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例6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在开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卡片、纸、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春晚倒计时时刻,学生与主持人一起倒数:6,5,4,3,2,1。

师:刚才我们倒计时,用到了哪个时间单位?(秒)

师: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

生:时间很短呀!

师:是呀,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新朋友。(板书: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秒来计时?(并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相机展示红绿灯、短跑比赛场面、发射火箭等)

二、观察探究,活动感受

(一)认识秒针,读秒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来计时的地方还真多!那该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我们到钟表店去看看。(课件展示钟表)

1.电子表

师:这是电子表,谁能读出现在的时刻?请。(手势)

生:7时45分55秒(秒可能读不出)

师:(鼠标指着55)这两个数就表示秒,现在是7时45分55秒,一起读。(生齐读一遍)

2.秒表

师:这个是秒表,体育老师经常用它来测量同学们的短跑成绩。

3.摆钟

师:这是摆钟,见过吗?

生:见过。

师:钟摆左右摆动一次就是1秒。(指着钟摆做手势左右摆动一次)

4.钟面(点击课件,使秒针走动)

师:听,是谁发出来的声音?你来说。(秒针)

师:哪根针是秒针呢?能用语言描述它吗?(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那根针)

师:观察得很仔细!

(二)认识1、5、15、30秒等

师: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是我们的新朋友,欢迎她!(拍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它的脚步声吧!(感受10秒左右)停。

1.认识1秒

师: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秒针的脚步声。它在钟面上是怎样走动的呢?请看。(师指大屏,课件展示秒针只走1小格)

师:你发现了什么?是几秒?孩子,你说。

生:我发现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是的,秒针走1小格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认识5秒

师:接着看,多少秒?(课件走5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秒,走了5小格,5小格是1大格,1大格就是5秒。

3.认识15秒

师:是呀,5小格是1大格,也就是5秒。那3大格呢,多少秒?(课件走3大格)

生:15秒。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是15秒?

生:1大格5秒,3大格是3个5秒,三五十五。

师:真是好办法!表扬他!(拍手),

4.认识30秒

师:秒针又开始走动了!多少秒?请。(指1生)

生:30秒。

师:怎么知道是30秒?

生:五六三十。

5.认识28秒

师:瞧!秒针这次走了几秒?(课件走28秒)

生:28秒。

师:怎么想的?

生:(不同的方法)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三)体验秒

1.学一学声音

师:手指板书,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1秒有多长呢?听,(课件展示秒针走一秒)再来一次。(课件再展示秒针走一秒)听到了什么?谁来学一学?(课件秒针走动,嗒嗒,嗒嗒)

生:我听到了嗒嗒的声音。

师:是的,秒针发出的,两声之间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我们一起学。嗒嗒(课件走动)停。

2.做一做动作

师:想一想1秒钟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生:拍手,跺脚,点头,掰手腕,耸肩……

师:真的可以吗?那你试一试。(让孩子随着秒针的节奏做一做各种动作体验秒)看来,1秒钟真的很短,短到只能拍一次手,快速地做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孩子们随着秒针的节奏,一起来点点头、拍拍手、耸肩、眨眨眼、轻轻地跺脚。

3.数一数

师:现在,谁能跟着秒针的节奏数一数了?你来吧。

生:1,2。

师:数得真好!不快也不慢!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一起轻轻地数一数。(课件秒针走动约15声)停。

4.小闹钟游戏进一步体验秒

师:小闹钟也想和你们做游戏呢!这是10秒小闹钟。(点击课件播放出要求: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10秒到了就坐端正,轻轻举起手,睁开眼睛看你闹得准不准。)闹得这么准!有什么好办法吗?(1~2名交流方法,一边数数,一边计时)好办法!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估时,再当一回小闹钟!(15秒小闹钟)

5.估一估

师:孩子们闹得可真准那!老师想写几个字,谁来计时?你上来。其余的孩子估一估,我用了多少秒?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惜时如金(抽一孩子用秒表计时,其余的估)并指几名学生说出所估计的时间,然后讲台上的学生独记准确时间。

师:其实估计允许有一点点的误差,只要很接近准确时间,都算估得准!(17分钟)

(四)认识1分=60秒

师:(指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看。(课件展示要求,观察秒针走一圈,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现在,秒针和分针都指着几?

生:12。

师:接着看。(课件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说。

生:我发现了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生:秒针走了60秒,分针走了1分钟。60秒等于一分钟。

师: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是60秒,你还知道从几走到几也是60秒?孩子,你说。

生:从1到2的一小格。

师:鼠标指着某一小格,从这里开始秒针走一圈是60秒,这里呢?看来,秒针从任何一个地方走一圈都是60秒,同时分针走了一小格是1分钟!所以我们发现60秒=。

生:1分钟。

师:1分钟=60秒。(同时板书:60秒=1分)

(五)体验1分

师:1分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拿出跳绳、皮球)谁跳得最好?你来。(四人上台,两人分别跳绳、拍球,其余两人计数)其余的孩子拿出题单、纸,做自己喜欢的活动。预备,开始。(课件秒针走动)

他拍了几下?她跳了几次?(生汇报后,师相机表扬。)

师:那你一分钟做了什么呢?(生汇报1分钟写了多少字,做了多少口算题,展示自己的画……)

师:像这样,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还很多。

(六)练习提升(课件展示练习题)

1.基本练习

师:谁会做?你来!真棒!(填空、赛跑、航模、合唱)

2.估时

经过紧张的学习,我们休息一会儿,请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课件《梁祝》)我们休息了多少时间?(指几名学生回答)

师: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看着钟面再听一次。(课件再次播放《梁祝》)

瞧!我们休息了正好是1分钟!孩子们,你们的时间观真强啊!

(七)感悟1秒的价值,思想教育

1.欣赏短片1秒的价值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秒(指板书),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也知道60秒=1分钟,还知道1秒钟真的很短,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地珍惜每一秒,它将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请看。(课件展示一秒可以做什么)

孩子,你们都在为一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

……

师:说得好哇!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多么珍贵!我们应该做到惜时如金。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名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呢?

2.(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大家轻声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2

这次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提得比较高,实施者要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再没有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而持久的支持,许多方面的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

比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我们强调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户外野外去探究真实情境中的科学问题。比如,我们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一个声音探究活动。把学生带到公园里、树木中、湖水边或山岭上,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听到一种声音就举一个手指头,又听到一种声音,就再多举一个手指头。看谁听到的声音种类最多,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有的小朋友说听到了水流动的声,有的说听到了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小鸟的歌唱,有的说听到草丛中有小虫子在爬,有的说听到耳边有小飞虫在嗡嗡飞,……

像这样的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条件的欠缺,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或人力来支撑起一次安全的校外活动。有时,这就需要家长和社区的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关系的找关系,一起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好务。另外,也要向家长宣传课程新理念,希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与学校课程改革配合好。而且,如果家长了解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像上面这样的活动,家长在与孩子一起出游时,完全可以与孩子一起开展,甚至还可以根据新的课程思想自行设计其他的游戏,与孩子一起在玩乐中探究,在游戏中学习,而不是仅仅陪孩子一起出去玩一趟完事。

再如,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像社区图书馆、文化科技场馆、各种展览馆等社区资源(包括其设施及专业工作人员),都应与学校资源一起,发挥取长补短的互补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大大拓展。

建议16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各地各校教师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校制宜,最终迈出积极而稳妥的“第一步”。

第一,永远都不要忘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第二,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与发展极不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第三,任何一项改革(包括课程教材改革)都是在目前我国现行体制大背景下开展的,不可能不受到相关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限制和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到底能走多远?要真正实现改革目标需要走多久?在目前五到十年的时间内,我们到底能够在其中哪些方面真正有所进展和突破?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有些教师会感觉新鲜兴奋,跃跃欲试,还有些教师则感觉盼望已久,自己也早已在有些方面开始尝试和实践,也有些教师可能会感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也会有教师感觉挑战太大,压力沉重。

面对这次全国性的课程改革,各地各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努力争取条件,跟上改革潮流。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学校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稳妥的措施和步骤。如果条件不允许,难以一步到位,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发展策略。总之,根据实际情况,能紧跟的就紧跟,不能紧跟的,一时跟不上的,确有困难的,可以分别制订远期和近期发展规划,分步实施。

例如,这次新教材物理、化学、生物等科都增加了不少探究活动,应该说探究活动还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支持的。比如,充足的时间和材料、小班额教学、实验室配备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存在班级规模太大,实验材料不够,专用实验室不到位等问题。如仅从班额角度看,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0)》,我国小学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上的占35%,初中45人以上的班级占79%,初中55人以上的班级占43%。从实际的调查情况来看,班额在80到100人以上的班级比预期的要多。

但是,即使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探究,也不要轻易放弃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考虑由一组学生上讲台探究,其余同学观察、评论、“场外指导”或出主意,下次上课再换另一组同学上台。如果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20次,有的学校专用实验室数量少,各班学生轮用次数有限,教材中的相关探究难以全部开展,那么,能开展几次就尽可能开展几次。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前走,先迈出这积极而又稳妥的“第一步”。

对于各种探究活动,新教材中大多尽可能设计得便于开展,各校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制教具,或有选择地使用一些替代性的简易材料。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详见《走向新课程》一书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究式学习》一文),常常也会受班额太大的限制。建议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们开展探究式预习,即在预习中自由组成小组,自主选择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题目,先自行展开研讨,如:(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2)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4)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5)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当然,这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且每个人的

启示可能不同。)(6)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7)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推敲、体味重要词句)(8)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9)这部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10)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11)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12)分享了同学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

这样,当学生先自行自主探究一段时间后,再到课堂上开展集体探究和交流,会使探究更加充分深入,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深度,探究效果会更好。

总之,无论每个人迈出的这第一步是大是小,都要追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让这第一步走得坚实稳妥。而不要假大空,不要追求“政绩”和各种花头而把精力放在做表面文章上。“课程改革,第一步,走好!”

建议17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从人教版新教材中可以明显看出众多重要改革与巨大创新之处,同时也能清晰地辨别出新教材重视吸取以往教材编制的经验与教训、采取稳妥步骤、避免走弯路和走冤枉路的优良传统,这充分展示出人教社对实验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地理新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编写,七年级上册主要的教学内容与现行初中地理第一册基本相同,是对现行地理教材的继承;主要创新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再如,语文新教材在加强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同时,不忘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辩证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在新教材中,一方面,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抛弃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在练习中随文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另外,每课都有“读一读,写一写”,以便加强字词方面的基本训练。

另外,新教材在加强选文时代性的同时,不忘选文的经典性,多数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名作,有利于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强调打牢基础的呼声是有充分道理的,古老的遗训是深刻的:“地基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古文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现在有些地区的初中学校反映,小学毕业生在拼音、字词句方面的基本功有滑坡迹象,错字、别字连篇,语句不通。

最基本的训练和基础是个前提,否则一切“锦上添花”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都“尚未成功、仍须努力”,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素质教育的理想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创新,绝不能建立在忽视甚至否定基础训练之上,在义务教育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当前,作为以一定的滞后性为特征的教育实践一定要主动强化自己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但创新必须与继承辩证统一起来,“提高”必须与“基础”辩证统一起来--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

当然,对于什么是基础,哪些算是最基本的训练,对于教材建设哪些方面应该继承,哪些方面应该改进与创新,看法并不一致,研究仍有待深化。从新教材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严格依照新的各科课程标准来进行了创新,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新教材在继承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方面所作的努力。

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积极但又稳妥地走向新课程,以防止理念上的偏差所导致的实践中的摇摆。

建议18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希求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非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期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否则别无他途。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教师在实验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3

一、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根据A、B两班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教师应在分层备课中切实把“分层异构”的思想落到实处。现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为例,谈谈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

【A班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培养在生活中善于感悟、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道理的能力。

【B班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精读课文,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揣摩并重视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而体会、树立战胜艰难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比较以上两个班级的“分层异构”教学目标,可以明显地发现不同之处。A班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文化积淀不够深,自信心不足,所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上,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B班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信,但同时又存在着忽视基础、忽略细节、学习不够踏实的特点,所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上,希望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揣摩,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重视细节,在写作中重视细节,更在为人处世中注重细节。

二、分层组织课堂教学

A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常常表现出一种缺乏目的情况,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片段:

师 当第一眼看到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 走路

师 那么到现在我们朗读完了以后又是怎么理解课题的呢?

生2 作者在成长中遇到的挫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生3 告诉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要把面对困难、不怕艰险的精神带到人生的每一个挑战中去。

生4 作者遇到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大的困难分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去克服。

师 同学们在回答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实就包含着文章的主题。

显然,学生无法对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和哲理进行感悟,只会记事,不会议论或抒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感悟生活哲理,这其实也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在阅读时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

而对于B班学生,要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感悟到真情实感,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的细节探究入手。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艺术地设计、处理教学细节,如《背影》的教学片段。

师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描写的背影,请同学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 将你们所画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橘子的路线,并在学习小组中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师 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1 根据课文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月台,用两支铅笔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橘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橘子。

生2 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生3 “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攀”“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由此,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4 “父亲”在给“儿子”买橘子时倾注了深沉的爱。

这样的教学无法预设,它是教师积极反思、经验积累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品析课文作好了准备。

三、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走班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背诵文言文为例,对A班学生,可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中规定背诵的篇目,如《桃花源记》《核舟记》《岳阳楼记》等,如果他们背诵时感觉吃力,有些段落根本背不了,则可适当放宽要求,让他们一段一段地背。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达到要求,也能增强背诵课文的信心。而对B班中的中等生,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不能少,背诵要“整体背出,语气流畅,基本无错误”;而对学优生,除了一次性背诵完课文外,还得要求“完整流畅、有表情,完全无错误”,此外,还应要求他们背诵一些不作要求的经典篇章和文段,如《观潮》《满井游记》等。

四、分层进行课外指导

对于A班学生,一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要通过个别谈心、集中示范,指导学习方法;三是要对典型学习错误进行纠正强化训练。而对于B班学生,一是要创设条件让他们多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视野;二是多写——通过写读书笔记、生活札记、日记等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并鼓励他们多向报纸杂志投稿。

五、分层制订评价措施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4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感动也无处不在,就有这样一件事感动了我。

那一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以为就不会下雨,所以将原本天天放在书包里的雨伞拿了出来,而且也只穿了一件单薄而漂亮的外衣,只穿了一条裤子,在一路上,我边哼着歌边向学校的方向走去,十分快乐,可是我一走到学校,外面就开始下小雨了,我以为那种小雨应该下不大的,便安安心心的上第一节课了,可是,第一节课下了之后,外面便开始刮风了,我开始感觉有一点冷,本想找我的好朋友小雨帮忙,可是她正在写作业,而且也穿的很多,我想她肯定一点也不冷,没有找朋友帮忙,穿的薄,很冷,可是没有一个同学向我伸出援手,我的同桌反而还来嘲笑我:“冷死你冷死你,你妈妈爸爸都不回来给你送衣服、送雨伞了!”虽然我很气愤,可是爸爸在上班,妈妈也刚好感冒了请假在家里休息,他们怎么会给我送衣服、送雨伞来呢!第三节课也下了,我一定要挺住,一定不要倒下。”我刚说完,头便感觉很晕,正在还差那么一点点就要倒下的时候,我的耳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我一转头,原来是妈妈:“妈妈,您怎么来了?您不是还生着病吗?”妈妈急忙问我道:“孩子,你没事吧?把妈妈都要吓死了。”我若无其事的回答道:“您的女儿能有什么事呀?只不过有点冷。嘻嘻。”妈妈对我微笑着,一边给我披上衣服一边对我说:“孩子,以后自己天天看看天气预报,不要再像今天这样了好吗?”我笑着答应妈妈:“好呀。没问题!”妈妈给我送完衣服、雨伞后就走了,于是我也没再管了。“叮铃铃、叮铃铃。。。。。。”“哇!终于放学了!”我撑开雨伞向外走去,走到校门口时,我看到了妈妈在大树下面等我,我看到这一幕后急忙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难道你一直都在这里等我吗?”妈妈同样微笑着对我说:“对呀,我怕你走出来时会十分害怕,毕竟下着这么大的雨嘛!”我心里十分感动,便扶着生病的妈妈一步一步向家的方向走去,我们走呀走呀,终于走到了一座桥的面前,那座桥的名字叫做‘桃花桥’,你别听它的名字好听,那座桥可是一座独木桥呢!我本来想让妈妈先过去,然后再自己走过去的,可是妈妈坚持要背我过去,我拗不过妈妈,只好答应了她,妈妈刚上独木桥时走的步子一点也不稳当,再加上风吹得那么大,妈妈的行走也越来越艰难了,我在妈妈的背上十分舒服,可是我感觉得到妈妈是十分不舒服的,“终于走过来了!”我感慨道。我们一起走回了家。

一到家,我便马上去给妈妈倒了一杯热水,妈妈没有喝,而是递给了我,我接受了,我的眼泪流下来了。

每当想起那一幕的时候,我的血液瞬间暖和了起来,十分感动。

重庆垫江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五年级:彭滟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5

步入初三作文

 

“贝贝,睡吧,等明天再做,反正还有时间,”妈妈又在叫我了。我当然想去睡啦,可是,我睡觉这些作业能自己做完吗?我睡觉这些作业就不用写了吗?我也想明天再写,可明天就没有作业了吗?明天的作业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写再呢?

初三的生活,每天都是那么的忙碌,让人没有一点儿偷懒的机会去开一下小差,也让我远离了我钟爱的电视、依赖的床、忠贞的课外书。

早上,早早地来到学校,就开始和自己最亲密的两个朋友——课本和桌子相伴了。一节课下来,连忙拿起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在这课件短短的十分钟里,我都必须学会和时间赛跑,不让自己错过一丝一毫的时间,直到打完上课铃,另一门课的老师走上讲台后,我才把这节课的课本拿出来,又开始了紧张的“战斗”。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别以为可以放松一下,这个时间可是写课外作业的好时机,我是左手拿饭,右手拿笔,稍有不慎,就会把牙咯掉。午睡时,我们班差不多每个同学都看不出疲惫的样子,都在埋头苦写作业。下午,各课的老师又都布置了家庭作业,随着放学铃的响起,我们都背着沉重的书包,迈着沉重的脚步,骑着沉重的车子,赶回家去写作业。

回到家,匆匆忙忙的吃完饭,就又开始陪伴我的朋友了,知道我的眼睛互相打架,大脑不再听我的指挥,书上的资料开始像小蚂蚁一般,都在不停的活动,这时,我才会拖着疲倦的身子,投入到我所以依赖的床,等待着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步入初三作文

 

时光总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当我们还沉浸在初二的嬉闹时,岁月已为我们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页,记录的是兴奋。迎来了新的学期,见到了离别已久的同学朋友,迈入了初中的顶层——初三,怎能不让我们兴奋?新学期新气象,新同学新老师新学科,似乎一切都充满了新意。带着隐隐的兴奋进入教室,从此便是将临中考的学生了。

这一页,记录的是欢乐。进入初三,新增了一门化学,第一堂课便是各种各样的实验。一根玻璃棒不知蘸了什么液体,再放在酒精灯上,忽然燃起的火焰把做实验的同学吓了一跳。因质量差而炸裂的试管,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很简单的一些小事,足以让我们欢乐。

这一页,记录的是煎熬。即便还未真正紧张起来,空气中已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源源不断的卷子像汹涌的浪涛扑面而来,奋力拼搏,谁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谁会笑到最后?初三,倍受煎熬的一年,挺过去,就赢得了这场比赛。

这一页,记录的是收获。一张张的试卷发下,一张张的试卷收走,反反复复,为的就是成绩单上那鲜红的数字。多天的努力,多天的奋斗,便是为了今天的收获。同样,三年的苦,尤其是初三的一切付出,为的只是那份硕果,一年后的成绩。

这一页,由我们亲自去记录,去描绘……

那欢声仍在风的余韵中回响着,我感到那本夹着许多回忆的书已被放在雕花书架上了。当一切都过去,当中考之后,便可取出细细翻阅、回味……

步入初三作文

 

走进初三就像走进了美国黑人居住的贫民窟,一片贫瘠,但是却充满着幸福;走进初三就像走进了撒哈拉大沙漠,一片荒芜,但是却接受着阳光的爱抚;走进初三就像走进了人间炼狱,一片凄苦,但是却充满了对苦尽甘来的殷切希望。

走进初三,我们不得不放弃篮球场上的萧萧洒洒;走进初三,我们不得不放弃流行音乐中的形形色色;走进初三,我们不得不放弃体美劳课上的随随便便;走进初三,我们不得不放弃平时做题的散散漫漫。当我们放弃了这些,变得无欲无求的时候,我们会领略到认真学习的喜悦和老师家长们的亲情。

走进初三,我们变得开始不注重自己的外表了,而是注重所获知识的多少。有时候,同学的衣服扣子扣错了位,还高高兴兴地捧着本书津津有味地品读。我们也变得开始不注重自己的身体,而是学习的注重锲而不舍了。有时候,为了解出一道挠头的数学题,会不知疲倦地学习到深夜。为了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却不顾父母的关心而废寝忘食。当我们达到了忘我境界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师长的关怀与体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81-0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他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在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走向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以讲授为主,这与信息技术课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这样只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操的培养。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不是一贯的灌输给学生知识。根据认知理念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想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要切实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领导者”、“传授者”这种权威的角色中走出来,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二 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1.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自觉的学习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例如:我在教学生“在文章中插入和编辑图片”一课中不是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练习,而是利用课本以外的风景图片插入到文章中,找到“桂林山水”简介、和美丽的风景图片,首先,让他们欣赏美丽的图片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然后再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觉、主动的提问,老师再讲解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环绕方式、移动位置等,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格式设置图片,这为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这样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良好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在信息技术上“贫富悬殊”这一现象,不能按照传统的“齐步走”方法。有时上一节课老师刚讲完就有学生做会操作了,而有一些反应慢的还不明白你讲什么,甚至一部分走神的学生都没听讲,这样一堂课就结束了,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因为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针对某一群体去上课,所以我在上课时通过各种小竞赛挑出那些容易掌握、操作快的同学。把每个班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让他们负责组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组长”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老师就有时间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给小组长安排一些课外的知识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他学生就扎扎实实的掌握上的基础知识,这样一节课下来,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学到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疏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它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新建文件时,布置一个“任务”,新建3个文件,它分别们是A1文本文件、A2word文件 、A3位图文件: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打开相应的程序文件,然后用“文件”菜单之下的“保存”文件来完成:而有的则是右键单击利用快捷方式来建立,最后输入文件名,这时往往会丢失文件的后缀,使文件的属性改变,得到三个错误的文件,这样学生就会探究错误的原因,从中得到启发——文件是有属性的,不同的文件有不同的扩展名,不同的文件也有不同的图标,不同性质的的文件打开它的应用程序也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原有文件属性的正确理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上一篇公司团拜会

下一篇弱点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