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作文范例6篇

描写家乡作文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过春节的习俗。那么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一春节是团圆的节日,一到春节,在外挣钱的、读书的人都会纷纷回家团聚。每逢这时候,都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礼物、压岁钱,都是我们最关心的。

春节那天,有很多传统。最是少不了的要数供“祖佬”了。每家都要供“祖佬”,我们也要给“祖佬”叩头,祈求保佑我们平安,考试的高分。其实,这些都是大人们让我们一起怀念死去的爷爷奶奶吧。

再就是“过年”吃饭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早餐,举杯祝福。而我们更是好好表现了,“爷爷奶奶、叔叔姑姑”不停的叫着,哄他们高兴发压岁钱。随着甜甜的叫声,一个个“毛爷爷”向我们飞来!

贴春联、穿新衣服,更是我们喜欢的传统。大人们总是考我们,哪幅在左,哪幅在右,什么意思?随后就是洗澡换衣服了,穿上爸爸妈妈奖励我们学习进步的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啊,真是难以言表!然后小伙伴们一个个拿着鞭炮,比谁的鞭炮最响,当然更少不了比比谁的衣服漂亮!

春节还有好多我们喜欢的事:包饺子、看春晚、拜年等等,正如爸爸妈妈说的,春节是为我们安排的。

我爱家乡的春节!

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二按我们家乡的老规矩,腊月十五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从腊月十五开始,每次赶集都是人山人海,像一片黑压压的蚂蚁。爸爸在腊月就去尚湖采购年货,他买了几十袋的东西来准备过年。

孩子们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衣服,准备在过年的时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第二件事是买年货,我们这些孩子是纯正的吃货,吃完这个,吃那个,嘴巴闲不下来。这过年恐怕就要重好几斤,对于女生来说,第三件事才是买鞭炮。过年时,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他们必须准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显示气象更新的景象。

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大扫除一次,表示把旧的不要,要欢迎新的。腊月二十八还要包粽子,包三角叉等食品。

除夕分外热闹,每家每户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吃完晚饭,还要煮肠子、鸡、鸭,正月初一早上拜佛用的。吃完晚饭,大家一起看春晚。晚上还要守岁,小孩子们到十二点就可以睡了,而大人要受到凌晨才能睡。门前挂的灯笼也不能关,要亮到天亮。

正月初一就更忙了。吃完早饭,路上还要拿一把稻草让它烧起来,再跨过去。到庙里插上蜡烛,点上香后每人拿几根去拜佛。每座佛都要拜、拜完后烧纸钱、放鞭炮。在回去的路上还要搞一种叫“铜钱”的树的叶子,插在门上,表示会财源滚滚。拜完佛,舞狮子的人会来家里图个好彩头。下午,还要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们最喜欢去了,因为可以收红包。

元宵节到了,又热闹起来了。村里很早就开始准备好舞龙灯了,道具早就准备好了。大家早早吃了晚饭,已经在操场上等候多时了。龙头来了,鞭炮声也响起来了。几十米长,要舞十几圈。舞龙灯的人累的满头大汗可心却是开心的。即使舞完了,大伙儿也还意犹未尽,还在讨论那龙灯怎样怎样。大伙儿还在一起放鞭炮,一起晓笑得前赴后仰,那欢笑声已盖过了鞭炮声。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六,我们又要回到学校读书,父母们也要去干活。磐安的春节就这样结束了。

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过春节的习俗。我的家乡在广东茂名,就让我带你们走进茂名的春节吧。

距离除夕的前几天,大人们手忙脚乱,预备着春节吃的,穿的,用的。家家户户还必须大扫除一次,把一些没用的东西拿去扔掉,把家里的蜘蛛网、家具上的灰尘全都清理干净,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除夕,每家每户都去朋友、亲戚家拜年,恭贺他们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行大运、发大财。回到家后,人们纷纷从家里拿出一些糖果、瓜子,拿去祭拜神仙,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生活美满。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放爆竹、烟花。一整夜,爆竹、烟花的声音都在接连不断地响起。

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人们都去逛街、拜佛,很少有人在家干活。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家,通常都是大包小包的,饼干、糖果、瓜子……样样都有。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礼物不是很好,但情谊却很重,表达了对家乡的切切思念。

元宵是春节的尾声。一到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大人在家中忙着做事,小孩则提着个灯笼到处逛。大人们在吃完t汤圆后,就领着小孩去外面走走,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大人和孩子们在这喜庆而热闹的日子里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在这里,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四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2021家乡的春节初中作文五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2

Walk on the path of the field, breathing the fresh air, the grass is green and luxuriant., at the foot of the flowers smile. This beautiful scene, let me nervous mood ease up.

Come to my house along the quiet and tastefully laid out and the path. Sitting in a small yard, the first thing you encounter is a few lush poplar tree. They are tall, like a guard to protect our home, thank you, lovely poplar. Through the gap of poplar and is layered terraces, green seedlings are thriving, the farmer uncle of the field are weeding them sweating in the hot sun. To the autumn harvest, they are hard-working, I silently raised an admiration of love.

Yard was clear the left side of the lotus pond, lotus leaves with a blooming lotus flower, lotus leaf strips under small fish in the chase; Hiding in the lotus lotus seed, how to pick a flower! "Little Eva hold boat, white lotus back. Don't understand Tibetan, duckweed open." Bai juyi's "pool" emerge in my mind. How I want to do a small bai juyi's Eva, to enjoy the lotus pond in boundless fragrance.

Garden on the right side is the kitchen, the kitchen has a thick bamboo forest. Cicadas do not know where, only to hear "see, see" a cry.

Looked up at the sky cbsi, look down at yard before the clear brook, to listen to the song of the birds cry, is really "people in the middle", home feels good!

我的家乡虽然在偏僻的农村,但那儿环境优雅,漫山遍野的农田,绿油油的,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在田间的小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脚下小草青翠欲滴,花儿眉开眼笑。这美好的情景,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舒缓起来。

顺着幽雅的小路来到我家。坐在小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边几棵郁郁葱葱的杨树。它们高大挺拔,像一个个卫士保护着我们的家园,谢谢你们,可爱的杨树。透过杨树的空隙望去,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绿油油的秧苗正在茁壮成长,田间的农民伯伯正在除草,他们在炎炎的烈日下挥汗如雨。为了秋季的丰收,他们不辞辛劳,我的心里默默地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庭院左侧是清澈的荷塘,荷叶上顶着一朵朵盛开的荷花,荷叶下一条条小鱼在追逐嬉戏;荷花里藏着一朵朵莲子,多么想摘一朵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笔下的《池上》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多想做一次白居易笔下的小娃,去尽情享受荷塘里无边的清香。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3

一、民俗学意识中的城镇小说文化创作意识

新时期小城镇风情风物描写有着比较透彻的民俗学意识维系。新时期小城镇小说中的民俗学意识同样经历了一个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过程。《水葬》《惨雰》《菊英的出嫁》等作品含有一定的民俗学描写,被视为现代文学阶段民俗描写的代表作,《水葬》等作品的作者对于客观的民俗的关注是一种无意注意,作品的整体描写并非从民俗学角度切。“京派作家”如沈从文、废名他们的创作有着丰富的民俗学内涵,但是他们并非具有清晰的民俗意识,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乡风民俗描写是指向乡村乡土,而不是乡风民俗本身,他们并无意发掘乡风民俗的深层内涵,而是构建与都市对峙的世外桃源,虚拟寄寓。京派文化作家们的描述的人文景色,如古代犹存的“边城”、恬静的“竹林”、古朴的“河上柳”、静谧的“桃园”、菜畦城垣等,以及笔下冰清玉洁或古道热肠的人物,如“翠翠、三姑娘、琴子、陈老爹”等。但这些阐述并不是用于展示风物风情之异,而是为了反对工业社会的骚乱,用来抵制”资本主义文明”的侵入。很明显,作家们的整体阐述不是指向民风乡俗本身,不是构造作品的民俗学内容,不是参照民俗学事项本身,不是揭示民风乡俗的文化底蕴,而是指向作家的精神家园和作为心理乡土的乡村。正因为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风俗民情阐述不是指向风俗民情本身,而是乡村乡土,所以我们明确的认为他们的风俗民情描写不是完全出自民俗学视角,他们的描写暂时还没有得到民俗学意识的支撑,或者可以说他们的民俗学意识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我们认为,当代文学创作的"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普遍出现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的普遍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驱动,如“文化热”、西方文化学思想涌人、“寻根”思潮的勃兴、工业时代到来、传统风俗在时代背景中的蜕变与磨蚀等等。作家们开始有意识的考察民俗事项,有意识地发掘民俗事项下所蕴藏的文化素质是民俗学意识支撑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显著标志。在许多作家笔下,民俗本身成为观感对象,在许多情况下,民俗事项被意象化。到了80年代初期,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爸爸爸》、郑义的《老棒子酒馆》等作品展示自己的民俗学角度,带有某种幽雅的夸张成分。随着时间的延续,他们的民俗学意识开始慢慢走向深刻。举例、民俗和地区的关系、文化与文化圈和民俗乡民的关系、文化与生态、民俗等这些话题开始引起部分作家的关注。像莫言的《红高粱》从地域、文化传承、经济等角度发掘了民俗民风背后久远的民族性格基因,解读了高密乡剽悍刚烈的民风。《那五》《俗世奇人》《白鹿原》《小巷人物志》《马桥词典》等作品的产生,也揭示着民俗学意识的新发展有意注意的民俗学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创作意识。在这一创作意识的指引与带动下,作家们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的发现和沉思的文化考虑。

二、小城镇小说的风情风物描写与民俗学意识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4

关键词:“底层写作”; 命名的置疑; 认知的焦虑

“底层写作”对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进行关注,在给以道德同情的同时又以积极的民生意识显示出它直面现实的勇气。与此同时,“底层写作”在命名问题上饱受争议。而且,从长远来看,“底层”的说法,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它由此所表现出的当下社会认知的焦虑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底层写作”出现的背景

“底层写作”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中国社会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弱势群体问题等显现出来并成为社会热点。面对这种状况,文学创作整合了党和政府“底层关怀”的主张,反映这些问题为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很多权威性的文学杂志也都有意识地开始刊登具有这种倾向的文学作品,“底层写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底层写作”的出现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文学背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纯文学”创作进行了写作手法和技巧的大胆尝试,文学性的作品和个性化的写作大量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减,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慢慢地远离了大众的视野。在这样的文学状态中,“底层”的描写缩小到很严重的程度,“底层”写作的概念也近于模糊或被个性化和文学性的写作所遮蔽。人们逐渐对文学的意义进行反思,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学必须走出“纯文学”的象牙塔,在寻求艺术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并反映社会现实,真正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体恤民生疾苦,发挥文学对现实的关照作用。“底层写作”的出现可以说是就是为了承担这种责任的“应运而生”。

二、 “底层写作”的审美特征

1、“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和道德同情中的精神特质

“底层写作”描写的对象大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生活所迫的和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小说内容也是对他们生活的描摹和刻画。其中,作品中描写的最多的是他们苦难的生活。如在《松鸦为什么鸣叫》中,伯纬经历了多次背死人(或车祸伤者)的过程,每一次过程都是一种苦难的历程,陈应松对伯纬的生活进行了苦难的极致书写,向我们展示:手掌的残存不会磨灭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意志,反而让人生活得更为有价值,这就是陈应松“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

“底层写作”的大部分作品是对苦难叙事中的道德同情,但是,在这种道德同情中“底层写作”“并没有沉湎于苦难叙事的泥淖,而是有了更多的精神特质”①。相对于自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和革命文学对苦难的书写来说,“底层写作”不再是通过对小人物的或一小群人的生活关注而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的高度,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通过对底层生活的切身体验或实地观察来对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进行摹写和道德关注,并呼吁全社会来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范小青的《城乡简史》中,王才因为一本小市民的账本大胆地做出了一家进城的决定,他要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封闭,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后代王小才和王小才的后代,让他们都过上文明的生活,而且,他想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是在城市的文明的召唤下的精神追求。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苦难,而是农民勇于改变落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文明生活的精神。在《太平狗》中,陈应松在写太平狗在城市的遭遇时,也揭示出像程大种这样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艰难和他们所承受的鲜为人知的精神苦难。相对于他们简陋的物质条件而言,他们所承受的精神苦难更令人触动。作家对“底层”精神苦难的描写,显现出“底层写作”在道德同情中所具有的精神特质。

2、直面现实的社会批判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所关注的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底层写作”进行了直面现实的描写和批判。有的作家把描写城乡差距作为主要描写内容,并将农民工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如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太平狗》《马嘶岭血案》等;有的作家主要描写在乡农民的琐碎生活,如王祥夫《菜地》《婚宴》《红包》等;而像范小青的《城乡简史》这样的作品就是在中立立场中描写着城乡差距的种种,无声地表达着对农民进城这一社会热点的看法……一方面,他们关注并描写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提出了城乡差距这样一种显在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在描写和揭示这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行了直面现实的社会批判。

三、 命名的质疑和认知的焦虑

“底层写作”,首先在命名上就存在着争议。而且,从长远来看,“底层”的说法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它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的焦虑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1、带有阶层观念的命名

社会的急速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层。“底层”这一观念,就是人为地根据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而进行的阶层划分式的命名。因此,“底层文学”的命名不再像“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那样是一种对文学自身品质的描述,而是在极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性质的命名。 “底层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的基本架构就是对这种阶层观念的显现。

从取材和内容来看,“底层写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包含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架构。这种城乡的二元对立包含了城乡人的对立、城乡人的文化的对立等内容:

(1)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对立

在“底层写作”反映城乡差距的作品中,乡下人进城后,城里人大多以较高的姿态对待乡下人,工作的不屑、态度的恶劣,而他们间价值观念的差距更使他们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城里人看不起乡下务工者,乡下人因这种偏见对城里人心存误解。他们之间这不信任的相互关系是他们产生对立的原因所在。在孙惠芬的《天河洗浴》中,在火锅店里,吉佳所感受到的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对立显而易见,而这种对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大程度上还来自精神上的煎熬。

(2)文化人与非文化人的对立

相对于城市人的生活,乡下人的物质生活普遍贫乏,而相对于物质上的贫困而言,他们在文化上则更为贫困。在乡下人进城的过程中,这种文化上的差距就造成了文化人与非文化人的对立。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很少光顾城里文化设施、很少接触文化性质的娱乐和休闲。繁重的工作和生存的重压,让乡下务工者在漂泊中产生了许多心理不适,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他们作为文化人的对立面,与城市的文化人形成了冲突。

“底层”这一称呼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观念,还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关怀和同情因素,是作家作为中产阶级站在高处俯视“底层”的阶级同情和怜悯。

2、“鲜明的社会问题指向”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文学的期待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盗墓、玄幻、动漫、股市商界风云、小资爱情等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文学不断出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各种具有个性化的写作也得到了泛滥式的书写。与此同时,社会的急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底层写作”及时关注着这些社会的巨大变化,并将写作的矛头指向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

这样的写作使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增强,尤其体现在对社会热点如弱势群体的关注上。道德感的增强使作家社会责任感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作家也已经与社会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像作品所反映出的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等问题都是很好的尝试。因此,相对于消费主义文学写作和各种个性化的写作而言,“底层写作”的命名具有“鲜明的社会问题指向”②。

3、社会功用价值的过分强调

“底层”的命名更多地强调了社会的功用价值,“纯文学”的理念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底层写作”并不是一种纯文学现象,它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导致了它的命名在文学性上的弱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底层写作”关注的弱势群体、城乡差距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一方面,“底层写作”记录着社会转型期间底层民众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并且以文学的方式揭示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助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它又在描写和揭示这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行了具有人民立场的道德批判。“底层文学”成为了一种承担了社会教化功能的批判。

4、关于知识分子写底层的问题

从文学的目的性上看,底层写作立足于中国当下现实,是对“纯文学”弊端的一种矫正,与此同时,它远离模式化的写作和对大众消费心理的简单迎合,在叙事模式、表现方法的扩展上都进行了有价值的尝试。“‘底层写作’所应该引发的,是作家的精神良知与责任感,是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对公共领域中道德价值的维护,由此可以给萎靡的‘个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以一点改变,对社会的道义状况也是一种促进。”③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增强,特别是对社会热点如弱势群体的关切上。道德感的增强使作家社会责任感得到很大程度的展现。作家已经与社会达到很大程度上的和谐。像“底层写作”所反映出的城乡差距、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等问题都是很好的尝试。

但是在文学是不是应关注社会底层和怎样去写底层上这两个问题上,“底层写作”的创作存在问题。写作必须将写作融入当下的社会中,获得相应的底层经验。陈应松和刘庆邦等人的“底层写作”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基础上的创作,但时隔那么多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生活的融入,他们现在的创作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反映当下底层生活的原貌,更不用谈底层生活经验缺乏的作家了。更值得思考的是,很多作家以一个城市人的身份,思索乡村融入问题的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反映社会问题的偏颇。因而,作品中人物的乡村立场与维持的乡村精神坚守的艰难和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介入的实际可能性问题也很值得探讨。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孟繁华:《“底层写作”:没有完成的讨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5期。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5

一、叙述

叙述主要记叙事件的原委始末,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情概括地介绍给读者。它重在过程,时间要素要突出。

二、描写

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事情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人物王熙凤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描法。最为成功的一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描写,先声夺人,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身份与地位;“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她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奸诈阴险;她拭泪的动作揭示了她虚伪、善于阿谀奉承的性格。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开头描写了家家祝福的热闹场面,这种社会环境描写反衬了祥林嫂死去的悲凉。而小说《药》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深秋夜晚的黑暗,也象征了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描写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更好地表现主题。

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点,又要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三、议论

议论,指的是在叙述、描写中,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议论是针对记叙、描写的内容发表言简意赅的评论。

在记叙文中,适当的议论,可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对记叙内容的总结与深化。

四、抒情

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就是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直接抒发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句话直接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假的情感,夸大了的情感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

描写家乡作文范文6

[关键词]乡土文学;题材广泛;贡献

所谓“乡土文学”应从鲁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算起。鲁迅先生在这篇序言中写道:“赛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这个时期“乡土文学”的产生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与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有着密切的传承。但是问题小说只是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风尚,其构成小说流派,“要到1924年前后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家出现时才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不受地域限制,全面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生活。这些乡土文学作家为生活所迫,来到北京,受当时文学“为人生”的启蒙主义思潮影响,在鲁迅引领下积极投身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中,于是就出现了江苏的叶圣陶、浙江的许杰、许钦文、王任叔、鲁彦,河南的徐玉诺,贵州的赛先艾,湖南的彭家煌、黎锦明、沈从文,安徽的台静农等一批反映各地乡间生活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小说《风波》的开头,鲁迅把张勋复辟前的浙东乡间的宁静描写得令人神往,而在叶圣陶的《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却发生在诗一般的景色中,反差之大令人深思。

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家们注重将景物和人物命运融为一体,故乡的美丽景物,为作家的创作主题作了有力的反衬。

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

由于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乡间悲苦,所以在乡土文学作家们的笔下描写了形形的乡间人物的命运,为他们唱出了呐喊的悲歌。

如鲁迅笔下的闰土,王任叔笔下的运秧,许钦文笔下的穷苦石匠们……在王鲁彦的《柚子》中,湖南的农民怕“兵”吃了他们的柚子,在未熟时就摘下来出卖,价格跌到了四个铜板一个;而湖南人的“头”,也和柚子一样,被军阀刽子手们看得一钱不值,杀人比封建皇帝还要简单。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里,贫苦百姓的生命毫无保障给作家的记忆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

又如吴组缃的《绿竹山房》里的二姑姑,与外村一少年被捉后,乡人的鄙夷,少年的身故,使二姑姑绝望自缢,遇救后,走上了封建宗法和礼教给她制定好的一条生路――与死去的少年拜堂成亲。于是二姑姑从此生活在漫长的孤寂中。

许杰的《赌徒吉顺》是最早写中国农村“典妻”现象的。赌徒吉顺在耗尽借来的最后一点赌资后,便用典当决定了贤淑妻子的命运。这篇小说与后来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活画出在封建仁义道德演绎下吞噬人性的完整过程。《赌徒吉顺》描写了典妻前的复杂过程,《为奴隶的母亲》则把被典之后的女性的情感磨难演绎到了极致。

二十世纪初中国乡土文学作家受鲁迅启发,把对百姓物质生活的关注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关注,把矛头直指造成百姓悲惨命运的根源。鲁迅小说开启了看客这一形象的创造,由《药》里的花白胡子到《示众》中的手按头顶小白帽的积极跻身看客行列的小学生,罗列了不同年龄层面的看客形象,而乡土文学作家把这一形象由城镇写到乡下,网开了一个更大的乡村看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