觉就把小刀滑进了袖管里。当我自鸣得意叫三姐离开时,老头不温不火的声音却如晴空霹雳让我心惊胆寒。“小朋友,你买了东西不付钱就想走了嗦?”

原来,我的顺手牵羊并没有逃脱老头的法眼,这老头子眼睛毒着呢!

我扭捏地分辩,“我又没有……买东……西……”

“小朋友,你有没有买东西,你自己最明白哦。”

老头用“买”而不用“偷”,算是给足了“贼”面子。从未做过贼的我,第一次出手就栽了,顿时脸红心跳,紧张、困窘,手脚无措,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只要老头检查我的袖管,一切就会真相大白。老头对我这个贼的所做所为,一切尽在掌控中。

我像被施了定身钉在摊前一动不动,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跳不止,手心冒汗。我躲闪着老人和三姐的眼神,不敢正视他们。

“小朋友,把买东西的钱付了哈!”

我无言以对,低着头,呆如木鸡。我的熊样就像一张“贼”的标签,三姐明白了一切。

“老人家,小刀多少钱?”

“五角钱。”

三姐付了钱,我逃也似的跟着三姐离开了那个令我惭愧、后悔的地方。

回家的路途,三姐只字未提小刀之事。从此之后,她也只字未提小刀之事。

那把小刀就这样一直尘封在我记忆里,成为刻骨铭心的温暖。

现在想来,如果那位老人当面拆穿我,或者三姐不依不饶最后将我整出“现行”,我这个“贼”不知会是怎样的命运。

善解人意的老人,用他生活的智慧,呵o了一颗“贼心”,唤醒了我的耻辱心。三姐没有拆穿我的“贼行”,只是以默默的行动保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这又是多么的宽容与智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5

摘 要 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用Zebris FDM 系统统计青年人自然状态下的步态。通过分析青年男女的步态参数,获得中国青年男女常速行走的步态参数。得到了青年男、女常步态参数的取值范围。

关键词 步态分析 步态参数 动力学 运动学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广州体育学院在校学生

二、结果

(一)运动学参数

1.步长是指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趾尖)间的距离;跨步长也就是常说的步幅,是指行走时同侧足跟(或足趾尖)间的距离。

通过比较发现男性左右脚的步长和跨步长大于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

2.步长时间指一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跟着地的平均时间[20];跨步时间即步态周期,指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用的平均时间[1]。

比较后发现青年男性和女性左右脚步长时间和跨步时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

3.步速是指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即行走速度[1]。步频是指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又称步调[1]。

通过比较发现男性的步速小于女性的步速,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的步频大于男性的步频,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三、讨论与分析

运动学参数:

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为50-80cm;中国正常青年男性的步长为69.00±3.39cm,女性为63.35±2.21cm;中国青年男性的步长约为55.0-77.5cm,女性约为50.0-70.0cm;男女步长分别为66.54±5.51cm和60.10±4.82cm。陆明刚等人在“步态参数的测试”中得到正常步长为75-83cm;章稼在《康复功能评定》中阐述男性步长的正常值为78±6cm,女性为62±5cm;女性在裸足平地走时平均步长为60.5cm;闫松华在“青年女性穿不同高跟鞋自然行走的步态研究”中测得女性裸足的步长为60±3cm;韩国男性的步长为66±4cm,女性为61±4cm;刘德俊对五名身高相似的男性测试得到的步长是67±6cm。

跨步长约为步长的2倍,正常跨步长为150-170cm,正常男性的跨步长为160cm,女性为137cm。胡雪艳在“正常人步态特征研究”20-39岁组的跨步长是127±13cm;正常青年人的跨步长为132-136cm。

通过比较发现,正常行走时影响步长和跨步长的主要因素是身高,身高越高,步长越大,女性为149±10cm,原文中给出的20岁到2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约为177cm,女性为166cm,平均身高之比本研究的男女的平均身高约高2cm,但是跨步长却相差太大,所以本研究对此数据持怀疑态度;所以说身高是影响步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正常人的步长时间约为0.5s左右,本研究的步长时间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本研究认为引起步长时间和跨步长时间差异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测试仪器相对落后;样本量小,个人因素影响大。

四、结论

(一)青年男性和女性左右脚在步长等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二)正常青年男女各个步态参数左右脚相互对称,行走是一个稳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凌燕,张立勋,张今瑜等.人体步态运动学研究方法进展综述[J].测控技术.2007.1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6

我拿起笔,思考了很久,不知道这篇随笔从何写起。或许平常的我太疏于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感觉有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就好像一个什锦拼盘,看似华丽诱人,却缺乏原汁原味。算了吧,扔下笔,出去走走,呼吸一下秋天的气息,找点灵感吧!

客厅里,外婆也正要出门锻炼身体。两个多月前,外婆因脑梗塞入院治疗了三周,也因此留下了后遗症,她的右腿功能出现了障碍,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走起路来不太稳健。所幸的是外婆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在每天坚持不懈地锻炼下,走路已渐有起色。

我挽着外婆的手,一步一步走在小区的街心公园里。和煦的秋风缓缓地吹在身上,斑驳的阳光零星地散落在脸上。好温暖好惬意啊!外婆让我似有似无地牵着她的手。她的左脚每前进一步,右脚也跟着往前一步。我发现她的右脚落地时稍有方向的偏差,总觉得有点往外绕一下再踩在地上,身体也略有些摇摆。或许对我们健康的人来说跑几步都是简单而又轻松的小事,而对于病后初愈的外婆来说却有点缓慢而又艰难。我不禁感慨地问她:“外婆,你有没有觉得气馁,心里烦躁吗?”外婆微笑着说:“有时候烦躁总有点吧,不过每天出来走走,呼吸一下空气,坚持锻炼,我想我会慢慢好起来的。你瞧!才不过两个多月,我不是已经能走了吗?”外婆似乎总是那么自信而又开朗。她接着说:“再说了,着急能有什么用,你们都这么关心我,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我听了有点惭愧,我应该多抽点时间陪陪外婆的。

走了一会儿,我发现外婆的鼻尖上沁出了点点汗珠。我让她歇歇,坐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我依然紧紧牵着外婆的手。徐徐的秋风吹动了外婆的一缕缕头发,隐约中,我看见有白头发掺杂在其中。记得外婆最自豪的是:和同龄人相比,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好头发。而今,岁月真的是毫不留情地在她身上刻下了痕迹,脸上的皱纹 也是清晰可见。再加上这几年的病痛,折磨得外婆渐渐老去。而她曾今一手带大的我却已经亭亭玉立了。抚摸着外婆那双有点粗燥的手,许多隐约的往事历历在目:外婆烧的菜永远那么可口诱人,总让我吃不厌;外婆织的毛衣,图案也总是那么别具一格,比买的还好看,总让其他同学羡慕半天;就连我犯了错,外婆批评教育我时也总是那么轻言细语。她每天忙里忙外,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干劲。我也在外婆的陪伴关怀下慢慢长大。而今,外婆真的老了,我也应该多尽一点孝心,多陪陪外婆,和她一起,悠闲地走走,愉快地聊聊,是一件多么幸福的是啊!原来幸福就在我身边,触手可及。

生活的点滴中,我看到了幸福,于是上楼,即兴写下了这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