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案范例6篇

鸟的天堂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去年的树》是篇充满真挚情感的童话故事,通过乌儿与树之间的约定,揭示出友情以及信守诺言的可贵。女作家新美南吉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歌唱的快乐、寻找的无助、告别的哀婉,带给人淡淡的伤感和弥漫心田的回味。教学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诗意的营造,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但是笔者认为,课堂诗意需扎根于语言运用的土壤,这样才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妨来看这一课中对话部分两位教师的教学,据此来与大家探讨课堂诗意的构建。

【教例一】

师:来,我们找找课文共有几组对话。

生:共四组..乌儿与树的对话,鸟儿与树根的对话,鸟儿与大门的对话,乌儿与女孩的对话。

师:我们先看第一组。同学们,冬天快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大树对小鸟说——(生齐读:再见了,小乌!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乌儿说——(生齐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就飞走了。依依惜别,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大家自个儿练练,(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要走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

师:为什么?

生:要离开朋友了。

生:舍不得。(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像小鸟唱歌一样.但这个保证要再坚定些。

(生再读,齐读,分组对读)

师:乌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第二年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去找大树,可是大树却不见了,小鸟问了又问,找了又找小鸟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读体会出来?

(学生小组练读后,教师请四组同学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分别评价读的情况。然后,教师又引出——星星剧场课件出示:星星剧场的美丽画面)

师:老师要挑一名同学来演主角小鸟,小鸟演好了,电视就成功了当然前提是必须把台词背熟、等会儿小鸟在教室里飞来飞去,飞到谁的面前,谁就跟她对话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当演员的准备.(指名学生扮演小乌,学生合作表演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教例二】

师:没错,孩子们,你们看,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四次对话,好吗?怎么读呢?咱们来分一下角色。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线聚焦在课文旁白上)

师: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孩子们,你们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师: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怎么加提示语的形容词?大家看,前面我们学过的那个童话,叫作什么来着?

生(齐答):《巨人的花园》.

(屏幕出示《巨人的花园》对话片段,师生共同体味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提示语的,在讨论“需写表情”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作业纸,为本课对话写提示语。学生接着交流并朗读)

生:树恋恋不舍地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师板书:恋恋不舍)

师:鸟儿呢?

生:鸟儿含泪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鸟儿是含泪说。(师板书:含泪)

师:真好!孩子们,树和鸟儿要分别的时候,一个依依不舍,一个难过;一个恋恋不舍,一个含泪。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了这些提示语,我们再来读读树和鸟儿的对话,我来读旁白,这次我保证能读好。

(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师生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第一次对话,声情并茂。用这样的方法,自然过渡,依次加上不同提示语,师生合作朗读接下来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急如焚,伤心欲绝)

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

【反思】

以上两则教学片段,应该说都紧密结合文本的语文特点,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教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教例一中,读语言一悟心情一促个性一显自我,课堂无疑与诗意相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轻松的,也是舒适快乐的。在教例二中,教者始终以“读”这一主线贯穿教学,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学生的情感渐入佳境,课堂同样诗意绵绵。诗意相随,这是两节课共同的特点,但如果细细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两则案例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只有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教学紧密融合,学生才能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以上两则案例中,很显然,案例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却是有所欠缺的,学生只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表达,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案例二紧扣提示语添加这一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人物的心情,并用朗读来加以表现,这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很扎实的语用训练,所以,案例二是贴着语文的核心目标行进,学生得到的提高也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怎样更好地进行表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任务。拥有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对这样充满温情的文本,怎样把学会表达融入其中?案例一在这方面没有涉足,而案例二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教学的路径指向。无论是故意提出旁白读不好的问题,还是回顾《巨人的花园》片段,再到讨论借鉴如何“写表情”,都是为内化提示语写法做准备,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学生的“写”与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悟”紧紧融合在了一起,“写”不着痕迹是为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服务,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表达能力的提高服务,可谓一举数得。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2

课堂教学案例探索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张小春  王万辉 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语)。当代的课堂教学环境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而是一个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开放式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地恰当地处理一些意外之事。那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案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灵活应变的案例 鸟妈妈的家在哪里 苏教版语文第一册有《家》一课:“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师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小鸟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叫,鱼儿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嬉戏等。小朋友看了这美如仙境的课件连连赞叹:啊,真美!真好玩!教师也顺势借助这情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分学习小组议一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已见,叙述自己的理由。这时洪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课文写得不对。树林就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的家在哪里?小河是鱼儿的家,那池塘里、大河里、大海里的鱼就回不了家了。” 师:(老师先是一愣,随机就作了临场应变)是啊,洪枫同学提的意见很对。课文中只说树林是小鸟的家,那鸟妈妈、鸟爸爸的家呢?小朋友,你们说,该怎样说才对呢?大家一起来改一改。 生:改成“小鸟、大鸟的家”。 生:改成“鸟儿”就行了。 师:对,改成“鸟儿”就包括了所有的鸟。树林是鸟儿的家。 师:“小河是鱼儿的家”又该怎样改呢? 生:改成“水里”就可以。 师:呀,我们的小朋友真会读书,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敢跟课本较真。你们真是认真好学的孩子。让老师代小朋友们写封信,告诉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们,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们修改了文章,使这首儿歌更美了,好不好? 生:好!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对书本上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书本已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之作。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习的本来面目。 盲婆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当教师讲到“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时,一些小朋友提出了对课文的不同看法,认为课文没有写清楚“盲婆婆是先天的瞎子,还是后来瞎的?”教师事先没有想到学生会关注这个问题:盲婆婆是天生的瞎子,还是后天造成的? 师:(顺水推舟)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盲婆婆是因为意外事故造成眼睛瞎了,那课本上这样说就无可厚非,就对了。如果盲婆婆一生下来眼睛就看见,那课文上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的清波”就不行。大家来动动手、动动口把它改一改,不要模糊不清,要给人一个明确的答案。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师生达成一致: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 师:我们现在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享受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 生:(大声地读起来)歌声会领您走进梦里,想起过去美好的往事;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师:往后我们就可以这样读这一小节了,现在我们把它写到书上去。 学生动手写上这一句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诗句。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并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且力求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更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没有权威,没有了圣人,有的是师生相悦诙谐的情景。教师处理恰当,既尊重学生又尊重事实,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不断探究、合作学习。 一、应对干扰的案例 世界有啥美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但同文字打交道,还必须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有时也难免出现一些消极、对抗的情绪。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多美呀》的课堂上有这们一段精彩场面。 师: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看到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情不自禁地说:世界多美呀!小朋友,你能说说周围的世界有多美吗? 生:大街上有一幢幢漂亮的房子。 生:我们学校门前有一个新建的街心花园,一到夜晚,五颜六色的彩灯全亮了,很漂亮。 生: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生:我们学校有绿茵茵的草地、假山、喷水池。我们的学校像花园一样美丽。 生:(刘柳自言自语,轻声地说)有什么美?我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 师:(初听一愣,随后亲切地问道)刘柳同学,你能把你的想法大声地告诉大家吗? 生:(刘柳站起来说)我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没有很美。你们看大街上房子多,树木少,树木也不是绿茵茵的。街道上到处是一层灰,黄乎乎的。再看我们的章江河,由于大家不注意卫生,已经变成了一条黄而浑浊的小河了。我爸爸说这都是没有统一规划好、乱开发、乱搞建筑惹的祸。 师:噢,你能告诉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在哪儿上班呢? 生:(刘柳说)我爸爸在环保局上班。我爸爸常常对我说要保护大自然,开发好大自然。 师:(老师微微点头笑)我们班又多了一个环保小卫士。现在由于很多人为的原因造成了天空不够蓝,树木不够绿,河水不够清,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了我们周围世界的美丽。要使大自然恢复她原本的生态平衡,要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比小鸡所看到的世界还更美丽,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先分学习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再选出发言人来谈一谈。 生:要保护花草树木。 生:要禁止乱砍乱伐。 生:要人人动手多种树。 生:要多造花园和植物园。 生:要保护好动物,不要乱捕杀动物。 生:(刘柳)我爸爸说,要统一规划,不要盲目开发,乱建房屋。要人人动手清除章江河的脏物。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多种花草树木,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统一规划把房屋建设好,我相信我们周围的世界一定能比小鸡所见到的世界还要美。你们愿意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吗? 生:愿意。 师: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什么美?”一句出乎意料之外的话,但上课教师没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是马上调整教学,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把学生从世界并不美的原因着手引到怎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孩子们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讲起,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自主探究的天地。教师在学生提出意见时,改变原来精心设计的教案,顺着学生学习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索。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学生敢想、敢说、敢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大大显现出教学的民主性和探究性。这节课,干扰不仅是意外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上课教师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自如地把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从容应对。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3

1运用多媒体编制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喜欢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仅喜爱听故事,也喜爱看故事、讲故事。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生理特征,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美术课的内容寓于故事之中,效果十分理想。如:我在上美术课《小鸟》一课时,参考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将教材编成一个故事,根据故事情节,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棵大树,然后一群小鸟飞到大树上,小鸟们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着。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不懂得爱护鸟的人用小石头把小鸟们惊飞了,小鸟们再也不敢回到天堂里来了。边讲故事,边渗透爱护益鸟的教育,最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把飞走的小鸟找回来,送到鸟的天堂中。学生们兴趣很浓,跃跃欲试,再通过课件展示小鸟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姿态的画法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聚精会神地绘制自己心中的小鸟。这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伴有鸟鸣的轻音乐。鸟的叫声清脆、悦耳,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飞翔。最后,同学们把画完的鸟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的大树上,让小鸟回到天堂中。就这样,一节美术课在故事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圆满结束,使学生乐中求知,知中有乐。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陶治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欣赏课的内容制成课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形象,看到“形”、体验到“情”、感受到“美”。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使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之中”,每次欣赏都让学生在细心观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如美术欣赏课《祖堂教学国风光》、《未来世界》等,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美丽壮观的大好河山,未来世界的奥妙。

3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美术课中的一些课业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色彩、图案知识等,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知识。多媒体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如《色彩的冷暖》一课中,色彩冷暖的概念就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展示冬天的景色,大地一片银白色结合学生看画面想象,描述冬天寒冷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接着课件展示两间布局一致而冷暖不同的房间,适时设问,此时你会选哪间?为什么?为此,很轻松、别致的导入了知识点――色彩的冷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很快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大胆想象,创造出内容丰富、画面新颖的作品。

以上这些效果,运用其它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以往美术教学,一般是讲授、练习、讲评,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创设情境、设疑解难、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四步,来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 【背景介绍】

评比课堂教学,课题:《飞天之梦》

出现课堂火花之简述:课堂导入,老师先给学生放一小段视频,学生纷纷叫嚷:“老师没声音、教师没声音。”(导火线)在学生的催促下,教师先是愕然,拨弄了几下音响设备,还是没有声音,此时并不慌张,而是面带微笑,笑着抛出了学习任务:没声音是吧,下面就由我来播报这段视频,看看你们听后能记住多少?到底教师是优秀的演说家,还是你们是很好的听从。学生一下很兴奋,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老师那里,等老师报完内容时,问:播放的怎么样?生:还行。师:那你们记住了多少?学生只零星地讲出几点。师:“看来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学了,就是演示文稿中在视频播报的同时有一个简要内容提示的表格,是不是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视频的内容。”学生各个说:是。老师:那么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飞天之梦》,教师希望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中诞生一位在我之上的视频播报员(臭美一下),可以吗?

创作反馈情况:学生很认真地设计自己的表格,处处要求完美,在完成当前任务后的多余时间里频频进行视频与台词的互练,时时检验台词跟视频是否一致。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与学;调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也不再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而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所以,教学自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情,巧妙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会使教学机遇流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一致,那是令人满意的;如果答案不同于自己预设的文本但又是精彩的,那更是令人惊喜的。可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甚至是南辕北辙时,多数教师表现得很尴尬。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的学生关注的不是课文重点“风景优美特产丰富”,而是问其他的问题,有的背离了教学的预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造成的。既然教学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暴露出的认知缺陷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不必惊慌失措,而是应当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通过生成的教学过程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舒卷有余。

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几个学生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试题”的“试”多写了一撇,又将“伐木”的“伐”少加了一撇,两个字都错了。教师期待地看着这个同学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教师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下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这样同学们就记牢了,并记住了这一“撇”。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关注学情,引导课堂才能变得精彩。

二、教师引导,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心理特征,顺手拈来,使诙谐的语言与严谨的内容相映成趣。这是即兴幽默。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一个幽默,这样的幽默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悬念―渲染―接―突变。四个环节分别引起接受者不同的心理效应,构成相应的心理过程:好奇―期待―扑空―顿悟,其技巧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来完成。幽默的技巧和时间是分不开的,时间的恰当控制是关键。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如表情、神态、动作等等,迅速判明情况,使教学流程和心理流程紧密相随。通常有点拨、诱导、解嘲、顺势、急刹、反接等。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们对于作者第一次、第二次去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时发问,有的学生说出是时间的不同,对此我给予肯定;也有的学生对于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见到鸟,而第二次却看到了鸟,收集的资料上不是说有的鸟早出晚归,有的鸟晚出早归吗?显然,学生关注的已不是教学重点了,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否则就像不经过排练的演员,上了台要么蹩脚,要么失败。

三、反问改变,赢得主动权

当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澄清时,教师应善于反问。教学中,教师常这样说:“说说你的看法。”“你时怎么想的?”这样可进一步弄清学生思维症结所在,改变教师被动的局面。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委婉地说明,当止则止,这样可以保证有时间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使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特别是课堂,倡导学生说出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有时候问题会偏离教学任务。如: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中,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大石头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样来的等问题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从偏离的方向拉回来。如:这样反问“大家都对这块大石头感兴趣,可是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更感兴趣。请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课文,看看李四光是怎么样感兴趣的?他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5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越来越侧重以学生为本位。课堂中教师如果忽视或漠视出乎意料的教学情境,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理答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的效率。

首先,本文先结合一些案例,探讨教师在课堂中的积极理答。

1.巧妙理答。

“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请学生用“尾巴”造句,一个孩子说:“人是有尾巴的。”全班同学都笑了,然而这位教师却说:“你能积极发言不错。但是从科学上讲,说人是有尾巴的是不合理的,因为现代人是没有尾巴的,若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不过,我们平时常常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了’这句话,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刚才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中的‘尾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于是大家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位教师善于利用资源,抓住机会,巧妙地处理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取得意料不到的效果。

2.因势利导。

“教学案例” 《两只鸟蛋》教学片段:当文中的小主人公送还鸟蛋后, 老师提问:如果是你,你愿意送回去吗?一开始,小朋友都说愿意,但一个男生说不愿意还,接着也有不少学生说不愿意。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只鸟蛋慢慢裂开,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鸟蛋飞出了小鸟。”“再细听听,看看。”“越来越多的小鸟出现了。”教师:“看到这么多快乐的小鸟在林间飞舞唱歌,你觉得刚才的放生值得吗?”小朋友们都觉得值得,达到了关爱小鸟的情感目标。

3.对症下药,灵活多样。

“教学案例”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用激励性的语言理答《晏子使楚》。

师:你怎么这么会读?你把晏子的心理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幼稚可爱。了不起!

这样激情的话语,学生听了肯定轻松,一点也不紧张了。肯定的情绪使人振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定的情绪使人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会使人的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缓。

其次,我们谈谈课堂中注意学生情绪的细节。

举例:学习课文后,老师请小朋友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师:谁来试一试?

师: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许多孩子的小手高高举起。叫到的学生也不见得读得很好,没叫到的学生就唉声叹气:怎么不叫我呢?

教师既然设计了这个环节,就不能过过场算了。一方面那位学生读得不好,被别人比下去了,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有一些爱表现的学生也是热情高涨,却不一定能读好。老师要给予指导,鼓励他们在下一环节表现自己。

最后,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开朗、自信,通过教学活动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鸟的天堂教案范文6

一、让思维回归课堂,让课堂安静下来

1.感知文本时需要宁静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匆匆读完课文,就开始让学生说说对课文的理解,看完一段文字马上就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完一个片段就让学生即兴来仿写。试想,没有经过深入的感悟、思考,学生对文本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吗?这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吗?因为学生毕竟只是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不可能在初读完文本,就能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课堂需要宁静,对于文本,只有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因此,要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学会自己与自己“交流”,学会审视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前不久的名师评比课上,萧山六中的郑玉涛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请学生朗读《扬州慢》时,一个学生把“波心荡冷月无声”停顿成“波心荡冷/月无声”。郑玉涛老师并不是急于纠正,告诉学生该怎么读,而是让学生都试着默读,体会一下怎么停顿比较好,让学生思考这么停好在哪里。差不多有一分钟的“冷场”,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后,那位女生还是坚持“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停法,郑老师借机引导学生,诗歌意蕴丰富,不同的停顿有不同的意境美。正是这片刻的宁静,给了学生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让学生懂得诗歌丰富的内涵。

2.回答问题前的独立思考需要宁静

课堂教学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马上就让学生起来回答,而学生的发言中没有几句是经过他们自己深思熟虑后发表的观点,回答往往不得要领。因此,课堂中的宁静,恰如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有时是一帖思维清醒剂,在静静的思索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领悟能力。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酝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案例]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问学生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是什么?学生想到“悲秋”“伤秋”,并很快找出“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诗句来印证。我又启发学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美不胜收”。为什么《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与我们经验中的秋景不同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课堂显得有点“冷场”,但我知道,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这时候表面上的“静”其实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时候。果然,不多时,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等不同寻常之处,正是这些异乎寻常的意境,抒发了当时的志存高远,意在天下的志向,显现出了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

3.倾听他人发言时需要宁静

“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热烈讨论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绝不能忽视听的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静听的训练,提高思维注意力集中的素养,从而使学生更专注地学习。

[案例]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胡老师上的《我与地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分析完古园的景象后,胡老师让学生思考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史铁生在文中说,生与死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胡老师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踊跃回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许是因为话题的沉重,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显得很深沉,倾听他人发言的学生也特别安静。分析完母亲这一形象后,胡老师又抛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是怎么样爱自己的子女的。学生都在思索着,接着,一个又一个真诚又感人的故事在学生之间分享,有一个女生在说自己母亲的故事时甚至哽咽了起来,而其他同学一直都静静地倾听着。胡老师的问题设计真正地使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吐露出来,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宁静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的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个人独立探究为基础,不能侵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试想学生没有经过宁静的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所以合作探究出现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形同虚设,空热闹、假活跃的现象,使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案例]曾经听过一堂《逍遥游》的公开课,主题的归纳是这堂课的难点,于是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环节。

师:很多学生说大鹏鸟很逍遥,也有学生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来讨论一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学生分组讨论约3分钟。

生:我觉得大鹏鸟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

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身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地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

生:大鹏鸟化身为鸟时是不逍遥的,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的,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这个小组讨论的亮点不是讨论的内容有多深刻,而是学生在听其他同学发言时静静倾听的状态,学生听得认真专注,那全神贯注的样子必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宁静的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品质。

二、“静”的艺术

1.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进入“思”的境界,学生一旦进入“思”的境界,课堂便会安静下来,便能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收获”。一个好问题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

[案例]记得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在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时,设置了品味老舍富有特色的京味语言这个环节,师生对话活动如下:

师:我们一起来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

生:“落泪”“真”“呀”。“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

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

学生示范朗读,读得很到位,节奏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说是提纲挈领,同时又水到渠成。

2.故意制造“冷场”

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思考的时间越长,回答将会更周全,更科学。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问题思考周全,语言表达周密。这样的强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会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变得更优秀。

有意识地制造“冷场”,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空间。这样做也体现了公平,体现了“语文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新课程理念。程度好的学生想出答案并不是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或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另外角度的说法,程度差的学生也有了思考的时间,也就有了“追赶”的可能。所以,适当地“等待”,让更多的同学深入学习,是很值得的事。

3.动笔写话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不失为一种“让语文课堂静下来”的好办法。“动笔”不是让学生写作业、写笔记,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把思考的过程与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这样便使学生思考的参与面扩大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随声附和的学生没有了条件,滥竽充数的学生没有了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发言,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全面,使学生的发言更周密、更精彩。

[案例]在教学《我与地坛》时,学生对母亲这个形象十分感动,于是我设计了写读后感的环节,课堂上当堂完成,学生似乎也很有话说,有些同学洋洋洒洒满满一大张,作文一气呵成。

除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可以动笔写之外,一些经典的片段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

[案例]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朱自清那美丽细腻的文字堪称经典,学生读着赞不绝口,于是我趁势让学生仿写,有一个学生写湘湖的美景,还真有模有样的。

适当安排一些“写”的环节,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高度集中,让学生把所想的内容写下来,通过理顺思路,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条理清晰准确;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勤思善学

“静”是一种境界,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理性、走向真实;“静”是一种能力,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脱俗,走向卓越。“宁静方能致远”,让我们创造语文教学“静”的境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纯洁、更美好!

“静能生慧”,在“安静”中方能追求“个性化”的思考。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引导他们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飞智慧,激活思维,彰显特长,构建个体成功成长模块。“安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催化剂”。“静”是一种境界,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理性、走向真实;“静”是一种能力,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脱俗,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陈红.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