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化管理论文范例6篇

警务化管理论文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1

Abstract: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is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ory,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and works out the new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Key Word: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2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3

(上海农工商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摘 要:各种财务风险的存在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企业价值创造、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破产倒闭。有效的财务预警能及时监测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前,管理层就能清醒地意识到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并争取足够的时间来分析、规避、转移或者降低风险,使企业免于危机。因此如何高效地发挥财务预警的功能,对企业财务风险实时监测,及时预告、分析和揭示财务危机,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敏感度高的、可操作性强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财务预警的意义和功能,针对当前财务预警管理的现状及缺陷,提出了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 :财务预警 现状 管理 建议和举措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84-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董琳(1977-)女,上海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引言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财务状况产生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范围和时间所取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的经营目标偏差,从而形成使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就是利用数据化管理方法,借助对企业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资料的分析,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隐藏的问题,揭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危机,并预先通知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而分析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所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前进行防范,尽早的采取对策和措施,预防危机发生,使风险降低到最小化的一种财务分析的系统。加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对于帮助企业管理层科学决策、加强企业的风险防控、降低企业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预警理论及其意义

(一)财务预警理论

所谓企业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 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而且,作为企业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也可为企业纠正经营方向、改进经营决策和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二)财务预警的意义

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财务预警可以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做准备或者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有效地财务预警也可以在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预告并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爆发;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还可以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或缺陷,完善财务失败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总之,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现状

目前企业财务预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相对滞后,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了财务预警的效果,因此对于财务预警管理的研究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风险管理的水平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不相匹配

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跟不上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大多数企业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基础不完。另外,风险管理缺乏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反映滞后,财务预警管理完全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不能发挥较好的预测作用。

(二)财务预警意识淡薄

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忽视甚至阻挠财务预警管理建设,只顾眼前利益,不能彻底理解财务预警的内涵和意义,对产生的财务风险丧失应有的控制力。由于对财务风险的预警意识的薄弱,绝大部分企业未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更无从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三)财务预警方法、标准、指标不适应发展,决策缺乏科学性

多数的财务预警管理只是照搬国外的预警理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机械地将财务数据代入现有的预警模型,根据结果简单地得出结论,忽略了经济环境、准则变化的影响,这样检测出的预警结果的准确性还是有待考证的。而采用的标准也相对单一,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问题,没有区别行业、区别企业灵活选取相适应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行业特征、企业特点不同,财务危机的影响因素也不会相同,同样的指标所揭示的信息也不会相同,预警效果的差异就会很大。另外,在指标的选取上仅仅靠定量化的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无法全面、综合的揭示企业暗藏的风险。依据这样的预警信息所作出的决策缺乏了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反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预警灵敏性差、时效性差且缺乏动态监测。

财务预警的指标多数依赖财务报表数据,而这些财务数据往往不能实时敏感的反应财务状况的危险程度,也没有对应风险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预警信息就反映了一个结果,对风险产生的过程和原因,没有充分、深刻的研究,即使诊断出企业的隐患,也不利于及时提出应对的防范措施。并且,财务报表数据通常在当期结束才会公布,很多企业更是采用年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间上非常滞后,就预警而言早已失去了时效性,根本没有发挥预报风险的功效。再有,仅在一个时点做预警分析,这只是一种静态分析,而要真正发挥有效的警示作用,应该进行动态分析,即长期、动态地进行监测。

三、加强财务预警管理的建议和举措

准确的财务预警能指导财务决策,使之更加科学化,能让企业按期收回投资,获得预期甚至更大的收益。对现阶段财务预警管理存在很多不足的情况,以知识和理论为依托,结合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相符合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财务预警管理体系

借鉴国外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加强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财务预警管理管理体系。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发展相匹配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合理设置部门,配备专业人才。

(二)强化财务预警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强化财务预警意识,建立具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财务团队,是财务预警管理有效运行的前提。在企业内部,应全面强化预警观念,使预警管理意识根深蒂固,提高防范意识。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更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对发现的问题充分重视、分析原因、合理建议,并将财务预警与风险责任相结合,设立考核评估机制,奖惩分明。同时,形成各部门的联动,将财务预警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流程和环节。

(三)设立恰当的财务预警指标,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

结合企业实际、行业状况、外部环境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顺应企业要求的切实有效的预警模型,并在实际运行中定期对其有效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检验系统的理论基础,不断进行修正和更新,使其适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保持高度的有效性。恰当的选取财务定量指标,把体现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运营质量及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的指标植入财务软件系统,进行实时计算、实时分析、实时监测。注重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密切关注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同时,引入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战略、营销策略、信用等定性指标。定量分析往往灵活性比较差,而定性分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凭借的是丰富的经验和非财务因素,有时反而比较可靠和有效。总之,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完整的反应公司的各个维度,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

(四)加强财务预警系统动态监测,强化系统运维

在日常工作中,应提高财务与预警系统的动态功能,加强系统运维。注重对过程和原因的监测和分析,动静结合,及时更新数据,调整指标和临界值,修正预警系统,确保预警系统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提高预警准确性。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确保财务预警系统运行的环境结构合理、程序恰当、职责分明。

结束语

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从财务业绩、成长能力、企业战略等多个维度,实时监测,让财务预警真正的成为企业运行的“雷达”,发挥有效的作用,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魏新源,企业财务预警及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2期.

[2] 黄苏华,浅议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现代商业》,2013年12期.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20-03

公安院校是培养训练人民警察的重要基地,按照人民警察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实行警务化管理。人们常常认为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仅指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警容风纪、内务制度、纪律作风等方面的管理,似乎它与教学及学校的其他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院校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警务化管理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警务化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对一切警察事务的管束和治理。与此相应,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应当包括公安院校的各个部门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警察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参照有关的警察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对学生所进行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知识传授、习惯养成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内容既应包括学管人员的管理,又应包括各科教师的教育及教务、后勤等教学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而其中对学生的警务化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和各科教学工作;其目标,既应有对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应有智能及体能等各方面的培养[1]。

二、警务化管理功效上的“严”要求

公安院校是为公安队伍打基础的学校,从踏入公安院校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对于促进学院素质的提高、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严格正规真正达到科学、系统、全面的标准,重点在“严”字上做文章,以不断优化严格正规的效果。在学校建设特别是管理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严格正规作为明显标志、过硬项目、经常现象、传统优势和拳头产品,作为一项有特色的项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一)严之有据

就是坚持依法从严治校,按章办事。增强严格正规的政策性。严格正规是以“公安院校军事化管理条令”和公安工作实际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依据的,决不是也不能是脱离上级的要求而别出心裁地搞花架子,脱离学校担负的主要任务去做表面文章。具体地讲,院校管理要符合“军事化管理条令”的规范。警察礼节、警容风纪、日常管理、执行纪律、实施奖励、政治教育、后勤服务工作都要按照“条令”的要求具体实施。各级领导严格按照“条令”进行指导,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条令”管理队伍,教员严格按照“条令”组织教学。全体人员按照“条令”严格规范行为,培养作风。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工作中,始终坚持强调“条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严之有法

也就是说,在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认真落实“条令”和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要有联系本单位实际,体现本单位特色的“招法”和具体措施,提格正规的可操作性。那种上下一般粗、传声筒式的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警察队伍建设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有公安工作基础训练特点的严格正规的工作套路。从工作范围上,逐步确立严格正规的概念,不光使管理教育工作做到严格正规,也使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等做到严格正规。

(三)严之有理

就是要注意教育引导、启发觉悟、增强自觉性。对管理者而言,制订的计划,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手段都要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符合学校建设的需要,符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被管理者来说,接受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则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习训练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政策、划清界限,避免急于求成或操之过急等情况的出现。在强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讲清道理,明确意义,不仅要使每个同学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能压制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强调严肃纪律、赏罚分明的同时,要注意文明管理,以理服人,既不能简单粗鲁、以罚代教,更不能滥施纪律;在强调按职管理、按级管理的同时,要坚持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强弱都要一个标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不搞上下有别、亲疏厚薄。

(四)严之有度

即在工作中贯彻严格正规这一指导思想时,要注意研究教育、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增强严格正规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掌握了解其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才能恰到好处地开展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和被管理这一矛盾的双方互相统一协调。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来把握的:第一,教育适应阶段。主要是每年的学生入校,贯彻以教育为主的原则,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上级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学习学校关于严格正规的有关文件、规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认清公安院校的性质、作用,认清严格正规对警察成长的重要意义,启发他们自发、自觉、主动地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去做。第二,全面培养阶段。当集训结束,学员进入全训阶段,干部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就要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力度,注重“形”的塑造,引导大家和学校其他人员一样,时时、处处都用严格正规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实践严格正规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养成培养阶段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员都到了学校生活的中后期,思想上容易产生麻痹情绪,工作中也容易出现疲沓现象,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这一阶段要做到教育和管理并重,一方面通过深入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严格正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倾向性的问题,把各类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问题突出的必要时还应采取组织手段,执行必要的纪律,努力使学员们逐步做到严格正规的“四个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

(五)严之有方

就是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增强严格正规的科学性。抓严格正规要着眼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做工作,坚持以教育为主,以打基础为主,以增强能力为主的原则,帮助学员在严格正规的工作中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和锤炼素质。还要着眼于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做工作。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反应较慢和问题较多的同学,必须耐心细致,加强帮教,要防止和克服主观臆断、简单粗暴的现象。对素质比较好的、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也应有必要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人为地降低工作标准和“灯下黑”等情况。因此,各级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学习和锻炼,不仅要解决严管、敢管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会管、善管的问题。比如,这几年我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探索采取的一大型集会、组织公共场所的集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学员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学员争先创优积极性;以了解社会实际为载体,培养学员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实践雷锋精神等做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严之有恒

就是要常抓不懈,严格养成,增强严格正规的持续性。严格正规贵在经常、难以养成,必须下苦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在具体工作中,牢固树立“长期抓,抓长期”的思想,制订工作计划和措施,基本上应涵盖学员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继建立起严格正规工作的调查研究、骨干培训、工作计划、目标责任、检查批评和总结研讨等项制度,对学坚持从一入校抓起,从一日生活、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把严格正规划入学校党委的工作议程,坚持经常抓、反复抓,即重视抓好“每一次”。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抓严格正规工作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并注重在具体工作中,引导和要求各级行政主管之间,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项工作之间,加强联系,互相学习,积极配合。主动在能力上的互补工作。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确保学校的严格正规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的具有“四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警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到每一个公安院校的学生,这个过程表现为学生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的促使下,完成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向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应从掌握各门课中的警务工作只是开始。因此,公安院校的各科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体系为指标,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结合起来[2]。

(一)建立相对具体的目标体系

应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化解为分项指标,贯穿到各门课程的各章教学中去,每章内容都应有较明确的逻辑线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三基”要求,并通过讲授、自学、提问、讨论、书面作业等形式促成目标的实现。同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达到熟练—形成技能),规定目标实现的不同层极:基本目标:克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心理及行为惰性,尝试用合乎“警务”工作要求的方法进行学习、思维、表达及交往。提高目标:把握有关警务知识,纠正不良的思维及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理性思维、规范表达、良好交往等方面的习惯。体验目标:养成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运用有关警务知识解决一般性问题的工作方法,并形成基本的工作技能。

(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四级案例教学法”

为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在精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实行“四级案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对理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四级认识规律,将案例由浅入深、从零到整地穿插到四个层次中去:第一步,运用片断案例,解释个别观点; 第二步,运用个别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第三步,运用完整案例说明系统理论;第四步,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完整案例。借此,最大限度地强化案例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

(三)重视“以点带面”的活动课程

所谓“活动课程”,指在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的多种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消化和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本着“教师与学生统一,课内与课外统一,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倡导和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由学管老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学习内容、方法上列出计划,对小组同学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借此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开展书面写作、口头发言、演讲、辩论、知识总结、课外阅读等活动,以深化课堂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并逐步养成基础技能。同时,以使课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与整个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一致,还应为学生列出“实践活动课题”,作为学生在校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四)采用知识成绩与能力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手段。警务工作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为此,公安院校的各科考核方法也应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知识考核可占80分,建立题库,将课堂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及课外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能力考核可占20分,考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思维能力及由此反映出的学习态度状况、课堂及课外笔记情况、书面作业水平等。

四、学生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被视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的目标,努力使具体、复杂的学管工作系统化。既做好狭义上的警务管理工作,又促进教学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

(一)强化思想工作,培养良好品德

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目标中的道德目标的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教育。对一年级新生,可结合学校的“入学教育”内容,重点进行端正学习动机、遵守制度、纪律和提高政治觉悟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形式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三年级是学习专业课、养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应强化学生的传统观、实践观、成才观教育。同时,还应注意“特征点”教育,在开学后、放假前、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等特殊时间安排有关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将平时教育和特殊时间教育结合起来[3]。

(二)严格日常管理,提高专业能力

学管教师应将学管工作目标与专业课的能力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善思、巧做、能说、会写、好交、勤学”等多种技能。其一,可放手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促其对学校的有关现象进行评议,从而培养其思维习惯;其二,可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行为能力,逐步达到“巧做”;其三,可经常举办演讲会、文艺晚会、队务会、专题讨论会等,要求学生“能说”;其四,开展练字、举办征文比赛、组织《通讯写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向报刊投稿、参加省市及校团委征文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做文章,提倡“会写”;其五,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外单位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其六,按照现代教育观“学会学习”的要求,大力提倡课外学习,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会学”。

(三)创设良好环境,陶冶学生身心

首先,各种方法并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采取理论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典型示范、对比鉴别、对话咨询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榜样激励和矛盾化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其次,注意多方参与,促进良好校风的树立。学管人员应配合学校教学、研究、党团、学生会等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承担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等各项任务,尽力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对决策层的助手作用、对任课教师的配合作用、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对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努力发挥社会文化的正向功能。如与有关地方公安机关联系,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做好毕业生表现情况的反馈工作;向学生家长发放联系卡、与有关单位建立警民共建关系等,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4]。

总之,教学结合是促使公安院校全面、科学、系统、有效地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握警务化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公安院校的所有工作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整体效能,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向人民警察的转变,培养出合格的公安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2]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5

近几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日益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他们在介绍其基本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深人分析,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推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从近年来世界警务改革包括我国公安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看,在公安改革中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可行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公安行政管理具有一般行政管理的共性特点

公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安行政管理包括户政管理、国籍管理、出人境与外国人管理、边防检查、国(边)境治安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消防监督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公共场所与公共秩序管理、枪支弹药与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管理等10多个方面。仁5了这些虽为公安机关所特有,但其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一般行政管理的共性特点。

(二)西方警务改革的成功实践

近代警察产生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次警务革命。即:警察的职业化、警察的专业化、警察的现代化、社区警务和私人警务仁6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兴起,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大量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警务改革,“效益”、“绩效”、“竞争”、“成本效益”分析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成为这次改革的突出特色,“满意决定警务论”成为英国警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公众对警察的满意程度”也成为衡量警务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英国的第四次警务革命仍在进行当中。改革的实施基本达到了“无增长改善”①的效果,提高了警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三)社会多元化的警务需求

公安工作就是为整个社会提供无偿的公共安全服务,公民无论贫富或地位高低,在享受公共安全保护方面是平等的。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裕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已经不满足公共安全服务的平等提供,比其他阶层更为关注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迫切希望在公安机关提供的一般公共安全服务之外,有更加多元化的安全服务。而政府服务的平等性决定了公安机关不可能给他们提供特殊的服务,他们的需求只能在公共安全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中寻求解决。同时,《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原来由检察机关管辖的九十多种经济犯罪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一些新的犯罪如证券犯罪、计算机犯罪等大量出现。在警务资源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公安机关刑事执法任务的增加必然影响其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公安工作特别是公安行政管理社会化的问题已经不能回避。

(四)深化公安改革的内在呼唤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公安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目前,公安改革正处于全面发展、不断深化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公安行政改革急需理论的支持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无疑叮以作为指导公安行政改革的理论之一

二、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安改革中需要强化的几个观念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安改革进行分析,笔者感到,以下几种观念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效益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是突出强调政府管理中的“三E”,即经济、效率和效益—通过引人市场机制,改造政府运作,以节约开支,追求效益最大化。目前的情况是,公安改革中尚未真正树立效益观念,没有把节约行政成本作为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实际工作中对公安_l作的“投入”既有不足又有浪费,对公安工作的“产出”(实际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人海战术”、“不惜一切代价”达到某种目的的做法尚普遍存在。

(二)“顾客至上”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称为“顾客”,强调把“顾客满意”作为政府施政的目标,并运用“顾客需求”的导向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对象虽然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即打击的违法犯罪分子、保护和服务的人民群众,但都存在一个如何“服务”的问题。目前,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强调严厉打击多,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重管理轻服务。最近几年,公安机关虽然提出了“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了“执法为民”的公安改革理念,但这些在公安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性经济人”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包括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理性来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部门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绩效管理,强化对人员的监督。多年来,公安机关始终强调政治建警,大力倡导的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这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警察也是一个“经济人”。近年来,公安改革中的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直比较薄弱,落实得也不好,警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警察的工作具有高负荷、高危险的特点,并在总体上实行1年365天、l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制,付出的辛苦和承受的压力远非其他部门能够相比。我国每年有500名左右警察因公牺牲,近万名警察负伤。但是,目前我国警察的工资、福利待遇、伤亡抚恤、医疗保障等,与一般公务员基本相同,造成警察付出与回报的反差日益扩大。

(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社会化观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政府管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以建立有限政府,减轻政府负担。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属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但对其市场化、社会化的研究尚未引起应有重视。近年来,公安机关虽然提出了公共管理和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推动了大城市保安服务业、押运业的市场化、社会化,但做得还远远不够。如110报警服务至今仍未实现社会联动,有关服务不仅没有市场化、社会化,而且60%一80%的接处警不属于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

三、公安改革中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怀疑和批评。尽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公认的效果,但从其理论趋向以及实践模式来看也并非尽善尽美,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或缺陷。公安机关因其性质、任务和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在推进公安改革中对此更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市场化问题

1.公共责任问题。由于市场化是以营利为目的,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者可能会在对低成本高收益的追求的驱动下,不尽职尽责。这也是制约公安工作全面引人竞争机制的主要问题。比如,破案招标制之所以昙花一现、难以推广,主要在于:一方面公安机关刑事破案工作非常特殊,要使用特有的侦查手段,是针对特定人的侦查,案件的复杂程度、侦破的难度实际上不可能用经济指标来准确标定;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危害重大、影响恶劣的案件,公安机关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警察的生命,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

2.公共安全服务不平等问题。公安工作中部分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后,将会造成原来平等提供的服务在实际中出现不平等,有钱的可以享受比较好的安全服务,没有钱或者钱少的少享受或者不享受一些安全服务。近年来一些地方尝试开展的企业点警制,出发点虽然是为了转变公安机关的作风,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①

3.保安服务业违法违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保安服务市场上存在着所谓的“黑保安”。这些没有经过批准私自成立的保安服务公司,出现了不少侵犯人权、侵犯公私财产的问题。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保安服务业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确立明确的服务标准,对服务绩效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向公众提供充分的公共安全服务信息,并协助公众有效使用公共安全服务;建立广泛的的协商机制,听取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服务提供者、使用者、雇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服务的改善和提高;贯彻平等的原则,特别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明确申诉程序,建立纠错制度,及时查处和纠正服务中出现的}可题。

4.私人侦探和私人保镖问题。近年来,尽管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认可,但我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私人侦探、私人保镖。应当承认,私人侦探、私人保镖虽然是为私人提供安全服务的,但这种服务也是公共安全服务的组成部分;私人侦探、私人保镖顺应了社会多元化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不久前,针对近两年相继发生的富豪被杀案件,①有人撰文指出:“私企老板人身安全引起关注”、“中国富人安全谁来保障—富人也是弱势群体”。还有学者提到“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只要社会有需要、客户有要求,从业者有利益、有钱赚,那么存在就有合理性—当然,前提是不违法,不能扰乱社会治安。”〔7〕但笔者认为,目前国家对私人侦探、私人保镖在法律法规层面还没有任何的规定,对其认可无法可依;另一方面,允许其存在并提供服务,在保护人权方面可能弊大于利。

(二)重视结果而非过程的问题

从注重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转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只能建立在社会法制体系已经十分完备、公民守法意识普遍很高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在这两个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从我国公安法制建设的现状看,尽管已有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的国家法律49件,行政法规82件,部门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800多件.仁8但距离法制完备尚有很大距离。从公安机关执法实践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力、案甚至执法犯法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引人竞争机制的局限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竞争引人政府的公共服务,改变了政府独家垄断公共服务的局面,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但公安机关引人竞争机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职能,只能由自己履行,不可能允许社会力量来竞争。即使有竞争,也只能适用于公安机关内部。

四、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看公安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建立“投人”保障和“产出”评价机制,提高公安效益

“公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警察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讲效益的警务理论研究和警务改革是毫无意义的。衡量一个国家警务工作机制是否科学,关键要看其警察工作效益是否最大化。有了效益的意识,警察工作自然会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19:目前.公安工作和公安改革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追求“三E”的理念。一方面,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公安工作的投人严重不足。据公安部2002年统计测算,全国县级公安机关要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年公用经费缺日达76.5亿元;全国40%的派出所没有机动交通工具,38%的看守所没有囚车,有1万名民警没有换发“99”式新警服。另一方面,在日常公安工作中,尤其是在打击犯罪方面,公安机关却常常搞所谓的“大兵团作战”和“人海战术”,几十年习惯于进行拉网式排查和集中统一行动,“严打”和“专项斗争”往往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当然,对于一些影响恶劣的特大、重大案件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应当将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遗余力地予以解决。但是,在日常的警务工作中,则应当重视“成本效益”问题。公安机关“投人”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情况,已经成为影响公安效益的突出问题。

1.制定经费标准。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分类制定公安机关办案经费、训练经费、装备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等开支定额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予以保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补贴力度。要通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安经费标准,从制度上解决“投入”不足和需求无度、资源浪费两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保证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2.科学设置机构。目前,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过多,分工过细,造成部门职能交叉重叠,互相掣肘,推诱扯皮,难以形成合力。应当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符合公安机关实战需要、有利于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机构设置模式,科学划分领导机关、一线和基层的界限。只有综合性、监督J哇和行政决策辅职能的领导机关,可继续保持现行机构设置;在直接承担维护稳定、行使治安行政管理权和履行刑事司法职能的一线和基层,实行机构建制,省级以下公安机关实战业务部思想、执法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门分别建立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同时,按照革,以推动公安工作由目前的管制警务向服务警务相同相近职能交一个部门归口管理的原则,综合设转变,由以行政为中心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方向置机构,将地市级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由目前的发展。30个左右精简到10个左右,县级公安机关内设机1.转变执法观念,坚持执法为民。公安机关、构由目前的20个左右精简到5个左右。人民警察要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

3.优化警力配置。全国现有的257个地级市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中,有93个市下辖一个区,其中城区人口在50万强化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时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以内的43个,50一100万的41个。根据吉林省辽督的意识,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源市公安局机构改革的经验,市辖区少、人口规模现公正、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执法形式与执法目小的城市,可以撤销分局,打破有区必设分局、有的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执法和服务中,要把人民群街道必设派出所的格局,根据需要设置警署或中心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派出所;县公安局的派出所,也可以打破一乡一所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的格局,合并设置中心派出所;警署和中心派山所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设警署长(所长)l人,政委l人兼综合组组长,民。副警署长(所长)3人分别兼任队长,防止出现机2.放松规制,创新管理模式。公安行政管理关化倾向;精简市公安局和县公安局机关的编制,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的面太宽、管的事太机关人员编制不超过本市、县公安编制的10%;多、管的度太紧,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管不了也警力配置优先保障派出所,根据派出所工作需要核管不好”的情况。因此,应当适度放松规制,以足编制,需要多少就配备多少,不足部分一律通过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动公安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精简机关人员解决。逐步实现由管制警务向服务警务的转变,由以行政

4.实行公安工作年度综合评价制度。针对本权力为中心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方向的发展,探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的措施、办法。对原来由公安机基础上,由当地政府确定公安工作的年度量化工作关管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应再由公安机关目标,并根据工作目标制定公安机关的经费预算;继续管理的,要坚决退出;对原来由公安机关管年终则组织力量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公安机关完理,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仍然需要公安机关继续管成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未达到目标任理的,要不断创新管理思路,改进管理方式,切实务要求的,认真分析各方面蒯京因川属于客观形势瑞誉港‘管好;对原来不由公安机关管理;随昔社会变化而造成“投人”不足的,下一年度增加预算;因公安机关自身原因造成的,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时,下一年度相应减少预算经费,促使公安机关进行内部挖潜,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和队伍管理机制。

(二)坚持执法为民,实现由管制警务向服务警务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J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服务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和理念越来越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也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的“顾客至上”理念,推动了政府行政改革的深化,昭示了改革的方向,对我国的行政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公安机关过多地强调了自己的强制管理职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管制警务模式因此,必须对公安机关的执法的发展,需要公安机关管理的,要积极承担责任,有效履行职责。L10)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公安行政管理工作重大政策措施的调整,要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在全面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严格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法律不允许和于法无据的行政审批要坚决取消。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上。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要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放宽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3.引人“顾客”理念,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这方面,不少国家的警方都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英国在第四次警务改革中就曾出现了过多强调服务而使警察打击犯罪职能弱化的问题。“忽略首任务是打击犯罪,警察的关键职能是对付犯罪活动和成功地打击犯罪”,导致“目前越来越多与犯罪无关的事情要警察去干,致使警察这一基本职能越来越冲淡。”“警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付犯罪而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呼救电话只有18%与犯罪有关。警察直接对付犯罪的时间只占工作时间的40%”仁11]因此,我们首先要强化和优化警察预防犯罪、打击犯罪的核心职能.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该打击的一定要毫不手软维护好一方平安,才是公安机关对人民群众真正的、最大最好的服务.其次要尽可能参与积极的非警务活动,不参与消极的非警务活动。

(三)界定警察的核心职能和边缘职能,推进公安工几作社会化

我国很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这些任务具体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按照分工承担。警察职能是警察对国家与社会所应发挥的效能与作用,体现着国家赋予警察的使命与要求。日2〕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所履行的职能,包括核心职能和边缘职能。在我国,广一义的维护社会治安力量,除警察外还包括保安、治保会、企业内保组织、治安联防队伍等所谓的“非职业警察”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具体指导“非职业警察”从事一部分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非职业警察”发挥的这一部分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警察的边缘职能或附带职能随着社会对公共安全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无偿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状况已越来越难以维持,推进公安工作的社会化已经是必然趋势。

因此,有必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重新明确警察的职能定位和职能划分,进一步界定警察的核心职能和边缘职能,逐步将边缘职能社会化,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警务需求,重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体系一在剥离警察边缘职能、实行警务一L_作社会化方面,英国采取了以下办法:第一,义务竞标、向外承包。通过市场的方-法,将原来属于警察的一些职能的具体操作转移给社会团体或者私营企业,但警察仍然对这些职能负有责任。这叫做“不完全剥离”:如在《波森调查》中,英国的警察局长协会和皇家警察督查处概括出了19项可以转让的“附带任务”,包括寻找失踪的人、看护碎死者、为大型活动担任警卫、签发持枪证和经销酒类许可证以及提供预防犯罪的咨询等这些职能被认为应由警察负责但是可以文职化或者承包出去。通过这种方法,每年可以节约警察机关近2亿英镑的费用。第二,职能移交。将一些附带职能彻底从警察工作中“剔除”,交由非警察机构去完成。《波森调查》列出了37项之多,包括停车管理、护送超大型道路运输物品等这些原来由警察完成的任务完全交由私营企业承担。第三,授权社区。将警务工作的一部分回归社区,通过对社区授权,警察和社区互动,共同完成原由警察独立完成的工作。这种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仄警务”在英国兴起,“辅警”的作用上升。英国内政部2001年的《新世纪的警务—警察改革的蓝图》特别强调,“一线的警力能够通过加强警察辅助力量的作用得到强化。将一些由正式警察所承担的任务转让给这些警察的辅助力量来承担,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能够将一些基本的巡逻职能授权给这些辅助警察力量去行使。这样将会提升维护社会治安力量在社区的可见性,能够有效对付一些以及违反治安的事件’,口3〕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警务工作社会化,是建立在比较完备的法制基础之_仁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公民守法意识、诚信意识普遍不强,广泛推行警务工作社会化的基础条件显得十分薄弱。因此,界定警察的核心职能和边缘职能,推进公安_l作的社会化.应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当前,应着重完善已有“非职业警察”的运作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公安工作社会化的市场基础。

1.加强企事业单位内保组织建设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经济民警队伍,一些大型厂矿企业还建立了专门的公安机关-1994年,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国务院决定对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进行改革,将其原有的执法权限交由当地公安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被改为内部治安保卫组织。1997年公安部、国家经贸委联合的《国有企业治安保卫_L作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国有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按照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原则设立保卫机构,或者选择其他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保卫工作形式”。当前企事业单位内保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素质不高和变相行使执法权等。公安机关作为企事亚单位内•保组织的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应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内保组织的指导、监督,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支持他们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和惩治违法违规行为,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大力发展保安服务市场。保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建立保安公司是用市场的力量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举措。近几年来,保安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保安业还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地位。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保安服务市场,应当解决以下问题:(l)完善立法。一方面要修改《警察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条件已经成熟、实践证明已经可以社会化的职能从警察的职责任务中剥离出去,扩大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领域。另一方面要尽快进行保安服务业立法,使保安业在提供安全服务方面有法可依。(2)公安机关对保安服务业要逐步放松规制,重点是监督保安公司和保安人员依法提供服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3)允许更多的资本投人保安服务业,尤其是民间资本。(4)允许保安业跨区域发展、竞争。(5)允许保安业加人社会调查领域,协助警察调查。(6)进一步完善治安承包制度。〔14〕

3.充分发挥治保会的作用。基层治安保卫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动员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义务联防队员等协助警察维护一定区域的社会治安,其作用不容忽视。1952年公安部制定了《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1982年《宪法》把治安保卫委员会肯定下来,明确规定它是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组织。治保会设在厂矿、学校、街道、乡村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其成员由群众选举产生。治保会受所在单位、居委会、村委会领导,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指导下开展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公民越来越多地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治保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充分发挥治保会的作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来推进公安工作的社会化,是我国的优势。(l)进一步加强治保会建设,充实新的力量尤其是年轻力量。(2)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治保会的工作中来,采取义务激励和功利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刺激基层基础工作。(3)扩大治保会的工作范围,加大其在帮教受刑事处罚人员、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刑罚的执行方式会不断增多,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等也会增多。对这些人员的帮教管理应逐步交由治保会等基层治安组织具体负责。

4.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其他途径。公安机关应逐步退出非公益性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如营利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展览会等,依法强制经营单位承担安全保卫责任。应通过市场竞争等方式由保安公司或其他类似组织承包,公安机关只负责指导监督。通过实行资格认定、公开招标等方式将机动车安全检测交企业负责,公安机关通过日常交通管理监督企业严格按规定执行。通过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探索保险公司介人消防工作的新机制。

(四)强化竞争激励和监督制约,增强公安机关

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警察也是一个“经济人”,生活在社会中,也有个人的需求,也会去获取自己的利益。但警察又不是普通的人,国家赋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一定的特殊权力。因此,在警察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之间建立平衡,是警察管理必须要注意的间题。既要大力弘扬政府人的公共性、奉献精神,又要看到“理性经济人”强调人的自利性,强调公私利益的和谐性。追求私利虽然不是人唯一的行为动机,但它是人本性的基础。但是,即使个人纯粹追求自身的利益,丝毫不关心别人的利益,也会在某种制度安排下自动地增进社会利益。“理性经济人”假设实际上等于假设一种最不利的情形,然后从这个前提出发,追求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产生最令人满意的结果,即在最不利的可能中寻求最好的结果。[l5〕警察管理的制度安排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强化竞争激励和监督制约。

1.激活竞争机制。主要手段包括:(l)竞争上岗制度;(2)绩效考核制度;(3)末位淘汰制度;(4)破案招标制度。

2.严格监督制约。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手段包括:(l)推行警务公开;(2)实行警务规范化;(3)严肃查处违法违纪人员。3.落实从优待警。从优待警已经讲了多年,但实际上一直没有落实到位。警察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其工作的高危险、高负荷不相适应;现行公务员制度以单位确定领导职数、以领导职数确定非领导职数的规定,造成警察职务压职压级的问题十分突出;警察因公伤亡抚恤标准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警察执法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在执法办案尤其是处置中,经常受到侮辱、诽谤,甚至是暴力侵袭。①因此,国家应当实行专门的警察工资制度,适当提高警察待遇;建立单独的警察管理制度,将公安机关的人员分为警官、警员、专业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并分别规定相应的职务序列;加强因公伤亡警察的抚恤优待工作,大幅度提高抚恤金标准;改善执法环境,保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等等。

警务化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政治工作;创新;福建省;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853(2013)03-0001-08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我省公安机关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实现了跨越性进步。公安政治工作是做好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构成队伍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本文旨在深入总结新世纪以来我省公安政治工作的主要成效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推进公安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新世纪以来我省公安政治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加之福建处在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各种矛盾问题来得更早更多,我省公安机关深入贯彻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依法治警的方针,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内外部的各种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政治工作,在迎接挑战中破解难题,在把握机遇中加快发展,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省公安队伍不断壮大,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万分比提升了1.96;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2000年占总数10.9%提高到2012年的53.8%;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从经验式、粗放式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公安队伍忠诚本色始终不变,履职能力明显增强,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开展、各项重大安保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保证和舆论支持。主要做法及成效有:

(一)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不断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1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给公安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从我省看,民警思想活跃,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快。各级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不动摇,切实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铸造忠诚警魂,永葆政治本色。

1.切实加强理论武装。跟紧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组织广大民警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不间断地部署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既有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开展的,也有针对我省公安队伍实际组织的。从“贯彻十六大、公安怎么办”大讨论到“建设海西,公安先行”,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福建警察精神教育实践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开展,进一步促进了队伍中突出问题的整改解决,增强了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也为加强公安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3.不断改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省厅制定实施了《福建省公安机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规范》,三明市公安局总结形成了“七必访、七必谈”工作制度,龙岩市公安局进一步规范明确了政工领导的工作职责,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开展战前动员、表彰激励、一线慰问等战时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公安政工网站和网上教育训练平台,完善网上学习、互动交流、网上调查、业务培训等功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二)面对艰巨繁重的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实战本领

这10年多来,既是我国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对公安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树立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的理念,逐年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高质量效益,为各项公安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素质支撑。

1.训练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的颁布实施,“三个必训”要求得到不断落实,首任和上岗培训更加严格,警衔晋升培训要求分级分类,基层一线民警实战训练得以广泛开展。建立健全了公安机关党委统一领导、政工部门牵头主抓、警种部门分工负责、院校基地协调联动、省市县三级管理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

2.实战练兵日益加强。积极推动教育训练从侧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战训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2001年省厅在晋江抓实战练兵试点,之后分三步推进全省警务实战训练深入扎实开展,举行了全省苦练基本功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召开“轮训轮值、战训合一”现场会,实战训练走在了全国前列。2009年以来我省又探索创新开展综合实战对抗比武考核,以考促练,以赛促练,检验实战练兵效果。

3.训练基础不断夯实。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加大师资队伍、培训教材、训练基地建设力度,组建教官团,开展“精品课程(讲座)”评选,建立完善公安民警教育训练网络平台。目前全省设区市和多数县级公安机关建立了训练基地,并开展了分级评估。省厅训练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

4.公安院校转型发展。从实行中专、大专公安学历教育,到2000年福建省人民警察学校和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再到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进一步从学历教育为主向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转变,由此我省公安院校走出了资源整合、层次提升的发展之路。先后为全省政法、公安机关培养了2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培训在职民警近20万人次。

(三)面对公安队伍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化正规化建设

10多年来,我省公安队伍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各级公安机关逐步探索走上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正规化轨道,训练条令、内务条令、纪律条令、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队伍管理规章制度相继颁布实施。全国“二十公”以来,我省认真贯彻《2004—2008年全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纲要》,坚持“整体布局,示范先行,梯度推进,全面提升”的思路,逐年规划重点,分批开展达标,正规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1.抢抓机遇,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进班子”,全省9个设区市公安局长全部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并逐渐固化为党政班子的结构性要求。市、县两级公安局长(政委)全部实行异地交流任职。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基本实现对本级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领导干部的直接任免或提名呈报。

2.注重规范,严格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实战部门实行“队建制”,派出所机构规格统一确定为副科级。按照公安部的部署,对地方公安编制进行清理、冲销。协调省委编办等部门率先出台《福建省公安机关文职人员管理办法》,开展文职人员聘用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

3.强化养成,狠抓内务管理。在全省广泛开展遵守《内务条令》夺标竞赛活动,立足基层,重在常态化,每季度定期开展评比,促进内务管理正规化。县级公安机关统一细化了内务设置标准,派出所和警务室的外观标识、警用车辆外观制式达到规范统一,户籍、交警、出入境等服务窗口普遍实行低台式、敞开式办公,服务设施配备整齐划一,基层所队面貌焕然一新。

(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期待,不断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新时期社会人际关系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以群众的期盼为念,不断推动服务理念、管理思维、执法方式的创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理念贯穿于执法全过程,进一步回应和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1.坚持典型带动,提升为民形象。大力培树“漳州110”这一重大先进典型,在全省广泛深入开展“远学济南交警,近学漳州110”活动,使“有接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深入警心。我省先后推出6个受到国务院命名表彰的公安基层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前茅,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漳州110”、晋江刑警等先进典型广受群众好评,成为警民和谐关系的生动示范。

2.坚持走访联系,融洽警民感情。从元旦、春节期间精心组织“爱民月”活动,到广泛开展全警大走访活动,从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到建立公安微博群、在全国首创“百名公安局长微博访谈”,警民之间联系渠道越来越多样,沟通程度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各地公安新闻、公安频道或专栏、公安网站不断健全,警营开放日、警民恳谈等警民互动更加热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3.坚持民意主导,提高群众满意度。探索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公安工作考评体系,逐步从以内部评价为主,向加大民意测评比重转变,群众满意率成为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杠杆。重点在接处警、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窗口单位安装评价器、实行电话短信回访,第一时间接受评价、征集意见、整改问题,赢得群众满意。近年来,省、市公安机关委托第三方开展公安工作满意度调查,群众满意率屡创新高,2012年下半年达到了96.98%。

(五)面对民警需求增长的现实变化,不断加大从优待警工作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警精神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转型升级。各级公安机关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加大从优待警力度,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以解决职级待遇为重点,在政治上关心民警。组织实施执法勤务机构人民警察警员职务套改工作,套改后全省一级警员职务(含)以上民警占53.9%,比套改前增加了22.9%。抓住实施综合警务改革创新的契机,争取核定县级公安机关科级职数1.3万名、配置率达40.62%,比改革前增加12个百分点,有效拓展了基层民警职业发展空间。

2.以落实民警津(补)贴为重点,在生活上关爱民警。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为基层一线民警发放加班误餐补贴,受惠面达58.3%。认真兑现警员职务套改后相关津(补)贴政策,全力推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补贴的落实,进一步提高民警经济待遇。成立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设立民警职业风险救助金,精心组织慰问、功模休养、公安英烈母亲(妻子)休养等活动,传递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3.以加强心理健康保护为重点,在身心上呵护民警。省厅成立了福建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家组,制定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意见,组织专家赴基层一线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省厅及设区市公安局建成了民警心理行为训练中心并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民警心理压力。

4.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重点,在文化上提升民警素质。省、市两级公安机关成立了公安文联组织,开展全省公安民警歌手大赛、卫士之光展览、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慰问,因地制宜组织民警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广大民警文化生活需求。建立展示厅、荣誉室、荣誉墙,为从警满30年、20年的民警分别颁发金质、银质荣誉章和荣誉证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警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新时期公安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突出问题

从社会大背景上看,我们党正面临着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同样十分突出地摆在公安机关面前。从自身状况上看,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来源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加入警队,高学历民警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这给公安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管理带来了许多新课题。当前公安政治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一)公安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不够凸显

1.公安政治工作性质地位缺乏明确、权威的法律界定。我国公安机关脱胎于人民军队,公安政治工作源起于军队政治工作。1952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建立公安部门政治工作的决议》,此后一些会议和文件也对设立政委、教导员等作出了要求。但从法律上看,公安政治工作一直处于尴尬境地。1995年颁布的《人民警察法》,作为规范警察队伍建设和执法行为的重要法律,却没有对公安政治工作性质地位进行表述。2007年实施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也只是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内设执法勤务机构和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主管政治工作的政治委员、教导员、指导员等警官职务。”是否设政工领导并非硬性要求。其他有关公安政治工作性质地位的表述只是散见于领导讲话及工作规范之中。相较于军队有政工条例作为政治工作的母法,对其性质、地位及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明确的规范,公安政治工作则缺乏权威、明确的法律界定,处于一种“名不正、事不顺、作为难”的状态。

2.基层实践中公安政治工作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公安政治工作不同程度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地方对政治工作认识片面,只重视人事工作,或窄化为学理论搞教育;有的把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割裂开来,形成“两张皮”,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少地方把政委、教导员(指导员)当作从副职提任局长、所队长的跳板,或是用于照顾安置干部,“只要帽子,不要职责”,政工领导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于分管业务工作,“不愿做”、“不会做”政治工作。

3.公安政治工作缺乏理论研究支撑。相对于实践发展要求来说,公安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对其性质、地位、作用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对基层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不够,对新形势下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改进公安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研究不多,理论创新成果偏少。国内公安院校也未设置公安政治工作的学科专业,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渠道。

(二)队伍正规化总体水平不高

1.公安队伍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公安队伍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管用有效的制度体系。现有的制度规定,原则性、指导性多,程序性、操作性不强,有的以公安机关内部通知、指导意见等形式下发,法律位阶不高,基层对照执行起来难度大。对涉及公安政治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如政工干部与行政首长的关系、政治机关领导的职位等未加以明确;对公安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如公共关系、舆论引导、心理健康等方面缺乏配套性规范。

2.“条块”协调不顺畅。在公安机关“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下,因为“条”、“块”责权不明确、操作程序不规范,公安队伍教育管理容易出现多头部署、多头管理、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等诸多问题。如,领导干部协管工作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有的地方干部管理权限上收,管理机制五花八门、相互掣肘,个别县级公安机关甚至连股级干部都没有任免的权限。

3.基层制度执行不到位。队伍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检查、奖惩机制作保证,“程序性制度”比较少,往往落不到实处,发挥不了应有的管理功能。政工部门缺少抓手或有抓手使用不充分,岗位绩效考评、年度考核、评议鉴定等管理手段流于形式,存在不敢管、不想管的现象。

(三)公安政工部门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1.政治工作机构设置不规范。从全国看,各地政工部门职能、机构规格、编制职数及下设机构设置等没有统一的规范,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不尽一致。从我省看,9个设区市公安局政治部下设机构有多种版本,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人事、教育、宣传等职能部门都是独立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部门的整体运作和政治工作综合效应的发挥。

2.政治工作资源较分散。因与所在地方党委工作部门的对应,不少省、市公安机关政工部门与党务部门分别设立,出现了“政治部门不抓党建工作”的现象,政治工作与党建工作各自部署、分头推进,政工部门难以有效运用党建工作载体、群团工作平台抓政治教育、抓思想工作。纪检、审计、督察、法制、等部门未能建立起密切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政治工作能力不适应。政治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时代感、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与现实要求和民警期盼不相适应。政工干部大多从业务领导、业务骨干中产生,接受政工知识及能力的专门培训少,“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影响了自身职责作用的发挥。与社会信息化、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相比,政治工作信息化步伐相对迟缓。

4.政治工作成效评估上有难度。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成效难以量化、客观化评定。现有的评价办法多采用查阅台账、听取汇报等形式,主观性、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由此,个别单位和领导产生了政治工作是“虚任务”、“软指标”的观念,认为“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得再多也难见成效。

三、推进公安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新时期的公安政治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胜利召开,为我们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动力来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加强新时期公安政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正规化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构建“大政工”格局为保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一)突出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提高公安政治工作的引领力

从性质上看,公安政治工作就是党在公安机关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要从确保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高度,始终把政治建警置于首要位置,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式手段,坚定理念信念,铸造忠诚警魂,引领公安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1.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提高公安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公安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队伍中党员占主体。要坚持以党建带动队伍建设,充分运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党建工作载体,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党员民警接受方式的新特点,创新学习方法,运用现代手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在具体组织上,要把政工部门与党务部门部署开展的政治教育活动有机统一起来,防止各搞一套。

2.以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队伍的灵魂,也是公安民警的立身之本。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作为公安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在活动形式上,注重从有形向无形转化,更多地通过典型引导、文化渗透、岗位创优、环境熏陶等途径,启发民警的主体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民警的价值追求。

3.以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提高民警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种行业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亦是如此,对民警职业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的力量。要综合运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以及纪律和法律的手段,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扎实推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民警察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公安队伍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突出正规化的主线作用,提高公安政治工作的规范力

坚持把正规化建设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主线来抓,按照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要求,在巩固“四统一五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一轮正规化建设规划,进一步拓展建设领域,提高建设标准,努力实现依法依规开展政治工作、依法依规建设管理队伍。

1.推进组织管理正规化。深入贯彻落实《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进一步推进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系列套改工作,在职务转换、职务晋升上实现新突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警员职务序列和常态机制,进一步拓展基层民警职业发展空间。逐步探索推进警务技术职务系列的改革工作,为专业技术民警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研究制定公安机关特殊人才的招录办法,努力吸收和引进专业人才。研究制定公安机关文职人员的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模式。推进辅警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明确辅警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健全辅警经费保障制度,推动辅警队伍的长远发展。

2.推进干部管理正规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协管的程序规定,完善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权限、程序规范,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水平。

3.推进内务管理规范化。坚持把内务管理作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修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进一步把民警岗位绩效考评、外出执勤管理、队列训练、工作作风等内容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民警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以新修订《内务条令》为契机,部署开展集中学习贯彻活动,进一步掀起学条令守条令的热潮,强化养成教育,培育优良警风。

(三)突出教育培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公安政治工作的支撑力

素质能力建设是公安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素质强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训练工作,提高教育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1.进一步面向实战开展教育训练。坚持练为战、练为用的原则,在训练理念、内容、方式上体现实战要求,满足实战需要。教育训练大纲中要增加实战训练的内容比重,教法上要更多地采用现场教学、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训方法,完善推广“轮训轮值、战训合一”模式。要加大实战教官培养力度,形成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教官队伍。要规范战术训练设施建设标准,为开展实战训练创造必要条件。

2.进一步面向民警开展教育训练。以修订《训练条令》为契机,进一步搞好民警在职训练的规划与设计,使教育培训更好地与民警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要进一步研究民警在职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推动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增强培训效果。要建立一套民警训练质量保证体系,从民警训练需求分析入手,进一步健全课程教授、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机制。

3.进一步面向现代化开展教育训练。树立向信息化要资源、要战斗力的理念,大力推动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建设功能强大的教育训练网络平台,逐步实现教育训练工作“教、学、考、管”的全程网络化运作。

(四)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提高公安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新时期的公安政治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以警为本的理念,建立关爱、激励、帮扶、优待机制,不断增强公安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1.健全表彰奖励工作机制。以修订完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励工作条令》为契机,加强表彰奖励工作的归口管理,发挥政工部门审核把关的职能作用,按照“控制数量,严把质量、功绩相当,重在激励”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表彰奖励工作机制。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探索利用新闻事件推出典型,综合采取媒体支持、社会参与、群众推荐等方式培树典型,组织开展“我最喜爱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扩大公安先进典型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2.提高民警职业待遇。从政治上关心民警、思想上关爱民警、生活上关怀民警,进一步落实从优待警工作举措,拓宽从优待警工作领域,深入实施“爱警工程”、“幸福警队建设工程”,努力使广大民警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协调提高警衔工资,努力争取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既提高民警职业待遇,又增强民警的职业荣誉感。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抚恤办法》,加强公安英烈基金建设,创新帮扶救助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公安优抚工作水平。

3.加大心理健康保护体系。坚持把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作为和谐建警和从优待警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咨询服务、心理训练、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兼职辅导员、社会专家“三支队伍”,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4.实施文化惠警工程。加大公安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争取以一流的表达生动讲述一流的故事。按照“一局一品牌、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建设警察文化中心、警察俱乐部,为民警学习、健身、休闲、娱乐创造条件,满足公安民警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突出群众满意的根本导向,提高公安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宣传工作、群众工作、警察公共关系是新时期公安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要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深入实践警察公共关系理念,拓展警民联系沟通渠道,增进警民感情,构建和谐关系。

1.开展全警公关。巩固传统宣传阵地,主动服务中心,紧跟重大行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树立“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公共关系员”的意识,策划开展组织警民恳谈会、相约警务室、微博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密切警民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2.加强舆情引导。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理念,进一步完善舆情研判机制、危机应对机制、新闻机制和主动引导机制,妥善引导涉警舆情,确保牢牢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努力减少负面舆情对公安队伍形象的损害。

3.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丰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方法,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培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坚持“传统+科技”、“面对面+键对键”,探索利用公安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借助“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民警微博等新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赋予群众工作新活力。

4.建立群众评价机制。坚持以民意为导向,创新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评议评价、调查测评方式,为群众监督公安队伍创造条件。

(六)坚持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大政工”工作格局

性质决定方向,地位影响作为。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公安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从系统、整体层面上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设计,统筹协调各种资源,构建起“职能明确、机制完善、运转有序、作用充分”的工作格局。

1.加强公安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尽快颁布实施《公安机关政治工作条令》,进一步明确政治工作性质、政工部门的设置、政工干部的地位作用、政治工作的内容范围等。研究制定《全国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确定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基本任务、工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