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教学范例6篇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范文1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ehueren)教授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等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语言顺应理论”,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可以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去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过程。同时,维索尔伦提出,语境动态顺应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动态地顺应语境。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社交的场合、对象等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在语言因素和语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语言的选择使用就灵活多变,使意义的生成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杨俊峰,2005)。意义的生成是语言和语境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的意义,而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影响乃至构成新的语境。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也要经历选择的商讨阶段。这一过程不仅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且还会受交际双方非语言环境的影响。因而,在口译过程中,要使交际持续顺畅地进行,语言的选择必须注意顺应性,既要考虑语言语境,也要兼顾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顺应。

一、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也称上下文语境,是指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语言使用者(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Versehueren,2000:104),也就是传统语篇研究中所包含的语篇衔接、互文性和语序等。语言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起着“对形式意义的依托和限制作用”(张侨辉,1998),即是说,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其所使用的语境才能确定,而语境反过来也在限制对所要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因此,在口译的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译员都应充分顺应语言语境,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口译过程涉及到跨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的转化,是以译员对源语的理解为基础的。在英汉口译中,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常因一词多义而变得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意义往往不固定,多依据各自的前后搭配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保持交际的顺畅进行,译员必须通过分析和掌握上下文语境来确定词义,选择合适得体的词语,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例如,“The books are closed, as the company is privately owned.”如果不推敲上下文,将原句草率地译成“这些书本是封闭的,因为这是一家私营公司”,就会使译文生硬晦涩、含糊不清,令听者不知所云。由于这家公司是一家私营公司,“thebooks”在此应译为“账目”,而“closed”也应译成“保密”或“不公开”,不宜译为“封闭”。所以,结合具体的语言语境,整句话可译为“这是一家私营公司,账目绝对保密”。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体现在词义上。就句法结构而言,英语句式较为严谨,比较依赖形式的衔接;汉语句法则比较松散,连贯多依靠语义和逻辑。在语篇建构上,英语篇章主要呈直线型或演绎型,即一个段落通常由主题句开始,继之以解释、证明主题句的句子;而汉语的篇章结构为间接的,多呈螺旋型或归纳型。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体、语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在英汉口译中,译员在如实传达原文意旨内容的同时,也应尽力顺应译语的语言结构,选择汉英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使译语满足听者的期待,易于听者接受。例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若照搬原文,将此句译为“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虽然忠实原意,却有冗余之嫌。如前所述,英语重形合,例句中用“if”明示条件关系,而汉语重意合,句内句间关系可通过句义暗示。翻译时,若将原句中的连词略去,不仅不影响理解,反而更符合汉语句法的规范,更能发挥汉语言简意赅的优势,将原文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力量体现得愈加强烈。

语言顺应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没有选择的自由,语言交际一旦发生,语言使用者就必须作出选择。但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选择上却拥有很大的“酌情权和自由度”(刘毖庆,2004:194)。口译的中心任务在于传递意义。当译语受者无法透过直译的字面意思理解原文意图时,译者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即可。在我国,由于学生学习英语是在他们已习得汉语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英语语言顺应的最大障碍就来自于汉语的频繁介入和干扰。学生在对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述时,往往会偏重语言的表层结构关系,而忽视语言深层的意义结构关系。所以,在口译教学中,注重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结合实例从语音、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层面,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境顺应意识,引导学生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掌握话语的深层意义,从而达到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情景语境顺应

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它包括交际的参与者、时间和地点、交际的正式程度、话题、交际媒介、参与者的身份等诸多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情景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交流各方对情景因素的不同考虑以及注视程度等等也会引起话语意义解释的偏差。因此,口译时,译员应更多地注意话语的情景语境。译员要对口译的情景语境要有全面的把握,随着口译过程中语境的变化做出适时恰当的调整,以确保整个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口译的进行与语言交流的外部环境密不可分,是个场合性很强的工作。口译的内容通常包罗万象,口译的场合也千变万化,如有:外事接待、礼仪祝词、商务谈判、旅游观光、大会发言、宣传介绍、参观访问、人物访谈,等等。在不同场合,译员所工作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他们从游客到商人、从学者到政治家、从普通老百姓到国家元首,各式人物,应有尽有。所以,场所环境、人物身份及讲话的对象是译员在口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别客气。”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可用于多种社交场合,因而在翻译时要考虑不同的交际语境,选择恰当的译语。如果是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人对他说这句话,那么应该译为:“Make yourself at home.”反过来,如果这是客人对主人说的话,那么就该译成“Don’ bother.”如果是一个人对朋友的帮助表示感谢,对方这样说,就可译作“You are welcome.”

口译是一种“十分复杂且特殊的动态交际活动”(刘和平,2001:17)。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交际环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交际主题不断变化,而且交际人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交际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对口译的结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口译中,译员除了要根据语言交流的客观环境做出动态的选择,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交流双方的心理、认知、情感等主观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与影响。例如,“I joined the company about ten years ago. They di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me, so they sent me straight out to Slovakia. After three years, they decided that they still didn't want me in London. So, they sent me to Poland.”这是发话人在一次讲话开始时所做的自我介绍。如将源语不作选择地译为“十年前我加入公司,他们不知道让我做什么,就把我派到斯洛伐克。三年后,他们还是觉得不想让我来伦敦,于是就把我派去波兰”,虽然能够表达基本意思,但却失去了原文的幽默本色,甚至会让听者迷惑不解,误以为说话人是在倾泻不满。相比之下,“十年前我应招入门,到这公司来了。他们不知道该把我如何发落,就把我一家伙支到斯洛伐克去了。三年以后,还不知道该把我怎么办,又把我发配到了波兰。”,更符合说话人的意图。译语既兼顾了源语的字面含义,也使说话人的幽默诙谐尽显无疑。

综前所述,口译的对象不只是语言本身,只有对制约和决定语言选择的情景语境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口译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口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结合语境理论,剖析和解释不同情境对语言选择的作用和影响,以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也应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尽量营造逼真的交际环境,使学生对口译的即席性、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等特征“有更为强烈的感性认识”(傅敬民、居蓓蕾,2012),并锻炼其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语境顺应

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黄国文,2001:114)。言语社团可大可小,不同言语社团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也呈现出相应的多样性,这些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也是造成口译障碍的主要因素。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文化语境的差异,并顺应其文化语境,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很多时候记录着一个民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方梦之,2011)。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必然要面对涉及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百科知识等领域的挑战。因此,在进行口译工作时,译员必须关注双方的文化背景,尽量寻求符合双方认知环境的表达方式,以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将“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 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翻译成汉语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译语接受者的语境。此句中的“Parson”一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示“教区长”的意思。如果勉强直译,不仅会牺牲源语的文化特色,也有可能增加听众接受和理解的难度。为了实现语用等效,译员可以从汉语中找到有相似意思的表达,将之译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便于听众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交际双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与相关背景知识,这就要求译员在如实传达信息之余,也应尽量弥补和衔接语言转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或“文化亏损”,使译语接受者获得与源语发言人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例如,在“神州六号”成功返回的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及中国航天队伍里是否会出现女航天员时,发言人提到了中国的古老传说“女娲补天”和“嫦娥奔月”的典故,以此来点明中国人古老的航天梦想与女性的紧密联系,译员将这句话翻译成“...in the ancient and beautiful mythologies of China, we have a goddess Nuwa who mended the skies with stones when the skies were broken. And also we have a goddess Chang'er who flew to the moon and became the goddess of the moon.”(龚龙生,2011:128-129)译员对中国神话中的这两个人物加以简要说明,既有助于听众准确理解源语意旨,也可以让西方目的语受众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悟到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Nida,1993:15)。可以说,正是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在口译过程中只考虑语言的转换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文化内涵的因素。为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以排除文化的负面影响。

口译教学范文2

随着中国中小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繁荣,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地方院校开始重视商务口译教学和人才的培养,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地方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着教学定位不明确、师资问题、生源问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

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地方院校;问题;教学定位;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近年来,许多中小城市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笔者所在的衡阳市在201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就已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并建立了湖南省首家综合保税区——衡阳综合保税区,前来考察洽谈的客商纷至沓来,提升了对外贸易的新通道。同时也有更多的衡阳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境外投资。中小城市国际商务活动的飞速发展使其对在对外经贸交流合作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愈加凸显。社会急需大量既懂得商务知识又具备英语口译技能的商务英语口译人才来协助完成外资引入、贸易往来、现代物流等国际商务活动。为此,地方院校开始设立相关课程,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培养商务口译人才,协助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

1现状

为了培养口译人才,2000年5月份教育部将口译课程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2007年本科高校开始设立商务英语专业,随后,一些高校开始设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专门培养商务口译人才来满足实际的国际商务沟通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重视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也开始兴起,有许多学者对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技能训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和商务口译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中小城市日益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对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地方院校开始设立相关课程来教授商务英语口译,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甚至无法通过课程的评测考试。为了探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笔者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搜索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并走访了一些地方院校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地方院校商务口译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定位不明确目前地方院校商务口译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中涉及一些商务材料的口译训练,二是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商务英语口译选修课程。目前大多地方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只是在通用的口译课中安排几个学时利用商务英语材料进行口译训练。在这种没有专业化定位的口译教学中,商务口译教授和训练学时太少,不能涵盖丰富的商务内容,而学生更是由于受到专业背景知识和词汇的限制,在口译实战训练中经常卡壳,甚至难以开口,严重制约了其口译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商务口译的重要性,因此专门开设了商务口译课程,将其与一般口译课区分开来,培养商务口译人才,但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定位不适合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课程结束后收获甚少。

2.2师资问题目前地方院校大都没有专门的口译教师,其商务口译课程主要由语言学或笔译专业的老师兼任,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口译技能训练,更没有商务口译实践经验。因此在授课时,这些老师只有通过自己钻研相关的理论书籍,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口译实践训练则变成词汇、句法、笔译技巧讲解。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引进拥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口译人员来教授商务口译课程。但这对于地方院校却很难。地方院校无法引进专业的口译教师有其现实原因。实际口译工作的薪水比教师要高很多,因为这一点大多口译员不愿选择教师职业,而高校招聘教师的高学历要求更是将重实践轻学历的口译员挡在了高校门外。因此,专业师资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商务口译教学效果甚微。

2.3生源问题口译活动要求译员在一瞬间完成信息听取、记忆、信息提取、意思表达这一系列过程,这对译员的反应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商务口译还需要译员具备商务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储备,这就对商务口译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地方院校生源不及重点院校,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基础,笼统采取重点院校本科甚至硕士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学效果甚微等问题。

2.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口译工作要求译员具备熟练的口译技能和行业背景知识。而目前的口译教学多着重于口译技能的教授和训练,忽视了专业知识在口译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口译的实践性。笔者认为商务口译的教学内容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口译技能的教授和训练,二是商务口译实战训练。随着商务口译需求的增长,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务口译教材,与其他口译教材有所区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材内容陈旧,配套资源少;二是提供的训练材料太难,不适合口译初学者特别是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口译训练。

2.5学生缺乏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缺乏专业的商务口译教师,目前地方院校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以老师课堂教授为主,主要讲解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辅以口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而学生真正的口译实践很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译能力,实践老师介绍的口译技能,锻炼自己的口译素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口译本身的特点,教出来的学生在口译考试中都开不了口,更别说进入真正的口译现场担任口译任务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地方院校的商务口译教学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着教学定位、师资、生源、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小城市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为了服务于地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商务口译人才培养应引起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重视,尽快改革商务口译教学,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

[1]陈志新.论商务英语口译教学[J].现代商贸工业,2010,9:226-227.

[2]段常瑞.以“实践为导向”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3):119-120.

[3]徐敏.复合型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1):107-109.

[4]徐小贞.商务现场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曾昭艳,曾华.释意理论下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6):

[6]张慧婷.论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与实践[J].前沿,2009,1:201-202.

[7]张礼贵.高级商务口笔译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19(9):147.

口译教学范文3

关键词:口译 口译教学 口译互动教学

一、口译互动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口译的即时性、不可预测性、涉及领域广等特点要求口译人才要有出色的听力理解能力、高度的注意力、超强的记忆力、宽广的知识面、超强的双语转换和表达能力、一心多用能力灵活现场应变能力等必备素质。这些技能和素质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专题知识的积累也不是仅仪靠九十分钟的课堂就能实现的。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还很短,仅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在沿用专题教学加语言教学的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采用专题为主线的教材,由老师放录音,学生进行翻译,老师再进行简单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教学模式实现不了口译人才培养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口译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的口泽环境中的困难与挑战,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能力的主动获取者,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译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此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口译理论、专题知识、口译技巧、听力理解、短时记忆、口译笔记、双语转换、译语表达等口译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基于以上出发点,本文探索了互动的口译教学课堂模式,供大家探讨指正。

二、口译互动教学的原则

口译互动教学要遵守以下教学原则:

1.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

口译专家吉尔提出了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Phase I:CI=L+N4-M+C,PhaseⅡ:CI=Rem+Read+P(Gile,1995)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可见口译技能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建立技能意识是翻译者跨入翻译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识建立得越早,登堂入室之时就会来得越快,反之亦然。”(刘宓庆,1999)口译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口译工作的质量。由于口译的技能性很强,而技能的掌握叉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技能训练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口译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并娴熟地进行实际口译工作,因此实践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仲伟合教授说过,“一般来说,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比对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仲伟合,200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口译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口译理论,如口译的定义、特点、分类、标准、译员素质要求以及口译技巧、口译技能等。

3.因材制宜原则

口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变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合学生的实际。一开始可以先进行视译训练,待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口译技巧和逻辑分析能力时,再选用音频和视频材料。可以由句过渡到段,由对话过渡到篇章,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逐步加深难度。

4.与时俱进原则

口译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要注意时效性、生动性,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口译现场视频材料,如杨澜访谈、刚召开的两会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国发展论坛、奥巴马演讲等,这些视频材料不仅新鲜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口译技能的提高,同时由于这些材料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泛,对于学生专题知识的积累也有极大帮助。

三、口译互动教学的模式

口译互动教学可采取以下一些模式:

1.课前新闻播报

每堂课开始时,让两名同学用英文报道国内外最新消息,另外两名同学当翻译。促进学生在课下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或者看英文节目如CCTV9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命题演讲或模拟大会演讲

每堂课由两名同学进行英语演讲,还有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他们的口译译员。既锻炼了学生英语演讲能力,也锻炼了作为译员的同学与发言人合作以及汉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之后还可由同学进行提问,译员翻译成英语,演讲者回答后再由译员翻译成汉语,锻炼了演讲者的英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作为听众同学的交流与反应能力及译员的双语转换能力。或者提前确定专题内容,一位同学充当发言人,另一位当译员。之后让同学就两人表情、发音、语气、语调、语速及相互配合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3.译前准备   由于口译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广泛,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带有专业性的主题,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一个专题前,阅读该领域相关专题专业背景知识,查找并了解相关专业术语含义,老师也可指定文章让学生阅读,或留一些术语让学生课下查阅,课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实践证明,这不仅对于课上该口译专题的顺利进行行之有效,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专题词汇,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弥补学生口译过程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逻辑整理训练

选择一些逻辑性强的论说文或者演讲类材料,让学生迅速找出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理清思路,学会断句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源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口译技巧训练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边让学生练习口译,边讲解增词、减词、转换、解释性口译、绕译、一句多译等口译技巧。在碰到不熟悉的专业术语时可以进行绕译,涉及到有国情、文化内涵、或时事缩语的词语或者汉英谚语时可以做解释性口译。当然对于一些国情特色词语或者习语如果已有特定的词汇或对应的英文,就要作为术语或习惯表达背下来。一句多译是让学生通过词汇替换、句法转换、逻辑变化灵活地进行口译。

6.搭桥翻译

让同学在阅读源语的同时,轮流接续口译整篇文档。要求同学迅速理解,并用目的语快速译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迅速理解能力,快速反应表达能力,养成顺句驱动的口译习惯都有帮助。同时这也是同声传译的一种形式。鲍川运曾说过英语句子顺序往往是线性的,既意义按其出现在句中的顺序向下延伸,从语法结构上看,形态看

起来像串结构紧密的葡萄,因此采用顺句驱动的口译方法不仅合理,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不易丢掉信息。

7.源语概述

选择不同语体的材料,听完一段话,让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语体的特点把握其逻辑,如论证类有论点、论证、论据。礼仪演说类会鲜明表示自己的态度立场。叙述类会仅仅围绕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按时问地点人物事件展开。描述类会围绕时空关系展开。该项训练可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耳听脑记抓要点的能力,使学生了解说话人的意图,识别主题思想,把握核心句,养成正确的听力习惯,以意群而不是单词为单位进行听辨,理清话语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听辨理解过程中有意识筛选、缩小记忆容量、滤掉冗余信息的能力。

8.源语复述

听完一句或一段话后,让学生完整地用源语复述出来。强调的是内容和意义的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一致性,因此不同于背诵。此训练在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听力理解和短期记忆力的同时,同时也训练脱离源语外壳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口译灵活性方面的训练。“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递意思,永远不要过分去迁就原文短句结构和短句字词,切莫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和结构都只是些符号,指明了道路通往的方向,但却不是道路本身。”(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1992)

9.口音辨别训练

让学生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讲的英语,猜测国籍,熟悉各种不规范的英语及其发音特点,以便适应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

10.不同语体听辨训练

让学生听脱口秀、礼仪演讲、辩论、访谈、新闻、诗歌甚至天气预报各种语体的源语,让学生了解六种主要话语类型;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各种语体的特点,通过语气及各种非语言因素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能力及口译时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各种语体的能力。

11.影子跟读训练 ,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生活化的语速较慢的英文材料让学生跟读,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逐渐加大难度,选择数字多、并列成分多的语言材料,进一步选择纯正的美音或英音演讲材料,让同学同步跟读源语。这项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改善听力技能,强化短期记忆能力,因为是边听边说,还提高学生一心多用,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音、语调、重音、语气和节奏等,使学生发音纯正。

12.数字口译练习

介绍数字转换技巧及多位数、小数、分数、不确定数、倍数的译法,同时选择专门的数字练习材料,让学生听记译。因为数字之间的低相关性,使数字记忆成为口译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数字口译练习应贯穿贯穿整个学期。

13.双人互动训练

两人一组,只让其中~人听源语。之后该同学将听到的源语译给第二位同学,之后交换。互相交流,口译内容是否完整,译文是否可接受,表达是否流利。提高口译技能双语的转换和表达能力。

14.译人语概述

要学生将听到的源语概括并译成目标语。教会学生有的放矢,抓重点,理解源语逻辑的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源语理解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迅速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提倡口译答案的多样化,不要让学生把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标准选择。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灵活应变的能力,没有对错,只有更好。

15.译入语复述训练或听译训练

源语由短句短段逐渐过渡到长句长段,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由易到难。这是综合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完整译出源语,同时强调译文灵活多样,一句可多译,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口译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说笔译时“能直译的则直译,不能直译或直译效果不好则意译”的话,那么口译时则“应主要采用意译,不要主动考虑使用直译。而只是在意译过程中自然地使用一些直译”。这样才能从大处着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原话。(王学文,1993)

16.译入语同声复述

学生在听到源语的同时用目的语完整译出。该训练同样要求内容完整,不要求语言形式的完全一致。这是一项综合训练。由于要求学生能够在听的同时理解记忆并且译出,该训练在训练短期记忆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听力技能、利用旧信息预测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源语理解、注意力分配、及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7.读一记一译练习

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读完一段材料,并整理成口译笔记,之后把材料收起,凭借笔记复述阅读材料的内容,再口译成目的语。该项训练不仅锻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主要逻辑有效记笔记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笔记、再现原文的能力及双语转换能力。

18.听一记一译练习

让学生听一段1―2分钟的材料,边听可边记笔记,之后给学生留时间整理笔记,然后让学生根据笔记复述并译成目的语。这是听力理解、记忆、笔记能力和双语转换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19.三角对话练习

在口译训练的初期,由于学生昕解能力、记忆能力、笔记能力还都未得到长足的进步,可选择内容相对简单的语句较短、内容更口语化的对话材料,如主题为陪同、导游、现场采访的交替口译材料。把学生分为三人一组,一人说英语,一人说汉语,第三人是译员。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译员与谈话人的相互沟通配合。这样不枯燥,学生还都得到了锻炼。

20.口译会议观摩及实战

让学生观看现场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访谈节目、纪录片录像,如两会后的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国发展论坛,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感受口译员的角色意识,并让学生适当参与,找差距不足从而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21.模拟商务会谈

三人一个小组,分别为中方代表,外方代表和译员。这项训练可以激励学生了解相关商务谈判知识,提高交流、表达、沟通协商等口译工作所需的实际能力。另外通过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了解相关专题知识及术语以及进行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让学生思索如何扮演好发言人和译员的角色,如何与发言人相互配合。

22.模拟记者招待会

教师提前确定几个主题,如外交问题、国情问题、环境问题、经贸问题等,让同学课下准备,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定几名同学做发言人讲话,稿件上课前准备好,每个发言人安排一位对应的翻译,其余的同学充当另一组的记者。当一组的发言人讲话并由译员翻译时,本组的记者及其翻译充当观众,另一组的记者进行提问,由发言人的译员译出。发言人回答,其译员译给记者。这样全班大部分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

23.建立自主学习网站

老师定时上传最新口译现场音频与录

像资料,同学也可上传,大家共同分享视听资料,促进口译能力提高。

24.建立口译实践基地

尽量利用地缘优势,与外事部门、外贸部门、外企、或有相关需求的单位结成长期合作伙伴,学生可以担任志愿者到现场一线感受口译,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口译具有现场压力大,即时性强,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口译教学应克服以往专题口译加语言教学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因为这种单调而且被动的接受模式对学生十分不利,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口译现场的口译能力的培养。口译教学应该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进行,一方面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课堂气氛活跃,不至于觉得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主动地学习,不但可使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使学生注意力更为专注,并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适应能力。因此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jDanie,1 Gile,Basic Concepts and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amins,1995.

[3]迭妮卡・赛莱斯科雏奇等著,《口笔译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09.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4.

[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雏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王学文等鳊,《经贸口译教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7.

[8]仲伟舍,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

口译教学范文4

1. 研究背景 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是话语修正现象在跨语言意义传递活动中的体现。它与口译输出中的不流利性问题高度相关,在技能上升的瓶颈阶段尤为突出。对口译自我修正现象的分析,有利于充分把握译员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面临问题的类型和分布,改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话语自我修正指的是说话者在同一话轮之内自发纠正自己话语的行为( Pillai,2006)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话语修正与自我修正现象得到了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只着眼于一种语言( 母语或二语) 内的修正,没有将涉及语际间意义转换过程中的修正情况纳入考虑。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语际转换活动,口译的自我修正现象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较之一般话语修正,口译自我修正现象更容易进行理论化、系统化考察。在口译研究中,译员意识活动中的概念成分很大程度上无法通过外显的方式予以考察,于是“在自我纠错和起步失误中显现出来的输出规划和监控等产出过程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家和口译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P?chhacker,2009: 125) 。口译活动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自我修正现象的研究较之一般话语修正研究有更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译员的输出大部分基于源语信息,研究者可根据源语大致确定译员话语规划的前语言信息,通过与最终产出的对比更加客观地判断译员的自我修正类型。此外,对我国大部分口译工作者而言,A 语等于母语,而 B 语多为在学校习得的外语,只有极少数译员的 B 语近似等于目标语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 鲍刚,2005) 。大部分译员的 B 语输出属于中介语范畴,但口译活动的时间与环境压力使之成为有别于一般二语言说的特殊中介语,这种特殊性也体现在他们的修正模式中。P?chhacker( 2009: 11) 将口译定义为“基于源语一次性表达而向其他语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译。”一般说话者可以频繁地修改输出,但对译员而言,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不会牺牲流利度以及职业形象更改输出。那么当译员从 A 语译向 B 语时,在语言自动化程度不太高、监控机制无法像母语使用时那么高效的情况下,会将有限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言形式还是内容层面上? 监控到有误时,会在哪种情况下不惜牺牲流利度执行修正? 反映了怎样的流利度观念和口译教学侧重?本文拟借鉴话语自我修正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模式,并以该模式为框架分析口译语料,尝试将之用于口译研究中。将语料限定在全国性口译赛事上学生译员的连续传译表现,主要是考虑到: ( 1) 参加此类赛事的学生译员处于技能上升期,可排除语言基础薄弱所产生的一般问题,而使双语转换能力问题更为突出; ( 2) 同声传译有其专门性,学习者通常为经过高水准选拔的少数学生,相比之下,连续传译更具代表性; ( 3) 能够体现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情况,排除地域和院校的限制; ( 4) 此类赛事设置了会议口译与对话口译环节,有利于考查不同任务要求对自我修正模式的影响。 2. 话语自我修正和口译自我修正研究 2. 1 话语自我修正研究 自 20 世纪 70 年代 Sacks 等人讨论修正现象以来,众多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角度对话语修正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宇,2005) ,不仅区分了修正与自我修正、修正与纠错等关键概念,还分别对母语和二语的修正模式进行了研究。Levelt( 1983) 建立了母语自我修正框架并探讨了背后的认知机制; Kormos( 1999) 等人则完善了 Levelt 的框架,将自我修正研究扩大到二语学习和研究中。Kormos( 1999) 认为自我修正是话语监控机制的外在表现。而在研究者构建的众多话语产出和监控模式中,Levelt的言语产生三阶段模式接受最为广泛,也最具有影响力( P?chhacker,2009) ,主要内容是: “概念生成器( generator) ”生成“前语言表达信息”,该阶段负责监控信息是否恰当,即产生的信息是否与话语规划一致; 前语言信息接着进入“系统阐述器( fomulator) ”,它在语音、词形以及语法上将信息编码成内部话语,该阶段监控发声前的信息,也称隐性或前语言监控; 最后由“发声器( articulator) ”产出我们听到的话语,话语产出会接受最后一道监控。在此基础上,Levelt( 1983)将自我修正分为五类,即不同信息修正( different informationrepairs) 、恰当性修正( appropriateness-repairs) 、错误修正( er-ror-repairs) 、隐性修正 ( covert repairs) 以及其余修正 ( rest ofrepairs) 。该分类比较全面,不仅包括语言( 形式) 层面的自我修正,也将与内容相关的自我修正现象纳入考察。 2. 2 口译自我修正研究 口译自我修正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相关研究大都重在考复、停顿等不流利现象。如徐海铭曾对 5 名受训译员的口译产出样本做停顿分析,试图总结出停顿类型及原因,结果显示译员“因为寻找表达内容问题导致了主要停顿”( 徐海铭,2010: 70) 。该研究采取了动态的实证研究方法,但未进一步探讨更深层原因。译员产出过程中因重复、错误启动、犹豫、改述和替代而导致的停顿只不过是其自我修正的外在体现,要更深入地了解口译产出中内隐的认知状态,必须深入研究口译自我修正模式,超越对音节延长和停顿等外显现象的关注。Petite( 2005) 首次研究了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现象,她收集了 8 份由英语译为母语( 法语或德语) 的同传口译样本来分析译员的自我修正类型。她提出 Levelt( 1983) 的分类可结合口译的特点加以改进,引用到口译自我修正研究中。她重点探讨译者采取修正的交际理论依据( Petite,2005) ,认为译者倾向采取适宜性或错误修正,是因为语义欠准确、语言形式与内容有误会破坏交际准则,影响与听众的沟通交流。文章最后进行了辅的定量研究,初步统计了各修正类型所占的比例,但未展开讨论。该研究初步肯定了 Levelt 的框架在口译自我修正研究上的运用,但没有进一步探讨译员具体的修正模式。 3. 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 本文依据的分类体系借鉴了 Levelt( 1983) 和 Kormos( 2000) 的话语自我修正类型框架,但结合口译产出的特点进行了改造。Levelt( 1983) 和 Kormos( 2000) 的分类适用于一种语言( 母语或二语) 内的修正,对于各修正类型的涵盖度和区分度较好,但口译涉及语际间意义转换,源语是译员规划言语时前语言信息的依据与来源,有必要在分类系统中引入。这样不仅兼顾了口译话语产出的特点,也有助研究者在分类时作出客观判断。如不同信息修正,在 Levelt( 1983) 的分类框架中指说话者在输出的过程中,监控到当前产出与前语言规划有异,决定重新编码不同信息而造成的修正,而前语言规划无法外显观察。改进的分类系统假定原文是译员进行话语信息规划的依据,理想状态下成功的话语产出即译员在输出时实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准确再现。如果发现口译修正源于输出信息与原文相比有误、为原文所无或有遗漏,即可判断进行了不同信息修正。表 1 的口译自我修正分类保留了 Levelt( 1983) 分类系统的框架,但对不同修正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义: 该分类没有包括隐性修正。在 Levelt 的分类系统中,隐性修正指重复、延长和长时间停顿等现象。由于缺少显性的修正标记,很难界定隐性修正究竟于何时、何处开始,区分正常停顿与隐性修正中指的长时间停顿也是个难题,需要另有专门的研究。#p#分页标题#e# 4. 连传口译中的学生译员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4. 1 研究问题 在上述分类体系基础上,通过对所选语料的分析,笔者初步探讨下列几个问题: ( 1) 学生译员在汉译英连传口译中,自我修正类型和分布如何? 他们的语言监控机制对何种类型偏误最为敏感? ( 2)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对学生译员的自我修正模式有何影响?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3) 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有哪些启示? 4. 2 数据收集与转写 数据来自第一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和第一届全国口译大赛,参赛者均为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或研究生。此类赛事能最大限度模拟现场口译的氛围和压力,使学生译员的思维处于高度警觉的监控状态,自我修正现象表现得十分充分,有利于观察和分析。收集到的大赛录像资料包括7 段对话口译视频及6 段会议口译视频。每段对话口译视频约 8 分钟长,每段会议口译视频约 7 分钟长,都根据 Jefferson ( 2004) 的符号转写系统转写成文字资料。视频材料共 1 小时 52 分 33 秒,语料转写文本共 6,827 个英语单词。 4.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根据录像资料和转写文字,通过对照原文、查找字典与语法工具书、请教外教等方式对学生译员在口译输出中所犯的各类偏误进行归类统计。对应表 1 的分类,将偏误也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偏误( 信息添加、信息遗漏以及信息有误) ,恰当性偏误( 提供内容欠精确具体或容易造成歧义) 和形式偏误( 又分为语法偏误、词汇偏误和语音偏误) 。再根据表 1 的分类系统对文本中的自我修正现象进行标注,得出不同修正类型的频数和偏误修正率。任何不确定的或存在分歧的分类由两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决定,个别无法达到一致判断的数据将被剔除。所有分类确定后,再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4. 4 分析结果与讨论 4. 4. 1 学生译员汉译英连传输出的自我修正模式及分布 表 2 显示,学生译员在 110 多分钟的汉译英连传输出中内容偏误数为 137 次,执行修正 46 次,修正率为 34%; 恰当性偏误数为 78 次,修正频数为 29,修正率 37%,为各修正类型中最高; 形式偏误数为 415 次,修正频数为 75,修正率18% ,为各修正类型中最低。在三种错误修正中,语法错误修正率( 28%) 高于词汇错误修正率( 23%) ,语音错误修正率( 6%) 最低。由于条件所限,在学生译员自身对于偏误的觉察率和修正率的关系方面,仍有待专门的回顾性研究加以探讨。Krashen( 1981) 曾在监控假设中提出,学习者要对自己的话语输出进行监控,必须具备两大前提: 一是看重语言准确性,有强烈的避免语言偏误的意愿; 二是了解相关语言规则。 李朝渊( 2011: 81) 在尝试阐释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中修复策略的使用时也指出: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由于译员监督机制的作用,译语的最初版本由于某种不足激起译员的修复意愿,而是否对其进行修复则取决于译员的修复意愿和修复能力的强弱。”在汉译英连传输出中,学生译员错误修正率( 18%)远低于内容偏误修正率( 34%) 与恰当性偏误修正率( 37%) ,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比执行错误修正,他们进行内容方面修正的意愿更加强烈; 二是他们的 B 语能力有所欠缺,对相关语言规则掌握得不够熟练。执行错误修正的意愿不强烈,与口译教学侧重以及口译活动本身对译员的要求有关。在口译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听辨、理解、记忆、输出等活动,由于注意力有限,往往难以同时兼顾原文的信息传递以及语言形式。不管在口译教学设计还是职业口译质量评价体系中,内容的传达都占有很大的分量。蔡小红和方凡泉( 2003) 指出,古今中外涉及口译质量评估的 6 大基本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可信度”,即译文的信息转达是否完整、准确并忠实于原文内容。职业评估标准、教学侧重和客户对口译服务的期待,常常会影响学生译员努力的方向,故进行内容方面修正的意愿很强烈。相比之下,频繁进行错误修正,不仅对流利度有影响,还有可能给听众造成“专犯低级错误”之嫌,影响交际效果。形式修正率偏低与学生 B 语( 英语) 熟练程度不高也有关系。譬如分析发现,学生译员在输出时语音石化现象十分突出。石化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Selinker,1972: 215) 。有的选手将 the 中的/?/发成/d/,对之未进行一次修正,证明对该读音的认知已经石化。 在总共 150 处修正中,词汇错误修正为 18 处,语法错误修正为 47 处,词汇错误修正占修正总数的比例( 12%) 远低于语法错误修正( 31%) 所占的比例,这与二语会话中自我修正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Kormos( 1999) 曾列举多位研究者的结论,表明在一般言说中,词汇错误修正不管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言语输出中出现频率都远高于语法与语音错误修正。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有:( 1) 有些词汇发声前被发现并得到修正。由于本次暂不考察隐性修正,有可能影响了词汇修正占总修正总数的百分比。( 2) 学生译员注意到词汇错误但决定不予修正。译员倾向认为语法错误对理解障碍较大,给听众留下印象差,故对语法修正更为重视,而词汇方面的非关键错误不致影响理解,也易被听众忽略。为保持语流,译员会刻意忽略一些词汇错误。( 3) 学生译员对自己在词汇层面的语码转换能力比较自信。当前口译教学非常重视提高学生在词汇层面的语码转换能力,并安排大量的双语对照反应训练,鼓励储存套语。 Jones( 2008: 114) 在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中指出:“所有译员都应该储存套语,以不费任何脑力就能使用”。所以,处于该学习阶段的译员能比较自如地进行词语层面的转换,并对自己的输出相对自信,导致放松对这类套语词汇的监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较少的词汇修正并不必然意味着更好的语言能力,译员第一反应并立即运用的词,往往未根据语境需要和搭配习惯来选择,如:例 1: 美国经济明年可以有正的增长。The US economy will regain positiv e increase f ~ —start-ing from next year.译员将“增长”直译为“increase”,从单个词语来看完全对应,但 忽 略 了 与“economy”搭 配 时,“增 长”宜 翻 为“growth”。在高压环境下,学生译员来不及兼顾语境,而条件反射般将平时储存的套语抛出来,既体现出他们语言自动化程度不高,无法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语境问题,也凸显出过度重视套语练习的弊端。学生译员的语法错误修正率为 28%,他们能监控并修正近 1/3 的语法偏误,其中大部分为句法问题造成的语法偏误,证明他们对语法规则有一定的掌握,也比较重视对语法的监控。但是频繁的语法修正也体现了他们对语法、尤其是句法知识的内化还不够。#p#分页标题#e# 如例 2: 所以这个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相信对于今年保8% 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Therefore,the ( . ) 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with—with this introduction,I believe that er we can reach thegoal of 8 percent GDP growth rate.译员以“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为主语开始句子,但无法完成,于是改变原有句子结构,以介词短语重启句子。如果该译员已经完成对相关句法知识的内化,他便能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顺利完成句子而不做语法修正,如“therefore,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ckage plan will surely play adecisive role in helping us to reach the goal of 8 percent GDPgrowth rate. ” 4. 4. 2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对学生译员自我修正模式的影响 表 3 显示,在内容修正方面,学生译员在会议口译中的修正率为35%,高于对话口译中的33%; 在恰当性修正方面,译员在会议口译中的修正率为 33%,低于对话口译中的40% ; 在错误修正方面,译员在会议口译的修正率为 12% ,同样低于对话口译的 22%。会议口译与对话口译对口译员有不同的任务要求。会议口译要求译员“尽可能精确、忠实地再现原讲话”( Jones,2008: 4) 。张威( 2011) 对会议口译质量的评估调查显示,在各类会议口译中,内容受重视的程度都远高于口译形式。纵向看表 3 也可观察到,学生译员在会议口译中对内容修正最为敏感,常常不惜牺牲流利度,放弃错误的内容输出,重新规划语言,力求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而对话口译译员的角色更为灵活,修正模式也有所不同。Gentile 等( 1996) 将对话口译定义为“译员在两个语言方向间进行传译的口译模式”。尽管为了比赛需求,语料中的译员只操一种工作语言,但他们的口译活动还是具有对话口译最为独特的特点,即强调不同参与方的互动。译员通常与各参与方面对面交流,肢体语言也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完全忠实传达源语内容的负担相对较轻,有更多精力考虑如何实现说话者与听众的顺利交际,更关心输出信息的语用方面,比如表达是否明确,是否便于听众理解而不会造成歧义,因而对恰当性偏误最为敏感。又因为语言使用是否准确、恰当也会影响各方交际的顺利进行,对话口译员对形式偏误也比会议口译员敏感,修正率也更高。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尝试在会话自我修正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口译研究的自我修正分类体系,并将之用于学生译员连传口译中的自我修正研究。研究发现( 1) 在汉译英口译输出中,学生译员在内容方面的修正率高于形式修正率。( 2) 学生监控和修正形式偏误的能力稍显不足,对相关语法尤其是句法规则内化不够,词汇错误修正出现频率低于语法错误修正,可能是平时过分强调套语练习造成学生放松词汇层面监控所致。( 3) 不同口译任务类型影响学生译员自我修正的模式,对话口译中学生译员偏重恰当性偏误修正,而在会议口译中则更注重内容偏误修正。口译自我修正现象研究对于更科学、精确描述口译现象及其规律有着重要作用,也能为口译教学提供诸多借鉴。本文的语料分析虽然仅仅是初步的、有限的,但也有一些启示作用。首先,学生监控和修正形式偏误的能力相对不足,表明即便在这些代表着全国水平的优秀学生译员身上,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仍然是制约口译表现的瓶颈。Jones( 2008: 37)曾指出“再怎么强调译员目标语语言技能都不为过”。口译教学中无论对技巧的强调多么详尽,也不能忽略对语言能力本身的重视。在口译专业培养的整体框架下,可以进一步思考语言基础课程如何与口译方向的特点结合,促进语言基础向口译技能的转化。其次,应加强学生对句法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增强针对口译的句法训练,譬如: 给出一系列的中文句法结构,要求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对应英文翻译,以使学生掌握多种英语句法结构,在口译中灵活运用; 给学生完整的中文句子,并给出特定的词语或短语,要求他们以该成分为句首完成翻译,以提高学生使用不同句式的能力。此外,不宜过分依赖套语练习,而应该鼓励学生在输出时“脱离原语词语外壳”,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准确体验原话语的核心意义并流利传达。最后,在培养学生流利输出能力时,可针对不同口译形式不同的修正模式给与相应指导。 6. 不足与建议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因条件限制带来的不足:首先,由于隐性修正没有包括在此项研究之内,一些和隐性修正相关的不流利现象( 如重复和停顿) 没有得到考察。其次,是对既有的代表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分析,而未能采用回顾性调查。回顾性调查有助于研究者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说话者倾向选择某种修正模式的原因。最后,学生译员和专业译员语言能力不同。研究者可对比研究他们各自的自我修正模式,进一步研究从学生译员到专业译员乃至资深译员的转变过程。

口译教学范文5

关键词: 字幕翻译 翻译教学 口译培训 媒介价值

1.引言

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通过字幕来获得外部知识和学习语言。某些学者认为,字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它可以被人利用为一门极权主义的政治工具(Shochat & Stam,1985)。字幕不断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字幕翻译也日渐成为一门效率高趣味性强的翻译教学工具。Gottlied将字幕翻译定义为“对瞬时性、多符号型文本的一种书面的、追加的、同步的翻译类型”。近年来,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门类,其研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翻译者和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我国翻译教学迅速发展的现状,将字幕翻译引入到翻译教学中的口译培训,研究其作为教学媒介的价值所在。

2.文献综述

信息时代的到来,沟通变得越来越关键,而字幕在信息传播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众传媒的世界化和网络的普及化,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国外的电视节目和原声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理解其内容就要依赖于字幕的帮助。以往,学术界给“字幕翻译”定义为难登大雅之堂,然而随着字幕翻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将字幕翻译纳入其研究范围。对于字幕翻译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1)对字幕翻译策略和技巧的研究,如:陈燕(2009)、程思(2009)、李运兴(2001);(2)运用翻译理论研究字幕翻译:(2003);(3)对于字幕翻译的评价机制:李棠佳(2009);(4)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王红霞(2009)、郭乔(2009)。

综上所述,对于字幕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学和语言学的领域,而从教学的角度研究字幕翻译的文章较少,因此笔者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字幕翻译对于翻译教学中口译培训的影响。

3.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

在谈及字幕翻译在教学中的运用,笔者注重其对翻译教学的影响。这就涉及对“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分。关于这一对基本概念,国内从二十年前就做过相关的论述,但一直以来未引起关注,直到十年前重新引起学者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这一对概念的区分无关紧要,但是穆雷等学者认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本质区别认识不足,导致人们把翻译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误以为只要有双语能力的人就可以成为好的译员,因此把翻译课上成了语法练习课,课程重点成了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翻译是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练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外语词汇和语法,提高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翻译教学是为培养翻译工作者而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培训,它的目的是运用翻译理论全盘规划翻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理念、技能和方法。笔者将字幕翻译与翻译教学结合,探讨字幕翻译在培养口译者中的功用。

4.字幕翻译与翻译教学中口译培训

将字幕翻译作为培养专业口译人员的一种教学工具,字幕翻译较之于其他教学手段有其独特之处。除了能够教授学生翻译技巧之外,字幕翻译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更易掌握和认识翻译行为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4.1接触真实的语言

传统培养翻译人员的做法大多集中于翻译理论的教授和文本材料的翻译实践。学生通过教科书来学习语言,他们接触的都是书面语和正式语体,与实际生活的语言相距甚远,而口译者可能遇见带着各种各样口音和个人语言特色的发言人。所以字幕翻译让学生通过电影和电视节目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变体,认识到语言的鲜活性和多样性,这可以培养口译者对语言变体的适应能力。同时字幕翻译要求学生深入到电视和电影中,关注说话人所处的情境、人物心理等多方面要素,将字幕翻译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这就突破了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习老师评价的传统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翻译的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4.2学会如何筛选词汇和句法

上文提到过字幕翻译的瞬间性特征,除此之外,字幕翻译还受制于空间。字幕必须与话语差不多同步,且不会停留在屏幕上太长时间(3秒到6秒),并且字幕不可太多。英语字幕每行最多35个字符,可同时一次出现两行。中文字幕一般13到15个汉字,且只允许一行字幕出现在荧屏上。因此字幕必须简练清晰。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必须做到用字精辟、句法洗练,从而使得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内容。而这些特点与口译的特点是一致的,虽然口译更加受限于时间。字幕翻译的特点往往使得学生顾此失彼,掌握好了时间和空间,译文往往失去了原文的细节和韵味,信息量不足。而充分表达出原文的信息量时,又往往句式过于复杂,花费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不便于观众的接受。学生必须学会在译文和观众中保持一种平衡,既做到忠实于原文,又可以使观众不费吹灰之力理解和欣赏影片。这种训练方法能培养学生浓缩和省略的技巧,在字幕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既翻译出原文的意思,又为观众理解影片扫清了障碍。

4.3注重翻译的语用和语篇分析

字幕翻译的译者所获得的不单单是一系列的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译者可以获得话语发出者当时的动作、表情等视觉符码,以及说话人的语言特点如口音、方言,用词特征等。要想重现这种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学生就要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进行充分的语篇分析。这比只提供给学生文本的翻译活动更能使学生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学生通过此项训练可以提高文本意识,有助于他们进行其他语篇的分析。例如,对美剧“Gossip Girl”第15集中“Get out your shovels and start digging the dirty.”一句的翻译,如果只在字面上进行翻译“开始挖吧,挖点脏东西。”,但是这种直译会使观众无法理解影片,因而译成“使出你们的能耐,挖点猛料出来。”是较好的译文。

4.4提高语境意识

字幕提供给学生图像、声音等其他的信息,从而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中。视觉图码和声音都会对原文的理解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影片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话语产生的场景等信息都会提示字幕翻译的译者留心文化和民族特质、时代在语言上所留下的痕迹。学生要注意字幕的上下文,将语境的因素充分考虑到字幕翻译中。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境意识。学生要尝试把自己融入到电影世界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思想,在语境的大前提下理解原文调整译文。这里仍以美剧“Gossip girl”为例,在第二季的第15集中的一句话“You’ll be off probation before your second marriage.”这里的“marriage”如果忽略掉语境(说话认识两个十几岁的女生),学生就会翻译成“婚姻”。但通过剧情,译者可以得出这里的真正含义是“考验”。

4.5提高语言技巧

Helen Williams与David Thorne于2000年进行了一个名为“电讯文本字幕作为语言学习媒介的价值”的实验研究项目中发现字幕培训有助于学生获得语言技巧,包括:

(1)字幕培训可以改进学生的听力技巧,教导他们兼顾内容和形式;

(2)学生学会寻找视觉线索,把语言置身于有意义的语境;

(3)字幕培训令学生注意语言的语域;

(4)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节目,学生的词汇量能得以增加;

(5)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身的母语能力(或缺失);

(6)他们在解释和评价自己的翻译时会更加主动;

(7)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意识能得以增加。(Williams & Thorne,2000)

Helen Williams与David Thorne所总结的语言技巧对于一个口译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双语基础,口译者是不可能出色完成翻译工作的。学生要想完成字幕的翻译训练,就必须反复观看和听取电影对白,这有助于学生内化将要翻译的台词。不仅可以使学生记住大量的对白,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通过模仿影星的语音语调,学生可以改善自身的发音,把英语说得更加地道动听。

5.结语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教学翻译培养目标是掌握一门外语的工作者,而翻译教学则注重于职业译者的培养。本文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探讨字幕翻译作为翻译教学媒介对培养口译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字幕翻译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翻译技巧,加深学生对翻译过程的理解,训练学生如何在实际的语境中对译文进行词汇和句法的筛选,提高他们语用和语篇的分析能力。将翻译实践置于语境和文化下,不但提高了语言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燕.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09.

[2]程思.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3]Gottlied,Henrik.Subtitling:People Translating People.In Cay Dollerup and Annete Lindegaard(e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2:Insights,Aims,Visi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3.

[4]郭乔.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李棠佳.字幕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初探[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7]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Shochat,Ella,and Robert Stam.The cinema after Babel:Language,difference,power[J].Screen,1985:26.

[10].《英雄》的归化:中文电影字幕英译的文化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

口译教学范文6

一、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的现状,以便展开客观全面的研究,笔者和高职院校部分英语口译教师探讨了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还邀请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问卷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笔者结合调查问卷显示的汇总数据以及笔者与部分师生的座谈记录,具体分析了如下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困境:

第一,教学设备短缺与场地不足。口译实践教学需要带有口译训练设备的交替传译室与同声传译室等专业口译训练室,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用的口译室与口译训练设施,而只是使用普通的多媒体语音室来进行口译教学。

第二,校企结合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没有实现校企合作,这就使学生不能将校内口译实践学习运用到企业工作中的口译实战,这对于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第三,大班形式不符合口译教学的要求。口译教学不适合大班学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口译课程的班级都有40个学生,这非常不适合口译任务的高精度要求。

第四,口译教学内容不具有职业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以普通的口译教材作为口译教学内容,没有以高职学生日后会涉及的工作领域为导向来选择口译教学内容,没有重点突出与学生就业领域密切相关的常用口译专题学习。

第五,口译实践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实行工学结合的口译实践教学,即校内口译实践教学与企业口译实战的结合,小部分高职院校即使实行了此教学形式,企业口译实战的时间也只占据整个教学过程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如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中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口译实战。

第六,缺乏有效的译后评估总结。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口译课程只是采取传统的考试方法考核学生的口译学习,缺少及时性与有效性,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口译情况以促使其提高口译水平。

二、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建议

1

教学目标突出职业适应性

高职口译实践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口译人才。相对于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综合素质较低,应降低口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服务于一般层次的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口译人才。

2

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理念的导向性

注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有机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高职院校近年来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口译的职业特点迫切需要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发与建立校外口译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加商贸、文化、科技等口译实战工作。校方可以与企业制订共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方式等,并且校企之间可以共享人才资源,学校的教师去企业兼职口译工作,企业的口译人员来学校兼职口译教学。

3

教学内容突出工作导向性

工学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岗位需要,可根据行业、企业需要的或校企共同制订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渠道选取难度适中、紧扣时代的素材,如商贸口译专题素材、旅游口译专题素材与文化交流口译专题素材等,但同时也对文理贯通的百科知识有所涉及,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方面知识展开口译。

4

教学形式突出情境真实性

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提倡在课堂内实现口译现场情境模拟与在企业进行口译实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口译职业核心技能和口译职业素质的目标。在课堂内实现各个口译专题的陪同口译模拟、交替口译模拟、会议口译模拟与同声传译模拟等,让学生以译员的身份进行口译模拟项目训练,使得学生具备承担企业口译实战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从而使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校内口译实践教学与企业口译实战成为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

5

教学设施突出专业性

口译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要到位,应配备专业口译室与专用的口译训练设施,提供因特网的上网设施,配备百科全书、翻译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报刊、科技及经贸专业参考书籍、各种专业字典和词典,以供教师参考和备课用,也可供学生在进行口译训练前作译前准备、语言进修、知识补充等。

6

小班学习符合口译教学要求

口译任务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学生接受高规格、高水准的培训模式,不宜采用大班教学。学生必须在口译训练中得到充分的口译实践机会,因此,小班教学才能确保口译实践教学的质量。

7

搭建校企口译网络平台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口译主页与论坛,在主页上提供丰富的口译资源,供学生下载学习,师生与企业可以在口译论坛里讨论口译知识与交流信息。

8

建设工学结合口译实践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具有特色、行业认可的高职工学结合英语口译实践教学团队。可以邀请口译自由职业者和专职译员加入师资队伍,作为兼职或客座教师;也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优秀口译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并且本校的口译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兼职口译工作,积累口译工作经验。

9

上一篇实验教学

下一篇中专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