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例6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1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J.B.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 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转贴于

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 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陈霞.高职学生元学习能力培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7]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8]北京高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专家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视频资源库;Wirecast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9304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主流技术,配备交 (6)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多样化评价。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组织相关的考试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太简单、太古板,使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只注重了教学结果,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学生也不能通过这些分数来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改变自己的缺点,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甚至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和心理阴影,忽略了他们的情感。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随时的,也是全面的。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新型的教学场所中,借助于网络的实时监控和过程记录功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记录,教师通过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更广范:新型教学场所中不仅有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有学生的课后学习记录、交流谈论区的记录、作业完成的记录,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过于单一。在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学生自评、学生他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

评价周期缩短:数字媒体下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随时的,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

4结语

当今数字媒体艺术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不仅是适应时展一种流行趋势,也是一种机遇。数字媒体艺术在教学中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也可以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高效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性、交互性、多态性、广泛性,在教学中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化、学习过程更加乐趣化、交流合作更加多态化、知识资源更加广泛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1).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李雁林.数字媒体艺术与教学方式变革\[J\].文艺争鸣,2010(6).

\[5\]刘芳.数字时代教育媒体的功能特性\[J\].技术运用,2012 (3).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3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4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5

【中图分类号】G434

1.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概述

1.1价值取向与教育技术价值取向概念

关于价值取向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与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的学者将价值取向界定为某种价值倾向,即价值主体在进行选择与决策中呈现出的某种倾向性;也有的学者将价值取向界定为价值标准,即人们所信奉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有人将价值取向界定为价值选择或者价值观,可谓众说纷纭,琳琅满目。

1.2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涵义

以人为本是目前理论界和业界一个十分时髦的词语,整体而言是指“关心人、关爱人、依靠人、发展人”,具体而言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涵义,比如在政治中更多地是指“民本”思想,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本文研究中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是指两大类别人,一类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习者,另一类则是指各种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开发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评价者等。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是指在处理教育技术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及关系中,应当始终将人作为价值评判的依据和尺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和发展人,绝非是奴役人、物化人和役使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重点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即始终将人作为教育技术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归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教育技术,提升学习者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二是指在教育技术研发、开发、管理和评价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切实摈弃“工具至上”和“技术依赖”思想,从而有助于教育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2.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原因及分析

2.1教育技术学科属性的内在规定性

教育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技术学科属性的内在规定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技术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而言,关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两次大讨论,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大讨论集中在电化教育的属性问题,即姓“电”还是姓“教”的问题,时代背景是当时很多高校在电教专业中开设了很多电工、电磁和无线电课程,而开设“教”字类的课程很少。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学术界一致认为电化教学在属性上姓“教”而不是姓“电”,从而将电化教育学列为教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专家吴大海所强调的那样,“电化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更好地服务教学,因此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上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大讨论,焦点则更为集中,目标直指教育技术的学科属性问题,并最终达成教育学科属性的界定。由此可以看出,既然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教育,必然要求要以人为本,即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本。

2.2教育的核心与内在逻辑的规定性

教育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本质、核心和内在逻辑规定性的要求,是马克思辩证教育观的鲜明体现和具体要求。一直以来,关于教育的本质存在很多假说和观点,比如“生产力说”、“培养人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以及“传递说”等。整体而言,早期关于教育的本质认识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界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属性,而放大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后来伴随学术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流行,教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定性也逐步发生变迁,即关注微观层面个体人的全面l展。

2.3教育技术实践主客体关系规定性

教育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而言是由教育技术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决定的,这里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即一般性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信息化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般性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肯定是人,客体则是“进入主体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其中技术一般扮演“中介”的角色,其模式为“主体―中介―客体”。在信息化教学中,主体则是教育者根本任务是育人,客体则是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和教育对象(实际上也是教育主体),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感染人以及陶冶人,此时的技术依旧是“中介”角色,但是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主体―中介―客体”演化为“主体―中介―主体”。在教育技术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自然也是主体,主要任务是科学运用教育技术对受教育者即客体(同时也是主体)进行全面培养,从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要求教育技术必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从而将“人”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中“凸”现出来。

3.教育技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对策

3.1教育技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对策

教育技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统筹规划,强力推进,稳步实施,着力从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环节系统谋划。在教育技术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产品的创造方面紧密结合人体工程学的有关理论,充分把握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教育技术诉求切实做好相关设计工作。

3.2教育技术开发中的以人为本对策

教育技术的开发,本质上是将教育技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可用的教育技术产品或相关软件,是连接教育技术设计与使用的中介和桥梁,在教育技术开发环节坚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育技术开发者要摈弃“炫技”理念和思维。一般而言,教育技术开发者大都是计算机高手、网络技术高手和多媒体开发高手,技术通常被他们是为自己的生命,因此长期沉浸在自己的技术里面而不能自拔。但是,在具体开发教育技术产品时,开发者即程序员要时刻将教育性作为开发理念,从而开发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技术产品与服务。其次,开发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教育技术设计方案。教育技术设计方案,是设计者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进行的创新型产品设计范式,开发者在进行开发时一定要站在设计者的视角进行开发,决不可盲从,从而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真实地显现出来。最后,要形成设计者、开发者、教育专家以及使用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教育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目的在于服务教学,因此相关主体之间只有强化沟通和反馈,才可以实现既定目标。

3.3教育技术利用中的以人为本对策

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开发目的,本质来讲是为了应用,即便于教育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此在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适度应用、宣传推广和体验反馈的原则。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技术使用观。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要摈弃功利性思维,切实发挥教育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方面的作用,坚决反对单纯为了知识传播和评职称等片面性的技术使用观。其次,要坚持教育技术适度实用的原则。

3.4教育技术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对策

教育技术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引领教育技术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标,基于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利剑,合理回归教育技术管理的本真。教育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便于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要求管理者对教育技术硬件产品,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做好登记、借阅、归还等相关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软件要强化保存和检索便捷工作。其次,要着力围绕教育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3.5教育技术评价中的以人为本对策

教育技术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技术评价观,构建多元化教育技术评价主体,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强化评价结果反馈,从而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首先,要遵循主流教育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评价观,培养“具有很高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共存的人,具有创造性、新技术操作能力的智慧人,能主导国际化、世界化的开放人,懂得劳动价值、脚踏实地的实干的人。其次,要吸纳更多主体参与评价,促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确定在评价活动中至关重要,教育技术评价活动中主体的选择自然也不容忽视。传统的教育技术评价常采用单一主体评价模式――评价主体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u价专家组成,评价主体依据社会对教育技术的要求确定评价目的、标准、对象并具体操作评价过程,且整个评价活动常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第三,要遵照“人之全面发展”思想,制定评价量规。评价过程中依据各级评价指标,对观察数据或事实进行量化或“二次量化"处理,“指标+权重”的量规评价方式极具实证主义色彩。评价量规是当前教育技术评价的主流评价方式,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评价量规、网络课程的评价量规、教育信息化的评价量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案的评价量规等。然而,当前的各类评价量规在对教育性、教学性的体。最后,要关注教育技术评价结果的反馈,从而形成教育技术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完整的闭合回路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6

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学档(eportfolios)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外对电子学档的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较为全面和详细的研究有美国University of Alaska Anchorage的Helen C. Barrett博士等人。Helen C. Barrett自1991年就开始了对电子学档的实现模式和技术方案方面的研究。1997年,由她指导完成的一个基本网络的全真学档系统Task Stream开始启用,目前在美国已经有30多个州使用,可以为50000个学生用户提供服务。该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用于不同目的的学习档案、评价学档和展示学档。此外,国外较有影响的的电子学档研究还有美国地理学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的学档计划(2000),英国威尔士GP education的医学项目等。在某些特殊学科教学实践,如语言教育、医学教学中,学档的运用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国外在教师教育项目、较高利害关系的评估活动中,电子学档的研究和运用正成为热点。

而国内在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驱动,包括新课程标准在内的一些国家文本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也开始重视对电子学档的研究和应用。如桑新民教授在其学习论教改实验中应用学习“文件夹”进行评价模式创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等老师把电子作品运用到《教学设计》课程改革中去;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则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功能性转变角度阐述了“电子作品”或“电子学档”的管理功能,展示了“电子学档”或“电子作品”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总体上来看,作为一种有效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是处于发展和推广这样一个阶段。

上述背景为电子学档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和实践空间。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王佑镁博士不断创新电子学档的理论与应用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果。作为一种正在显现的教学新技术,作者认为,电子学档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而这种基于学业成果的评估、管理、反思行为,有助于极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学习。除了理论上的探索,实践中的深度应用也是本研究的一大特色。在该著述中,作者展示了多个实证研究案例。值得一提的是,王佑镁博士领衔的温州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团队力图把绩效管理与评价特别是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与评价整合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比如,他们在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中进行的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三个阶段:制定研究计划阶段、执行计划并不断对小组过程评价与反馈阶段、研究计划达标验收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又包含执行研究计划和评价与反馈三个关键环节。这一过程的执行充分反映了基于电子学档的绩效管理与评价基础成为信息化教学中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

清晰的理论建构与严谨的实践创新成就了本书的基本框架。顺着这种思路,作者分成四部分进行系统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知识时代的背景试图构建学档和电子学档的理论框架,论述其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对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课堂教学和教育改革项目的实施提供一种参照。本文的第三部分具体阐述电子学档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分别从学习反思、知识建构和教学评价三个视角进行阐述,同时将具体建构了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这一信息化学习样式(ePBL:eportfolios-based learning)。第四部分则结合应用课题研究实施的五个项目设计,应用本文阐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条件,试图探索一种研究取向的实践应用。这部分的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技术,为电子学档支持的信息化教育应用提供的一种全新观念和操作程序。文中的所有案例覆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等领域,使得本研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在研究展望部分,王佑镁博士还进一步提出了作为一种“学习化身”的电子学档新观念,为我们展示了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结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把电子学档看成融合个性、技术、文化在内的一种技术系统的应用新途径。